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賜姓和貶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他們都“被迫”改姓了?

中華文明的流傳,離不開姓的文化,也就是姓氏的文化。姓氏是一個社會層面的符號,也是家族系統的血緣標識,代表古人對祖先的尊敬與崇拜。自古有典籍《百家姓》,而事實上,中國的姓氏有一萬多個,每一個姓的起源就是一段故事。

這裡主要介紹的是姓氏來源的一種特殊途徑——古代封建君王賜予的姓氏。都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這姓若是皇帝所賜,表彰功勳,那是極其榮耀的。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時就面臨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國都的設立。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或出於淮泗,或起於中原,都希望這個嶄新的王朝能夠定都洛陽,這樣從地緣上與他們的家鄉封地聯繫更緊密,同時也能效仿周王朝國祚綿長,因為定都關中的大秦歷經二世就滅亡了。但這時候,有一個人面見劉邦,力排眾議,而他的身份非常卑微,只是一個駕車的戍卒,他叫婁敬。

皇帝賜姓和貶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他們都“被迫”改姓了?

婁敬目光遠大,從地理方面分析了為何漢朝應該建都於關中,而洛陽地處中原腹地,一馬平川,極容易被諸侯窺伺。王朝初建,百廢待興,這種疲弱的狀態是絕對經不起任何動盪的,基於此,為保險起見理當在秦朝的基礎上,建都於關中。而張良也認為,從對全國的控制力來講,的確在關中建都更為妥當,劉邦一向尊重張良的意見,也就對婁敬另眼相看。“婁”與“劉”發音相近,為了表彰這位布衣賢士,劉邦特賜他姓劉,更名為劉敬。

另一個被劉邦賜姓的人是項伯,項伯代表的項氏原本是劉邦的死對頭,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後,項氏一族也跟著潰散,而其中項伯因為在鴻門宴上幫助過劉邦,使得劉邦躲過了一劫,因而得到了劉邦的赦免,被賜姓劉。只是這些因由說出來就比較令人唏噓感嘆了,而這一支劉姓族人後來取繁體字“劉”中的“金”字改為姓金。

《隋唐演義》中,瓦崗山上有個很厲害的軍師叫徐茂公,足智多謀,能掐會算,而他的歷史原型為隋末唐初的名將李勣。李勣,本名徐世勣,早年在瓦崗山為翟讓部下,後來李密為奪權殺死翟讓,徐世勣悲憤之餘厚葬了翟讓,然而為了反隋依然為李密做事。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擊敗,投靠李唐,徐世勣恪守人臣本分,依然堅守黎陽,最後以李密的名義向大唐交出土地民表,沒有為自己攬半分功勞。李淵聽聞,對徐世勣的品格甚為嘉許,特賜姓李,為李世勣。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繼位後,為避名諱改為李勣。

皇帝賜姓和貶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他們都“被迫”改姓了?

李勣一生效忠的對象有多少呢?翟讓、李密、李淵、李世民、李治,如果算上武氏被封為皇后代唐高宗掌權,恐怕還要算上武則天,而也正是在這位帝國將星隕落之後,武氏才敢真正地奪權。而最後,他的諡號中卻有一個“貞”,即“貞武”。

明朝時,出了兩位姓鄭的名揚海外的大人物,一位是鄭和,一位是鄭成功。不同的是,鄭和的“鄭”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成功的“鄭”是本姓,又受南明隆武帝賜朱姓,被稱為“國姓爺”。

鄭和原名馬三保,作為戰奴被派侍奉當時的燕王朱棣。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權即位,這位“三保太監”因功被賜姓鄭(有一種說法,是與鄭村壩戰役中鄭和立功有關),當然,原本的馬三保作為有殘疾的宦官,是不可能被賜姓朱了。後來因為率領船隊出使西洋的功績,鄭和得以過繼族中的孩子,這一支從此全部跟著姓鄭。

皇帝賜姓和貶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他們都“被迫”改姓了?

鄭成功原名森,與父親鄭芝龍對隆武帝有擁立之功,隆武帝賜鄭成功“朱”姓,還賜給了他“成功”這個名字。鄭成功就有了“國姓爺”的稱號,至於為何沒有人叫他“朱成功”,恐怕是因為當時的明朝氣數已盡,與其說是鄭家效忠朱家,倒不如說是朱家靠鄭家庇佑。再者,鄭成功又是獨立與荷蘭殖民者作戰而最終收復臺灣,被稱為“民族英雄”,後人還是以鄭姓稱呼吧。

並不是所有被皇帝賜姓都是一種榮耀,有的也是一種恥辱甚至是仇恨,即為賜惡姓。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歷來是男權社會,乾為坤綱,所出過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武則天。武則天為了得到權位動用過各種血腥的政治手段,打壓對手的同時,也掩飾了世俗對自己女性身份的輕視。她鬥倒了原本的王皇后,將其族人賜姓“蟒”,鬥倒了蕭淑妃,將其族人賜姓“梟”,越王李貞起兵造反被稱帝的武則天鎮壓下去,這一支李姓被賜姓“虺”。虺是傳說中的大蛇,是能夠修煉進化為龍的,此意是爾等雖未皇族,卻大逆不道,不配再當龍子龍孫,就稱為“虺”吧(《神探狄仁傑》中“蛇靈”殺手虺文忠便出自這一支)。可見武則天不但要消滅這些反對自己的人,還要在尊嚴人格上極盡打壓。

歸根結底,封建社會的制度決定一朝為一家之天下,作為維護統治的手段,賜姓就成為一種很典型的現象。

各位還聽過哪些皇帝賜姓的典故呢?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行雲織夢 編輯:吃硬盤吧、小二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