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

三國良將系列之李恢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說起蜀漢名將,絕大多數都活躍在對抗曹魏的北方戰線。蜀漢立國四十餘載,歷史上的南中地區並不像《三國演義》那樣,自諸葛亮七擒孟獲後就太平無事。恰恰相反,這一地區的大小戰事仍然連綿不斷。為了有效治理南中、鎮撫蠻夷,蜀漢特別設立庲降都督一職,負責幾乎佔國土一半的南中地區軍政要務。

由於南中地區面積廣大,與成都距離遙遠又涉及複雜的民族事務,所以庲降都督既要處理好軍事事務,又要負責日常政務的管理,權力幾乎相當於有實無名的州牧,是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樣的要職,既需要軍事能力,又需要政治才能,所以“都督常用重人”。

今天筆者就來為您講述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的故事。

李恢(?-231),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人。實際上建寧郡原名益州郡(與益州同名),為蜀漢建興三年(225)時更名為建寧。總之,李恢是地道的南中本地人。

"

三國良將系列之李恢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說起蜀漢名將,絕大多數都活躍在對抗曹魏的北方戰線。蜀漢立國四十餘載,歷史上的南中地區並不像《三國演義》那樣,自諸葛亮七擒孟獲後就太平無事。恰恰相反,這一地區的大小戰事仍然連綿不斷。為了有效治理南中、鎮撫蠻夷,蜀漢特別設立庲降都督一職,負責幾乎佔國土一半的南中地區軍政要務。

由於南中地區面積廣大,與成都距離遙遠又涉及複雜的民族事務,所以庲降都督既要處理好軍事事務,又要負責日常政務的管理,權力幾乎相當於有實無名的州牧,是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樣的要職,既需要軍事能力,又需要政治才能,所以“都督常用重人”。

今天筆者就來為您講述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的故事。

李恢(?-231),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人。實際上建寧郡原名益州郡(與益州同名),為蜀漢建興三年(225)時更名為建寧。總之,李恢是地道的南中本地人。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一——千里投奔,聯絡馬超

李恢出身當地豪族,年輕時在郡裡做督郵,因為其姑夫爨(cuan,四聲)習在做建伶縣令時犯了法,李恢受牽連也被免官。不過南中各郡漢蠻雜居之地,官府需要依靠地方漢人大族的支持,所以時任益州郡太守董和沒有執行上級命令,並未處罰爨習和李恢。

相傳爨姓原為班姓的一支,東漢末年南遷至爨地,改姓為爨。爨氏一族在三國之後仍然不斷髮展壯大,在東晉時期爨氏實際統治著南中大片地區,這片地區上的人被稱為“爨人”。

有著背後的家族力量做後盾,加上自身的才華,李恢很快獲得推薦到州里做官的機會。

建安十八年(213),李恢正準備前往成都赴任,恰好劉備從葭萌關起兵攻打劉璋的消息傳來。李恢認為劉璋必定不是劉備對手,於是以到成都做官為藉口一路通過劉璋地盤,在綿竹找到劉備。

所謂“投降要趁早”,這時蜀中戰事勝負未定,李恢就從千里之外的南中趕來投奔,讓劉備大喜過望。

建安二十年(215),劉備兵臨成都。根據情報顯示,漢中的張魯與馬超關係出現裂痕,於是劉備決定派人暗中聯絡馬超,爭取拉攏過來。這個重要任務劉備交由李恢去辦。

劉備這個時候已經徵調大批荊州骨幹入川,對於拉攏馬超這個重量級人物的行動,為何偏偏交給歸降不久的李恢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李恢是益州本地人。以益州人做說客,能夠宣示劉備得人心的形象,並且有利於讓馬超瞭解益州時局,增加馬超的信任度。

第二,李恢是南中大族出身。南中與西涼雖然相隔遙遠,但有一個共同點:漢蠻雜居。李恢與馬超都是當地漢人大族,又對少數民族非常熟悉,兩人這方面有共同語言。

第三,對本地人的示範效應。劉備對李恢委以重任,可以顯示自己對益州本地人的信任,以此來表達劉備並不會像劉焉當年那樣殘酷打壓本地力量,對益州本地尚在觀望的大族們示好。

《三國志·李恢傳》載“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李恢不辱使命,順利將馬超說服投奔劉備。在劉備入主成都自領益州牧後,任命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簡單說一下,通常有功曹、有書佐、有主簿,這些都算比較常見的官職,但三者連起來則為劉備獨創。筆者之前講過,當時名義上還是漢家天下,天子被曹操把持,劉備、孫權自身官職級別受限,無法給部下們太高的職位。

為解決這一問題,劉備進行了很多獨創,例如“軍師中郎將”、“牙門將”之類,級別不高但很有實權的職位。這個“功曹書佐主簿”亦是如此,主簿負責管理主官所有公文,如果是益州牧劉備的主簿,無疑將擁有很大權力。

但劉備非常聰明,功曹書佐大意為人事方面公文的助手,所以“功曹書佐主簿”實際上為特指處理人事方面公文的主簿,對職權有明確限定。這就既給足李恢級別,又避免蛋糕分配不均。

"

三國良將系列之李恢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說起蜀漢名將,絕大多數都活躍在對抗曹魏的北方戰線。蜀漢立國四十餘載,歷史上的南中地區並不像《三國演義》那樣,自諸葛亮七擒孟獲後就太平無事。恰恰相反,這一地區的大小戰事仍然連綿不斷。為了有效治理南中、鎮撫蠻夷,蜀漢特別設立庲降都督一職,負責幾乎佔國土一半的南中地區軍政要務。

由於南中地區面積廣大,與成都距離遙遠又涉及複雜的民族事務,所以庲降都督既要處理好軍事事務,又要負責日常政務的管理,權力幾乎相當於有實無名的州牧,是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樣的要職,既需要軍事能力,又需要政治才能,所以“都督常用重人”。

今天筆者就來為您講述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的故事。

李恢(?-231),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人。實際上建寧郡原名益州郡(與益州同名),為蜀漢建興三年(225)時更名為建寧。總之,李恢是地道的南中本地人。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一——千里投奔,聯絡馬超

李恢出身當地豪族,年輕時在郡裡做督郵,因為其姑夫爨(cuan,四聲)習在做建伶縣令時犯了法,李恢受牽連也被免官。不過南中各郡漢蠻雜居之地,官府需要依靠地方漢人大族的支持,所以時任益州郡太守董和沒有執行上級命令,並未處罰爨習和李恢。

相傳爨姓原為班姓的一支,東漢末年南遷至爨地,改姓為爨。爨氏一族在三國之後仍然不斷髮展壯大,在東晉時期爨氏實際統治著南中大片地區,這片地區上的人被稱為“爨人”。

有著背後的家族力量做後盾,加上自身的才華,李恢很快獲得推薦到州里做官的機會。

建安十八年(213),李恢正準備前往成都赴任,恰好劉備從葭萌關起兵攻打劉璋的消息傳來。李恢認為劉璋必定不是劉備對手,於是以到成都做官為藉口一路通過劉璋地盤,在綿竹找到劉備。

所謂“投降要趁早”,這時蜀中戰事勝負未定,李恢就從千里之外的南中趕來投奔,讓劉備大喜過望。

建安二十年(215),劉備兵臨成都。根據情報顯示,漢中的張魯與馬超關係出現裂痕,於是劉備決定派人暗中聯絡馬超,爭取拉攏過來。這個重要任務劉備交由李恢去辦。

劉備這個時候已經徵調大批荊州骨幹入川,對於拉攏馬超這個重量級人物的行動,為何偏偏交給歸降不久的李恢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李恢是益州本地人。以益州人做說客,能夠宣示劉備得人心的形象,並且有利於讓馬超瞭解益州時局,增加馬超的信任度。

第二,李恢是南中大族出身。南中與西涼雖然相隔遙遠,但有一個共同點:漢蠻雜居。李恢與馬超都是當地漢人大族,又對少數民族非常熟悉,兩人這方面有共同語言。

第三,對本地人的示範效應。劉備對李恢委以重任,可以顯示自己對益州本地人的信任,以此來表達劉備並不會像劉焉當年那樣殘酷打壓本地力量,對益州本地尚在觀望的大族們示好。

《三國志·李恢傳》載“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李恢不辱使命,順利將馬超說服投奔劉備。在劉備入主成都自領益州牧後,任命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簡單說一下,通常有功曹、有書佐、有主簿,這些都算比較常見的官職,但三者連起來則為劉備獨創。筆者之前講過,當時名義上還是漢家天下,天子被曹操把持,劉備、孫權自身官職級別受限,無法給部下們太高的職位。

為解決這一問題,劉備進行了很多獨創,例如“軍師中郎將”、“牙門將”之類,級別不高但很有實權的職位。這個“功曹書佐主簿”亦是如此,主簿負責管理主官所有公文,如果是益州牧劉備的主簿,無疑將擁有很大權力。

但劉備非常聰明,功曹書佐大意為人事方面公文的助手,所以“功曹書佐主簿”實際上為特指處理人事方面公文的主簿,對職權有明確限定。這就既給足李恢級別,又避免蛋糕分配不均。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二——用人不疑,任庲降都督

儘管劉備沒有像劉焉那樣以武力血洗本地豪族的方式打擊異己,但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還是要優先顧自己的核心團隊荊州派,為安撫劉璋舊臣,又要大力提拔東州派。益州本土派仍然只能排在最後,成為犧牲品。

作為劉備手下稀有的益州本土受重用之人,李恢少不了被其他人看不順眼。所謂人紅是非多,既非荊州派也非東州派的李恢被人大肆攻擊,汙衊稱其有謀反企圖。李恢被執法部門捉拿,關押起來等待定罪。

劉備接到報告,非常不以為然,不僅下令立即釋放李恢,還升其為別駕從事。別駕從事也可簡稱別駕,因與長官出行可以另乘一輛馬車而得名,比劉備自創的“功曹書佐主簿”地位更高。

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同年,首任庲降都督鄧方去世。鄧方是荊州南郡人,隨劉備入川,並在劉備入主成都後成為第一位庲降都督。以此來看鄧方在劉備陣營擁有相當高的地位,可惜史料散軼,他的生平事蹟基本沒有流傳下來。

對這個重要職位,劉備有意讓南中本地人李恢接任。劉備沒有直接任命,而是先試探李恢,問李恢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可推薦。

《三國志·李恢傳》載:恢對曰:“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臣竊不自量,惟陛下察之。”

李恢的話大意是:每個人都各有其所擅長之事,孔子也說過要人盡其才的名言。明主在上,若問臣下的想法,那麼我覺得自己應該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希望陛下予以考慮。

這裡李恢引用了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典故,指的是趙充國主動請纓迎戰先零羌人對北方邊境的侵擾,與毛遂自薦的含義基本相同。劉備聽罷哈哈大笑:“我本意就是想任用你啊!”於是任命李恢為第二任庲降都督,同時使持節、領交州刺史,治所設在牂牁郡平夷縣。

裴松之注載:臣鬆之訊之蜀人,雲庲降地名,去蜀二千餘裡,時未有寧州,號為南中,立此職以總攝之。

這裡出現“使持節”,三國時期重臣加節的名目較多,如假節、假節鉞、持節、使持節、假黃鉞等,由於三國時期處在局勢動盪,社會制度不斷變化時期,探討不同的加節名號並無太大意義。從字面來看,“持”比“假”的地位還是更高一些。總之,李恢成為了南中地區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地方長官。

"

三國良將系列之李恢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說起蜀漢名將,絕大多數都活躍在對抗曹魏的北方戰線。蜀漢立國四十餘載,歷史上的南中地區並不像《三國演義》那樣,自諸葛亮七擒孟獲後就太平無事。恰恰相反,這一地區的大小戰事仍然連綿不斷。為了有效治理南中、鎮撫蠻夷,蜀漢特別設立庲降都督一職,負責幾乎佔國土一半的南中地區軍政要務。

由於南中地區面積廣大,與成都距離遙遠又涉及複雜的民族事務,所以庲降都督既要處理好軍事事務,又要負責日常政務的管理,權力幾乎相當於有實無名的州牧,是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樣的要職,既需要軍事能力,又需要政治才能,所以“都督常用重人”。

今天筆者就來為您講述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的故事。

李恢(?-231),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人。實際上建寧郡原名益州郡(與益州同名),為蜀漢建興三年(225)時更名為建寧。總之,李恢是地道的南中本地人。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一——千里投奔,聯絡馬超

李恢出身當地豪族,年輕時在郡裡做督郵,因為其姑夫爨(cuan,四聲)習在做建伶縣令時犯了法,李恢受牽連也被免官。不過南中各郡漢蠻雜居之地,官府需要依靠地方漢人大族的支持,所以時任益州郡太守董和沒有執行上級命令,並未處罰爨習和李恢。

相傳爨姓原為班姓的一支,東漢末年南遷至爨地,改姓為爨。爨氏一族在三國之後仍然不斷髮展壯大,在東晉時期爨氏實際統治著南中大片地區,這片地區上的人被稱為“爨人”。

有著背後的家族力量做後盾,加上自身的才華,李恢很快獲得推薦到州里做官的機會。

建安十八年(213),李恢正準備前往成都赴任,恰好劉備從葭萌關起兵攻打劉璋的消息傳來。李恢認為劉璋必定不是劉備對手,於是以到成都做官為藉口一路通過劉璋地盤,在綿竹找到劉備。

所謂“投降要趁早”,這時蜀中戰事勝負未定,李恢就從千里之外的南中趕來投奔,讓劉備大喜過望。

建安二十年(215),劉備兵臨成都。根據情報顯示,漢中的張魯與馬超關係出現裂痕,於是劉備決定派人暗中聯絡馬超,爭取拉攏過來。這個重要任務劉備交由李恢去辦。

劉備這個時候已經徵調大批荊州骨幹入川,對於拉攏馬超這個重量級人物的行動,為何偏偏交給歸降不久的李恢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李恢是益州本地人。以益州人做說客,能夠宣示劉備得人心的形象,並且有利於讓馬超瞭解益州時局,增加馬超的信任度。

第二,李恢是南中大族出身。南中與西涼雖然相隔遙遠,但有一個共同點:漢蠻雜居。李恢與馬超都是當地漢人大族,又對少數民族非常熟悉,兩人這方面有共同語言。

第三,對本地人的示範效應。劉備對李恢委以重任,可以顯示自己對益州本地人的信任,以此來表達劉備並不會像劉焉當年那樣殘酷打壓本地力量,對益州本地尚在觀望的大族們示好。

《三國志·李恢傳》載“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李恢不辱使命,順利將馬超說服投奔劉備。在劉備入主成都自領益州牧後,任命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簡單說一下,通常有功曹、有書佐、有主簿,這些都算比較常見的官職,但三者連起來則為劉備獨創。筆者之前講過,當時名義上還是漢家天下,天子被曹操把持,劉備、孫權自身官職級別受限,無法給部下們太高的職位。

為解決這一問題,劉備進行了很多獨創,例如“軍師中郎將”、“牙門將”之類,級別不高但很有實權的職位。這個“功曹書佐主簿”亦是如此,主簿負責管理主官所有公文,如果是益州牧劉備的主簿,無疑將擁有很大權力。

但劉備非常聰明,功曹書佐大意為人事方面公文的助手,所以“功曹書佐主簿”實際上為特指處理人事方面公文的主簿,對職權有明確限定。這就既給足李恢級別,又避免蛋糕分配不均。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二——用人不疑,任庲降都督

儘管劉備沒有像劉焉那樣以武力血洗本地豪族的方式打擊異己,但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還是要優先顧自己的核心團隊荊州派,為安撫劉璋舊臣,又要大力提拔東州派。益州本土派仍然只能排在最後,成為犧牲品。

作為劉備手下稀有的益州本土受重用之人,李恢少不了被其他人看不順眼。所謂人紅是非多,既非荊州派也非東州派的李恢被人大肆攻擊,汙衊稱其有謀反企圖。李恢被執法部門捉拿,關押起來等待定罪。

劉備接到報告,非常不以為然,不僅下令立即釋放李恢,還升其為別駕從事。別駕從事也可簡稱別駕,因與長官出行可以另乘一輛馬車而得名,比劉備自創的“功曹書佐主簿”地位更高。

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同年,首任庲降都督鄧方去世。鄧方是荊州南郡人,隨劉備入川,並在劉備入主成都後成為第一位庲降都督。以此來看鄧方在劉備陣營擁有相當高的地位,可惜史料散軼,他的生平事蹟基本沒有流傳下來。

對這個重要職位,劉備有意讓南中本地人李恢接任。劉備沒有直接任命,而是先試探李恢,問李恢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可推薦。

《三國志·李恢傳》載:恢對曰:“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臣竊不自量,惟陛下察之。”

李恢的話大意是:每個人都各有其所擅長之事,孔子也說過要人盡其才的名言。明主在上,若問臣下的想法,那麼我覺得自己應該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希望陛下予以考慮。

這裡李恢引用了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典故,指的是趙充國主動請纓迎戰先零羌人對北方邊境的侵擾,與毛遂自薦的含義基本相同。劉備聽罷哈哈大笑:“我本意就是想任用你啊!”於是任命李恢為第二任庲降都督,同時使持節、領交州刺史,治所設在牂牁郡平夷縣。

裴松之注載:臣鬆之訊之蜀人,雲庲降地名,去蜀二千餘裡,時未有寧州,號為南中,立此職以總攝之。

這裡出現“使持節”,三國時期重臣加節的名目較多,如假節、假節鉞、持節、使持節、假黃鉞等,由於三國時期處在局勢動盪,社會制度不斷變化時期,探討不同的加節名號並無太大意義。從字面來看,“持”比“假”的地位還是更高一些。總之,李恢成為了南中地區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地方長官。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三——庲降都督,南中之戰大放異彩

章武三年(223),劉備在白帝城逝世。消息傳到南中,各地豪強認為蜀漢大廈將傾,紛紛起兵叛亂。先是雍闓在益州郡起兵反叛,並歸降東吳,緊接著高定在越巂郡、朱褒在牂柯郡也起兵響應,一時間南中大亂。

當時蜀漢正處於國力非常虛弱的階段,諸葛亮剛剛掌權,首要任務是確保政權平穩過渡,並且要儘快恢復國力,對於南中地區的叛亂也是愛莫能助。

難能可貴的是不少忠於蜀漢的官員極力組織自救,例如地處蜀漢西南方最邊緣的永昌郡,在雍闓改旗易幟投靠東吳後,被東吳任命為永昌郡太守。在與蜀漢朝廷幾乎斷絕聯絡的情況下,功曹呂凱率領軍民死守要道抵抗雍闓。在缺少朝廷援兵的情況下,李恢苦苦支撐了兩年。

建興三年(225)三月,蜀漢實力有所恢復,諸葛亮終於親自率大軍出征南中。諸葛亮兵分左中右三路,自己親自率領左路軍,由成都出發直取越巂郡;以大將馬忠率右路軍,負責平定牂柯郡叛亂;中路責由庲降都督李恢負責,由平夷縣出發,向自己的老家益州郡出擊。

左右兩路都是成都來的生力軍,所以進展比較順利,唯獨中路的李恢,主要依靠自己的部隊,人數並不多,對付的卻是三股叛軍中聲勢最大的雍闓,難度較大。

各縣叛軍聽說李恢來攻,竟然集合了數倍於李恢的兵力,將其包圍在昆明。面對敵眾我寡的嚴峻形勢,又打聽不到諸葛亮部隊的消息,李恢沒有慌張。李恢畢竟是本郡大族出身,在這一帶還比較有知名度,於是向叛軍喊話:“外面的弟兄們!官軍糧食已經吃光了,打算撤軍回去了。但是我們當中很多本地人,多年離鄉如今又重返故土。要是我們無法回到北方,乾脆就跟你們一起共謀大事,這是我的心裡話,老鄉們一定要相信我!”

《三國志·李恢傳》載: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盤江,東接牂柯,與亮聲勢相連。

因為李恢是益州郡本地人,所以為這種假意投降的話語增加了很大的可信度。南蠻叛軍很快懈怠下來,放鬆了警惕。李恢果斷率兵出擊,以為戰事即將和平結束、毫無思想準備的叛軍被殺得大敗,各路臨時拼湊的大軍迅速作鳥獸散。李恢乘勝追擊,迅速擴大戰果,並且與諸葛亮的部隊連成一片。

在《三國演義》中為突出主要人物諸葛亮,李恢在南中之戰的戲份甚至被全部抹除。但在正史中,李恢在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爭中立下大功,戰後封賞群臣,李恢被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

"

三國良將系列之李恢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說起蜀漢名將,絕大多數都活躍在對抗曹魏的北方戰線。蜀漢立國四十餘載,歷史上的南中地區並不像《三國演義》那樣,自諸葛亮七擒孟獲後就太平無事。恰恰相反,這一地區的大小戰事仍然連綿不斷。為了有效治理南中、鎮撫蠻夷,蜀漢特別設立庲降都督一職,負責幾乎佔國土一半的南中地區軍政要務。

由於南中地區面積廣大,與成都距離遙遠又涉及複雜的民族事務,所以庲降都督既要處理好軍事事務,又要負責日常政務的管理,權力幾乎相當於有實無名的州牧,是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樣的要職,既需要軍事能力,又需要政治才能,所以“都督常用重人”。

今天筆者就來為您講述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的故事。

李恢(?-231),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人。實際上建寧郡原名益州郡(與益州同名),為蜀漢建興三年(225)時更名為建寧。總之,李恢是地道的南中本地人。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一——千里投奔,聯絡馬超

李恢出身當地豪族,年輕時在郡裡做督郵,因為其姑夫爨(cuan,四聲)習在做建伶縣令時犯了法,李恢受牽連也被免官。不過南中各郡漢蠻雜居之地,官府需要依靠地方漢人大族的支持,所以時任益州郡太守董和沒有執行上級命令,並未處罰爨習和李恢。

相傳爨姓原為班姓的一支,東漢末年南遷至爨地,改姓為爨。爨氏一族在三國之後仍然不斷髮展壯大,在東晉時期爨氏實際統治著南中大片地區,這片地區上的人被稱為“爨人”。

有著背後的家族力量做後盾,加上自身的才華,李恢很快獲得推薦到州里做官的機會。

建安十八年(213),李恢正準備前往成都赴任,恰好劉備從葭萌關起兵攻打劉璋的消息傳來。李恢認為劉璋必定不是劉備對手,於是以到成都做官為藉口一路通過劉璋地盤,在綿竹找到劉備。

所謂“投降要趁早”,這時蜀中戰事勝負未定,李恢就從千里之外的南中趕來投奔,讓劉備大喜過望。

建安二十年(215),劉備兵臨成都。根據情報顯示,漢中的張魯與馬超關係出現裂痕,於是劉備決定派人暗中聯絡馬超,爭取拉攏過來。這個重要任務劉備交由李恢去辦。

劉備這個時候已經徵調大批荊州骨幹入川,對於拉攏馬超這個重量級人物的行動,為何偏偏交給歸降不久的李恢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李恢是益州本地人。以益州人做說客,能夠宣示劉備得人心的形象,並且有利於讓馬超瞭解益州時局,增加馬超的信任度。

第二,李恢是南中大族出身。南中與西涼雖然相隔遙遠,但有一個共同點:漢蠻雜居。李恢與馬超都是當地漢人大族,又對少數民族非常熟悉,兩人這方面有共同語言。

第三,對本地人的示範效應。劉備對李恢委以重任,可以顯示自己對益州本地人的信任,以此來表達劉備並不會像劉焉當年那樣殘酷打壓本地力量,對益州本地尚在觀望的大族們示好。

《三國志·李恢傳》載“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李恢不辱使命,順利將馬超說服投奔劉備。在劉備入主成都自領益州牧後,任命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簡單說一下,通常有功曹、有書佐、有主簿,這些都算比較常見的官職,但三者連起來則為劉備獨創。筆者之前講過,當時名義上還是漢家天下,天子被曹操把持,劉備、孫權自身官職級別受限,無法給部下們太高的職位。

為解決這一問題,劉備進行了很多獨創,例如“軍師中郎將”、“牙門將”之類,級別不高但很有實權的職位。這個“功曹書佐主簿”亦是如此,主簿負責管理主官所有公文,如果是益州牧劉備的主簿,無疑將擁有很大權力。

但劉備非常聰明,功曹書佐大意為人事方面公文的助手,所以“功曹書佐主簿”實際上為特指處理人事方面公文的主簿,對職權有明確限定。這就既給足李恢級別,又避免蛋糕分配不均。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二——用人不疑,任庲降都督

儘管劉備沒有像劉焉那樣以武力血洗本地豪族的方式打擊異己,但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還是要優先顧自己的核心團隊荊州派,為安撫劉璋舊臣,又要大力提拔東州派。益州本土派仍然只能排在最後,成為犧牲品。

作為劉備手下稀有的益州本土受重用之人,李恢少不了被其他人看不順眼。所謂人紅是非多,既非荊州派也非東州派的李恢被人大肆攻擊,汙衊稱其有謀反企圖。李恢被執法部門捉拿,關押起來等待定罪。

劉備接到報告,非常不以為然,不僅下令立即釋放李恢,還升其為別駕從事。別駕從事也可簡稱別駕,因與長官出行可以另乘一輛馬車而得名,比劉備自創的“功曹書佐主簿”地位更高。

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同年,首任庲降都督鄧方去世。鄧方是荊州南郡人,隨劉備入川,並在劉備入主成都後成為第一位庲降都督。以此來看鄧方在劉備陣營擁有相當高的地位,可惜史料散軼,他的生平事蹟基本沒有流傳下來。

對這個重要職位,劉備有意讓南中本地人李恢接任。劉備沒有直接任命,而是先試探李恢,問李恢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可推薦。

《三國志·李恢傳》載:恢對曰:“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臣竊不自量,惟陛下察之。”

李恢的話大意是:每個人都各有其所擅長之事,孔子也說過要人盡其才的名言。明主在上,若問臣下的想法,那麼我覺得自己應該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希望陛下予以考慮。

這裡李恢引用了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典故,指的是趙充國主動請纓迎戰先零羌人對北方邊境的侵擾,與毛遂自薦的含義基本相同。劉備聽罷哈哈大笑:“我本意就是想任用你啊!”於是任命李恢為第二任庲降都督,同時使持節、領交州刺史,治所設在牂牁郡平夷縣。

裴松之注載:臣鬆之訊之蜀人,雲庲降地名,去蜀二千餘裡,時未有寧州,號為南中,立此職以總攝之。

這裡出現“使持節”,三國時期重臣加節的名目較多,如假節、假節鉞、持節、使持節、假黃鉞等,由於三國時期處在局勢動盪,社會制度不斷變化時期,探討不同的加節名號並無太大意義。從字面來看,“持”比“假”的地位還是更高一些。總之,李恢成為了南中地區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地方長官。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三——庲降都督,南中之戰大放異彩

章武三年(223),劉備在白帝城逝世。消息傳到南中,各地豪強認為蜀漢大廈將傾,紛紛起兵叛亂。先是雍闓在益州郡起兵反叛,並歸降東吳,緊接著高定在越巂郡、朱褒在牂柯郡也起兵響應,一時間南中大亂。

當時蜀漢正處於國力非常虛弱的階段,諸葛亮剛剛掌權,首要任務是確保政權平穩過渡,並且要儘快恢復國力,對於南中地區的叛亂也是愛莫能助。

難能可貴的是不少忠於蜀漢的官員極力組織自救,例如地處蜀漢西南方最邊緣的永昌郡,在雍闓改旗易幟投靠東吳後,被東吳任命為永昌郡太守。在與蜀漢朝廷幾乎斷絕聯絡的情況下,功曹呂凱率領軍民死守要道抵抗雍闓。在缺少朝廷援兵的情況下,李恢苦苦支撐了兩年。

建興三年(225)三月,蜀漢實力有所恢復,諸葛亮終於親自率大軍出征南中。諸葛亮兵分左中右三路,自己親自率領左路軍,由成都出發直取越巂郡;以大將馬忠率右路軍,負責平定牂柯郡叛亂;中路責由庲降都督李恢負責,由平夷縣出發,向自己的老家益州郡出擊。

左右兩路都是成都來的生力軍,所以進展比較順利,唯獨中路的李恢,主要依靠自己的部隊,人數並不多,對付的卻是三股叛軍中聲勢最大的雍闓,難度較大。

各縣叛軍聽說李恢來攻,竟然集合了數倍於李恢的兵力,將其包圍在昆明。面對敵眾我寡的嚴峻形勢,又打聽不到諸葛亮部隊的消息,李恢沒有慌張。李恢畢竟是本郡大族出身,在這一帶還比較有知名度,於是向叛軍喊話:“外面的弟兄們!官軍糧食已經吃光了,打算撤軍回去了。但是我們當中很多本地人,多年離鄉如今又重返故土。要是我們無法回到北方,乾脆就跟你們一起共謀大事,這是我的心裡話,老鄉們一定要相信我!”

《三國志·李恢傳》載: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盤江,東接牂柯,與亮聲勢相連。

因為李恢是益州郡本地人,所以為這種假意投降的話語增加了很大的可信度。南蠻叛軍很快懈怠下來,放鬆了警惕。李恢果斷率兵出擊,以為戰事即將和平結束、毫無思想準備的叛軍被殺得大敗,各路臨時拼湊的大軍迅速作鳥獸散。李恢乘勝追擊,迅速擴大戰果,並且與諸葛亮的部隊連成一片。

在《三國演義》中為突出主要人物諸葛亮,李恢在南中之戰的戲份甚至被全部抹除。但在正史中,李恢在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爭中立下大功,戰後封賞群臣,李恢被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四——再平南蠻,確保後方

在演義裡,孟獲被諸葛亮七擒七縱後保證“南人不復反矣”,似乎在諸葛亮的恩威並施之下,南中蠻夷對蜀漢都保持著高度忠誠。不過這只是小說家言,姑且不論七擒七縱的真實性,歷史上的孟獲史料極少,即便孟獲從此對蜀漢死心塌地,也擋不住前仆後繼的其他心懷叛心之人。

諸葛亮徵南中前後不到半年時間,只是重點打擊了規模最大的高定雍闓、高定、朱褒三路叛軍,至於小規模的蠻夷騷亂,不可能靠一次征討就全部平息。諸葛亮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他對南中只求大體上安定即可,不給他北伐搗亂就行。所以諸葛亮改變過去漢朝任命外地官員、派駐軍隊強化控制的做法,多提拔本地大族,努力結好蠻夷,儘量尊重當地實際自治的狀態。

儘管如此,在諸葛亮大軍北歸後南蠻仍然不服,很快再次掀起叛亂,殺害當地官員將領。李恢果斷率軍反擊,將叛軍盡數消滅,並將一些蠻夷首領遷往成都居住,以此強化中央對南中蠻夷的控制力。在李恢的強硬回擊之下,“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

可以說李恢不僅在平定南中叛亂過程中多次立功,而且有勇有謀,在達成南中基本穩定的基礎目標之上,還成功使南中成為蜀漢大後方,源源不斷向北方供給耕牛、戰馬、金銀、皮革等重要物資,出色地履行了南中軍政一把手的職責。

建興七年(229)四月,孫權稱帝,蜀漢表示承認,並達成二分天下的盟約。因此,李恢遙領的交州刺史被解除。作為彌補,改任李恢為建寧太守。建寧即原益州郡,所以李恢就此得到榮歸故里居住的待遇。

建興八年(230),曹魏以曹真、司馬懿領軍大舉進攻漢中,李恢被徵調至漢中加強防守。

建興九年(231),李恢去世。

"

三國良將系列之李恢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說起蜀漢名將,絕大多數都活躍在對抗曹魏的北方戰線。蜀漢立國四十餘載,歷史上的南中地區並不像《三國演義》那樣,自諸葛亮七擒孟獲後就太平無事。恰恰相反,這一地區的大小戰事仍然連綿不斷。為了有效治理南中、鎮撫蠻夷,蜀漢特別設立庲降都督一職,負責幾乎佔國土一半的南中地區軍政要務。

由於南中地區面積廣大,與成都距離遙遠又涉及複雜的民族事務,所以庲降都督既要處理好軍事事務,又要負責日常政務的管理,權力幾乎相當於有實無名的州牧,是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樣的要職,既需要軍事能力,又需要政治才能,所以“都督常用重人”。

今天筆者就來為您講述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的故事。

李恢(?-231),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人。實際上建寧郡原名益州郡(與益州同名),為蜀漢建興三年(225)時更名為建寧。總之,李恢是地道的南中本地人。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一——千里投奔,聯絡馬超

李恢出身當地豪族,年輕時在郡裡做督郵,因為其姑夫爨(cuan,四聲)習在做建伶縣令時犯了法,李恢受牽連也被免官。不過南中各郡漢蠻雜居之地,官府需要依靠地方漢人大族的支持,所以時任益州郡太守董和沒有執行上級命令,並未處罰爨習和李恢。

相傳爨姓原為班姓的一支,東漢末年南遷至爨地,改姓為爨。爨氏一族在三國之後仍然不斷髮展壯大,在東晉時期爨氏實際統治著南中大片地區,這片地區上的人被稱為“爨人”。

有著背後的家族力量做後盾,加上自身的才華,李恢很快獲得推薦到州里做官的機會。

建安十八年(213),李恢正準備前往成都赴任,恰好劉備從葭萌關起兵攻打劉璋的消息傳來。李恢認為劉璋必定不是劉備對手,於是以到成都做官為藉口一路通過劉璋地盤,在綿竹找到劉備。

所謂“投降要趁早”,這時蜀中戰事勝負未定,李恢就從千里之外的南中趕來投奔,讓劉備大喜過望。

建安二十年(215),劉備兵臨成都。根據情報顯示,漢中的張魯與馬超關係出現裂痕,於是劉備決定派人暗中聯絡馬超,爭取拉攏過來。這個重要任務劉備交由李恢去辦。

劉備這個時候已經徵調大批荊州骨幹入川,對於拉攏馬超這個重量級人物的行動,為何偏偏交給歸降不久的李恢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李恢是益州本地人。以益州人做說客,能夠宣示劉備得人心的形象,並且有利於讓馬超瞭解益州時局,增加馬超的信任度。

第二,李恢是南中大族出身。南中與西涼雖然相隔遙遠,但有一個共同點:漢蠻雜居。李恢與馬超都是當地漢人大族,又對少數民族非常熟悉,兩人這方面有共同語言。

第三,對本地人的示範效應。劉備對李恢委以重任,可以顯示自己對益州本地人的信任,以此來表達劉備並不會像劉焉當年那樣殘酷打壓本地力量,對益州本地尚在觀望的大族們示好。

《三國志·李恢傳》載“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李恢不辱使命,順利將馬超說服投奔劉備。在劉備入主成都自領益州牧後,任命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簡單說一下,通常有功曹、有書佐、有主簿,這些都算比較常見的官職,但三者連起來則為劉備獨創。筆者之前講過,當時名義上還是漢家天下,天子被曹操把持,劉備、孫權自身官職級別受限,無法給部下們太高的職位。

為解決這一問題,劉備進行了很多獨創,例如“軍師中郎將”、“牙門將”之類,級別不高但很有實權的職位。這個“功曹書佐主簿”亦是如此,主簿負責管理主官所有公文,如果是益州牧劉備的主簿,無疑將擁有很大權力。

但劉備非常聰明,功曹書佐大意為人事方面公文的助手,所以“功曹書佐主簿”實際上為特指處理人事方面公文的主簿,對職權有明確限定。這就既給足李恢級別,又避免蛋糕分配不均。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二——用人不疑,任庲降都督

儘管劉備沒有像劉焉那樣以武力血洗本地豪族的方式打擊異己,但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還是要優先顧自己的核心團隊荊州派,為安撫劉璋舊臣,又要大力提拔東州派。益州本土派仍然只能排在最後,成為犧牲品。

作為劉備手下稀有的益州本土受重用之人,李恢少不了被其他人看不順眼。所謂人紅是非多,既非荊州派也非東州派的李恢被人大肆攻擊,汙衊稱其有謀反企圖。李恢被執法部門捉拿,關押起來等待定罪。

劉備接到報告,非常不以為然,不僅下令立即釋放李恢,還升其為別駕從事。別駕從事也可簡稱別駕,因與長官出行可以另乘一輛馬車而得名,比劉備自創的“功曹書佐主簿”地位更高。

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同年,首任庲降都督鄧方去世。鄧方是荊州南郡人,隨劉備入川,並在劉備入主成都後成為第一位庲降都督。以此來看鄧方在劉備陣營擁有相當高的地位,可惜史料散軼,他的生平事蹟基本沒有流傳下來。

對這個重要職位,劉備有意讓南中本地人李恢接任。劉備沒有直接任命,而是先試探李恢,問李恢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可推薦。

《三國志·李恢傳》載:恢對曰:“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臣竊不自量,惟陛下察之。”

李恢的話大意是:每個人都各有其所擅長之事,孔子也說過要人盡其才的名言。明主在上,若問臣下的想法,那麼我覺得自己應該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希望陛下予以考慮。

這裡李恢引用了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典故,指的是趙充國主動請纓迎戰先零羌人對北方邊境的侵擾,與毛遂自薦的含義基本相同。劉備聽罷哈哈大笑:“我本意就是想任用你啊!”於是任命李恢為第二任庲降都督,同時使持節、領交州刺史,治所設在牂牁郡平夷縣。

裴松之注載:臣鬆之訊之蜀人,雲庲降地名,去蜀二千餘裡,時未有寧州,號為南中,立此職以總攝之。

這裡出現“使持節”,三國時期重臣加節的名目較多,如假節、假節鉞、持節、使持節、假黃鉞等,由於三國時期處在局勢動盪,社會制度不斷變化時期,探討不同的加節名號並無太大意義。從字面來看,“持”比“假”的地位還是更高一些。總之,李恢成為了南中地區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地方長官。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三——庲降都督,南中之戰大放異彩

章武三年(223),劉備在白帝城逝世。消息傳到南中,各地豪強認為蜀漢大廈將傾,紛紛起兵叛亂。先是雍闓在益州郡起兵反叛,並歸降東吳,緊接著高定在越巂郡、朱褒在牂柯郡也起兵響應,一時間南中大亂。

當時蜀漢正處於國力非常虛弱的階段,諸葛亮剛剛掌權,首要任務是確保政權平穩過渡,並且要儘快恢復國力,對於南中地區的叛亂也是愛莫能助。

難能可貴的是不少忠於蜀漢的官員極力組織自救,例如地處蜀漢西南方最邊緣的永昌郡,在雍闓改旗易幟投靠東吳後,被東吳任命為永昌郡太守。在與蜀漢朝廷幾乎斷絕聯絡的情況下,功曹呂凱率領軍民死守要道抵抗雍闓。在缺少朝廷援兵的情況下,李恢苦苦支撐了兩年。

建興三年(225)三月,蜀漢實力有所恢復,諸葛亮終於親自率大軍出征南中。諸葛亮兵分左中右三路,自己親自率領左路軍,由成都出發直取越巂郡;以大將馬忠率右路軍,負責平定牂柯郡叛亂;中路責由庲降都督李恢負責,由平夷縣出發,向自己的老家益州郡出擊。

左右兩路都是成都來的生力軍,所以進展比較順利,唯獨中路的李恢,主要依靠自己的部隊,人數並不多,對付的卻是三股叛軍中聲勢最大的雍闓,難度較大。

各縣叛軍聽說李恢來攻,竟然集合了數倍於李恢的兵力,將其包圍在昆明。面對敵眾我寡的嚴峻形勢,又打聽不到諸葛亮部隊的消息,李恢沒有慌張。李恢畢竟是本郡大族出身,在這一帶還比較有知名度,於是向叛軍喊話:“外面的弟兄們!官軍糧食已經吃光了,打算撤軍回去了。但是我們當中很多本地人,多年離鄉如今又重返故土。要是我們無法回到北方,乾脆就跟你們一起共謀大事,這是我的心裡話,老鄉們一定要相信我!”

《三國志·李恢傳》載: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盤江,東接牂柯,與亮聲勢相連。

因為李恢是益州郡本地人,所以為這種假意投降的話語增加了很大的可信度。南蠻叛軍很快懈怠下來,放鬆了警惕。李恢果斷率兵出擊,以為戰事即將和平結束、毫無思想準備的叛軍被殺得大敗,各路臨時拼湊的大軍迅速作鳥獸散。李恢乘勝追擊,迅速擴大戰果,並且與諸葛亮的部隊連成一片。

在《三國演義》中為突出主要人物諸葛亮,李恢在南中之戰的戲份甚至被全部抹除。但在正史中,李恢在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爭中立下大功,戰後封賞群臣,李恢被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重大事件之四——再平南蠻,確保後方

在演義裡,孟獲被諸葛亮七擒七縱後保證“南人不復反矣”,似乎在諸葛亮的恩威並施之下,南中蠻夷對蜀漢都保持著高度忠誠。不過這只是小說家言,姑且不論七擒七縱的真實性,歷史上的孟獲史料極少,即便孟獲從此對蜀漢死心塌地,也擋不住前仆後繼的其他心懷叛心之人。

諸葛亮徵南中前後不到半年時間,只是重點打擊了規模最大的高定雍闓、高定、朱褒三路叛軍,至於小規模的蠻夷騷亂,不可能靠一次征討就全部平息。諸葛亮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他對南中只求大體上安定即可,不給他北伐搗亂就行。所以諸葛亮改變過去漢朝任命外地官員、派駐軍隊強化控制的做法,多提拔本地大族,努力結好蠻夷,儘量尊重當地實際自治的狀態。

儘管如此,在諸葛亮大軍北歸後南蠻仍然不服,很快再次掀起叛亂,殺害當地官員將領。李恢果斷率軍反擊,將叛軍盡數消滅,並將一些蠻夷首領遷往成都居住,以此強化中央對南中蠻夷的控制力。在李恢的強硬回擊之下,“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

可以說李恢不僅在平定南中叛亂過程中多次立功,而且有勇有謀,在達成南中基本穩定的基礎目標之上,還成功使南中成為蜀漢大後方,源源不斷向北方供給耕牛、戰馬、金銀、皮革等重要物資,出色地履行了南中軍政一把手的職責。

建興七年(229)四月,孫權稱帝,蜀漢表示承認,並達成二分天下的盟約。因此,李恢遙領的交州刺史被解除。作為彌補,改任李恢為建寧太守。建寧即原益州郡,所以李恢就此得到榮歸故里居住的待遇。

建興八年(230),曹魏以曹真、司馬懿領軍大舉進攻漢中,李恢被徵調至漢中加強防守。

建興九年(231),李恢去世。

蜀漢南部屏障大將,受劉備完全信賴的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坐鎮南中將近十年,經歷了蜀漢由盛變危,再轉危為安的全過程。作為益州本土人士中極少數得到劉備高度倚重的將領,李恢後來的事蹟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忠誠,什麼是良將遇明主。由於李恢大部分時間都在南中地區與南蠻交戰,所以不如蜀漢其他名將知名度高,但其歷史作用不容低估。

作為諸葛亮徵南中期間最重要的將領之一,筆者也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三國愛好者知道這位蜀漢名將,以及其他演義中著墨不多,但歷史作用重要的其他將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