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今日3時03分是農曆24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立夏,自此,日照漸長,溫度升高,雷雨增多。關於立夏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詩話“立夏”

今日立夏

《立夏》

(宋)趙友直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

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

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幾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閒看槐蔭滿亭臺。

《立夏》

(宋)陸游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

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

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初夏》

(宋)朱淑真

竹搖清影罩幽窗,

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

困人天氣日初長。

立夏到來,要得這樣養生

立夏到來,意味著炎熱的夏季拉開序幕。作為暮春與盛夏的過渡期,立夏前後要格外注意做好各臟器的調養,為盛夏後身心漸入佳境奠定堅實基礎。

養心神——增靜減怒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科主任王東旭: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通應。夏與心相通,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立夏後的高溫容易引起情緒焦躁,導致心火過旺,引發各種疾病。特別是老年人,受情緒起伏及氣候外感因素的影響,發生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並不少見。因此,立夏後養心是第一要務。養心要做到“戒躁戒怒”,靜養身心,保持內心安靜、情志開懷,以降心火。

今日立夏

調飲食——適度“吃苦”

浙江省中醫院中醫內科金濤教授:各地的立夏飯不盡相同,有些地方是烏飯樹葉做的烏米飯,微甜;有些則是糯米、豌豆、筍絲、鹹菜、火腿肉一起,口味是鹹的,但有些膩。“天氣轉為炎熱,飲食要注意清淡,本身糯米是不易消化的食物,所以立夏飯不建議多吃。

今日立夏

飲食上,要把握“春夏養陽”的原則,選擇溫補陽氣、有辛味生髮的食物,如生薑、韭菜、大蒜、芥末等;還可選擇祛溼的食物如淮山藥、芡實、赤小豆等,以去除身體內溼氣。注意補充蛋白質,可選擇魚類、肉類,可以多吃豆類,選擇深色蔬菜補充維生素。要少吃生食,少喝清涼飲料,多吃甜食少吃酸食,避免寒涼傷陽氣,同時用甜食養脾氣,達到祛溼養脾的目的。“夏季可以適當補充苦味蔬菜,如苦瓜、苦菜、苦瓜葉等,用帶苦味的食物養心清熱。”

改作息——早睡早起

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釗:立夏之後,晝長夜短,天亮得早而黑得晚。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釗說,在自然界陽盛陰虛的氣候變化下,人們可較春天稍晚點睡覺,但不建議在子時(即晚上11點)之後睡覺,以順應陰氣的不足;早上應早點起床,以適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

巧運動——多去戶外

立夏到來,順應自然陽氣的發散狀態,人應該適當增加活動,運動有助於激發陽氣,外達氣血,適當的排汗是人體排出不慎所受之寒邪的有效途徑。因此,夏天保健要多增加室外活動,要適當晒晒太陽,不要怕出汗。當然,如果稍動則大汗的人,則要防止劇烈運動而大汗導致的傷津耗氣,所以多汗的人可選擇慢節奏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練八段錦、打太極拳或做瑜伽拉伸。

今日立夏

勿貪涼——防傷陽氣

民間有“沒過五月五,不要收被褥”之說,意思是沒有到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家裡的棉被不要隨便收藏起來。這是因為在端午節前,天氣沒有規律,有時白天十分炎熱,到了晚上卻氣溫突然下降,被凍醒,這些情況下稍不留意就容易受涼。

立夏後人體心陽漸趨旺盛,體內陽氣漸趨於外,此時可適當進食姜蔥等辛溫之物有助於人體陽氣升發。但由於氣溫漸高,到處充斥著冰鎮食品,很多人習慣於拿冰鎮飲料來解熱,殊不知,貪得一時之快,落下終身病根的事情,臨床隨處可見。

立夏,人們會做些什麼?

迎夏儀式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這一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裡“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今日立夏

嚐鮮活動

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雞、醃鮮、滷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鬥蛋遊戲

立夏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今日立夏

立夏“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以此祈求上蒼帶來好運。人們在村口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人民網、健康時報、文藝新青年

本期編輯:曹玥 安彥璟

(長按二維碼,關注工人日報微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