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事業頂峰的時候,是“跨有荊、益”。不過這麼說也不對,因為劉備手中只有荊州的三個郡,但南郡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能夠成功攻克襄陽,就能夠真正地完成“隆中對”的前提條件。

然而就在關羽積極履行這一點的時候,孫權來了一發背刺,全取荊州(劉備的),還殺掉了關羽。劉備隨後進行對孫權的戰爭,結果在“夷陵之戰”一敗塗地,大批士兵、將領或投降或戰死。此役之後,魏、蜀、吳三國的疆域、實力對比基本穩固,蜀漢最弱。在蜀漢由盛轉衰的過程中,關羽的貿然北伐是其轉折點,從而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那麼劉備為什麼不親自坐鎮荊州,保證荊州的安穩呢?

劉備為什麼不親自坐鎮荊州?

“隆中對”的規劃

諸葛亮為劉備提供的興復漢室的規劃“隆中對”中,雖然提到“跨有荊、益”,從兩處出兵進攻曹操,但其實並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一正一奇,一虛一實,一主力一牽制。劉備親自率領“益州之眾”出秦川,進攻關中;另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率領“荊州之軍”進攻司州。可以說,劉備集團最初的規劃中,就是將益州放在第一位,荊州雖然也是必須的地盤,但重要程度低於益州。那麼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

荊州——“用武之國”

荊州交通發達,北可以威逼洛陽、許昌(如果襄陽、樊城、宛城拿下來的話);東可以威逼江東,南邊還有交州,四通八達;但反過來來說,荊州有何嘗不是一塊四戰之地呢?所謂金角銀邊草肚皮。荊州周圍強敵環伺,承受的壓力非常大。無論從防守還是進攻上,荊州都可以稱得上“用武之國”。

劉備為什麼不親自坐鎮荊州?

益州——“天府之土”

益州無論從人口資源上,還是地理環境上,都具有優勢。

人口資源:荊州在劉表統治期間,可以說“士民殷富”,文化事業繁榮。但隨後曹操、孫權、劉備的征伐、瓜分,不可避免地對荊州造成破壞。龐統勸劉備入蜀的時候,就用了“荊州荒殘,人物殫盡”的詞語。反觀益州,由於相對“自閉”的環境,使益州受到戰火荼毒的影響較少。中原大亂時,也有其他州郡的流民為了避禍遷入益州。經過劉二牧的治理,“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後來荊州丟失之後,諸葛亮就憑藉益州一州之力,屢次北伐,讓曹魏疲於應對。

地理環境:荊州是四戰之地,這點不贅述。荊州雖然也有山川之險,依託漢水,但益州更是艱難險阻,易守難攻。在整個地理環境上,荊州處於腹心之地,益州佔據邊角,可以出兵佔據涼州,進軍關中,進而角逐北方。漢高祖劉邦,就是依託關中,由西向東平定天下的。

戰略重心的偏移

劉備集團從計劃到執行,都是將益州作為中心,荊州作為副中心。這與益州、荊州在戰略上的優劣有關,或許也與“隆中對”中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有關。也就是荊州的尷尬處境。

劉備為什麼不親自坐鎮荊州?

荊州對劉備來說很重要,對孫權來說更加重要。諸葛亮在提出“隆中對”的時候,心中想的是最大化滿足劉備的利益,而忽略了孫權的訴求。荊州在揚州上游,從南郡出兵,可以順流直下,到江東的地盤,讓孫權寢食難安。在這種情況下,與孫權結好,指望兩家併力伐曹,實在是天方夜譚的事情。如果劉備坐鎮荊州,派別人鎮守益州,這就表明一種態度:劉備的主要用兵地點是荊州,而且是蓄勢待發。那用兵方向既可以是襄陽、宛城到洛陽、許昌,也可以是江東孫權。這樣更會讓本來就很脆弱的孫劉聯盟變得岌岌可危。

或許是看中益州的優渥環境,或許也是避免刺激盟友的情緒,總之劉備在入蜀的時候,就將戰略重心偏移到益州。有人認為龐統不死,諸葛亮就可以留鎮荊州,在關羽北伐的時候,幫助穩固後方。其實不然,龐統沒戰死的時候,諸葛亮、張飛、趙雲等重要人物已經入蜀,“惟關羽留鎮荊州。”等到劉備佔據益州時,孫權遣人討回荊州,劉備回答:“須得涼州。”這固然是託辭,但也向孫權表明,自己的目光放在雍涼一帶,打消孫權的顧慮。

劉備為什麼不親自坐鎮荊州?

但同時劉備也無法放棄荊州。一是“隆中對”中,兩個拳頭打人的必要條件;二是維護荊州官吏的人心。所以劉備即使明白荊州是一個隱患,也不能捨棄它。但是後來益州、荊州同時受威脅時(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曹操進軍益州門戶漢中),劉備還是得割出兩個郡,犧牲荊州的利益,保證益州的安全。

益州人心的安撫

益州的派系鬥爭,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劉備沒有入川時,益州分為兩派(割據漢中的“五斗米道”張魯不算),一是益州本土大姓豪族,一是由外部避難入益州的人群,被稱為“東州士”。劉焉對益州來說是一個外來戶。他藉助“東州士”的力量,打壓益州豪族,屬於以嚴治蜀,用殘酷手段壓迫本土勢力。那麼作為刀的“東州士”和作為肉的益州本土必然產生激烈矛盾,益州派一度反叛,最後被“東州士”鎮壓。

劉備為什麼不親自坐鎮荊州?

劉備這支力量入蜀,更是把益州的派系鬥爭攪得更亂。而且劉備和劉焉一樣,也是一個外來戶。從入蜀的過程中來看,“東州士”對劉二牧的忠誠度很低(畢竟是外來戶),而益州本土勢力顯得更有節操一些(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張鬆)。劉備和“東州士”都是他們的敵人,都是來搶他們蛋糕吃的。“東州士”反覆無常;益州派有排外情緒。在入蜀之後,劉備必然要坐鎮在這裡安撫人心,不敢趕回荊州。

舉一個例子,曹操佔據漢中之後,劉曄立馬勸他趁劉備立足未穩,蜀人人心不附的時候繼續進攻。事實上當時蜀中確實大亂,頻繁發生譁變,劉備不得不殺人立威;劉備去世以後,掩藏的暗流也開始湧動,“南中諸郡,並皆叛亂。”

劉備為什麼不親自坐鎮荊州?

小結

劉備集團的戰略是“跨有荊益”,這一點毫無疑問。在實施的過程中,有諸多客觀因素,導致劉備不能不將戰略重心放在益州,親自坐鎮益州。如此一來,荊州的力量相對薄弱。因為關羽的輕敵,加上孫權、劉備對荊州的矛盾,導致兩家大打出手,“隆中對”徹底破產。總而言之,蜀漢的衰弱,是“隆中對”本身存在的缺陷;益州內部複雜的派系矛盾;關羽對荊州形勢錯誤的判斷共同導致的。而劉備將戰略重心放在荊州,則是更加錯誤的、不可為的選擇。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