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劉伯溫謀略遠勝李善長,為何朱元璋重用李善長而棄用劉伯溫?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在馬背上得天下的封建王朝時期,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都是武將居多而文臣極少。比如大明王朝,開國功臣中的一代名將數不勝數,比如徐達、常遇春、傅友德、湯和等等,而真正名震千古的文臣卻只有李善長和劉伯溫二人。

幾百年來,無論是在歷史研究領域,還是在文學作品和評書演義中,後世之人總是喜歡把李善長和劉伯溫二人拿來作比較,而且通常情況下,李善長都淪為了劉伯溫的陪襯。

誠然,論後世知名度和民間受歡迎度,劉伯溫都遠勝李善長,他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都是典型的被神化了的歷史人物,尤以神機妙算聞名於世,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以及“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如此看來,似乎劉伯溫的實力遠在李善長之上。但是,在真實歷史中,劉伯溫混得卻遠遠沒有李善長好,大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實際上是有選擇性地重用了李善長而棄用了劉伯溫,這又是為什麼呢?


明知劉伯溫謀略遠勝李善長,為何朱元璋重用李善長而棄用劉伯溫?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的待遇是封韓國公,年祿四千石,而劉伯溫的待遇是封誠意伯,年祿二百四十石。

古代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李善長不但被封了最高等級的公爵,而且還是六公之首,即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後來由於李善長獲罪,第一功臣的美譽被順延給了大將徐達。)

反觀劉伯溫,他只是封了次兩等的伯爵,年祿也只是李善長的十七分之一。他這樣的待遇,不但無法與第一功臣李善長相媲美,而且在整個明朝開國功臣裡排名甚至到了一百開外。(注:明朝開國功臣中被加封和追封的公爵和侯爵總數為104人,劉伯溫在伯爵中排名第一,總排名相當於105。)

再對比一下李善長與劉伯溫的官職,那更是天壤之別。李善長乃是開國宰相,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位極人臣,是百官之首。而劉伯溫只是資善大夫,一個正二品的閒差,並沒有實權。而且,劉伯溫次年(洪武四年)就被賜歸回家養老去了。


明知劉伯溫謀略遠勝李善長,為何朱元璋重用李善長而棄用劉伯溫?


才能和功績看似不相上下的李善長和劉伯溫,卻被如此區別對待,但這卻是朱元璋深思熟慮後的結果,而並非簡單的厚此薄彼。具體原因,筆者一一由淺入深分析。

第一,李善長追隨朱元璋的時間要早於劉伯溫,所以他的效力時間更長,功勞更大,與朱元璋的患難之情更深。

第二,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明朝開國功臣都是他的安徽老鄉。這些人組成了強大了淮西集團,是明朝初期朝中最重要的政治力量,而李善長更是淮西集團的絕對領袖。劉伯溫則是處州青田(今浙江溫州)人,單打獨鬥,對朝堂的影響力自然無法與李善長相比。

第三,必須糾正一點,那就是真實歷史中的李善長劉伯溫與小說演義和民間傳說中的完全不同,劉伯溫沒那麼神,李善長也沒那麼次,李善長的才能和功績與劉伯溫相比實際上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正史和野史是兩回事,不要混淆。


明知劉伯溫謀略遠勝李善長,為何朱元璋重用李善長而棄用劉伯溫?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李善長與劉伯溫扮演的歷史角色不同,這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前程不同。

在歷史界,除了有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也有明初三傑的說法,即劉伯溫、李善長、徐達。按照歷史作用,他們之間又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分別是劉伯溫對應張良,李善長對應蕭何,徐達對應韓信。

《史記·高祖本紀第八》記載,劉邦在評價漢初三傑時如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由此可知,雖同為文臣,但張良與蕭何對劉邦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同理,劉伯溫與李善長對朱元璋的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具體說來就是:張良和劉伯溫的特長是出謀劃策,而蕭何與李善長的特長是治國安邦。


明知劉伯溫謀略遠勝李善長,為何朱元璋重用李善長而棄用劉伯溫?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評價是:“吾之子房也。”朱元璋對李善長的評價則是:“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可見,在朱元璋心中,劉伯溫出謀劃策的能力可媲美張良,而李善長治國安邦的能力甚至超過了蕭何。

暫且不論李善長和劉伯溫在各自領域誰的功績更大,單單說這個“出謀劃策”和“治國安邦”這兩項能力,打江山階段自然是二者缺一不可的,但在治天下階段顯然是後者更緊缺、更重要。

所以,縱然朱元璋明知劉伯溫的謀略更勝一籌,但他還是選擇了更善於治國安邦的李善長。

筆者以為,這才是大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重用李善長而冷落劉伯溫的最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明史》、《史記》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