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古代的科舉考試是國家選拔人才的最重要途徑。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考試者,稱為進士,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對於廣大學子們來說,在科舉考試上金榜題名,步入仕途則是獲得官職的唯一正當途徑。

隋朝建立科舉制以來,古代的科舉制度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歷經近1300年。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考試激勵了無數學子臥薪嚐膽、懸樑刺股。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這其中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者合稱“三鼎甲”。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明萬曆二年(1574),明代貢院考試的場景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光緒三十年皇榜

“金榜題名”就是順利通過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後,就正式成為了朝廷官員。

狀元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的官職,掌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進講經史和草擬典禮文稿等工作。榜眼、探花會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的官職,主要負責文獻編修工作。別看狀元、榜眼、探花剛開始擔任的職務不高,且工作性質似乎也無關國計民生,但這卻是一個十分有前途的職位。朝廷希望狀元、榜眼、探花能通過在翰林院的工作迅速提升行政經驗,瞭解本朝歷史、皇帝言行,為他們日後可以被委以重任打下堅實的基礎。狀元、榜眼、探花雖一開始只是從六品和正七品的小官,但他們中的一些人在翰林院工作幾年後便可平步青雲,甚至最後升至大學士的顯赫地位。

科舉趣聞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明末清初文壇奇才金聖嘆為人玩世不恭,他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試題是出自論語的《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其含義是“我不是匏瓜,不是掛在那裡給你們看的,是要給人吃的。”以此比喻一個人懷才而莫展,不願中看而不可吃用。

當其他考生就題論事,瀟灑雄文的時候,金聖嘆卻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光頭和尚和一把剃刀。主考官問他這是幹什麼,他回答這是匏瓜的意形。惹得主考官大怒,結果可想而知。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清代乾隆年間,江西書生劉鳳誥勤奮好學,在鄉試、會試中連連及第。可惜相貌醜陋,只有一隻眼睛。按當時規定,五官不全者不能及第入仕。當時會試的主考官是個惜才之人,遂上報乾隆皇帝。乾隆帝不想被嘲笑“以貌取人”,只能親自考驗這個“南方醜儒”。

殿試當日乾隆帝一擺摺扇,念出上聯:“獨眼不登龍虎榜。”在場的大臣們深知皇上暗諷劉鳳誥獨眼,現場十分緊張。豈料劉鳳誥沉著應對,對出下聯:“半月依舊照乾坤!”。乾隆帝見他勢如破竹,有些刮目相看。乾隆帝而後沉吟半晌,又出句:“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漢!”劉鳳誥不卑不亢,冷靜對答:“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乾隆帝遂大喜,當場欽點劉鳳誥為殿試探花,登上金榜。

在高考中,孩子們在遇到難題時,無須陣腳大亂。只要穩住氣勢,保持信心,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即便面對陌生的題目,也會文思泉湧,柳暗花明。

父子進士小故事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廣東大埔縣茶陽鎮大埔中學校門口“父子進士”牌坊

該牌坊為花崗岩質地,由石預製、石鑿件疊架而成,高12.5米、寬4.65米,進深12.28米。牌坊共三層,頂層為廡殿頂,亭蓋下雕刻“雙龍騰雲”匾,中間石匾雙面陰刻“恩榮”兩字;一、二層為歇山頂,四條正柱、八條副柱,中間石牌匾正反面分別陰刻“父子進士”、“絲綸世美”,整個牌坊結構嚴謹精緻,造型美觀大方,雕刻工藝精湛,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是明代石雕藝術、石料建築的珍品。

關於進士,廣東流傳著一個故事。“父子進士”就是父親、兒子皆為進士。父親饒相是廣東大埔縣茶陽鎮人,明代嘉靖十四年中進士,授予中書舍人,外任於雲貴。嘉靖十七年還京,晉為戶部員外郎,監山東、河南漕運,曾向朝廷申奏改善漕運四策,全被採納。嘉靖二十一年被派去賑濟順天、永平二府,不到三個月,受撫卹者達900多人。後因“陪祀失期”被貶為無為州通判。嘉靖二十四年移兗州通判,後又擢為南昌太守。到南昌三年,全郡大治。嘉靖三十二年,晉為江西按察副使。黃丘埠瀕湖,時有盜賊擾民,饒相分居民為十一區,每區選一位約長,又在康山這個盜賊出沒之地,置上百名民兵駐守,這裡逐漸變得安全起來。嘉靖三十四年,家中遭難,乞假歸鄉,此後不再當官。在鄉時曾向督撫建議在三河這個交通要道建城,八十歲時在家中病逝。

饒相的長子饒輿齡,明萬曆十七年中進士,曾試政都察院,後因父母年老乞假歸省,在家裡常賙濟附近的窮人。其父病逝服滿之後,他被補為中書舍人,到任只兩個月不幸死於任所。為表彰饒相和饒輿齡,明朝政府於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在茶陽鎮學前街興建了“父子進士”石牌坊。

狀元錄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科舉答卷

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雲。中國晚清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狀元,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所謂“第一人中最後人”。劉春霖善書法,尤以小楷為著。小楷筆力清秀剛勁,深得世人推崇。時有“大楷學顏(顏真卿),小楷學劉(劉春霖)”之譽。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中舉名錄

王壽彭,字次籛,濰縣西南關人,清末狀元。山東大學創始人之一。出身於城市貧民家庭。幼年在家鄉讀書,後應科舉考試,在縣、府試中名列案首。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鄉試中舉人。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年僅二十七歲連捷進士第一名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被派往日本考察政治、教育和實業。民國初年,任山東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祕書。1916年後任北京總統府祕書多年。1925年任山東省教育廳長。次年改組山東省立農、工、礦、醫、法、商六個專門學校為省立山東大學,又增設文科,兼任校長。當年“山東大學”的校牌即其所書。他也為中國的近代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張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通州海門長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他是南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學校創始人。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了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他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吳魯(1845年-1912年),字肅堂,號且園,福建晉江池店錢頭村人。 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詩人。歷任陝西典試,安徽、雲南督學,雲南主考,吉林提學使和資政大夫。吳魯能書善畫,其字體沉雄峻拔,堪稱書法大家。吳魯還以振興文教為己任,廣籌經費,建立學堂吳魯主張因材施教,按部就班,重用從海外留學歸來的人才。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陳繼昌,桂林臨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號蓮史。生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由於陳繼昌抱病應殿試卻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而聲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稱。他是中國科舉史最後一位“三元”狀元。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關於科舉那些事兒


各地“狀元及第”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能考上狀元者,當然都不是泛泛之輩,王維、郭子儀、房玄齡、柳公權、文天祥、楊慎、翁同龢等各代重要人物,他們恪守自己的原則和信仰,為朝廷效力,更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了自己的貢獻。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古代讀書人求學的最高境界,自古至今無不是學以致用,繼而造福百姓,報效國家,個人的小夢想和國家的大發展始終交織在一起,共耀光芒。

鳴鶴書苑祝廣大考生金榜題名,鵬程萬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