"

對歷史人物的解讀和評論是一件冒險的事,我們極易囿於時代的偏見或誤判,或謬託知己。

比起孫中山、黃興等開國之父,黎元洪被矮化、醜化了。如果我們能夠客觀地考察他的一生,其實可以看到:他雖缺少崇高和壯美的風采,但他的寬柔親和是更具有“現代性”的國民理性。

黎元洪出身貧寒。父親黎朝相為謀生到天津投軍,黎元洪和姐姐衣食無著。13歲時,父親接他們到天津,生活才穩定一些。1883年,為了拿獎學金,19歲的黎元洪報考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教育家嚴復、海軍將領薩鎮冰等人是其恩師。

"

對歷史人物的解讀和評論是一件冒險的事,我們極易囿於時代的偏見或誤判,或謬託知己。

比起孫中山、黃興等開國之父,黎元洪被矮化、醜化了。如果我們能夠客觀地考察他的一生,其實可以看到:他雖缺少崇高和壯美的風采,但他的寬柔親和是更具有“現代性”的國民理性。

黎元洪出身貧寒。父親黎朝相為謀生到天津投軍,黎元洪和姐姐衣食無著。13歲時,父親接他們到天津,生活才穩定一些。1883年,為了拿獎學金,19歲的黎元洪報考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教育家嚴復、海軍將領薩鎮冰等人是其恩師。

餘世存:百年之後,再議黎元洪的是非功過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黎元洪隨艦隊北援。艦船被擊沉,黎元洪投海後因穿救生衣而逃生。甲午戰後,兩江總督張之洞深感練兵重要,組建南洋新軍。黎元洪投奔張之洞。短短几個月內,幫張建成西式炮臺7座、彈藥房8間、總藥房6間、暗路4道等眾多的工程。張之洞親自手書“智勇深沉”相贈。

此後,黎元洪成為張之洞最為賞識的將官。但不學無術的將領張彪娶了張之洞的丫環,被稱為“丫姑爺”,地位反在黎元洪之上。複雜的官場裡,黎元洪表現出了寬容大度、老成持重的性格,人送外號“黎菩薩”,諧音“泥菩薩”。

1906年,清軍改制,黎元洪任協統。次年,張之洞奉調入京,黎元洪則成為南洋新軍真正能一呼百應的首領。有人說,晚清兩大漢人官僚集團,袁世凱是李鴻章系的繼承人;黎元洪是張之洞系的繼承人。在某種意義上,南洋新軍的文化程度更高,故辛亥革命最終能在南洋新軍內部發動。

武昌起義了,然而彼時黃興、宋教仁遠在上海,孫中山遠在美國,義軍只能尋找近水樓臺,黎元洪眾望所歸。但他一時作難,躲到部下劉文吉家中。追蹤而來的革命黨人要他出來,對他喊話:“今日舉動,實我公平日教育之所致,對我公絕無殘害之理,請公速出,主持大計。”革命黨人朱繼烈甚至要自殺以逼黎元洪就範。因為這段插曲,黎元洪後來被妖魔化:人們說他是“床下都督”;還說義軍到時,他連說“莫害我,莫害我”……這些都沒有事實根據。

"

對歷史人物的解讀和評論是一件冒險的事,我們極易囿於時代的偏見或誤判,或謬託知己。

比起孫中山、黃興等開國之父,黎元洪被矮化、醜化了。如果我們能夠客觀地考察他的一生,其實可以看到:他雖缺少崇高和壯美的風采,但他的寬柔親和是更具有“現代性”的國民理性。

黎元洪出身貧寒。父親黎朝相為謀生到天津投軍,黎元洪和姐姐衣食無著。13歲時,父親接他們到天津,生活才穩定一些。1883年,為了拿獎學金,19歲的黎元洪報考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教育家嚴復、海軍將領薩鎮冰等人是其恩師。

餘世存:百年之後,再議黎元洪的是非功過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黎元洪隨艦隊北援。艦船被擊沉,黎元洪投海後因穿救生衣而逃生。甲午戰後,兩江總督張之洞深感練兵重要,組建南洋新軍。黎元洪投奔張之洞。短短几個月內,幫張建成西式炮臺7座、彈藥房8間、總藥房6間、暗路4道等眾多的工程。張之洞親自手書“智勇深沉”相贈。

此後,黎元洪成為張之洞最為賞識的將官。但不學無術的將領張彪娶了張之洞的丫環,被稱為“丫姑爺”,地位反在黎元洪之上。複雜的官場裡,黎元洪表現出了寬容大度、老成持重的性格,人送外號“黎菩薩”,諧音“泥菩薩”。

1906年,清軍改制,黎元洪任協統。次年,張之洞奉調入京,黎元洪則成為南洋新軍真正能一呼百應的首領。有人說,晚清兩大漢人官僚集團,袁世凱是李鴻章系的繼承人;黎元洪是張之洞系的繼承人。在某種意義上,南洋新軍的文化程度更高,故辛亥革命最終能在南洋新軍內部發動。

武昌起義了,然而彼時黃興、宋教仁遠在上海,孫中山遠在美國,義軍只能尋找近水樓臺,黎元洪眾望所歸。但他一時作難,躲到部下劉文吉家中。追蹤而來的革命黨人要他出來,對他喊話:“今日舉動,實我公平日教育之所致,對我公絕無殘害之理,請公速出,主持大計。”革命黨人朱繼烈甚至要自殺以逼黎元洪就範。因為這段插曲,黎元洪後來被妖魔化:人們說他是“床下都督”;還說義軍到時,他連說“莫害我,莫害我”……這些都沒有事實根據。

餘世存:百年之後,再議黎元洪的是非功過

10月13日,黎元洪最終同意出任都督。他在革命黨人的勸說下剪掉辮子,摸著光頭笑道:“有點像彌勒佛了。”一反此前“不合作”之態,即刻主持會議,稱“自此以後,我即為軍政府之一人,與諸君共生死”。

當時的湖廣總督瑞澂乘艦艇在長江上觀望。他原以為這是一小撮士兵作亂,當聽說亂軍首領是黎元洪時,頓時絕望。清政府派薩鎮冰率艦隊前來鎮壓,黎元洪在給恩師的私信裡如此表白:“誰無肝膽?誰無熱誠?誰不是黃帝子孫?豈甘作滿族奴隸而殘害同胞?”薩鎮冰見信後沉吟良久,最終選擇了棄軍而走。

學者周錫瑞斷言:“確定黎元洪領導新的湖北軍政府,這恐怕是在武昌起義過程中做出的最關緊要的選擇。他成了袁世凱在長江流域的重要同盟者。更重要的是,他創立了一種由軍界上流人物與紳士及官僚的支持者結合起來的統治方式。這種方式直接延續到軍閥時代。”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黎元洪被選為副總統兼領鄂督。不久,袁世凱被選為大總統,黎元洪仍在湖北。8月,黎元洪與袁世凱合謀,誘殺湖北軍政府軍務部副部長張振武和湖北將校團團長方維。黎元洪平生最為人詬病處即是此舉。

張振武在武昌首義中與蔣翊武、孫武並稱“三武”。軍政府成立後,他擔任軍務部副部長,貪汙受賄,迅速腐化。但他畢竟是元勳,黎元洪在國人的眼中由“菩薩”變成了“屠夫”。黃興發電質問,黎元洪回電列舉張振武的罪行,說:“但當為民國固金甌,不當為個人保鐵券。”此電一出,輿論才漸漸平息。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身亡,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失敗,革命黨人流亡海外。沒有掣肘的袁世凱把黎元洪當作心腹大患,軟硬兼施要他進京。從此,黎元洪只有名位,再無軍隊實力。這也是北洋軍與南洋軍的差異,北洋軍文化偏低,成為袁世凱及其部將段祺瑞、馮國璋們的私家軍,黎元洪統轄的軍隊沒有這種意義的效忠。但黎元洪仍有實力,他的德望也是一種政治力量。為了拉攏黎元洪,袁世凱讓第九子做了黎家的女婿。

袁世凱想當皇帝,曾數次試探黎元洪口氣。有次問他:“近來有許多人要我做皇帝。親家,你看怎樣?”接著馬上又表白:“這些人當然是胡鬧。”黎元洪回答說:“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專制,建立共和。親家如果做了皇帝,怎對得起武昌死難烈士。”

帝制鬧劇甚囂塵上時,黎元洪說:“項城(即袁世凱)如有野心變更國體,予當追隨國人之後,誓死反對。”但袁世凱決心更大,黎元洪以辭職的方式消極抵制。稱帝失敗,袁世凱的政治遺產落到段祺瑞之手。1916年6月7日,在段祺瑞的支持下,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半年後,他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精英雲集北大,中國的頭腦風暴終於誕生。有報道說:“北京政府有這個度量把全國最好的大學交到國民黨人蔡元培手裡,在北洋時代,沒有誰比黎元洪當政時表現得更為開明與從容。”

但頭腦的風暴尚不能左右肢體的亂動。段祺瑞認為黎元洪是自己一手扶上總統寶座的,打心眼裡瞧不起他。國務院祕書長徐樹錚是段祺瑞的心腹,曾寫通知說現在是責任內閣制,所有總統的信件皆要送到國務院開拆,直到徐世昌一日來訪,問及所寄的信件,黎元洪才知曉此事。還有一次,徐樹錚送公文蓋印,內容是山西省變動3名廳長,黎元洪問原因何在,徐樹錚竟不耐煩地說:“總統但在後頁年月上蓋印,何必管前面是何事情!”

1917年,段祺瑞繞開黎元洪跟日本簽訂軍事借款,媒體披露後輿論大譁。黎元洪藉機罷免了段祺瑞。徐樹錚聯合北洋督軍準備在天津建立臨時政府,推翻黎元洪,再擁段祺瑞上臺。沒有武裝實力的黎元洪病急亂投醫,邀請張勳入京調停,不料張勳倒戈,反而讓溥儀復辟。

"

對歷史人物的解讀和評論是一件冒險的事,我們極易囿於時代的偏見或誤判,或謬託知己。

比起孫中山、黃興等開國之父,黎元洪被矮化、醜化了。如果我們能夠客觀地考察他的一生,其實可以看到:他雖缺少崇高和壯美的風采,但他的寬柔親和是更具有“現代性”的國民理性。

黎元洪出身貧寒。父親黎朝相為謀生到天津投軍,黎元洪和姐姐衣食無著。13歲時,父親接他們到天津,生活才穩定一些。1883年,為了拿獎學金,19歲的黎元洪報考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教育家嚴復、海軍將領薩鎮冰等人是其恩師。

餘世存:百年之後,再議黎元洪的是非功過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黎元洪隨艦隊北援。艦船被擊沉,黎元洪投海後因穿救生衣而逃生。甲午戰後,兩江總督張之洞深感練兵重要,組建南洋新軍。黎元洪投奔張之洞。短短几個月內,幫張建成西式炮臺7座、彈藥房8間、總藥房6間、暗路4道等眾多的工程。張之洞親自手書“智勇深沉”相贈。

此後,黎元洪成為張之洞最為賞識的將官。但不學無術的將領張彪娶了張之洞的丫環,被稱為“丫姑爺”,地位反在黎元洪之上。複雜的官場裡,黎元洪表現出了寬容大度、老成持重的性格,人送外號“黎菩薩”,諧音“泥菩薩”。

1906年,清軍改制,黎元洪任協統。次年,張之洞奉調入京,黎元洪則成為南洋新軍真正能一呼百應的首領。有人說,晚清兩大漢人官僚集團,袁世凱是李鴻章系的繼承人;黎元洪是張之洞系的繼承人。在某種意義上,南洋新軍的文化程度更高,故辛亥革命最終能在南洋新軍內部發動。

武昌起義了,然而彼時黃興、宋教仁遠在上海,孫中山遠在美國,義軍只能尋找近水樓臺,黎元洪眾望所歸。但他一時作難,躲到部下劉文吉家中。追蹤而來的革命黨人要他出來,對他喊話:“今日舉動,實我公平日教育之所致,對我公絕無殘害之理,請公速出,主持大計。”革命黨人朱繼烈甚至要自殺以逼黎元洪就範。因為這段插曲,黎元洪後來被妖魔化:人們說他是“床下都督”;還說義軍到時,他連說“莫害我,莫害我”……這些都沒有事實根據。

餘世存:百年之後,再議黎元洪的是非功過

10月13日,黎元洪最終同意出任都督。他在革命黨人的勸說下剪掉辮子,摸著光頭笑道:“有點像彌勒佛了。”一反此前“不合作”之態,即刻主持會議,稱“自此以後,我即為軍政府之一人,與諸君共生死”。

當時的湖廣總督瑞澂乘艦艇在長江上觀望。他原以為這是一小撮士兵作亂,當聽說亂軍首領是黎元洪時,頓時絕望。清政府派薩鎮冰率艦隊前來鎮壓,黎元洪在給恩師的私信裡如此表白:“誰無肝膽?誰無熱誠?誰不是黃帝子孫?豈甘作滿族奴隸而殘害同胞?”薩鎮冰見信後沉吟良久,最終選擇了棄軍而走。

學者周錫瑞斷言:“確定黎元洪領導新的湖北軍政府,這恐怕是在武昌起義過程中做出的最關緊要的選擇。他成了袁世凱在長江流域的重要同盟者。更重要的是,他創立了一種由軍界上流人物與紳士及官僚的支持者結合起來的統治方式。這種方式直接延續到軍閥時代。”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黎元洪被選為副總統兼領鄂督。不久,袁世凱被選為大總統,黎元洪仍在湖北。8月,黎元洪與袁世凱合謀,誘殺湖北軍政府軍務部副部長張振武和湖北將校團團長方維。黎元洪平生最為人詬病處即是此舉。

張振武在武昌首義中與蔣翊武、孫武並稱“三武”。軍政府成立後,他擔任軍務部副部長,貪汙受賄,迅速腐化。但他畢竟是元勳,黎元洪在國人的眼中由“菩薩”變成了“屠夫”。黃興發電質問,黎元洪回電列舉張振武的罪行,說:“但當為民國固金甌,不當為個人保鐵券。”此電一出,輿論才漸漸平息。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身亡,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失敗,革命黨人流亡海外。沒有掣肘的袁世凱把黎元洪當作心腹大患,軟硬兼施要他進京。從此,黎元洪只有名位,再無軍隊實力。這也是北洋軍與南洋軍的差異,北洋軍文化偏低,成為袁世凱及其部將段祺瑞、馮國璋們的私家軍,黎元洪統轄的軍隊沒有這種意義的效忠。但黎元洪仍有實力,他的德望也是一種政治力量。為了拉攏黎元洪,袁世凱讓第九子做了黎家的女婿。

袁世凱想當皇帝,曾數次試探黎元洪口氣。有次問他:“近來有許多人要我做皇帝。親家,你看怎樣?”接著馬上又表白:“這些人當然是胡鬧。”黎元洪回答說:“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專制,建立共和。親家如果做了皇帝,怎對得起武昌死難烈士。”

帝制鬧劇甚囂塵上時,黎元洪說:“項城(即袁世凱)如有野心變更國體,予當追隨國人之後,誓死反對。”但袁世凱決心更大,黎元洪以辭職的方式消極抵制。稱帝失敗,袁世凱的政治遺產落到段祺瑞之手。1916年6月7日,在段祺瑞的支持下,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半年後,他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精英雲集北大,中國的頭腦風暴終於誕生。有報道說:“北京政府有這個度量把全國最好的大學交到國民黨人蔡元培手裡,在北洋時代,沒有誰比黎元洪當政時表現得更為開明與從容。”

但頭腦的風暴尚不能左右肢體的亂動。段祺瑞認為黎元洪是自己一手扶上總統寶座的,打心眼裡瞧不起他。國務院祕書長徐樹錚是段祺瑞的心腹,曾寫通知說現在是責任內閣制,所有總統的信件皆要送到國務院開拆,直到徐世昌一日來訪,問及所寄的信件,黎元洪才知曉此事。還有一次,徐樹錚送公文蓋印,內容是山西省變動3名廳長,黎元洪問原因何在,徐樹錚竟不耐煩地說:“總統但在後頁年月上蓋印,何必管前面是何事情!”

1917年,段祺瑞繞開黎元洪跟日本簽訂軍事借款,媒體披露後輿論大譁。黎元洪藉機罷免了段祺瑞。徐樹錚聯合北洋督軍準備在天津建立臨時政府,推翻黎元洪,再擁段祺瑞上臺。沒有武裝實力的黎元洪病急亂投醫,邀請張勳入京調停,不料張勳倒戈,反而讓溥儀復辟。

餘世存:百年之後,再議黎元洪的是非功過

北京城裡再掛大清龍旗。為挽救民國,黎元洪不計前嫌,致電身在南京的副總統馮國璋,讓他在南京代行總統職權,又起用段祺瑞為國務總理,討伐張勳。

平定張勳之後,段祺瑞親自接黎元洪回總統府,黎堅辭不願當總統。少了黎元洪的北京政府,就像少了黏合劑,大批議員南下,在廣州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

透過這種戲劇化的大時代中的人物命運,我們大概能夠想到,黎元洪非通常所理解的那麼簡單。他絕不是一個投機分子,也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弱者。通觀黎元洪一生,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情感豐富、有人格尊嚴的中國人。他自己承認,辛亥革命以後,“我雖然三度因緣際會,有兩戴總統桂冠的風光,但更多的是交瘁的身心和夢魘般的回憶。”袁世凱稱帝前,黎元洪對國家大事沒有決策權,每天唯有讀書練字,修身養性。據他的副官回憶,黎元洪會突然掩卷,大放悲聲。這是何等的動心忍性。

他就像孔子稱道的儒,“懦懦若無能”。然而他一生數次被逼,都能夠有所成全。“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剛毅有如此者。”以孔子列數的儒行,對照黎元洪,多有中的。

張之洞被清廷調到北京後,湖北官場走馬燈一樣地變換。有一任湖廣總督叫陳夔龍,因女兒病死大辦喪事,張彪送喪儀費十幾萬元,而黎元洪僅送了5元錢。時隔不久,湖北地區遭受洪澇災害,黎元洪一捐就是3000元,是其半年的薪水。“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

黎元洪吃得了苦,他在任上以廉潔自律著稱,為士兵慷慨解囊的故事極多。武昌起義之初,他與軍政府的職員一樣,每月只支20元的生活費。這與他效命清廷時500元大洋的待遇不啻天壤之別。“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途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

退出政壇後的黎元洪投入實業,當時即有影響。他的很多資金最後都投向了教育及社會事業。他一生不斷地捐資助學,先後創辦多所學校。他還一直想在武昌創辦一所江漢大學,可惜直至其去世,都未能如願。

黎元洪寓居天津時,常帶家人一起看電影。一次看完回家,發現黎夫人的鑽戒被偷了,小偷還留了一張字條:“貴夫人的鑽石戒指本人想借用一下,明晚放在門口右角處。”黎元洪大笑說:“有飯大家吃是我多年的宗旨,有鑽戒大家戴又何妨?”

黎元洪被稱為“泥菩薩”,有人說他後來也像一個裱糊匠,希望撐住民國的大舞臺。某年“雙十節”,他發佈授勳令,頒給孫中山、各派軍閥,乃至皇室遺老載濤,幾乎囊括了各方勢力。由此可見黎元洪的為人。

他知道別人說他傻,但他不以為意。他流露的真情也令人感動,1925年孫中山不幸病逝,黎元洪甚感悲傷,在私宅中設立靈堂,親自祭奠。

1928年6月1日,黎元洪的生命到了最後關頭,他找來祕書起草遺囑:“元洪遭逢時會,得與創建民國之役,德薄位尊……不意十七年來,民生疾苦愈甚。所幸南北宗旨,既已相同,此則深望我同志相策勵者也……”兩天之後,黎元洪去世,享年64歲。

他在遺囑中說自己“德薄”,但他的功德在當時人心中已經顯示出重量。他的老師嚴復說,“黎公大德,天下所信”。人們稱他是“共和磐石”!

遺憾的是,直至今天,人們再難理解黎元洪的意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