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短短六十來年,期間發生了三次改變天下格局的戰爭,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分別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讓北方重歸一統,赤壁之戰形成南北對峙,夷陵之戰讓三足鼎立趨於穩定。三次大戰都有其衍生事件,官渡之後曹操以風捲殘雲之勢掃蕩北方諸侯,赤壁之後劉孫曹瓜分天下之腹荊州,夷陵之後的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諸葛亮審時度勢,與東吳罷兵言和,共同抵禦北方強敵曹魏。三大戰役的衍生事件中,以劉備白帝城託孤最為有趣,也最為撲朔迷離,本文就跟大夥聊一聊白帝城託孤這道千古謎題。公元219年七月,劉備漢中大勝曹操,旋即漢中稱王,彼時劉備集團軍心振奮,遠在荊州的關羽趁蜀漢新勝之威親率大軍奇襲曹魏襄樊二城,試圖獨吞荊州。關羽掘漢水灌樊城,水淹于禁七軍,威震華夏。只可惜笑在最前頭的往往笑不到最後,曹操聽取司馬懿的建議,聯合東吳夾擊關羽,孫權派大將呂蒙偷襲南郡,關羽腹背受敵,只好敗走麥城,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局面。

劉備心儀託孤之臣,非諸葛亮而是他,君可自取意在讓孔明效仿霍光

關羽死後第二年劉備登基稱帝,稱帝后第一件事便是興兵伐吳。天下局勢變化不可謂不快,劉備奪漢中,三足鼎立之勢逐漸形成,且約定跟東吳共抗曹魏,誰曾想幾個月後關羽失荊州,孫劉聯盟破裂,一年後劉備東征,蜀漢跟東吳從盟友變成了死敵,倒是東吳跟曹魏進入了蜜月期。劉備東征,蜀軍勢如破竹直抵東吳門戶夷陵猇亭之地,可惜蜀軍的大好形勢也就在此終結了,劉備茂林紮營,浩浩蕩蕩連營七百里,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敗退至白帝城,之後便一病不起。劉備深感自己時日無多,便開始在永安皇宮交代後事,這便有了白帝城託孤。跟大夥想象的不同,劉備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並非只見了諸葛亮和劉禪,事實上劉備在彌留之際所見之人不可謂不多,劉備的幾個兒子,大臣李嚴、武將趙雲,還有丞相諸葛亮,都曾受劉備臨終之託。當然諸葛亮無疑是擔子最重之人,然被賦予託孤之責的人卻並非諸葛亮一人,還有李嚴。

劉備心儀託孤之臣,非諸葛亮而是他,君可自取意在讓孔明效仿霍光

李嚴也被賦予託孤之責,這倒不是說劉備有多器重李嚴,實乃李嚴的身份太過特殊,劉備作為外來勢力入主益州,跟當地勢力一直相處不好,而李嚴正好是益州本地勢力的代表,賦予李嚴託孤之責實際上意在穩定益州的本地勢力,並非劉備真心要託孤於他。事實上劉備選的兩位託孤之臣都不是他心儀之人,李嚴不是,諸葛亮也不是。這或許跟咱們印象中的歷史不同,但卻是事實。劉備初得諸葛亮,的確有如魚得水之感,可惜蜜月期一過,劉備便沒那麼倚重諸葛亮了。讀《三國志諸葛亮傳》可以看出,白帝城託孤之前,諸葛亮幹過的唯一一件大事便是赤壁之戰前遊說孫權聯劉抗曹。赤壁之戰後,到劉備託孤之前,整整十五年,替劉備攻城略地、出謀劃策之人都沒有諸葛亮的身影,劉備入蜀帶的是龐統,爭漢中用的是法正,就連解決劉備集團的經濟問題,採納的也是劉巴的意見,諸葛亮顯然只是個幹活的人,並非決策參與者。

劉備心儀託孤之臣,非諸葛亮而是他,君可自取意在讓孔明效仿霍光

那劉備為何要託孤諸葛亮呢?因為無人可託,劉備於公元223年6月10日薨於永安白帝城,而早在九年前劉備攻益州雒縣時,龐統就身中流矢而亡;三年前,法正剛幫劉備拿下漢中就病逝了,享年四十五歲。一年前,劉巴也去世了。劉備建號帝王的三位肱股之臣相繼先他而去,劉備還能指望誰,只有諸葛亮了。當然,不能說諸葛亮的地位比前面三位都要弱,但至少跟法正相比,諸葛亮是要弱很多的。而且筆者認為,劉備最心儀的託孤之臣並非諸葛亮,而是法正法孝直。對益州來說,法正也是外來戶,他原本是效力於劉璋麾下,可惜不受重用,直到投靠劉備才一展胸中抱負,可見劉備對法正有知遇之恩。劉備建號帝王,法正的功勞不可謂不多,劉備入蜀,法正既是劉璋的使臣,也是劉備的內應。據《三國志法正傳》記載:鬆遂說璋宜迎先主,使之討魯。璋令正銜命。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鬆,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劉璋派法正出使荊州,請劉備入川討伐張魯,結果法正讓劉備拿下益州。有了法正作內應,劉備不取益州,恐怕會遭天譴,這叫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劉備欣然應允。

劉備心儀託孤之臣,非諸葛亮而是他,君可自取意在讓孔明效仿霍光

劉備圖漢中,北懼曹操,東疑孫權,正猶豫不決,是法正斷定曹操後院起火,勸劉備進軍漢中。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舉眾往討,則必可克之。”(出自《三國志》),劉備從其言,進軍漢中,結果是黃忠定軍山大捷,斬殺魏將夏侯淵。劉備漢中稱王,論功行賞,法正官拜尚書令,封護軍將軍。可惜法正的輝煌也隨著漢中之勝戛然而止,劉備漢中凱旋第二年,法正病逝於成都。法正死後,劉備的情緒太過悲愴,據《三國志》記載: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劉備一連好幾日以淚洗面,這可是其他謀臣從未有過的待遇,另外劉備還追封法正諡號翼侯,這可是劉備唯一一個親自封諡號的蜀漢大臣,連關羽都沒這個待遇。

劉備心儀託孤之臣,非諸葛亮而是他,君可自取意在讓孔明效仿霍光

要說法正是劉備最想託孤的人,以上證據還略顯不足,最充分的證據還得是孔明對法正的那句評價。劉備東征前,諸葛亮、趙雲等諸多老臣勸諫劉備以大局為重,不要興兵伐吳,劉備不聽。夷陵之敗後,諸葛亮曾痛心疾首地說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出自《三國志》)意思是法正若在,必然能勸住劉備不東征,由此可見諸葛亮心裡很清楚,在劉備心中,法正的地位遠高於自己。奪益州能看出法正對劉備的忠心,攻漢中能看出法正的能力,孔明的話證明了劉備對法正的賞識,以上都說明法正才是劉備心中最滿意的託孤之臣。筆者相信,如果劉備託孤法正,必然不會說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猜忌之言。歷史上很多學者認為劉備這話充滿了對諸葛亮的不信任,就連同為帝王的康熙皇帝都說劉備這話並非真心實意,乃是猜疑之語!

劉備心儀託孤之臣,非諸葛亮而是他,君可自取意在讓孔明效仿霍光

或許劉備的帷帳後面已經藏滿了刀斧手,一旦諸葛亮口出不妥之言,必然把孔明碎屍萬段。筆者並不想把劉備想的如此腹黑,也無意讓孔明身處如此被動的局面,對“君可自取”的理解,筆者更傾向於方北辰教授的理解:所謂君可自取,並不是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而是讓諸葛亮像西漢權臣霍光那樣,行使廢立君王之權,如果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從劉備的兒子中另選一個當皇帝。劉備沒那麼無私,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無條件地送給一個外姓人。江山必須姓劉,管事的卻可以不姓劉。這個觀點並非無端猜測,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魯王,就是劉備的另一個兒子劉永,劉備讓兩個兒子都“父事丞相”,其中深意大概就是告訴諸葛亮:劉禪不才,可另立劉永,他倆都把你當父親,你可自取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