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爆炸力學的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領導者之一

鄭哲敏,1924年9月4日出生於山東濟南,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1]

1947年,鄭哲敏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系;1949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1952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5年,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歷任彈性力學組組長、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1982年,被選為中國力學學會常務副理事長;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實驗室主任。 [2]

鄭哲敏早期在水彈性力學研究中取得成就,長期從事固體力學研究,擅長運用力學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並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應、穿甲破甲、材料動態破壞、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導海洋工程力學、材料力學性能、環境災害力學的研究,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實驗室,為推動中國力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他是爆炸力學的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領導者之一

早年經歷

1924年(中華民國十三年)10月2日,鄭哲敏先生出生於山東濟南,原籍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其父親鄭章斐幼年放牛,念過幾年私塾和小學,後來進城當學徒,而後經商開廠,崇尚實業,教育子女勤勉好學、修身養性。家庭環境給鄭哲敏先生在青少年時期勤奮好學、正直做人品格的形成帶來了深刻影響。

他是爆炸力學的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領導者之一

鄭哲敏

鄭哲敏先生在濟南市立第五小學讀完小學後進濟南育英中學。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初中二年級,抗日戰爭爆發,鄭哲敏先生入川。他先後進成都建國中學、成都華陽縣中學和金堂銘賢中學學習。他學習刻苦,樂於為大家做事,曾管過伙食,辦過話劇團和英文社,對物理和英文有深厚興趣,各科學習成績優異,曾因不參與考試作弊而捱過一些同學的揍。

1943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鄭哲敏先生畢業於金堂銘賢中學,並以理工科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電機系,次年轉入機械系。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抗戰勝利後,鄭哲敏所在的工學院回到北平(今北京)清華園,鄭哲敏先生繼續在清華大學機械系學習;同年,錢偉長從美國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在他的課上,大四的鄭哲敏首次接觸到彈性力學、流體力學等近代力學理論,錢偉長嚴密而生動的理論分析引起了鄭哲敏的極大興趣,對他產生深刻的影響。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工程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在清華大學做錢偉長教授的助教。

他是爆炸力學的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領導者之一

鄭哲敏

1947年底、1948年初,經清華大學、北平地區、華北區和全國(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等4級選拔,鄭哲敏脫穎而出成為全國唯一的一名“國際扶輪社國際獎學金”獲得者。年輕的鄭哲敏先生認為應用力學對中國工業建設有重要作用,提出以應用力學為專修的學科,同時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英國倫敦大學列為擬入的學校,並得到梅貽琦、陳福田、錢偉長、李輯祥等人的推薦。

留學之路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4月,他的申請獲准並確定入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並於同年8月由上海乘船赴美,並於一年後順利獲得碩士學位,接著他成為錢學森的博士研究生,做熱應力方面的研究。

1952年6月,鄭哲敏先生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取得博士學位後,他即著手準備回國參加祖國建設,但卻遭到美國政府的阻撓。

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美國移民局取消了對一批留學生不得離境的限制,鄭哲敏遂於1954年9月26日從紐約乘船離美,10月12日抵瑞士。

由於辦理途經地點的簽證手續和等待船期,1955年1月19日,鄭哲敏得以離法經香港於2月21日從寶安縣(今深圳)入境。

毅然回國

回國後,鄭哲敏先生先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加入了錢偉長在該所創立的力學研究室;同年年底,錢學森返回中國,他隨即參加錢學森創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工作。

他是爆炸力學的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領導者之一

1955年與現在的鄭哲敏

1956年1月,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成立,鄭哲敏成為首批科技人員之一,任彈性力學組組長,研究水壩抗震。同年,他還作為助手參加了錢學森主持的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全國力學學科規劃的制訂,後來在錢學森指導下,鄭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學學科。

1958年,鄭哲敏領導了大型水輪機的方案論證,後開始研究爆炸成形的理論和應用。

20世紀60年代初,他闡明瞭爆炸成形的主要規律,並和工業部門合作生產出技術要求很高的導彈零部件,使爆炸成形成為以科學規律為依據的新工藝。

1964年,鄭哲敏先生接受並完成了涉及地下核試驗的有關任務,並主動考慮地下核爆炸威力的預報問題。

1965年,鄭哲敏和解伯民先生與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同時獨立地提出了一種新的力學模型—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同年,他還指導兵工部門進行穿甲幾何相似律的模型試驗。

文化大革命期間,鄭哲敏的身心和科研工作都受到了衝擊,並於1970年7月、1971年11月在“五七”幹校勞動。

1971年,鄭哲敏從幹校回所,為改變中國常規武器落後的狀況,組織力量研究穿破甲機理,經過10年努力,先後解決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機理、穿甲簡化理論和射流穩定性等一系列問題。

1978年,鄭哲敏先生晉升為研究員。

1979年,鄭哲敏領導組建了力學研究所的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室併兼任第一任室主任。

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

1984年2月,鄭哲敏接過錢學森的接力棒,出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第二任所長。

1986年,鄭哲敏帶領和組織了海洋工程力學的研究,並任中國科學院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1988年,鄭哲敏先生領導組建了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併兼任第一任室主任,帶領和指導材料非線性力學性質和流體非線性行為的基礎性研究。

他是爆炸力學的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領導者之一

鄭哲敏

1993年,因在爆炸力學方面的貢獻,鄭哲敏當選為美國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4年,鄭哲敏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5月,在鄭哲敏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曾恆一院士的籌劃下,促成了中國科學院路甬祥院長與海洋石油總公司衛留成總經理簽署了“中國科學院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十五’科技合作意向書”。

2003年至2004年,年近八旬的鄭哲敏受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的委託,擔任“國家戰略高技術與高新技術產業化研究”專題諮詢組組長,負責組織高層專家對“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研究”中的第13專題提出諮詢意見。

2013年,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