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

一場安史之亂,腰斬盛唐繁華,同時,也斬斷了唐詩氣節,盛唐詩的氣魄與格局因為一場動亂一去不返。

明人鼓吹“詩必盛唐”,在我看來,也確如此,如今我們提及古詩,大都和唐朝命脈相通,朗朗上口的佳句,大都出自盛唐。植根盛唐的詩人,總有一種雍容昂揚的氣度,像“白髮三千丈,愁緣似個長”這樣打死不失浪漫情懷,飛揚至死的李白,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自己惶惶如喪家犬,卻還有餘心關懷天下的杜甫;他們對於時代意氣風發的自信與豪邁,於詩句中可見一斑。

然而,盛唐不過百年,唐歷經風雨飄搖,而唐詩也有興衰歷程,從盛唐到中唐這段衰而未落的時期,詩壇雖依然百家齊放,大有欣欣向榮之勢,但是無論如何不可阻止的是,所謂“大唐氣象”,已然崩潰。

"

一場安史之亂,腰斬盛唐繁華,同時,也斬斷了唐詩氣節,盛唐詩的氣魄與格局因為一場動亂一去不返。

明人鼓吹“詩必盛唐”,在我看來,也確如此,如今我們提及古詩,大都和唐朝命脈相通,朗朗上口的佳句,大都出自盛唐。植根盛唐的詩人,總有一種雍容昂揚的氣度,像“白髮三千丈,愁緣似個長”這樣打死不失浪漫情懷,飛揚至死的李白,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自己惶惶如喪家犬,卻還有餘心關懷天下的杜甫;他們對於時代意氣風發的自信與豪邁,於詩句中可見一斑。

然而,盛唐不過百年,唐歷經風雨飄搖,而唐詩也有興衰歷程,從盛唐到中唐這段衰而未落的時期,詩壇雖依然百家齊放,大有欣欣向榮之勢,但是無論如何不可阻止的是,所謂“大唐氣象”,已然崩潰。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劉長卿,則是中唐詩家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暮色沉沉的時代,壓抑愁苦的命途,在劉長卿的詩作中,絕大多數包含著自己的怨悱和不甘,反反覆覆、無比直白,或許缺少盛唐氣魄,或許失掉浪漫與美,在時代的車輪碾壓下,劉長卿在眾生的齏粉中熠熠,向黑暗投射一縷光,盛世氣象一去不回,他卻也通過自己獨到的詩風,屹立詩壇,鑄就“五言長城”,享譽至今。

"

一場安史之亂,腰斬盛唐繁華,同時,也斬斷了唐詩氣節,盛唐詩的氣魄與格局因為一場動亂一去不返。

明人鼓吹“詩必盛唐”,在我看來,也確如此,如今我們提及古詩,大都和唐朝命脈相通,朗朗上口的佳句,大都出自盛唐。植根盛唐的詩人,總有一種雍容昂揚的氣度,像“白髮三千丈,愁緣似個長”這樣打死不失浪漫情懷,飛揚至死的李白,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自己惶惶如喪家犬,卻還有餘心關懷天下的杜甫;他們對於時代意氣風發的自信與豪邁,於詩句中可見一斑。

然而,盛唐不過百年,唐歷經風雨飄搖,而唐詩也有興衰歷程,從盛唐到中唐這段衰而未落的時期,詩壇雖依然百家齊放,大有欣欣向榮之勢,但是無論如何不可阻止的是,所謂“大唐氣象”,已然崩潰。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劉長卿,則是中唐詩家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暮色沉沉的時代,壓抑愁苦的命途,在劉長卿的詩作中,絕大多數包含著自己的怨悱和不甘,反反覆覆、無比直白,或許缺少盛唐氣魄,或許失掉浪漫與美,在時代的車輪碾壓下,劉長卿在眾生的齏粉中熠熠,向黑暗投射一縷光,盛世氣象一去不回,他卻也通過自己獨到的詩風,屹立詩壇,鑄就“五言長城”,享譽至今。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唐書》無蹤,身世成謎

劉長卿,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陽,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說到劉長卿,最為熟悉的還是那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之名句吟誦至今,為歷代文人所推崇。

可無奈的是,或許時運不濟,又或仕途不順,劉長卿在新舊《唐書》中均無所傳。其背後原因也很簡單,正四品及以上官員才會在正史中有個人傳記,而劉長卿,終其一生,也未能晉官至此。

史料記載極少,其生卒年份,也未有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詩人兼學者的聞一多先生將其生年定為公元709年,而著名學者傅璇琮先生則認為應該是710年左右或者725年左右,其卒年,一般都認為在789年到791年之間。

生卒不詳,其家世也不明朗。

有學者稱,劉長卿或與漢皇后裔劉備同出一宗,當然,這樣的身世並談不上顯赫。劉備早年靠賣草鞋為生,按照古人士農工商的地位層次,劉備的商人身份處於末位,劉長卿出生於平常農民家庭,其地位倒還比劉備高了兩階。

不管怎麼說,劉長卿的身世可以說是籍籍無名,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草根而已。少年時的劉長卿沒有劉備“興復漢室,北定中原”的宏大志向,最大的心願也不過是脫掉“農”帽,躋身於士林。

"

一場安史之亂,腰斬盛唐繁華,同時,也斬斷了唐詩氣節,盛唐詩的氣魄與格局因為一場動亂一去不返。

明人鼓吹“詩必盛唐”,在我看來,也確如此,如今我們提及古詩,大都和唐朝命脈相通,朗朗上口的佳句,大都出自盛唐。植根盛唐的詩人,總有一種雍容昂揚的氣度,像“白髮三千丈,愁緣似個長”這樣打死不失浪漫情懷,飛揚至死的李白,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自己惶惶如喪家犬,卻還有餘心關懷天下的杜甫;他們對於時代意氣風發的自信與豪邁,於詩句中可見一斑。

然而,盛唐不過百年,唐歷經風雨飄搖,而唐詩也有興衰歷程,從盛唐到中唐這段衰而未落的時期,詩壇雖依然百家齊放,大有欣欣向榮之勢,但是無論如何不可阻止的是,所謂“大唐氣象”,已然崩潰。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劉長卿,則是中唐詩家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暮色沉沉的時代,壓抑愁苦的命途,在劉長卿的詩作中,絕大多數包含著自己的怨悱和不甘,反反覆覆、無比直白,或許缺少盛唐氣魄,或許失掉浪漫與美,在時代的車輪碾壓下,劉長卿在眾生的齏粉中熠熠,向黑暗投射一縷光,盛世氣象一去不回,他卻也通過自己獨到的詩風,屹立詩壇,鑄就“五言長城”,享譽至今。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唐書》無蹤,身世成謎

劉長卿,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陽,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說到劉長卿,最為熟悉的還是那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之名句吟誦至今,為歷代文人所推崇。

可無奈的是,或許時運不濟,又或仕途不順,劉長卿在新舊《唐書》中均無所傳。其背後原因也很簡單,正四品及以上官員才會在正史中有個人傳記,而劉長卿,終其一生,也未能晉官至此。

史料記載極少,其生卒年份,也未有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詩人兼學者的聞一多先生將其生年定為公元709年,而著名學者傅璇琮先生則認為應該是710年左右或者725年左右,其卒年,一般都認為在789年到791年之間。

生卒不詳,其家世也不明朗。

有學者稱,劉長卿或與漢皇后裔劉備同出一宗,當然,這樣的身世並談不上顯赫。劉備早年靠賣草鞋為生,按照古人士農工商的地位層次,劉備的商人身份處於末位,劉長卿出生於平常農民家庭,其地位倒還比劉備高了兩階。

不管怎麼說,劉長卿的身世可以說是籍籍無名,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草根而已。少年時的劉長卿沒有劉備“興復漢室,北定中原”的宏大志向,最大的心願也不過是脫掉“農”帽,躋身於士林。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求學嵩山,屢考不第

劉長卿抱著學而入仕的願望,從小便刻苦學習,年少入讀嵩山,避世求學,二十歲時,便開始參加科考,十餘年間,一再落選,可謂是屢戰屢敗,以至在天寶中已被舉子們推舉為“朋頭”。

這可不算是一個好的稱號,通俗點講,類似於當今的“超齡留級生”,有著豐富的應考經驗,能服眾,可以算是眾多舉子裡的“前輩”。

十餘年的陪跑,說來也甚是心酸:

......

窮巷無人鳥雀閒,空庭新雨莓苔綠。

北中分與故交疏,何幸仍回長者車。

十年未稱平生意,好得辛勤謾讀書。

——《客舍喜鄭三見寄》節選

有學者將劉長卿一生歸為悲劇,說他的詩中充滿愁思,但不同時期的愁苦又不同,第一層便是多年困於考場的“科舉不第之愁”。

屢屢受挫的劉長卿開始行干謁之事,他給當時的河南府尹三品大員裴敦複寫詩,希望得到提攜,並終身以報知遇之恩,詩云:

......

自憐天上青雲路, 弔影徘徊獨愁暮。

銜花縱有報恩時,擇木誰容託身處。

歲月蹉跎飛不進,羽毛憔悴何人問。

......

少年挾彈遙相猜,遂使驚飛往復回。

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

——《小鳥篇,上裴尹》節選

此時的劉長卿,雖滿腔愁苦,卻也沒有懷才不遇的憤恨,“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或許是因為數年來,失敗對於性格的磨合,相比孟浩然“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憤激,劉長卿在情緒處理上,又多了一些小心翼翼。

"

一場安史之亂,腰斬盛唐繁華,同時,也斬斷了唐詩氣節,盛唐詩的氣魄與格局因為一場動亂一去不返。

明人鼓吹“詩必盛唐”,在我看來,也確如此,如今我們提及古詩,大都和唐朝命脈相通,朗朗上口的佳句,大都出自盛唐。植根盛唐的詩人,總有一種雍容昂揚的氣度,像“白髮三千丈,愁緣似個長”這樣打死不失浪漫情懷,飛揚至死的李白,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自己惶惶如喪家犬,卻還有餘心關懷天下的杜甫;他們對於時代意氣風發的自信與豪邁,於詩句中可見一斑。

然而,盛唐不過百年,唐歷經風雨飄搖,而唐詩也有興衰歷程,從盛唐到中唐這段衰而未落的時期,詩壇雖依然百家齊放,大有欣欣向榮之勢,但是無論如何不可阻止的是,所謂“大唐氣象”,已然崩潰。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劉長卿,則是中唐詩家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暮色沉沉的時代,壓抑愁苦的命途,在劉長卿的詩作中,絕大多數包含著自己的怨悱和不甘,反反覆覆、無比直白,或許缺少盛唐氣魄,或許失掉浪漫與美,在時代的車輪碾壓下,劉長卿在眾生的齏粉中熠熠,向黑暗投射一縷光,盛世氣象一去不回,他卻也通過自己獨到的詩風,屹立詩壇,鑄就“五言長城”,享譽至今。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唐書》無蹤,身世成謎

劉長卿,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陽,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說到劉長卿,最為熟悉的還是那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之名句吟誦至今,為歷代文人所推崇。

可無奈的是,或許時運不濟,又或仕途不順,劉長卿在新舊《唐書》中均無所傳。其背後原因也很簡單,正四品及以上官員才會在正史中有個人傳記,而劉長卿,終其一生,也未能晉官至此。

史料記載極少,其生卒年份,也未有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詩人兼學者的聞一多先生將其生年定為公元709年,而著名學者傅璇琮先生則認為應該是710年左右或者725年左右,其卒年,一般都認為在789年到791年之間。

生卒不詳,其家世也不明朗。

有學者稱,劉長卿或與漢皇后裔劉備同出一宗,當然,這樣的身世並談不上顯赫。劉備早年靠賣草鞋為生,按照古人士農工商的地位層次,劉備的商人身份處於末位,劉長卿出生於平常農民家庭,其地位倒還比劉備高了兩階。

不管怎麼說,劉長卿的身世可以說是籍籍無名,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草根而已。少年時的劉長卿沒有劉備“興復漢室,北定中原”的宏大志向,最大的心願也不過是脫掉“農”帽,躋身於士林。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求學嵩山,屢考不第

劉長卿抱著學而入仕的願望,從小便刻苦學習,年少入讀嵩山,避世求學,二十歲時,便開始參加科考,十餘年間,一再落選,可謂是屢戰屢敗,以至在天寶中已被舉子們推舉為“朋頭”。

這可不算是一個好的稱號,通俗點講,類似於當今的“超齡留級生”,有著豐富的應考經驗,能服眾,可以算是眾多舉子裡的“前輩”。

十餘年的陪跑,說來也甚是心酸:

......

窮巷無人鳥雀閒,空庭新雨莓苔綠。

北中分與故交疏,何幸仍回長者車。

十年未稱平生意,好得辛勤謾讀書。

——《客舍喜鄭三見寄》節選

有學者將劉長卿一生歸為悲劇,說他的詩中充滿愁思,但不同時期的愁苦又不同,第一層便是多年困於考場的“科舉不第之愁”。

屢屢受挫的劉長卿開始行干謁之事,他給當時的河南府尹三品大員裴敦複寫詩,希望得到提攜,並終身以報知遇之恩,詩云:

......

自憐天上青雲路, 弔影徘徊獨愁暮。

銜花縱有報恩時,擇木誰容託身處。

歲月蹉跎飛不進,羽毛憔悴何人問。

......

少年挾彈遙相猜,遂使驚飛往復回。

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

——《小鳥篇,上裴尹》節選

此時的劉長卿,雖滿腔愁苦,卻也沒有懷才不遇的憤恨,“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或許是因為數年來,失敗對於性格的磨合,相比孟浩然“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憤激,劉長卿在情緒處理上,又多了一些小心翼翼。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而立中第,仕途坎坷

32歲的劉長卿終於中進士了,從20歲到32歲,整整十二年,劉長卿這個記錄一直到晚唐著名詩人羅隱考了十數次不第才被超越。

可話又說回來,得虧劉長卿生於唐朝,其科舉考試頻率可謂密集,每年一次的“常科”,皇帝一高興還會特設“制科”,這要是換做他朝,比如宋朝,每三年一次的科舉,如劉長卿這般考下去,大半生都過去了。

所謂十年磨一劍,劉長卿終於得償所願,期望在官場大幹一場的他,剛一仰頭,就與歷史的巨輪,撞個滿懷。

劉長卿的第二層愁思應是時局動盪中的“官途坎坷之怨”。

天寶年間,安祿山攻破長安,剛中進士的劉長卿遇亂避江南。

在江南,劉長卿先擔任長洲縣尉,又為海鹽縣令,由於他“直道為官”、耿介不阿,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還未燒起來,就被手下人舉報,被誣以貪汙錢糧鋃鐺入獄,劉長卿感到憤懣悲屈,寫詩鳴冤,“白日浮雲閉不開,黃沙誰問冶長猜”,“不見君來久,冤深意未傳”,“直道天何在,愁容鏡亦憐”,愁腸百結,難以消解。

"

一場安史之亂,腰斬盛唐繁華,同時,也斬斷了唐詩氣節,盛唐詩的氣魄與格局因為一場動亂一去不返。

明人鼓吹“詩必盛唐”,在我看來,也確如此,如今我們提及古詩,大都和唐朝命脈相通,朗朗上口的佳句,大都出自盛唐。植根盛唐的詩人,總有一種雍容昂揚的氣度,像“白髮三千丈,愁緣似個長”這樣打死不失浪漫情懷,飛揚至死的李白,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自己惶惶如喪家犬,卻還有餘心關懷天下的杜甫;他們對於時代意氣風發的自信與豪邁,於詩句中可見一斑。

然而,盛唐不過百年,唐歷經風雨飄搖,而唐詩也有興衰歷程,從盛唐到中唐這段衰而未落的時期,詩壇雖依然百家齊放,大有欣欣向榮之勢,但是無論如何不可阻止的是,所謂“大唐氣象”,已然崩潰。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劉長卿,則是中唐詩家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暮色沉沉的時代,壓抑愁苦的命途,在劉長卿的詩作中,絕大多數包含著自己的怨悱和不甘,反反覆覆、無比直白,或許缺少盛唐氣魄,或許失掉浪漫與美,在時代的車輪碾壓下,劉長卿在眾生的齏粉中熠熠,向黑暗投射一縷光,盛世氣象一去不回,他卻也通過自己獨到的詩風,屹立詩壇,鑄就“五言長城”,享譽至今。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唐書》無蹤,身世成謎

劉長卿,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陽,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說到劉長卿,最為熟悉的還是那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之名句吟誦至今,為歷代文人所推崇。

可無奈的是,或許時運不濟,又或仕途不順,劉長卿在新舊《唐書》中均無所傳。其背後原因也很簡單,正四品及以上官員才會在正史中有個人傳記,而劉長卿,終其一生,也未能晉官至此。

史料記載極少,其生卒年份,也未有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詩人兼學者的聞一多先生將其生年定為公元709年,而著名學者傅璇琮先生則認為應該是710年左右或者725年左右,其卒年,一般都認為在789年到791年之間。

生卒不詳,其家世也不明朗。

有學者稱,劉長卿或與漢皇后裔劉備同出一宗,當然,這樣的身世並談不上顯赫。劉備早年靠賣草鞋為生,按照古人士農工商的地位層次,劉備的商人身份處於末位,劉長卿出生於平常農民家庭,其地位倒還比劉備高了兩階。

不管怎麼說,劉長卿的身世可以說是籍籍無名,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草根而已。少年時的劉長卿沒有劉備“興復漢室,北定中原”的宏大志向,最大的心願也不過是脫掉“農”帽,躋身於士林。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求學嵩山,屢考不第

劉長卿抱著學而入仕的願望,從小便刻苦學習,年少入讀嵩山,避世求學,二十歲時,便開始參加科考,十餘年間,一再落選,可謂是屢戰屢敗,以至在天寶中已被舉子們推舉為“朋頭”。

這可不算是一個好的稱號,通俗點講,類似於當今的“超齡留級生”,有著豐富的應考經驗,能服眾,可以算是眾多舉子裡的“前輩”。

十餘年的陪跑,說來也甚是心酸:

......

窮巷無人鳥雀閒,空庭新雨莓苔綠。

北中分與故交疏,何幸仍回長者車。

十年未稱平生意,好得辛勤謾讀書。

——《客舍喜鄭三見寄》節選

有學者將劉長卿一生歸為悲劇,說他的詩中充滿愁思,但不同時期的愁苦又不同,第一層便是多年困於考場的“科舉不第之愁”。

屢屢受挫的劉長卿開始行干謁之事,他給當時的河南府尹三品大員裴敦複寫詩,希望得到提攜,並終身以報知遇之恩,詩云:

......

自憐天上青雲路, 弔影徘徊獨愁暮。

銜花縱有報恩時,擇木誰容託身處。

歲月蹉跎飛不進,羽毛憔悴何人問。

......

少年挾彈遙相猜,遂使驚飛往復回。

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

——《小鳥篇,上裴尹》節選

此時的劉長卿,雖滿腔愁苦,卻也沒有懷才不遇的憤恨,“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或許是因為數年來,失敗對於性格的磨合,相比孟浩然“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憤激,劉長卿在情緒處理上,又多了一些小心翼翼。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而立中第,仕途坎坷

32歲的劉長卿終於中進士了,從20歲到32歲,整整十二年,劉長卿這個記錄一直到晚唐著名詩人羅隱考了十數次不第才被超越。

可話又說回來,得虧劉長卿生於唐朝,其科舉考試頻率可謂密集,每年一次的“常科”,皇帝一高興還會特設“制科”,這要是換做他朝,比如宋朝,每三年一次的科舉,如劉長卿這般考下去,大半生都過去了。

所謂十年磨一劍,劉長卿終於得償所願,期望在官場大幹一場的他,剛一仰頭,就與歷史的巨輪,撞個滿懷。

劉長卿的第二層愁思應是時局動盪中的“官途坎坷之怨”。

天寶年間,安祿山攻破長安,剛中進士的劉長卿遇亂避江南。

在江南,劉長卿先擔任長洲縣尉,又為海鹽縣令,由於他“直道為官”、耿介不阿,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還未燒起來,就被手下人舉報,被誣以貪汙錢糧鋃鐺入獄,劉長卿感到憤懣悲屈,寫詩鳴冤,“白日浮雲閉不開,黃沙誰問冶長猜”,“不見君來久,冤深意未傳”,“直道天何在,愁容鏡亦憐”,愁腸百結,難以消解。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幸運的是,幾個月後,肅宗收復二京大赦天下,劉長卿赦免出獄,牢獄之災可免,可皇帝並沒有打算放過他,隨即將他貶至廣東,彼時的廣東與滇南無異,教育經濟極不發達,可以稱作是“蠻荒之地”,一般貶至此地,政治生命幾乎可以宣告結束。

監牢的悲哀,被貶的酸楚,劉長卿只能以作詩抒發愁悶,彼時的他是複雜的。

一邊感嘆時運不濟,“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

一邊為才名未展而愁,“謫宦投東道,逢君已北轅。孤蓬向何處,五柳不開門”;

一邊感慨前途無望,“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一邊又渴望再被任用一展抱負,“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憑著一首首愁苦之作,慢慢名聲漸起,五言詩尤其出眾,很快便聞名遐邇。

在去廣東途中,劉長卿遇到了從夜郎折返的太白,一個是悠遊四海,一個是謫貶赴任,悲歡相互映照,劉長卿的愁便又更甚幾分,風流雲散,一別如雨,浮生中能有多少次傾心的相遇,短暫的相逢亦能在羈旅風塵裡為劉長卿帶來一絲慰藉:

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

——《將赴南巴至餘幹別李十二》

"

一場安史之亂,腰斬盛唐繁華,同時,也斬斷了唐詩氣節,盛唐詩的氣魄與格局因為一場動亂一去不返。

明人鼓吹“詩必盛唐”,在我看來,也確如此,如今我們提及古詩,大都和唐朝命脈相通,朗朗上口的佳句,大都出自盛唐。植根盛唐的詩人,總有一種雍容昂揚的氣度,像“白髮三千丈,愁緣似個長”這樣打死不失浪漫情懷,飛揚至死的李白,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自己惶惶如喪家犬,卻還有餘心關懷天下的杜甫;他們對於時代意氣風發的自信與豪邁,於詩句中可見一斑。

然而,盛唐不過百年,唐歷經風雨飄搖,而唐詩也有興衰歷程,從盛唐到中唐這段衰而未落的時期,詩壇雖依然百家齊放,大有欣欣向榮之勢,但是無論如何不可阻止的是,所謂“大唐氣象”,已然崩潰。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劉長卿,則是中唐詩家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暮色沉沉的時代,壓抑愁苦的命途,在劉長卿的詩作中,絕大多數包含著自己的怨悱和不甘,反反覆覆、無比直白,或許缺少盛唐氣魄,或許失掉浪漫與美,在時代的車輪碾壓下,劉長卿在眾生的齏粉中熠熠,向黑暗投射一縷光,盛世氣象一去不回,他卻也通過自己獨到的詩風,屹立詩壇,鑄就“五言長城”,享譽至今。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唐書》無蹤,身世成謎

劉長卿,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陽,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說到劉長卿,最為熟悉的還是那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之名句吟誦至今,為歷代文人所推崇。

可無奈的是,或許時運不濟,又或仕途不順,劉長卿在新舊《唐書》中均無所傳。其背後原因也很簡單,正四品及以上官員才會在正史中有個人傳記,而劉長卿,終其一生,也未能晉官至此。

史料記載極少,其生卒年份,也未有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詩人兼學者的聞一多先生將其生年定為公元709年,而著名學者傅璇琮先生則認為應該是710年左右或者725年左右,其卒年,一般都認為在789年到791年之間。

生卒不詳,其家世也不明朗。

有學者稱,劉長卿或與漢皇后裔劉備同出一宗,當然,這樣的身世並談不上顯赫。劉備早年靠賣草鞋為生,按照古人士農工商的地位層次,劉備的商人身份處於末位,劉長卿出生於平常農民家庭,其地位倒還比劉備高了兩階。

不管怎麼說,劉長卿的身世可以說是籍籍無名,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草根而已。少年時的劉長卿沒有劉備“興復漢室,北定中原”的宏大志向,最大的心願也不過是脫掉“農”帽,躋身於士林。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求學嵩山,屢考不第

劉長卿抱著學而入仕的願望,從小便刻苦學習,年少入讀嵩山,避世求學,二十歲時,便開始參加科考,十餘年間,一再落選,可謂是屢戰屢敗,以至在天寶中已被舉子們推舉為“朋頭”。

這可不算是一個好的稱號,通俗點講,類似於當今的“超齡留級生”,有著豐富的應考經驗,能服眾,可以算是眾多舉子裡的“前輩”。

十餘年的陪跑,說來也甚是心酸:

......

窮巷無人鳥雀閒,空庭新雨莓苔綠。

北中分與故交疏,何幸仍回長者車。

十年未稱平生意,好得辛勤謾讀書。

——《客舍喜鄭三見寄》節選

有學者將劉長卿一生歸為悲劇,說他的詩中充滿愁思,但不同時期的愁苦又不同,第一層便是多年困於考場的“科舉不第之愁”。

屢屢受挫的劉長卿開始行干謁之事,他給當時的河南府尹三品大員裴敦複寫詩,希望得到提攜,並終身以報知遇之恩,詩云:

......

自憐天上青雲路, 弔影徘徊獨愁暮。

銜花縱有報恩時,擇木誰容託身處。

歲月蹉跎飛不進,羽毛憔悴何人問。

......

少年挾彈遙相猜,遂使驚飛往復回。

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

——《小鳥篇,上裴尹》節選

此時的劉長卿,雖滿腔愁苦,卻也沒有懷才不遇的憤恨,“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或許是因為數年來,失敗對於性格的磨合,相比孟浩然“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憤激,劉長卿在情緒處理上,又多了一些小心翼翼。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而立中第,仕途坎坷

32歲的劉長卿終於中進士了,從20歲到32歲,整整十二年,劉長卿這個記錄一直到晚唐著名詩人羅隱考了十數次不第才被超越。

可話又說回來,得虧劉長卿生於唐朝,其科舉考試頻率可謂密集,每年一次的“常科”,皇帝一高興還會特設“制科”,這要是換做他朝,比如宋朝,每三年一次的科舉,如劉長卿這般考下去,大半生都過去了。

所謂十年磨一劍,劉長卿終於得償所願,期望在官場大幹一場的他,剛一仰頭,就與歷史的巨輪,撞個滿懷。

劉長卿的第二層愁思應是時局動盪中的“官途坎坷之怨”。

天寶年間,安祿山攻破長安,剛中進士的劉長卿遇亂避江南。

在江南,劉長卿先擔任長洲縣尉,又為海鹽縣令,由於他“直道為官”、耿介不阿,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還未燒起來,就被手下人舉報,被誣以貪汙錢糧鋃鐺入獄,劉長卿感到憤懣悲屈,寫詩鳴冤,“白日浮雲閉不開,黃沙誰問冶長猜”,“不見君來久,冤深意未傳”,“直道天何在,愁容鏡亦憐”,愁腸百結,難以消解。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幸運的是,幾個月後,肅宗收復二京大赦天下,劉長卿赦免出獄,牢獄之災可免,可皇帝並沒有打算放過他,隨即將他貶至廣東,彼時的廣東與滇南無異,教育經濟極不發達,可以稱作是“蠻荒之地”,一般貶至此地,政治生命幾乎可以宣告結束。

監牢的悲哀,被貶的酸楚,劉長卿只能以作詩抒發愁悶,彼時的他是複雜的。

一邊感嘆時運不濟,“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

一邊為才名未展而愁,“謫宦投東道,逢君已北轅。孤蓬向何處,五柳不開門”;

一邊感慨前途無望,“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一邊又渴望再被任用一展抱負,“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憑著一首首愁苦之作,慢慢名聲漸起,五言詩尤其出眾,很快便聞名遐邇。

在去廣東途中,劉長卿遇到了從夜郎折返的太白,一個是悠遊四海,一個是謫貶赴任,悲歡相互映照,劉長卿的愁便又更甚幾分,風流雲散,一別如雨,浮生中能有多少次傾心的相遇,短暫的相逢亦能在羈旅風塵裡為劉長卿帶來一絲慰藉:

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

——《將赴南巴至餘幹別李十二》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遇赦北歸,又陷冤獄

廣東兩年後,劉長卿遇赦北歸,被朝廷安排在浙西任上,當然,江浙當時也不算是好地方,剛歷經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話又說回來,若是好山好水之地,又怎輪得上劉長卿這個戴罪之身。

五年後,劉長卿任滿,被調回京,歷時九年的冤案也就不了了之,劉長卿沒有等來一個交代。

兩三年的京官生活後,在770年,劉長卿入淮南幕府,也算過了一段相對平穩的生活,交遊唱答明顯增多,或是因為這段時期與多位僧人來往密切,其詩風受其影響,詩意平和空靈,“香隨青靄散,鍾過白雲來”被《唐詩歸》評為“極秀”;又如“野雪空齋掩,山風古殿開”,“衡陽千里去人稀,遙逐孤雲入翠微”,方回有評價:

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

然而,好景不長,大曆九年,已經年近半百的劉長卿因為得罪了郭子儀的女婿吳仲孺,再次被人誣告貪汙,涉貪金額20萬貫,金額巨大,依律當斬,幸好朝廷派去的監察御史苗伾救了他,只是將他判罰去睦州任司馬。劉長卿贈詩感謝:

地遠心難達,天高謗易成。

羊腸留覆轍,虎口脫餘生。

直氏偷金枉,於家決獄明。

一言知己重,片議殺身輕。

......

孤舟百口渡,萬里一猿聲。

落日開鄉路,空山向郡城。

豈令冤氣積,千古在長平。

——《按覆後歸睦州,贈苗侍御》

"

一場安史之亂,腰斬盛唐繁華,同時,也斬斷了唐詩氣節,盛唐詩的氣魄與格局因為一場動亂一去不返。

明人鼓吹“詩必盛唐”,在我看來,也確如此,如今我們提及古詩,大都和唐朝命脈相通,朗朗上口的佳句,大都出自盛唐。植根盛唐的詩人,總有一種雍容昂揚的氣度,像“白髮三千丈,愁緣似個長”這樣打死不失浪漫情懷,飛揚至死的李白,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自己惶惶如喪家犬,卻還有餘心關懷天下的杜甫;他們對於時代意氣風發的自信與豪邁,於詩句中可見一斑。

然而,盛唐不過百年,唐歷經風雨飄搖,而唐詩也有興衰歷程,從盛唐到中唐這段衰而未落的時期,詩壇雖依然百家齊放,大有欣欣向榮之勢,但是無論如何不可阻止的是,所謂“大唐氣象”,已然崩潰。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劉長卿,則是中唐詩家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暮色沉沉的時代,壓抑愁苦的命途,在劉長卿的詩作中,絕大多數包含著自己的怨悱和不甘,反反覆覆、無比直白,或許缺少盛唐氣魄,或許失掉浪漫與美,在時代的車輪碾壓下,劉長卿在眾生的齏粉中熠熠,向黑暗投射一縷光,盛世氣象一去不回,他卻也通過自己獨到的詩風,屹立詩壇,鑄就“五言長城”,享譽至今。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唐書》無蹤,身世成謎

劉長卿,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陽,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說到劉長卿,最為熟悉的還是那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之名句吟誦至今,為歷代文人所推崇。

可無奈的是,或許時運不濟,又或仕途不順,劉長卿在新舊《唐書》中均無所傳。其背後原因也很簡單,正四品及以上官員才會在正史中有個人傳記,而劉長卿,終其一生,也未能晉官至此。

史料記載極少,其生卒年份,也未有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詩人兼學者的聞一多先生將其生年定為公元709年,而著名學者傅璇琮先生則認為應該是710年左右或者725年左右,其卒年,一般都認為在789年到791年之間。

生卒不詳,其家世也不明朗。

有學者稱,劉長卿或與漢皇后裔劉備同出一宗,當然,這樣的身世並談不上顯赫。劉備早年靠賣草鞋為生,按照古人士農工商的地位層次,劉備的商人身份處於末位,劉長卿出生於平常農民家庭,其地位倒還比劉備高了兩階。

不管怎麼說,劉長卿的身世可以說是籍籍無名,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草根而已。少年時的劉長卿沒有劉備“興復漢室,北定中原”的宏大志向,最大的心願也不過是脫掉“農”帽,躋身於士林。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求學嵩山,屢考不第

劉長卿抱著學而入仕的願望,從小便刻苦學習,年少入讀嵩山,避世求學,二十歲時,便開始參加科考,十餘年間,一再落選,可謂是屢戰屢敗,以至在天寶中已被舉子們推舉為“朋頭”。

這可不算是一個好的稱號,通俗點講,類似於當今的“超齡留級生”,有著豐富的應考經驗,能服眾,可以算是眾多舉子裡的“前輩”。

十餘年的陪跑,說來也甚是心酸:

......

窮巷無人鳥雀閒,空庭新雨莓苔綠。

北中分與故交疏,何幸仍回長者車。

十年未稱平生意,好得辛勤謾讀書。

——《客舍喜鄭三見寄》節選

有學者將劉長卿一生歸為悲劇,說他的詩中充滿愁思,但不同時期的愁苦又不同,第一層便是多年困於考場的“科舉不第之愁”。

屢屢受挫的劉長卿開始行干謁之事,他給當時的河南府尹三品大員裴敦複寫詩,希望得到提攜,並終身以報知遇之恩,詩云:

......

自憐天上青雲路, 弔影徘徊獨愁暮。

銜花縱有報恩時,擇木誰容託身處。

歲月蹉跎飛不進,羽毛憔悴何人問。

......

少年挾彈遙相猜,遂使驚飛往復回。

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

——《小鳥篇,上裴尹》節選

此時的劉長卿,雖滿腔愁苦,卻也沒有懷才不遇的憤恨,“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或許是因為數年來,失敗對於性格的磨合,相比孟浩然“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憤激,劉長卿在情緒處理上,又多了一些小心翼翼。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而立中第,仕途坎坷

32歲的劉長卿終於中進士了,從20歲到32歲,整整十二年,劉長卿這個記錄一直到晚唐著名詩人羅隱考了十數次不第才被超越。

可話又說回來,得虧劉長卿生於唐朝,其科舉考試頻率可謂密集,每年一次的“常科”,皇帝一高興還會特設“制科”,這要是換做他朝,比如宋朝,每三年一次的科舉,如劉長卿這般考下去,大半生都過去了。

所謂十年磨一劍,劉長卿終於得償所願,期望在官場大幹一場的他,剛一仰頭,就與歷史的巨輪,撞個滿懷。

劉長卿的第二層愁思應是時局動盪中的“官途坎坷之怨”。

天寶年間,安祿山攻破長安,剛中進士的劉長卿遇亂避江南。

在江南,劉長卿先擔任長洲縣尉,又為海鹽縣令,由於他“直道為官”、耿介不阿,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還未燒起來,就被手下人舉報,被誣以貪汙錢糧鋃鐺入獄,劉長卿感到憤懣悲屈,寫詩鳴冤,“白日浮雲閉不開,黃沙誰問冶長猜”,“不見君來久,冤深意未傳”,“直道天何在,愁容鏡亦憐”,愁腸百結,難以消解。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幸運的是,幾個月後,肅宗收復二京大赦天下,劉長卿赦免出獄,牢獄之災可免,可皇帝並沒有打算放過他,隨即將他貶至廣東,彼時的廣東與滇南無異,教育經濟極不發達,可以稱作是“蠻荒之地”,一般貶至此地,政治生命幾乎可以宣告結束。

監牢的悲哀,被貶的酸楚,劉長卿只能以作詩抒發愁悶,彼時的他是複雜的。

一邊感嘆時運不濟,“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

一邊為才名未展而愁,“謫宦投東道,逢君已北轅。孤蓬向何處,五柳不開門”;

一邊感慨前途無望,“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一邊又渴望再被任用一展抱負,“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憑著一首首愁苦之作,慢慢名聲漸起,五言詩尤其出眾,很快便聞名遐邇。

在去廣東途中,劉長卿遇到了從夜郎折返的太白,一個是悠遊四海,一個是謫貶赴任,悲歡相互映照,劉長卿的愁便又更甚幾分,風流雲散,一別如雨,浮生中能有多少次傾心的相遇,短暫的相逢亦能在羈旅風塵裡為劉長卿帶來一絲慰藉:

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

——《將赴南巴至餘幹別李十二》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遇赦北歸,又陷冤獄

廣東兩年後,劉長卿遇赦北歸,被朝廷安排在浙西任上,當然,江浙當時也不算是好地方,剛歷經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話又說回來,若是好山好水之地,又怎輪得上劉長卿這個戴罪之身。

五年後,劉長卿任滿,被調回京,歷時九年的冤案也就不了了之,劉長卿沒有等來一個交代。

兩三年的京官生活後,在770年,劉長卿入淮南幕府,也算過了一段相對平穩的生活,交遊唱答明顯增多,或是因為這段時期與多位僧人來往密切,其詩風受其影響,詩意平和空靈,“香隨青靄散,鍾過白雲來”被《唐詩歸》評為“極秀”;又如“野雪空齋掩,山風古殿開”,“衡陽千里去人稀,遙逐孤雲入翠微”,方回有評價:

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

然而,好景不長,大曆九年,已經年近半百的劉長卿因為得罪了郭子儀的女婿吳仲孺,再次被人誣告貪汙,涉貪金額20萬貫,金額巨大,依律當斬,幸好朝廷派去的監察御史苗伾救了他,只是將他判罰去睦州任司馬。劉長卿贈詩感謝:

地遠心難達,天高謗易成。

羊腸留覆轍,虎口脫餘生。

直氏偷金枉,於家決獄明。

一言知己重,片議殺身輕。

......

孤舟百口渡,萬里一猿聲。

落日開鄉路,空山向郡城。

豈令冤氣積,千古在長平。

——《按覆後歸睦州,贈苗侍御》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司馬,從來便是閒職,50多歲的劉長卿對官場的起伏已然看淡。詩中多了淡泊名利、厭惡官場、嚮往歸隱的意味:

漸老知身累,初寒曝背眠。

白雲留永日,黃葉減餘年。

猿護窗前樹,泉澆谷後田。

沃洲能共隱,不用道林錢。

——《初到碧澗招明契上人》

可劉長卿顯然並不甘心,兩段冤情,足足十六年,佔據一半仕宦生涯,劉長卿的第三層愁,便是“逐臣無用之苦”。

他的詩裡多的是悲苦意象,比如荒村、野橋、落葉、古路、寒山、孤舟,有學者稱他為“閉門詩人”,因為他詩歌中常常描述“閉門”,即“掩扉”,如“寒燈影虛牖,暮雪掩閒扉”,“江南海北長相憶,淺水深山獨掩扉”,“舟從故里難移處棹,家住寒塘獨掩扉”,不勝枚舉。

何謂“掩扉”?

或能以“欲拒還迎”來做出解釋,這是劉長卿兩種思想衝突所產生的碰撞意象。十多年的仕途坎坷讓他萬念俱灰,孤立而失落,門外是仕途,是朝廷,他是抗拒的;可內在作為文人的擔當,作為士子的執著,又讓他難以放棄追求,所謂“掩扉”,不過是虛掩,一旦門外有“東風”撞開房門,劉長卿依然會義無反顧的跨門而出。

無奈命運作弄,劉長卿一出門,便迎來當頭棒喝。

"

一場安史之亂,腰斬盛唐繁華,同時,也斬斷了唐詩氣節,盛唐詩的氣魄與格局因為一場動亂一去不返。

明人鼓吹“詩必盛唐”,在我看來,也確如此,如今我們提及古詩,大都和唐朝命脈相通,朗朗上口的佳句,大都出自盛唐。植根盛唐的詩人,總有一種雍容昂揚的氣度,像“白髮三千丈,愁緣似個長”這樣打死不失浪漫情懷,飛揚至死的李白,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自己惶惶如喪家犬,卻還有餘心關懷天下的杜甫;他們對於時代意氣風發的自信與豪邁,於詩句中可見一斑。

然而,盛唐不過百年,唐歷經風雨飄搖,而唐詩也有興衰歷程,從盛唐到中唐這段衰而未落的時期,詩壇雖依然百家齊放,大有欣欣向榮之勢,但是無論如何不可阻止的是,所謂“大唐氣象”,已然崩潰。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劉長卿,則是中唐詩家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暮色沉沉的時代,壓抑愁苦的命途,在劉長卿的詩作中,絕大多數包含著自己的怨悱和不甘,反反覆覆、無比直白,或許缺少盛唐氣魄,或許失掉浪漫與美,在時代的車輪碾壓下,劉長卿在眾生的齏粉中熠熠,向黑暗投射一縷光,盛世氣象一去不回,他卻也通過自己獨到的詩風,屹立詩壇,鑄就“五言長城”,享譽至今。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唐書》無蹤,身世成謎

劉長卿,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陽,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說到劉長卿,最為熟悉的還是那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之名句吟誦至今,為歷代文人所推崇。

可無奈的是,或許時運不濟,又或仕途不順,劉長卿在新舊《唐書》中均無所傳。其背後原因也很簡單,正四品及以上官員才會在正史中有個人傳記,而劉長卿,終其一生,也未能晉官至此。

史料記載極少,其生卒年份,也未有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詩人兼學者的聞一多先生將其生年定為公元709年,而著名學者傅璇琮先生則認為應該是710年左右或者725年左右,其卒年,一般都認為在789年到791年之間。

生卒不詳,其家世也不明朗。

有學者稱,劉長卿或與漢皇后裔劉備同出一宗,當然,這樣的身世並談不上顯赫。劉備早年靠賣草鞋為生,按照古人士農工商的地位層次,劉備的商人身份處於末位,劉長卿出生於平常農民家庭,其地位倒還比劉備高了兩階。

不管怎麼說,劉長卿的身世可以說是籍籍無名,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草根而已。少年時的劉長卿沒有劉備“興復漢室,北定中原”的宏大志向,最大的心願也不過是脫掉“農”帽,躋身於士林。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求學嵩山,屢考不第

劉長卿抱著學而入仕的願望,從小便刻苦學習,年少入讀嵩山,避世求學,二十歲時,便開始參加科考,十餘年間,一再落選,可謂是屢戰屢敗,以至在天寶中已被舉子們推舉為“朋頭”。

這可不算是一個好的稱號,通俗點講,類似於當今的“超齡留級生”,有著豐富的應考經驗,能服眾,可以算是眾多舉子裡的“前輩”。

十餘年的陪跑,說來也甚是心酸:

......

窮巷無人鳥雀閒,空庭新雨莓苔綠。

北中分與故交疏,何幸仍回長者車。

十年未稱平生意,好得辛勤謾讀書。

——《客舍喜鄭三見寄》節選

有學者將劉長卿一生歸為悲劇,說他的詩中充滿愁思,但不同時期的愁苦又不同,第一層便是多年困於考場的“科舉不第之愁”。

屢屢受挫的劉長卿開始行干謁之事,他給當時的河南府尹三品大員裴敦複寫詩,希望得到提攜,並終身以報知遇之恩,詩云:

......

自憐天上青雲路, 弔影徘徊獨愁暮。

銜花縱有報恩時,擇木誰容託身處。

歲月蹉跎飛不進,羽毛憔悴何人問。

......

少年挾彈遙相猜,遂使驚飛往復回。

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

——《小鳥篇,上裴尹》節選

此時的劉長卿,雖滿腔愁苦,卻也沒有懷才不遇的憤恨,“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或許是因為數年來,失敗對於性格的磨合,相比孟浩然“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憤激,劉長卿在情緒處理上,又多了一些小心翼翼。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而立中第,仕途坎坷

32歲的劉長卿終於中進士了,從20歲到32歲,整整十二年,劉長卿這個記錄一直到晚唐著名詩人羅隱考了十數次不第才被超越。

可話又說回來,得虧劉長卿生於唐朝,其科舉考試頻率可謂密集,每年一次的“常科”,皇帝一高興還會特設“制科”,這要是換做他朝,比如宋朝,每三年一次的科舉,如劉長卿這般考下去,大半生都過去了。

所謂十年磨一劍,劉長卿終於得償所願,期望在官場大幹一場的他,剛一仰頭,就與歷史的巨輪,撞個滿懷。

劉長卿的第二層愁思應是時局動盪中的“官途坎坷之怨”。

天寶年間,安祿山攻破長安,剛中進士的劉長卿遇亂避江南。

在江南,劉長卿先擔任長洲縣尉,又為海鹽縣令,由於他“直道為官”、耿介不阿,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還未燒起來,就被手下人舉報,被誣以貪汙錢糧鋃鐺入獄,劉長卿感到憤懣悲屈,寫詩鳴冤,“白日浮雲閉不開,黃沙誰問冶長猜”,“不見君來久,冤深意未傳”,“直道天何在,愁容鏡亦憐”,愁腸百結,難以消解。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幸運的是,幾個月後,肅宗收復二京大赦天下,劉長卿赦免出獄,牢獄之災可免,可皇帝並沒有打算放過他,隨即將他貶至廣東,彼時的廣東與滇南無異,教育經濟極不發達,可以稱作是“蠻荒之地”,一般貶至此地,政治生命幾乎可以宣告結束。

監牢的悲哀,被貶的酸楚,劉長卿只能以作詩抒發愁悶,彼時的他是複雜的。

一邊感嘆時運不濟,“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

一邊為才名未展而愁,“謫宦投東道,逢君已北轅。孤蓬向何處,五柳不開門”;

一邊感慨前途無望,“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一邊又渴望再被任用一展抱負,“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憑著一首首愁苦之作,慢慢名聲漸起,五言詩尤其出眾,很快便聞名遐邇。

在去廣東途中,劉長卿遇到了從夜郎折返的太白,一個是悠遊四海,一個是謫貶赴任,悲歡相互映照,劉長卿的愁便又更甚幾分,風流雲散,一別如雨,浮生中能有多少次傾心的相遇,短暫的相逢亦能在羈旅風塵裡為劉長卿帶來一絲慰藉:

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

——《將赴南巴至餘幹別李十二》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遇赦北歸,又陷冤獄

廣東兩年後,劉長卿遇赦北歸,被朝廷安排在浙西任上,當然,江浙當時也不算是好地方,剛歷經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話又說回來,若是好山好水之地,又怎輪得上劉長卿這個戴罪之身。

五年後,劉長卿任滿,被調回京,歷時九年的冤案也就不了了之,劉長卿沒有等來一個交代。

兩三年的京官生活後,在770年,劉長卿入淮南幕府,也算過了一段相對平穩的生活,交遊唱答明顯增多,或是因為這段時期與多位僧人來往密切,其詩風受其影響,詩意平和空靈,“香隨青靄散,鍾過白雲來”被《唐詩歸》評為“極秀”;又如“野雪空齋掩,山風古殿開”,“衡陽千里去人稀,遙逐孤雲入翠微”,方回有評價:

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

然而,好景不長,大曆九年,已經年近半百的劉長卿因為得罪了郭子儀的女婿吳仲孺,再次被人誣告貪汙,涉貪金額20萬貫,金額巨大,依律當斬,幸好朝廷派去的監察御史苗伾救了他,只是將他判罰去睦州任司馬。劉長卿贈詩感謝:

地遠心難達,天高謗易成。

羊腸留覆轍,虎口脫餘生。

直氏偷金枉,於家決獄明。

一言知己重,片議殺身輕。

......

孤舟百口渡,萬里一猿聲。

落日開鄉路,空山向郡城。

豈令冤氣積,千古在長平。

——《按覆後歸睦州,贈苗侍御》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司馬,從來便是閒職,50多歲的劉長卿對官場的起伏已然看淡。詩中多了淡泊名利、厭惡官場、嚮往歸隱的意味:

漸老知身累,初寒曝背眠。

白雲留永日,黃葉減餘年。

猿護窗前樹,泉澆谷後田。

沃洲能共隱,不用道林錢。

——《初到碧澗招明契上人》

可劉長卿顯然並不甘心,兩段冤情,足足十六年,佔據一半仕宦生涯,劉長卿的第三層愁,便是“逐臣無用之苦”。

他的詩裡多的是悲苦意象,比如荒村、野橋、落葉、古路、寒山、孤舟,有學者稱他為“閉門詩人”,因為他詩歌中常常描述“閉門”,即“掩扉”,如“寒燈影虛牖,暮雪掩閒扉”,“江南海北長相憶,淺水深山獨掩扉”,“舟從故里難移處棹,家住寒塘獨掩扉”,不勝枚舉。

何謂“掩扉”?

或能以“欲拒還迎”來做出解釋,這是劉長卿兩種思想衝突所產生的碰撞意象。十多年的仕途坎坷讓他萬念俱灰,孤立而失落,門外是仕途,是朝廷,他是抗拒的;可內在作為文人的擔當,作為士子的執著,又讓他難以放棄追求,所謂“掩扉”,不過是虛掩,一旦門外有“東風”撞開房門,劉長卿依然會義無反顧的跨門而出。

無奈命運作弄,劉長卿一出門,便迎來當頭棒喝。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時運不濟,碌碌餘生

公元781年,56歲的劉長卿時來運轉,出任隨州刺史,四品官員,掌權一方,還以為能終於任上,在史書上留下一筆。

可偏偏,不如人願,沒過幾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隨州被叛臣李希烈攻佔,劉長卿離開隨州,逃到江東避難,在淮南節度使杜亞的幕府中打雜。

在此後的幾年裡,他一直待在繁華的揚州,直至病故。

漂泊半生,蒙冤十餘年,卻依然沒有個善終,劉長卿的第四層愁則是“碌碌無為之痛”。

晚年的劉長卿回首一生,詩歌中自然帶上了一種蕭疏、冷落、憂傷的情調,秋風落暉,白雲寒雁,落葉夕陽,雖寫的是山水田園,卻不如王摩詰詩中之淡然無為,劉長卿詩中無不是情調蕭瑟、極盡消極的人生態度:

一官成白首,萬里寄滄州。

久被浮名系,能無愧海鷗。

萬里傷心水自流,歲月不待人。他收起了鋒芒,在山水之中忘卻人間苦患,不斷的創作出大量的山水之作。灰暗冷漠的色調,清空幽寂的氣質,輕淡虛淨的性態,是劉長卿筆下的顯著風貌。一如他的人生,掙扎與無奈。

"

一場安史之亂,腰斬盛唐繁華,同時,也斬斷了唐詩氣節,盛唐詩的氣魄與格局因為一場動亂一去不返。

明人鼓吹“詩必盛唐”,在我看來,也確如此,如今我們提及古詩,大都和唐朝命脈相通,朗朗上口的佳句,大都出自盛唐。植根盛唐的詩人,總有一種雍容昂揚的氣度,像“白髮三千丈,愁緣似個長”這樣打死不失浪漫情懷,飛揚至死的李白,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自己惶惶如喪家犬,卻還有餘心關懷天下的杜甫;他們對於時代意氣風發的自信與豪邁,於詩句中可見一斑。

然而,盛唐不過百年,唐歷經風雨飄搖,而唐詩也有興衰歷程,從盛唐到中唐這段衰而未落的時期,詩壇雖依然百家齊放,大有欣欣向榮之勢,但是無論如何不可阻止的是,所謂“大唐氣象”,已然崩潰。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劉長卿,則是中唐詩家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暮色沉沉的時代,壓抑愁苦的命途,在劉長卿的詩作中,絕大多數包含著自己的怨悱和不甘,反反覆覆、無比直白,或許缺少盛唐氣魄,或許失掉浪漫與美,在時代的車輪碾壓下,劉長卿在眾生的齏粉中熠熠,向黑暗投射一縷光,盛世氣象一去不回,他卻也通過自己獨到的詩風,屹立詩壇,鑄就“五言長城”,享譽至今。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唐書》無蹤,身世成謎

劉長卿,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陽,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說到劉長卿,最為熟悉的還是那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之名句吟誦至今,為歷代文人所推崇。

可無奈的是,或許時運不濟,又或仕途不順,劉長卿在新舊《唐書》中均無所傳。其背後原因也很簡單,正四品及以上官員才會在正史中有個人傳記,而劉長卿,終其一生,也未能晉官至此。

史料記載極少,其生卒年份,也未有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詩人兼學者的聞一多先生將其生年定為公元709年,而著名學者傅璇琮先生則認為應該是710年左右或者725年左右,其卒年,一般都認為在789年到791年之間。

生卒不詳,其家世也不明朗。

有學者稱,劉長卿或與漢皇后裔劉備同出一宗,當然,這樣的身世並談不上顯赫。劉備早年靠賣草鞋為生,按照古人士農工商的地位層次,劉備的商人身份處於末位,劉長卿出生於平常農民家庭,其地位倒還比劉備高了兩階。

不管怎麼說,劉長卿的身世可以說是籍籍無名,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草根而已。少年時的劉長卿沒有劉備“興復漢室,北定中原”的宏大志向,最大的心願也不過是脫掉“農”帽,躋身於士林。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求學嵩山,屢考不第

劉長卿抱著學而入仕的願望,從小便刻苦學習,年少入讀嵩山,避世求學,二十歲時,便開始參加科考,十餘年間,一再落選,可謂是屢戰屢敗,以至在天寶中已被舉子們推舉為“朋頭”。

這可不算是一個好的稱號,通俗點講,類似於當今的“超齡留級生”,有著豐富的應考經驗,能服眾,可以算是眾多舉子裡的“前輩”。

十餘年的陪跑,說來也甚是心酸:

......

窮巷無人鳥雀閒,空庭新雨莓苔綠。

北中分與故交疏,何幸仍回長者車。

十年未稱平生意,好得辛勤謾讀書。

——《客舍喜鄭三見寄》節選

有學者將劉長卿一生歸為悲劇,說他的詩中充滿愁思,但不同時期的愁苦又不同,第一層便是多年困於考場的“科舉不第之愁”。

屢屢受挫的劉長卿開始行干謁之事,他給當時的河南府尹三品大員裴敦複寫詩,希望得到提攜,並終身以報知遇之恩,詩云:

......

自憐天上青雲路, 弔影徘徊獨愁暮。

銜花縱有報恩時,擇木誰容託身處。

歲月蹉跎飛不進,羽毛憔悴何人問。

......

少年挾彈遙相猜,遂使驚飛往復回。

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

——《小鳥篇,上裴尹》節選

此時的劉長卿,雖滿腔愁苦,卻也沒有懷才不遇的憤恨,“不辭奮翼向君去, 唯怕金丸隨後來”,或許是因為數年來,失敗對於性格的磨合,相比孟浩然“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憤激,劉長卿在情緒處理上,又多了一些小心翼翼。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而立中第,仕途坎坷

32歲的劉長卿終於中進士了,從20歲到32歲,整整十二年,劉長卿這個記錄一直到晚唐著名詩人羅隱考了十數次不第才被超越。

可話又說回來,得虧劉長卿生於唐朝,其科舉考試頻率可謂密集,每年一次的“常科”,皇帝一高興還會特設“制科”,這要是換做他朝,比如宋朝,每三年一次的科舉,如劉長卿這般考下去,大半生都過去了。

所謂十年磨一劍,劉長卿終於得償所願,期望在官場大幹一場的他,剛一仰頭,就與歷史的巨輪,撞個滿懷。

劉長卿的第二層愁思應是時局動盪中的“官途坎坷之怨”。

天寶年間,安祿山攻破長安,剛中進士的劉長卿遇亂避江南。

在江南,劉長卿先擔任長洲縣尉,又為海鹽縣令,由於他“直道為官”、耿介不阿,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還未燒起來,就被手下人舉報,被誣以貪汙錢糧鋃鐺入獄,劉長卿感到憤懣悲屈,寫詩鳴冤,“白日浮雲閉不開,黃沙誰問冶長猜”,“不見君來久,冤深意未傳”,“直道天何在,愁容鏡亦憐”,愁腸百結,難以消解。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幸運的是,幾個月後,肅宗收復二京大赦天下,劉長卿赦免出獄,牢獄之災可免,可皇帝並沒有打算放過他,隨即將他貶至廣東,彼時的廣東與滇南無異,教育經濟極不發達,可以稱作是“蠻荒之地”,一般貶至此地,政治生命幾乎可以宣告結束。

監牢的悲哀,被貶的酸楚,劉長卿只能以作詩抒發愁悶,彼時的他是複雜的。

一邊感嘆時運不濟,“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

一邊為才名未展而愁,“謫宦投東道,逢君已北轅。孤蓬向何處,五柳不開門”;

一邊感慨前途無望,“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一邊又渴望再被任用一展抱負,“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憑著一首首愁苦之作,慢慢名聲漸起,五言詩尤其出眾,很快便聞名遐邇。

在去廣東途中,劉長卿遇到了從夜郎折返的太白,一個是悠遊四海,一個是謫貶赴任,悲歡相互映照,劉長卿的愁便又更甚幾分,風流雲散,一別如雨,浮生中能有多少次傾心的相遇,短暫的相逢亦能在羈旅風塵裡為劉長卿帶來一絲慰藉:

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

——《將赴南巴至餘幹別李十二》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遇赦北歸,又陷冤獄

廣東兩年後,劉長卿遇赦北歸,被朝廷安排在浙西任上,當然,江浙當時也不算是好地方,剛歷經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話又說回來,若是好山好水之地,又怎輪得上劉長卿這個戴罪之身。

五年後,劉長卿任滿,被調回京,歷時九年的冤案也就不了了之,劉長卿沒有等來一個交代。

兩三年的京官生活後,在770年,劉長卿入淮南幕府,也算過了一段相對平穩的生活,交遊唱答明顯增多,或是因為這段時期與多位僧人來往密切,其詩風受其影響,詩意平和空靈,“香隨青靄散,鍾過白雲來”被《唐詩歸》評為“極秀”;又如“野雪空齋掩,山風古殿開”,“衡陽千里去人稀,遙逐孤雲入翠微”,方回有評價:

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

然而,好景不長,大曆九年,已經年近半百的劉長卿因為得罪了郭子儀的女婿吳仲孺,再次被人誣告貪汙,涉貪金額20萬貫,金額巨大,依律當斬,幸好朝廷派去的監察御史苗伾救了他,只是將他判罰去睦州任司馬。劉長卿贈詩感謝:

地遠心難達,天高謗易成。

羊腸留覆轍,虎口脫餘生。

直氏偷金枉,於家決獄明。

一言知己重,片議殺身輕。

......

孤舟百口渡,萬里一猿聲。

落日開鄉路,空山向郡城。

豈令冤氣積,千古在長平。

——《按覆後歸睦州,贈苗侍御》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司馬,從來便是閒職,50多歲的劉長卿對官場的起伏已然看淡。詩中多了淡泊名利、厭惡官場、嚮往歸隱的意味:

漸老知身累,初寒曝背眠。

白雲留永日,黃葉減餘年。

猿護窗前樹,泉澆谷後田。

沃洲能共隱,不用道林錢。

——《初到碧澗招明契上人》

可劉長卿顯然並不甘心,兩段冤情,足足十六年,佔據一半仕宦生涯,劉長卿的第三層愁,便是“逐臣無用之苦”。

他的詩裡多的是悲苦意象,比如荒村、野橋、落葉、古路、寒山、孤舟,有學者稱他為“閉門詩人”,因為他詩歌中常常描述“閉門”,即“掩扉”,如“寒燈影虛牖,暮雪掩閒扉”,“江南海北長相憶,淺水深山獨掩扉”,“舟從故里難移處棹,家住寒塘獨掩扉”,不勝枚舉。

何謂“掩扉”?

或能以“欲拒還迎”來做出解釋,這是劉長卿兩種思想衝突所產生的碰撞意象。十多年的仕途坎坷讓他萬念俱灰,孤立而失落,門外是仕途,是朝廷,他是抗拒的;可內在作為文人的擔當,作為士子的執著,又讓他難以放棄追求,所謂“掩扉”,不過是虛掩,一旦門外有“東風”撞開房門,劉長卿依然會義無反顧的跨門而出。

無奈命運作弄,劉長卿一出門,便迎來當頭棒喝。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時運不濟,碌碌餘生

公元781年,56歲的劉長卿時來運轉,出任隨州刺史,四品官員,掌權一方,還以為能終於任上,在史書上留下一筆。

可偏偏,不如人願,沒過幾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隨州被叛臣李希烈攻佔,劉長卿離開隨州,逃到江東避難,在淮南節度使杜亞的幕府中打雜。

在此後的幾年裡,他一直待在繁華的揚州,直至病故。

漂泊半生,蒙冤十餘年,卻依然沒有個善終,劉長卿的第四層愁則是“碌碌無為之痛”。

晚年的劉長卿回首一生,詩歌中自然帶上了一種蕭疏、冷落、憂傷的情調,秋風落暉,白雲寒雁,落葉夕陽,雖寫的是山水田園,卻不如王摩詰詩中之淡然無為,劉長卿詩中無不是情調蕭瑟、極盡消極的人生態度:

一官成白首,萬里寄滄州。

久被浮名系,能無愧海鷗。

萬里傷心水自流,歲月不待人。他收起了鋒芒,在山水之中忘卻人間苦患,不斷的創作出大量的山水之作。灰暗冷漠的色調,清空幽寂的氣質,輕淡虛淨的性態,是劉長卿筆下的顯著風貌。一如他的人生,掙扎與無奈。

戲說劉長卿: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時代碾壓下的“五言長城”

回首劉長卿一生,歷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不是天之驕子,也非胸懷奇才,動亂不堪的世道沒有給他太多的機會,一生惆悵,無處可訴,只好揉進詩歌,鑄就“五言長城”​。

他雖以五言著稱,但他的七律也很出眾,“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可算得佳句,葛曉音有評價:

接續了王維、李頎的餘緒,其清空的風格、流暢的聲調,更多地保持了盛唐七律‘正宗’的風貌”。宋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評:“隨州詩,韻度不能如韋蘇州之高簡,意味不能如王摩詰、孟浩然之勝絕,然其筆力豪贍,氣格老成,則皆過之。與杜子美並時,其得意處,子美之匹亞也。‘長城’之目,蓋不徒然。

回過頭來,再看劉長卿的詩,半生零落漂泊為仕途所累,卻也偶有思鄉心切,或許,埋藏在劉長卿心中,最深處的執著,來自於對故土的懷念,越是命途多舛,此情越甚:

搖落暮天迥,青楓霜葉稀。

孤城向水閉,獨鳥揹人飛。

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

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