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是蜀漢集團由盛轉衰的關鍵。

此前的劉備集團,無論情況再怎麼危急,不管形勢再怎麼不利,哪怕是隻剩一人一騎百里奔逃,都依然給人以希望,讓人充滿鬥志和激情。

此後的劉備集團,無論是東征孫吳,連戰連捷直至被火燒連營,還是南征孟獲,七擒七縱以致南人不反,或者是孔明北伐,六出祁山戰至鞠躬盡瘁,無論是勝是敗,總含著幾份無奈,甚至帶著悲情和傷痛。

不知有多少人,在看到水淹七軍、關羽走麥城之後,就不再看了。據說,就連羅貫中寫到這裡之後,後面的情節除了“失空斬”之外,基本都是照史書抄抄而已。似乎連老先生也沒有激情再塑造人物了。


劉備為什麼不發兵救關羽?


關羽走麥城,讓我們活生生地看到一個英雄可以那麼容易地死在一個小人物手裡。關羽目空一切,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誅顏良斬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義釋黃忠,水淹七軍,這樣的蓋世英豪,居然被病鬼呂蒙完敗,居然被困於麥城,居然被潘璋的部將馬忠所擒,而且是全軍覆滅式的活擒!這讓有英雄情結的關羽崇拜者們情何以堪?

關羽走麥城,讓我們活生生地看到諸葛亮的計策在別人的算計面前原來也不堪一擊。算無遺策,玩弄別人於鼓掌之上的諸葛亮,在書中開始算計失敗,他“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笑指畫圖分鼎天下,何等的揮灑自如;他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登臺借風、華容放曹,不僅敵人曹操被他算得死死的,戰友周瑜被他算得死死的,就連手下關羽也被他算得死死的,簡直隻手翻覆天下。呂蒙、陸遜、步鷲、司馬懿千里之外各懷鬼胎地稍一算計,諸葛亮就無計可施了!這讓相信智謀天下的諸葛亮崇拜者們情何以堪?

關羽走麥城,讓我們活生生地看到劉備集團的成員在遇到重大考驗時原來也是各奔東西。關羽走麥城,是號稱聚集力最強,以人和奪天下的劉備集團全面分裂,從桃園結義開始,趙子龍千里來投,關雲長掛印封金,糜竺兄弟毀家相隨,劉安同志殺妻相敬,劉備所到之處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劉備小集團的人常見七進七出、捨生忘死,從沒有出現過叛徒、沒有發生過分裂。這次不僅小舅子糜芳叛變、老同志博士仁叛變、新降將孟達叛變,就連乾兒子劉封也袖後旁觀,一次敗仗,居然發現劉皇叔眾叛親離了,這讓相信仁者無敵的劉玄德崇拜者們情何以堪?


劉備為什麼不發兵救關羽?


傷心之餘,大家都不由得陷入深思,荊州是“隆中對”的重要戰略支撐,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南郡是劉備的老根據地,劉備為什麼不發兵救荊州呢?

1.戰線太多,無兵可派

赤壁戰前,劉備手下兵不當一校,也就是說不足500人,只能依附於江夏的劉琦。戰後在孫權支持下,經數年經營,大約有7、8萬人馬,然後他帶了5萬入川,留給關羽的不過數萬而已。

龐統死後,諸葛亮又帶走了2萬5千人,關羽所帶的基本上是預備役部隊了。劉備奪佔益州打了3年,損失了龐統;打漢中相持了近1年,損失了雷銅、吳蘭等將領。奪益州與打漢中之間,為與孫權爭奪荊州,劉備帶兵5萬回援公安。可見他的機動兵力其實一直是很不足的。

演義中,劉備命令關羽攻打襄樊,其目的在於牽致曹軍,使敵(含東吳)膽寒,以便讓剛奪到的漢中之地、房陵之地得到休養,讓自己可以在兩川站住腳。


劉備為什麼不發兵救關羽?


想想關羽死了兩年之後,劉備集中傾國之力攻吳,也不過是7、8萬而已,演義中所謂75萬,恐怕連羅貫中家門口的老樹掉下的葉子都不會相信的,要知道劉禪投降時,整個蜀漢人口才90多萬啊!

劉備那麼一點兵馬,騙來的西川要派兵駐守,李嚴便是在駐守中脫穎而出的;奪來的漢中要派兵防守,魏延便是在防守中不斷提拔的;新得的房陵三城要派人看守,劉封、孟達被流放於此;漢魏交界處離不開大將坐鎮,張飛、馬超、黃忠本來都在這裡;西南的蠻族好象一直不太服,劉備還沒有找到好的辦法對付他們。

面對處處需要防備甚至處處告急的環境,劉備恨不得把關羽手下的兵馬都拉到西川來,哪來的兵馬再去支援關羽呢?

劉備為什麼不去救關羽,非不願也,實不能也!


劉備為什麼不發兵救關羽?


2.相距太遠,沒路可走

毛主席在評判“隆中對”時,說到:“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諸葛亮的所謂“一旦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一看就是紙上談兵、對著地圖拿出來的規劃。

從成都到襄陽,現在的公路距離是1100多公里,在沒有汽車,沒有手錶的情況下,想及時進行救援,不過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


劉備為什麼不發兵救關羽?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西川救襄樊,不僅糧草不知道怎麼保障,就連兵馬如何動都沒有找出有效的辦法。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出川雖然可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問題是劉備手中現在根本沒有強大的水軍啊,甚至連善於水上作戰的將領都沒有,根本不可能用上水軍,自然也沒有辦法快速救援了。

關羽出兵攻打襄樊,最好的成果是奪下襄陽、樊城,改變原本不利的荊州態勢,為今後如果可能的出兵宛、洛奪佔立足點。實在不行,那也要打出荊州軍的戰鬥力,讓各方敵人(重點是孫吳)感到膽寒,為蜀漢立國之後爭取緩衝期。再不行,那就淺嘗輒止,吸引一下敵人的注意力,然後守好荊州,為今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自保是基礎,體現存在是目的,奪地是意外之喜,戰略擴張則是喜上加喜了。誰也沒有想到讓關羽傾巢出動去奪佔襄、樊,蜀漢也根本就沒有力量去奪佔襄樊啊。

關羽戰襄樊時,劉備的主力還在漢中,部分兵力在西川,無論是從漢中殺到襄樊,還是從西川趕到襄樊,所謂“千里奔襲,必撅上將軍”,派去多少,被幹掉多少。

人生境遇,有時候是天涯咫尺,有時候是咫尺天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望穿秋水,也不過如此!而已!


劉備為什麼不發兵救關羽?


3.準備不足,措手不及

有備則無患,遠慮解近憂。不打無準備之仗,是避免打敗仗,至少是避免打不可收拾的敗仗的核心和關鍵。

關羽出兵襄樊,劉備和諸葛亮是很輕鬆的。演義中,劉備擔心曹操、孫權聯合攻打自己,忙請諸葛亮商議。諸葛亮的反應是:“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


劉備為什麼不發兵救關羽?


看看這個處置:其一,“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派關羽出兵襄樊,連專門的命令都不要下,就派給他封官的人順便下個命令就可以了。正是劉備、諸葛亮的隨意,才使得關羽起兵也很隨意,不僅把罵黃忠放在比出戰更重要的位置,而且下達出兵的命令之後,居然是“設宴城中,款待費詩”,以至於糜芳、博士仁兩人因酒誤事。打仗只有隨隨便便失敗的,絕沒有隨隨便便成功的!

其二,“使敵軍膽寒”,膽寒,就是不服打到服。憑關羽手下的數萬兵馬,憑劉備佔據的荊州不足三郡之地,憑蜀漢那些沒有經過訓練的民兵,不知諸葛亮、劉備哪來的自信,能讓敵人膽寒?正是這種盲目的自信,讓關羽水淹七軍之後,幾乎就想憑著一已之力興復漢室了。結果是不僅敵人沒有膽寒,反而是自己心寒了。

其三,“自然瓦解矣”。自然,講的是一種必然,是一種順理成章的事情。關羽攻打襄樊,只會讓魏吳因為有共同的敵人聯結得更加緊密,怎麼會瓦解呢?劉備因為對諸葛亮的盲信而不深究,諸葛亮因為對自己計謀的盲信而不思考,關羽因為對自己能力的盲信而不自知,三個盲人騎著瞎馬,不敗才怪呢!

再看看這段時間劉備在忙什麼?忙著封官許願,納妃生子,享受幸福果實呢。劉備從東川回成都後,找了死鬼劉瑁的妻子、吳懿將軍的妹妹,冊封其為王妃,後來先了兩個兒子,兩川民安國富。

然後,短短2個月之內,關羽不僅由大勝而大敗,由奪樊城而失3郡,由俘曹軍3萬餘人而至於手下僅餘300餘人,而且居然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住了!


劉備為什麼不發兵救關羽?


劉備怎麼能想到關羽會逼反糜芳、博士仁?怎麼能想到所謂的防禦墩臺一夜被襲?怎麼能想到數萬兵馬頓時瓦解?怎麼能想到劉封、孟達不出救兵呢?怎麼能想到自己所謂的一流團隊不過是土雞瓦狗呢?

劉備不出兵救援關羽的故事告訴我們:一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哪怕你是再能裝的武聖關羽,哪怕你是再能哭的大漢皇叔,都是一樣。二是亢龍有悔、孤陽難長,越是在發展順利的時候,越要小心路上的小坑,因為一失足就會成千古恨。三是有些失誤,是沒有時間、沒有機會、沒有條件去挽回的,“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其奈公何”,千載之下,同哭而已!


劉備為什麼不發兵救關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