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就真的是毫無寸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和觀眾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好好解讀一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魏書》,《吳書》和《蜀書》各自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區別極大。

其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說,曹操大軍趕到了赤壁戰場,在和劉備軍的戰鬥中失利,而此時軍中又鬧起了大規模的瘟疫,很多兵士甚至是官員都病死了,所以只能鎩羽而歸……

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似乎和江東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劉備一家的功勞。

其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照這個記載,赤壁之戰似乎也是劉備指揮的,孫權只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兵配合。兩軍先是在赤壁戰勝了曹操水軍,而且把曹軍的舟船都燒燬。接著,兩軍又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荊襄九郡的核心區域,南郡。這時候,曹操軍中又鬧起了瘟疫,軍士病死無數,所以曹操無力再戰,只能撤退北歸了……

其三,則是《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的記載,這也是和《三國演義》中最接近的,大家所最熟悉,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個記錄,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差不多,黃蓋詐降,周瑜巧施火攻,一把大火將曹操水寨燒個精光,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曹軍原本就不善水戰,而且受瘟疫影響,戰鬥力大減,所以一觸即潰,死傷慘重。曹操見大勢已去,便引軍退去,回到南郡駐守……

按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又完全成了孫權一方的戰績,似乎沒有劉備什麼事……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就真的是毫無寸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和觀眾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好好解讀一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魏書》,《吳書》和《蜀書》各自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區別極大。

其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說,曹操大軍趕到了赤壁戰場,在和劉備軍的戰鬥中失利,而此時軍中又鬧起了大規模的瘟疫,很多兵士甚至是官員都病死了,所以只能鎩羽而歸……

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似乎和江東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劉備一家的功勞。

其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照這個記載,赤壁之戰似乎也是劉備指揮的,孫權只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兵配合。兩軍先是在赤壁戰勝了曹操水軍,而且把曹軍的舟船都燒燬。接著,兩軍又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荊襄九郡的核心區域,南郡。這時候,曹操軍中又鬧起了瘟疫,軍士病死無數,所以曹操無力再戰,只能撤退北歸了……

其三,則是《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的記載,這也是和《三國演義》中最接近的,大家所最熟悉,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個記錄,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差不多,黃蓋詐降,周瑜巧施火攻,一把大火將曹操水寨燒個精光,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曹軍原本就不善水戰,而且受瘟疫影響,戰鬥力大減,所以一觸即潰,死傷慘重。曹操見大勢已去,便引軍退去,回到南郡駐守……

按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又完全成了孫權一方的戰績,似乎沒有劉備什麼事……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為什麼同一個陳壽,寫的同一本《三國志》,對於同一場戰爭的記載,會有如此大相庭徑的描述呢?

這三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的?

我們知道,陳壽這個人是以治史嚴謹,記載求實而著稱的。對於不足信或是比較模糊的資料,他寧可丟棄掉不用,也絕不會在自己所撰寫的史書中,留下不真不實的記載。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三種說法都是真的,只是由於給不同的人物立傳之時,所專注的側重點不同,故而忽略了其他某些東西。所以才有了在我們看來,書中出現的一些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記載。

所以,要想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我們需要將這三種記載綜合起來,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一些佐證,才能得出離歷史真相最為接近的事實。

首先,三種記載都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曹軍所遭遇的疾病。

可以肯定,這就是曹操兵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曹軍士兵感染的是吸血蟲病,因為他們大多是北方人,習慣了北方的乾燥寒冷天氣,一下子來到溫暖溼潤的南方,難免水土不服,導致免疫力大降。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就真的是毫無寸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和觀眾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好好解讀一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魏書》,《吳書》和《蜀書》各自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區別極大。

其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說,曹操大軍趕到了赤壁戰場,在和劉備軍的戰鬥中失利,而此時軍中又鬧起了大規模的瘟疫,很多兵士甚至是官員都病死了,所以只能鎩羽而歸……

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似乎和江東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劉備一家的功勞。

其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照這個記載,赤壁之戰似乎也是劉備指揮的,孫權只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兵配合。兩軍先是在赤壁戰勝了曹操水軍,而且把曹軍的舟船都燒燬。接著,兩軍又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荊襄九郡的核心區域,南郡。這時候,曹操軍中又鬧起了瘟疫,軍士病死無數,所以曹操無力再戰,只能撤退北歸了……

其三,則是《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的記載,這也是和《三國演義》中最接近的,大家所最熟悉,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個記錄,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差不多,黃蓋詐降,周瑜巧施火攻,一把大火將曹操水寨燒個精光,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曹軍原本就不善水戰,而且受瘟疫影響,戰鬥力大減,所以一觸即潰,死傷慘重。曹操見大勢已去,便引軍退去,回到南郡駐守……

按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又完全成了孫權一方的戰績,似乎沒有劉備什麼事……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為什麼同一個陳壽,寫的同一本《三國志》,對於同一場戰爭的記載,會有如此大相庭徑的描述呢?

這三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的?

我們知道,陳壽這個人是以治史嚴謹,記載求實而著稱的。對於不足信或是比較模糊的資料,他寧可丟棄掉不用,也絕不會在自己所撰寫的史書中,留下不真不實的記載。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三種說法都是真的,只是由於給不同的人物立傳之時,所專注的側重點不同,故而忽略了其他某些東西。所以才有了在我們看來,書中出現的一些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記載。

所以,要想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我們需要將這三種記載綜合起來,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一些佐證,才能得出離歷史真相最為接近的事實。

首先,三種記載都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曹軍所遭遇的疾病。

可以肯定,這就是曹操兵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曹軍士兵感染的是吸血蟲病,因為他們大多是北方人,習慣了北方的乾燥寒冷天氣,一下子來到溫暖溼潤的南方,難免水土不服,導致免疫力大降。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古代的醫術不發達,醫療條件也有限。面對這種大規模傳染的要命疾病,僅有的那麼點醫療資源也完全不夠用。可以想象,天天高燒發著,肚子拉著,還隨時有生命危險。就算是戰鬥力再強,意志再堅定的軍隊,也會因此而戰鬥力大減,滋生出厭戰的情緒。

而劉備孫權兩軍的士兵,多以荊州和江東籍貫為主,長期習慣於南方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對此類疾病也有一定免疫力和防備措施。因此,他們受瘟疫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問題又來了,曹軍雖大部分是北方人,但也收編了不少荊州軍,這些人受到瘟疫的影響應該也是較小的。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呢?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了。

據史料分析,荊州軍總數應該在十萬上下,跟隨蔡瑁張允一起投降曹操的,大概數量在7-8萬之間。也就是說,有2萬左右的荊州軍,都到了劉備的麾下。這其中的主要部分,自然是之前劉琦在諸葛亮的授意下,以增援江夏為由所帶走的部隊。這些人馬加上江夏原有的駐防部隊,就組成了劉備軍團的主力。

應該說,這個數字既符合主流史書上的記錄,也符合演義小說中的敘述,在這一點上,羅貫中也沒有在小說中虛構(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當然,這麼點人馬對於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來說,還是不值一提。儘管曹軍並沒有演義上所吹牛的83萬之眾,但十多二十萬肯定還是有的。再加上新收的7,8萬荊州軍,總兵力再怎麼也在20萬以上。

而且,劉備剛剛遭遇了長阪坡之敗,士氣低落,絕對不敢和兵力與戰力佔絕對優勢的曹操大軍正面對抗。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就真的是毫無寸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和觀眾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好好解讀一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魏書》,《吳書》和《蜀書》各自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區別極大。

其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說,曹操大軍趕到了赤壁戰場,在和劉備軍的戰鬥中失利,而此時軍中又鬧起了大規模的瘟疫,很多兵士甚至是官員都病死了,所以只能鎩羽而歸……

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似乎和江東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劉備一家的功勞。

其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照這個記載,赤壁之戰似乎也是劉備指揮的,孫權只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兵配合。兩軍先是在赤壁戰勝了曹操水軍,而且把曹軍的舟船都燒燬。接著,兩軍又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荊襄九郡的核心區域,南郡。這時候,曹操軍中又鬧起了瘟疫,軍士病死無數,所以曹操無力再戰,只能撤退北歸了……

其三,則是《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的記載,這也是和《三國演義》中最接近的,大家所最熟悉,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個記錄,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差不多,黃蓋詐降,周瑜巧施火攻,一把大火將曹操水寨燒個精光,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曹軍原本就不善水戰,而且受瘟疫影響,戰鬥力大減,所以一觸即潰,死傷慘重。曹操見大勢已去,便引軍退去,回到南郡駐守……

按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又完全成了孫權一方的戰績,似乎沒有劉備什麼事……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為什麼同一個陳壽,寫的同一本《三國志》,對於同一場戰爭的記載,會有如此大相庭徑的描述呢?

這三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的?

我們知道,陳壽這個人是以治史嚴謹,記載求實而著稱的。對於不足信或是比較模糊的資料,他寧可丟棄掉不用,也絕不會在自己所撰寫的史書中,留下不真不實的記載。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三種說法都是真的,只是由於給不同的人物立傳之時,所專注的側重點不同,故而忽略了其他某些東西。所以才有了在我們看來,書中出現的一些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記載。

所以,要想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我們需要將這三種記載綜合起來,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一些佐證,才能得出離歷史真相最為接近的事實。

首先,三種記載都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曹軍所遭遇的疾病。

可以肯定,這就是曹操兵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曹軍士兵感染的是吸血蟲病,因為他們大多是北方人,習慣了北方的乾燥寒冷天氣,一下子來到溫暖溼潤的南方,難免水土不服,導致免疫力大降。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古代的醫術不發達,醫療條件也有限。面對這種大規模傳染的要命疾病,僅有的那麼點醫療資源也完全不夠用。可以想象,天天高燒發著,肚子拉著,還隨時有生命危險。就算是戰鬥力再強,意志再堅定的軍隊,也會因此而戰鬥力大減,滋生出厭戰的情緒。

而劉備孫權兩軍的士兵,多以荊州和江東籍貫為主,長期習慣於南方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對此類疾病也有一定免疫力和防備措施。因此,他們受瘟疫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問題又來了,曹軍雖大部分是北方人,但也收編了不少荊州軍,這些人受到瘟疫的影響應該也是較小的。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呢?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了。

據史料分析,荊州軍總數應該在十萬上下,跟隨蔡瑁張允一起投降曹操的,大概數量在7-8萬之間。也就是說,有2萬左右的荊州軍,都到了劉備的麾下。這其中的主要部分,自然是之前劉琦在諸葛亮的授意下,以增援江夏為由所帶走的部隊。這些人馬加上江夏原有的駐防部隊,就組成了劉備軍團的主力。

應該說,這個數字既符合主流史書上的記錄,也符合演義小說中的敘述,在這一點上,羅貫中也沒有在小說中虛構(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當然,這麼點人馬對於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來說,還是不值一提。儘管曹軍並沒有演義上所吹牛的83萬之眾,但十多二十萬肯定還是有的。再加上新收的7,8萬荊州軍,總兵力再怎麼也在20萬以上。

而且,劉備剛剛遭遇了長阪坡之敗,士氣低落,絕對不敢和兵力與戰力佔絕對優勢的曹操大軍正面對抗。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劉備也不會傻到和曹操硬拼,打陣地戰,他也有優勢。

據史料記載,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是在公元201年,而赤壁大戰的時間,是在公元208年。也就是說,劉備在荊州地界上,待了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時間。雖然沒能佔到地盤,但是對於荊襄九郡的地形人文,民風習俗,自然環境,甚至是一草一木,劉備都熟悉到了極點。

而且,劉備挖牆腳的功夫也不是蓋的,在荊州的幾年時間裡,他通過諸葛亮的穿針引線,結交上了荊州本土的很多官員,如伊籍,向朗等。尤其是劉表去世後,荊州官員們在投降曹操一事上,意見並不統一。一派贊成蔡瑁張允等人的計劃,力主投降曹操;另一派則反對這個計劃,不願不戰而降……

很明顯,主戰派的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劉備這邊,為劉備聚了不少人氣。

不僅如此,劉備手中還有劉琦這張王牌。他利用劉琦的長子身份豎起了反曹大旗,更是贏得了很多荊州人等的支持。就連攜民渡江大撤退的時候,也頗有些人投到他的麾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也就是說,劉備雖然新敗長阪,退守江夏,但他至少還有著地利(熟悉荊州地形氣候)及人和(部分官民人心所向)的優勢。這些,都是他可以用來和曹操周旋的本錢。

劉備是不敢直接出兵與曹操交戰,但劉備可以在暗地裡使陰招,打游擊。他利用自己在荊州人脈和聲望,煽動人心,不斷渲染曹軍的殘暴無德,給曹操收取荊州各郡增加阻力。

不僅如此,劉備還不斷派人蠱惑和忽悠剛投降曹操的荊州水陸軍,令他們士氣低落,出工不出力。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就真的是毫無寸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和觀眾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好好解讀一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魏書》,《吳書》和《蜀書》各自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區別極大。

其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說,曹操大軍趕到了赤壁戰場,在和劉備軍的戰鬥中失利,而此時軍中又鬧起了大規模的瘟疫,很多兵士甚至是官員都病死了,所以只能鎩羽而歸……

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似乎和江東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劉備一家的功勞。

其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照這個記載,赤壁之戰似乎也是劉備指揮的,孫權只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兵配合。兩軍先是在赤壁戰勝了曹操水軍,而且把曹軍的舟船都燒燬。接著,兩軍又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荊襄九郡的核心區域,南郡。這時候,曹操軍中又鬧起了瘟疫,軍士病死無數,所以曹操無力再戰,只能撤退北歸了……

其三,則是《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的記載,這也是和《三國演義》中最接近的,大家所最熟悉,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個記錄,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差不多,黃蓋詐降,周瑜巧施火攻,一把大火將曹操水寨燒個精光,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曹軍原本就不善水戰,而且受瘟疫影響,戰鬥力大減,所以一觸即潰,死傷慘重。曹操見大勢已去,便引軍退去,回到南郡駐守……

按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又完全成了孫權一方的戰績,似乎沒有劉備什麼事……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為什麼同一個陳壽,寫的同一本《三國志》,對於同一場戰爭的記載,會有如此大相庭徑的描述呢?

這三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的?

我們知道,陳壽這個人是以治史嚴謹,記載求實而著稱的。對於不足信或是比較模糊的資料,他寧可丟棄掉不用,也絕不會在自己所撰寫的史書中,留下不真不實的記載。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三種說法都是真的,只是由於給不同的人物立傳之時,所專注的側重點不同,故而忽略了其他某些東西。所以才有了在我們看來,書中出現的一些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記載。

所以,要想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我們需要將這三種記載綜合起來,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一些佐證,才能得出離歷史真相最為接近的事實。

首先,三種記載都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曹軍所遭遇的疾病。

可以肯定,這就是曹操兵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曹軍士兵感染的是吸血蟲病,因為他們大多是北方人,習慣了北方的乾燥寒冷天氣,一下子來到溫暖溼潤的南方,難免水土不服,導致免疫力大降。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古代的醫術不發達,醫療條件也有限。面對這種大規模傳染的要命疾病,僅有的那麼點醫療資源也完全不夠用。可以想象,天天高燒發著,肚子拉著,還隨時有生命危險。就算是戰鬥力再強,意志再堅定的軍隊,也會因此而戰鬥力大減,滋生出厭戰的情緒。

而劉備孫權兩軍的士兵,多以荊州和江東籍貫為主,長期習慣於南方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對此類疾病也有一定免疫力和防備措施。因此,他們受瘟疫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問題又來了,曹軍雖大部分是北方人,但也收編了不少荊州軍,這些人受到瘟疫的影響應該也是較小的。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呢?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了。

據史料分析,荊州軍總數應該在十萬上下,跟隨蔡瑁張允一起投降曹操的,大概數量在7-8萬之間。也就是說,有2萬左右的荊州軍,都到了劉備的麾下。這其中的主要部分,自然是之前劉琦在諸葛亮的授意下,以增援江夏為由所帶走的部隊。這些人馬加上江夏原有的駐防部隊,就組成了劉備軍團的主力。

應該說,這個數字既符合主流史書上的記錄,也符合演義小說中的敘述,在這一點上,羅貫中也沒有在小說中虛構(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當然,這麼點人馬對於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來說,還是不值一提。儘管曹軍並沒有演義上所吹牛的83萬之眾,但十多二十萬肯定還是有的。再加上新收的7,8萬荊州軍,總兵力再怎麼也在20萬以上。

而且,劉備剛剛遭遇了長阪坡之敗,士氣低落,絕對不敢和兵力與戰力佔絕對優勢的曹操大軍正面對抗。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劉備也不會傻到和曹操硬拼,打陣地戰,他也有優勢。

據史料記載,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是在公元201年,而赤壁大戰的時間,是在公元208年。也就是說,劉備在荊州地界上,待了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時間。雖然沒能佔到地盤,但是對於荊襄九郡的地形人文,民風習俗,自然環境,甚至是一草一木,劉備都熟悉到了極點。

而且,劉備挖牆腳的功夫也不是蓋的,在荊州的幾年時間裡,他通過諸葛亮的穿針引線,結交上了荊州本土的很多官員,如伊籍,向朗等。尤其是劉表去世後,荊州官員們在投降曹操一事上,意見並不統一。一派贊成蔡瑁張允等人的計劃,力主投降曹操;另一派則反對這個計劃,不願不戰而降……

很明顯,主戰派的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劉備這邊,為劉備聚了不少人氣。

不僅如此,劉備手中還有劉琦這張王牌。他利用劉琦的長子身份豎起了反曹大旗,更是贏得了很多荊州人等的支持。就連攜民渡江大撤退的時候,也頗有些人投到他的麾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也就是說,劉備雖然新敗長阪,退守江夏,但他至少還有著地利(熟悉荊州地形氣候)及人和(部分官民人心所向)的優勢。這些,都是他可以用來和曹操周旋的本錢。

劉備是不敢直接出兵與曹操交戰,但劉備可以在暗地裡使陰招,打游擊。他利用自己在荊州人脈和聲望,煽動人心,不斷渲染曹軍的殘暴無德,給曹操收取荊州各郡增加阻力。

不僅如此,劉備還不斷派人蠱惑和忽悠剛投降曹操的荊州水陸軍,令他們士氣低落,出工不出力。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同時,劉備也派出多股小部隊,和曹操打起了游擊戰。截糧道、燒糧草、抓舌頭、搞夜襲……遇上曹操的更小股部隊就伏擊吃掉,遇上了曹軍大隊人馬便隨時藏軍於民……總之,就是在不斷騷擾曹軍。

反正是本土作戰,地形熟悉,進退靈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令曹操追之不得,又防不勝防(三國志中的《樂進傳》,《文聘傳》,《徐晃傳》等,都有曹軍在駐紮荊襄期間,與劉備軍小規模作戰的記錄)

誠然,這種游擊戰法雖然動不了曹操的根本,但也令曹軍不勝其煩,被騷擾得疲憊交加。而且,這種作戰從曹操入駐荊州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從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下荊州,到12月敗走北歸,長達近半年的時間,劉備都在持續和曹操交兵。

所以,《先主傳》和《武帝本紀》中記錄,曹操在荊州與劉備的作戰,指的應該就是這種長期而持久的游擊戰。雖然戰鬥的規模都不大,但是積小勝為大勝,實實在在地是在長期襲擾並削弱著曹軍,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說完了劉備,我們再來說曹操。難道他就這麼被劉備一直騷擾,卻無動於衷?他為什麼不一舉進攻,直接端掉劉備的老巢江夏,來個釜底抽薪,永絕後患?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就真的是毫無寸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和觀眾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好好解讀一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魏書》,《吳書》和《蜀書》各自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區別極大。

其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說,曹操大軍趕到了赤壁戰場,在和劉備軍的戰鬥中失利,而此時軍中又鬧起了大規模的瘟疫,很多兵士甚至是官員都病死了,所以只能鎩羽而歸……

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似乎和江東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劉備一家的功勞。

其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照這個記載,赤壁之戰似乎也是劉備指揮的,孫權只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兵配合。兩軍先是在赤壁戰勝了曹操水軍,而且把曹軍的舟船都燒燬。接著,兩軍又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荊襄九郡的核心區域,南郡。這時候,曹操軍中又鬧起了瘟疫,軍士病死無數,所以曹操無力再戰,只能撤退北歸了……

其三,則是《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的記載,這也是和《三國演義》中最接近的,大家所最熟悉,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個記錄,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差不多,黃蓋詐降,周瑜巧施火攻,一把大火將曹操水寨燒個精光,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曹軍原本就不善水戰,而且受瘟疫影響,戰鬥力大減,所以一觸即潰,死傷慘重。曹操見大勢已去,便引軍退去,回到南郡駐守……

按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又完全成了孫權一方的戰績,似乎沒有劉備什麼事……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為什麼同一個陳壽,寫的同一本《三國志》,對於同一場戰爭的記載,會有如此大相庭徑的描述呢?

這三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的?

我們知道,陳壽這個人是以治史嚴謹,記載求實而著稱的。對於不足信或是比較模糊的資料,他寧可丟棄掉不用,也絕不會在自己所撰寫的史書中,留下不真不實的記載。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三種說法都是真的,只是由於給不同的人物立傳之時,所專注的側重點不同,故而忽略了其他某些東西。所以才有了在我們看來,書中出現的一些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記載。

所以,要想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我們需要將這三種記載綜合起來,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一些佐證,才能得出離歷史真相最為接近的事實。

首先,三種記載都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曹軍所遭遇的疾病。

可以肯定,這就是曹操兵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曹軍士兵感染的是吸血蟲病,因為他們大多是北方人,習慣了北方的乾燥寒冷天氣,一下子來到溫暖溼潤的南方,難免水土不服,導致免疫力大降。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古代的醫術不發達,醫療條件也有限。面對這種大規模傳染的要命疾病,僅有的那麼點醫療資源也完全不夠用。可以想象,天天高燒發著,肚子拉著,還隨時有生命危險。就算是戰鬥力再強,意志再堅定的軍隊,也會因此而戰鬥力大減,滋生出厭戰的情緒。

而劉備孫權兩軍的士兵,多以荊州和江東籍貫為主,長期習慣於南方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對此類疾病也有一定免疫力和防備措施。因此,他們受瘟疫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問題又來了,曹軍雖大部分是北方人,但也收編了不少荊州軍,這些人受到瘟疫的影響應該也是較小的。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呢?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了。

據史料分析,荊州軍總數應該在十萬上下,跟隨蔡瑁張允一起投降曹操的,大概數量在7-8萬之間。也就是說,有2萬左右的荊州軍,都到了劉備的麾下。這其中的主要部分,自然是之前劉琦在諸葛亮的授意下,以增援江夏為由所帶走的部隊。這些人馬加上江夏原有的駐防部隊,就組成了劉備軍團的主力。

應該說,這個數字既符合主流史書上的記錄,也符合演義小說中的敘述,在這一點上,羅貫中也沒有在小說中虛構(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當然,這麼點人馬對於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來說,還是不值一提。儘管曹軍並沒有演義上所吹牛的83萬之眾,但十多二十萬肯定還是有的。再加上新收的7,8萬荊州軍,總兵力再怎麼也在20萬以上。

而且,劉備剛剛遭遇了長阪坡之敗,士氣低落,絕對不敢和兵力與戰力佔絕對優勢的曹操大軍正面對抗。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劉備也不會傻到和曹操硬拼,打陣地戰,他也有優勢。

據史料記載,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是在公元201年,而赤壁大戰的時間,是在公元208年。也就是說,劉備在荊州地界上,待了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時間。雖然沒能佔到地盤,但是對於荊襄九郡的地形人文,民風習俗,自然環境,甚至是一草一木,劉備都熟悉到了極點。

而且,劉備挖牆腳的功夫也不是蓋的,在荊州的幾年時間裡,他通過諸葛亮的穿針引線,結交上了荊州本土的很多官員,如伊籍,向朗等。尤其是劉表去世後,荊州官員們在投降曹操一事上,意見並不統一。一派贊成蔡瑁張允等人的計劃,力主投降曹操;另一派則反對這個計劃,不願不戰而降……

很明顯,主戰派的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劉備這邊,為劉備聚了不少人氣。

不僅如此,劉備手中還有劉琦這張王牌。他利用劉琦的長子身份豎起了反曹大旗,更是贏得了很多荊州人等的支持。就連攜民渡江大撤退的時候,也頗有些人投到他的麾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也就是說,劉備雖然新敗長阪,退守江夏,但他至少還有著地利(熟悉荊州地形氣候)及人和(部分官民人心所向)的優勢。這些,都是他可以用來和曹操周旋的本錢。

劉備是不敢直接出兵與曹操交戰,但劉備可以在暗地裡使陰招,打游擊。他利用自己在荊州人脈和聲望,煽動人心,不斷渲染曹軍的殘暴無德,給曹操收取荊州各郡增加阻力。

不僅如此,劉備還不斷派人蠱惑和忽悠剛投降曹操的荊州水陸軍,令他們士氣低落,出工不出力。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同時,劉備也派出多股小部隊,和曹操打起了游擊戰。截糧道、燒糧草、抓舌頭、搞夜襲……遇上曹操的更小股部隊就伏擊吃掉,遇上了曹軍大隊人馬便隨時藏軍於民……總之,就是在不斷騷擾曹軍。

反正是本土作戰,地形熟悉,進退靈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令曹操追之不得,又防不勝防(三國志中的《樂進傳》,《文聘傳》,《徐晃傳》等,都有曹軍在駐紮荊襄期間,與劉備軍小規模作戰的記錄)

誠然,這種游擊戰法雖然動不了曹操的根本,但也令曹軍不勝其煩,被騷擾得疲憊交加。而且,這種作戰從曹操入駐荊州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從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下荊州,到12月敗走北歸,長達近半年的時間,劉備都在持續和曹操交兵。

所以,《先主傳》和《武帝本紀》中記錄,曹操在荊州與劉備的作戰,指的應該就是這種長期而持久的游擊戰。雖然戰鬥的規模都不大,但是積小勝為大勝,實實在在地是在長期襲擾並削弱著曹軍,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說完了劉備,我們再來說曹操。難道他就這麼被劉備一直騷擾,卻無動於衷?他為什麼不一舉進攻,直接端掉劉備的老巢江夏,來個釜底抽薪,永絕後患?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曹操肯定也這麼想過,但問題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江夏城池艱險,易守難攻,劉備又有兩萬人馬在手,足以長期堅守。更何況,江夏城依江而建,正面是城牆,背後就是長江,劉備已經和孫權組成了聯盟,協議共拒曹操。也就是說,劉備可以從水路得到孫權一方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力支援,實際上是處於不敗之地。

要知道,在古代的作戰條件下,攻城戰永遠是件坑爹的事情。就算是進攻一方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但只要防守一方有一定實力,指揮得法,糧草充足,要想在短時間內拿下都不是件容易事。(《孫子兵法·謀攻》雲:其下攻城)。

更何況,強行進攻江夏,還會有很大的戰略風險。就算是曹操拼盡全力攻下來了,那肯定也會損失慘重,之後很難再有餘力與江東的生力軍,進行持續的作戰。

而且,在劉曹兩家激戰與江夏城牆內外,雙方拋屍累累,筋疲力盡的時候,誰能保證不會被孫權軍跨江來襲,趁虛而入,拿下荊州,反而斷了曹操的後路?

曹操熟知兵法,他並沒有輕易進攻江夏,進行得不償失的攻城戰。除非,他能夠徹底圍困江夏,連同水路一起封死,斷絕其後援。但是,這明顯也是做不到的。

曹軍長於陸戰,弱於水戰,新收的荊州水軍又出工不出力,一登船下水就被江東的精銳水師圍剿,一觸即潰(《三國志》記載:初一交戰,公軍敗退)。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就真的是毫無寸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和觀眾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好好解讀一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魏書》,《吳書》和《蜀書》各自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區別極大。

其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說,曹操大軍趕到了赤壁戰場,在和劉備軍的戰鬥中失利,而此時軍中又鬧起了大規模的瘟疫,很多兵士甚至是官員都病死了,所以只能鎩羽而歸……

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似乎和江東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劉備一家的功勞。

其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照這個記載,赤壁之戰似乎也是劉備指揮的,孫權只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兵配合。兩軍先是在赤壁戰勝了曹操水軍,而且把曹軍的舟船都燒燬。接著,兩軍又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荊襄九郡的核心區域,南郡。這時候,曹操軍中又鬧起了瘟疫,軍士病死無數,所以曹操無力再戰,只能撤退北歸了……

其三,則是《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的記載,這也是和《三國演義》中最接近的,大家所最熟悉,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個記錄,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差不多,黃蓋詐降,周瑜巧施火攻,一把大火將曹操水寨燒個精光,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曹軍原本就不善水戰,而且受瘟疫影響,戰鬥力大減,所以一觸即潰,死傷慘重。曹操見大勢已去,便引軍退去,回到南郡駐守……

按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又完全成了孫權一方的戰績,似乎沒有劉備什麼事……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為什麼同一個陳壽,寫的同一本《三國志》,對於同一場戰爭的記載,會有如此大相庭徑的描述呢?

這三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的?

我們知道,陳壽這個人是以治史嚴謹,記載求實而著稱的。對於不足信或是比較模糊的資料,他寧可丟棄掉不用,也絕不會在自己所撰寫的史書中,留下不真不實的記載。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三種說法都是真的,只是由於給不同的人物立傳之時,所專注的側重點不同,故而忽略了其他某些東西。所以才有了在我們看來,書中出現的一些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記載。

所以,要想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我們需要將這三種記載綜合起來,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一些佐證,才能得出離歷史真相最為接近的事實。

首先,三種記載都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曹軍所遭遇的疾病。

可以肯定,這就是曹操兵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曹軍士兵感染的是吸血蟲病,因為他們大多是北方人,習慣了北方的乾燥寒冷天氣,一下子來到溫暖溼潤的南方,難免水土不服,導致免疫力大降。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古代的醫術不發達,醫療條件也有限。面對這種大規模傳染的要命疾病,僅有的那麼點醫療資源也完全不夠用。可以想象,天天高燒發著,肚子拉著,還隨時有生命危險。就算是戰鬥力再強,意志再堅定的軍隊,也會因此而戰鬥力大減,滋生出厭戰的情緒。

而劉備孫權兩軍的士兵,多以荊州和江東籍貫為主,長期習慣於南方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對此類疾病也有一定免疫力和防備措施。因此,他們受瘟疫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問題又來了,曹軍雖大部分是北方人,但也收編了不少荊州軍,這些人受到瘟疫的影響應該也是較小的。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呢?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了。

據史料分析,荊州軍總數應該在十萬上下,跟隨蔡瑁張允一起投降曹操的,大概數量在7-8萬之間。也就是說,有2萬左右的荊州軍,都到了劉備的麾下。這其中的主要部分,自然是之前劉琦在諸葛亮的授意下,以增援江夏為由所帶走的部隊。這些人馬加上江夏原有的駐防部隊,就組成了劉備軍團的主力。

應該說,這個數字既符合主流史書上的記錄,也符合演義小說中的敘述,在這一點上,羅貫中也沒有在小說中虛構(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當然,這麼點人馬對於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來說,還是不值一提。儘管曹軍並沒有演義上所吹牛的83萬之眾,但十多二十萬肯定還是有的。再加上新收的7,8萬荊州軍,總兵力再怎麼也在20萬以上。

而且,劉備剛剛遭遇了長阪坡之敗,士氣低落,絕對不敢和兵力與戰力佔絕對優勢的曹操大軍正面對抗。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劉備也不會傻到和曹操硬拼,打陣地戰,他也有優勢。

據史料記載,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是在公元201年,而赤壁大戰的時間,是在公元208年。也就是說,劉備在荊州地界上,待了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時間。雖然沒能佔到地盤,但是對於荊襄九郡的地形人文,民風習俗,自然環境,甚至是一草一木,劉備都熟悉到了極點。

而且,劉備挖牆腳的功夫也不是蓋的,在荊州的幾年時間裡,他通過諸葛亮的穿針引線,結交上了荊州本土的很多官員,如伊籍,向朗等。尤其是劉表去世後,荊州官員們在投降曹操一事上,意見並不統一。一派贊成蔡瑁張允等人的計劃,力主投降曹操;另一派則反對這個計劃,不願不戰而降……

很明顯,主戰派的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劉備這邊,為劉備聚了不少人氣。

不僅如此,劉備手中還有劉琦這張王牌。他利用劉琦的長子身份豎起了反曹大旗,更是贏得了很多荊州人等的支持。就連攜民渡江大撤退的時候,也頗有些人投到他的麾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也就是說,劉備雖然新敗長阪,退守江夏,但他至少還有著地利(熟悉荊州地形氣候)及人和(部分官民人心所向)的優勢。這些,都是他可以用來和曹操周旋的本錢。

劉備是不敢直接出兵與曹操交戰,但劉備可以在暗地裡使陰招,打游擊。他利用自己在荊州人脈和聲望,煽動人心,不斷渲染曹軍的殘暴無德,給曹操收取荊州各郡增加阻力。

不僅如此,劉備還不斷派人蠱惑和忽悠剛投降曹操的荊州水陸軍,令他們士氣低落,出工不出力。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同時,劉備也派出多股小部隊,和曹操打起了游擊戰。截糧道、燒糧草、抓舌頭、搞夜襲……遇上曹操的更小股部隊就伏擊吃掉,遇上了曹軍大隊人馬便隨時藏軍於民……總之,就是在不斷騷擾曹軍。

反正是本土作戰,地形熟悉,進退靈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令曹操追之不得,又防不勝防(三國志中的《樂進傳》,《文聘傳》,《徐晃傳》等,都有曹軍在駐紮荊襄期間,與劉備軍小規模作戰的記錄)

誠然,這種游擊戰法雖然動不了曹操的根本,但也令曹軍不勝其煩,被騷擾得疲憊交加。而且,這種作戰從曹操入駐荊州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從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下荊州,到12月敗走北歸,長達近半年的時間,劉備都在持續和曹操交兵。

所以,《先主傳》和《武帝本紀》中記錄,曹操在荊州與劉備的作戰,指的應該就是這種長期而持久的游擊戰。雖然戰鬥的規模都不大,但是積小勝為大勝,實實在在地是在長期襲擾並削弱著曹軍,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說完了劉備,我們再來說曹操。難道他就這麼被劉備一直騷擾,卻無動於衷?他為什麼不一舉進攻,直接端掉劉備的老巢江夏,來個釜底抽薪,永絕後患?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曹操肯定也這麼想過,但問題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江夏城池艱險,易守難攻,劉備又有兩萬人馬在手,足以長期堅守。更何況,江夏城依江而建,正面是城牆,背後就是長江,劉備已經和孫權組成了聯盟,協議共拒曹操。也就是說,劉備可以從水路得到孫權一方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力支援,實際上是處於不敗之地。

要知道,在古代的作戰條件下,攻城戰永遠是件坑爹的事情。就算是進攻一方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但只要防守一方有一定實力,指揮得法,糧草充足,要想在短時間內拿下都不是件容易事。(《孫子兵法·謀攻》雲:其下攻城)。

更何況,強行進攻江夏,還會有很大的戰略風險。就算是曹操拼盡全力攻下來了,那肯定也會損失慘重,之後很難再有餘力與江東的生力軍,進行持續的作戰。

而且,在劉曹兩家激戰與江夏城牆內外,雙方拋屍累累,筋疲力盡的時候,誰能保證不會被孫權軍跨江來襲,趁虛而入,拿下荊州,反而斷了曹操的後路?

曹操熟知兵法,他並沒有輕易進攻江夏,進行得不償失的攻城戰。除非,他能夠徹底圍困江夏,連同水路一起封死,斷絕其後援。但是,這明顯也是做不到的。

曹軍長於陸戰,弱於水戰,新收的荊州水軍又出工不出力,一登船下水就被江東的精銳水師圍剿,一觸即潰(《三國志》記載:初一交戰,公軍敗退)。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也就是說,除非曹操能取得江上作戰的優勢,將江東水軍壓住,才能夠有把握拿下江夏,徹底擊敗劉備。

但是話又說回來,既然都能在水軍上壓住東吳了,那為什麼不直接跨過長江天險,先擊敗孫權,來個擒賊擒王?到時候江夏孤城一座,劉備不攻自破,曹操也不用再進行坑爹的攻城戰,可以大大降低士兵的傷亡。

是的,曹操在這裡犯了急功近利的錯誤,這幾乎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腦子發熱。他太不想錯過這次能夠一舉踏平江南,鯨吞南方之地,並統一中國的機會。

他也不顧自己後方尚有隱患,兵士水土不服瘟疫嚴重,荊州之地尚未安頓,軍心民心尚未歸附等負面因素,就一意孤行強令進軍。

他想要憑藉自己在兵力上的絕對優勢,與精於水戰的江東水師,在長江上拉開陣勢,大戰一場。

為了克服在江上作戰的困難,曹操下令將所有的艦船首尾相連,將小船連排起來組成大船,可以在長江的大浪中保持穩定。

無論是人是馬,都能在這種巨大的連排船上如履平地,可以有效解決北方士兵不慣乘船,害怕顛簸等問題。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就真的是毫無寸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和觀眾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好好解讀一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魏書》,《吳書》和《蜀書》各自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區別極大。

其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說,曹操大軍趕到了赤壁戰場,在和劉備軍的戰鬥中失利,而此時軍中又鬧起了大規模的瘟疫,很多兵士甚至是官員都病死了,所以只能鎩羽而歸……

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似乎和江東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劉備一家的功勞。

其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照這個記載,赤壁之戰似乎也是劉備指揮的,孫權只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兵配合。兩軍先是在赤壁戰勝了曹操水軍,而且把曹軍的舟船都燒燬。接著,兩軍又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荊襄九郡的核心區域,南郡。這時候,曹操軍中又鬧起了瘟疫,軍士病死無數,所以曹操無力再戰,只能撤退北歸了……

其三,則是《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的記載,這也是和《三國演義》中最接近的,大家所最熟悉,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個記錄,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差不多,黃蓋詐降,周瑜巧施火攻,一把大火將曹操水寨燒個精光,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曹軍原本就不善水戰,而且受瘟疫影響,戰鬥力大減,所以一觸即潰,死傷慘重。曹操見大勢已去,便引軍退去,回到南郡駐守……

按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又完全成了孫權一方的戰績,似乎沒有劉備什麼事……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為什麼同一個陳壽,寫的同一本《三國志》,對於同一場戰爭的記載,會有如此大相庭徑的描述呢?

這三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的?

我們知道,陳壽這個人是以治史嚴謹,記載求實而著稱的。對於不足信或是比較模糊的資料,他寧可丟棄掉不用,也絕不會在自己所撰寫的史書中,留下不真不實的記載。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三種說法都是真的,只是由於給不同的人物立傳之時,所專注的側重點不同,故而忽略了其他某些東西。所以才有了在我們看來,書中出現的一些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記載。

所以,要想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我們需要將這三種記載綜合起來,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一些佐證,才能得出離歷史真相最為接近的事實。

首先,三種記載都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曹軍所遭遇的疾病。

可以肯定,這就是曹操兵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曹軍士兵感染的是吸血蟲病,因為他們大多是北方人,習慣了北方的乾燥寒冷天氣,一下子來到溫暖溼潤的南方,難免水土不服,導致免疫力大降。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古代的醫術不發達,醫療條件也有限。面對這種大規模傳染的要命疾病,僅有的那麼點醫療資源也完全不夠用。可以想象,天天高燒發著,肚子拉著,還隨時有生命危險。就算是戰鬥力再強,意志再堅定的軍隊,也會因此而戰鬥力大減,滋生出厭戰的情緒。

而劉備孫權兩軍的士兵,多以荊州和江東籍貫為主,長期習慣於南方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對此類疾病也有一定免疫力和防備措施。因此,他們受瘟疫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問題又來了,曹軍雖大部分是北方人,但也收編了不少荊州軍,這些人受到瘟疫的影響應該也是較小的。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呢?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了。

據史料分析,荊州軍總數應該在十萬上下,跟隨蔡瑁張允一起投降曹操的,大概數量在7-8萬之間。也就是說,有2萬左右的荊州軍,都到了劉備的麾下。這其中的主要部分,自然是之前劉琦在諸葛亮的授意下,以增援江夏為由所帶走的部隊。這些人馬加上江夏原有的駐防部隊,就組成了劉備軍團的主力。

應該說,這個數字既符合主流史書上的記錄,也符合演義小說中的敘述,在這一點上,羅貫中也沒有在小說中虛構(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當然,這麼點人馬對於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來說,還是不值一提。儘管曹軍並沒有演義上所吹牛的83萬之眾,但十多二十萬肯定還是有的。再加上新收的7,8萬荊州軍,總兵力再怎麼也在20萬以上。

而且,劉備剛剛遭遇了長阪坡之敗,士氣低落,絕對不敢和兵力與戰力佔絕對優勢的曹操大軍正面對抗。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劉備也不會傻到和曹操硬拼,打陣地戰,他也有優勢。

據史料記載,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是在公元201年,而赤壁大戰的時間,是在公元208年。也就是說,劉備在荊州地界上,待了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時間。雖然沒能佔到地盤,但是對於荊襄九郡的地形人文,民風習俗,自然環境,甚至是一草一木,劉備都熟悉到了極點。

而且,劉備挖牆腳的功夫也不是蓋的,在荊州的幾年時間裡,他通過諸葛亮的穿針引線,結交上了荊州本土的很多官員,如伊籍,向朗等。尤其是劉表去世後,荊州官員們在投降曹操一事上,意見並不統一。一派贊成蔡瑁張允等人的計劃,力主投降曹操;另一派則反對這個計劃,不願不戰而降……

很明顯,主戰派的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劉備這邊,為劉備聚了不少人氣。

不僅如此,劉備手中還有劉琦這張王牌。他利用劉琦的長子身份豎起了反曹大旗,更是贏得了很多荊州人等的支持。就連攜民渡江大撤退的時候,也頗有些人投到他的麾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也就是說,劉備雖然新敗長阪,退守江夏,但他至少還有著地利(熟悉荊州地形氣候)及人和(部分官民人心所向)的優勢。這些,都是他可以用來和曹操周旋的本錢。

劉備是不敢直接出兵與曹操交戰,但劉備可以在暗地裡使陰招,打游擊。他利用自己在荊州人脈和聲望,煽動人心,不斷渲染曹軍的殘暴無德,給曹操收取荊州各郡增加阻力。

不僅如此,劉備還不斷派人蠱惑和忽悠剛投降曹操的荊州水陸軍,令他們士氣低落,出工不出力。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同時,劉備也派出多股小部隊,和曹操打起了游擊戰。截糧道、燒糧草、抓舌頭、搞夜襲……遇上曹操的更小股部隊就伏擊吃掉,遇上了曹軍大隊人馬便隨時藏軍於民……總之,就是在不斷騷擾曹軍。

反正是本土作戰,地形熟悉,進退靈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令曹操追之不得,又防不勝防(三國志中的《樂進傳》,《文聘傳》,《徐晃傳》等,都有曹軍在駐紮荊襄期間,與劉備軍小規模作戰的記錄)

誠然,這種游擊戰法雖然動不了曹操的根本,但也令曹軍不勝其煩,被騷擾得疲憊交加。而且,這種作戰從曹操入駐荊州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從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下荊州,到12月敗走北歸,長達近半年的時間,劉備都在持續和曹操交兵。

所以,《先主傳》和《武帝本紀》中記錄,曹操在荊州與劉備的作戰,指的應該就是這種長期而持久的游擊戰。雖然戰鬥的規模都不大,但是積小勝為大勝,實實在在地是在長期襲擾並削弱著曹軍,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說完了劉備,我們再來說曹操。難道他就這麼被劉備一直騷擾,卻無動於衷?他為什麼不一舉進攻,直接端掉劉備的老巢江夏,來個釜底抽薪,永絕後患?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曹操肯定也這麼想過,但問題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江夏城池艱險,易守難攻,劉備又有兩萬人馬在手,足以長期堅守。更何況,江夏城依江而建,正面是城牆,背後就是長江,劉備已經和孫權組成了聯盟,協議共拒曹操。也就是說,劉備可以從水路得到孫權一方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力支援,實際上是處於不敗之地。

要知道,在古代的作戰條件下,攻城戰永遠是件坑爹的事情。就算是進攻一方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但只要防守一方有一定實力,指揮得法,糧草充足,要想在短時間內拿下都不是件容易事。(《孫子兵法·謀攻》雲:其下攻城)。

更何況,強行進攻江夏,還會有很大的戰略風險。就算是曹操拼盡全力攻下來了,那肯定也會損失慘重,之後很難再有餘力與江東的生力軍,進行持續的作戰。

而且,在劉曹兩家激戰與江夏城牆內外,雙方拋屍累累,筋疲力盡的時候,誰能保證不會被孫權軍跨江來襲,趁虛而入,拿下荊州,反而斷了曹操的後路?

曹操熟知兵法,他並沒有輕易進攻江夏,進行得不償失的攻城戰。除非,他能夠徹底圍困江夏,連同水路一起封死,斷絕其後援。但是,這明顯也是做不到的。

曹軍長於陸戰,弱於水戰,新收的荊州水軍又出工不出力,一登船下水就被江東的精銳水師圍剿,一觸即潰(《三國志》記載:初一交戰,公軍敗退)。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也就是說,除非曹操能取得江上作戰的優勢,將江東水軍壓住,才能夠有把握拿下江夏,徹底擊敗劉備。

但是話又說回來,既然都能在水軍上壓住東吳了,那為什麼不直接跨過長江天險,先擊敗孫權,來個擒賊擒王?到時候江夏孤城一座,劉備不攻自破,曹操也不用再進行坑爹的攻城戰,可以大大降低士兵的傷亡。

是的,曹操在這裡犯了急功近利的錯誤,這幾乎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腦子發熱。他太不想錯過這次能夠一舉踏平江南,鯨吞南方之地,並統一中國的機會。

他也不顧自己後方尚有隱患,兵士水土不服瘟疫嚴重,荊州之地尚未安頓,軍心民心尚未歸附等負面因素,就一意孤行強令進軍。

他想要憑藉自己在兵力上的絕對優勢,與精於水戰的江東水師,在長江上拉開陣勢,大戰一場。

為了克服在江上作戰的困難,曹操下令將所有的艦船首尾相連,將小船連排起來組成大船,可以在長江的大浪中保持穩定。

無論是人是馬,都能在這種巨大的連排船上如履平地,可以有效解決北方士兵不慣乘船,害怕顛簸等問題。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這樣帶來的隱患也很大。古代的船隻都是木頭做的,木頭本來就是易燃之物。現在再用鎖鏈牢牢連在一起,豈不是一燒就是一片?曹操不是傻子,不會想不到這一點,而且他麾下的謀士也早就指出了這一點,但曹操卻還是置若罔聞。

這是為什麼?就如同前面所說過的一樣,曹操腦子的發熱導致了急功近利的心態,所以最後幹出這種急於求成的事情來。

很明顯,周瑜也看透了曹操的這種心態,所以將計就計,派黃蓋詐降並實施火攻。

曹操也果然中計,甚至連懷都沒懷疑過,就接受了黃蓋的降書。當黃蓋率領數十艘戰船滿載茅草火油,浩浩蕩蕩前來燒他的時候,曹操還帶著幕僚們列隊觀望,對其表示最熱烈的歡迎(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把大火不僅燒光了曹操的連排戰船,也將曹軍的水寨燒個精光,甚至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

原本就在瘟疫的影響和劉備的游擊戰襲擾下疲憊不堪的曹軍將士,根本無心抵抗,幾乎是一觸即潰。

這個時候,一直龜縮於江夏,只敢偷襲打游擊的劉備軍,也一下子傾巢而出(下山摘桃子了哦)。他和周瑜的江東軍一起,水陸並進,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著已經毫無戰心的曹軍……已經收不住陣腳的曹操一敗塗地,雖然說不上是全軍覆沒,但也傷亡過半,損失極為慘重。就連他麾下最精銳的王牌部隊“虎豹騎”,也在這一戰中折損了不少。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就真的是毫無寸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和觀眾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好好解讀一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魏書》,《吳書》和《蜀書》各自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區別極大。

其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說,曹操大軍趕到了赤壁戰場,在和劉備軍的戰鬥中失利,而此時軍中又鬧起了大規模的瘟疫,很多兵士甚至是官員都病死了,所以只能鎩羽而歸……

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似乎和江東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劉備一家的功勞。

其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照這個記載,赤壁之戰似乎也是劉備指揮的,孫權只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兵配合。兩軍先是在赤壁戰勝了曹操水軍,而且把曹軍的舟船都燒燬。接著,兩軍又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荊襄九郡的核心區域,南郡。這時候,曹操軍中又鬧起了瘟疫,軍士病死無數,所以曹操無力再戰,只能撤退北歸了……

其三,則是《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的記載,這也是和《三國演義》中最接近的,大家所最熟悉,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個記錄,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差不多,黃蓋詐降,周瑜巧施火攻,一把大火將曹操水寨燒個精光,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曹軍原本就不善水戰,而且受瘟疫影響,戰鬥力大減,所以一觸即潰,死傷慘重。曹操見大勢已去,便引軍退去,回到南郡駐守……

按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又完全成了孫權一方的戰績,似乎沒有劉備什麼事……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為什麼同一個陳壽,寫的同一本《三國志》,對於同一場戰爭的記載,會有如此大相庭徑的描述呢?

這三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的?

我們知道,陳壽這個人是以治史嚴謹,記載求實而著稱的。對於不足信或是比較模糊的資料,他寧可丟棄掉不用,也絕不會在自己所撰寫的史書中,留下不真不實的記載。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三種說法都是真的,只是由於給不同的人物立傳之時,所專注的側重點不同,故而忽略了其他某些東西。所以才有了在我們看來,書中出現的一些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記載。

所以,要想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我們需要將這三種記載綜合起來,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一些佐證,才能得出離歷史真相最為接近的事實。

首先,三種記載都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曹軍所遭遇的疾病。

可以肯定,這就是曹操兵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曹軍士兵感染的是吸血蟲病,因為他們大多是北方人,習慣了北方的乾燥寒冷天氣,一下子來到溫暖溼潤的南方,難免水土不服,導致免疫力大降。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古代的醫術不發達,醫療條件也有限。面對這種大規模傳染的要命疾病,僅有的那麼點醫療資源也完全不夠用。可以想象,天天高燒發著,肚子拉著,還隨時有生命危險。就算是戰鬥力再強,意志再堅定的軍隊,也會因此而戰鬥力大減,滋生出厭戰的情緒。

而劉備孫權兩軍的士兵,多以荊州和江東籍貫為主,長期習慣於南方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對此類疾病也有一定免疫力和防備措施。因此,他們受瘟疫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問題又來了,曹軍雖大部分是北方人,但也收編了不少荊州軍,這些人受到瘟疫的影響應該也是較小的。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呢?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了。

據史料分析,荊州軍總數應該在十萬上下,跟隨蔡瑁張允一起投降曹操的,大概數量在7-8萬之間。也就是說,有2萬左右的荊州軍,都到了劉備的麾下。這其中的主要部分,自然是之前劉琦在諸葛亮的授意下,以增援江夏為由所帶走的部隊。這些人馬加上江夏原有的駐防部隊,就組成了劉備軍團的主力。

應該說,這個數字既符合主流史書上的記錄,也符合演義小說中的敘述,在這一點上,羅貫中也沒有在小說中虛構(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當然,這麼點人馬對於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來說,還是不值一提。儘管曹軍並沒有演義上所吹牛的83萬之眾,但十多二十萬肯定還是有的。再加上新收的7,8萬荊州軍,總兵力再怎麼也在20萬以上。

而且,劉備剛剛遭遇了長阪坡之敗,士氣低落,絕對不敢和兵力與戰力佔絕對優勢的曹操大軍正面對抗。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劉備也不會傻到和曹操硬拼,打陣地戰,他也有優勢。

據史料記載,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是在公元201年,而赤壁大戰的時間,是在公元208年。也就是說,劉備在荊州地界上,待了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時間。雖然沒能佔到地盤,但是對於荊襄九郡的地形人文,民風習俗,自然環境,甚至是一草一木,劉備都熟悉到了極點。

而且,劉備挖牆腳的功夫也不是蓋的,在荊州的幾年時間裡,他通過諸葛亮的穿針引線,結交上了荊州本土的很多官員,如伊籍,向朗等。尤其是劉表去世後,荊州官員們在投降曹操一事上,意見並不統一。一派贊成蔡瑁張允等人的計劃,力主投降曹操;另一派則反對這個計劃,不願不戰而降……

很明顯,主戰派的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劉備這邊,為劉備聚了不少人氣。

不僅如此,劉備手中還有劉琦這張王牌。他利用劉琦的長子身份豎起了反曹大旗,更是贏得了很多荊州人等的支持。就連攜民渡江大撤退的時候,也頗有些人投到他的麾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也就是說,劉備雖然新敗長阪,退守江夏,但他至少還有著地利(熟悉荊州地形氣候)及人和(部分官民人心所向)的優勢。這些,都是他可以用來和曹操周旋的本錢。

劉備是不敢直接出兵與曹操交戰,但劉備可以在暗地裡使陰招,打游擊。他利用自己在荊州人脈和聲望,煽動人心,不斷渲染曹軍的殘暴無德,給曹操收取荊州各郡增加阻力。

不僅如此,劉備還不斷派人蠱惑和忽悠剛投降曹操的荊州水陸軍,令他們士氣低落,出工不出力。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同時,劉備也派出多股小部隊,和曹操打起了游擊戰。截糧道、燒糧草、抓舌頭、搞夜襲……遇上曹操的更小股部隊就伏擊吃掉,遇上了曹軍大隊人馬便隨時藏軍於民……總之,就是在不斷騷擾曹軍。

反正是本土作戰,地形熟悉,進退靈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令曹操追之不得,又防不勝防(三國志中的《樂進傳》,《文聘傳》,《徐晃傳》等,都有曹軍在駐紮荊襄期間,與劉備軍小規模作戰的記錄)

誠然,這種游擊戰法雖然動不了曹操的根本,但也令曹軍不勝其煩,被騷擾得疲憊交加。而且,這種作戰從曹操入駐荊州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從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下荊州,到12月敗走北歸,長達近半年的時間,劉備都在持續和曹操交兵。

所以,《先主傳》和《武帝本紀》中記錄,曹操在荊州與劉備的作戰,指的應該就是這種長期而持久的游擊戰。雖然戰鬥的規模都不大,但是積小勝為大勝,實實在在地是在長期襲擾並削弱著曹軍,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說完了劉備,我們再來說曹操。難道他就這麼被劉備一直騷擾,卻無動於衷?他為什麼不一舉進攻,直接端掉劉備的老巢江夏,來個釜底抽薪,永絕後患?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曹操肯定也這麼想過,但問題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江夏城池艱險,易守難攻,劉備又有兩萬人馬在手,足以長期堅守。更何況,江夏城依江而建,正面是城牆,背後就是長江,劉備已經和孫權組成了聯盟,協議共拒曹操。也就是說,劉備可以從水路得到孫權一方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力支援,實際上是處於不敗之地。

要知道,在古代的作戰條件下,攻城戰永遠是件坑爹的事情。就算是進攻一方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但只要防守一方有一定實力,指揮得法,糧草充足,要想在短時間內拿下都不是件容易事。(《孫子兵法·謀攻》雲:其下攻城)。

更何況,強行進攻江夏,還會有很大的戰略風險。就算是曹操拼盡全力攻下來了,那肯定也會損失慘重,之後很難再有餘力與江東的生力軍,進行持續的作戰。

而且,在劉曹兩家激戰與江夏城牆內外,雙方拋屍累累,筋疲力盡的時候,誰能保證不會被孫權軍跨江來襲,趁虛而入,拿下荊州,反而斷了曹操的後路?

曹操熟知兵法,他並沒有輕易進攻江夏,進行得不償失的攻城戰。除非,他能夠徹底圍困江夏,連同水路一起封死,斷絕其後援。但是,這明顯也是做不到的。

曹軍長於陸戰,弱於水戰,新收的荊州水軍又出工不出力,一登船下水就被江東的精銳水師圍剿,一觸即潰(《三國志》記載:初一交戰,公軍敗退)。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也就是說,除非曹操能取得江上作戰的優勢,將江東水軍壓住,才能夠有把握拿下江夏,徹底擊敗劉備。

但是話又說回來,既然都能在水軍上壓住東吳了,那為什麼不直接跨過長江天險,先擊敗孫權,來個擒賊擒王?到時候江夏孤城一座,劉備不攻自破,曹操也不用再進行坑爹的攻城戰,可以大大降低士兵的傷亡。

是的,曹操在這裡犯了急功近利的錯誤,這幾乎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腦子發熱。他太不想錯過這次能夠一舉踏平江南,鯨吞南方之地,並統一中國的機會。

他也不顧自己後方尚有隱患,兵士水土不服瘟疫嚴重,荊州之地尚未安頓,軍心民心尚未歸附等負面因素,就一意孤行強令進軍。

他想要憑藉自己在兵力上的絕對優勢,與精於水戰的江東水師,在長江上拉開陣勢,大戰一場。

為了克服在江上作戰的困難,曹操下令將所有的艦船首尾相連,將小船連排起來組成大船,可以在長江的大浪中保持穩定。

無論是人是馬,都能在這種巨大的連排船上如履平地,可以有效解決北方士兵不慣乘船,害怕顛簸等問題。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這樣帶來的隱患也很大。古代的船隻都是木頭做的,木頭本來就是易燃之物。現在再用鎖鏈牢牢連在一起,豈不是一燒就是一片?曹操不是傻子,不會想不到這一點,而且他麾下的謀士也早就指出了這一點,但曹操卻還是置若罔聞。

這是為什麼?就如同前面所說過的一樣,曹操腦子的發熱導致了急功近利的心態,所以最後幹出這種急於求成的事情來。

很明顯,周瑜也看透了曹操的這種心態,所以將計就計,派黃蓋詐降並實施火攻。

曹操也果然中計,甚至連懷都沒懷疑過,就接受了黃蓋的降書。當黃蓋率領數十艘戰船滿載茅草火油,浩浩蕩蕩前來燒他的時候,曹操還帶著幕僚們列隊觀望,對其表示最熱烈的歡迎(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把大火不僅燒光了曹操的連排戰船,也將曹軍的水寨燒個精光,甚至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

原本就在瘟疫的影響和劉備的游擊戰襲擾下疲憊不堪的曹軍將士,根本無心抵抗,幾乎是一觸即潰。

這個時候,一直龜縮於江夏,只敢偷襲打游擊的劉備軍,也一下子傾巢而出(下山摘桃子了哦)。他和周瑜的江東軍一起,水陸並進,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著已經毫無戰心的曹軍……已經收不住陣腳的曹操一敗塗地,雖然說不上是全軍覆沒,但也傷亡過半,損失極為慘重。就連他麾下最精銳的王牌部隊“虎豹騎”,也在這一戰中折損了不少。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而且禍不單行,撤退的道路上又為大雨山洪所阻,曹操命令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路,才勉強擺脫了孫劉兩軍的追擊,得以回到南郡……

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戰,就這樣以曹操的慘敗和孫劉聯軍的大獲全勝而結束。應該說,曹操急功近利的心態和腦子的發熱,才是輸掉這場戰爭的最關鍵原因。

不過,拋開曹操心態的主觀因素不論,純粹站在戰勝曹操的客觀因素上看,到底是誰的功勞最大呢?

其實,這場突如其來的瘟疫疾病,才是戰勝曹操的最大功臣,至少佔了4成以上的戰功。

其次,則應該是孫權一方,因為他們不僅是抵抗並制衡曹操的主要力量,而且還是在戰場上打敗曹軍,並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主力,功勞應該能佔到3-4成。

最後便是劉備。他是戰勝曹軍的輔助力量,但是和曹操作戰的持續時間最長,而且是各種手段齊下,在整個的戰場內外,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也就是說,劉備雖然只是配角,但絕非是打醬油的旁觀者。論功勞,給劉備算上2成左右,也是沒有太大麼問題的。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就真的是毫無寸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和觀眾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好好解讀一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魏書》,《吳書》和《蜀書》各自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區別極大。

其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說,曹操大軍趕到了赤壁戰場,在和劉備軍的戰鬥中失利,而此時軍中又鬧起了大規模的瘟疫,很多兵士甚至是官員都病死了,所以只能鎩羽而歸……

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似乎和江東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劉備一家的功勞。

其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照這個記載,赤壁之戰似乎也是劉備指揮的,孫權只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兵配合。兩軍先是在赤壁戰勝了曹操水軍,而且把曹軍的舟船都燒燬。接著,兩軍又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荊襄九郡的核心區域,南郡。這時候,曹操軍中又鬧起了瘟疫,軍士病死無數,所以曹操無力再戰,只能撤退北歸了……

其三,則是《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的記載,這也是和《三國演義》中最接近的,大家所最熟悉,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個記錄,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差不多,黃蓋詐降,周瑜巧施火攻,一把大火將曹操水寨燒個精光,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曹軍原本就不善水戰,而且受瘟疫影響,戰鬥力大減,所以一觸即潰,死傷慘重。曹操見大勢已去,便引軍退去,回到南郡駐守……

按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又完全成了孫權一方的戰績,似乎沒有劉備什麼事……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為什麼同一個陳壽,寫的同一本《三國志》,對於同一場戰爭的記載,會有如此大相庭徑的描述呢?

這三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的?

我們知道,陳壽這個人是以治史嚴謹,記載求實而著稱的。對於不足信或是比較模糊的資料,他寧可丟棄掉不用,也絕不會在自己所撰寫的史書中,留下不真不實的記載。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三種說法都是真的,只是由於給不同的人物立傳之時,所專注的側重點不同,故而忽略了其他某些東西。所以才有了在我們看來,書中出現的一些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記載。

所以,要想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我們需要將這三種記載綜合起來,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一些佐證,才能得出離歷史真相最為接近的事實。

首先,三種記載都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曹軍所遭遇的疾病。

可以肯定,這就是曹操兵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曹軍士兵感染的是吸血蟲病,因為他們大多是北方人,習慣了北方的乾燥寒冷天氣,一下子來到溫暖溼潤的南方,難免水土不服,導致免疫力大降。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古代的醫術不發達,醫療條件也有限。面對這種大規模傳染的要命疾病,僅有的那麼點醫療資源也完全不夠用。可以想象,天天高燒發著,肚子拉著,還隨時有生命危險。就算是戰鬥力再強,意志再堅定的軍隊,也會因此而戰鬥力大減,滋生出厭戰的情緒。

而劉備孫權兩軍的士兵,多以荊州和江東籍貫為主,長期習慣於南方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對此類疾病也有一定免疫力和防備措施。因此,他們受瘟疫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問題又來了,曹軍雖大部分是北方人,但也收編了不少荊州軍,這些人受到瘟疫的影響應該也是較小的。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呢?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了。

據史料分析,荊州軍總數應該在十萬上下,跟隨蔡瑁張允一起投降曹操的,大概數量在7-8萬之間。也就是說,有2萬左右的荊州軍,都到了劉備的麾下。這其中的主要部分,自然是之前劉琦在諸葛亮的授意下,以增援江夏為由所帶走的部隊。這些人馬加上江夏原有的駐防部隊,就組成了劉備軍團的主力。

應該說,這個數字既符合主流史書上的記錄,也符合演義小說中的敘述,在這一點上,羅貫中也沒有在小說中虛構(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當然,這麼點人馬對於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來說,還是不值一提。儘管曹軍並沒有演義上所吹牛的83萬之眾,但十多二十萬肯定還是有的。再加上新收的7,8萬荊州軍,總兵力再怎麼也在20萬以上。

而且,劉備剛剛遭遇了長阪坡之敗,士氣低落,絕對不敢和兵力與戰力佔絕對優勢的曹操大軍正面對抗。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劉備也不會傻到和曹操硬拼,打陣地戰,他也有優勢。

據史料記載,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是在公元201年,而赤壁大戰的時間,是在公元208年。也就是說,劉備在荊州地界上,待了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時間。雖然沒能佔到地盤,但是對於荊襄九郡的地形人文,民風習俗,自然環境,甚至是一草一木,劉備都熟悉到了極點。

而且,劉備挖牆腳的功夫也不是蓋的,在荊州的幾年時間裡,他通過諸葛亮的穿針引線,結交上了荊州本土的很多官員,如伊籍,向朗等。尤其是劉表去世後,荊州官員們在投降曹操一事上,意見並不統一。一派贊成蔡瑁張允等人的計劃,力主投降曹操;另一派則反對這個計劃,不願不戰而降……

很明顯,主戰派的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劉備這邊,為劉備聚了不少人氣。

不僅如此,劉備手中還有劉琦這張王牌。他利用劉琦的長子身份豎起了反曹大旗,更是贏得了很多荊州人等的支持。就連攜民渡江大撤退的時候,也頗有些人投到他的麾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也就是說,劉備雖然新敗長阪,退守江夏,但他至少還有著地利(熟悉荊州地形氣候)及人和(部分官民人心所向)的優勢。這些,都是他可以用來和曹操周旋的本錢。

劉備是不敢直接出兵與曹操交戰,但劉備可以在暗地裡使陰招,打游擊。他利用自己在荊州人脈和聲望,煽動人心,不斷渲染曹軍的殘暴無德,給曹操收取荊州各郡增加阻力。

不僅如此,劉備還不斷派人蠱惑和忽悠剛投降曹操的荊州水陸軍,令他們士氣低落,出工不出力。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同時,劉備也派出多股小部隊,和曹操打起了游擊戰。截糧道、燒糧草、抓舌頭、搞夜襲……遇上曹操的更小股部隊就伏擊吃掉,遇上了曹軍大隊人馬便隨時藏軍於民……總之,就是在不斷騷擾曹軍。

反正是本土作戰,地形熟悉,進退靈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令曹操追之不得,又防不勝防(三國志中的《樂進傳》,《文聘傳》,《徐晃傳》等,都有曹軍在駐紮荊襄期間,與劉備軍小規模作戰的記錄)

誠然,這種游擊戰法雖然動不了曹操的根本,但也令曹軍不勝其煩,被騷擾得疲憊交加。而且,這種作戰從曹操入駐荊州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從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下荊州,到12月敗走北歸,長達近半年的時間,劉備都在持續和曹操交兵。

所以,《先主傳》和《武帝本紀》中記錄,曹操在荊州與劉備的作戰,指的應該就是這種長期而持久的游擊戰。雖然戰鬥的規模都不大,但是積小勝為大勝,實實在在地是在長期襲擾並削弱著曹軍,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說完了劉備,我們再來說曹操。難道他就這麼被劉備一直騷擾,卻無動於衷?他為什麼不一舉進攻,直接端掉劉備的老巢江夏,來個釜底抽薪,永絕後患?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曹操肯定也這麼想過,但問題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江夏城池艱險,易守難攻,劉備又有兩萬人馬在手,足以長期堅守。更何況,江夏城依江而建,正面是城牆,背後就是長江,劉備已經和孫權組成了聯盟,協議共拒曹操。也就是說,劉備可以從水路得到孫權一方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力支援,實際上是處於不敗之地。

要知道,在古代的作戰條件下,攻城戰永遠是件坑爹的事情。就算是進攻一方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但只要防守一方有一定實力,指揮得法,糧草充足,要想在短時間內拿下都不是件容易事。(《孫子兵法·謀攻》雲:其下攻城)。

更何況,強行進攻江夏,還會有很大的戰略風險。就算是曹操拼盡全力攻下來了,那肯定也會損失慘重,之後很難再有餘力與江東的生力軍,進行持續的作戰。

而且,在劉曹兩家激戰與江夏城牆內外,雙方拋屍累累,筋疲力盡的時候,誰能保證不會被孫權軍跨江來襲,趁虛而入,拿下荊州,反而斷了曹操的後路?

曹操熟知兵法,他並沒有輕易進攻江夏,進行得不償失的攻城戰。除非,他能夠徹底圍困江夏,連同水路一起封死,斷絕其後援。但是,這明顯也是做不到的。

曹軍長於陸戰,弱於水戰,新收的荊州水軍又出工不出力,一登船下水就被江東的精銳水師圍剿,一觸即潰(《三國志》記載:初一交戰,公軍敗退)。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也就是說,除非曹操能取得江上作戰的優勢,將江東水軍壓住,才能夠有把握拿下江夏,徹底擊敗劉備。

但是話又說回來,既然都能在水軍上壓住東吳了,那為什麼不直接跨過長江天險,先擊敗孫權,來個擒賊擒王?到時候江夏孤城一座,劉備不攻自破,曹操也不用再進行坑爹的攻城戰,可以大大降低士兵的傷亡。

是的,曹操在這裡犯了急功近利的錯誤,這幾乎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腦子發熱。他太不想錯過這次能夠一舉踏平江南,鯨吞南方之地,並統一中國的機會。

他也不顧自己後方尚有隱患,兵士水土不服瘟疫嚴重,荊州之地尚未安頓,軍心民心尚未歸附等負面因素,就一意孤行強令進軍。

他想要憑藉自己在兵力上的絕對優勢,與精於水戰的江東水師,在長江上拉開陣勢,大戰一場。

為了克服在江上作戰的困難,曹操下令將所有的艦船首尾相連,將小船連排起來組成大船,可以在長江的大浪中保持穩定。

無論是人是馬,都能在這種巨大的連排船上如履平地,可以有效解決北方士兵不慣乘船,害怕顛簸等問題。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這樣帶來的隱患也很大。古代的船隻都是木頭做的,木頭本來就是易燃之物。現在再用鎖鏈牢牢連在一起,豈不是一燒就是一片?曹操不是傻子,不會想不到這一點,而且他麾下的謀士也早就指出了這一點,但曹操卻還是置若罔聞。

這是為什麼?就如同前面所說過的一樣,曹操腦子的發熱導致了急功近利的心態,所以最後幹出這種急於求成的事情來。

很明顯,周瑜也看透了曹操的這種心態,所以將計就計,派黃蓋詐降並實施火攻。

曹操也果然中計,甚至連懷都沒懷疑過,就接受了黃蓋的降書。當黃蓋率領數十艘戰船滿載茅草火油,浩浩蕩蕩前來燒他的時候,曹操還帶著幕僚們列隊觀望,對其表示最熱烈的歡迎(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把大火不僅燒光了曹操的連排戰船,也將曹軍的水寨燒個精光,甚至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

原本就在瘟疫的影響和劉備的游擊戰襲擾下疲憊不堪的曹軍將士,根本無心抵抗,幾乎是一觸即潰。

這個時候,一直龜縮於江夏,只敢偷襲打游擊的劉備軍,也一下子傾巢而出(下山摘桃子了哦)。他和周瑜的江東軍一起,水陸並進,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著已經毫無戰心的曹軍……已經收不住陣腳的曹操一敗塗地,雖然說不上是全軍覆沒,但也傷亡過半,損失極為慘重。就連他麾下最精銳的王牌部隊“虎豹騎”,也在這一戰中折損了不少。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而且禍不單行,撤退的道路上又為大雨山洪所阻,曹操命令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路,才勉強擺脫了孫劉兩軍的追擊,得以回到南郡……

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戰,就這樣以曹操的慘敗和孫劉聯軍的大獲全勝而結束。應該說,曹操急功近利的心態和腦子的發熱,才是輸掉這場戰爭的最關鍵原因。

不過,拋開曹操心態的主觀因素不論,純粹站在戰勝曹操的客觀因素上看,到底是誰的功勞最大呢?

其實,這場突如其來的瘟疫疾病,才是戰勝曹操的最大功臣,至少佔了4成以上的戰功。

其次,則應該是孫權一方,因為他們不僅是抵抗並制衡曹操的主要力量,而且還是在戰場上打敗曹軍,並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主力,功勞應該能佔到3-4成。

最後便是劉備。他是戰勝曹軍的輔助力量,但是和曹操作戰的持續時間最長,而且是各種手段齊下,在整個的戰場內外,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也就是說,劉備雖然只是配角,但絕非是打醬油的旁觀者。論功勞,給劉備算上2成左右,也是沒有太大麼問題的。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大抵過程就是這樣。它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精彩紛呈,蕩氣迴腸,但是以弱勝強的事實,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總結下來就是,天時(瘟疫+天氣),地利(長江天險+江夏堅城)及人和(孫劉合作+民心所向)的因素,抵消了曹操在兵力和戰力上的懸殊優勢,也令孫權和劉備贏下了這場關鍵性的戰爭。

而鎩羽而歸的曹操,不僅錯過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還在短時間內失去了南下進攻的能力。

從此,天下步入了“三足鼎立”的態勢,在中國歷史上延續六十年之久 “三國時代”,也就這麼來臨了……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就真的是毫無寸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和觀眾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好好解讀一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魏書》,《吳書》和《蜀書》各自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區別極大。

其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說,曹操大軍趕到了赤壁戰場,在和劉備軍的戰鬥中失利,而此時軍中又鬧起了大規模的瘟疫,很多兵士甚至是官員都病死了,所以只能鎩羽而歸……

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似乎和江東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劉備一家的功勞。

其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照這個記載,赤壁之戰似乎也是劉備指揮的,孫權只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兵配合。兩軍先是在赤壁戰勝了曹操水軍,而且把曹軍的舟船都燒燬。接著,兩軍又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荊襄九郡的核心區域,南郡。這時候,曹操軍中又鬧起了瘟疫,軍士病死無數,所以曹操無力再戰,只能撤退北歸了……

其三,則是《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的記載,這也是和《三國演義》中最接近的,大家所最熟悉,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個記錄,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差不多,黃蓋詐降,周瑜巧施火攻,一把大火將曹操水寨燒個精光,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曹軍原本就不善水戰,而且受瘟疫影響,戰鬥力大減,所以一觸即潰,死傷慘重。曹操見大勢已去,便引軍退去,回到南郡駐守……

按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又完全成了孫權一方的戰績,似乎沒有劉備什麼事……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為什麼同一個陳壽,寫的同一本《三國志》,對於同一場戰爭的記載,會有如此大相庭徑的描述呢?

這三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的?

我們知道,陳壽這個人是以治史嚴謹,記載求實而著稱的。對於不足信或是比較模糊的資料,他寧可丟棄掉不用,也絕不會在自己所撰寫的史書中,留下不真不實的記載。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三種說法都是真的,只是由於給不同的人物立傳之時,所專注的側重點不同,故而忽略了其他某些東西。所以才有了在我們看來,書中出現的一些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記載。

所以,要想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我們需要將這三種記載綜合起來,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一些佐證,才能得出離歷史真相最為接近的事實。

首先,三種記載都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曹軍所遭遇的疾病。

可以肯定,這就是曹操兵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曹軍士兵感染的是吸血蟲病,因為他們大多是北方人,習慣了北方的乾燥寒冷天氣,一下子來到溫暖溼潤的南方,難免水土不服,導致免疫力大降。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古代的醫術不發達,醫療條件也有限。面對這種大規模傳染的要命疾病,僅有的那麼點醫療資源也完全不夠用。可以想象,天天高燒發著,肚子拉著,還隨時有生命危險。就算是戰鬥力再強,意志再堅定的軍隊,也會因此而戰鬥力大減,滋生出厭戰的情緒。

而劉備孫權兩軍的士兵,多以荊州和江東籍貫為主,長期習慣於南方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對此類疾病也有一定免疫力和防備措施。因此,他們受瘟疫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問題又來了,曹軍雖大部分是北方人,但也收編了不少荊州軍,這些人受到瘟疫的影響應該也是較小的。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呢?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了。

據史料分析,荊州軍總數應該在十萬上下,跟隨蔡瑁張允一起投降曹操的,大概數量在7-8萬之間。也就是說,有2萬左右的荊州軍,都到了劉備的麾下。這其中的主要部分,自然是之前劉琦在諸葛亮的授意下,以增援江夏為由所帶走的部隊。這些人馬加上江夏原有的駐防部隊,就組成了劉備軍團的主力。

應該說,這個數字既符合主流史書上的記錄,也符合演義小說中的敘述,在這一點上,羅貫中也沒有在小說中虛構(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當然,這麼點人馬對於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來說,還是不值一提。儘管曹軍並沒有演義上所吹牛的83萬之眾,但十多二十萬肯定還是有的。再加上新收的7,8萬荊州軍,總兵力再怎麼也在20萬以上。

而且,劉備剛剛遭遇了長阪坡之敗,士氣低落,絕對不敢和兵力與戰力佔絕對優勢的曹操大軍正面對抗。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劉備也不會傻到和曹操硬拼,打陣地戰,他也有優勢。

據史料記載,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是在公元201年,而赤壁大戰的時間,是在公元208年。也就是說,劉備在荊州地界上,待了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時間。雖然沒能佔到地盤,但是對於荊襄九郡的地形人文,民風習俗,自然環境,甚至是一草一木,劉備都熟悉到了極點。

而且,劉備挖牆腳的功夫也不是蓋的,在荊州的幾年時間裡,他通過諸葛亮的穿針引線,結交上了荊州本土的很多官員,如伊籍,向朗等。尤其是劉表去世後,荊州官員們在投降曹操一事上,意見並不統一。一派贊成蔡瑁張允等人的計劃,力主投降曹操;另一派則反對這個計劃,不願不戰而降……

很明顯,主戰派的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劉備這邊,為劉備聚了不少人氣。

不僅如此,劉備手中還有劉琦這張王牌。他利用劉琦的長子身份豎起了反曹大旗,更是贏得了很多荊州人等的支持。就連攜民渡江大撤退的時候,也頗有些人投到他的麾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也就是說,劉備雖然新敗長阪,退守江夏,但他至少還有著地利(熟悉荊州地形氣候)及人和(部分官民人心所向)的優勢。這些,都是他可以用來和曹操周旋的本錢。

劉備是不敢直接出兵與曹操交戰,但劉備可以在暗地裡使陰招,打游擊。他利用自己在荊州人脈和聲望,煽動人心,不斷渲染曹軍的殘暴無德,給曹操收取荊州各郡增加阻力。

不僅如此,劉備還不斷派人蠱惑和忽悠剛投降曹操的荊州水陸軍,令他們士氣低落,出工不出力。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同時,劉備也派出多股小部隊,和曹操打起了游擊戰。截糧道、燒糧草、抓舌頭、搞夜襲……遇上曹操的更小股部隊就伏擊吃掉,遇上了曹軍大隊人馬便隨時藏軍於民……總之,就是在不斷騷擾曹軍。

反正是本土作戰,地形熟悉,進退靈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令曹操追之不得,又防不勝防(三國志中的《樂進傳》,《文聘傳》,《徐晃傳》等,都有曹軍在駐紮荊襄期間,與劉備軍小規模作戰的記錄)

誠然,這種游擊戰法雖然動不了曹操的根本,但也令曹軍不勝其煩,被騷擾得疲憊交加。而且,這種作戰從曹操入駐荊州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從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下荊州,到12月敗走北歸,長達近半年的時間,劉備都在持續和曹操交兵。

所以,《先主傳》和《武帝本紀》中記錄,曹操在荊州與劉備的作戰,指的應該就是這種長期而持久的游擊戰。雖然戰鬥的規模都不大,但是積小勝為大勝,實實在在地是在長期襲擾並削弱著曹軍,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說完了劉備,我們再來說曹操。難道他就這麼被劉備一直騷擾,卻無動於衷?他為什麼不一舉進攻,直接端掉劉備的老巢江夏,來個釜底抽薪,永絕後患?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曹操肯定也這麼想過,但問題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江夏城池艱險,易守難攻,劉備又有兩萬人馬在手,足以長期堅守。更何況,江夏城依江而建,正面是城牆,背後就是長江,劉備已經和孫權組成了聯盟,協議共拒曹操。也就是說,劉備可以從水路得到孫權一方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力支援,實際上是處於不敗之地。

要知道,在古代的作戰條件下,攻城戰永遠是件坑爹的事情。就算是進攻一方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但只要防守一方有一定實力,指揮得法,糧草充足,要想在短時間內拿下都不是件容易事。(《孫子兵法·謀攻》雲:其下攻城)。

更何況,強行進攻江夏,還會有很大的戰略風險。就算是曹操拼盡全力攻下來了,那肯定也會損失慘重,之後很難再有餘力與江東的生力軍,進行持續的作戰。

而且,在劉曹兩家激戰與江夏城牆內外,雙方拋屍累累,筋疲力盡的時候,誰能保證不會被孫權軍跨江來襲,趁虛而入,拿下荊州,反而斷了曹操的後路?

曹操熟知兵法,他並沒有輕易進攻江夏,進行得不償失的攻城戰。除非,他能夠徹底圍困江夏,連同水路一起封死,斷絕其後援。但是,這明顯也是做不到的。

曹軍長於陸戰,弱於水戰,新收的荊州水軍又出工不出力,一登船下水就被江東的精銳水師圍剿,一觸即潰(《三國志》記載:初一交戰,公軍敗退)。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也就是說,除非曹操能取得江上作戰的優勢,將江東水軍壓住,才能夠有把握拿下江夏,徹底擊敗劉備。

但是話又說回來,既然都能在水軍上壓住東吳了,那為什麼不直接跨過長江天險,先擊敗孫權,來個擒賊擒王?到時候江夏孤城一座,劉備不攻自破,曹操也不用再進行坑爹的攻城戰,可以大大降低士兵的傷亡。

是的,曹操在這裡犯了急功近利的錯誤,這幾乎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腦子發熱。他太不想錯過這次能夠一舉踏平江南,鯨吞南方之地,並統一中國的機會。

他也不顧自己後方尚有隱患,兵士水土不服瘟疫嚴重,荊州之地尚未安頓,軍心民心尚未歸附等負面因素,就一意孤行強令進軍。

他想要憑藉自己在兵力上的絕對優勢,與精於水戰的江東水師,在長江上拉開陣勢,大戰一場。

為了克服在江上作戰的困難,曹操下令將所有的艦船首尾相連,將小船連排起來組成大船,可以在長江的大浪中保持穩定。

無論是人是馬,都能在這種巨大的連排船上如履平地,可以有效解決北方士兵不慣乘船,害怕顛簸等問題。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這樣帶來的隱患也很大。古代的船隻都是木頭做的,木頭本來就是易燃之物。現在再用鎖鏈牢牢連在一起,豈不是一燒就是一片?曹操不是傻子,不會想不到這一點,而且他麾下的謀士也早就指出了這一點,但曹操卻還是置若罔聞。

這是為什麼?就如同前面所說過的一樣,曹操腦子的發熱導致了急功近利的心態,所以最後幹出這種急於求成的事情來。

很明顯,周瑜也看透了曹操的這種心態,所以將計就計,派黃蓋詐降並實施火攻。

曹操也果然中計,甚至連懷都沒懷疑過,就接受了黃蓋的降書。當黃蓋率領數十艘戰船滿載茅草火油,浩浩蕩蕩前來燒他的時候,曹操還帶著幕僚們列隊觀望,對其表示最熱烈的歡迎(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把大火不僅燒光了曹操的連排戰船,也將曹軍的水寨燒個精光,甚至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

原本就在瘟疫的影響和劉備的游擊戰襲擾下疲憊不堪的曹軍將士,根本無心抵抗,幾乎是一觸即潰。

這個時候,一直龜縮於江夏,只敢偷襲打游擊的劉備軍,也一下子傾巢而出(下山摘桃子了哦)。他和周瑜的江東軍一起,水陸並進,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著已經毫無戰心的曹軍……已經收不住陣腳的曹操一敗塗地,雖然說不上是全軍覆沒,但也傷亡過半,損失極為慘重。就連他麾下最精銳的王牌部隊“虎豹騎”,也在這一戰中折損了不少。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而且禍不單行,撤退的道路上又為大雨山洪所阻,曹操命令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路,才勉強擺脫了孫劉兩軍的追擊,得以回到南郡……

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戰,就這樣以曹操的慘敗和孫劉聯軍的大獲全勝而結束。應該說,曹操急功近利的心態和腦子的發熱,才是輸掉這場戰爭的最關鍵原因。

不過,拋開曹操心態的主觀因素不論,純粹站在戰勝曹操的客觀因素上看,到底是誰的功勞最大呢?

其實,這場突如其來的瘟疫疾病,才是戰勝曹操的最大功臣,至少佔了4成以上的戰功。

其次,則應該是孫權一方,因為他們不僅是抵抗並制衡曹操的主要力量,而且還是在戰場上打敗曹軍,並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主力,功勞應該能佔到3-4成。

最後便是劉備。他是戰勝曹軍的輔助力量,但是和曹操作戰的持續時間最長,而且是各種手段齊下,在整個的戰場內外,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也就是說,劉備雖然只是配角,但絕非是打醬油的旁觀者。論功勞,給劉備算上2成左右,也是沒有太大麼問題的。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大抵過程就是這樣。它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精彩紛呈,蕩氣迴腸,但是以弱勝強的事實,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總結下來就是,天時(瘟疫+天氣),地利(長江天險+江夏堅城)及人和(孫劉合作+民心所向)的因素,抵消了曹操在兵力和戰力上的懸殊優勢,也令孫權和劉備贏下了這場關鍵性的戰爭。

而鎩羽而歸的曹操,不僅錯過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還在短時間內失去了南下進攻的能力。

從此,天下步入了“三足鼎立”的態勢,在中國歷史上延續六十年之久 “三國時代”,也就這麼來臨了……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PS:其實,赤壁只是江東軍周瑜主力的屯兵基地和出發地點,位於長江南岸。而赤壁之戰真正的發生地點,是在隔江相望的北岸“烏林渡”。

這裡才是曹操大軍駐紮的地點,也就是黃蓋詐降,火燒曹軍連排戰船的地方。

所謂“火燒赤壁”,實則為“火燒烏林”。

甚至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烏林的大火太過猛烈,火光將對面江岸的崖壁都映照得一片彤紅,“赤壁”二字才因此得名。

"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4. 真實的赤壁之戰,劉備並非打醬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也是三國時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決定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實力佔有絕對優勢,有望一舉踏平南方並一統天下曹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損失慘重。而孫權和劉備兩家,則藉助這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奠定了割據一方的基礎。

可以說,赤壁大戰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之後數十年“三足鼎立”的天下態勢,也正是源於這場戰爭結果的延續。

近兩千年來,赤壁之戰一向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也被各種藝術作品進行過各種加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下,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蔣幹盜書,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接一個的經典典故,將整個戰爭過程烘托得登峰造極,渲染得蕩氣迴腸。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看。事實上,在全本書“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影響下,羅貫中給“主角陣營”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硬加了不少戲份。

雖然是達到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劇情的目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證明赤壁之戰完全是孫權和周瑜一方的功勞,和劉備並沒什麼關係。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就真的是毫無寸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和觀眾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好好解讀一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魏書》,《吳書》和《蜀書》各自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區別極大。

其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說,曹操大軍趕到了赤壁戰場,在和劉備軍的戰鬥中失利,而此時軍中又鬧起了大規模的瘟疫,很多兵士甚至是官員都病死了,所以只能鎩羽而歸……

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似乎和江東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劉備一家的功勞。

其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照這個記載,赤壁之戰似乎也是劉備指揮的,孫權只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兵配合。兩軍先是在赤壁戰勝了曹操水軍,而且把曹軍的舟船都燒燬。接著,兩軍又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荊襄九郡的核心區域,南郡。這時候,曹操軍中又鬧起了瘟疫,軍士病死無數,所以曹操無力再戰,只能撤退北歸了……

其三,則是《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的記載,這也是和《三國演義》中最接近的,大家所最熟悉,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個記錄,和《三國演義》上的描述差不多,黃蓋詐降,周瑜巧施火攻,一把大火將曹操水寨燒個精光,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曹軍原本就不善水戰,而且受瘟疫影響,戰鬥力大減,所以一觸即潰,死傷慘重。曹操見大勢已去,便引軍退去,回到南郡駐守……

按照這種說法,赤壁之戰又完全成了孫權一方的戰績,似乎沒有劉備什麼事……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為什麼同一個陳壽,寫的同一本《三國志》,對於同一場戰爭的記載,會有如此大相庭徑的描述呢?

這三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的?

我們知道,陳壽這個人是以治史嚴謹,記載求實而著稱的。對於不足信或是比較模糊的資料,他寧可丟棄掉不用,也絕不會在自己所撰寫的史書中,留下不真不實的記載。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三種說法都是真的,只是由於給不同的人物立傳之時,所專注的側重點不同,故而忽略了其他某些東西。所以才有了在我們看來,書中出現的一些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記載。

所以,要想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我們需要將這三種記載綜合起來,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一些佐證,才能得出離歷史真相最為接近的事實。

首先,三種記載都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曹軍所遭遇的疾病。

可以肯定,這就是曹操兵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曹軍士兵感染的是吸血蟲病,因為他們大多是北方人,習慣了北方的乾燥寒冷天氣,一下子來到溫暖溼潤的南方,難免水土不服,導致免疫力大降。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古代的醫術不發達,醫療條件也有限。面對這種大規模傳染的要命疾病,僅有的那麼點醫療資源也完全不夠用。可以想象,天天高燒發著,肚子拉著,還隨時有生命危險。就算是戰鬥力再強,意志再堅定的軍隊,也會因此而戰鬥力大減,滋生出厭戰的情緒。

而劉備孫權兩軍的士兵,多以荊州和江東籍貫為主,長期習慣於南方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對此類疾病也有一定免疫力和防備措施。因此,他們受瘟疫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問題又來了,曹軍雖大部分是北方人,但也收編了不少荊州軍,這些人受到瘟疫的影響應該也是較小的。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呢?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了。

據史料分析,荊州軍總數應該在十萬上下,跟隨蔡瑁張允一起投降曹操的,大概數量在7-8萬之間。也就是說,有2萬左右的荊州軍,都到了劉備的麾下。這其中的主要部分,自然是之前劉琦在諸葛亮的授意下,以增援江夏為由所帶走的部隊。這些人馬加上江夏原有的駐防部隊,就組成了劉備軍團的主力。

應該說,這個數字既符合主流史書上的記錄,也符合演義小說中的敘述,在這一點上,羅貫中也沒有在小說中虛構(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當然,這麼點人馬對於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來說,還是不值一提。儘管曹軍並沒有演義上所吹牛的83萬之眾,但十多二十萬肯定還是有的。再加上新收的7,8萬荊州軍,總兵力再怎麼也在20萬以上。

而且,劉備剛剛遭遇了長阪坡之敗,士氣低落,絕對不敢和兵力與戰力佔絕對優勢的曹操大軍正面對抗。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劉備也不會傻到和曹操硬拼,打陣地戰,他也有優勢。

據史料記載,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是在公元201年,而赤壁大戰的時間,是在公元208年。也就是說,劉備在荊州地界上,待了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時間。雖然沒能佔到地盤,但是對於荊襄九郡的地形人文,民風習俗,自然環境,甚至是一草一木,劉備都熟悉到了極點。

而且,劉備挖牆腳的功夫也不是蓋的,在荊州的幾年時間裡,他通過諸葛亮的穿針引線,結交上了荊州本土的很多官員,如伊籍,向朗等。尤其是劉表去世後,荊州官員們在投降曹操一事上,意見並不統一。一派贊成蔡瑁張允等人的計劃,力主投降曹操;另一派則反對這個計劃,不願不戰而降……

很明顯,主戰派的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劉備這邊,為劉備聚了不少人氣。

不僅如此,劉備手中還有劉琦這張王牌。他利用劉琦的長子身份豎起了反曹大旗,更是贏得了很多荊州人等的支持。就連攜民渡江大撤退的時候,也頗有些人投到他的麾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也就是說,劉備雖然新敗長阪,退守江夏,但他至少還有著地利(熟悉荊州地形氣候)及人和(部分官民人心所向)的優勢。這些,都是他可以用來和曹操周旋的本錢。

劉備是不敢直接出兵與曹操交戰,但劉備可以在暗地裡使陰招,打游擊。他利用自己在荊州人脈和聲望,煽動人心,不斷渲染曹軍的殘暴無德,給曹操收取荊州各郡增加阻力。

不僅如此,劉備還不斷派人蠱惑和忽悠剛投降曹操的荊州水陸軍,令他們士氣低落,出工不出力。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同時,劉備也派出多股小部隊,和曹操打起了游擊戰。截糧道、燒糧草、抓舌頭、搞夜襲……遇上曹操的更小股部隊就伏擊吃掉,遇上了曹軍大隊人馬便隨時藏軍於民……總之,就是在不斷騷擾曹軍。

反正是本土作戰,地形熟悉,進退靈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令曹操追之不得,又防不勝防(三國志中的《樂進傳》,《文聘傳》,《徐晃傳》等,都有曹軍在駐紮荊襄期間,與劉備軍小規模作戰的記錄)

誠然,這種游擊戰法雖然動不了曹操的根本,但也令曹軍不勝其煩,被騷擾得疲憊交加。而且,這種作戰從曹操入駐荊州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從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下荊州,到12月敗走北歸,長達近半年的時間,劉備都在持續和曹操交兵。

所以,《先主傳》和《武帝本紀》中記錄,曹操在荊州與劉備的作戰,指的應該就是這種長期而持久的游擊戰。雖然戰鬥的規模都不大,但是積小勝為大勝,實實在在地是在長期襲擾並削弱著曹軍,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說完了劉備,我們再來說曹操。難道他就這麼被劉備一直騷擾,卻無動於衷?他為什麼不一舉進攻,直接端掉劉備的老巢江夏,來個釜底抽薪,永絕後患?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事實上,曹操肯定也這麼想過,但問題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江夏城池艱險,易守難攻,劉備又有兩萬人馬在手,足以長期堅守。更何況,江夏城依江而建,正面是城牆,背後就是長江,劉備已經和孫權組成了聯盟,協議共拒曹操。也就是說,劉備可以從水路得到孫權一方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力支援,實際上是處於不敗之地。

要知道,在古代的作戰條件下,攻城戰永遠是件坑爹的事情。就算是進攻一方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但只要防守一方有一定實力,指揮得法,糧草充足,要想在短時間內拿下都不是件容易事。(《孫子兵法·謀攻》雲:其下攻城)。

更何況,強行進攻江夏,還會有很大的戰略風險。就算是曹操拼盡全力攻下來了,那肯定也會損失慘重,之後很難再有餘力與江東的生力軍,進行持續的作戰。

而且,在劉曹兩家激戰與江夏城牆內外,雙方拋屍累累,筋疲力盡的時候,誰能保證不會被孫權軍跨江來襲,趁虛而入,拿下荊州,反而斷了曹操的後路?

曹操熟知兵法,他並沒有輕易進攻江夏,進行得不償失的攻城戰。除非,他能夠徹底圍困江夏,連同水路一起封死,斷絕其後援。但是,這明顯也是做不到的。

曹軍長於陸戰,弱於水戰,新收的荊州水軍又出工不出力,一登船下水就被江東的精銳水師圍剿,一觸即潰(《三國志》記載:初一交戰,公軍敗退)。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也就是說,除非曹操能取得江上作戰的優勢,將江東水軍壓住,才能夠有把握拿下江夏,徹底擊敗劉備。

但是話又說回來,既然都能在水軍上壓住東吳了,那為什麼不直接跨過長江天險,先擊敗孫權,來個擒賊擒王?到時候江夏孤城一座,劉備不攻自破,曹操也不用再進行坑爹的攻城戰,可以大大降低士兵的傷亡。

是的,曹操在這裡犯了急功近利的錯誤,這幾乎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腦子發熱。他太不想錯過這次能夠一舉踏平江南,鯨吞南方之地,並統一中國的機會。

他也不顧自己後方尚有隱患,兵士水土不服瘟疫嚴重,荊州之地尚未安頓,軍心民心尚未歸附等負面因素,就一意孤行強令進軍。

他想要憑藉自己在兵力上的絕對優勢,與精於水戰的江東水師,在長江上拉開陣勢,大戰一場。

為了克服在江上作戰的困難,曹操下令將所有的艦船首尾相連,將小船連排起來組成大船,可以在長江的大浪中保持穩定。

無論是人是馬,都能在這種巨大的連排船上如履平地,可以有效解決北方士兵不慣乘船,害怕顛簸等問題。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不過,這樣帶來的隱患也很大。古代的船隻都是木頭做的,木頭本來就是易燃之物。現在再用鎖鏈牢牢連在一起,豈不是一燒就是一片?曹操不是傻子,不會想不到這一點,而且他麾下的謀士也早就指出了這一點,但曹操卻還是置若罔聞。

這是為什麼?就如同前面所說過的一樣,曹操腦子的發熱導致了急功近利的心態,所以最後幹出這種急於求成的事情來。

很明顯,周瑜也看透了曹操的這種心態,所以將計就計,派黃蓋詐降並實施火攻。

曹操也果然中計,甚至連懷都沒懷疑過,就接受了黃蓋的降書。當黃蓋率領數十艘戰船滿載茅草火油,浩浩蕩蕩前來燒他的時候,曹操還帶著幕僚們列隊觀望,對其表示最熱烈的歡迎(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把大火不僅燒光了曹操的連排戰船,也將曹軍的水寨燒個精光,甚至火勢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寨。

原本就在瘟疫的影響和劉備的游擊戰襲擾下疲憊不堪的曹軍將士,根本無心抵抗,幾乎是一觸即潰。

這個時候,一直龜縮於江夏,只敢偷襲打游擊的劉備軍,也一下子傾巢而出(下山摘桃子了哦)。他和周瑜的江東軍一起,水陸並進,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著已經毫無戰心的曹軍……已經收不住陣腳的曹操一敗塗地,雖然說不上是全軍覆沒,但也傷亡過半,損失極為慘重。就連他麾下最精銳的王牌部隊“虎豹騎”,也在這一戰中折損了不少。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而且禍不單行,撤退的道路上又為大雨山洪所阻,曹操命令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路,才勉強擺脫了孫劉兩軍的追擊,得以回到南郡……

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戰,就這樣以曹操的慘敗和孫劉聯軍的大獲全勝而結束。應該說,曹操急功近利的心態和腦子的發熱,才是輸掉這場戰爭的最關鍵原因。

不過,拋開曹操心態的主觀因素不論,純粹站在戰勝曹操的客觀因素上看,到底是誰的功勞最大呢?

其實,這場突如其來的瘟疫疾病,才是戰勝曹操的最大功臣,至少佔了4成以上的戰功。

其次,則應該是孫權一方,因為他們不僅是抵抗並制衡曹操的主要力量,而且還是在戰場上打敗曹軍,並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主力,功勞應該能佔到3-4成。

最後便是劉備。他是戰勝曹軍的輔助力量,但是和曹操作戰的持續時間最長,而且是各種手段齊下,在整個的戰場內外,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也就是說,劉備雖然只是配角,但絕非是打醬油的旁觀者。論功勞,給劉備算上2成左右,也是沒有太大麼問題的。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大抵過程就是這樣。它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精彩紛呈,蕩氣迴腸,但是以弱勝強的事實,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總結下來就是,天時(瘟疫+天氣),地利(長江天險+江夏堅城)及人和(孫劉合作+民心所向)的因素,抵消了曹操在兵力和戰力上的懸殊優勢,也令孫權和劉備贏下了這場關鍵性的戰爭。

而鎩羽而歸的曹操,不僅錯過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還在短時間內失去了南下進攻的能力。

從此,天下步入了“三足鼎立”的態勢,在中國歷史上延續六十年之久 “三國時代”,也就這麼來臨了……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PS:其實,赤壁只是江東軍周瑜主力的屯兵基地和出發地點,位於長江南岸。而赤壁之戰真正的發生地點,是在隔江相望的北岸“烏林渡”。

這裡才是曹操大軍駐紮的地點,也就是黃蓋詐降,火燒曹軍連排戰船的地方。

所謂“火燒赤壁”,實則為“火燒烏林”。

甚至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烏林的大火太過猛烈,火光將對面江岸的崖壁都映照得一片彤紅,“赤壁”二字才因此得名。

三國劉皇叔的千古奇冤:赤壁之戰中的劉備絕不是打醬油的

儘管,這種說法缺乏歷史記錄的支撐,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三國時代以前,任何史料(包括地方史料)都過沒有過關於“赤壁”地名的記載。倒是從三國開始,這兩個字在史書上頻頻出現。

所以,赤壁這個地名,確實是和赤壁之戰分不開的。就算不是得名於赤壁之戰,那也是成名於赤壁之戰。

而今,這座雄偉的古戰場位於湖北省赤壁市西北38公里處,滾滾江水,洪波急湍,驚浪拍岸,濤聲依舊……似乎還在向過往的遊人們述說著,當年的那些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