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李彥宏上央視的《遇見大咖》節目時,有這麼一段,在員工座談上,李彥宏說:“重複的去做一些事情為了顯示自己的技術能力,這也是我非常痛恨的一件事情。

今年的最高獎有一個項目所有的關都過了,最後被我斃掉的,就是因為我知道還有另外一個團隊做了類似的事情,而且那個團隊先做的。對吧?

你技術含量再高,最後對業務產生了再大的需求,但是你做了重複的工作,我就要把它kill掉(斃掉),我希望把這個message(信息)能夠層層地傳遞下去,大家不要去幹這種事。”

聽到李彥宏這樣講,我馬上想起騰訊來。

騰訊的做法與李彥宏正好相反,其採取的是“賽馬機制”。往往一個項目,會有好幾個團隊都在做,最後看誰做得最好,就得到最大的獎勵。

例如,張小龍在做微信時,就有三個團隊都在開發同類產品。最後是張小龍團隊搶先做出來。做遊戲時,也有其他團隊做過,最後是任宇昕團隊最成功。

張小龍和任宇昕,都是在和別的團隊做重複的工作,在百度是要挨批評的。但是在騰訊,他們都受到了重用,位列騰訊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工資最高的少數幾個人之中。

騰訊從來不會說這樣造成了浪費,馬化騰認為,這種浪費是必要的。

"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李彥宏上央視的《遇見大咖》節目時,有這麼一段,在員工座談上,李彥宏說:“重複的去做一些事情為了顯示自己的技術能力,這也是我非常痛恨的一件事情。

今年的最高獎有一個項目所有的關都過了,最後被我斃掉的,就是因為我知道還有另外一個團隊做了類似的事情,而且那個團隊先做的。對吧?

你技術含量再高,最後對業務產生了再大的需求,但是你做了重複的工作,我就要把它kill掉(斃掉),我希望把這個message(信息)能夠層層地傳遞下去,大家不要去幹這種事。”

聽到李彥宏這樣講,我馬上想起騰訊來。

騰訊的做法與李彥宏正好相反,其採取的是“賽馬機制”。往往一個項目,會有好幾個團隊都在做,最後看誰做得最好,就得到最大的獎勵。

例如,張小龍在做微信時,就有三個團隊都在開發同類產品。最後是張小龍團隊搶先做出來。做遊戲時,也有其他團隊做過,最後是任宇昕團隊最成功。

張小龍和任宇昕,都是在和別的團隊做重複的工作,在百度是要挨批評的。但是在騰訊,他們都受到了重用,位列騰訊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工資最高的少數幾個人之中。

騰訊從來不會說這樣造成了浪費,馬化騰認為,這種浪費是必要的。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在《灰度法則的七個維度》這篇文章中,馬化騰提出:要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內部試錯,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

在面對創新的問題上,要允許適度的浪費。怎麼理解?就是在資源許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兩個團隊同時研發一款產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認為這個項目是你在戰略上必須做的。

去年以來,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實在騰訊內部,先後有幾個團隊都在同時研發基於手機的通訊軟件,每個團隊的設計理念和實現方式都不一樣,最後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戶的青睞。

你能說這是資源的浪費嗎?我認為不是,沒有競爭就意味著創新的死亡。即使最後有的團隊在競爭中失敗,但它依然是激發成功者靈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為“內部試錯”。並非所有的系統冗餘都是浪費,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不創造各種可能性就難以獲得現實性。

單從這點來看,騰訊的用人氣度,比百度要大得多。

寬容內部競爭、寬容浪費,可以在公司營造寬鬆的氛圍,是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的重要手段。很多企業家認識不到這一點,導致高管們縮手縮腳,動輒得咎,最後要麼混日子拉倒,要麼趕緊走人。

這也是為什麼人才在百度都留不住,但是在騰訊卻比較穩定的原因。

"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李彥宏上央視的《遇見大咖》節目時,有這麼一段,在員工座談上,李彥宏說:“重複的去做一些事情為了顯示自己的技術能力,這也是我非常痛恨的一件事情。

今年的最高獎有一個項目所有的關都過了,最後被我斃掉的,就是因為我知道還有另外一個團隊做了類似的事情,而且那個團隊先做的。對吧?

你技術含量再高,最後對業務產生了再大的需求,但是你做了重複的工作,我就要把它kill掉(斃掉),我希望把這個message(信息)能夠層層地傳遞下去,大家不要去幹這種事。”

聽到李彥宏這樣講,我馬上想起騰訊來。

騰訊的做法與李彥宏正好相反,其採取的是“賽馬機制”。往往一個項目,會有好幾個團隊都在做,最後看誰做得最好,就得到最大的獎勵。

例如,張小龍在做微信時,就有三個團隊都在開發同類產品。最後是張小龍團隊搶先做出來。做遊戲時,也有其他團隊做過,最後是任宇昕團隊最成功。

張小龍和任宇昕,都是在和別的團隊做重複的工作,在百度是要挨批評的。但是在騰訊,他們都受到了重用,位列騰訊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工資最高的少數幾個人之中。

騰訊從來不會說這樣造成了浪費,馬化騰認為,這種浪費是必要的。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在《灰度法則的七個維度》這篇文章中,馬化騰提出:要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內部試錯,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

在面對創新的問題上,要允許適度的浪費。怎麼理解?就是在資源許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兩個團隊同時研發一款產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認為這個項目是你在戰略上必須做的。

去年以來,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實在騰訊內部,先後有幾個團隊都在同時研發基於手機的通訊軟件,每個團隊的設計理念和實現方式都不一樣,最後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戶的青睞。

你能說這是資源的浪費嗎?我認為不是,沒有競爭就意味著創新的死亡。即使最後有的團隊在競爭中失敗,但它依然是激發成功者靈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為“內部試錯”。並非所有的系統冗餘都是浪費,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不創造各種可能性就難以獲得現實性。

單從這點來看,騰訊的用人氣度,比百度要大得多。

寬容內部競爭、寬容浪費,可以在公司營造寬鬆的氛圍,是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的重要手段。很多企業家認識不到這一點,導致高管們縮手縮腳,動輒得咎,最後要麼混日子拉倒,要麼趕緊走人。

這也是為什麼人才在百度都留不住,但是在騰訊卻比較穩定的原因。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不過,騰訊的氣度,主要是針對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成功者,那些在競爭中失敗的人,後來怎樣了呢?

我特地去查了在騰訊做微信和遊戲失敗的人的信息,發現挺令人寒心的。

張小龍做微信時的主要對手是劉成敏。

劉成敏之前在華為工作,因為業績出色,被騰訊挖過來,曾經因為SP業務的拓展,為騰訊立過大功。

在張小龍開發微信時,內部競爭者是手機QQ團隊和Q信團隊,都屬於劉成敏主管。但後來成功的卻是張小龍,劉成敏成為失敗的那匹馬。

此後,劉成敏的日子就很不好過。由於公司資源大力投向微信,劉成敏負責的部門漸漸式微,在關於騰訊移動互聯網架構和佈局上已漸失話語權。

兩年以後,劉成敏黯然離職。

而在遊戲領域,現在我們只知道在騰訊如日中天的任宇昕是大功臣。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任宇昕不是騰訊最早做遊戲的人。

在騰訊最早挑起遊戲大梁的人叫王遠。他當年曾被稱為騰訊“第一韓國通”,在開發QQ秀的過程中做出了很大貢獻。

2003年,王遠被派到上海組建遊戲運營事業部,可是半年以後,王遠大力引進的韓國網遊《凱旋》成為一個半死不活的雞肋產品。整個遊戲部門被馬化騰直接清洗。

此後,王遠雖然還短暫負責了騰訊戰略發展規劃部,但是很快也不得志,離職走人了。

微博科技自媒體大V @闌夕 評價說:

“所以儘管騰訊「內部賽馬」的競爭機制常常為人稱道,但是其實對於沒有跑贏的馬而言,整個團隊在公司裡再無信任可言,只要失去了證明自己的機會——哪怕只有一次——就會揹負來自「不堪重任」的成見。”

"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李彥宏上央視的《遇見大咖》節目時,有這麼一段,在員工座談上,李彥宏說:“重複的去做一些事情為了顯示自己的技術能力,這也是我非常痛恨的一件事情。

今年的最高獎有一個項目所有的關都過了,最後被我斃掉的,就是因為我知道還有另外一個團隊做了類似的事情,而且那個團隊先做的。對吧?

你技術含量再高,最後對業務產生了再大的需求,但是你做了重複的工作,我就要把它kill掉(斃掉),我希望把這個message(信息)能夠層層地傳遞下去,大家不要去幹這種事。”

聽到李彥宏這樣講,我馬上想起騰訊來。

騰訊的做法與李彥宏正好相反,其採取的是“賽馬機制”。往往一個項目,會有好幾個團隊都在做,最後看誰做得最好,就得到最大的獎勵。

例如,張小龍在做微信時,就有三個團隊都在開發同類產品。最後是張小龍團隊搶先做出來。做遊戲時,也有其他團隊做過,最後是任宇昕團隊最成功。

張小龍和任宇昕,都是在和別的團隊做重複的工作,在百度是要挨批評的。但是在騰訊,他們都受到了重用,位列騰訊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工資最高的少數幾個人之中。

騰訊從來不會說這樣造成了浪費,馬化騰認為,這種浪費是必要的。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在《灰度法則的七個維度》這篇文章中,馬化騰提出:要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內部試錯,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

在面對創新的問題上,要允許適度的浪費。怎麼理解?就是在資源許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兩個團隊同時研發一款產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認為這個項目是你在戰略上必須做的。

去年以來,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實在騰訊內部,先後有幾個團隊都在同時研發基於手機的通訊軟件,每個團隊的設計理念和實現方式都不一樣,最後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戶的青睞。

你能說這是資源的浪費嗎?我認為不是,沒有競爭就意味著創新的死亡。即使最後有的團隊在競爭中失敗,但它依然是激發成功者靈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為“內部試錯”。並非所有的系統冗餘都是浪費,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不創造各種可能性就難以獲得現實性。

單從這點來看,騰訊的用人氣度,比百度要大得多。

寬容內部競爭、寬容浪費,可以在公司營造寬鬆的氛圍,是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的重要手段。很多企業家認識不到這一點,導致高管們縮手縮腳,動輒得咎,最後要麼混日子拉倒,要麼趕緊走人。

這也是為什麼人才在百度都留不住,但是在騰訊卻比較穩定的原因。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不過,騰訊的氣度,主要是針對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成功者,那些在競爭中失敗的人,後來怎樣了呢?

我特地去查了在騰訊做微信和遊戲失敗的人的信息,發現挺令人寒心的。

張小龍做微信時的主要對手是劉成敏。

劉成敏之前在華為工作,因為業績出色,被騰訊挖過來,曾經因為SP業務的拓展,為騰訊立過大功。

在張小龍開發微信時,內部競爭者是手機QQ團隊和Q信團隊,都屬於劉成敏主管。但後來成功的卻是張小龍,劉成敏成為失敗的那匹馬。

此後,劉成敏的日子就很不好過。由於公司資源大力投向微信,劉成敏負責的部門漸漸式微,在關於騰訊移動互聯網架構和佈局上已漸失話語權。

兩年以後,劉成敏黯然離職。

而在遊戲領域,現在我們只知道在騰訊如日中天的任宇昕是大功臣。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任宇昕不是騰訊最早做遊戲的人。

在騰訊最早挑起遊戲大梁的人叫王遠。他當年曾被稱為騰訊“第一韓國通”,在開發QQ秀的過程中做出了很大貢獻。

2003年,王遠被派到上海組建遊戲運營事業部,可是半年以後,王遠大力引進的韓國網遊《凱旋》成為一個半死不活的雞肋產品。整個遊戲部門被馬化騰直接清洗。

此後,王遠雖然還短暫負責了騰訊戰略發展規劃部,但是很快也不得志,離職走人了。

微博科技自媒體大V @闌夕 評價說:

“所以儘管騰訊「內部賽馬」的競爭機制常常為人稱道,但是其實對於沒有跑贏的馬而言,整個團隊在公司裡再無信任可言,只要失去了證明自己的機會——哪怕只有一次——就會揹負來自「不堪重任」的成見。”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而阿里對待“敗將”的態度就截然不同,最著名的例子是陳航。當初阿里想做社交,陳航被任命為負責人,牽頭開發“來往”。

儘管阿里對“來往”投入重金、寄予厚望,甚至馬雲還老著臉皮四處推銷,強制內部員工都必須用來往,還要求每人至少發展100個外部用戶,但來往還是做失敗了。

陳航打的這一仗,被認為“一敗塗地,堪稱阿里歷史上最丟臉的一場戰役”(@闌夕 語)。

在網上搜“陳航”,還可以發現他的頭銜是“阿里最著名失敗者”、“臭名昭著的loser”。

如果是在騰訊,陳航可能就別想翻身了,還好他在阿里。

"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李彥宏上央視的《遇見大咖》節目時,有這麼一段,在員工座談上,李彥宏說:“重複的去做一些事情為了顯示自己的技術能力,這也是我非常痛恨的一件事情。

今年的最高獎有一個項目所有的關都過了,最後被我斃掉的,就是因為我知道還有另外一個團隊做了類似的事情,而且那個團隊先做的。對吧?

你技術含量再高,最後對業務產生了再大的需求,但是你做了重複的工作,我就要把它kill掉(斃掉),我希望把這個message(信息)能夠層層地傳遞下去,大家不要去幹這種事。”

聽到李彥宏這樣講,我馬上想起騰訊來。

騰訊的做法與李彥宏正好相反,其採取的是“賽馬機制”。往往一個項目,會有好幾個團隊都在做,最後看誰做得最好,就得到最大的獎勵。

例如,張小龍在做微信時,就有三個團隊都在開發同類產品。最後是張小龍團隊搶先做出來。做遊戲時,也有其他團隊做過,最後是任宇昕團隊最成功。

張小龍和任宇昕,都是在和別的團隊做重複的工作,在百度是要挨批評的。但是在騰訊,他們都受到了重用,位列騰訊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工資最高的少數幾個人之中。

騰訊從來不會說這樣造成了浪費,馬化騰認為,這種浪費是必要的。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在《灰度法則的七個維度》這篇文章中,馬化騰提出:要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內部試錯,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

在面對創新的問題上,要允許適度的浪費。怎麼理解?就是在資源許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兩個團隊同時研發一款產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認為這個項目是你在戰略上必須做的。

去年以來,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實在騰訊內部,先後有幾個團隊都在同時研發基於手機的通訊軟件,每個團隊的設計理念和實現方式都不一樣,最後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戶的青睞。

你能說這是資源的浪費嗎?我認為不是,沒有競爭就意味著創新的死亡。即使最後有的團隊在競爭中失敗,但它依然是激發成功者靈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為“內部試錯”。並非所有的系統冗餘都是浪費,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不創造各種可能性就難以獲得現實性。

單從這點來看,騰訊的用人氣度,比百度要大得多。

寬容內部競爭、寬容浪費,可以在公司營造寬鬆的氛圍,是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的重要手段。很多企業家認識不到這一點,導致高管們縮手縮腳,動輒得咎,最後要麼混日子拉倒,要麼趕緊走人。

這也是為什麼人才在百度都留不住,但是在騰訊卻比較穩定的原因。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不過,騰訊的氣度,主要是針對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成功者,那些在競爭中失敗的人,後來怎樣了呢?

我特地去查了在騰訊做微信和遊戲失敗的人的信息,發現挺令人寒心的。

張小龍做微信時的主要對手是劉成敏。

劉成敏之前在華為工作,因為業績出色,被騰訊挖過來,曾經因為SP業務的拓展,為騰訊立過大功。

在張小龍開發微信時,內部競爭者是手機QQ團隊和Q信團隊,都屬於劉成敏主管。但後來成功的卻是張小龍,劉成敏成為失敗的那匹馬。

此後,劉成敏的日子就很不好過。由於公司資源大力投向微信,劉成敏負責的部門漸漸式微,在關於騰訊移動互聯網架構和佈局上已漸失話語權。

兩年以後,劉成敏黯然離職。

而在遊戲領域,現在我們只知道在騰訊如日中天的任宇昕是大功臣。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任宇昕不是騰訊最早做遊戲的人。

在騰訊最早挑起遊戲大梁的人叫王遠。他當年曾被稱為騰訊“第一韓國通”,在開發QQ秀的過程中做出了很大貢獻。

2003年,王遠被派到上海組建遊戲運營事業部,可是半年以後,王遠大力引進的韓國網遊《凱旋》成為一個半死不活的雞肋產品。整個遊戲部門被馬化騰直接清洗。

此後,王遠雖然還短暫負責了騰訊戰略發展規劃部,但是很快也不得志,離職走人了。

微博科技自媒體大V @闌夕 評價說:

“所以儘管騰訊「內部賽馬」的競爭機制常常為人稱道,但是其實對於沒有跑贏的馬而言,整個團隊在公司裡再無信任可言,只要失去了證明自己的機會——哪怕只有一次——就會揹負來自「不堪重任」的成見。”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而阿里對待“敗將”的態度就截然不同,最著名的例子是陳航。當初阿里想做社交,陳航被任命為負責人,牽頭開發“來往”。

儘管阿里對“來往”投入重金、寄予厚望,甚至馬雲還老著臉皮四處推銷,強制內部員工都必須用來往,還要求每人至少發展100個外部用戶,但來往還是做失敗了。

陳航打的這一仗,被認為“一敗塗地,堪稱阿里歷史上最丟臉的一場戰役”(@闌夕 語)。

在網上搜“陳航”,還可以發現他的頭銜是“阿里最著名失敗者”、“臭名昭著的loser”。

如果是在騰訊,陳航可能就別想翻身了,還好他在阿里。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來往”失敗後,陳航又提出要做企業即時通信工具。儘管很多人都不看好,但是馬雲給了他極大的信任,甚至還把阿里創業聖地——湖畔花園那套房子讓給他閉關修煉。

陳航帶著7個人,發誓“不成功便成仁”,住進了湖畔花園。由於他們的瘋狂工作,陳航又榮獲了“瘋子”的稱號,湖畔花園聖地,也被改名為“瘋人院”。

後來,這群瘋子終於做出了他們的新產品,名叫:“釘釘”。現在,“釘釘”已經有700萬家企業用戶,是中國最大的企業移動辦公平臺。

阿里的用人氣度不僅僅體現在對“敗將”寬容,還體現在馬雲敢於信任高管,並且敢為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給與高管最大的支持。

當年王堅從微軟研究院跳槽到阿里,說要做雲計算,沒有人相信他能成功。因為他學的是心理學,根本就不會寫代碼。

據阿里首席風險官劉振飛透露,有一次總裁會上,一個高管直接開懟:“馬總,你不要聽王堅瞎扯,他就是個騙子。”

"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李彥宏上央視的《遇見大咖》節目時,有這麼一段,在員工座談上,李彥宏說:“重複的去做一些事情為了顯示自己的技術能力,這也是我非常痛恨的一件事情。

今年的最高獎有一個項目所有的關都過了,最後被我斃掉的,就是因為我知道還有另外一個團隊做了類似的事情,而且那個團隊先做的。對吧?

你技術含量再高,最後對業務產生了再大的需求,但是你做了重複的工作,我就要把它kill掉(斃掉),我希望把這個message(信息)能夠層層地傳遞下去,大家不要去幹這種事。”

聽到李彥宏這樣講,我馬上想起騰訊來。

騰訊的做法與李彥宏正好相反,其採取的是“賽馬機制”。往往一個項目,會有好幾個團隊都在做,最後看誰做得最好,就得到最大的獎勵。

例如,張小龍在做微信時,就有三個團隊都在開發同類產品。最後是張小龍團隊搶先做出來。做遊戲時,也有其他團隊做過,最後是任宇昕團隊最成功。

張小龍和任宇昕,都是在和別的團隊做重複的工作,在百度是要挨批評的。但是在騰訊,他們都受到了重用,位列騰訊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工資最高的少數幾個人之中。

騰訊從來不會說這樣造成了浪費,馬化騰認為,這種浪費是必要的。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在《灰度法則的七個維度》這篇文章中,馬化騰提出:要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內部試錯,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

在面對創新的問題上,要允許適度的浪費。怎麼理解?就是在資源許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兩個團隊同時研發一款產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認為這個項目是你在戰略上必須做的。

去年以來,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實在騰訊內部,先後有幾個團隊都在同時研發基於手機的通訊軟件,每個團隊的設計理念和實現方式都不一樣,最後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戶的青睞。

你能說這是資源的浪費嗎?我認為不是,沒有競爭就意味著創新的死亡。即使最後有的團隊在競爭中失敗,但它依然是激發成功者靈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為“內部試錯”。並非所有的系統冗餘都是浪費,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不創造各種可能性就難以獲得現實性。

單從這點來看,騰訊的用人氣度,比百度要大得多。

寬容內部競爭、寬容浪費,可以在公司營造寬鬆的氛圍,是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的重要手段。很多企業家認識不到這一點,導致高管們縮手縮腳,動輒得咎,最後要麼混日子拉倒,要麼趕緊走人。

這也是為什麼人才在百度都留不住,但是在騰訊卻比較穩定的原因。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不過,騰訊的氣度,主要是針對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成功者,那些在競爭中失敗的人,後來怎樣了呢?

我特地去查了在騰訊做微信和遊戲失敗的人的信息,發現挺令人寒心的。

張小龍做微信時的主要對手是劉成敏。

劉成敏之前在華為工作,因為業績出色,被騰訊挖過來,曾經因為SP業務的拓展,為騰訊立過大功。

在張小龍開發微信時,內部競爭者是手機QQ團隊和Q信團隊,都屬於劉成敏主管。但後來成功的卻是張小龍,劉成敏成為失敗的那匹馬。

此後,劉成敏的日子就很不好過。由於公司資源大力投向微信,劉成敏負責的部門漸漸式微,在關於騰訊移動互聯網架構和佈局上已漸失話語權。

兩年以後,劉成敏黯然離職。

而在遊戲領域,現在我們只知道在騰訊如日中天的任宇昕是大功臣。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任宇昕不是騰訊最早做遊戲的人。

在騰訊最早挑起遊戲大梁的人叫王遠。他當年曾被稱為騰訊“第一韓國通”,在開發QQ秀的過程中做出了很大貢獻。

2003年,王遠被派到上海組建遊戲運營事業部,可是半年以後,王遠大力引進的韓國網遊《凱旋》成為一個半死不活的雞肋產品。整個遊戲部門被馬化騰直接清洗。

此後,王遠雖然還短暫負責了騰訊戰略發展規劃部,但是很快也不得志,離職走人了。

微博科技自媒體大V @闌夕 評價說:

“所以儘管騰訊「內部賽馬」的競爭機制常常為人稱道,但是其實對於沒有跑贏的馬而言,整個團隊在公司裡再無信任可言,只要失去了證明自己的機會——哪怕只有一次——就會揹負來自「不堪重任」的成見。”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而阿里對待“敗將”的態度就截然不同,最著名的例子是陳航。當初阿里想做社交,陳航被任命為負責人,牽頭開發“來往”。

儘管阿里對“來往”投入重金、寄予厚望,甚至馬雲還老著臉皮四處推銷,強制內部員工都必須用來往,還要求每人至少發展100個外部用戶,但來往還是做失敗了。

陳航打的這一仗,被認為“一敗塗地,堪稱阿里歷史上最丟臉的一場戰役”(@闌夕 語)。

在網上搜“陳航”,還可以發現他的頭銜是“阿里最著名失敗者”、“臭名昭著的loser”。

如果是在騰訊,陳航可能就別想翻身了,還好他在阿里。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來往”失敗後,陳航又提出要做企業即時通信工具。儘管很多人都不看好,但是馬雲給了他極大的信任,甚至還把阿里創業聖地——湖畔花園那套房子讓給他閉關修煉。

陳航帶著7個人,發誓“不成功便成仁”,住進了湖畔花園。由於他們的瘋狂工作,陳航又榮獲了“瘋子”的稱號,湖畔花園聖地,也被改名為“瘋人院”。

後來,這群瘋子終於做出了他們的新產品,名叫:“釘釘”。現在,“釘釘”已經有700萬家企業用戶,是中國最大的企業移動辦公平臺。

阿里的用人氣度不僅僅體現在對“敗將”寬容,還體現在馬雲敢於信任高管,並且敢為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給與高管最大的支持。

當年王堅從微軟研究院跳槽到阿里,說要做雲計算,沒有人相信他能成功。因為他學的是心理學,根本就不會寫代碼。

據阿里首席風險官劉振飛透露,有一次總裁會上,一個高管直接開懟:“馬總,你不要聽王堅瞎扯,他就是個騙子。”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但是馬雲不為所動,他相信王堅。馬雲對王堅承諾,這件事一定要做,一年投10個億,堅持10年也要做成這件事。

好一個風清揚(馬雲的花名),何等氣度!王堅也不負馬雲的期望,終於做出了阿里雲。

現在,阿里雲已經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雲服務公司。王堅也被稱為“阿里雲之父”。

在企業裡面,沒有人做事是一定會成功的,失敗是常有之事,對於高管來說尤其如此。

而且,高管做事失敗,往往會導致公司損失慘重,所以,領導人寬容失敗,尤其是寬容高管失敗,需要有很大的氣度。

但是,如果不能容忍失敗,就會導致高管畏首畏尾,不敢挑戰風險。

據@闌夕 說:

“有的時候和騰訊的員工聊到這些,就相對能夠理解為什麼這家公司會有擔憂漸成「養老院」的焦慮,因為整個環境太追求穩妥了,前面一個張小龍跟神一樣擺在那裡,與其孤注一擲的找上級推立項,不如劃劃水把KPI完成,確保年終獎不縮水。”

這種情形對一個大公司來說,其實是很可怕的。它會使人喪失激情,凡事只想明哲保身,失去奮鬥的動力。

"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李彥宏上央視的《遇見大咖》節目時,有這麼一段,在員工座談上,李彥宏說:“重複的去做一些事情為了顯示自己的技術能力,這也是我非常痛恨的一件事情。

今年的最高獎有一個項目所有的關都過了,最後被我斃掉的,就是因為我知道還有另外一個團隊做了類似的事情,而且那個團隊先做的。對吧?

你技術含量再高,最後對業務產生了再大的需求,但是你做了重複的工作,我就要把它kill掉(斃掉),我希望把這個message(信息)能夠層層地傳遞下去,大家不要去幹這種事。”

聽到李彥宏這樣講,我馬上想起騰訊來。

騰訊的做法與李彥宏正好相反,其採取的是“賽馬機制”。往往一個項目,會有好幾個團隊都在做,最後看誰做得最好,就得到最大的獎勵。

例如,張小龍在做微信時,就有三個團隊都在開發同類產品。最後是張小龍團隊搶先做出來。做遊戲時,也有其他團隊做過,最後是任宇昕團隊最成功。

張小龍和任宇昕,都是在和別的團隊做重複的工作,在百度是要挨批評的。但是在騰訊,他們都受到了重用,位列騰訊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工資最高的少數幾個人之中。

騰訊從來不會說這樣造成了浪費,馬化騰認為,這種浪費是必要的。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在《灰度法則的七個維度》這篇文章中,馬化騰提出:要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內部試錯,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

在面對創新的問題上,要允許適度的浪費。怎麼理解?就是在資源許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兩個團隊同時研發一款產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認為這個項目是你在戰略上必須做的。

去年以來,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實在騰訊內部,先後有幾個團隊都在同時研發基於手機的通訊軟件,每個團隊的設計理念和實現方式都不一樣,最後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戶的青睞。

你能說這是資源的浪費嗎?我認為不是,沒有競爭就意味著創新的死亡。即使最後有的團隊在競爭中失敗,但它依然是激發成功者靈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為“內部試錯”。並非所有的系統冗餘都是浪費,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不創造各種可能性就難以獲得現實性。

單從這點來看,騰訊的用人氣度,比百度要大得多。

寬容內部競爭、寬容浪費,可以在公司營造寬鬆的氛圍,是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的重要手段。很多企業家認識不到這一點,導致高管們縮手縮腳,動輒得咎,最後要麼混日子拉倒,要麼趕緊走人。

這也是為什麼人才在百度都留不住,但是在騰訊卻比較穩定的原因。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不過,騰訊的氣度,主要是針對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成功者,那些在競爭中失敗的人,後來怎樣了呢?

我特地去查了在騰訊做微信和遊戲失敗的人的信息,發現挺令人寒心的。

張小龍做微信時的主要對手是劉成敏。

劉成敏之前在華為工作,因為業績出色,被騰訊挖過來,曾經因為SP業務的拓展,為騰訊立過大功。

在張小龍開發微信時,內部競爭者是手機QQ團隊和Q信團隊,都屬於劉成敏主管。但後來成功的卻是張小龍,劉成敏成為失敗的那匹馬。

此後,劉成敏的日子就很不好過。由於公司資源大力投向微信,劉成敏負責的部門漸漸式微,在關於騰訊移動互聯網架構和佈局上已漸失話語權。

兩年以後,劉成敏黯然離職。

而在遊戲領域,現在我們只知道在騰訊如日中天的任宇昕是大功臣。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任宇昕不是騰訊最早做遊戲的人。

在騰訊最早挑起遊戲大梁的人叫王遠。他當年曾被稱為騰訊“第一韓國通”,在開發QQ秀的過程中做出了很大貢獻。

2003年,王遠被派到上海組建遊戲運營事業部,可是半年以後,王遠大力引進的韓國網遊《凱旋》成為一個半死不活的雞肋產品。整個遊戲部門被馬化騰直接清洗。

此後,王遠雖然還短暫負責了騰訊戰略發展規劃部,但是很快也不得志,離職走人了。

微博科技自媒體大V @闌夕 評價說:

“所以儘管騰訊「內部賽馬」的競爭機制常常為人稱道,但是其實對於沒有跑贏的馬而言,整個團隊在公司裡再無信任可言,只要失去了證明自己的機會——哪怕只有一次——就會揹負來自「不堪重任」的成見。”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而阿里對待“敗將”的態度就截然不同,最著名的例子是陳航。當初阿里想做社交,陳航被任命為負責人,牽頭開發“來往”。

儘管阿里對“來往”投入重金、寄予厚望,甚至馬雲還老著臉皮四處推銷,強制內部員工都必須用來往,還要求每人至少發展100個外部用戶,但來往還是做失敗了。

陳航打的這一仗,被認為“一敗塗地,堪稱阿里歷史上最丟臉的一場戰役”(@闌夕 語)。

在網上搜“陳航”,還可以發現他的頭銜是“阿里最著名失敗者”、“臭名昭著的loser”。

如果是在騰訊,陳航可能就別想翻身了,還好他在阿里。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來往”失敗後,陳航又提出要做企業即時通信工具。儘管很多人都不看好,但是馬雲給了他極大的信任,甚至還把阿里創業聖地——湖畔花園那套房子讓給他閉關修煉。

陳航帶著7個人,發誓“不成功便成仁”,住進了湖畔花園。由於他們的瘋狂工作,陳航又榮獲了“瘋子”的稱號,湖畔花園聖地,也被改名為“瘋人院”。

後來,這群瘋子終於做出了他們的新產品,名叫:“釘釘”。現在,“釘釘”已經有700萬家企業用戶,是中國最大的企業移動辦公平臺。

阿里的用人氣度不僅僅體現在對“敗將”寬容,還體現在馬雲敢於信任高管,並且敢為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給與高管最大的支持。

當年王堅從微軟研究院跳槽到阿里,說要做雲計算,沒有人相信他能成功。因為他學的是心理學,根本就不會寫代碼。

據阿里首席風險官劉振飛透露,有一次總裁會上,一個高管直接開懟:“馬總,你不要聽王堅瞎扯,他就是個騙子。”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但是馬雲不為所動,他相信王堅。馬雲對王堅承諾,這件事一定要做,一年投10個億,堅持10年也要做成這件事。

好一個風清揚(馬雲的花名),何等氣度!王堅也不負馬雲的期望,終於做出了阿里雲。

現在,阿里雲已經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雲服務公司。王堅也被稱為“阿里雲之父”。

在企業裡面,沒有人做事是一定會成功的,失敗是常有之事,對於高管來說尤其如此。

而且,高管做事失敗,往往會導致公司損失慘重,所以,領導人寬容失敗,尤其是寬容高管失敗,需要有很大的氣度。

但是,如果不能容忍失敗,就會導致高管畏首畏尾,不敢挑戰風險。

據@闌夕 說:

“有的時候和騰訊的員工聊到這些,就相對能夠理解為什麼這家公司會有擔憂漸成「養老院」的焦慮,因為整個環境太追求穩妥了,前面一個張小龍跟神一樣擺在那裡,與其孤注一擲的找上級推立項,不如劃劃水把KPI完成,確保年終獎不縮水。”

這種情形對一個大公司來說,其實是很可怕的。它會使人喪失激情,凡事只想明哲保身,失去奮鬥的動力。

互聯網三巨頭:李彥宏顯小氣,馬化騰次之,馬雲氣度最大?

從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在用人上,李彥宏注重的是各盡其才、避免浪費;馬化騰注重的是你追我趕,優勝劣汰;馬雲注重的是寬容失敗,大膽闖蕩。

老闆的氣度,決定了公司的文化和管理風格。我們不能說哪種更好,哪種不好。

企業成功和失敗都是多種因素的合力造成的。氣度小的百度未必會發展得更差,氣度大的阿里也未必會比騰訊更成功。

但是,就個人而言,我還是更喜歡阿里一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