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苞苴」相當於今天的「包裹」,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黃泥塊」的用途之一。

之後,隨著清末民初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王國維等人的不斷研究和拓展,最後人們知道這些「黃泥塊」正是始見於《後漢書》所載的「泥封」。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獻如:《周禮》《左傳》的記載,雖然沒有「泥封」二字,都可見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苞苴」相當於今天的「包裹」,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黃泥塊」的用途之一。

之後,隨著清末民初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王國維等人的不斷研究和拓展,最後人們知道這些「黃泥塊」正是始見於《後漢書》所載的「泥封」。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獻如:《周禮》《左傳》的記載,雖然沒有「泥封」二字,都可見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傳世文獻記載「封泥」主要封護「文書」和「財貨」兩大類,出土文物已經很好證明:

  • 封護財務的封泥,也就是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如:戰國包山楚墓和馬王堆漢墓所發現的封泥: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苞苴」相當於今天的「包裹」,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黃泥塊」的用途之一。

之後,隨著清末民初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王國維等人的不斷研究和拓展,最後人們知道這些「黃泥塊」正是始見於《後漢書》所載的「泥封」。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獻如:《周禮》《左傳》的記載,雖然沒有「泥封」二字,都可見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傳世文獻記載「封泥」主要封護「文書」和「財貨」兩大類,出土文物已經很好證明:

  • 封護財務的封泥,也就是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如:戰國包山楚墓和馬王堆漢墓所發現的封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苞苴」相當於今天的「包裹」,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黃泥塊」的用途之一。

之後,隨著清末民初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王國維等人的不斷研究和拓展,最後人們知道這些「黃泥塊」正是始見於《後漢書》所載的「泥封」。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獻如:《周禮》《左傳》的記載,雖然沒有「泥封」二字,都可見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傳世文獻記載「封泥」主要封護「文書」和「財貨」兩大類,出土文物已經很好證明:

  • 封護財務的封泥,也就是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如:戰國包山楚墓和馬王堆漢墓所發現的封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封護簡牘信件的「木檢」和「封泥」「麻繩」: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苞苴」相當於今天的「包裹」,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黃泥塊」的用途之一。

之後,隨著清末民初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王國維等人的不斷研究和拓展,最後人們知道這些「黃泥塊」正是始見於《後漢書》所載的「泥封」。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獻如:《周禮》《左傳》的記載,雖然沒有「泥封」二字,都可見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傳世文獻記載「封泥」主要封護「文書」和「財貨」兩大類,出土文物已經很好證明:

  • 封護財務的封泥,也就是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如:戰國包山楚墓和馬王堆漢墓所發現的封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封護簡牘信件的「木檢」和「封泥」「麻繩」: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苞苴」相當於今天的「包裹」,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黃泥塊」的用途之一。

之後,隨著清末民初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王國維等人的不斷研究和拓展,最後人們知道這些「黃泥塊」正是始見於《後漢書》所載的「泥封」。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獻如:《周禮》《左傳》的記載,雖然沒有「泥封」二字,都可見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傳世文獻記載「封泥」主要封護「文書」和「財貨」兩大類,出土文物已經很好證明:

  • 封護財務的封泥,也就是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如:戰國包山楚墓和馬王堆漢墓所發現的封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封護簡牘信件的「木檢」和「封泥」「麻繩」: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所謂的「檢」就是貨物文書封護以後,在外標明貨物名稱、時間、收發人等等信息的一塊木牌,上面有一個方槽放置封泥:

《說文》:「檢,書署也。從木僉聲。」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苞苴」相當於今天的「包裹」,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黃泥塊」的用途之一。

之後,隨著清末民初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王國維等人的不斷研究和拓展,最後人們知道這些「黃泥塊」正是始見於《後漢書》所載的「泥封」。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獻如:《周禮》《左傳》的記載,雖然沒有「泥封」二字,都可見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傳世文獻記載「封泥」主要封護「文書」和「財貨」兩大類,出土文物已經很好證明:

  • 封護財務的封泥,也就是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如:戰國包山楚墓和馬王堆漢墓所發現的封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封護簡牘信件的「木檢」和「封泥」「麻繩」: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所謂的「檢」就是貨物文書封護以後,在外標明貨物名稱、時間、收發人等等信息的一塊木牌,上面有一個方槽放置封泥:

《說文》:「檢,書署也。從木僉聲。」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木檢

封泥背留下的「檢痕」: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苞苴」相當於今天的「包裹」,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黃泥塊」的用途之一。

之後,隨著清末民初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王國維等人的不斷研究和拓展,最後人們知道這些「黃泥塊」正是始見於《後漢書》所載的「泥封」。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獻如:《周禮》《左傳》的記載,雖然沒有「泥封」二字,都可見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傳世文獻記載「封泥」主要封護「文書」和「財貨」兩大類,出土文物已經很好證明:

  • 封護財務的封泥,也就是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如:戰國包山楚墓和馬王堆漢墓所發現的封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封護簡牘信件的「木檢」和「封泥」「麻繩」: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所謂的「檢」就是貨物文書封護以後,在外標明貨物名稱、時間、收發人等等信息的一塊木牌,上面有一個方槽放置封泥:

《說文》:「檢,書署也。從木僉聲。」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木檢

封泥背留下的「檢痕」: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出土的佉盧文木牘(漢代西域精絕國的文字),是一件比較完整古代信件,上面「木檢」「封泥」、「繩子」完整保存: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苞苴」相當於今天的「包裹」,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黃泥塊」的用途之一。

之後,隨著清末民初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王國維等人的不斷研究和拓展,最後人們知道這些「黃泥塊」正是始見於《後漢書》所載的「泥封」。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獻如:《周禮》《左傳》的記載,雖然沒有「泥封」二字,都可見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傳世文獻記載「封泥」主要封護「文書」和「財貨」兩大類,出土文物已經很好證明:

  • 封護財務的封泥,也就是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如:戰國包山楚墓和馬王堆漢墓所發現的封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封護簡牘信件的「木檢」和「封泥」「麻繩」: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所謂的「檢」就是貨物文書封護以後,在外標明貨物名稱、時間、收發人等等信息的一塊木牌,上面有一個方槽放置封泥:

《說文》:「檢,書署也。從木僉聲。」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木檢

封泥背留下的「檢痕」: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出土的佉盧文木牘(漢代西域精絕國的文字),是一件比較完整古代信件,上面「木檢」「封泥」、「繩子」完整保存: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苞苴」相當於今天的「包裹」,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黃泥塊」的用途之一。

之後,隨著清末民初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王國維等人的不斷研究和拓展,最後人們知道這些「黃泥塊」正是始見於《後漢書》所載的「泥封」。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獻如:《周禮》《左傳》的記載,雖然沒有「泥封」二字,都可見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傳世文獻記載「封泥」主要封護「文書」和「財貨」兩大類,出土文物已經很好證明:

  • 封護財務的封泥,也就是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如:戰國包山楚墓和馬王堆漢墓所發現的封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封護簡牘信件的「木檢」和「封泥」「麻繩」: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所謂的「檢」就是貨物文書封護以後,在外標明貨物名稱、時間、收發人等等信息的一塊木牌,上面有一個方槽放置封泥:

《說文》:「檢,書署也。從木僉聲。」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木檢

封泥背留下的「檢痕」: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出土的佉盧文木牘(漢代西域精絕國的文字),是一件比較完整古代信件,上面「木檢」「封泥」、「繩子」完整保存: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苞苴」相當於今天的「包裹」,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黃泥塊」的用途之一。

之後,隨著清末民初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王國維等人的不斷研究和拓展,最後人們知道這些「黃泥塊」正是始見於《後漢書》所載的「泥封」。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獻如:《周禮》《左傳》的記載,雖然沒有「泥封」二字,都可見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傳世文獻記載「封泥」主要封護「文書」和「財貨」兩大類,出土文物已經很好證明:

  • 封護財務的封泥,也就是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如:戰國包山楚墓和馬王堆漢墓所發現的封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封護簡牘信件的「木檢」和「封泥」「麻繩」: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所謂的「檢」就是貨物文書封護以後,在外標明貨物名稱、時間、收發人等等信息的一塊木牌,上面有一個方槽放置封泥:

《說文》:「檢,書署也。從木僉聲。」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木檢

封泥背留下的「檢痕」: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出土的佉盧文木牘(漢代西域精絕國的文字),是一件比較完整古代信件,上面「木檢」「封泥」、「繩子」完整保存: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以上材料引自:注1,注2

「木檢封泥」封護貨物和信件大致如下圖所示,三個步驟:緘之以繩——封之以泥——抑之以印

"

一、冷僻的書法藝術:封泥

中國歷史上的書家燦若星辰,有「羲獻顏柳,蘇黃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數不清的無名大師,如:商代的貞人巫師、敦煌的「職業抄經人」、民間的刻碑高手.........

中國書法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載體,甲骨鐘鼎,簡帛金石......魏晉南北朝以後,紙張書寫才漸漸成為主流。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想過,在紙張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篆刻藝術的載體——印章,是印在哪個地方呢?

其實,是印在黃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封泥」。如下圖: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紙張發明以前,戰國秦漢之際古人用印遺蹟,相當於歐洲人的「火漆封緘」:用蠟燭密封文件,然後蓋上印章,防止別人拆開信件。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歐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陰文,鈐在泥巴上便成了陽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雖然談論藝術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謂「人言人殊」,但總體來說泥封文字呈現出一種雄渾挺拔秦漢氣象,給人一種古拙率真的藝術美感。

上博的孫慰祖先生,將封泥文字分為三個時代:戰國(周代)、秦代、漢代,每個時代的封泥文字的藝術特徵如下:

  • 戰國時代的封泥文字佈局錯落有致,恣肆奇放: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秦代封泥文字工整而不呆板,體現了秦代李斯小篆的「蜿蜒俊秀」之美: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西漢的泥封文字線條遒勁凝練,佈局工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東漢的封泥文字方折峭厲、氣息冷峻: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二、封泥的發現和使用

「封泥」跟「甲骨文」發現十分相似,都是農民偶然發現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農民在田間偶然發現扁形的泥塊,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傳開以後,當地的文物販子收購了一些攜帶到北京。

當時北京金石學家劉喜海、龔自珍看到這批已經破碎的「黃泥塊」,敏感的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金石文字,就收購了一些賞玩,並不知道其具體用途。

1842年,金石學家吳榮光所著的《筠清館金石》一書,著錄龔自珍收藏的這一批「文字泥塊」,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字泥塊」是一種「印範」——古人鑄造金屬印章,跟製造青銅器一樣,用模範澆築。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正是《筠清館金石》一書的出版,讓當時的金石學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開逐步認識這種「文字泥塊」的序幕。

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字黃泥塊」的做出比較正確論斷的人,是晚清金石學家劉鶚,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劃時代著作《鐵雲藏龜》。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劉鶚在《鐵雲藏陶》一書中指出「文字黃泥塊」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可見」: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苞苴」相當於今天的「包裹」,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黃泥塊」的用途之一。

之後,隨著清末民初的金石學家羅振玉、陳介祺、王國維等人的不斷研究和拓展,最後人們知道這些「黃泥塊」正是始見於《後漢書》所載的「泥封」。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獻如:《周禮》《左傳》的記載,雖然沒有「泥封」二字,都可見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傳世文獻記載「封泥」主要封護「文書」和「財貨」兩大類,出土文物已經很好證明:

  • 封護財務的封泥,也就是劉鶚所說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絲粘著」如:戰國包山楚墓和馬王堆漢墓所發現的封泥: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 封護簡牘信件的「木檢」和「封泥」「麻繩」: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所謂的「檢」就是貨物文書封護以後,在外標明貨物名稱、時間、收發人等等信息的一塊木牌,上面有一個方槽放置封泥:

《說文》:「檢,書署也。從木僉聲。」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木檢

封泥背留下的「檢痕」: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出土的佉盧文木牘(漢代西域精絕國的文字),是一件比較完整古代信件,上面「木檢」「封泥」、「繩子」完整保存: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以上材料引自:注1,注2

「木檢封泥」封護貨物和信件大致如下圖所示,三個步驟:緘之以繩——封之以泥——抑之以印

筆墨千秋:封泥之美——千年黃土,無名大師

圖引自互聯網(來源不詳)


三、結尾語

綜上所述,中國的篆刻印章史,按照用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

  • 泥封時代:先秦——漢魏、南北朝(紙張普及以前)
  • 鈐朱時代:隋唐——至今(紙張普及以後)

我們知道,中國書法藝術講究一個「尊古」:篆刻取法戰國秦漢,帖學力追晉唐,碑銘以六朝為上,中國書法藝術容不得「無根基」的創新,不「臨帖學古」到一定功力,永遠無法得到同行的尊重。

戰國秦漢封泥文字,都是當時無名高手,用黃土塑造的書法典範,將漢字古文字拙樸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是臨摹秦漢古文字的第一手資料,同時擴大了篆刻取法範圍。後世的篆刻大家,如:趙之謙、吳昌碩,無一不從借鑑秦漢封泥,用以入印,推陳出新。

同時封泥也攜帶很多歷史信息,如:戰國秦漢官制、歷史地理、古文字考證、漢字演變...等等。這就是另一個宏大的話題,有機會另文再談。

----------------

參考文獻

  1. 孫慰祖(2002),《封泥:發現與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頁2-22
  2. 朱晨. (2011). 秦封泥文字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安徽大學).第一章
  3. 李學勤. (2017). 秦封泥(官印)文字書法藝術集評. 書法(10), 67-68.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