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仍記得1988年,拍攝電影《旺角卡門》時,他第一次當導演,內心有些慌張。

他給好友張叔平打電話問自己該怎麼導戲,張叔平笑著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風格,現場又是你說的算,怎樣舒服怎樣來嘍。”

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王家衛受用至今。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仍記得1988年,拍攝電影《旺角卡門》時,他第一次當導演,內心有些慌張。

他給好友張叔平打電話問自己該怎麼導戲,張叔平笑著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風格,現場又是你說的算,怎樣舒服怎樣來嘍。”

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王家衛受用至今。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許多人認為王家衛喜歡戴墨鏡是想要“耍酷”,其實他是因為怕羞,現在已經習慣了很多。他是個感性的人,又怕講錯話,所以寧願不見媒體。

一次做客對談節目中,主持人公開要求王家衛摘下墨鏡,以真面目示人。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仍記得1988年,拍攝電影《旺角卡門》時,他第一次當導演,內心有些慌張。

他給好友張叔平打電話問自己該怎麼導戲,張叔平笑著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風格,現場又是你說的算,怎樣舒服怎樣來嘍。”

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王家衛受用至今。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許多人認為王家衛喜歡戴墨鏡是想要“耍酷”,其實他是因為怕羞,現在已經習慣了很多。他是個感性的人,又怕講錯話,所以寧願不見媒體。

一次做客對談節目中,主持人公開要求王家衛摘下墨鏡,以真面目示人。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在現場觀眾的吶喊下,他沒有輕易就範,以退為進輕輕化解:

“墨鏡可以說是我這麼多年拍電影的一個代價。我一般白天寫劇本,晚上拍戲,眼睛已經習慣了黑暗,如果摘下墨鏡,你們不會看到我的眼睛,只會看到我的眼淚。”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個性,導致一份與生俱來的神祕感,令人更想要走近這個男人的電影世界。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

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仍記得1988年,拍攝電影《旺角卡門》時,他第一次當導演,內心有些慌張。

他給好友張叔平打電話問自己該怎麼導戲,張叔平笑著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風格,現場又是你說的算,怎樣舒服怎樣來嘍。”

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王家衛受用至今。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許多人認為王家衛喜歡戴墨鏡是想要“耍酷”,其實他是因為怕羞,現在已經習慣了很多。他是個感性的人,又怕講錯話,所以寧願不見媒體。

一次做客對談節目中,主持人公開要求王家衛摘下墨鏡,以真面目示人。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在現場觀眾的吶喊下,他沒有輕易就範,以退為進輕輕化解:

“墨鏡可以說是我這麼多年拍電影的一個代價。我一般白天寫劇本,晚上拍戲,眼睛已經習慣了黑暗,如果摘下墨鏡,你們不會看到我的眼睛,只會看到我的眼淚。”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個性,導致一份與生俱來的神祕感,令人更想要走近這個男人的電影世界。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

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阿飛正傳》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2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6年。對王家衛而言,六十年代作為一個美好年代的代表,也踏上了消退之途。

正如《花樣年華》臨近結束的字幕上寫的: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九十年代,正是MV普及的風潮時期,後現代成為香港時髦術語的世道。總是戴著墨鏡,一幅酷樣子的王家衛棲身其中,彷彿最適合不過。

時間的針腳走到2004年,王家衛用了五年的時間,在虛構的《2046》世界中,再一次陷入記憶的深淵中。

裡面的主人公延續著旖旎的旗袍,無一不透露著舊上海的風情萬種。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仍記得1988年,拍攝電影《旺角卡門》時,他第一次當導演,內心有些慌張。

他給好友張叔平打電話問自己該怎麼導戲,張叔平笑著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風格,現場又是你說的算,怎樣舒服怎樣來嘍。”

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王家衛受用至今。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許多人認為王家衛喜歡戴墨鏡是想要“耍酷”,其實他是因為怕羞,現在已經習慣了很多。他是個感性的人,又怕講錯話,所以寧願不見媒體。

一次做客對談節目中,主持人公開要求王家衛摘下墨鏡,以真面目示人。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在現場觀眾的吶喊下,他沒有輕易就範,以退為進輕輕化解:

“墨鏡可以說是我這麼多年拍電影的一個代價。我一般白天寫劇本,晚上拍戲,眼睛已經習慣了黑暗,如果摘下墨鏡,你們不會看到我的眼睛,只會看到我的眼淚。”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個性,導致一份與生俱來的神祕感,令人更想要走近這個男人的電影世界。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

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阿飛正傳》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2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6年。對王家衛而言,六十年代作為一個美好年代的代表,也踏上了消退之途。

正如《花樣年華》臨近結束的字幕上寫的: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九十年代,正是MV普及的風潮時期,後現代成為香港時髦術語的世道。總是戴著墨鏡,一幅酷樣子的王家衛棲身其中,彷彿最適合不過。

時間的針腳走到2004年,王家衛用了五年的時間,在虛構的《2046》世界中,再一次陷入記憶的深淵中。

裡面的主人公延續著旖旎的旗袍,無一不透露著舊上海的風情萬種。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不過是一個捏著回憶不放手的大男孩。他稱這是對上海人在香港故事的一個終結,以後不會再拍這樣的題材了。

但,他還是食言了。

一個感性藝術家的精神乳母,怎麼說拋開就拋開。

王家衛去年,開始拍攝由滬語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繁花》,並稱影片全程滬語對白。

在香港電影圈裡,王家衛被譽為“時間的詩人”,他的作品往往像詩一樣,零散的片段,獨特的敘事卻故意戳中你的軟肋。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仍記得1988年,拍攝電影《旺角卡門》時,他第一次當導演,內心有些慌張。

他給好友張叔平打電話問自己該怎麼導戲,張叔平笑著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風格,現場又是你說的算,怎樣舒服怎樣來嘍。”

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王家衛受用至今。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許多人認為王家衛喜歡戴墨鏡是想要“耍酷”,其實他是因為怕羞,現在已經習慣了很多。他是個感性的人,又怕講錯話,所以寧願不見媒體。

一次做客對談節目中,主持人公開要求王家衛摘下墨鏡,以真面目示人。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在現場觀眾的吶喊下,他沒有輕易就範,以退為進輕輕化解:

“墨鏡可以說是我這麼多年拍電影的一個代價。我一般白天寫劇本,晚上拍戲,眼睛已經習慣了黑暗,如果摘下墨鏡,你們不會看到我的眼睛,只會看到我的眼淚。”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個性,導致一份與生俱來的神祕感,令人更想要走近這個男人的電影世界。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

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阿飛正傳》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2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6年。對王家衛而言,六十年代作為一個美好年代的代表,也踏上了消退之途。

正如《花樣年華》臨近結束的字幕上寫的: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九十年代,正是MV普及的風潮時期,後現代成為香港時髦術語的世道。總是戴著墨鏡,一幅酷樣子的王家衛棲身其中,彷彿最適合不過。

時間的針腳走到2004年,王家衛用了五年的時間,在虛構的《2046》世界中,再一次陷入記憶的深淵中。

裡面的主人公延續著旖旎的旗袍,無一不透露著舊上海的風情萬種。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不過是一個捏著回憶不放手的大男孩。他稱這是對上海人在香港故事的一個終結,以後不會再拍這樣的題材了。

但,他還是食言了。

一個感性藝術家的精神乳母,怎麼說拋開就拋開。

王家衛去年,開始拍攝由滬語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繁花》,並稱影片全程滬語對白。

在香港電影圈裡,王家衛被譽為“時間的詩人”,他的作品往往像詩一樣,零散的片段,獨特的敘事卻故意戳中你的軟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曾將王家衛的風格形容為“一個蒼涼的手勢。”

王家衛的時間感覺,令所有歷史感都被抽離,他的人物和故事,彷彿是動都市中的一座孤島,在一個沒有時代實感的時空出現和發生,最後留下一地碎片。

美國影評人理查德·考利斯說王家衛是“世界上最浪漫的電影人。”

是啊,每一個浪漫主義者,骨子裡都是記憶的囚徒。

也許,《花樣年華》片末的字幕已說明了一切: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個這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它能夠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仍記得1988年,拍攝電影《旺角卡門》時,他第一次當導演,內心有些慌張。

他給好友張叔平打電話問自己該怎麼導戲,張叔平笑著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風格,現場又是你說的算,怎樣舒服怎樣來嘍。”

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王家衛受用至今。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許多人認為王家衛喜歡戴墨鏡是想要“耍酷”,其實他是因為怕羞,現在已經習慣了很多。他是個感性的人,又怕講錯話,所以寧願不見媒體。

一次做客對談節目中,主持人公開要求王家衛摘下墨鏡,以真面目示人。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在現場觀眾的吶喊下,他沒有輕易就範,以退為進輕輕化解:

“墨鏡可以說是我這麼多年拍電影的一個代價。我一般白天寫劇本,晚上拍戲,眼睛已經習慣了黑暗,如果摘下墨鏡,你們不會看到我的眼睛,只會看到我的眼淚。”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個性,導致一份與生俱來的神祕感,令人更想要走近這個男人的電影世界。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

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阿飛正傳》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2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6年。對王家衛而言,六十年代作為一個美好年代的代表,也踏上了消退之途。

正如《花樣年華》臨近結束的字幕上寫的: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九十年代,正是MV普及的風潮時期,後現代成為香港時髦術語的世道。總是戴著墨鏡,一幅酷樣子的王家衛棲身其中,彷彿最適合不過。

時間的針腳走到2004年,王家衛用了五年的時間,在虛構的《2046》世界中,再一次陷入記憶的深淵中。

裡面的主人公延續著旖旎的旗袍,無一不透露著舊上海的風情萬種。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不過是一個捏著回憶不放手的大男孩。他稱這是對上海人在香港故事的一個終結,以後不會再拍這樣的題材了。

但,他還是食言了。

一個感性藝術家的精神乳母,怎麼說拋開就拋開。

王家衛去年,開始拍攝由滬語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繁花》,並稱影片全程滬語對白。

在香港電影圈裡,王家衛被譽為“時間的詩人”,他的作品往往像詩一樣,零散的片段,獨特的敘事卻故意戳中你的軟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曾將王家衛的風格形容為“一個蒼涼的手勢。”

王家衛的時間感覺,令所有歷史感都被抽離,他的人物和故事,彷彿是動都市中的一座孤島,在一個沒有時代實感的時空出現和發生,最後留下一地碎片。

美國影評人理查德·考利斯說王家衛是“世界上最浪漫的電影人。”

是啊,每一個浪漫主義者,骨子裡都是記憶的囚徒。

也許,《花樣年華》片末的字幕已說明了一切: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個這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它能夠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仍記得1988年,拍攝電影《旺角卡門》時,他第一次當導演,內心有些慌張。

他給好友張叔平打電話問自己該怎麼導戲,張叔平笑著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風格,現場又是你說的算,怎樣舒服怎樣來嘍。”

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王家衛受用至今。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許多人認為王家衛喜歡戴墨鏡是想要“耍酷”,其實他是因為怕羞,現在已經習慣了很多。他是個感性的人,又怕講錯話,所以寧願不見媒體。

一次做客對談節目中,主持人公開要求王家衛摘下墨鏡,以真面目示人。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在現場觀眾的吶喊下,他沒有輕易就範,以退為進輕輕化解:

“墨鏡可以說是我這麼多年拍電影的一個代價。我一般白天寫劇本,晚上拍戲,眼睛已經習慣了黑暗,如果摘下墨鏡,你們不會看到我的眼睛,只會看到我的眼淚。”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個性,導致一份與生俱來的神祕感,令人更想要走近這個男人的電影世界。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

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阿飛正傳》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2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6年。對王家衛而言,六十年代作為一個美好年代的代表,也踏上了消退之途。

正如《花樣年華》臨近結束的字幕上寫的: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九十年代,正是MV普及的風潮時期,後現代成為香港時髦術語的世道。總是戴著墨鏡,一幅酷樣子的王家衛棲身其中,彷彿最適合不過。

時間的針腳走到2004年,王家衛用了五年的時間,在虛構的《2046》世界中,再一次陷入記憶的深淵中。

裡面的主人公延續著旖旎的旗袍,無一不透露著舊上海的風情萬種。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不過是一個捏著回憶不放手的大男孩。他稱這是對上海人在香港故事的一個終結,以後不會再拍這樣的題材了。

但,他還是食言了。

一個感性藝術家的精神乳母,怎麼說拋開就拋開。

王家衛去年,開始拍攝由滬語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繁花》,並稱影片全程滬語對白。

在香港電影圈裡,王家衛被譽為“時間的詩人”,他的作品往往像詩一樣,零散的片段,獨特的敘事卻故意戳中你的軟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曾將王家衛的風格形容為“一個蒼涼的手勢。”

王家衛的時間感覺,令所有歷史感都被抽離,他的人物和故事,彷彿是動都市中的一座孤島,在一個沒有時代實感的時空出現和發生,最後留下一地碎片。

美國影評人理查德·考利斯說王家衛是“世界上最浪漫的電影人。”

是啊,每一個浪漫主義者,骨子裡都是記憶的囚徒。

也許,《花樣年華》片末的字幕已說明了一切: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個這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它能夠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沉浸於懷舊與前衛之中,他似乎就是那個被命運的車輪推著向前行走,又是隔著玻璃窗不停回望的那個人。

他的電影故事其實並不像外界所傳的如此“難懂”,一切都只不過是對一個時代的懷念,一個時間點的探索。

事實上,他自己曾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做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

2019年7月17日,王家衛這個“騷氣”的男人,61歲了。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仍記得1988年,拍攝電影《旺角卡門》時,他第一次當導演,內心有些慌張。

他給好友張叔平打電話問自己該怎麼導戲,張叔平笑著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風格,現場又是你說的算,怎樣舒服怎樣來嘍。”

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王家衛受用至今。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許多人認為王家衛喜歡戴墨鏡是想要“耍酷”,其實他是因為怕羞,現在已經習慣了很多。他是個感性的人,又怕講錯話,所以寧願不見媒體。

一次做客對談節目中,主持人公開要求王家衛摘下墨鏡,以真面目示人。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在現場觀眾的吶喊下,他沒有輕易就範,以退為進輕輕化解:

“墨鏡可以說是我這麼多年拍電影的一個代價。我一般白天寫劇本,晚上拍戲,眼睛已經習慣了黑暗,如果摘下墨鏡,你們不會看到我的眼睛,只會看到我的眼淚。”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個性,導致一份與生俱來的神祕感,令人更想要走近這個男人的電影世界。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

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阿飛正傳》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2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6年。對王家衛而言,六十年代作為一個美好年代的代表,也踏上了消退之途。

正如《花樣年華》臨近結束的字幕上寫的: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九十年代,正是MV普及的風潮時期,後現代成為香港時髦術語的世道。總是戴著墨鏡,一幅酷樣子的王家衛棲身其中,彷彿最適合不過。

時間的針腳走到2004年,王家衛用了五年的時間,在虛構的《2046》世界中,再一次陷入記憶的深淵中。

裡面的主人公延續著旖旎的旗袍,無一不透露著舊上海的風情萬種。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不過是一個捏著回憶不放手的大男孩。他稱這是對上海人在香港故事的一個終結,以後不會再拍這樣的題材了。

但,他還是食言了。

一個感性藝術家的精神乳母,怎麼說拋開就拋開。

王家衛去年,開始拍攝由滬語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繁花》,並稱影片全程滬語對白。

在香港電影圈裡,王家衛被譽為“時間的詩人”,他的作品往往像詩一樣,零散的片段,獨特的敘事卻故意戳中你的軟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曾將王家衛的風格形容為“一個蒼涼的手勢。”

王家衛的時間感覺,令所有歷史感都被抽離,他的人物和故事,彷彿是動都市中的一座孤島,在一個沒有時代實感的時空出現和發生,最後留下一地碎片。

美國影評人理查德·考利斯說王家衛是“世界上最浪漫的電影人。”

是啊,每一個浪漫主義者,骨子裡都是記憶的囚徒。

也許,《花樣年華》片末的字幕已說明了一切: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個這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它能夠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沉浸於懷舊與前衛之中,他似乎就是那個被命運的車輪推著向前行走,又是隔著玻璃窗不停回望的那個人。

他的電影故事其實並不像外界所傳的如此“難懂”,一切都只不過是對一個時代的懷念,一個時間點的探索。

事實上,他自己曾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做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

2019年7月17日,王家衛這個“騷氣”的男人,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經過這麼多年月的回憶與過去,既孩子又男人的他,眼角長出了溝壑般的魚尾紋,看上去多了幾分滄桑感。

在這個商業片氣息日漸凝重的今天,一切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他卻一直堅守著屬於自己的那片光影藝術天地,執著於自己的文藝思想,他的電影捧紅了很多人,也創造了許多常人未曾想過的奇蹟。

1990年12月5日,王家衛執導的《阿飛正傳》在香港上映,鏡頭下是六十年代墨綠色的城市,所有記憶都是潮溼的。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仍記得1988年,拍攝電影《旺角卡門》時,他第一次當導演,內心有些慌張。

他給好友張叔平打電話問自己該怎麼導戲,張叔平笑著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風格,現場又是你說的算,怎樣舒服怎樣來嘍。”

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王家衛受用至今。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許多人認為王家衛喜歡戴墨鏡是想要“耍酷”,其實他是因為怕羞,現在已經習慣了很多。他是個感性的人,又怕講錯話,所以寧願不見媒體。

一次做客對談節目中,主持人公開要求王家衛摘下墨鏡,以真面目示人。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在現場觀眾的吶喊下,他沒有輕易就範,以退為進輕輕化解:

“墨鏡可以說是我這麼多年拍電影的一個代價。我一般白天寫劇本,晚上拍戲,眼睛已經習慣了黑暗,如果摘下墨鏡,你們不會看到我的眼睛,只會看到我的眼淚。”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個性,導致一份與生俱來的神祕感,令人更想要走近這個男人的電影世界。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

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阿飛正傳》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2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6年。對王家衛而言,六十年代作為一個美好年代的代表,也踏上了消退之途。

正如《花樣年華》臨近結束的字幕上寫的: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九十年代,正是MV普及的風潮時期,後現代成為香港時髦術語的世道。總是戴著墨鏡,一幅酷樣子的王家衛棲身其中,彷彿最適合不過。

時間的針腳走到2004年,王家衛用了五年的時間,在虛構的《2046》世界中,再一次陷入記憶的深淵中。

裡面的主人公延續著旖旎的旗袍,無一不透露著舊上海的風情萬種。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不過是一個捏著回憶不放手的大男孩。他稱這是對上海人在香港故事的一個終結,以後不會再拍這樣的題材了。

但,他還是食言了。

一個感性藝術家的精神乳母,怎麼說拋開就拋開。

王家衛去年,開始拍攝由滬語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繁花》,並稱影片全程滬語對白。

在香港電影圈裡,王家衛被譽為“時間的詩人”,他的作品往往像詩一樣,零散的片段,獨特的敘事卻故意戳中你的軟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曾將王家衛的風格形容為“一個蒼涼的手勢。”

王家衛的時間感覺,令所有歷史感都被抽離,他的人物和故事,彷彿是動都市中的一座孤島,在一個沒有時代實感的時空出現和發生,最後留下一地碎片。

美國影評人理查德·考利斯說王家衛是“世界上最浪漫的電影人。”

是啊,每一個浪漫主義者,骨子裡都是記憶的囚徒。

也許,《花樣年華》片末的字幕已說明了一切: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個這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它能夠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沉浸於懷舊與前衛之中,他似乎就是那個被命運的車輪推著向前行走,又是隔著玻璃窗不停回望的那個人。

他的電影故事其實並不像外界所傳的如此“難懂”,一切都只不過是對一個時代的懷念,一個時間點的探索。

事實上,他自己曾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做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

2019年7月17日,王家衛這個“騷氣”的男人,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經過這麼多年月的回憶與過去,既孩子又男人的他,眼角長出了溝壑般的魚尾紋,看上去多了幾分滄桑感。

在這個商業片氣息日漸凝重的今天,一切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他卻一直堅守著屬於自己的那片光影藝術天地,執著於自己的文藝思想,他的電影捧紅了很多人,也創造了許多常人未曾想過的奇蹟。

1990年12月5日,王家衛執導的《阿飛正傳》在香港上映,鏡頭下是六十年代墨綠色的城市,所有記憶都是潮溼的。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國榮漫不經心地對張曼玉說:

“十六號,四月十六號。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

29年過去了,王家衛回憶那一分鐘,除了潮溼的記憶,更多的是滿心的感懷。在《藝術人生》中,他看著張國榮在《阿飛正傳》中獨舞的片段,在黑色墨鏡下流了一滴淚。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仍記得1988年,拍攝電影《旺角卡門》時,他第一次當導演,內心有些慌張。

他給好友張叔平打電話問自己該怎麼導戲,張叔平笑著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風格,現場又是你說的算,怎樣舒服怎樣來嘍。”

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王家衛受用至今。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許多人認為王家衛喜歡戴墨鏡是想要“耍酷”,其實他是因為怕羞,現在已經習慣了很多。他是個感性的人,又怕講錯話,所以寧願不見媒體。

一次做客對談節目中,主持人公開要求王家衛摘下墨鏡,以真面目示人。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在現場觀眾的吶喊下,他沒有輕易就範,以退為進輕輕化解:

“墨鏡可以說是我這麼多年拍電影的一個代價。我一般白天寫劇本,晚上拍戲,眼睛已經習慣了黑暗,如果摘下墨鏡,你們不會看到我的眼睛,只會看到我的眼淚。”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個性,導致一份與生俱來的神祕感,令人更想要走近這個男人的電影世界。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

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阿飛正傳》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2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6年。對王家衛而言,六十年代作為一個美好年代的代表,也踏上了消退之途。

正如《花樣年華》臨近結束的字幕上寫的: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九十年代,正是MV普及的風潮時期,後現代成為香港時髦術語的世道。總是戴著墨鏡,一幅酷樣子的王家衛棲身其中,彷彿最適合不過。

時間的針腳走到2004年,王家衛用了五年的時間,在虛構的《2046》世界中,再一次陷入記憶的深淵中。

裡面的主人公延續著旖旎的旗袍,無一不透露著舊上海的風情萬種。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不過是一個捏著回憶不放手的大男孩。他稱這是對上海人在香港故事的一個終結,以後不會再拍這樣的題材了。

但,他還是食言了。

一個感性藝術家的精神乳母,怎麼說拋開就拋開。

王家衛去年,開始拍攝由滬語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繁花》,並稱影片全程滬語對白。

在香港電影圈裡,王家衛被譽為“時間的詩人”,他的作品往往像詩一樣,零散的片段,獨特的敘事卻故意戳中你的軟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曾將王家衛的風格形容為“一個蒼涼的手勢。”

王家衛的時間感覺,令所有歷史感都被抽離,他的人物和故事,彷彿是動都市中的一座孤島,在一個沒有時代實感的時空出現和發生,最後留下一地碎片。

美國影評人理查德·考利斯說王家衛是“世界上最浪漫的電影人。”

是啊,每一個浪漫主義者,骨子裡都是記憶的囚徒。

也許,《花樣年華》片末的字幕已說明了一切: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個這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它能夠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沉浸於懷舊與前衛之中,他似乎就是那個被命運的車輪推著向前行走,又是隔著玻璃窗不停回望的那個人。

他的電影故事其實並不像外界所傳的如此“難懂”,一切都只不過是對一個時代的懷念,一個時間點的探索。

事實上,他自己曾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做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

2019年7月17日,王家衛這個“騷氣”的男人,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經過這麼多年月的回憶與過去,既孩子又男人的他,眼角長出了溝壑般的魚尾紋,看上去多了幾分滄桑感。

在這個商業片氣息日漸凝重的今天,一切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他卻一直堅守著屬於自己的那片光影藝術天地,執著於自己的文藝思想,他的電影捧紅了很多人,也創造了許多常人未曾想過的奇蹟。

1990年12月5日,王家衛執導的《阿飛正傳》在香港上映,鏡頭下是六十年代墨綠色的城市,所有記憶都是潮溼的。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國榮漫不經心地對張曼玉說:

“十六號,四月十六號。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

29年過去了,王家衛回憶那一分鐘,除了潮溼的記憶,更多的是滿心的感懷。在《藝術人生》中,他看著張國榮在《阿飛正傳》中獨舞的片段,在黑色墨鏡下流了一滴淚。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不知他是在追憶那個孤獨的旭仔,還是感嘆逝去的繁盛時代。

那一刻,窗外歲月茫茫,時光彷彿回到了上海的弄堂裡。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王家衛61 歲之後的故事,或許會更加浪漫。

"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2019年7月17日,是他的61歲生日,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文 | 北方女王

十一年前,李安參加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舉辦的《與王家衛的一夜》,回憶起第一次看王家衛電影的情景:

“我當時還在倒時差,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睡著了。我聽著那些配樂,看著那些鏡頭,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做夢,是睡著了,還是在看電影。

我只覺得,那是我看過的、最致幻的電影,像一場精彩的旅行。”

他向來善用詩意而風格濃郁的口吻,隱喻表達獨有的氛圍、孤獨與味道,同時,每一個鏡頭都敘述著更為深刻的藝術意義。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光影世界純粹而迷人,他是在用電影寫詩,而不是講故事。

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個飲食男女,任憑自己心底的慾望與情愫瘋長,卻也難以逃脫情慾的泥淖。

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

李安口中這部“最致幻”的電影正是《阿飛正傳》,王家衛拿下了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彼時的他時年33歲,正享受著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榮光。

這時,王家衛的“騷氣人生”才剛剛開始,並有無數個可能。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關於王家衛,許多人關注他的臺詞,關注他那總也摘不下的墨鏡,關注他的拍片速度,卻鮮有人想要了解,這個男人黑色墨鏡背後的真實故事。

1997年,王家衛去戛納領最佳導演獎。

身高1米9的他依舊戴著墨鏡,傲慢地走上領獎臺。你永遠窺不見他墨鏡背後的眼睛,到底在閃爍著怎樣的思想。

屏幕前的畫家陳丹青一看,說:“這不就是個流氓嘛!”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十年後,陳丹青和王家衛一起參加上海電影節,他又補充了一句:“王家衛是流氓加才子,帶著一股江湖氣,既坦然又大氣。”

陳丹青所說的流氓氣和江湖氣,從王家衛看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上海,是王家衛的精神故鄉之一,他小時候在那裡長大,以至於後來讓張曼玉換了整整23套旗袍。

他對這座出生之城的情懷逐漸融合在日後的電影作品中。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反覆地看到旗袍、上海話、半導體收音機、交響樂、老洋房的樓梯扶手、樹影斑駁的馬路……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離開位於淮海路的上海的家,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非常清楚包括他父母在內的“上海人”的心態:

“這一群上海人還是帶著上海的習慣、感覺,他們的世界就是懷舊的世界。”

王家衛孩童時期,便離開故鄉上海來到香港,在他的記憶深處,失去了某些東西,以至於後來在創作的電影中,他一度嘗試尋回那所謂的上海根。

他戲稱自己是上海製造,香港加工出來的。

成人後,他在香港理工學院讀美術設計時,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

1980年,王家衛參加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製作培訓班。剛出道當編劇時,他先是在黃百鳴的公司寫劇本,但黃百鳴發現這傢伙從不來上班,也沒交出過作品,就把他給炒了。

失落的王家衛來到陳勳奇的電影公司,不久後又被炒了,原因還是拖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後來加入影之傑,繼續拖稿成性,老闆鄧光榮找他談話,他卻說自己當編劇大材小用:“我能不能當導演?”

這句話換來的不是又一次的炒魷魚,而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

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湧現了一批深受歐洲影響的導演,其中之一便是王家衛。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錯位和疏離感的偏愛,源於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探索和尋根。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彼時大量令人血脈噴張的港片橫空出世,吳宇森的黑幫電影、王晶的賭片、杜琪峰反應人性黑暗的影片,都不乏精彩的打鬥、激烈的槍戰場面。

而此時的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刻畫一個個百無聊賴的孤獨角色。在這部處女作中,便流露出濃烈的文藝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作為導演,只是試圖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東西”。

1988年6月,《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口碑票房齊飛,王家衛一夜成名,同時獲選參加1989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一週”,鄧光榮也跟著狠賺了一把。

這部反英雄情結的黑幫電影,在今天看來也許是最不像王家衛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已足夠引人注目。

無可否認,他鮮明的個性,正在遠離香港主流電影。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到1990年,王家衛才拍出人生的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在港片湧動的年代,三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實屬任性。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近乎是巨星如雲,王家衛與鄧光榮對此充滿期待。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結果不遂人意。

當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與周星馳的《賭俠》迎面相逢,其結果是《賭俠》大賣,《阿飛正傳》慘敗,上映不到兩週便宣告休映,票房只收回了900萬,還不到投資的三分之一。

梁朝偉在片尾的那幾分鐘,本是下一部“阿飛”的彩蛋,但因沒收回本錢,胎死腹中。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可誰知,後來在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這部電影讓王家衛拿獎拿到手軟,5座金像獎、6座金馬獎,也算是給了鄧光榮些許名聲安慰。

他的戲不是“拍”出來,而是一點點情緒磨出來的。

王家衛60年代傳奇的開端,始於《阿飛正傳》,關鍵時刻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

晃動的鏡頭、氤氳的環境、瑣碎的敘事方式、喃喃的獨白......王家衛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格,記錄了潮溼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掙扎。

他眼中的城市似乎總是不如它外表看上去那般光鮮亮麗。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當24小時便利店已然成為新時代的愛情規則,1994年王家衛用《重慶森林》來反駁,兩段穿插交錯的愛情故事,凸現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與交錯性。

在王家衛的鏡頭裡,物慾橫流的香港,展露出一種流浪悲涼的氣質,像是時間的無涯荒野。

他讓原本只會唱歌的王菲成就了熒幕上最經典的角色,也讓梁朝偉成為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帝。

這個藏在墨鏡後面的導演,始終有他的多種面相。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大約沒有哪一部導演的作品,能同王家衛一樣,嵌入記憶的同時,也嵌入了人們的意識與品格。

三年後,他在一個遙遠的,與香港迥異的地方,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講述一段兩個男人之間的“春光乍洩”,最終選定張國榮和梁朝偉做故事的主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直男梁朝偉誓死不拍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王家衛使出渾身解數,搞了一個假劇本,給他設定了一個喜歡的角色,就這樣將兩人騙到了異國他鄉。

單純的梁朝偉來到阿根廷,才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圈套”,角色是和張國榮扮演情侶。

為了使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王家衛還將他們的護照扣了下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梁朝偉拍曖昧戲放不開,王家衛就在片場放音樂,讓張國榮慢慢帶他入戲,有時一場戲一拍就是一天。

原定兩三個月的拍攝檔期,拖到了半年。

張國榮眼看自己的復出演唱會時間就要到了,十幾萬張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在距離開唱前幾天終於忍不住自掏腰包買了機票回香港。

從喧鬧異國言語的聲音,到獨自面對錄音機無法言說的哽咽,王家衛用盡聲色在顛肺流離的境遇裡,讓人感受到情慾與隔膜的溫度。

裡面最經典的臺詞,莫過於那句:當我站在瀑布前,覺得非常的難過,我總覺得,應該是兩個人站在這裡。

後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首次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而梁朝偉則是繼《重慶森林》之後,再次獲封金像影帝。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能拍多久?

《阿飛正傳》拍了3年;《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從立項到拍攝完成用了十年,因此引來了“一代失蹤”的戲稱。

拖到最後,《一代宗師》的預算嚴重超支,王家衛不得不抵押了房子。

他說:“我不是拖延,我是仔細,我只是想把中國人的人性美展現給世界看。”

王家衛仔細到每一幀每一秒都做到極致,最終呈現一個最美的民國江湖。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趙本山曾參演《一代宗師》,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王家衛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外人看來好似‘精神病’,但其實是他對電影的追求,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跟王家衛合作過的編劇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懼,因為不管是表演、對白、服裝、音效甚至節奏,都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而且通常是劇情說改就改。

正是對這種電影理念的執著追尋,讓與王家衛合作的諸多大牌紛紛“怨聲載道”,也令其他導演“刮目相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李安曾說:

“我很想像王家衛那樣酷,但我做不到。比如電影拍了幾個月,幾年,然後扔掉膠片,從頭來過;比如演員撂挑子不幹了,那就再找一個演員,拍另外一個結局,然後贏下各種獎項。”

劉德華拍完一場3分鐘的戲份,全場掌聲雷動,該片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連連驚呼完美,可王家衛只說了一句:重來!

事後他解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我需要在演員的表演中發現缺陷。

一部電影的長度,他竟可以用掉三部電影的膠片。

一個簡單的鏡頭,王家衛會令張國榮重拍四十七次,連張國榮都不知道這四十七次究竟有什麼不同。

張曼玉曾抱怨過不知在現場該何去何從,心直口快的劉嘉玲也曾當面質問導演:你到底想要什麼?

他所尋找的一個感覺上的點與完美無關,甚至與劇情和表演無關,他僅僅在尋找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想表達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阿飛正傳》裡,劉嘉玲擦地27次,走近時能明顯感覺她髮絲間那一縷熱氣蒸騰,這就是王家衛想要的效果。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同樣的,梁朝偉一句對白也要演27次,為此張曼玉不得不陪他對戲27次。

王家衛對他說,你看看張曼玉,再看看你自己。

梁朝偉第一次受了打擊,回家哭了好幾天。

劉嘉玲急了,跑去問王家衛:“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男朋友?”

也正因為《阿飛正傳》,王家衛把梁朝偉帶入了表演的大門,尤其是片尾的那三分鐘,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身體表演的重要性,使他在後來的戲中更加收放自如。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又要不斷“折磨”梁朝偉。

他對他說,這部戲你演的是中年男人周慕雲,不能再走以前的青春路線了,你過了年齡這關就能成為馬龍白蘭度那樣偉大的演員。

梁朝偉最終憑藉這個角色,拿下戛納影帝,是華人演員裡的第一人。

去年6月,梁朝偉和王家衛的公司合作期滿,雙方解約,20載合作落下帷幕,王家衛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把梁朝偉託付給我們,多年之後我們把樑先生完美得交還給她。一段光榮的歷史,我們不負所托,非常圓滿。”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仍記得1988年,拍攝電影《旺角卡門》時,他第一次當導演,內心有些慌張。

他給好友張叔平打電話問自己該怎麼導戲,張叔平笑著說:“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風格,現場又是你說的算,怎樣舒服怎樣來嘍。”

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王家衛受用至今。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許多人認為王家衛喜歡戴墨鏡是想要“耍酷”,其實他是因為怕羞,現在已經習慣了很多。他是個感性的人,又怕講錯話,所以寧願不見媒體。

一次做客對談節目中,主持人公開要求王家衛摘下墨鏡,以真面目示人。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在現場觀眾的吶喊下,他沒有輕易就範,以退為進輕輕化解:

“墨鏡可以說是我這麼多年拍電影的一個代價。我一般白天寫劇本,晚上拍戲,眼睛已經習慣了黑暗,如果摘下墨鏡,你們不會看到我的眼睛,只會看到我的眼淚。”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個性,導致一份與生俱來的神祕感,令人更想要走近這個男人的電影世界。

法國詩人瓦萊裡說過:“每個人都屬於兩個時代。”

王家衛屬於60年代,也屬於90年代。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阿飛正傳》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2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始於1962年,終於1966年。對王家衛而言,六十年代作為一個美好年代的代表,也踏上了消退之途。

正如《花樣年華》臨近結束的字幕上寫的: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九十年代,正是MV普及的風潮時期,後現代成為香港時髦術語的世道。總是戴著墨鏡,一幅酷樣子的王家衛棲身其中,彷彿最適合不過。

時間的針腳走到2004年,王家衛用了五年的時間,在虛構的《2046》世界中,再一次陷入記憶的深淵中。

裡面的主人公延續著旖旎的旗袍,無一不透露著舊上海的風情萬種。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不過是一個捏著回憶不放手的大男孩。他稱這是對上海人在香港故事的一個終結,以後不會再拍這樣的題材了。

但,他還是食言了。

一個感性藝術家的精神乳母,怎麼說拋開就拋開。

王家衛去年,開始拍攝由滬語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繁花》,並稱影片全程滬語對白。

在香港電影圈裡,王家衛被譽為“時間的詩人”,他的作品往往像詩一樣,零散的片段,獨特的敘事卻故意戳中你的軟肋。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曾將王家衛的風格形容為“一個蒼涼的手勢。”

王家衛的時間感覺,令所有歷史感都被抽離,他的人物和故事,彷彿是動都市中的一座孤島,在一個沒有時代實感的時空出現和發生,最後留下一地碎片。

美國影評人理查德·考利斯說王家衛是“世界上最浪漫的電影人。”

是啊,每一個浪漫主義者,骨子裡都是記憶的囚徒。

也許,《花樣年華》片末的字幕已說明了一切: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個這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它能夠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王家衛沉浸於懷舊與前衛之中,他似乎就是那個被命運的車輪推著向前行走,又是隔著玻璃窗不停回望的那個人。

他的電影故事其實並不像外界所傳的如此“難懂”,一切都只不過是對一個時代的懷念,一個時間點的探索。

事實上,他自己曾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做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

2019年7月17日,王家衛這個“騷氣”的男人,61歲了。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經過這麼多年月的回憶與過去,既孩子又男人的他,眼角長出了溝壑般的魚尾紋,看上去多了幾分滄桑感。

在這個商業片氣息日漸凝重的今天,一切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他卻一直堅守著屬於自己的那片光影藝術天地,執著於自己的文藝思想,他的電影捧紅了很多人,也創造了許多常人未曾想過的奇蹟。

1990年12月5日,王家衛執導的《阿飛正傳》在香港上映,鏡頭下是六十年代墨綠色的城市,所有記憶都是潮溼的。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張國榮漫不經心地對張曼玉說:

“十六號,四月十六號。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

29年過去了,王家衛回憶那一分鐘,除了潮溼的記憶,更多的是滿心的感懷。在《藝術人生》中,他看著張國榮在《阿飛正傳》中獨舞的片段,在黑色墨鏡下流了一滴淚。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不知他是在追憶那個孤獨的旭仔,還是感嘆逝去的繁盛時代。

那一刻,窗外歲月茫茫,時光彷彿回到了上海的弄堂裡。曾經的花樣年華,轉眼間年逾花甲,王家衛61 歲之後的故事,或許會更加浪漫。

張曼玉換23套旗袍、劉嘉玲擦27遍地板:這個“流氓”導演,61歲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