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柘榮的馬仙傳說

李陽冰 明朝 後晉 徒步 寧德城市資訊 2017-03-27

寧德柘榮的馬仙傳說

有關馬仙的文獻記載,最早應追朔到唐代縉雲令李陽冰所纂的《護國夫人廟碑記》。明代的《繪圖三教搜神大全》、史學家何喬遠《閩書》、文學家馮夢龍的《壽寧待志(香火篇)》、清代景寧鶴溪人潘可藻《馬孝仙傳》等其他一些古籍也有所記載,但馬仙的史料和傳說歷來眾說紛紜。

寧德柘榮的馬仙傳說

柘榮馬仙傳說

按柘榮民間的說法,馬仙生於後晉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正月十五日子時,隨父母及兩位姐姐同住浙江景寧鸕鶿村,名曰“馬七娘”。七娘十三歲的時候,得到太上老君的指點並服下赤煉仙丹。公元962年七月初七日,18歲的七娘在百丈巖上採藥帶體飛昇成仙,人稱“馬仙”,尊稱“馬元君”。

寧德柘榮的馬仙傳說

馬仙得道成仙之後,有一天,大均溪和沐溪下起暴雨,洪水猛漲,岸邊行人不能往來。馬仙即把手中的雨傘扔到河中,化為渡船幫助人們過岸。在廊下避雨的一人名叫葉大郎,平時挑著青草藥走街串巷為人治病,這時候,他也請求馬仙渡他過河,馬仙看了看他的草藥說,“我只渡人不渡物。”葉大郎沉吟半響,恍然大悟,立即將草藥分給附近的村民,並告訴村名用藥的方法,葉大郎到達對岸後,長跪不起,發誓要跟隨馬仙行醫天下,見葉大郎心誠,也有造化,馬仙接受了葉大郎的請求。葉大郎受馬仙指點,七年後參透成道的道理,同馬仙濟民隨駕立功,人稱他葉大帥、葉大將軍。

寧德柘榮的馬仙傳說

馬仙的孝德文化備受後人推崇。相傳馬七娘的父親過世後,她一面等待從軍歸來的未婚夫,一面照顧生病的婆婆。每天早出晚歸,風雨無阻,步行幾十裡地去幫人紡紗織布,以此賺錢養家餬口和給婆婆治病。

有一天,臥病在床的婆婆想吃雞肉。馬七娘二話沒說便把家裡唯一的大母雞給宰了,當拿到溪邊褪白時,雞心被一條大鯰魚給偷吃了。回到家,婆婆埋怨七娘偷吃。七娘傷心委屈,跑到溪邊哭訴。大鯰魚被七娘的孝心感動,便把雞心還給了七娘。一次,婆婆口乾想喝米羹,叫馬七娘到鄰近人家討些。七娘遍尋全村無果,最後還是在百里外的小村子討到了一罐米羹。婆婆等得又急又生氣,還把米羹倒在屋外的巖縫邊。從此,這巖縫便終年流淌著一股似羹的白甘泉。

柘榮民間的接仙信俗,人們山上接的不是馬仙的神龕或是塑像,而是一隻帶了金戒指的蟾蜍。相傳這隻蟾蜍原是靈巖寶洞的徐洞主。徐洞主在東獅山上修煉近千年,卻一直未能參透玄理。馬仙來到東獅山之後,徐洞主向她請教。後來徐洞主秉承馬仙旨意到民間行善積德,日而久之,世間人把它當成馬仙的化身,總供起來。某些時候,它就是馬仙的同一體,倍受天下信眾崇拜。

寧德柘榮的馬仙傳說

仙嶼廟的由來

仙嶼廟建在七星墩上,常年香火不斷。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每逢馬仙誕辰之日,廟內外擠滿上香的人,鞭炮響徹雲天。若是遇上幾年一次的迎仙遊神活動,更是熱鬧非凡。

柘榮有文字記載馬氏天仙,始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是年天旱如焚,民眾紛紛叩天祈雨。柘榮信眾在城西七星墩(今仙嶼)設壇,徒步120多公里至馬仙的發源地——浙江景寧鸕鶿嶺迎馬氏天仙。馬仙來後顯靈於東獅山,不日天降甘霖、滋潤禾苗,當年五穀豐收。後民眾又多番祈雨果應,從而山墩頂就成為祈禱馬仙的道場。公元1395年,柘榮鄉賢組織十三境信眾籌集資金在山墩頂廢壇建仙廟。後經多次修建,於1815年重建。後人稱山墩頂仙嶼廟為馬仙廟,馬仙美名又稱鰲頭一島。

仙嶼廟在1859年失火。當年鄉賢便籌資重建,也就是現存馬仙廟的原型。1983年仙嶼馬仙廟被列為縣級首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該縣成立馬仙信俗協會,規範管理馬仙信俗活動。仙嶼馬仙廟先後成為省、市、縣三級民間信仰活動場所聯繫點。仙嶼廟與仙嶼公園連為一體,現已成為柘榮城鎮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寧德柘榮的馬仙傳說

柘榮十三境

境域,是民間迎送祈禱祭典馬仙等神靈道場活動的劃分依據。柘榮十三境有著地域性和宗族性的特點。根據龍溪河的走向十三境依次排列為:嶺口境、東峰境、上城境、後營境、前營境、溪坪境、湄洋境、前山境、洋邊境、東源境、西宅境、太陽境和濂溪境。每境以一個大族或大的村莊為基礎,聚合3至19個村莊不等,每個境之間的界限十分清楚。其範圍幾乎囊括了柘榮縣大部分的村落,成為全縣性的社區範圍。從象徵性的意義上來說,十三境集體迎仙活動就是各境的祖先覲見馬仙、請求麻線賜福的儀式活動。

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馬氏天仙三位姐妹聖誕紀念日,柘榮十三境的福首就會收取福民敬獻的香金,請法師,寫疏文做法事,祈保福民一年四季平安,諸事利益萬事亨通。馬仙迎仙活動是不定期的,遇到乾旱等突發性災難事件、瘟疫傳染等,十三境首事就組織信眾迎仙降嶽到仙嶼廟立壇設道場誦經祈禱平安。在迎仙期間,供奉幾天後便開始按十三境的順序,將馬仙神像鑾駕、仙瓶鑾駕和葉大元帥神像鑾駕逐一巡遊十三境,在每個境供養,保一方百姓平安。

十三境劃分的象徵含義:

(一)十三境劃分的象徵含義馬仙信仰儀式中以其十三境而組成的龐大隊伍尤其引人注目其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元至正元年(1341)的柘洋湄洋陳氏蘆家塘譜系秀二閭山回家遺言十三境的劃分即按水流秩序分為嶺口境東峰境上城境後營境前營境溪坪境湄洋境前山境洋邊境東源境西宅境太陽境濂溪境這樣十三境就覆蓋了全縣的社區網絡各境內還設有境宮(社)較大的境則有多個境宮為境內信眾聚會供祀活動之所1991年後各境還根據區域變動和新區發展對各境作了調整在今年柘榮縣政府籌劃的區發展對各境作了調整在今年柘榮縣政府籌劃的馬仙文化主題活動中可以看到無論是3000人的迎仙祈福隊伍還是5000人的送仙繞城環遊柘榮百姓在柘榮縣城按照仙嶼公園錦繡花園門口法院湄洋環島車站十字街溪坪橋頭河濱東路東區環島東獅山文化廣場的送仙路線人們井然有序翹首期待自己所在村落歸屬的境帶來的儀式表演讓人不禁感嘆這幾百年前的一次村落劃分在馬仙信仰的儀式上竟有如此的生命力它不僅沒有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被遺忘反而成為柘榮人一代又一代口口相傳的歷史記憶人們讚歎著這一村落的劃分方式並按此劃分方式組成規模宏大的馬仙信仰活動拉德克利夫一布朗認為宗教與巫術儀式之所以在人類文化中得以存在和延續乃是因為它們是社會藉以確立某些基本的社會價值從而維護其自身存在的一種作用機制11可見對民間信仰儀式的解讀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應看到它內在的象徵含義柘榮老百姓因迎仙祈福自發地對自己的區域進行劃分以龍溪水流這一客觀條件為標準實際代表著柘榮百姓最原初的社會價值觀它的劃分象徵著一種百姓生活對社會秩序的需要信仰是百姓生活方式的一個層面在信仰儀式上的秩序要求實質是體現了百姓生活的秩序要求而十三境的劃分在柘榮不僅起到了地域內群體身份與地域邊界的再劃定與確認制功用並使之成為一種傳統與歷史記憶持續下去形成特定群體的在地化知識體系和地方感使柘榮成為柘榮使馬仙成為這一身份的見證者和認同者它象徵著由柘榮縣這個大的族群而形成的境村家這樣一個地方群體網絡系統。

寧德柘榮的馬仙傳說

▍內容來源:網絡

▍圖文編輯:寧德城市資訊小編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