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張良反對,為何不久張良也建議劉邦分封

劉邦 酈食其 張良 項羽 英布 韓信 彭越 滎陽 史記 張耳 張生全精彩歷史 2019-04-05

公元前204年,當項羽在滎陽把劉邦團團圍住的時候,束手無策的劉邦問謀士酈食其該怎麼辦?酈食其說,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趕緊刻印璽,派人出去尋找六國的後人,對他們進行分封。這樣一來,他們感激大王你,就會組織軍隊前來救援你了。

劉邦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立刻派人去執行。

這時候張良回來了,聽說了這事後大驚,生氣地說,這簡直就是“亡國之計”,他用了多達八條理由來反駁。嚇得劉邦趕緊讓那些刻印璽的人停手,並大罵酈食其迂腐誤事!

可是,僅僅過了一年,在公元前203年的時候,張良卻主動給劉邦說,讓他對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進行分封,並且給他們的封地劃出界限,促進他們幫助劉邦圍攻項羽。

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張良反對,為何不久張良也建議劉邦分封

(酈食其畫像)

張良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該怎麼理解呢?

關於這件事,我覺得有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時勢不同。

劉邦被圍攻在滎陽的時候,是他最困難的時候。雖然那時候,他已經通過暗度陳倉,獲得三秦之地。並且接連降服了常山王張耳、韓王昌、河南王申陽、魏王豹和殷王卬五個諸侯,獲得50多萬人馬,又趁項羽征討齊國的時機,攻入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但是等項羽回來救援的時候,他卻被打得狼狽逃竄,最後在滎陽被項羽圍困。

那時候,本來已經投奔劉邦的那些諸侯,又反叛了,也不來救他。可以說,項羽把他拿下來,只在旦夕之間。劉邦這時候,全無號召力。就算他把印璽送到六國後人的手中,他們真的把軍隊組織起來了,一來劉邦沒號召力,二來大家都害怕項羽,因此肯定不會來救他。

而到了公元前203年,韓信已經攻下齊地,彭越、英布也已經反叛項羽。那時候,劉邦加上韓信、彭越、英布已經對項羽形成了包圍之勢。在名義上,韓信、彭越、英布是歸劉邦管的。雖說分封諸侯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為了調動這幾個人的積極性,做出對他們進行分封,並劃定邊界的權宜之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決策。

由此可見,張良執行自己曾經反對過的決策,是張良頭腦清醒,處理事情靈活機動的表現。

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張良反對,為何不久張良也建議劉邦分封

(張良畫像)

第二種可能:打擊同僚。

很可能酈食其的計謀並沒有錯。為什麼說他的計謀並沒有錯呢?

因為當時劉邦雖然處在最困難的時候,但畢竟他已經在和項羽爭奪天下了。在名氣上,他是當時的天下二霸之一。名氣決定著他的召喚力。再說了,他還派出韓信攻趙伐齊,打得有聲有色。所以儘管落魄,也並非完全沒有實力。

這時候,如果他召喚六國後人,讓他們站起來和項羽鬥。六國後人為了實現復國的目的,肯定會這麼做的。

再說了,如果認為刻印璽去分封六國後人都是“亡國之計”,為什麼分封韓信、彭越、英布就不是“亡國之計”呢?要知道,韓信、彭越、英布都是虎狼一樣的人物,胃口很大。劉邦那時候即將統一全國,那樣做,不是自找麻煩嗎?

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張良反對,為何不久張良也建議劉邦分封

(劉邦畫像)

​所以,張良的說法,並不是特別站得住腳。

那麼,張良為什麼還要那麼說呢?很可能,張良那樣說,只不過是反對酈食其。畢竟酈食其這個人,和他都同為劉邦的謀士。再加上酈食其一向自負,所以張良對他很不滿。當他說出妙計後,張良故意說這個計策不對,以此來打擊他。張良說出多達八條理由,就可看出,他對酈食其有多麼介懷。不把酈食其打下去,張良寢食難安。

後來張良之所以又提出分封的建議,是因為那時候,酈食其已經被齊王“烹死”了,沒人再和他爭寵了。

這兩種可能中,究竟哪一種是對的呢?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