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紈和賈蘭的人生選擇,《紅樓夢》作者持何態度?

李紈 賈蘭 洪承疇 明朝 吳氏紅學 吳氏紅學 2017-08-26

作者:慧讀古典)

對李紈和賈蘭的人生選擇,《紅樓夢》作者持何態度?

李紈可能是《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正冊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位了,按排名她排在第十一,還比秦可卿要高一位。但秦可卿的意義非同一般,歷來都是讀者矚目的焦點,人們對她的解讀可謂是精彩紛呈、熱鬧非凡。而李紈在《紅樓夢》中的戲分不僅不及別的正釵,也比不過晴雯、襲人、司棋等大丫頭,甚至還不如薛寶琴、夏金桂等人。但很顯然,李紈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否則作者也不會將她列入十二釵正冊了,她同樣有著很重要的隱喻意義。

李紈是賈政長子賈珠的妻子,因為賈珠早死,年紀輕輕的就守了寡,守著唯一的兒子賈蘭艱難度日。可以說,賈蘭是她唯一的生命支柱,她所有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兒子身上。

《紅樓夢》是借賈府的命運來影射國家的命運。賈府敗亡後,賈府的主子們死的死,逃的逃,大多很悲慘。如黛玉慘死和寶玉淪為乞丐;但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賈蘭卻因此步步高昇,甚至給母親李紈掙來了“誥命夫人”的封號。

對李紈和賈蘭的人生選擇,《紅樓夢》作者持何態度?

關於賈蘭的命運,早在第一回就已經明明白白了,在甄士隱解《好了歌》中有這樣兩句“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甲戌本的批語是“賈蘭、賈菌一干人”。意思很明確,就是賈蘭和賈菌一行人度過了最為貧賤的歲月,後來考取了功名,並且為朝廷所賞識,得到了“紫蟒”官服。我國古代的官服是以顏色區別的,以唐代的官服制度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著深緋色,五品著淺緋色,六品深綠色,七品淺綠色,八品深青色,九品青色。人們常用“大紅大紫”和“紅得發紫”來形容一個人位高權重。而賈蘭和賈菌都穿上了最高階的紫蟒官服,足可見他們的官職之大。

對李紈和賈蘭的人生選擇,《紅樓夢》作者持何態度?

《紅樓夢》作者對功名利祿持否定態度,對那些一心讀書仕進之人送給他們一個非常難聽的詞“祿蠹”。寶玉寧願淪為乞丐,也堅決不走讀書仕進之路。可賈蘭從一開始就是要走這條路,即便是在國破家亡,大好河山被異族佔領之後,他還是要走仕途之路服務新朝。

而李紈對兒子的人生選擇是什麼樣的態度呢?其實書中早就交代了。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死金丹獨豔理親喪”,李紈所抽的簽上寫著的是“竹籬茅舍自甘心”。緊接著,書中又寫道:“李紈笑道:‘真有趣,你們擲去罷。我只自吃一杯,不問你們的廢與興。’”

前面的“竹籬茅舍自甘心”一句是指後回李紈隱居山村的情景。李紈在大觀園裡住的是“稻香村”,自稱“稻香老農”,也是暗指此意。可以想象在賈府敗亡之後,李紈和賈蘭在山村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自稼自穡,日子十分清苦,但李紈並未因此而喪失人生的追求,因為她還有賈蘭,她在他身上寄託了全部的希望。

如果不懂得《紅樓夢》的主旨,那麼這句“不問你們的廢與興”總讓人感覺莫名其妙。但如果知道《紅樓夢》隱寫的是明亡清興的故事,那就很好理解了。這其實是暗指她在日後根本不關心天下興亡,不管是誰得到了天下,即便是異族成為統治者,她也認為很正常。她非但不會考慮氣節問題,反而會讓兒子賈蘭讀書仕進,爭取功名利祿。這和寶玉寧可淪為乞丐也不願讀書走仕途之路為戎羌做官,形成強烈而鮮明的對比。

這樣一來,在第五回中的關於李紈的曲子就相當好理解了。一直以來,李紈都是一個很不引人注目的角色,用書中的原話來說即是“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樑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侍親養子。”(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李紈給人的感覺一直是老實本分,從不得罪人,對賈府的興衰也基本上不聞不問,甚至給人一種很窩囊的感覺,可見作者對她的態度很不屑。在第五回中關於她的曲子《晚韶華》是這樣寫的“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腰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這裡的諷刺甚至謾罵的意味很明顯,竟然說她“須要陰騭積兒孫”,在判詞中也說她“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李紈呢?李紈只是一介女流,她並沒有去做壞事。但她是母親,她有教育好子女的義務。《三字經》中說,“養不教,父之過”,從賈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也就能知道作者為什麼要那樣對待李紈了。

對李紈和賈蘭的人生選擇,《紅樓夢》作者持何態度?

賈蘭從小聰明俊秀,一心讀書仕進,和寶玉的不喜讀書形成了鮮明對比。國破家亡之後,寶玉選擇了寧為乞丐也絕不走讀書仕進的道路,而賈蘭卻選擇了一門心思求取功名的道路,而不管統治者是誰。

另一個和賈蘭一起考取功名的是賈菌。賈蘭是賈府的正根,而賈菌是賈府的旁支,兩人都是草字輩,是相隔比較遠的同宗兄弟。

在程高本中,和賈蘭一起考取功名的卻是寶玉,最終的考試結果是寶玉中了第七名,而賈蘭中了第一百三十名,作者顯然是把賈菌給踢出去了。筆者認為,寶玉是絕對不可能在國破家亡、異族佔領大好河山後去參加什麼科舉考試的,只能是賈蘭和賈菌兄弟去參加。

賈蘭和賈菌兄弟之所以能夠考中科舉,是和他們的母親李紈和婁氏的教育分不開的,她們兩個在“國破家亡”之際沒有選擇叫兒子加入反抗的隊伍,也沒有教誨兒子堅決不為異族效力,反而一門心思地教育兒子去讀書仕進,為異族政權服務。在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生中,李紈是成功的,她也成功地得到了朝廷的封賞,成了誥命夫人。而這正是薛寶釵窮其一生想要得到的東西。

李紈一向十分的低調,如同“槁木死灰”一般,這和寶釵的處處表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紈從來不把“功名利祿”放在嘴上,寶釵卻到處講個不停,作個詞也要講“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也因此還和寶玉弄得很不愉快。為什麼李紈最終“成功”了,而寶釵卻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呢?

筆者認為這是因為李紈和寶釵都是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李紈將全部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因為兒子是自己所生,本就有一股天然的親情紐帶,加上從小培養他讀書仕進的思想,使得這種想法在他心裡已經根深蒂固,賈蘭從小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當然會一門心思地努力向上爬了;寶釵面對的是一個本就和她價值觀不同的成年男子,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已經形成不可動搖,所以不管她怎麼勸告怎麼強迫都是無濟於事的。

《紅樓夢》作者具有強烈的民族氣節,但這樣的人往往都過得很慘,甄賈寶玉都成了乞丐,衛若蘭死於非命;而許多喪失了氣節和立場的人卻得以步步高昇,做了大官。改朝換代後春風得意的除了蘭菌兄弟之外,還應該有金榮和門子這類人。

作者對那種為虎作倀的行為很痛恨,自然也就希望他們得到報應。賈雨村最後應該栽在他曾經尋個不是打發掉的門子手裡,而薛寶釵嫁給賈雨村後也會隨著賈雨村的命運起落,按照判詞是“金簪雪裡埋”悲慘地死去了。李紈也沒享受到幾天的榮華富貴就離開了人世,正如判詞中所說的“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有的讀者也許認為作者對李紈持這樣的態度有點苛刻了,一介女流在亂世之中,其命運就如同浮萍一樣無法把握。身為女子,她也很難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要求每個母親都像岳飛的母親那樣深明大義也是不現實的。這當然沒錯,所以作者還算比較寬容,給李紈安排了一個善終的結局,這樣的結局比起薛寶釵要好過太多太多了。

寫到這裡的時候,筆者不由得想起了民間流傳的“洪母罵疇”的故事。清人劉獻庭筆記《廣陽雜記》記載洪承疇入北京後,從福建接其老母來京。其母見此叛降逆子,揮杖大罵:“汝來迎我,將使我成為旗下老婢嗎?我要打死你這惡人,為天下除害!”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人根據這段記載創作了京劇《洪母罵疇》,裡面的洪母將兒子洪承疇罵得體無完膚,尤其是這一段真是大義凜然,十分的解氣:

我大明忠良臣世代不盡,開國公常玉春;保京都的於兵部;御倭寇的戚繼光;袁崇煥、李如鬆、鄧子龍;你的爹爹洪宗岱,抗敵碧血灑征程,英烈忠魂震乾坤。到如今鄭成功興師廈門,驅胡臣操兵將虎躍龍吞。天道無情且休論,人心不死浩氣存。誰似你屈膝投降天良喪盡,不忠不孝、無情無義、無國無家、無父無母、無妻無子、無眾無親、賣國求榮、利慾薰心、認賊作父的無恥人!

對李紈和賈蘭的人生選擇,《紅樓夢》作者持何態度?

只可惜這種記載和京劇曲目,不過是後世文人的虛構,目的是宣洩忠奸大義罷了。真實的歷史事實是,順治四年(1647年),洪老太太被洪承疇接到南京,母子歡聚。而後,老太太一身清朝貴婦裝束,乘船回閩地享福,五年後才病死。這和傳說中的洪母堅決不認洪承疇,乘船在湖面上為家是完全不同的。真正看不起洪承疇的親人只有他的三弟洪承畯,他在其兄洪承疇府第近旁的廟宇牌匾上大題四字“大無蓮心”,譏諷其兄 “大無良心”。

明末清初之際,明朝之所以那麼快淪亡,清廷之所以能夠立足,賈蘭賈菌這樣的人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而李紈這樣的母親也影響了子女們的選擇,也是作者所要嘲諷和批判的對象。

對李紈和賈蘭的人生選擇,《紅樓夢》作者持何態度?

蘭花是一種以香著稱的花卉,具高潔、清雅的特點。古今名人對它評價極高,被喻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詩文之美喻為“蘭章”,把友誼之真喻為“蘭交”,把良友喻為“蘭客”。很顯然,賈蘭是沒有這樣品質的,因為他是“假”的“蘭”,並非真正的君子“蘭”。這世上的偽君子何其多也,他們個個飽讀聖賢之書,卻不明白人間大義,不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間至理,卻選擇了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甘願成為異族朝廷的幫凶,真是可恥可嘆!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歡迎關注"吳氏紅學"頭條號,欣賞更多吳氏紅學精品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