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法正出使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法正出使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玄德拆封視之。書曰:“族弟劉璋,再拜致書於玄德宗兄將軍麾下:久伏電天,蜀道崎嶇,未及齎貢,甚切惶愧。璋聞吉凶相救,患難相扶,朋友尚然,況宗族乎?今張魯在北,旦夕興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專人謹奉尺書,上乞鈞聽。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脣齒,自有重酬。書不盡言,耑候車騎。”玄德看畢大喜,設宴相待法正。酒過數巡,玄德屏退左右,密謂正曰:“久仰孝直英名,張別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法正出使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玄德拆封視之。書曰:“族弟劉璋,再拜致書於玄德宗兄將軍麾下:久伏電天,蜀道崎嶇,未及齎貢,甚切惶愧。璋聞吉凶相救,患難相扶,朋友尚然,況宗族乎?今張魯在北,旦夕興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專人謹奉尺書,上乞鈞聽。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脣齒,自有重酬。書不盡言,耑候車騎。”玄德看畢大喜,設宴相待法正。酒過數巡,玄德屏退左右,密謂正曰:“久仰孝直英名,張別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法正謝曰:“蜀中小吏,何足道哉!蓋聞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張別駕昔日之言,將軍復有意乎?”玄德曰:“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嘆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餘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系備同宗,不忍相圖。”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玄德拱手謝曰:“尚容商議。”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法正出使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玄德拆封視之。書曰:“族弟劉璋,再拜致書於玄德宗兄將軍麾下:久伏電天,蜀道崎嶇,未及齎貢,甚切惶愧。璋聞吉凶相救,患難相扶,朋友尚然,況宗族乎?今張魯在北,旦夕興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專人謹奉尺書,上乞鈞聽。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脣齒,自有重酬。書不盡言,耑候車騎。”玄德看畢大喜,設宴相待法正。酒過數巡,玄德屏退左右,密謂正曰:“久仰孝直英名,張別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法正謝曰:“蜀中小吏,何足道哉!蓋聞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張別駕昔日之言,將軍復有意乎?”玄德曰:“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嘆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餘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系備同宗,不忍相圖。”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玄德拱手謝曰:“尚容商議。”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鬆極力慫恿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劉璋不顧黃權、王累等人的反對,同意了張鬆的意見,派遣法正帶著自己的親筆信來到荊州邀請劉備。法正與劉備見面後,再度向劉備提出奪取益州之事。不過,劉備並沒有表態,而是讓諸葛亮將法正送到館舍休息,自己又與龐統進行商議。龐統極力主張奪取益州,勸劉備火速行動。最終,劉備採納了泮宮他能夠的建議,率部進入益州。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法正出使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玄德拆封視之。書曰:“族弟劉璋,再拜致書於玄德宗兄將軍麾下:久伏電天,蜀道崎嶇,未及齎貢,甚切惶愧。璋聞吉凶相救,患難相扶,朋友尚然,況宗族乎?今張魯在北,旦夕興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專人謹奉尺書,上乞鈞聽。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脣齒,自有重酬。書不盡言,耑候車騎。”玄德看畢大喜,設宴相待法正。酒過數巡,玄德屏退左右,密謂正曰:“久仰孝直英名,張別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法正謝曰:“蜀中小吏,何足道哉!蓋聞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張別駕昔日之言,將軍復有意乎?”玄德曰:“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嘆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餘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系備同宗,不忍相圖。”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玄德拱手謝曰:“尚容商議。”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鬆極力慫恿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劉璋不顧黃權、王累等人的反對,同意了張鬆的意見,派遣法正帶著自己的親筆信來到荊州邀請劉備。法正與劉備見面後,再度向劉備提出奪取益州之事。不過,劉備並沒有表態,而是讓諸葛亮將法正送到館舍休息,自己又與龐統進行商議。龐統極力主張奪取益州,勸劉備火速行動。最終,劉備採納了泮宮他能夠的建議,率部進入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法正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法正出使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玄德拆封視之。書曰:“族弟劉璋,再拜致書於玄德宗兄將軍麾下:久伏電天,蜀道崎嶇,未及齎貢,甚切惶愧。璋聞吉凶相救,患難相扶,朋友尚然,況宗族乎?今張魯在北,旦夕興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專人謹奉尺書,上乞鈞聽。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脣齒,自有重酬。書不盡言,耑候車騎。”玄德看畢大喜,設宴相待法正。酒過數巡,玄德屏退左右,密謂正曰:“久仰孝直英名,張別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法正謝曰:“蜀中小吏,何足道哉!蓋聞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張別駕昔日之言,將軍復有意乎?”玄德曰:“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嘆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餘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系備同宗,不忍相圖。”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玄德拱手謝曰:“尚容商議。”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鬆極力慫恿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劉璋不顧黃權、王累等人的反對,同意了張鬆的意見,派遣法正帶著自己的親筆信來到荊州邀請劉備。法正與劉備見面後,再度向劉備提出奪取益州之事。不過,劉備並沒有表態,而是讓諸葛亮將法正送到館舍休息,自己又與龐統進行商議。龐統極力主張奪取益州,勸劉備火速行動。最終,劉備採納了泮宮他能夠的建議,率部進入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法正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小說中描述的劉璋邀請劉備進入益州的故事情節,是歷史的真實,但過程卻有著很大的差異。按照小說的描述,張鬆出使許昌遭曹操羞辱,在返回益州時途徑荊州。諸葛亮巧妙佈置,令張鬆有了投靠劉備之心。之後,張鬆獻出西川地圖,極力鼓動劉備奪取益州。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鬆受辱後,並未到過荊州,直接回到了益州。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法正出使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玄德拆封視之。書曰:“族弟劉璋,再拜致書於玄德宗兄將軍麾下:久伏電天,蜀道崎嶇,未及齎貢,甚切惶愧。璋聞吉凶相救,患難相扶,朋友尚然,況宗族乎?今張魯在北,旦夕興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專人謹奉尺書,上乞鈞聽。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脣齒,自有重酬。書不盡言,耑候車騎。”玄德看畢大喜,設宴相待法正。酒過數巡,玄德屏退左右,密謂正曰:“久仰孝直英名,張別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法正謝曰:“蜀中小吏,何足道哉!蓋聞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張別駕昔日之言,將軍復有意乎?”玄德曰:“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嘆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餘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系備同宗,不忍相圖。”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玄德拱手謝曰:“尚容商議。”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鬆極力慫恿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劉璋不顧黃權、王累等人的反對,同意了張鬆的意見,派遣法正帶著自己的親筆信來到荊州邀請劉備。法正與劉備見面後,再度向劉備提出奪取益州之事。不過,劉備並沒有表態,而是讓諸葛亮將法正送到館舍休息,自己又與龐統進行商議。龐統極力主張奪取益州,勸劉備火速行動。最終,劉備採納了泮宮他能夠的建議,率部進入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法正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小說中描述的劉璋邀請劉備進入益州的故事情節,是歷史的真實,但過程卻有著很大的差異。按照小說的描述,張鬆出使許昌遭曹操羞辱,在返回益州時途徑荊州。諸葛亮巧妙佈置,令張鬆有了投靠劉備之心。之後,張鬆獻出西川地圖,極力鼓動劉備奪取益州。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鬆受辱後,並未到過荊州,直接回到了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載:“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璋復遣別駕張鬆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鬆,鬆以此怨。會曹公軍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鬆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法正出使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玄德拆封視之。書曰:“族弟劉璋,再拜致書於玄德宗兄將軍麾下:久伏電天,蜀道崎嶇,未及齎貢,甚切惶愧。璋聞吉凶相救,患難相扶,朋友尚然,況宗族乎?今張魯在北,旦夕興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專人謹奉尺書,上乞鈞聽。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脣齒,自有重酬。書不盡言,耑候車騎。”玄德看畢大喜,設宴相待法正。酒過數巡,玄德屏退左右,密謂正曰:“久仰孝直英名,張別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法正謝曰:“蜀中小吏,何足道哉!蓋聞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張別駕昔日之言,將軍復有意乎?”玄德曰:“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嘆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餘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系備同宗,不忍相圖。”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玄德拱手謝曰:“尚容商議。”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鬆極力慫恿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劉璋不顧黃權、王累等人的反對,同意了張鬆的意見,派遣法正帶著自己的親筆信來到荊州邀請劉備。法正與劉備見面後,再度向劉備提出奪取益州之事。不過,劉備並沒有表態,而是讓諸葛亮將法正送到館舍休息,自己又與龐統進行商議。龐統極力主張奪取益州,勸劉備火速行動。最終,劉備採納了泮宮他能夠的建議,率部進入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法正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小說中描述的劉璋邀請劉備進入益州的故事情節,是歷史的真實,但過程卻有著很大的差異。按照小說的描述,張鬆出使許昌遭曹操羞辱,在返回益州時途徑荊州。諸葛亮巧妙佈置,令張鬆有了投靠劉備之心。之後,張鬆獻出西川地圖,極力鼓動劉備奪取益州。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鬆受辱後,並未到過荊州,直接回到了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載:“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璋復遣別駕張鬆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鬆,鬆以此怨。會曹公軍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鬆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從這段記載來看,張鬆出使的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期間。當時曹操佔據了荊州大部地區,劉備逃往夏口。因此,張鬆與曹操見面的地方是在曹操佔據下的荊州州治襄陽,而並非小說中所言的許昌。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張鬆也不可能在收入後穿越曹軍的重重防線來到夏口與劉備見面。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法正出使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玄德拆封視之。書曰:“族弟劉璋,再拜致書於玄德宗兄將軍麾下:久伏電天,蜀道崎嶇,未及齎貢,甚切惶愧。璋聞吉凶相救,患難相扶,朋友尚然,況宗族乎?今張魯在北,旦夕興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專人謹奉尺書,上乞鈞聽。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脣齒,自有重酬。書不盡言,耑候車騎。”玄德看畢大喜,設宴相待法正。酒過數巡,玄德屏退左右,密謂正曰:“久仰孝直英名,張別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法正謝曰:“蜀中小吏,何足道哉!蓋聞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張別駕昔日之言,將軍復有意乎?”玄德曰:“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嘆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餘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系備同宗,不忍相圖。”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玄德拱手謝曰:“尚容商議。”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鬆極力慫恿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劉璋不顧黃權、王累等人的反對,同意了張鬆的意見,派遣法正帶著自己的親筆信來到荊州邀請劉備。法正與劉備見面後,再度向劉備提出奪取益州之事。不過,劉備並沒有表態,而是讓諸葛亮將法正送到館舍休息,自己又與龐統進行商議。龐統極力主張奪取益州,勸劉備火速行動。最終,劉備採納了泮宮他能夠的建議,率部進入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法正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小說中描述的劉璋邀請劉備進入益州的故事情節,是歷史的真實,但過程卻有著很大的差異。按照小說的描述,張鬆出使許昌遭曹操羞辱,在返回益州時途徑荊州。諸葛亮巧妙佈置,令張鬆有了投靠劉備之心。之後,張鬆獻出西川地圖,極力鼓動劉備奪取益州。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鬆受辱後,並未到過荊州,直接回到了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載:“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璋復遣別駕張鬆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鬆,鬆以此怨。會曹公軍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鬆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從這段記載來看,張鬆出使的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期間。當時曹操佔據了荊州大部地區,劉備逃往夏口。因此,張鬆與曹操見面的地方是在曹操佔據下的荊州州治襄陽,而並非小說中所言的許昌。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張鬆也不可能在收入後穿越曹軍的重重防線來到夏口與劉備見面。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法正與劉備見面,倒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原因與張鬆有著密切的關係。據《三國志·法正傳》載:“。益州別駕張鬆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鬆於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先主。璋曰:‘誰可使者?’鬆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法正出使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玄德拆封視之。書曰:“族弟劉璋,再拜致書於玄德宗兄將軍麾下:久伏電天,蜀道崎嶇,未及齎貢,甚切惶愧。璋聞吉凶相救,患難相扶,朋友尚然,況宗族乎?今張魯在北,旦夕興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專人謹奉尺書,上乞鈞聽。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脣齒,自有重酬。書不盡言,耑候車騎。”玄德看畢大喜,設宴相待法正。酒過數巡,玄德屏退左右,密謂正曰:“久仰孝直英名,張別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法正謝曰:“蜀中小吏,何足道哉!蓋聞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張別駕昔日之言,將軍復有意乎?”玄德曰:“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嘆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餘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系備同宗,不忍相圖。”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玄德拱手謝曰:“尚容商議。”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鬆極力慫恿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劉璋不顧黃權、王累等人的反對,同意了張鬆的意見,派遣法正帶著自己的親筆信來到荊州邀請劉備。法正與劉備見面後,再度向劉備提出奪取益州之事。不過,劉備並沒有表態,而是讓諸葛亮將法正送到館舍休息,自己又與龐統進行商議。龐統極力主張奪取益州,勸劉備火速行動。最終,劉備採納了泮宮他能夠的建議,率部進入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法正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小說中描述的劉璋邀請劉備進入益州的故事情節,是歷史的真實,但過程卻有著很大的差異。按照小說的描述,張鬆出使許昌遭曹操羞辱,在返回益州時途徑荊州。諸葛亮巧妙佈置,令張鬆有了投靠劉備之心。之後,張鬆獻出西川地圖,極力鼓動劉備奪取益州。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鬆受辱後,並未到過荊州,直接回到了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載:“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璋復遣別駕張鬆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鬆,鬆以此怨。會曹公軍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鬆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從這段記載來看,張鬆出使的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期間。當時曹操佔據了荊州大部地區,劉備逃往夏口。因此,張鬆與曹操見面的地方是在曹操佔據下的荊州州治襄陽,而並非小說中所言的許昌。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張鬆也不可能在收入後穿越曹軍的重重防線來到夏口與劉備見面。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法正與劉備見面,倒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原因與張鬆有著密切的關係。據《三國志·法正傳》載:“。益州別駕張鬆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鬆於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先主。璋曰:‘誰可使者?’鬆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正是由於法正與張鬆一樣對劉璋不滿,張鬆才會力薦法正前往荊州邀請劉備,目的是想讓法正與劉備密謀奪取益州。而法正也完滿地完成了使命,並從此投靠了劉備。益州之戰結束後,法正被委以蜀郡太守的重任,“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劉備自封漢中王后,法正又被任命為尚書令,在劉備集團中位高權重。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法正出使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玄德拆封視之。書曰:“族弟劉璋,再拜致書於玄德宗兄將軍麾下:久伏電天,蜀道崎嶇,未及齎貢,甚切惶愧。璋聞吉凶相救,患難相扶,朋友尚然,況宗族乎?今張魯在北,旦夕興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專人謹奉尺書,上乞鈞聽。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脣齒,自有重酬。書不盡言,耑候車騎。”玄德看畢大喜,設宴相待法正。酒過數巡,玄德屏退左右,密謂正曰:“久仰孝直英名,張別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法正謝曰:“蜀中小吏,何足道哉!蓋聞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張別駕昔日之言,將軍復有意乎?”玄德曰:“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嘆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餘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系備同宗,不忍相圖。”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玄德拱手謝曰:“尚容商議。”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鬆極力慫恿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劉璋不顧黃權、王累等人的反對,同意了張鬆的意見,派遣法正帶著自己的親筆信來到荊州邀請劉備。法正與劉備見面後,再度向劉備提出奪取益州之事。不過,劉備並沒有表態,而是讓諸葛亮將法正送到館舍休息,自己又與龐統進行商議。龐統極力主張奪取益州,勸劉備火速行動。最終,劉備採納了泮宮他能夠的建議,率部進入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法正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小說中描述的劉璋邀請劉備進入益州的故事情節,是歷史的真實,但過程卻有著很大的差異。按照小說的描述,張鬆出使許昌遭曹操羞辱,在返回益州時途徑荊州。諸葛亮巧妙佈置,令張鬆有了投靠劉備之心。之後,張鬆獻出西川地圖,極力鼓動劉備奪取益州。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鬆受辱後,並未到過荊州,直接回到了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載:“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璋復遣別駕張鬆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鬆,鬆以此怨。會曹公軍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鬆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從這段記載來看,張鬆出使的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期間。當時曹操佔據了荊州大部地區,劉備逃往夏口。因此,張鬆與曹操見面的地方是在曹操佔據下的荊州州治襄陽,而並非小說中所言的許昌。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張鬆也不可能在收入後穿越曹軍的重重防線來到夏口與劉備見面。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法正與劉備見面,倒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原因與張鬆有著密切的關係。據《三國志·法正傳》載:“。益州別駕張鬆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鬆於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先主。璋曰:‘誰可使者?’鬆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正是由於法正與張鬆一樣對劉璋不滿,張鬆才會力薦法正前往荊州邀請劉備,目的是想讓法正與劉備密謀奪取益州。而法正也完滿地完成了使命,並從此投靠了劉備。益州之戰結束後,法正被委以蜀郡太守的重任,“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劉備自封漢中王后,法正又被任命為尚書令,在劉備集團中位高權重。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像法正那樣飛黃騰達。在法正出使荊州的隊伍當中就有這麼一位。他與張鬆、法正一樣,都是最早投靠劉備的原劉璋部下,為劉備集團的發展立下過功勞,但結局卻非常悲慘。這個人,名叫孟達。與法正一樣,孟達也來自漢末的三輔地區,與法正關係密切,後來在劉璋手下任職。《三國志·法正傳》稱:“(劉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三國志·劉封傳》載:“初,劉璋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並領其眾,留屯江陵。”可見孟達是法正的副手,是這支四千人隊伍的副將。與法正不同的是,法正歲劉備一起進入了益州,而孟達則留在了荊州的江陵,從此成為劉備集團的一員。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法正出使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玄德拆封視之。書曰:“族弟劉璋,再拜致書於玄德宗兄將軍麾下:久伏電天,蜀道崎嶇,未及齎貢,甚切惶愧。璋聞吉凶相救,患難相扶,朋友尚然,況宗族乎?今張魯在北,旦夕興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專人謹奉尺書,上乞鈞聽。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脣齒,自有重酬。書不盡言,耑候車騎。”玄德看畢大喜,設宴相待法正。酒過數巡,玄德屏退左右,密謂正曰:“久仰孝直英名,張別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法正謝曰:“蜀中小吏,何足道哉!蓋聞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張別駕昔日之言,將軍復有意乎?”玄德曰:“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嘆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餘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系備同宗,不忍相圖。”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玄德拱手謝曰:“尚容商議。”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鬆極力慫恿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劉璋不顧黃權、王累等人的反對,同意了張鬆的意見,派遣法正帶著自己的親筆信來到荊州邀請劉備。法正與劉備見面後,再度向劉備提出奪取益州之事。不過,劉備並沒有表態,而是讓諸葛亮將法正送到館舍休息,自己又與龐統進行商議。龐統極力主張奪取益州,勸劉備火速行動。最終,劉備採納了泮宮他能夠的建議,率部進入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法正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小說中描述的劉璋邀請劉備進入益州的故事情節,是歷史的真實,但過程卻有著很大的差異。按照小說的描述,張鬆出使許昌遭曹操羞辱,在返回益州時途徑荊州。諸葛亮巧妙佈置,令張鬆有了投靠劉備之心。之後,張鬆獻出西川地圖,極力鼓動劉備奪取益州。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鬆受辱後,並未到過荊州,直接回到了益州。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載:“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璋復遣別駕張鬆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鬆,鬆以此怨。會曹公軍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鬆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從這段記載來看,張鬆出使的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期間。當時曹操佔據了荊州大部地區,劉備逃往夏口。因此,張鬆與曹操見面的地方是在曹操佔據下的荊州州治襄陽,而並非小說中所言的許昌。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張鬆也不可能在收入後穿越曹軍的重重防線來到夏口與劉備見面。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法正與劉備見面,倒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原因與張鬆有著密切的關係。據《三國志·法正傳》載:“。益州別駕張鬆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鬆於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先主。璋曰:‘誰可使者?’鬆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正是由於法正與張鬆一樣對劉璋不滿,張鬆才會力薦法正前往荊州邀請劉備,目的是想讓法正與劉備密謀奪取益州。而法正也完滿地完成了使命,並從此投靠了劉備。益州之戰結束後,法正被委以蜀郡太守的重任,“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劉備自封漢中王后,法正又被任命為尚書令,在劉備集團中位高權重。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像法正那樣飛黃騰達。在法正出使荊州的隊伍當中就有這麼一位。他與張鬆、法正一樣,都是最早投靠劉備的原劉璋部下,為劉備集團的發展立下過功勞,但結局卻非常悲慘。這個人,名叫孟達。與法正一樣,孟達也來自漢末的三輔地區,與法正關係密切,後來在劉璋手下任職。《三國志·法正傳》稱:“(劉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三國志·劉封傳》載:“初,劉璋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並領其眾,留屯江陵。”可見孟達是法正的副手,是這支四千人隊伍的副將。與法正不同的是,法正歲劉備一起進入了益州,而孟達則留在了荊州的江陵,從此成為劉備集團的一員。


此人與法正關係密切,為劉備衝鋒陷陣,下場卻非常悲慘


也法正在劉備集團運籌帷幄不同,孟達的特長是衝鋒陷陣。《三國志·劉封傳》載:“蜀平後,以達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不過,孟達此後的境遇卻出人意料。劉備突然派義子劉封奪走了孟達的指揮權。劉封多次羞辱孟達,令孟達萌生反意。最終,孟達背叛劉備投靠了曹魏,成為劉備集團中為數不多的叛將。更為悲慘的是,後來孟達又打算背叛曹魏重返蜀漢,卻因猶豫不決而被司馬懿殲滅。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