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無論是瞭解歷史的走向,還是觀察歷史進程中的人物,抑或是品味其他文明的傳統,都是令我們學識上、精神上更加充盈的一些收穫。

|作者:張丹丹

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學家們不知疲倦地一再加工,寫就一段段光榮與屈辱、夢想與血淚、愛情與慾望的史詩。它們有時是莎士比亞的戲劇,有時是曹雪芹的小說,有時還是金庸的武俠夢。歷史與想象究竟如何在天才的頭腦中碰撞,人們總是禁不住想去探究一下。

這一次,探究的樣本是《權力的遊戲》。原著作者馬丁在很多采訪中說過,《冰與火之歌》的靈感源於歷史,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傳統。

於是,我們邀請了研究歐洲歷史的學者——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陳日華和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盛仁杰,還有正在南京大學學習歷史的四位劇迷和書迷——徐航波、譚鬆、戚玥、杜澎帥,一起來談談這部劇和它背後的歷史。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公元1世紀至5世紀,

不列顛島進入羅馬時期

《環球人物》:馬丁常說,《冰與火之歌》是受英國玫瑰戰爭啟發而創作的,《權力的遊戲》對原著還原度非常高。所以很多劇迷和書迷會去英國曆史上尋找故事的原型,也的確能找到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從第一季到最後一季都十分重要的地點——絕境長城,靈感來源就是英國在羅馬不列顛時期修築的哈德良長城。

陳日華:羅馬不列顛時期是英國有文字記載歷史的開始。關於英國早期歷史最重要的兩部著作是《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和《英吉利教會史》,它們所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馬不列顛時期。

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羅馬共和國的凱撒大帝兩次率軍入侵不列顛;到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征服了不列顛,隨後建立不列顛行省。也就是說,從公元1世紀開始,不列顛島進入羅馬統治時期,是羅馬帝國最偏遠的行省。羅馬人在不列顛的統治延續了大約400年,他們沒有徵服全島,所以在北部修築了哈德良長城抵禦所謂的“野蠻人”。在羅馬統治者看來,長城以南是“文明人”,長城以北是“野蠻人”。

《環球人物》:劇中的北境也以絕境長城為界。長城之外有野人,長城之內才是需要保護的領土。馬丁多次和媒體談到哈德良長城,說自己1981年第一次去英國時,在一個肅殺的秋日站在哈德良長城上凝視北方,想象著當年駐守於此的羅馬人的感覺,他們也許從非洲、敘利亞抑或埃及來到這個羅馬文明的盡頭站崗,永遠不確定面前的山地和森林裡到底會冒出什麼東西。

盛仁杰:哈德良長城在英格蘭北部,穿過了諾森伯蘭等3個郡,當時是為了防止北部蘇格蘭人的來襲。和我們熟悉的萬里長城相比,它的城牆很矮。劇中的絕境長城其實更像萬里長城,城牆高聳,連綿不絕。

《環球人物》:絕境長城之外有野人,還有異鬼。我們可以想象羅馬不列顛時期,長城以北的原住民不時南下侵擾,與野人的設定類似。那麼異鬼的形象來源是什麼?

盛仁杰:很難揣測異鬼的形象來源。我所知道的是,在羅馬不列顛時期之前,不列顛島的原住民是凱爾特人。凱爾特歷史上有個神話,說愛爾蘭國王有一口“永生的鍋”,當戰爭發生時,愛爾蘭士兵如果戰死,國王就會把他投進鍋中復活。復活的士兵不會思考,也不會做別的事,只會打仗。也許馬丁借鑑了這個古老的神話。

徐航波:劇中異鬼在極北之地,由森林之子創造。森林之子是北境最早的原住民。這個設定讓我想到比凱爾特人還要早的原住民,可以聯繫到對英國巨石陣的研究。有一種說法認為巨石陣是這些原住民的祭壇。劇中森林之子創造異鬼時用到的符號顯然也是一種祭祀。

譚鬆:關於巨石陣的說法有很多,目前還沒有定論,仍然是個謎。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公元5世紀至1066年,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環球人物》:七大王國的設定是來自英國曆史上的七國時代嗎?

杜澎帥:七國時代有些類似我們的戰國時期,這個設定比較好鋪開故事情節,但劇中的征戰和七國時代並不能一一對應。

戚玥:瞭解這段歷史可以破除書迷、劇迷對七國時代的“偏執”。

陳日華:七國時代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一段歷史。捋順這一段需要從西羅馬的覆滅說起,歐洲大陸的日耳曼蠻族中有一支叫西哥特人。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下羅馬城,岌岌可危的羅馬帝國召回駐紮在不列顛的軍團。不列顛失去保護後,被日耳曼蠻族中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入侵,開啟了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這段蠻族入侵的歷史也是民族融合的歷史,英格蘭一詞就來源於“盎格魯人的土地(Angle-land)”。在長達一兩個世紀的蠻族入侵後,不列顛島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也就是七國時代。

杜澎帥:歷史上的七國時代和劇中的七大王國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七國時代是各自為王,沒有一個所有人都臣服的國王;而維斯特洛是一個統一的王國,鐵王座上的是國王,其他人是領主。

陳日華:在七國時代的後期,出現了歷史上被稱為“英國國父”的人——阿爾弗雷德大帝。公元871年,阿爾弗雷德登上七國之一的威塞克斯王位。當時,不列顛島飽受丹麥人的劫掠,也就是維京海盜中的一支。維京海盜以殘暴著稱,不僅搶奪財物,還會屠殺居民。為了抵禦外辱,七王國經常協同作戰,但收效甚微,丹麥來的海盜陸續征服了威塞克斯以外的王國。

阿爾弗雷德是一位傑出的軍事領袖,在繼位之前已經多次率兵抵抗丹麥人的入侵。公元876年,他率軍民在愛丁頓與丹麥人激戰,取得戰略性勝利,逼迫丹麥人退居北方的“丹麥區”,形成了南北分治的態勢。所以他是英國的民族英雄,被尊為國父。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阿爾弗雷德大帝(849年-899年),威塞克斯國王。他率軍民抗擊入侵的丹麥人,是英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被尊為國父。

《環球人物》:劇中鐵民的原型出現了——維京海盜。馬丁對維京人很熟悉,他在美國西北大學讀書時選修了斯堪的納維亞歷史,那裡是維京人的老家。這麼看來,維京海盜被他寫進小說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陳日華:維京人是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的統稱。當時北歐的這些海盜各有偏好,丹麥人喜歡入侵不列顛,瑞典人、挪威人喜歡入侵西歐大陸。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法國地名——諾曼底,就源自維京人的入侵,意思是諾曼人的地盤。諾曼人也是維京人的一支。英國曆史接下來最重要的事就是諾曼征服。

譚鬆:鐵民的長船明顯是維京長船。

陳日華:對。維京長船很有特點,雖然需要越過海峽,但是吃水淺,可以順著河道深入不列顛腹地。這也是丹麥人能長驅直入的原因之一,他們不只是在沿海搶掠。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同時期的西歐大陸

建立起大大小小的蠻族國家

《環球人物》:當不列顛進入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時,西歐大陸也一片混亂。西羅馬被日耳曼蠻族所滅,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蠻族國家。馬丁在說起小說的靈感來源時,也多次提到西歐大陸這一段歷史。

戚玥:比如泰溫·蘭尼斯特和“小惡魔”提利昂·蘭尼斯特,這對父子很像墨洛溫王朝的兩任宮相——矮子丕平和他的父親查理·馬特。

杜澎帥:我認為矮子丕平是亂世梟雄。

陳日華:是不是亂世梟雄取決於各人看法,但矮子丕平對歐洲歷史的影響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公元476年,西羅馬覆滅,歐洲進入了中古時代。日耳曼蠻族之一的法蘭克人在今天法國大部和德國西部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王朝——墨洛溫王朝,從公元481年統治到751年。王朝的最後100多年是“懶王時期”,先後繼位的12位國王都沒有實權,統稱懶王。國家大權旁落於宮相之手,查理·馬特在公元715年繼任宮相,掌握了國家權力。公元732年,他在普瓦提埃戰役中打敗阿拉伯人。當時,阿拉伯人入侵西歐勢如破竹,直到普瓦提埃戰役後才被迫停止前進。如果沒有查理·馬特,也許歐洲歷史就改寫了。

戚玥:在小說裡,泰溫的設定也是“瘋王”時期實際操控王國的人。泰溫是維斯特洛歷史上最年輕的“國王之手”,輔助國王治理朝政長達20年。到瑟曦成為攝政太后時,他派了兒子提利昂來做“國王之手”。查理·馬特死後,也是兒子丕平繼承了宮相職務。

陳日華:查理·馬特的兒子被叫做“矮子丕平”,一種說法是因為他身形矮小,另一種說法是含有看不起的意思。他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公元750年,羅馬教皇請丕平出兵遏制倫巴第人對羅馬的侵擾,時為宮相的丕平藉機尋得了羅馬教皇對其稱王的支持。751年,丕平由貴族推舉成為法蘭克國王,大主教為他塗聖油並加冕。753年,倫巴第人威脅羅馬,教皇逃亡法國,在聖德尼教堂為丕平加冕。這樣一來,丕平稱王的合法性就得到承認了。為了答謝教皇,丕平在754年與756年兩次出兵意大利,迫使倫巴第人把其侵佔的羅馬諸城市與拉文那總督區交給教皇統治,史稱“丕平獻土”。今天的梵蒂岡可以聯繫到這段歷史。

徐航波:矮子丕平建立的王朝被後世稱為加洛林王朝。

《環球人物》:如果劇本按照這段歷史來寫,那“小惡魔”提利昂可能是最後贏家。

陳日華:“小惡魔”能不能成為贏家不知道,但矮子丕平肯定是贏家。他的兒子查理大帝被後世尊為“歐洲之父”。撲克牌裡的紅桃K不是一個國王的畫像嗎?就是查理大帝。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查理大帝(742年-814年),法蘭克國王,被稱為“歐洲之父”。撲克牌中的紅桃K就是他的形象。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公元1066年,

征服者威廉登陸英格蘭

《環球人物》:七國時代與懶王時期是英吉利海峽兩岸平行發展的歷史。我們再回到英國,也回到維斯特洛大陸。小說裡寫過,維斯特洛大陸是由征服者伊耿統一的。馬丁在一次採訪中說“征服者伊耿的靈感來自征服者威廉”。據說威廉是將英格蘭帶入封建制盛期的君主。

陳日華:沒錯。在盎格魯—撒克遜中後期,不列顛島出現封建制,而法國的諾曼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封建分封制。威廉發起的諾曼征服將新的政治軍事體制帶到了英格蘭。

征服者威廉原本是法國諾曼底公爵,與英王愛德華是表親,愛德華曾經許諾允許他繼承王位。1066年,愛德華病故,沒有留下子嗣,威廉提出繼承英格蘭王位的要求。但英格蘭貴族不願意由外來者統治,轉而推舉哈羅德為國王。於是,威廉率兵入侵英格蘭,直取倫敦,並在年底自封為王,開創了諾曼王朝。這段歷史就是諾曼征服,他也被稱為“征服者威廉”。

徐航波:劇中的維斯特洛大陸原本也是7個王國互相征戰,最後由遠離維斯特洛大陸的龍石島領主伊耿·坦格利安發起征服戰爭,在整個大陸建立起統一國家。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冰與火之歌》中描寫的維斯特洛大陸和厄斯索斯大陸,故事主要發生在維斯特洛大陸。

《環球人物》:征服者威廉用到的理由是繼承權。這個傳統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基石,也是劇裡的基本設定,比如坦格利安家族的後裔、被迫流亡到狹海對岸的丹妮莉絲就依據血統認為自己是鐵王座的繼承人。

陳日華:更準確的說法是繼承製度。英格蘭是歐洲較早形成長子繼承製的國家,根據血緣的遠近排定繼承順序。在國王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手足和表親也有可能繼承王位。

《環球人物》:我在一本介紹英國曆史的書中看到,征服者威廉的對手哈羅德被稱為“發假誓者”。因為哈羅德在落難時曾得到威廉的救助,被迫立誓支持威廉繼承英格蘭王位。但最終他背棄誓言,自己做國王,因此被稱為“發假誓者”。這種給權勢人物取稱號的做法是當時就流行的嗎?

陳日華:對,歐洲人不避諱這種稱號。他們重名的太多,很多人叫威廉、愛德華、路易,怎麼區分呢?就加一個稱號。

戚玥:馬丁老爺子在書中沿用了這個傳統,如“弒君者”詹姆,源於他殺死了“瘋王”。還有“小指頭”“小剝皮”“小惡魔”“美人”“獵狗”等等。

譚鬆:這種傳統也用在正式場合,當然稱號也更正式。英國《大憲章》的開頭就有——“受命於天的英格蘭國王、愛爾蘭領主、諾曼底與阿奎單公爵、安茹伯爵,約翰”。

徐航波:所以丹妮莉絲每次出場介紹自己都有一長串頭銜——坦格利安家族風暴降生、鐵王座的繼承人、安達爾人和先民的女王、龍之母、大草原的卡麗熙、彌林女王……每多一季,她都能多幾個頭銜,就是在宣稱自己的合法性。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諾曼征服後,

騎士制度興起

《環球人物》:征服者威廉給英格蘭帶來封建分封制後,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陳日華:就是大家熟悉的騎士制度形成了。

《環球人物》:騎士制度、騎士精神是《權力的遊戲》中最基礎的設定之一,在很多關鍵處推動了情節發展。比如“弒君者”詹姆,從一開始不擇手段的反派形象,到最後一季獨自前往北境對抗異鬼的英雄形象,這個轉變的內核就是騎士精神。

杜澎帥:騎士精神確實是劇中很吸引人的一點。

陳日華:大約在公元8世紀左右,馬鐙從東方傳入歐洲,讓騎兵的戰鬥力大大增強,也讓騎士制度有了技術基礎。1066年,威廉入侵英格蘭時有一場戰役叫黑斯廷斯戰役,他用騎兵取得壓倒性勝利。威廉佔領英格蘭後,沒收了全國近一半的耕地,一部分留作王室領地,另一部分分封給臣下。得到土地的貴族同樣可以將領地分封給家臣。這種封建制度的底層貴族就是騎士,騎士通過效忠領主、贏得戰功而獲封土地,完成階層的躍遷。同時大貴族有義務向國王提供騎士,威廉就通過一次次的分封組織起一支數千人的騎士軍隊。

戚玥:早期的騎士大多是武夫,並沒有很高的道德水準。

盛仁杰:劇中用了很多細節表現這種社會背景。我印象最深的是“獵狗”桑鐸·克里岡在第三季中搶劫了一對收留自己的小農父女,導致這對父女活活餓死。“獵狗”是御林鐵衛,自動成為一名騎士,但在欺壓平民這件事上沒有半點猶豫。這也是《權力的遊戲》魅力之所在,用各種細節反映出社會的複雜、人性的複雜。

陳日華:騎士制度興起後,漸漸有了行為守則。13世紀,雷蒙·勞所著的《騎士規則全書》是這麼要求的:“人類的原罪是騎士制度產生的淵源,他們保護人類,壓制邪惡。”因為騎士制度伴隨封建領主出現,所以他們最重要的品質其實是忠誠和勇敢。

杜澎帥:騎士精神被後世的文學美化了。在騎士制度衰落後,領主訓練私兵為自己打仗,那是純粹為一己私利。於是很多人開始懷念騎士們保護弱小、伸張正義、彬彬有禮等品質,18世紀英國出現大量騎士小說來讚美騎士精神。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1366年,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國統帥貝特朗·迪蓋克蘭(1320年-1380年)接受教皇使節的10萬里弗赫,答應在出兵時繞過阿維尼翁城。

陳日華:英國直到今天仍然有騎士,最有名的是嘉德騎士團,現有成員包括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威廉王子等人。嘉德騎士團由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三世設立,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據說,在愛德華三世參加的一個宴會上,伯爵夫人的吊襪帶掉了,引起眾人竊笑。這些貴族的反應讓愛德華三世不齒,他說“心懷邪念者應該覺得羞恥”,當即決定成立嘉德騎士團。嘉德是Garter的音譯,即女子吊襪帶的意思。尊重女性也是騎士品質之一。今天英國皇家徽章的周圍有一個圈飾,用古法語寫著“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就是愛德華三世說的那句話,這個圈飾就來自於嘉德勳章。

《環球人物》:我印象中有過一個新聞,說威廉王子是嘉德騎士團成立600多年來的第1000位騎士,為他授銜意義非凡。授予騎士頭銜是不是有一定的儀式?

杜澎帥:《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第二集裡,詹姆封布蕾妮為騎士那場儀式可以考證下,用劍在受封者雙肩輕點,同時念出騎士守則。

陳日華:早期成為一名騎士比較簡單,你買得起馬匹、盔甲、武器,僱個僕人跟隨,就可以說自己是騎士;後來講究效忠領主,需要宣誓,由領主授銜,有了一定的儀式。這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但總的來說並不複雜。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公元1337年至1485年,

百年戰爭和玫瑰戰爭

《環球人物》:嘉德騎士團的成立正是騎士制度到達鼎盛的時期。它的創建者愛德華三世雄心勃勃,英法百年戰爭就起於他統治的時期,緊隨其後又有英國玫瑰戰爭。這段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戰爭史被馬丁反覆提及,稱《冰與火之歌》的靈感來源就是玫瑰戰爭,很多情節設計受到百年戰爭的啟發。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表現玫瑰戰爭的漫畫。1455年至1485年,英格蘭貴族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為爭奪王位,展開了長達30年的內戰,史稱“玫瑰戰爭”。

陳日華:英法百年戰爭發生在1337年到1453年,起因錯綜複雜,既有法國統治權問題,也有蘇格蘭問題,還有王位繼承問題。種種原因糾結在一起,最終爆發了百年戰爭,但歸根結底,戰爭的本質仍然是爭奪領地。

《環球人物》:馬丁說中世紀曆史裡3/4的戰爭都源自繼承權糾紛。百年戰爭中有這個原因,玫瑰戰爭更是完全以繼承權為藉口。

陳日華:玫瑰戰爭發生在英法簽訂停戰協定後不久,英國兩大家族——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為爭奪王位鏖戰30年。這兩個家族都是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後裔,都宣稱對王位有繼承權。戰爭開始前的1453年,百年戰爭以英國的失敗告終,國王亨利六世神志失常。

戚玥:小說裡也有“瘋王”這個角色。

陳日華:1455年,以瑪格麗特王后、薩默塞特公爵和白金漢公爵為首的蘭開斯特家族掌握了權力,此前在國王神志失常時行使攝政權的約克家族決定用武力保衛自己,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規模在英國曆史上是空前的,相當慘烈,最後亨利·都鐸結束了戰爭。他是蘭開斯特家族流亡法國的繼承人,1485年在一場戰役中打敗約克家族將領理查德後,宣佈迎娶約克家族繼承人伊麗莎白,由此統一了這兩個王族,開創了都鐸王朝。

《環球人物》:王后家族蘭開斯特,與劇中蘭尼斯特家族的名稱太相近了。這段歷史也能聯想到劇中的好幾段聯姻。比如先是喬佛裡與珊莎訂婚,之後“小玫瑰”瑪格麗成為喬佛裡的王后,而“小惡魔”迎娶珊莎,都是幾大家族為了政治目的而聯姻。

陳日華:大家族聯姻在任何國家的歷史中都很常見。

徐航波:這場戰爭被叫做玫瑰戰爭,是因為兩個家族的族徽都是玫瑰。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族徽,約克家族以白玫瑰為族徽。為了紀念這場戰爭,英國把玫瑰定為國花。

《環球人物》:族徽也是歐洲一個古老的傳統。馬丁在《冰與火之歌》中給這些大大小小的家族設計了好幾十種族徽。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權力的遊戲》中的九大家族領地與族徽。

陳日華:族徽伴隨著騎士制度出現。一開始是因為騎士在戰場上需要徽章表明身份。你想象一下,全副武裝的騎士去衝鋒陷陣,混戰起來如何知道身邊的人是敵是友呢,所以用徽章表明身份。歐洲很多家族的族徽是盾形,因為與戰場關係密切。英國有一個紋章院,過去有法律規定只有哪些人才能去紋章院設計族徽,體現了很森嚴的等級劃分。現在已經放開了。

盛仁杰:法國的紋章機構也是,現在可以購買設計。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16世紀的都鐸王朝

連續出現三位女王

《環球人物》:在百年戰爭期間,聖女貞德出現了,她總是以騎士的形象出現,可以認為她是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騎士嗎?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表現聖女貞德(約1412年-1431年)指揮戰鬥的畫作。

盛仁杰:貞德應該沒有獲得騎士稱號,但她的確是一位精神領袖,是法國的民族英雄。百年戰爭期間,這位出身法國農村的少女多次帶兵從英格蘭軍隊手中收復失地,激勵當時的法國貴族和騎士奮勇戰鬥。今天去法國,你仍然會在各個地方看到貞德的塑像,一般都是身穿盔甲、持劍、舉旗的形象。

《環球人物》:《權力的遊戲》最後一季出現了女騎士——布蕾妮,有意思的是,最後一季的鬥爭也發生在兩位女王之間。所以,不少觀眾說這反映了女性的崛起。

戚玥:《冰與火之歌》這套作品目前出版的5卷中倒還沒有出現女騎士。

陳日華:這個視角很有意思。英國今天也是女王在位,其實第一位女王恰好出現在結束玫瑰戰爭的都鐸王朝裡。1553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六世病逝,處在激烈宗教鬥爭中的英格蘭各方勢力先是扶持簡·格雷郡主為女王,之後又擁戴瑪麗·亨利為女王。簡·格雷是英格蘭歷史上第一位女王,在位僅13天。瑪麗一世在位5年,因實施血腥的宗教鎮壓而被稱為“血腥瑪麗”。

《權遊》結局崩了?其實那些細思恐極的歷史細節,你壓根沒看懂……

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1516年-1558年),天主教君主,嚴酷鎮壓新教徒,有“血腥瑪麗”之稱。

她在位時期恢復了天主教的統治地位,殘酷鎮壓新教徒,5年間燒死300多名新教徒,被流放者不計其數。瑪麗一世逝世後,妹妹伊麗莎白繼位。伊麗莎白一世在位40多年,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被稱為“榮光女王”。算下來,在都鐸王朝後期,連續出了3位女王。

《環球人物》: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相信,每位讀者都能從這樣的對話交流中獲得只屬於自己的感受。無論是瞭解歷史的走向,還是觀察歷史進程中的人物,抑或是品味其他文明的傳統,都是令我們學識上、精神上更加充盈的一些收穫。對風靡近10年的《權力的遊戲》,希望每個人心中都能葆有一份獨特的精神體驗。謝謝你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