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回憶我的父親李光耀

李顯龍 李光耀 經濟 英國 法律 每日河北 2018-12-09

原創: 張嘉 北青天天副刊 2015-03-24

李顯龍:回憶我的父親李光耀

3月23日3時18分,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去世,享年91歲。早上8時,新加坡現總理李顯龍先後用馬來語、華語和英語發表電視廣播,用華語廣播時,李顯龍一度哽咽,他最後說:“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請您安息吧!”隨後,李顯龍更換了他的臉書封面,改為黑底配李光耀生前照。

對於李顯龍總理來說,李光耀的去世既是國痛又是家痛,在家裡,他稱他為父親;在內閣裡,他稱他為資政。在李顯龍眼中,李光耀既是以榴蓮來表達關懷的父親,又是新加坡的建國總理,是時代的英雄。在李光耀去世之前,新加坡《聯合早報》、新傳媒、《海峽時報》和亞洲新聞臺對李顯龍總理進行了採訪;李光耀去世後,這些採訪內容昨日發出,本版特重新編寫部分精彩內容,讀者可從中領略到李光耀先生在治國之餘,是如何做一名父親的。

2004年8月,李光耀在李顯龍宣誓就任新加坡總理後上前祝賀

李顯龍:回憶我的父親李光耀
在內閣他不是一國之尊而是人民的第一公僕

談到父親做人的原則時,李顯龍提出三點——敢作敢為、誠實清廉,以及把自己當成是人民的第一公僕。

李顯龍表示,大公無私地維持一個清廉的制度,這不容易做到,尤其當犯錯的是身邊的官員或部長。而就李光耀自己而言,雖然他多年來擔任新加坡的最高領導人,但從來沒有因為這個地位而認為自己應該得到利益或好處。李顯龍說:“很多年來,他在上班或放工時,堅持自己提公事包,不讓別人替他拿,畢竟這是他的責任。他曾說,他不是一國之尊,而是人民的第一公僕。”

李顯龍認為,父親認真對待國務,並不是因為這是總理的職責,而是憑著一份對國家和人民的使命感,“父親覺得新加坡是他的責任,新加坡是他拼搏出來的,他有責任照顧好新加坡人,要替他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並啟迪國人做出超越他們想象的事。”

李顯龍以種樹為例,說明李光耀以前如何抓政策的細節,“李光耀會關心樹種在哪裡這樣的‘小事’,因為他覺得若種在錯的地方,會很難處理落葉。此外,當父親在聽電臺節目時,發現某人說錯了某件事,他會馬上通知他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李顯龍總結父親的治國理念時,點出精英治國和人人受益的概念,“他總是強調國家要有經濟發展,必須保持競爭力。因為沒有競爭,就沒有動力向前進。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分享成功的果實,確保人人受惠,讓大家都認為,新加坡的成功,我也有一份。”

具體執政理念上,李顯龍說父親在三方面影響到他:“首先,你必須知道你要做什麼。不能隨波逐流,你必須有個概念,你要成就什麼。第二,你必須說服民眾,帶領他們跟隨你。跟著我走,我在前面領隊,民眾是跟著我的。第三,有些事不能光靠邏輯和辯論,也得懂得如何用感情來說服人,要懂得洞察人心,影響他們。”

20世紀40年代,李光耀前往英國前和家人合影

李顯龍:回憶我的父親李光耀
內閣裡最年長的成員想法卻是最前衛的

李顯龍說,李光耀在內閣時,是內閣裡最年長的成員,但有時想法卻是最前衛的。例如對於賭場課題,李光耀好多年都反對,但後來時任貿工部長楊榮文解釋為什麼應該允許賭場,他接受了這個結論,並大力支持。李顯龍說:“當世界改變了,我們也得跟著改變。他跟得上時代的思潮,思維也能保持靈敏,這很了不得,一點都不容易。”

李顯龍還回憶了一件10多年前的往事,“有一份彙報說一兩名西方女遊客在聖淘沙裸露上身做日光浴,我們本來打算把她們告上法庭或抓進監牢。父親告訴我不應這麼做,他說:‘就連土耳其的海灘,女性做日光浴也是很平常的事,我們何必在這方面太拘謹呢?就由得她們吧!’我說:‘不、不,我們還沒有那麼前衛。我們必須執行法律。’但父親採取的是務實的態度。他的想法不但與時並進,更多時候甚至是超前的。他在其他方面的觀點,也可能是許多新加坡人覺得非常激進的。”

李顯龍擔任總理後,並沒有和李光耀在內閣發生過爭吵,關於總理事務,他們都是在內閣裡公開談,父親沒有私下給他意見:“他懂得如何給忠告和提供指導,但又不強勢地硬要我們照他的話做。他懂得什麼時候應該放手,什麼時候應該朝新的方向走。”

1950年9月,李光耀和柯玉芝結婚時的照片

李顯龍:回憶我的父親李光耀
很難找到一個人完全取代李光耀在新加坡扮演的角色

評價李光耀的政績,李顯龍說:“時勢造英雄,他是英雄造時勢。李先生可說是一個獨特時期的產物,他經歷了大戰、日佔時期、反殖民地鬥爭、馬來西亞時期和建國初年。若不是這個背景激勵他,使他決定從政,決定走自己的路、領導新加坡,以及打造自己的未來,我看就不會有這樣的李光耀。在另外一個時期,他也會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但不一定會走這一條路。”

李顯龍認為,很難找到一個人完全取代李光耀在國內所扮演的角色。他說:“像李光耀這樣的人,若在幾代人中可以找到一個,已經很幸運了。不過若在整個領導班子裡,有三四個人,可以方方面面地照顧到新加坡的需求,那就不錯。”

李顯龍透露,最令李光耀擔憂的是,新加坡能否長期維持不俗表現?李光耀認為,新加坡一旦無法有突出表現,便註定難以生存。李顯龍說:“他有時想再發表一場演講,再試圖說服新加坡人不要太自滿,不要覺得我們已經到位。我們告訴他,你已經做很多了,輪到我們這一代領導人來做吧,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必須能說服新加坡人。”

李顯龍認為,李光耀給新加坡最珍貴的資產,是創建了國家,並將領導層接班的過程制度化,“他和他的團隊創建了這個國家,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新加坡,這個是大家公認的。但是,創建了一個國家後,重要的是持續下去,如何讓領導層接班,一代傳一代……把交接的過程制度化、規範化和系統化。”

1974年,李光耀和柯玉芝在李顯龍的劍橋大學畢業儀式上合影

李顯龍:回憶我的父親李光耀
在家裡他並不勉強我們,走他認為我們該走的路

李顯龍表示,由於李光耀政務繁重、日理萬機,家裡的事多數交給母親來管,“但他的存在、想法,以及對我們的期望,我們是感受到的。他很嚴。他若不贊成某件事,即使不多說,你也會知道。”

李顯龍說,父親平時把家務事留給母親料理,但當孩子來到人生的重要階段時,他非常關心,也很細心。父親雖然很嚴,但不會把意見強加在子女身上,“我們生病、結婚,或者選擇上哪所大學時,他都有很明確的意見和觀點。他會跟我們討論,也會接受我們的意見,並瞭解我們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和志趣都不相同。他並不勉強我們走他認為我們該走的路。他會引導我們,讓我們走出自己的路。”

李顯龍在描述家庭氣氛時說:“我們算是個相當隨意的家庭。父母要求我們品行端正,不能擺架子,講話時要語法正確,不能講粗話。這或許是他們比現在的家長嚴格的地方。”

李顯龍說父母更多時候對他們的要求在於做人,而不是做事,“他們幫助我們發展自己的興趣。我本來對音樂沒興趣,直到1966或1967那年,我14歲,母親買了一支豎笛給妹妹或弟弟,他們不要,我就讓音樂教師給我授課,把豎笛和書本都拿了過來,學習讀樂譜和吹奏……我過後加入樂隊,吹單簧管和低音大喇叭。父母鼓勵我發展音樂的愛好,但沒有逼我去參加音樂考試。”

提及故世的母親,李顯龍說母親對父親的影響非常大,他們的關係很密切:“他非常重視她的忠告和觀點。在政策和國事方面,他和部長共商決策,但對於人民和他的形象及表述方式,她有看法。我想她的看法有道理,所以父親會接受。多年的恩愛夫妻,多少會變得有點相似。父母的性格迥異,即使到了晚年互不相同,但他們卻非常匹配。”

李光耀、柯玉芝與兒子李顯龍

李顯龍:回憶我的父親李光耀
發生危機時,他是家裡的主要人物

李顯龍稱父親總會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刻出現,“發生危機時,他是家裡的主要人物。當我患淋巴癌,或當我的(第一任)妻子過世時,多虧有他的精神支持。不是因為他說了些什麼話,而是有他陪伴,感覺雨後就會天晴。”

李顯龍說在海外唸書時,父母每個星期都寫信給他,包括他結婚前,也收到了父親的信件,“信的主要內容是他以自己的經驗給我忠告,教我如何維持美滿婚姻。他費很多心思和我們保持聯絡。”

李顯龍透露母親的信是自己手寫,父親的信則是由他口述,別人替他打字,有兩三個字間距。“他會在打字出來的信件上修改或添加文字,如在末端手寫一兩段話。你看他投入了多少心思。每封信有五六頁長。這些信我還收著,希望沒被白蟻吃掉。”

而說起父親對家人的關心,李顯龍總理分享了一段和榴蓮有關的回憶。在1992年10月,李顯龍被診斷出患有惡性直腸淋巴癌。他在接受化療期間,接到在國外訪問的父親打來的電話,“我還以為是什麼重要大事,原來是告訴我,他買了一些榴蓮要給我吃。後來我當然把它吃了,反正不會有壞處。”

之後,新加坡中央醫院安排好醫生為李顯龍進行治療,李光耀卻提議再找個中醫看看。李顯龍起初擔心多一箇中醫診斷,可能會使治療變得更復雜,但最終還是順從父意。幸好這位來自中國的中醫,對於診斷和治療的觀點與主治醫生一致,李光耀也就同意讓李總理接受院方安排的治療。

1965年,李光耀和孩子們一起下象棋

李顯龍:回憶我的父親李光耀
他不花時間做無謂的事,但會騰出時間陪家人

李顯龍總理至今能回憶起童年時父親的陪伴,“很小的時候,他帶我們去看火車。我們晚上去東陵福(Tanglin Halt),看火車到站的情況,看站長把(向前方駛來的列車示意可安全通行的)鐵道令牌交給車長。那對我是非常有趣的經驗,我當時很小,不過五六歲。父親打高爾夫球,我小的時候他也鼓勵我去學。我跟著他打了好幾年的高爾夫。他帶我漫步在高爾夫球場時,是我們共度時光和聊天的機會。他不花時間做無謂的事,但會騰出時間陪家人。”

說起與父親的關係,李顯龍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逐年增進,而這是建立在每一個事件、危機和共享的快樂的基礎上……在許多家庭裡,父親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塑造你、影響你,成為你效仿的典範。”

不過,李顯龍也透露他們父子對於彼此的愛其實很含蓄、很東方,甚至不曾擁抱過,“他不輕易流露感情,我們家也不習慣以擁抱來表達情感。我們對彼此非常尊重。他很重視我們,我們對他也有非常高的敬意。”

那麼李顯龍的性格像父親還是像母親?李顯龍說:“我的性格不像他。他比我強勢得多,更傾向以很直接的方式面對事情。我有我做事的方式。但我不像他那麼要強。”

2003年,李光耀80大壽時與柯玉芝一起慶祝

李顯龍:回憶我的父親李光耀
如果他不是我的父親,我可能也不是現在的我

李光耀認為母語有利於文化的維繫和傳承,因此把三個孩子都送進華校,並要孩子從小在家裡用華語和他交談,直到孩子們高中畢業。

李顯龍回憶道,他和弟弟妹妹進了華校之後,華語講得比父親流利,但父親還是堅持用華語與他們溝通,一方面是為了給自己練習的機會,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們有個講華語的家庭環境。

李顯龍記得有一年,全家到馬來西亞福隆港度假,李光耀不想因為假期而中斷華文的學習,便把當地的小學華文教師請到別墅來給他上課。父親這種認真努力學習的精神,在李顯龍成長過程中留下深刻印象。李顯龍說:“政策是可以理解的,動動腦筋想就可以了。但學習語言尤其是華文,卻得下一番苦功。父親每天聽卡帶、學習和溫習詞彙,週末還把補習教師請回家。他在20世紀60年代學福建話,非常辛苦。即使到了晚年,他還是堅持天天上課,因為他已投入很多心思學語言,不願意就這麼半途失去。那是很了不起的示範。”

李顯龍說:“如果他不是我的父親,我可能也不是現在的我。他待人處事的方式,他的使命感,讓我印象最深刻。你看著他,便知道如果你有機會處於同一情景下,也應該盡力而為。他對我的影響很大,他造就了我。我不像他,但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

父親離世,李顯龍說他有很多方面值得懷念,“最重要的是,跟著他,你會相信不會有損失,你會沒事,一切都能克服。因為他的經歷和貢獻,讓我們感到自信,是個可以信賴的人。他很獨特,他在新加坡扮演了一個獨特的角色,我們很幸運有他這樣的人。他是一位很嚴厲卻很好的父親。他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懷念。最重要的是,跟著他,你必定受益,不會有事,一切都能克服。”

對於後人會如何憶念李光耀,李顯龍總理說:“我認為他不會在意全世界的人怎麼看他。別人認為他是一個嚴肅、重視邏輯思考和理性分析的人。我想他對許多事情感覺很強烈。在人際關係方面,他對母親和子女,也有很深的感情。他或許不輕易表露,但他是性情中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