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的楚漢爭霸,可謂中國歷史上非常精彩的一段時期。這場戰爭中,交戰的雙方都是人中龍鳳,一方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另一方則是斬殺白蛇的"赤帝子"劉邦。曹魏時期的思想家劉劭曾評價二人道:"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

項羽和劉邦手下的第一謀士相比 哪個更厲害

劉邦和項羽可謂是冤家路窄的英雄,倘若他們二人中任意一個出生在別的時代,都很有可能成為九五之尊,可惜,他們在同一時代相遇,於是必有一戰。當然,兩軍交戰,光是主君優秀是不夠的,還需要優秀的謀臣和將領。霸王項羽手下的第一謀臣,無疑是被項羽尊為"亞父"的范增;而劉邦的第一謀士,則被認為是張良。那麼,這二人中,誰更厲害呢?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國名將白起率大軍攻破楚國首都郢,楚頃襄王狼狽而逃,逃往今河南省淮陽市的陳,並在那裡重新建都,負隅頑抗。這一年,見大勢已去、報國無門的著名詩人屈原在絕望中投河自盡。而第二年,一位後來的名臣在楚國境內的居鄛,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桐城市一帶出生,他就是范增。

范增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了,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古代,七十歲算是相當長壽了,而范增在七十歲之前,幾乎沒有任何作為。直到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掀起了農民起義的風潮,七十歲的范增才終於登上歷史舞臺。

項羽和劉邦手下的第一謀士相比 哪個更厲害

陳勝起義不久便兵敗身死,但起義軍早已發展成規模,湧現出項梁、劉邦等首領。值此亂世,范增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華,於是前去拜見項梁。當時,鑑於起義軍名義上的共同領袖陳勝去世,項梁等人在位於今山東滕州一帶的薛召開會議。

范增面見項梁,並向他陳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陳勝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打著"張楚"的旗號,卻沒有擁立楚王的後裔為尊,反而自己稱王。楚地人民思念故國,想要為興復楚國而奮戰。而項梁之所以得到許多人的擁護,就是因為他身為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人們希望靠他興復楚國。

所以,現在應該擁立已經淪落到為他人放羊維生的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以此迎合百姓們的期望。項梁很贊同范增的建議,便立熊心為新任楚懷王,後世也稱之為楚義帝。後來,項梁被秦國名將章邯所殺,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殺掉宋義,成為了大權的擁有者。范增則因為德高望重,協助項梁而被項羽尊為"亞父"。

項羽和劉邦手下的第一謀士相比 哪個更厲害

我們看看另一邊,大約在公元前250年,張良出生在韓國,這個韓國當然不是今天的國家,而是位於今河南省新鄭市一帶。張良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祖父、父親都是韓國的宰相,於是秦國滅掉祖輩苦心經營的韓國後,張良心中有著無盡的怨恨。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張良甚至找來一個大力士,準備趁始皇帝出巡行刺他。可惜,張良所派出的刺客並沒有找出秦始皇的車輦,張良的刺殺行動宣告失敗。傳說,這之後張良從黃石公那裡得到了《太公兵法》,並從此刻苦學習,成為了一代"智囊"。

後來,陳勝宣佈起義,張良也立刻積極響應,在當地聚集了數百人。張良在率兵投奔起義軍領袖景駒時遇見了劉邦,二人一見如故,且劉邦非常信任張良,凡是張良的建議他都能採納。得到重用的張良感嘆道:"沛公殆天授。"於是便留在了劉邦帳下。

後來,楚懷王規定:先入咸陽者為王。於是項羽、劉邦展開了爭奪。在張良的幫助下,劉邦"下韓十餘城,擊破楊熊軍……攻下宛,西入武關。"僅用一年便以破竹之勢攻入咸陽。劉邦進入秦宮,被其中的珍寶所吸引,失去進取之心,也是張良勸說才讓其清醒。

范增與張良的正面交鋒中,鴻門宴可謂是最為經典。先入咸陽的劉邦本可以稱王,但為了避免與項羽過早開戰,劉邦便放低姿態,自稱僥倖。項羽邀請劉邦赴宴,而范增則害怕劉邦坐大,便打算在酒席間殺掉劉邦。席間,范增多次暗示項羽動手,但項羽不為所動,范增叫來項莊舞劍,想突然發難,但項伯與張良有舊,便也舞劍保護劉邦。

項羽和劉邦手下的第一謀士相比 哪個更厲害

面對這樣危險的局勢,張良先是叫來勇猛的樊噲,讓范增有所顧忌而無法動手,再是讓樊噲保護劉邦暗中逃跑,自己留下穩住項羽。這場交鋒,以張良的勝利告終,但項羽遲遲不動手,從而白費了范增的謀劃、項伯的"吃裡爬外"等等,也都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筆者認為,范增和張良都是才智過人,但劉邦能夠信任張良,事事聽從他的意見,所以張良的才智能夠得到充分的施展;而項羽雖然尊重范增,但許多事情上剛愎自用,相信自己的判斷,導致范增許多妙計被白費。

這樣看來,他們二人誰更厲害,是無法比較的,畢竟鴻門宴上,要是項羽聽從范增計謀,一舉格殺劉邦,並讓侍衛控制樊噲等人,楚漢爭霸也就不復存在了。當然,從戰績、最終的結果等方面看,張良無疑是遠超范增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