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才中舉人,考試太難還是范進水平有限?原文有暗示

中學課本《范進中舉》一文,讓明代“考神”范進名揚四海,成為家喻戶曉之人物,至今中小學生都還在學他“光輝事蹟”。從小說家吳敬梓《儒林外史》文中可知,范進考了二十幾次才中秀才(科考最低端),時年54歲,還是周學官看他年紀太大才給他一名額,運氣成分很大。55歲,范進中舉人,算比較順利。

55歲才中舉人,考試太難還是范進水平有限?原文有暗示

一代“考神”范進,拼殺科場數十載,55歲才中舉人,是考試太難呢?還是范進本人水平有限呢?

明清科舉盛行八股取士,考試範圍、答題格式、答題用語等均有嚴格規定,尤其是答題用語,必須模仿古人語氣,即是“代聖賢立言”,不允許自我發揮。就此而言,八股文確實有難度,但並非不能玩得轉,如楊榮、夏元吉、楊慎、楊廷和、徐階、高拱、張居正等大明內閣大臣,無不是八股文高手。

55歲才中舉人,考試太難還是范進水平有限?原文有暗示

55歲才中舉人,與考試難度關係不大,自己本身水平低才是關鍵,原文中有三點暗示。

01.不瞭解唐宋八大家蘇軾,還將其說得一無是處

原文第七回寫道:“四川如蘇軾的文章,是該考六等的了。”“學生在四川三年,到處細查,並不見蘇軾來考,想是臨場規避了。”說罷將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這荀玫是貴老師怎麼樣向老先生說的?”範學道是個老實人,也不曉得他說的是笑話,只愁著眉道:“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

文中說的是,范進任職山東學道期間負責一起科舉考試,因找不到考生荀玫試卷而苦惱。此時,范進幕僚景玉就給他說個笑話:“數年前有一老先生在四川作學道,見考生蘇軾沒來應試,認為他水平低下,臨場規避了。”

景玉說的是笑話,可范進卻信以為真,直言:蘇軾文章寫得很爛,沒啥文化,不錄取也罷。由此可知,范進連蘇軾是誰都不知道?還說別人不行?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豈是沒文化呢?且看如今中小學生,誰人不識蘇軾呢?附上蘇軾詩歌一首(片段):“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此時已經是學道,大明帝國高官,連蘇軾都不認識,其水平實在不咋地。

55歲才中舉人,考試太難還是范進水平有限?原文有暗示

02.不認識當朝元勳劉伯溫,還隨意瞎點評

原文第四回寫道:“老世叔,這句話斷斷使不得。你我做官的人,只知有皇上,那知有教親?想起洪武年間,劉老先生……”湯知縣道:“那一個劉老先生?”靜齋道:“諱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開科的進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范進插口道:“想是第三名?”靜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讀過的……”

說的是,湯知縣、張靜齋、范進等三人閒著沒事,便評論當朝著名人物以彰顯自身學識。張靜齋說:劉伯溫是洪武三年(1370年)進士,范進則插嘴:劉伯溫考了第三名,張靜齋爭辯:錯,應該是第五名,范進表示同意。

實在夠意思了。劉伯溫是大明開國元勳,朱元璋首席智囊,被譽為當代張良、諸葛亮,攻滅陳友諒、剷平張士誠、北伐元朝等重大軍事策劃,無不是劉伯溫之大手筆。如此之人,洪武三年進士?夠搞笑了。事實是,劉伯溫在元順帝時已考取進士,洪武三年時,劉伯溫已經受封誠意伯,位列伯爵,食祿240石。

可以看出,范進實在沒啥文化,連本朝開國元勳都不認識。如此之人,科舉考試失敗也就難免了。

55歲才中舉人,考試太難還是范進水平有限?原文有暗示

03.文章寫得太爛,秀才考了二十幾次都不中

原文第三回寫道:

范進:“童生二十歲應考,到今考過二十餘次。”

周學道道:“如何總不進學?”

范進道:“總因童生文字荒謬,所以各位大老爺不曾賞取。”

周學道道:“這也未必盡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細細看。”

周學道道:“這樣的文字,都說的是些甚麼話!怪不得不進學。”

從這簡短對話中可知,范進文章寫得不是一般爛,自己也知道這點,承認自己“文字荒謬”,所以考了幾十次都不中秀才,因為考官看不上。周學道呢?仔細看了范進文章,非常惱火,“都說些什麼話”,文學素養太低。但是,周學道看范進都一把年紀了,還不中秀才,於是決定給他機會,“何不把范進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線之明,也可憐他苦志。”由此可知,范進中秀才,運氣成分很大。

55歲才中舉人,考試太難還是范進水平有限?原文有暗示

考試入門級,過了這關才能去玩“鄉試”,考舉人,而後是會試、殿試,問鼎“進士三甲”。就範進這水平,考秀才都難,55歲中舉已經很不錯了。

從原著這三點可以看出,范進不但古今名人一無所知,文章也寫得很爛,其文化水平確實有限。因此,范進54歲中秀才,55歲中舉人,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水平有限的范進,54歲中秀才後,鄉試、會試、殿試這三大關卻非常順利通過,欽點山東學道,升任通政司,做了四品高官,其人生如同開掛,這又是為何呢?歡迎留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