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


"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1990年,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橫空出世,《好人一生平安》、《渴望》和《每一次》三首歌曲,隨著電視劇熱播而火遍大江南北,毛阿敏、李娜和張宏聲三位演唱者也成為人們熱議並追捧的紅星。1993年,《每一次》的演唱者張宏聲入選“觀眾最喜愛的全國十大歌星”,1996年又榮獲中國十年歌壇成就獎。然而,聲譽如日中天之時,張宏聲卻毅然選擇告別歌壇。這一別就是近20年,他的去向一度成謎。

不久前,闊別舞臺已久的張宏聲帶著這首《每一次》重返舞臺,在天津舉辦了一場經典作品演唱會。演唱會後,張宏聲接受本刊記者獨家專訪,細述了自己30多年的歌唱生涯,也暢談了離開歌壇這20年的另一番生活。

為了堅持學習音樂,我開始嘗試下海經商,做的第一個生意是擺攤賣羊雜。不到一年時間,我便成了萬元戶。

每一次對音樂的艱難渴望

“理想是指路明星。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借用列夫·托爾斯泰的這番名言,用以形容上世紀80年代的內地流行歌壇那一批歌手的生活際遇和精神氣質,似乎再恰當不過。

上世紀80年代內地流行歌壇的那一批歌手,有著極其相似的特質——生活艱苦,生性樂觀;鮮有科班出身,全憑業餘愛好;出於對歌唱的單純熱愛,藝術道路完全靠硬闖誤撞。歌手張宏聲即是如此,回顧他走上歌壇之前的生活經歷,上述時代特色,亦可窺一斑。

在張宏聲看來,童年的記憶似乎只有兩個,一個是貧困,另一個是音樂,二者相互交織、互相牽扯。


"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1990年,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橫空出世,《好人一生平安》、《渴望》和《每一次》三首歌曲,隨著電視劇熱播而火遍大江南北,毛阿敏、李娜和張宏聲三位演唱者也成為人們熱議並追捧的紅星。1993年,《每一次》的演唱者張宏聲入選“觀眾最喜愛的全國十大歌星”,1996年又榮獲中國十年歌壇成就獎。然而,聲譽如日中天之時,張宏聲卻毅然選擇告別歌壇。這一別就是近20年,他的去向一度成謎。

不久前,闊別舞臺已久的張宏聲帶著這首《每一次》重返舞臺,在天津舉辦了一場經典作品演唱會。演唱會後,張宏聲接受本刊記者獨家專訪,細述了自己30多年的歌唱生涯,也暢談了離開歌壇這20年的另一番生活。

為了堅持學習音樂,我開始嘗試下海經商,做的第一個生意是擺攤賣羊雜。不到一年時間,我便成了萬元戶。

每一次對音樂的艱難渴望

“理想是指路明星。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借用列夫·托爾斯泰的這番名言,用以形容上世紀80年代的內地流行歌壇那一批歌手的生活際遇和精神氣質,似乎再恰當不過。

上世紀80年代內地流行歌壇的那一批歌手,有著極其相似的特質——生活艱苦,生性樂觀;鮮有科班出身,全憑業餘愛好;出於對歌唱的單純熱愛,藝術道路完全靠硬闖誤撞。歌手張宏聲即是如此,回顧他走上歌壇之前的生活經歷,上述時代特色,亦可窺一斑。

在張宏聲看來,童年的記憶似乎只有兩個,一個是貧困,另一個是音樂,二者相互交織、互相牽扯。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祖籍天津的張宏聲,家裡有兄弟姐妹6個,一家8口人,只有父親一個人在外工作掙工資。談起家庭的那一段往事,張宏聲說:“父親在外幹活非常辛苦,即便他很努力掙錢,但家裡還是吃不飽飯。記憶裡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貧窮有關,上世紀70年代,那時的生活不像現在比較富裕,那個時期生活各方面都很匱乏,印象裡,那個時期所有生活的物資都需要用票券來換。由於營養不良,那時候的孩子基本上都很瘦,生活的重心就是吃。精神生活,或說藝術生活,離大家都很遠。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音樂,在很多人看來,我很有歌唱天賦。但那個時代,生活條件所限,人們對於音樂的認知十分有限,父母也不認為學習音樂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大家對於學這些叫不務正業。因為父母不支持我學習音樂,加上家裡根本就沒有經濟條件,記得當時想要一件樂器,由於什麼都買不起,於是我就自己用一根塑料管做了一根長笛,孔兒都是自己想辦法鑽出來的,音階也是自己摸索著自己找。雖然這個笛子音色比真正的長笛差太多,但我還是非常高興非常滿足了,對於這樣的條件,也非常珍惜。

“直到進入高中時期以後,我才真正意義上接觸到正規音樂訓練,我的音樂之路也才真正開始。由於我在音樂課上的突出表現,我一下就被老師看中,老師開始帶著我參加大大小小的各種音樂比賽,多次比賽上,我都取得了很突出的名次。可以說從這以後,我的音樂之路算是走上了正軌,也逐漸確立了自己往音樂方面發展的意向。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由於經濟條件限制,我那時對音樂可謂如飢似渴,也非常珍惜一切機會。記憶深刻的是,當時學校裡有一臺鋼琴,在我眼裡鋼琴是一種靈魂樂器,如果有機會能夠觸摸到那架鋼琴,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滿足。但鋼琴室的門總是鎖著的,我只能時常透過窗戶看上一會兒。記得有一天,我發現琴房窗戶的玻璃碎了,我趁著四周無人,就從窗戶爬進了琴房,當手指終於放到琴鍵上時,那種感覺我至今仍記得。當時學校有一些樂器,老師看到我對各種樂器有近乎狂熱的喜愛,學校後來還特別准許我成為了全校唯一一名可以將樂器帶回家練習的學生,當時好多學生都特別羨慕嫉妒。”

儘管高中時期音樂成績異常突出,但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的原因,高中畢業的張宏聲沒能如願進入音樂學院。回首這段往事,張宏聲非常感慨:“沒能進入音樂學院,這讓我非常沮喪,高中畢業後,我曾在家調整了近兩年時間。在這期間,我的哥哥姐姐他們都紛紛都參加工作開始掙錢了,這時父母也開始想辦法為我找工作。在那個年代,能安排進工廠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我真的不想走這條路,也不想放棄音樂夢想。無論家裡人怎麼勸,我都堅決表示不進工廠工作。為了堅持學習音樂,那時我開始嘗試下海經商,我做的第一個生意是擺攤賣羊雜,每天起早貪黑,不到一年時間,我便成為了我們那一片兒的第一個萬元戶。能賺到錢,能自己養活自己,家裡人都為此感到十分欣慰和驕傲,大家也希望我在做生意這條路上繼續幹下去。但是,音樂這個夢想我一直都沒放棄,在做生意之餘,我經常約一些音樂愛好者,一起買琴,一起排練,搞起了‘地下’音樂。”

1988年的央視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王酩老師將我極力推薦給了時任中國輕樂團團長的李谷一老師。

上世紀80年代是內地流行音樂風起雲湧的蓬勃期,北京作為與廣東遙相呼應的北方音樂重鎮,吸引著來自祖國各地的懷揣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來自天津的張宏聲,就是流行音樂最初逐夢者當中的一位。

對於當年的張宏聲而言,音樂這個夢想實現的希望一直都在,但相對於生活帶來的壓力和憂慮,這個希望顯然很渺茫,也很脆弱,能堅持下來並步入正軌,簡直堪稱奇蹟。

對於走上歌唱這條路,張宏聲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流行歌曲並不是非常受人重視,很多人有偏見,瞧不起玩音樂的人。我們家裡非常傳統,父母不支持我唱歌,這件事我也不敢告訴父親,他們也不知道我在做什麼。可是紙包不住火,有一次唱歌還是讓父親抓了個正著。有一次排練完回家,我正好在家門口碰到父親,父親二話不說,將我手裡的琴一把抓過去,一下子就摔在地上,之後還把我打罵了一頓。但是,這次之後,我更是下了決心,要在音樂路上闖出一片天地,證明給家裡人看。

“由於歌唱天賦,我後來進入了天津廣播藝術團,並且隨樂團全國演出走穴。當年,走穴演出的收入還算比較可觀的,拿到最多的一次演出費就有700塊錢。在當時,700塊錢相當於很多人將近一年的工資。演出回來後,我把這700塊錢交給了父親,我就是想向父親證明,我熱愛音樂,可以養活自己。但是父親依然認為我是不務正業,希望我繼續打理生意,但我還是拒絕了。其實,直到今天,我都沒有怨恨家裡人在音樂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我覺得,一個人心裡都是負能量,不可能把音樂做好。那時候,看到別人站在臺上,我有的只是羨慕和嫉妒,他們有專業的舞臺、專業的燈光音響、專業的團隊、專業的設備,這都是當時的我所不能比的,但是我只能繼續走自己的路。由於條件限制,家人對這個行業又有很大的牴觸,我只能說,家人的不支持,是我最大的無奈吧。”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絕望之極,往往正是希望之始。那一時期,機緣巧合,張宏聲遇到音樂生涯的領路人。張宏聲說:“那一段時期,我先後就職過天津兒童藝術劇院,天津廣播藝術團,真正為我打開了音樂事業大門的要說是中國輕樂團。當時我隨天津廣播藝術團演出,偶然得到機會參加了1988年的央視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並獲得了大賽的優秀獎以及熒屏獎。當時擔任大賽評委的有王酩、凱傳兩位著名的音樂人,因為王酩老師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恩師,當時也正巧適逢中國輕樂團擴容招收演員,王酩老師將我極力推薦給了時任中國輕樂團團長的李谷一老師。就這樣,我被中國輕樂團從天津調走。李谷一老師曾對我說:發現你的歌唱天賦後,立即把你招入中國輕音樂團,你與當時很多演員不同,因為你有很豐富的表演經驗,而且天賦出眾。”

雷蕾老師說,《渴望》片頭片尾都是女聲歌曲,根據劇情發展,中間需要一個陽剛的男聲,她想到了我。

《每一次》就這樣不期而至


"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1990年,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橫空出世,《好人一生平安》、《渴望》和《每一次》三首歌曲,隨著電視劇熱播而火遍大江南北,毛阿敏、李娜和張宏聲三位演唱者也成為人們熱議並追捧的紅星。1993年,《每一次》的演唱者張宏聲入選“觀眾最喜愛的全國十大歌星”,1996年又榮獲中國十年歌壇成就獎。然而,聲譽如日中天之時,張宏聲卻毅然選擇告別歌壇。這一別就是近20年,他的去向一度成謎。

不久前,闊別舞臺已久的張宏聲帶著這首《每一次》重返舞臺,在天津舉辦了一場經典作品演唱會。演唱會後,張宏聲接受本刊記者獨家專訪,細述了自己30多年的歌唱生涯,也暢談了離開歌壇這20年的另一番生活。

為了堅持學習音樂,我開始嘗試下海經商,做的第一個生意是擺攤賣羊雜。不到一年時間,我便成了萬元戶。

每一次對音樂的艱難渴望

“理想是指路明星。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借用列夫·托爾斯泰的這番名言,用以形容上世紀80年代的內地流行歌壇那一批歌手的生活際遇和精神氣質,似乎再恰當不過。

上世紀80年代內地流行歌壇的那一批歌手,有著極其相似的特質——生活艱苦,生性樂觀;鮮有科班出身,全憑業餘愛好;出於對歌唱的單純熱愛,藝術道路完全靠硬闖誤撞。歌手張宏聲即是如此,回顧他走上歌壇之前的生活經歷,上述時代特色,亦可窺一斑。

在張宏聲看來,童年的記憶似乎只有兩個,一個是貧困,另一個是音樂,二者相互交織、互相牽扯。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祖籍天津的張宏聲,家裡有兄弟姐妹6個,一家8口人,只有父親一個人在外工作掙工資。談起家庭的那一段往事,張宏聲說:“父親在外幹活非常辛苦,即便他很努力掙錢,但家裡還是吃不飽飯。記憶裡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貧窮有關,上世紀70年代,那時的生活不像現在比較富裕,那個時期生活各方面都很匱乏,印象裡,那個時期所有生活的物資都需要用票券來換。由於營養不良,那時候的孩子基本上都很瘦,生活的重心就是吃。精神生活,或說藝術生活,離大家都很遠。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音樂,在很多人看來,我很有歌唱天賦。但那個時代,生活條件所限,人們對於音樂的認知十分有限,父母也不認為學習音樂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大家對於學這些叫不務正業。因為父母不支持我學習音樂,加上家裡根本就沒有經濟條件,記得當時想要一件樂器,由於什麼都買不起,於是我就自己用一根塑料管做了一根長笛,孔兒都是自己想辦法鑽出來的,音階也是自己摸索著自己找。雖然這個笛子音色比真正的長笛差太多,但我還是非常高興非常滿足了,對於這樣的條件,也非常珍惜。

“直到進入高中時期以後,我才真正意義上接觸到正規音樂訓練,我的音樂之路也才真正開始。由於我在音樂課上的突出表現,我一下就被老師看中,老師開始帶著我參加大大小小的各種音樂比賽,多次比賽上,我都取得了很突出的名次。可以說從這以後,我的音樂之路算是走上了正軌,也逐漸確立了自己往音樂方面發展的意向。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由於經濟條件限制,我那時對音樂可謂如飢似渴,也非常珍惜一切機會。記憶深刻的是,當時學校裡有一臺鋼琴,在我眼裡鋼琴是一種靈魂樂器,如果有機會能夠觸摸到那架鋼琴,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滿足。但鋼琴室的門總是鎖著的,我只能時常透過窗戶看上一會兒。記得有一天,我發現琴房窗戶的玻璃碎了,我趁著四周無人,就從窗戶爬進了琴房,當手指終於放到琴鍵上時,那種感覺我至今仍記得。當時學校有一些樂器,老師看到我對各種樂器有近乎狂熱的喜愛,學校後來還特別准許我成為了全校唯一一名可以將樂器帶回家練習的學生,當時好多學生都特別羨慕嫉妒。”

儘管高中時期音樂成績異常突出,但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的原因,高中畢業的張宏聲沒能如願進入音樂學院。回首這段往事,張宏聲非常感慨:“沒能進入音樂學院,這讓我非常沮喪,高中畢業後,我曾在家調整了近兩年時間。在這期間,我的哥哥姐姐他們都紛紛都參加工作開始掙錢了,這時父母也開始想辦法為我找工作。在那個年代,能安排進工廠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我真的不想走這條路,也不想放棄音樂夢想。無論家裡人怎麼勸,我都堅決表示不進工廠工作。為了堅持學習音樂,那時我開始嘗試下海經商,我做的第一個生意是擺攤賣羊雜,每天起早貪黑,不到一年時間,我便成為了我們那一片兒的第一個萬元戶。能賺到錢,能自己養活自己,家裡人都為此感到十分欣慰和驕傲,大家也希望我在做生意這條路上繼續幹下去。但是,音樂這個夢想我一直都沒放棄,在做生意之餘,我經常約一些音樂愛好者,一起買琴,一起排練,搞起了‘地下’音樂。”

1988年的央視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王酩老師將我極力推薦給了時任中國輕樂團團長的李谷一老師。

上世紀80年代是內地流行音樂風起雲湧的蓬勃期,北京作為與廣東遙相呼應的北方音樂重鎮,吸引著來自祖國各地的懷揣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來自天津的張宏聲,就是流行音樂最初逐夢者當中的一位。

對於當年的張宏聲而言,音樂這個夢想實現的希望一直都在,但相對於生活帶來的壓力和憂慮,這個希望顯然很渺茫,也很脆弱,能堅持下來並步入正軌,簡直堪稱奇蹟。

對於走上歌唱這條路,張宏聲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流行歌曲並不是非常受人重視,很多人有偏見,瞧不起玩音樂的人。我們家裡非常傳統,父母不支持我唱歌,這件事我也不敢告訴父親,他們也不知道我在做什麼。可是紙包不住火,有一次唱歌還是讓父親抓了個正著。有一次排練完回家,我正好在家門口碰到父親,父親二話不說,將我手裡的琴一把抓過去,一下子就摔在地上,之後還把我打罵了一頓。但是,這次之後,我更是下了決心,要在音樂路上闖出一片天地,證明給家裡人看。

“由於歌唱天賦,我後來進入了天津廣播藝術團,並且隨樂團全國演出走穴。當年,走穴演出的收入還算比較可觀的,拿到最多的一次演出費就有700塊錢。在當時,700塊錢相當於很多人將近一年的工資。演出回來後,我把這700塊錢交給了父親,我就是想向父親證明,我熱愛音樂,可以養活自己。但是父親依然認為我是不務正業,希望我繼續打理生意,但我還是拒絕了。其實,直到今天,我都沒有怨恨家裡人在音樂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我覺得,一個人心裡都是負能量,不可能把音樂做好。那時候,看到別人站在臺上,我有的只是羨慕和嫉妒,他們有專業的舞臺、專業的燈光音響、專業的團隊、專業的設備,這都是當時的我所不能比的,但是我只能繼續走自己的路。由於條件限制,家人對這個行業又有很大的牴觸,我只能說,家人的不支持,是我最大的無奈吧。”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絕望之極,往往正是希望之始。那一時期,機緣巧合,張宏聲遇到音樂生涯的領路人。張宏聲說:“那一段時期,我先後就職過天津兒童藝術劇院,天津廣播藝術團,真正為我打開了音樂事業大門的要說是中國輕樂團。當時我隨天津廣播藝術團演出,偶然得到機會參加了1988年的央視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並獲得了大賽的優秀獎以及熒屏獎。當時擔任大賽評委的有王酩、凱傳兩位著名的音樂人,因為王酩老師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恩師,當時也正巧適逢中國輕樂團擴容招收演員,王酩老師將我極力推薦給了時任中國輕樂團團長的李谷一老師。就這樣,我被中國輕樂團從天津調走。李谷一老師曾對我說:發現你的歌唱天賦後,立即把你招入中國輕音樂團,你與當時很多演員不同,因為你有很豐富的表演經驗,而且天賦出眾。”

雷蕾老師說,《渴望》片頭片尾都是女聲歌曲,根據劇情發展,中間需要一個陽剛的男聲,她想到了我。

《每一次》就這樣不期而至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1990年,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橫空出世,《好人一生平安》、《渴望》和《每一次》三首歌曲,隨著電視劇熱播而火遍大江南北,毛阿敏、李娜和張宏聲三位演唱者也成為人們熱議並追捧的紅星。1993年,《每一次》的演唱者張宏聲入選“觀眾最喜愛的全國十大歌星”,1996年又榮獲中國十年歌壇成就獎。然而,聲譽如日中天之時,張宏聲卻毅然選擇告別歌壇。這一別就是近20年,他的去向一度成謎。

不久前,闊別舞臺已久的張宏聲帶著這首《每一次》重返舞臺,在天津舉辦了一場經典作品演唱會。演唱會後,張宏聲接受本刊記者獨家專訪,細述了自己30多年的歌唱生涯,也暢談了離開歌壇這20年的另一番生活。

為了堅持學習音樂,我開始嘗試下海經商,做的第一個生意是擺攤賣羊雜。不到一年時間,我便成了萬元戶。

每一次對音樂的艱難渴望

“理想是指路明星。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借用列夫·托爾斯泰的這番名言,用以形容上世紀80年代的內地流行歌壇那一批歌手的生活際遇和精神氣質,似乎再恰當不過。

上世紀80年代內地流行歌壇的那一批歌手,有著極其相似的特質——生活艱苦,生性樂觀;鮮有科班出身,全憑業餘愛好;出於對歌唱的單純熱愛,藝術道路完全靠硬闖誤撞。歌手張宏聲即是如此,回顧他走上歌壇之前的生活經歷,上述時代特色,亦可窺一斑。

在張宏聲看來,童年的記憶似乎只有兩個,一個是貧困,另一個是音樂,二者相互交織、互相牽扯。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祖籍天津的張宏聲,家裡有兄弟姐妹6個,一家8口人,只有父親一個人在外工作掙工資。談起家庭的那一段往事,張宏聲說:“父親在外幹活非常辛苦,即便他很努力掙錢,但家裡還是吃不飽飯。記憶裡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貧窮有關,上世紀70年代,那時的生活不像現在比較富裕,那個時期生活各方面都很匱乏,印象裡,那個時期所有生活的物資都需要用票券來換。由於營養不良,那時候的孩子基本上都很瘦,生活的重心就是吃。精神生活,或說藝術生活,離大家都很遠。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音樂,在很多人看來,我很有歌唱天賦。但那個時代,生活條件所限,人們對於音樂的認知十分有限,父母也不認為學習音樂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大家對於學這些叫不務正業。因為父母不支持我學習音樂,加上家裡根本就沒有經濟條件,記得當時想要一件樂器,由於什麼都買不起,於是我就自己用一根塑料管做了一根長笛,孔兒都是自己想辦法鑽出來的,音階也是自己摸索著自己找。雖然這個笛子音色比真正的長笛差太多,但我還是非常高興非常滿足了,對於這樣的條件,也非常珍惜。

“直到進入高中時期以後,我才真正意義上接觸到正規音樂訓練,我的音樂之路也才真正開始。由於我在音樂課上的突出表現,我一下就被老師看中,老師開始帶著我參加大大小小的各種音樂比賽,多次比賽上,我都取得了很突出的名次。可以說從這以後,我的音樂之路算是走上了正軌,也逐漸確立了自己往音樂方面發展的意向。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由於經濟條件限制,我那時對音樂可謂如飢似渴,也非常珍惜一切機會。記憶深刻的是,當時學校裡有一臺鋼琴,在我眼裡鋼琴是一種靈魂樂器,如果有機會能夠觸摸到那架鋼琴,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滿足。但鋼琴室的門總是鎖著的,我只能時常透過窗戶看上一會兒。記得有一天,我發現琴房窗戶的玻璃碎了,我趁著四周無人,就從窗戶爬進了琴房,當手指終於放到琴鍵上時,那種感覺我至今仍記得。當時學校有一些樂器,老師看到我對各種樂器有近乎狂熱的喜愛,學校後來還特別准許我成為了全校唯一一名可以將樂器帶回家練習的學生,當時好多學生都特別羨慕嫉妒。”

儘管高中時期音樂成績異常突出,但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的原因,高中畢業的張宏聲沒能如願進入音樂學院。回首這段往事,張宏聲非常感慨:“沒能進入音樂學院,這讓我非常沮喪,高中畢業後,我曾在家調整了近兩年時間。在這期間,我的哥哥姐姐他們都紛紛都參加工作開始掙錢了,這時父母也開始想辦法為我找工作。在那個年代,能安排進工廠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我真的不想走這條路,也不想放棄音樂夢想。無論家裡人怎麼勸,我都堅決表示不進工廠工作。為了堅持學習音樂,那時我開始嘗試下海經商,我做的第一個生意是擺攤賣羊雜,每天起早貪黑,不到一年時間,我便成為了我們那一片兒的第一個萬元戶。能賺到錢,能自己養活自己,家裡人都為此感到十分欣慰和驕傲,大家也希望我在做生意這條路上繼續幹下去。但是,音樂這個夢想我一直都沒放棄,在做生意之餘,我經常約一些音樂愛好者,一起買琴,一起排練,搞起了‘地下’音樂。”

1988年的央視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王酩老師將我極力推薦給了時任中國輕樂團團長的李谷一老師。

上世紀80年代是內地流行音樂風起雲湧的蓬勃期,北京作為與廣東遙相呼應的北方音樂重鎮,吸引著來自祖國各地的懷揣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來自天津的張宏聲,就是流行音樂最初逐夢者當中的一位。

對於當年的張宏聲而言,音樂這個夢想實現的希望一直都在,但相對於生活帶來的壓力和憂慮,這個希望顯然很渺茫,也很脆弱,能堅持下來並步入正軌,簡直堪稱奇蹟。

對於走上歌唱這條路,張宏聲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流行歌曲並不是非常受人重視,很多人有偏見,瞧不起玩音樂的人。我們家裡非常傳統,父母不支持我唱歌,這件事我也不敢告訴父親,他們也不知道我在做什麼。可是紙包不住火,有一次唱歌還是讓父親抓了個正著。有一次排練完回家,我正好在家門口碰到父親,父親二話不說,將我手裡的琴一把抓過去,一下子就摔在地上,之後還把我打罵了一頓。但是,這次之後,我更是下了決心,要在音樂路上闖出一片天地,證明給家裡人看。

“由於歌唱天賦,我後來進入了天津廣播藝術團,並且隨樂團全國演出走穴。當年,走穴演出的收入還算比較可觀的,拿到最多的一次演出費就有700塊錢。在當時,700塊錢相當於很多人將近一年的工資。演出回來後,我把這700塊錢交給了父親,我就是想向父親證明,我熱愛音樂,可以養活自己。但是父親依然認為我是不務正業,希望我繼續打理生意,但我還是拒絕了。其實,直到今天,我都沒有怨恨家裡人在音樂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我覺得,一個人心裡都是負能量,不可能把音樂做好。那時候,看到別人站在臺上,我有的只是羨慕和嫉妒,他們有專業的舞臺、專業的燈光音響、專業的團隊、專業的設備,這都是當時的我所不能比的,但是我只能繼續走自己的路。由於條件限制,家人對這個行業又有很大的牴觸,我只能說,家人的不支持,是我最大的無奈吧。”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絕望之極,往往正是希望之始。那一時期,機緣巧合,張宏聲遇到音樂生涯的領路人。張宏聲說:“那一段時期,我先後就職過天津兒童藝術劇院,天津廣播藝術團,真正為我打開了音樂事業大門的要說是中國輕樂團。當時我隨天津廣播藝術團演出,偶然得到機會參加了1988年的央視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並獲得了大賽的優秀獎以及熒屏獎。當時擔任大賽評委的有王酩、凱傳兩位著名的音樂人,因為王酩老師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恩師,當時也正巧適逢中國輕樂團擴容招收演員,王酩老師將我極力推薦給了時任中國輕樂團團長的李谷一老師。就這樣,我被中國輕樂團從天津調走。李谷一老師曾對我說:發現你的歌唱天賦後,立即把你招入中國輕音樂團,你與當時很多演員不同,因為你有很豐富的表演經驗,而且天賦出眾。”

雷蕾老師說,《渴望》片頭片尾都是女聲歌曲,根據劇情發展,中間需要一個陽剛的男聲,她想到了我。

《每一次》就這樣不期而至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柏拉圖說:“最好的音樂是這種音樂,它能夠使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快樂,特別是使那個在品德和修養上最為卓越的一個人快樂。”可以說,張宏聲演唱的電視連續劇《渴望》的插曲《每一次》即可歸為此類音樂。

對於很多老歌迷而言,每一次談及張宏聲,就要每一次談及他的代表作——電視連續劇《渴望》的插曲《每一次》。

1990年12月,電視劇《渴望》在央視一套一經播出便轟動全國,一時間便成為了億萬觀眾爭相熱議的佳作。該劇有片頭曲《好人一生平安》、片尾曲《渴望》、插曲《每一次》共三首歌曲,分別由毛阿敏、李娜、張宏聲演唱。隨著《渴望》的熱播,片中插曲《每一次》也因此廣為傳唱,《每一次》的演唱者張宏聲也一夜紅遍神州。

伴隨著《每一次》的歌聲,張宏聲迅速成為各大電視晚會的熱門歌手。憑藉《每一次》的熱力,1993年,張宏聲和劉歡、韋唯、毛阿敏、那英、解曉東、蔡國慶、屠洪剛等歌手共同入選“觀眾最喜愛的全國十大歌星”,1996年張宏聲又榮獲中國十年歌壇成就獎。

俄羅斯著名音樂家普羅科菲耶夫曾說:“音樂歌頌人們的生活,引導人們走向光明的未來。”法國思想家盧梭亦曾說:“音樂家的藝術不在於直接描繪形象,而在於把心靈置於這些對象能夠在心靈裡創造的情緒中去。”借用這兩位名人的名言,用以評價當年的《渴望》及《每一次》,似乎再恰當不過。

講述張宏聲的《每一次》之前,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渴望》。1990年12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渴望》由魯曉威、趙寶剛執導,張凱麗、李雪健、黃梅瑩、孫鬆、藍天野主演。《渴望》是一部轟動全國感動千萬人的電視劇,被稱為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創下的巔峰效應成為一個時代的神話,伴隨該劇推出的三首歌曲,更是成為內地流行樂壇那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講述張宏聲的《每一次》之前,還有必要著重回顧一下《每一次》的創作之源。為了完成這次張宏聲的專訪,記者特意就《每一次》採訪了這首歌的詞作者、著名詞人易茗,我們不妨通過他的講述,來重溫一下這首《每一次》。

談及《每一次》,易茗回憶說:“《每一次》其實是電視劇《渴望》播出近三十集後補寫的插曲歌詞。《渴望》的拍攝單位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也許是第一次創作這種長達五十集的電視大型室內劇,為了趕著播出,劇本剛完成二十多集之後就投入了拍攝,之後是隨寫劇本隨拍攝隨播出。事實上,我們在創作主題歌和片尾曲的時候手裡也只有二十集的劇本。在電視劇播放過程中,又接到劇組的電話,導演認為,劇情再發展下去,時間從二十世紀60年代就進入到80年代了,社會環境和人物命運都有了重大的變化,劇情音樂和歌曲中,應有一些激昂和嘹亮,來烘托新時期的新氣象。

“我的理解是,傷痕雖未平復,至少不再那麼痛楚。人們尚未如意,但精神開始振作。於是就有了《每一次》這首補寫的歌詞。因為是做插曲用,歌詞很短,沒有太費心思,一揮而就。後來我想,之所以感到寫起來不難,還是因為當時自己生活的周圍,人們開始興奮起來,自己的心境,顯然受到這種氛圍的感染。

“歌詞中的第一句,做了成分省略,沒有主語與賓語。人們終生尋找什麼。其實是說不清楚的。現在機會來到面前,但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索性就不去說了,其實反映出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精神狀態即可。下面四句相對整齊一些,是我不太願意使用的排比。本來我是酷愛對仗和排比的,認為這樣顯得語言很精緻,很講究,所以青年時期確實下了不少功夫。也許是受到唐代古文觀念的影響,我對曾經崇拜過的“狀如算子”的詩文,形式上開始有了懷疑。認為歌詞如此,放在流水樣的音樂中,類同一道道攔河壩,所以常有意打破其可能出現的工巧。其實,刻意迴避也是矯枉過正。這類句式,文采且不談。至少讓歌手易於記誦易詠唱。

“最後一句至今讓我困惑:‘每一次流淚,也都是頭一遭。’總感覺有些不通。當時就問過我的一位學生。後來他留校做了教師算是我的同事了。他想了想說:‘可以吧,我能理解這種感覺。’但我覺得若要把這一複雜感受說清楚,可能需要很多話,現在僅通過簡單的比對就帶了出來,還是有些心虛的。後來還有一位聽眾給我來信,認為歌詞總體感覺還行,但‘每一個足跡,都令人驕傲’是否太樂觀了些,可否換成‘令人思考’?我認為當然可以,這麼一改更客觀更符合實際了。事實上我們來路上的每一個足跡,真不敢說都值得驕傲,或許能引以為豪的足跡還是少之又少。但這首插曲就是要減弱片頭片尾兩首女聲歌曲帶來的感傷與凝重,所以就‘暫時’讓它樂觀一下吧。

這首插曲是男聲演唱,歌手張宏聲的音色清亮而飄逸,少年意氣情之漫遠,給作品加分不少。雖然歌曲在劇中僅出現三次,但二十八年過去了,至今還有人提及。”

談及《每一次》的緣起,張宏聲回憶說:“1988年,我參加《中國十大青年作曲家暨十大歌星演唱會》,演唱作曲家伍嘉冀老師的兩首作品《夢訴》《顫慄的感覺》,演唱會上,結識作曲家雷蕾老師,她聽了我的演唱之後說:你的聲音具有磁性,有一種正能量的磁性。1990年,我收到了雷蕾的邀請,為電視劇《渴望》演唱插曲《每一次》。雷蕾老師說,片頭片尾都是女聲歌曲,根據劇情發展,中間需要一個陽剛的男聲,她想到了我,她覺得我的高音聲線非常適合把這首歌的情感帶出來。”

為了做音樂,我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並且找朋友借錢,抵押了北京的兩套房子,結果血本無歸。

每一次選擇都充滿了波折

尼采曾說:“強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歡樂更大的興奮劑。” 但是,“希望”往往也是一把雙刃劍,功成名就之後,渴望超越自己的張宏聲,藝術生涯的最大一次轉折,正是從這個“希望”開始的。

憑藉電視劇《渴望》的熱播和插曲《每一次》的廣泛傳唱,演藝事業如日中天的張宏聲創造了歌壇數個第一:最早的“唱而優則演”的歌手;最早投身幕後創作的歌星;當紅之時,最早選擇急流勇退的明星;率先全身心下海經商的當紅藝人。

在《每一次》走紅後,因為電視劇《渴望》的巨大影響衍生效應,當時許多的電視劇主題曲,片尾曲,也不斷地找到張宏聲,因此張宏聲先後也為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京都紀事》《穎河故事》《淮陰侯韓信》《生活挺有意思》《多情劍客》《中國緝毒警》《中華第一街》《市民天秀》《青春卡拉OK》等百餘部電視連續劇擔綱了主題曲以及片尾曲的主唱,並且同時在《京都紀事》中成功飾演了“夏明華”一角,成為了當時歌手大膽涉足影視的嘗試者之一。

然而,《每一次》帶來的轟動效應,成就了張宏聲,也給他帶來了一個無形的標杆。如何超越自己,這成了他的焦慮和疑問。張宏聲說:“演唱《每一次》之後,我覺得自己不能躺在一個成功上顧影自憐停步不前,我是一個對自己對藝術都十分嚴苛的人,讓我永久唱一首成名曲,我從心裡不能承受,後來演唱的許多歌曲,在同行們看來已經很好了,可是我總是覺得還有更好的。其實,在《渴望》之後,我推出來的許多歌,我覺得都很好,比方那首《顫慄的感覺》,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火不起來。那時,我想尋求突破,也想在其他方面找到出路,於是2001年,開完個人作品演唱會,我就當場宣佈離開歌壇,當時的心態和姿態很像個俠客,走得很決絕且悲壯。

“其實,那段時間,靠著音樂賺了點錢,我也想投資點兒項目,做一些生意。畢竟做音樂也是需要花錢的,我想著賺點錢養音樂。當時聽人家說,開個駕校能賺錢,我便忙活著掛靠駕校、找場地、買教練車。但是時運不濟,正趕上當年天津有個新政策出臺,不許外地人學車。在當時,本地人家裡有條件能買得起車的人畢竟有限,更何況駕校也不止一家,所以開駕校成了白忙一場。買車、養車的費用太昂貴,不得已,放棄了。

“駕校的事情過去沒多久,我經人介紹,接到了一個電視劇配樂的工作,為一部大型電視劇全劇配樂。在我而言,電視劇音樂領域同樣還能堅持完成夢想,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方面繼續施展拳腳,於是我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並且找朋友借錢,抵押了北京的兩套房子,找來很多明星,製作音樂。很大的明星陣容,配上頂級的錄音設備,本以為可以有個好的結果,可惜,再一次失利。製片人在收到歌曲之後,並沒有按照之前說好的給我相應的酬勞,反而銷聲匿跡了。”

直面生活需要膽識,跨越障礙更需要勇氣。那一時期的張宏聲,膽識和勇氣都不缺,但缺少的顯然是經驗和運氣。

經過這兩次重大的打擊,張宏聲有點身心疲憊了,無心再留在歌壇,在2001年舉辦完《張宏聲浪漫之聲》個人演唱會後,他選擇暫時隱退歌壇。

張宏聲說:“在沉寂了很久之後,我考慮再三,於2006年選擇在天津河東區投資創辦了喜洋洋大酒店。酒店一度人氣爆棚,最輝煌的時候,經常可以見到很多大明星前來捧場。當時酒店火爆到吃飯都要排隊預約。雖然隱退的時間裡,我沒有再登臺為歌迷唱歌,但我卻經常會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向有需要的人捐款捐物。”

事業巔峰,選擇急流勇退,歌壇逐漸的失去了張宏聲的消息,他離開歌壇後的去向慢慢成了謎。直到2017年夏天,在天津舉辦的一次大型文化活動上,那首久違的《每一次》的旋律再次響起時,很多熟悉《渴望》電視劇的人突然發現,許久不見的張宏聲回來了!

對於離開歌壇近二十年,張宏聲說:“當初選擇離開有些遺憾,但我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自己能創作出新的作品,我是本著對未來的規劃和嚮往離開的,當時是設想著有一天帶著新作品重新殺回歌壇,但作用適得其反。經商的這些年可以說是跌跌撞撞,如同一條不歸路。可是我從來沒有遺忘歌壇,一直關注著歌壇。我的個性很較真,其實我這個人的性格不適合做生意,我就想自己多掙出點兒錢,經濟上有了本錢,再來做出完美的音樂。我最初在北京經商,賠得很厲害。後來到天津做酒樓,早年做到很大,也非常不容易。我的特性是十分能堅持,不管幹什麼工作,一旦投入,不允許自己脫身,歸於撞了南牆都不甘心回頭的人。我做生意曾經歷過上當受騙,血本無歸,但我依然還要幹下去。”

我做生意做了20多年,其中也有過失敗,但我卻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害怕,從頭再來。

每一次都懷著感恩去歌唱

生活就是面對真實的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借用雨果的這句名言來形容生意場上的張宏聲似乎非常合適。


"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1990年,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橫空出世,《好人一生平安》、《渴望》和《每一次》三首歌曲,隨著電視劇熱播而火遍大江南北,毛阿敏、李娜和張宏聲三位演唱者也成為人們熱議並追捧的紅星。1993年,《每一次》的演唱者張宏聲入選“觀眾最喜愛的全國十大歌星”,1996年又榮獲中國十年歌壇成就獎。然而,聲譽如日中天之時,張宏聲卻毅然選擇告別歌壇。這一別就是近20年,他的去向一度成謎。

不久前,闊別舞臺已久的張宏聲帶著這首《每一次》重返舞臺,在天津舉辦了一場經典作品演唱會。演唱會後,張宏聲接受本刊記者獨家專訪,細述了自己30多年的歌唱生涯,也暢談了離開歌壇這20年的另一番生活。

為了堅持學習音樂,我開始嘗試下海經商,做的第一個生意是擺攤賣羊雜。不到一年時間,我便成了萬元戶。

每一次對音樂的艱難渴望

“理想是指路明星。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借用列夫·托爾斯泰的這番名言,用以形容上世紀80年代的內地流行歌壇那一批歌手的生活際遇和精神氣質,似乎再恰當不過。

上世紀80年代內地流行歌壇的那一批歌手,有著極其相似的特質——生活艱苦,生性樂觀;鮮有科班出身,全憑業餘愛好;出於對歌唱的單純熱愛,藝術道路完全靠硬闖誤撞。歌手張宏聲即是如此,回顧他走上歌壇之前的生活經歷,上述時代特色,亦可窺一斑。

在張宏聲看來,童年的記憶似乎只有兩個,一個是貧困,另一個是音樂,二者相互交織、互相牽扯。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祖籍天津的張宏聲,家裡有兄弟姐妹6個,一家8口人,只有父親一個人在外工作掙工資。談起家庭的那一段往事,張宏聲說:“父親在外幹活非常辛苦,即便他很努力掙錢,但家裡還是吃不飽飯。記憶裡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貧窮有關,上世紀70年代,那時的生活不像現在比較富裕,那個時期生活各方面都很匱乏,印象裡,那個時期所有生活的物資都需要用票券來換。由於營養不良,那時候的孩子基本上都很瘦,生活的重心就是吃。精神生活,或說藝術生活,離大家都很遠。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音樂,在很多人看來,我很有歌唱天賦。但那個時代,生活條件所限,人們對於音樂的認知十分有限,父母也不認為學習音樂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大家對於學這些叫不務正業。因為父母不支持我學習音樂,加上家裡根本就沒有經濟條件,記得當時想要一件樂器,由於什麼都買不起,於是我就自己用一根塑料管做了一根長笛,孔兒都是自己想辦法鑽出來的,音階也是自己摸索著自己找。雖然這個笛子音色比真正的長笛差太多,但我還是非常高興非常滿足了,對於這樣的條件,也非常珍惜。

“直到進入高中時期以後,我才真正意義上接觸到正規音樂訓練,我的音樂之路也才真正開始。由於我在音樂課上的突出表現,我一下就被老師看中,老師開始帶著我參加大大小小的各種音樂比賽,多次比賽上,我都取得了很突出的名次。可以說從這以後,我的音樂之路算是走上了正軌,也逐漸確立了自己往音樂方面發展的意向。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由於經濟條件限制,我那時對音樂可謂如飢似渴,也非常珍惜一切機會。記憶深刻的是,當時學校裡有一臺鋼琴,在我眼裡鋼琴是一種靈魂樂器,如果有機會能夠觸摸到那架鋼琴,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滿足。但鋼琴室的門總是鎖著的,我只能時常透過窗戶看上一會兒。記得有一天,我發現琴房窗戶的玻璃碎了,我趁著四周無人,就從窗戶爬進了琴房,當手指終於放到琴鍵上時,那種感覺我至今仍記得。當時學校有一些樂器,老師看到我對各種樂器有近乎狂熱的喜愛,學校後來還特別准許我成為了全校唯一一名可以將樂器帶回家練習的學生,當時好多學生都特別羨慕嫉妒。”

儘管高中時期音樂成績異常突出,但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的原因,高中畢業的張宏聲沒能如願進入音樂學院。回首這段往事,張宏聲非常感慨:“沒能進入音樂學院,這讓我非常沮喪,高中畢業後,我曾在家調整了近兩年時間。在這期間,我的哥哥姐姐他們都紛紛都參加工作開始掙錢了,這時父母也開始想辦法為我找工作。在那個年代,能安排進工廠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我真的不想走這條路,也不想放棄音樂夢想。無論家裡人怎麼勸,我都堅決表示不進工廠工作。為了堅持學習音樂,那時我開始嘗試下海經商,我做的第一個生意是擺攤賣羊雜,每天起早貪黑,不到一年時間,我便成為了我們那一片兒的第一個萬元戶。能賺到錢,能自己養活自己,家裡人都為此感到十分欣慰和驕傲,大家也希望我在做生意這條路上繼續幹下去。但是,音樂這個夢想我一直都沒放棄,在做生意之餘,我經常約一些音樂愛好者,一起買琴,一起排練,搞起了‘地下’音樂。”

1988年的央視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王酩老師將我極力推薦給了時任中國輕樂團團長的李谷一老師。

上世紀80年代是內地流行音樂風起雲湧的蓬勃期,北京作為與廣東遙相呼應的北方音樂重鎮,吸引著來自祖國各地的懷揣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來自天津的張宏聲,就是流行音樂最初逐夢者當中的一位。

對於當年的張宏聲而言,音樂這個夢想實現的希望一直都在,但相對於生活帶來的壓力和憂慮,這個希望顯然很渺茫,也很脆弱,能堅持下來並步入正軌,簡直堪稱奇蹟。

對於走上歌唱這條路,張宏聲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流行歌曲並不是非常受人重視,很多人有偏見,瞧不起玩音樂的人。我們家裡非常傳統,父母不支持我唱歌,這件事我也不敢告訴父親,他們也不知道我在做什麼。可是紙包不住火,有一次唱歌還是讓父親抓了個正著。有一次排練完回家,我正好在家門口碰到父親,父親二話不說,將我手裡的琴一把抓過去,一下子就摔在地上,之後還把我打罵了一頓。但是,這次之後,我更是下了決心,要在音樂路上闖出一片天地,證明給家裡人看。

“由於歌唱天賦,我後來進入了天津廣播藝術團,並且隨樂團全國演出走穴。當年,走穴演出的收入還算比較可觀的,拿到最多的一次演出費就有700塊錢。在當時,700塊錢相當於很多人將近一年的工資。演出回來後,我把這700塊錢交給了父親,我就是想向父親證明,我熱愛音樂,可以養活自己。但是父親依然認為我是不務正業,希望我繼續打理生意,但我還是拒絕了。其實,直到今天,我都沒有怨恨家裡人在音樂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我覺得,一個人心裡都是負能量,不可能把音樂做好。那時候,看到別人站在臺上,我有的只是羨慕和嫉妒,他們有專業的舞臺、專業的燈光音響、專業的團隊、專業的設備,這都是當時的我所不能比的,但是我只能繼續走自己的路。由於條件限制,家人對這個行業又有很大的牴觸,我只能說,家人的不支持,是我最大的無奈吧。”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絕望之極,往往正是希望之始。那一時期,機緣巧合,張宏聲遇到音樂生涯的領路人。張宏聲說:“那一段時期,我先後就職過天津兒童藝術劇院,天津廣播藝術團,真正為我打開了音樂事業大門的要說是中國輕樂團。當時我隨天津廣播藝術團演出,偶然得到機會參加了1988年的央視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並獲得了大賽的優秀獎以及熒屏獎。當時擔任大賽評委的有王酩、凱傳兩位著名的音樂人,因為王酩老師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恩師,當時也正巧適逢中國輕樂團擴容招收演員,王酩老師將我極力推薦給了時任中國輕樂團團長的李谷一老師。就這樣,我被中國輕樂團從天津調走。李谷一老師曾對我說:發現你的歌唱天賦後,立即把你招入中國輕音樂團,你與當時很多演員不同,因為你有很豐富的表演經驗,而且天賦出眾。”

雷蕾老師說,《渴望》片頭片尾都是女聲歌曲,根據劇情發展,中間需要一個陽剛的男聲,她想到了我。

《每一次》就這樣不期而至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柏拉圖說:“最好的音樂是這種音樂,它能夠使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快樂,特別是使那個在品德和修養上最為卓越的一個人快樂。”可以說,張宏聲演唱的電視連續劇《渴望》的插曲《每一次》即可歸為此類音樂。

對於很多老歌迷而言,每一次談及張宏聲,就要每一次談及他的代表作——電視連續劇《渴望》的插曲《每一次》。

1990年12月,電視劇《渴望》在央視一套一經播出便轟動全國,一時間便成為了億萬觀眾爭相熱議的佳作。該劇有片頭曲《好人一生平安》、片尾曲《渴望》、插曲《每一次》共三首歌曲,分別由毛阿敏、李娜、張宏聲演唱。隨著《渴望》的熱播,片中插曲《每一次》也因此廣為傳唱,《每一次》的演唱者張宏聲也一夜紅遍神州。

伴隨著《每一次》的歌聲,張宏聲迅速成為各大電視晚會的熱門歌手。憑藉《每一次》的熱力,1993年,張宏聲和劉歡、韋唯、毛阿敏、那英、解曉東、蔡國慶、屠洪剛等歌手共同入選“觀眾最喜愛的全國十大歌星”,1996年張宏聲又榮獲中國十年歌壇成就獎。

俄羅斯著名音樂家普羅科菲耶夫曾說:“音樂歌頌人們的生活,引導人們走向光明的未來。”法國思想家盧梭亦曾說:“音樂家的藝術不在於直接描繪形象,而在於把心靈置於這些對象能夠在心靈裡創造的情緒中去。”借用這兩位名人的名言,用以評價當年的《渴望》及《每一次》,似乎再恰當不過。

講述張宏聲的《每一次》之前,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渴望》。1990年12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渴望》由魯曉威、趙寶剛執導,張凱麗、李雪健、黃梅瑩、孫鬆、藍天野主演。《渴望》是一部轟動全國感動千萬人的電視劇,被稱為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創下的巔峰效應成為一個時代的神話,伴隨該劇推出的三首歌曲,更是成為內地流行樂壇那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講述張宏聲的《每一次》之前,還有必要著重回顧一下《每一次》的創作之源。為了完成這次張宏聲的專訪,記者特意就《每一次》採訪了這首歌的詞作者、著名詞人易茗,我們不妨通過他的講述,來重溫一下這首《每一次》。

談及《每一次》,易茗回憶說:“《每一次》其實是電視劇《渴望》播出近三十集後補寫的插曲歌詞。《渴望》的拍攝單位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也許是第一次創作這種長達五十集的電視大型室內劇,為了趕著播出,劇本剛完成二十多集之後就投入了拍攝,之後是隨寫劇本隨拍攝隨播出。事實上,我們在創作主題歌和片尾曲的時候手裡也只有二十集的劇本。在電視劇播放過程中,又接到劇組的電話,導演認為,劇情再發展下去,時間從二十世紀60年代就進入到80年代了,社會環境和人物命運都有了重大的變化,劇情音樂和歌曲中,應有一些激昂和嘹亮,來烘托新時期的新氣象。

“我的理解是,傷痕雖未平復,至少不再那麼痛楚。人們尚未如意,但精神開始振作。於是就有了《每一次》這首補寫的歌詞。因為是做插曲用,歌詞很短,沒有太費心思,一揮而就。後來我想,之所以感到寫起來不難,還是因為當時自己生活的周圍,人們開始興奮起來,自己的心境,顯然受到這種氛圍的感染。

“歌詞中的第一句,做了成分省略,沒有主語與賓語。人們終生尋找什麼。其實是說不清楚的。現在機會來到面前,但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索性就不去說了,其實反映出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精神狀態即可。下面四句相對整齊一些,是我不太願意使用的排比。本來我是酷愛對仗和排比的,認為這樣顯得語言很精緻,很講究,所以青年時期確實下了不少功夫。也許是受到唐代古文觀念的影響,我對曾經崇拜過的“狀如算子”的詩文,形式上開始有了懷疑。認為歌詞如此,放在流水樣的音樂中,類同一道道攔河壩,所以常有意打破其可能出現的工巧。其實,刻意迴避也是矯枉過正。這類句式,文采且不談。至少讓歌手易於記誦易詠唱。

“最後一句至今讓我困惑:‘每一次流淚,也都是頭一遭。’總感覺有些不通。當時就問過我的一位學生。後來他留校做了教師算是我的同事了。他想了想說:‘可以吧,我能理解這種感覺。’但我覺得若要把這一複雜感受說清楚,可能需要很多話,現在僅通過簡單的比對就帶了出來,還是有些心虛的。後來還有一位聽眾給我來信,認為歌詞總體感覺還行,但‘每一個足跡,都令人驕傲’是否太樂觀了些,可否換成‘令人思考’?我認為當然可以,這麼一改更客觀更符合實際了。事實上我們來路上的每一個足跡,真不敢說都值得驕傲,或許能引以為豪的足跡還是少之又少。但這首插曲就是要減弱片頭片尾兩首女聲歌曲帶來的感傷與凝重,所以就‘暫時’讓它樂觀一下吧。

這首插曲是男聲演唱,歌手張宏聲的音色清亮而飄逸,少年意氣情之漫遠,給作品加分不少。雖然歌曲在劇中僅出現三次,但二十八年過去了,至今還有人提及。”

談及《每一次》的緣起,張宏聲回憶說:“1988年,我參加《中國十大青年作曲家暨十大歌星演唱會》,演唱作曲家伍嘉冀老師的兩首作品《夢訴》《顫慄的感覺》,演唱會上,結識作曲家雷蕾老師,她聽了我的演唱之後說:你的聲音具有磁性,有一種正能量的磁性。1990年,我收到了雷蕾的邀請,為電視劇《渴望》演唱插曲《每一次》。雷蕾老師說,片頭片尾都是女聲歌曲,根據劇情發展,中間需要一個陽剛的男聲,她想到了我,她覺得我的高音聲線非常適合把這首歌的情感帶出來。”

為了做音樂,我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並且找朋友借錢,抵押了北京的兩套房子,結果血本無歸。

每一次選擇都充滿了波折

尼采曾說:“強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歡樂更大的興奮劑。” 但是,“希望”往往也是一把雙刃劍,功成名就之後,渴望超越自己的張宏聲,藝術生涯的最大一次轉折,正是從這個“希望”開始的。

憑藉電視劇《渴望》的熱播和插曲《每一次》的廣泛傳唱,演藝事業如日中天的張宏聲創造了歌壇數個第一:最早的“唱而優則演”的歌手;最早投身幕後創作的歌星;當紅之時,最早選擇急流勇退的明星;率先全身心下海經商的當紅藝人。

在《每一次》走紅後,因為電視劇《渴望》的巨大影響衍生效應,當時許多的電視劇主題曲,片尾曲,也不斷地找到張宏聲,因此張宏聲先後也為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京都紀事》《穎河故事》《淮陰侯韓信》《生活挺有意思》《多情劍客》《中國緝毒警》《中華第一街》《市民天秀》《青春卡拉OK》等百餘部電視連續劇擔綱了主題曲以及片尾曲的主唱,並且同時在《京都紀事》中成功飾演了“夏明華”一角,成為了當時歌手大膽涉足影視的嘗試者之一。

然而,《每一次》帶來的轟動效應,成就了張宏聲,也給他帶來了一個無形的標杆。如何超越自己,這成了他的焦慮和疑問。張宏聲說:“演唱《每一次》之後,我覺得自己不能躺在一個成功上顧影自憐停步不前,我是一個對自己對藝術都十分嚴苛的人,讓我永久唱一首成名曲,我從心裡不能承受,後來演唱的許多歌曲,在同行們看來已經很好了,可是我總是覺得還有更好的。其實,在《渴望》之後,我推出來的許多歌,我覺得都很好,比方那首《顫慄的感覺》,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火不起來。那時,我想尋求突破,也想在其他方面找到出路,於是2001年,開完個人作品演唱會,我就當場宣佈離開歌壇,當時的心態和姿態很像個俠客,走得很決絕且悲壯。

“其實,那段時間,靠著音樂賺了點錢,我也想投資點兒項目,做一些生意。畢竟做音樂也是需要花錢的,我想著賺點錢養音樂。當時聽人家說,開個駕校能賺錢,我便忙活著掛靠駕校、找場地、買教練車。但是時運不濟,正趕上當年天津有個新政策出臺,不許外地人學車。在當時,本地人家裡有條件能買得起車的人畢竟有限,更何況駕校也不止一家,所以開駕校成了白忙一場。買車、養車的費用太昂貴,不得已,放棄了。

“駕校的事情過去沒多久,我經人介紹,接到了一個電視劇配樂的工作,為一部大型電視劇全劇配樂。在我而言,電視劇音樂領域同樣還能堅持完成夢想,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方面繼續施展拳腳,於是我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並且找朋友借錢,抵押了北京的兩套房子,找來很多明星,製作音樂。很大的明星陣容,配上頂級的錄音設備,本以為可以有個好的結果,可惜,再一次失利。製片人在收到歌曲之後,並沒有按照之前說好的給我相應的酬勞,反而銷聲匿跡了。”

直面生活需要膽識,跨越障礙更需要勇氣。那一時期的張宏聲,膽識和勇氣都不缺,但缺少的顯然是經驗和運氣。

經過這兩次重大的打擊,張宏聲有點身心疲憊了,無心再留在歌壇,在2001年舉辦完《張宏聲浪漫之聲》個人演唱會後,他選擇暫時隱退歌壇。

張宏聲說:“在沉寂了很久之後,我考慮再三,於2006年選擇在天津河東區投資創辦了喜洋洋大酒店。酒店一度人氣爆棚,最輝煌的時候,經常可以見到很多大明星前來捧場。當時酒店火爆到吃飯都要排隊預約。雖然隱退的時間裡,我沒有再登臺為歌迷唱歌,但我卻經常會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向有需要的人捐款捐物。”

事業巔峰,選擇急流勇退,歌壇逐漸的失去了張宏聲的消息,他離開歌壇後的去向慢慢成了謎。直到2017年夏天,在天津舉辦的一次大型文化活動上,那首久違的《每一次》的旋律再次響起時,很多熟悉《渴望》電視劇的人突然發現,許久不見的張宏聲回來了!

對於離開歌壇近二十年,張宏聲說:“當初選擇離開有些遺憾,但我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自己能創作出新的作品,我是本著對未來的規劃和嚮往離開的,當時是設想著有一天帶著新作品重新殺回歌壇,但作用適得其反。經商的這些年可以說是跌跌撞撞,如同一條不歸路。可是我從來沒有遺忘歌壇,一直關注著歌壇。我的個性很較真,其實我這個人的性格不適合做生意,我就想自己多掙出點兒錢,經濟上有了本錢,再來做出完美的音樂。我最初在北京經商,賠得很厲害。後來到天津做酒樓,早年做到很大,也非常不容易。我的特性是十分能堅持,不管幹什麼工作,一旦投入,不允許自己脫身,歸於撞了南牆都不甘心回頭的人。我做生意曾經歷過上當受騙,血本無歸,但我依然還要幹下去。”

我做生意做了20多年,其中也有過失敗,但我卻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害怕,從頭再來。

每一次都懷著感恩去歌唱

生活就是面對真實的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借用雨果的這句名言來形容生意場上的張宏聲似乎非常合適。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1990年,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橫空出世,《好人一生平安》、《渴望》和《每一次》三首歌曲,隨著電視劇熱播而火遍大江南北,毛阿敏、李娜和張宏聲三位演唱者也成為人們熱議並追捧的紅星。1993年,《每一次》的演唱者張宏聲入選“觀眾最喜愛的全國十大歌星”,1996年又榮獲中國十年歌壇成就獎。然而,聲譽如日中天之時,張宏聲卻毅然選擇告別歌壇。這一別就是近20年,他的去向一度成謎。

不久前,闊別舞臺已久的張宏聲帶著這首《每一次》重返舞臺,在天津舉辦了一場經典作品演唱會。演唱會後,張宏聲接受本刊記者獨家專訪,細述了自己30多年的歌唱生涯,也暢談了離開歌壇這20年的另一番生活。

為了堅持學習音樂,我開始嘗試下海經商,做的第一個生意是擺攤賣羊雜。不到一年時間,我便成了萬元戶。

每一次對音樂的艱難渴望

“理想是指路明星。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借用列夫·托爾斯泰的這番名言,用以形容上世紀80年代的內地流行歌壇那一批歌手的生活際遇和精神氣質,似乎再恰當不過。

上世紀80年代內地流行歌壇的那一批歌手,有著極其相似的特質——生活艱苦,生性樂觀;鮮有科班出身,全憑業餘愛好;出於對歌唱的單純熱愛,藝術道路完全靠硬闖誤撞。歌手張宏聲即是如此,回顧他走上歌壇之前的生活經歷,上述時代特色,亦可窺一斑。

在張宏聲看來,童年的記憶似乎只有兩個,一個是貧困,另一個是音樂,二者相互交織、互相牽扯。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祖籍天津的張宏聲,家裡有兄弟姐妹6個,一家8口人,只有父親一個人在外工作掙工資。談起家庭的那一段往事,張宏聲說:“父親在外幹活非常辛苦,即便他很努力掙錢,但家裡還是吃不飽飯。記憶裡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貧窮有關,上世紀70年代,那時的生活不像現在比較富裕,那個時期生活各方面都很匱乏,印象裡,那個時期所有生活的物資都需要用票券來換。由於營養不良,那時候的孩子基本上都很瘦,生活的重心就是吃。精神生活,或說藝術生活,離大家都很遠。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音樂,在很多人看來,我很有歌唱天賦。但那個時代,生活條件所限,人們對於音樂的認知十分有限,父母也不認為學習音樂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大家對於學這些叫不務正業。因為父母不支持我學習音樂,加上家裡根本就沒有經濟條件,記得當時想要一件樂器,由於什麼都買不起,於是我就自己用一根塑料管做了一根長笛,孔兒都是自己想辦法鑽出來的,音階也是自己摸索著自己找。雖然這個笛子音色比真正的長笛差太多,但我還是非常高興非常滿足了,對於這樣的條件,也非常珍惜。

“直到進入高中時期以後,我才真正意義上接觸到正規音樂訓練,我的音樂之路也才真正開始。由於我在音樂課上的突出表現,我一下就被老師看中,老師開始帶著我參加大大小小的各種音樂比賽,多次比賽上,我都取得了很突出的名次。可以說從這以後,我的音樂之路算是走上了正軌,也逐漸確立了自己往音樂方面發展的意向。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由於經濟條件限制,我那時對音樂可謂如飢似渴,也非常珍惜一切機會。記憶深刻的是,當時學校裡有一臺鋼琴,在我眼裡鋼琴是一種靈魂樂器,如果有機會能夠觸摸到那架鋼琴,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滿足。但鋼琴室的門總是鎖著的,我只能時常透過窗戶看上一會兒。記得有一天,我發現琴房窗戶的玻璃碎了,我趁著四周無人,就從窗戶爬進了琴房,當手指終於放到琴鍵上時,那種感覺我至今仍記得。當時學校有一些樂器,老師看到我對各種樂器有近乎狂熱的喜愛,學校後來還特別准許我成為了全校唯一一名可以將樂器帶回家練習的學生,當時好多學生都特別羨慕嫉妒。”

儘管高中時期音樂成績異常突出,但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的原因,高中畢業的張宏聲沒能如願進入音樂學院。回首這段往事,張宏聲非常感慨:“沒能進入音樂學院,這讓我非常沮喪,高中畢業後,我曾在家調整了近兩年時間。在這期間,我的哥哥姐姐他們都紛紛都參加工作開始掙錢了,這時父母也開始想辦法為我找工作。在那個年代,能安排進工廠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我真的不想走這條路,也不想放棄音樂夢想。無論家裡人怎麼勸,我都堅決表示不進工廠工作。為了堅持學習音樂,那時我開始嘗試下海經商,我做的第一個生意是擺攤賣羊雜,每天起早貪黑,不到一年時間,我便成為了我們那一片兒的第一個萬元戶。能賺到錢,能自己養活自己,家裡人都為此感到十分欣慰和驕傲,大家也希望我在做生意這條路上繼續幹下去。但是,音樂這個夢想我一直都沒放棄,在做生意之餘,我經常約一些音樂愛好者,一起買琴,一起排練,搞起了‘地下’音樂。”

1988年的央視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王酩老師將我極力推薦給了時任中國輕樂團團長的李谷一老師。

上世紀80年代是內地流行音樂風起雲湧的蓬勃期,北京作為與廣東遙相呼應的北方音樂重鎮,吸引著來自祖國各地的懷揣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來自天津的張宏聲,就是流行音樂最初逐夢者當中的一位。

對於當年的張宏聲而言,音樂這個夢想實現的希望一直都在,但相對於生活帶來的壓力和憂慮,這個希望顯然很渺茫,也很脆弱,能堅持下來並步入正軌,簡直堪稱奇蹟。

對於走上歌唱這條路,張宏聲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流行歌曲並不是非常受人重視,很多人有偏見,瞧不起玩音樂的人。我們家裡非常傳統,父母不支持我唱歌,這件事我也不敢告訴父親,他們也不知道我在做什麼。可是紙包不住火,有一次唱歌還是讓父親抓了個正著。有一次排練完回家,我正好在家門口碰到父親,父親二話不說,將我手裡的琴一把抓過去,一下子就摔在地上,之後還把我打罵了一頓。但是,這次之後,我更是下了決心,要在音樂路上闖出一片天地,證明給家裡人看。

“由於歌唱天賦,我後來進入了天津廣播藝術團,並且隨樂團全國演出走穴。當年,走穴演出的收入還算比較可觀的,拿到最多的一次演出費就有700塊錢。在當時,700塊錢相當於很多人將近一年的工資。演出回來後,我把這700塊錢交給了父親,我就是想向父親證明,我熱愛音樂,可以養活自己。但是父親依然認為我是不務正業,希望我繼續打理生意,但我還是拒絕了。其實,直到今天,我都沒有怨恨家裡人在音樂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我覺得,一個人心裡都是負能量,不可能把音樂做好。那時候,看到別人站在臺上,我有的只是羨慕和嫉妒,他們有專業的舞臺、專業的燈光音響、專業的團隊、專業的設備,這都是當時的我所不能比的,但是我只能繼續走自己的路。由於條件限制,家人對這個行業又有很大的牴觸,我只能說,家人的不支持,是我最大的無奈吧。”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絕望之極,往往正是希望之始。那一時期,機緣巧合,張宏聲遇到音樂生涯的領路人。張宏聲說:“那一段時期,我先後就職過天津兒童藝術劇院,天津廣播藝術團,真正為我打開了音樂事業大門的要說是中國輕樂團。當時我隨天津廣播藝術團演出,偶然得到機會參加了1988年的央視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並獲得了大賽的優秀獎以及熒屏獎。當時擔任大賽評委的有王酩、凱傳兩位著名的音樂人,因為王酩老師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恩師,當時也正巧適逢中國輕樂團擴容招收演員,王酩老師將我極力推薦給了時任中國輕樂團團長的李谷一老師。就這樣,我被中國輕樂團從天津調走。李谷一老師曾對我說:發現你的歌唱天賦後,立即把你招入中國輕音樂團,你與當時很多演員不同,因為你有很豐富的表演經驗,而且天賦出眾。”

雷蕾老師說,《渴望》片頭片尾都是女聲歌曲,根據劇情發展,中間需要一個陽剛的男聲,她想到了我。

《每一次》就這樣不期而至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柏拉圖說:“最好的音樂是這種音樂,它能夠使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快樂,特別是使那個在品德和修養上最為卓越的一個人快樂。”可以說,張宏聲演唱的電視連續劇《渴望》的插曲《每一次》即可歸為此類音樂。

對於很多老歌迷而言,每一次談及張宏聲,就要每一次談及他的代表作——電視連續劇《渴望》的插曲《每一次》。

1990年12月,電視劇《渴望》在央視一套一經播出便轟動全國,一時間便成為了億萬觀眾爭相熱議的佳作。該劇有片頭曲《好人一生平安》、片尾曲《渴望》、插曲《每一次》共三首歌曲,分別由毛阿敏、李娜、張宏聲演唱。隨著《渴望》的熱播,片中插曲《每一次》也因此廣為傳唱,《每一次》的演唱者張宏聲也一夜紅遍神州。

伴隨著《每一次》的歌聲,張宏聲迅速成為各大電視晚會的熱門歌手。憑藉《每一次》的熱力,1993年,張宏聲和劉歡、韋唯、毛阿敏、那英、解曉東、蔡國慶、屠洪剛等歌手共同入選“觀眾最喜愛的全國十大歌星”,1996年張宏聲又榮獲中國十年歌壇成就獎。

俄羅斯著名音樂家普羅科菲耶夫曾說:“音樂歌頌人們的生活,引導人們走向光明的未來。”法國思想家盧梭亦曾說:“音樂家的藝術不在於直接描繪形象,而在於把心靈置於這些對象能夠在心靈裡創造的情緒中去。”借用這兩位名人的名言,用以評價當年的《渴望》及《每一次》,似乎再恰當不過。

講述張宏聲的《每一次》之前,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渴望》。1990年12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渴望》由魯曉威、趙寶剛執導,張凱麗、李雪健、黃梅瑩、孫鬆、藍天野主演。《渴望》是一部轟動全國感動千萬人的電視劇,被稱為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創下的巔峰效應成為一個時代的神話,伴隨該劇推出的三首歌曲,更是成為內地流行樂壇那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講述張宏聲的《每一次》之前,還有必要著重回顧一下《每一次》的創作之源。為了完成這次張宏聲的專訪,記者特意就《每一次》採訪了這首歌的詞作者、著名詞人易茗,我們不妨通過他的講述,來重溫一下這首《每一次》。

談及《每一次》,易茗回憶說:“《每一次》其實是電視劇《渴望》播出近三十集後補寫的插曲歌詞。《渴望》的拍攝單位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也許是第一次創作這種長達五十集的電視大型室內劇,為了趕著播出,劇本剛完成二十多集之後就投入了拍攝,之後是隨寫劇本隨拍攝隨播出。事實上,我們在創作主題歌和片尾曲的時候手裡也只有二十集的劇本。在電視劇播放過程中,又接到劇組的電話,導演認為,劇情再發展下去,時間從二十世紀60年代就進入到80年代了,社會環境和人物命運都有了重大的變化,劇情音樂和歌曲中,應有一些激昂和嘹亮,來烘托新時期的新氣象。

“我的理解是,傷痕雖未平復,至少不再那麼痛楚。人們尚未如意,但精神開始振作。於是就有了《每一次》這首補寫的歌詞。因為是做插曲用,歌詞很短,沒有太費心思,一揮而就。後來我想,之所以感到寫起來不難,還是因為當時自己生活的周圍,人們開始興奮起來,自己的心境,顯然受到這種氛圍的感染。

“歌詞中的第一句,做了成分省略,沒有主語與賓語。人們終生尋找什麼。其實是說不清楚的。現在機會來到面前,但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索性就不去說了,其實反映出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精神狀態即可。下面四句相對整齊一些,是我不太願意使用的排比。本來我是酷愛對仗和排比的,認為這樣顯得語言很精緻,很講究,所以青年時期確實下了不少功夫。也許是受到唐代古文觀念的影響,我對曾經崇拜過的“狀如算子”的詩文,形式上開始有了懷疑。認為歌詞如此,放在流水樣的音樂中,類同一道道攔河壩,所以常有意打破其可能出現的工巧。其實,刻意迴避也是矯枉過正。這類句式,文采且不談。至少讓歌手易於記誦易詠唱。

“最後一句至今讓我困惑:‘每一次流淚,也都是頭一遭。’總感覺有些不通。當時就問過我的一位學生。後來他留校做了教師算是我的同事了。他想了想說:‘可以吧,我能理解這種感覺。’但我覺得若要把這一複雜感受說清楚,可能需要很多話,現在僅通過簡單的比對就帶了出來,還是有些心虛的。後來還有一位聽眾給我來信,認為歌詞總體感覺還行,但‘每一個足跡,都令人驕傲’是否太樂觀了些,可否換成‘令人思考’?我認為當然可以,這麼一改更客觀更符合實際了。事實上我們來路上的每一個足跡,真不敢說都值得驕傲,或許能引以為豪的足跡還是少之又少。但這首插曲就是要減弱片頭片尾兩首女聲歌曲帶來的感傷與凝重,所以就‘暫時’讓它樂觀一下吧。

這首插曲是男聲演唱,歌手張宏聲的音色清亮而飄逸,少年意氣情之漫遠,給作品加分不少。雖然歌曲在劇中僅出現三次,但二十八年過去了,至今還有人提及。”

談及《每一次》的緣起,張宏聲回憶說:“1988年,我參加《中國十大青年作曲家暨十大歌星演唱會》,演唱作曲家伍嘉冀老師的兩首作品《夢訴》《顫慄的感覺》,演唱會上,結識作曲家雷蕾老師,她聽了我的演唱之後說:你的聲音具有磁性,有一種正能量的磁性。1990年,我收到了雷蕾的邀請,為電視劇《渴望》演唱插曲《每一次》。雷蕾老師說,片頭片尾都是女聲歌曲,根據劇情發展,中間需要一個陽剛的男聲,她想到了我,她覺得我的高音聲線非常適合把這首歌的情感帶出來。”

為了做音樂,我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並且找朋友借錢,抵押了北京的兩套房子,結果血本無歸。

每一次選擇都充滿了波折

尼采曾說:“強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歡樂更大的興奮劑。” 但是,“希望”往往也是一把雙刃劍,功成名就之後,渴望超越自己的張宏聲,藝術生涯的最大一次轉折,正是從這個“希望”開始的。

憑藉電視劇《渴望》的熱播和插曲《每一次》的廣泛傳唱,演藝事業如日中天的張宏聲創造了歌壇數個第一:最早的“唱而優則演”的歌手;最早投身幕後創作的歌星;當紅之時,最早選擇急流勇退的明星;率先全身心下海經商的當紅藝人。

在《每一次》走紅後,因為電視劇《渴望》的巨大影響衍生效應,當時許多的電視劇主題曲,片尾曲,也不斷地找到張宏聲,因此張宏聲先後也為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京都紀事》《穎河故事》《淮陰侯韓信》《生活挺有意思》《多情劍客》《中國緝毒警》《中華第一街》《市民天秀》《青春卡拉OK》等百餘部電視連續劇擔綱了主題曲以及片尾曲的主唱,並且同時在《京都紀事》中成功飾演了“夏明華”一角,成為了當時歌手大膽涉足影視的嘗試者之一。

然而,《每一次》帶來的轟動效應,成就了張宏聲,也給他帶來了一個無形的標杆。如何超越自己,這成了他的焦慮和疑問。張宏聲說:“演唱《每一次》之後,我覺得自己不能躺在一個成功上顧影自憐停步不前,我是一個對自己對藝術都十分嚴苛的人,讓我永久唱一首成名曲,我從心裡不能承受,後來演唱的許多歌曲,在同行們看來已經很好了,可是我總是覺得還有更好的。其實,在《渴望》之後,我推出來的許多歌,我覺得都很好,比方那首《顫慄的感覺》,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火不起來。那時,我想尋求突破,也想在其他方面找到出路,於是2001年,開完個人作品演唱會,我就當場宣佈離開歌壇,當時的心態和姿態很像個俠客,走得很決絕且悲壯。

“其實,那段時間,靠著音樂賺了點錢,我也想投資點兒項目,做一些生意。畢竟做音樂也是需要花錢的,我想著賺點錢養音樂。當時聽人家說,開個駕校能賺錢,我便忙活著掛靠駕校、找場地、買教練車。但是時運不濟,正趕上當年天津有個新政策出臺,不許外地人學車。在當時,本地人家裡有條件能買得起車的人畢竟有限,更何況駕校也不止一家,所以開駕校成了白忙一場。買車、養車的費用太昂貴,不得已,放棄了。

“駕校的事情過去沒多久,我經人介紹,接到了一個電視劇配樂的工作,為一部大型電視劇全劇配樂。在我而言,電視劇音樂領域同樣還能堅持完成夢想,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方面繼續施展拳腳,於是我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並且找朋友借錢,抵押了北京的兩套房子,找來很多明星,製作音樂。很大的明星陣容,配上頂級的錄音設備,本以為可以有個好的結果,可惜,再一次失利。製片人在收到歌曲之後,並沒有按照之前說好的給我相應的酬勞,反而銷聲匿跡了。”

直面生活需要膽識,跨越障礙更需要勇氣。那一時期的張宏聲,膽識和勇氣都不缺,但缺少的顯然是經驗和運氣。

經過這兩次重大的打擊,張宏聲有點身心疲憊了,無心再留在歌壇,在2001年舉辦完《張宏聲浪漫之聲》個人演唱會後,他選擇暫時隱退歌壇。

張宏聲說:“在沉寂了很久之後,我考慮再三,於2006年選擇在天津河東區投資創辦了喜洋洋大酒店。酒店一度人氣爆棚,最輝煌的時候,經常可以見到很多大明星前來捧場。當時酒店火爆到吃飯都要排隊預約。雖然隱退的時間裡,我沒有再登臺為歌迷唱歌,但我卻經常會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向有需要的人捐款捐物。”

事業巔峰,選擇急流勇退,歌壇逐漸的失去了張宏聲的消息,他離開歌壇後的去向慢慢成了謎。直到2017年夏天,在天津舉辦的一次大型文化活動上,那首久違的《每一次》的旋律再次響起時,很多熟悉《渴望》電視劇的人突然發現,許久不見的張宏聲回來了!

對於離開歌壇近二十年,張宏聲說:“當初選擇離開有些遺憾,但我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自己能創作出新的作品,我是本著對未來的規劃和嚮往離開的,當時是設想著有一天帶著新作品重新殺回歌壇,但作用適得其反。經商的這些年可以說是跌跌撞撞,如同一條不歸路。可是我從來沒有遺忘歌壇,一直關注著歌壇。我的個性很較真,其實我這個人的性格不適合做生意,我就想自己多掙出點兒錢,經濟上有了本錢,再來做出完美的音樂。我最初在北京經商,賠得很厲害。後來到天津做酒樓,早年做到很大,也非常不容易。我的特性是十分能堅持,不管幹什麼工作,一旦投入,不允許自己脫身,歸於撞了南牆都不甘心回頭的人。我做生意曾經歷過上當受騙,血本無歸,但我依然還要幹下去。”

我做生意做了20多年,其中也有過失敗,但我卻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害怕,從頭再來。

每一次都懷著感恩去歌唱

生活就是面對真實的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借用雨果的這句名言來形容生意場上的張宏聲似乎非常合適。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張宏聲 一首《渴望》插曲《每一次》傳奇再續

經過一連串的艱辛和不順,張宏聲又再度把精力放回到了酒店經營上,張宏聲說:“其實,我做生意做了20多年,其中也有失敗過,但卻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害怕從頭再來。”談起開酒樓的初衷,張宏聲坦言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一直都沒有忘記重回歌壇,希望可以把酒樓經營好,有了經濟基礎才能做出完美的音樂。其二,天津是故鄉,在這裡開一家味道好又價格公道的酒樓,也算得上是回饋歌迷。

在張宏聲的酒樓裡,一直都有著對家境貧寒的員工進行補助的傳統,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如今,因為多年從事餐飲行業的緣由,張宏聲非常注重食材來源。有機時蔬不僅讓菜品更加可口,更是為每一個客人的健康負責,將酒樓裡所有的食材都換成有機綠色,這成了他一個想要實現的目標。但是,有機蔬菜的來源在哪裡呢?正在張宏聲對這個事情為難的時候,他曾經的學生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老師,既然這樣的供應商這麼難找,不如我們創辦一個自己的農場吧。”這個學生曾跟張宏聲學唱歌,如今這個學生在天津郊區經營著一塊農田,於是張宏聲終於為自己的酒樓找到了有機蔬菜來源。

大仲馬曾說:“樂觀是一首激昂優美的進行曲,時刻鼓舞著你向事業的大路勇猛前進。”如今的張宏聲,依舊對事業、對歌唱抱有樂觀的態度。

現在的張宏聲不僅擁有了自己的文化公司、影視公司。經歷了一段艱難歲月後,他的歌唱事業也漸漸在復甦。今年年初,《張宏聲聲勢再起新春演唱會》在天津舉辦,闊別歌壇20年後重返演唱會,一段段經典畫面重現屏幕,一首首經典老歌重現舞臺,臺上的張宏聲和臺下的歌迷都感慨不已。重返歌壇對於張宏聲來說,是對歌迷的一種不離不棄的感恩,也是對音樂的一種忠貞不渝的態度。張宏聲說,這次復出,要盡全力去回報歌迷,盡全力去回報朋友,盡全力去回報恩師,也盡全力去回報音樂。

張宏聲說:“現在生意人的身份不是我想要的,這麼多年,其實每一天我的心都沒離開歌壇,我對音樂的酷愛和鍾情從來沒有改變。許多歌壇的朋友們勸我,說我不適合經商,不應該這麼堅持,把現在的全部拋掉吧,回到歌壇吧。我十分心動,而理性又讓我反躬自問,這麼多年,我真的捨得了眼前的這些嗎?2017年的一天,我突然覺得,我沒有忘了我的初心啊,歌唱不就是我自己終身的摯愛嗎!於是,我就決定全身心回來唱歌。”

張宏聲說自己的音樂道路上,有太多朋友的相助,之所以想要重返歌壇,也是在眾多朋友和歌迷的關心和支持下,才有信心繼續將音樂做下去,把歌唱下去。回首歌壇生涯,張宏聲感言:“要感謝的人有很多——支持了我那麼幾十年的歌迷,曾經寫下《每一次》的易茗老師和雷蕾老師,我最重要的領路人李谷一老師,好朋友王潔實老師、周豔泓等等,還有我的父母,哥哥姐姐,我現在的音樂團隊,我酒店的所有員工,好多好多,如果可以,我還是想用我最擅長的方式,都放進我的歌聲裡。”

羅曼•羅蘭曾說過: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借用這句話結束本文,也送給《每一次》都帶來新感覺的張宏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