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究竟要不要出國留學??????

【留學】究竟要不要出國留學??????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耶拿大學山西籍留學生劉某被害的案子,到目前為止,各大中德媒體都在陸續披露更多的細節,讓人不禁覺得,出國太可怕了,原本是送孩子出去讀書,結果卻換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結果,多麼沉痛的事情。

尤記得當年李洋潔被殺害的時候,我們在德國的幾乎每個城市的留學生,都要自發組織活動,為李洋潔伸冤。才沒多久,就又一位同胞被害!

而這位同胞,可以說是我間接的師弟,他一開始其實是到我所在的城市的大學讀我當年讀碩士時候的專業,如果他沒有選擇換專業去耶拿的話,是不是他就可以避免這場慘無人道的遭遇?

但是我不禁思考,他為何要換專業?因為我們學校沒有耶拿大學有名氣麼?因為耶拿大學那個專業比我讀碩士時候的專業更好?

興許是,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還有一個原因:即我們那個學校的這個專業,已經淪落為中國人的專業。我讀碩士讀那個專業的時候,班裡有德國人,法國人,俄羅斯人,英國人,還有也門的,土耳其的......可以說那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專業,中國人比例跟外國人比例是持平衡的。

可後來,應該是從14年開始吧,這個專業你再去看,全是中國人。我那時候已經交完碩士畢業論文了,聽說系裡來了個新的主任,便想去看看新的主任的上課風格,溜進去聽課,就那麼一瞬,我產生了一個錯覺:Am I in China or in Germany?

我問過很多這個專業的學生,也就是劉某最初在德國的同學們,說你們喜歡這個專業麼?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喜歡,就是圖個畢業,或者即便喜歡的,也總抱怨似乎還在國內,而不是在外國。

我想如果現在讓我再選擇碩士時候的專業,倘或知曉這個專業裡上課的全是中國人,我肯定也不選。出國為了什麼呢,就為了體驗不一樣的學習方式和氛圍,避免填鴨式教學,也為了能夠認識各個國家的人,瞭解他們的文化和生活。

結果全成了中國人,德國的老師反而來適應中國學生去了,那我還來國外幹嘛,在國內還那麼多好吃好喝的。下了課,中國學生成群結隊,很少跟當地的德國學生打成一片。這樣一來,中外文化交流實質上是被打斷的。

我很慶幸我出生的早一點。那時候讀碩士,非常有挑戰性,因為要跟母語是德語的本地人競爭或者合作,對外語者來說,是非常鍛鍊人的一件事情。每個學生甚至每門討論課都要獨立用德語作一場報告,相當於那堂課你就是老師,給其他學生們講,然後回答他們的提問。

現在,一個報告是三四個中國學生一起做,結果往往是,前兩個學生講完就下課了,後兩個學生的報告就沒法做了,得不到鍛鍊。

而且那時候學生數量少,每個教授都能細細看你的論文,然後給你意見怎樣修改,我記得有一次我寫一個小論文,當時那個教授叫我去他的辦公室,跟我說結構怎麼調整,用詞怎樣更好,如果我選的素材不夠好,他甚至推薦給我其它的素材,同時他也告訴我怎樣選擇更好的素材等等。

我也記得那時候寫了論文,如果沒有讓德語母語者修改過就交上去,教授瞥一眼就給打回去的。現在不是,他們除了寫畢業論文還找母語者修改之外,五六個學期論文基本自己寫完就交上去了,不去找母語者修改。但是那恰恰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母語者修改之後,你再對比自己寫的,才能知曉最地道的外語,否則那就是中國式外語。

從這一點來說,真要選擇出國留學,似乎不能僅僅限於查看這個大學以及這個大學的專業排名如何了,最好還能找當地的留學生問一問,具體的情況是怎樣的。當然,大部分學校的大部分專業還是非常德國或者國際化的。可能我讀碩士時候的這個專業,它本身有侷限,對德國人或者其他國家的人吸引力不是很夠。

而至於所謂的安全問題,我想父母們的擔心是對的。我記得當時出國的時候,我們有個教授說,你大半夜赤裸著身子出去也沒事。但是現在,怎麼可能?

現在在德國,哪個人不是隨身至少帶著一個胡椒噴霧或者防狼棒,德國女人們去考持槍證的人也多了。沒有辦法,難民和恐怖分子太多了,你不知道哪天走在大街上可能突然就被人砍死或者姦殺了。

最初的時候,我還覺得那些事情很遠,彷彿只有大城市,尤其是中部,北部的城市比如科隆啊,法蘭克福啊,柏林啊這些地方更不安全。但是後來聽說過兩次恐襲事件,都發生在距離自己很近的地方,頓時覺得生命的脆弱,身邊危機四伏。

一次是紐倫堡開往慕尼黑的火車遭遇恐襲,ICE火車經過Allersberg,實質上那個鐵軌上已經有恐怖分子早已拉上了鐵索,還有阿拉伯語恐嚇信。還有一次是鄰近的小城有個女子回家路上被恐怖分子殺害。

有一次我經過自己所在城市的動物園,那一片有不少難民。我就記得一個阿拉伯面孔的男子,眼睛深邃並邪惡,一直盯著我。我的手就放在口袋裡,按著那個胡椒噴霧器的噴口處,他若是有行動,我立馬就噴他的眼睛,腳步也是放快的,甚至小跑起來,心咯噔咯噔跳。

所以我每次回國,而且是隨身不帶胡椒噴霧劑就各處去的時候,我就感慨,“還是自己國家好啊。”

但是有計劃出國的人,也不能因此而卻步,畢竟很多學校的很多專業,它的教學水平是很高的。

包括我讀碩士時候那個專業,即便是都成了中國學生,即便是不能每個人都能輪流做報告了,即便是不需要每一篇論文都要找母語者修改了,整體上似乎教學質量有所下降。但實質上要做到畢業還是挺難的。

首先是語言問題,語言不好,上課是聽不懂的,畢竟老師還是德國老師嘛。聽外語上課本身便比在國內用中文聽就有了難度,尤其是專業術語。有的學生聽不懂,只能再重新去上語言班。所以如果能讀下來,先不說專業能力怎樣,那語言肯定是有很大進步的。語言也是一種能力。

另外,幾乎每堂課都要相應閱讀大量的資料,有的老師一堂課甚至給你好幾本理論書,都要吃透,不吃透考試回答不了啊。而且他們的考試也不是應試,是需要在充分理解理論的前提下,融會貫通結合實例去回答,理解不了肯定就過不了。所以可能比如說你跟國內一個學社會學的學生提到福柯,他大概知道福柯有什麼代表作,主要觀點是什麼,你再細問,可能就說不出更多了。那在國外的話,肯定是他的著作要細細讀了。

而且似乎他們知道中國人喜歡商量答案,所以幾乎每年都變題目,防止師哥師姐師弟們互相幫忙,除了考試,還要寫論文,或者家庭作業,測驗方法很多。理工科的我就不清楚了,聽說要經常做實驗。那些經濟專業,法律專業的,我見他們幾乎就沒有太多業餘時間,從早到晚泡在圖書館裡,相信學到的東西也是非常多的。

何況,大部分德國學校以及教授還是非常嚴謹的,他們那種較真的民族性格在那兒,一時半會變不了吧。想輕鬆畢業,難。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很多學生因學業壓力大,畢業難,長期滯留國外等產生心理問題,嚴重者甚至自殺。所以出國讀書也要考慮自己應對那些可能的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有萬一長時間滯留的話,產生的經濟費用能不能承擔的了。

再有就是,在國外讀書有一個好處,就是選課啊,生活啊,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選擇,拿捏利弊,做出決定。

在國內就等著老師發標準答案背一背的,在國外學會了獨立思考;在國內可以拿著手機大大咧咧走路,出國了就學會查詢周圍環境,還要時刻警惕這個那個;原本內向喜歡宅的人,可能單獨遊覽完歐洲二十個國家;在國內的時候花錢大手大腳的,學會了自己在餐廳打工掙生活費;總是固執而魯莽的,學會了Entschuldigung (sorry),Danke (Thank you)還有Schönen Tag/Schönes Wochenende(祝願對方當日或者週末愉快)常掛嘴邊;總是喜歡堅持自己意見和觀點的人,學會了傾聽和接納各種多元化的觀點......

因為真的要在那裡讀書和生活了,切切實實與當地發生實質性而非旅遊性的深入接觸:從辦銀行卡,到交房租,延籤,貨比三家買東西到處理各種文化的衝擊和衝突等等,不知不覺,發現自己可以獨當一面了。

這些都很鍛鍊一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和抗壓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那種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的心態,鍛煉出一種負責任的品質。

自然地,眼界和閱歷是要開闊很多的,會看到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不一樣的社會。有的時候認識的人來自世界各地,聚在一起,討論這問題那問題,就跟開聯合國大會似得。去非洲某個非常偏遠的地方做Feldarbeit(fieldwork田野調查)等等。很多一些個體驗,在國內是體驗不到的。

而且因為同時瞭解國內和國外,會有第三方視角來看待不同的事情,或者說一個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國際人。

總而言之,各有利弊,要不要出國,真不能草草下決定,要綜合各個方面來考慮。這篇文章,就算是一個參考吧。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書書小窩(Tiny-book)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