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法律條文明確規定漢語的文言文是官方書面語,但是,自從漢字誕生的那天開始,漢語的文言文就成為了官方書面語,從夏、商、周到元、明、清,漢語的文言文都是統一的書面語,今天的日本、韓國、越南等地,甚至也將漢語的文言文定為官方語言,因此,在古代的東亞世界,漢語的文言文就成為了東亞世界的通用語。

中國幾次人為縱火,讓中華文明差點斷絕,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造假

用漢字書寫的《日本書紀》

幾千年以來,漢字只有字體、字形的變化,文言文只有語法規則的細微改變,因此,中國人現在也能看得懂秦漢時期司馬遷所著之《史記》、班固所著之《漢書》,日本人、韓國人同樣也要學習中國先秦、秦漢時期的文言文,這在歐洲是不可想象的,歐洲在古希臘時代的書面語是希臘文,古羅馬時代的書面語是拉丁文,到了近現代社會,則是英文、法文、德文等不同的文字,今天的英語、法語和德語雖然有很多詞彙來自希臘文和拉丁文,但是,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是無法直接閱讀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著作的,古希臘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古羅馬時代相當於中國的秦漢時期,這就相當於中國人無法直接閱讀《論語》、《史記》、《漢書》一樣。

可是,統一的文字和書面語,也讓中華文明承擔了一些風險,俗話說,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在計算機出現以前,人類文明的有形載體主要是紙質的書籍,珍藏曆代典籍的皇家圖書館一旦失火,就相當於文明經歷了一次浩劫。歐洲的語言和文字,具有多樣性,一種文字的書籍毀於戰火,另外一種文字的書籍若得以保留,同樣可以復原歷史,而中國古代的書籍一旦毀於戰火,可能就意味著這本書永遠消失了,日本、韓國現在雖然也保留了中國部分已經散佚的書籍,但是,古代日本和韓國的早期歷史,都是中國人書寫的,他們的歷史都保留在中國的《史記》、《漢書》、《三國志》裡,在魏晉南北朝以前,漢字還未傳入到日本和韓國,他們連自己的典籍都沒有,又怎麼會保存有中國先秦、秦漢時期的書籍呢?只能說現在的日本和韓國保留了中國宋、元、明、清時期已經散佚的著作。

中國幾次人為縱火,讓中華文明差點斷絕,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造假

保留在日本的宋版書《歐陽文忠公集》

因為中國古代的皇家圖書館遭遇了幾次火災,所以,西方人很早就開始懷疑中國歷史的真實性,例如,他們認為中國夏、商、周時期的歷史純屬無稽之談;中國上古經典都是漢代的學者偽造的;夏朝和商朝的君主都是太甲、小乙這樣的名字,如同星宿,顯然是偽造的;亞歷山大的軍隊東征到印度和中亞,居然沒有提到中國,懷疑當時世界上有沒有中國。

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的真實性,始於19世紀,而在此之前的16世紀、17世紀和18世紀,西方人則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非常的崇拜,認為中國歷史悠久,社會穩定,中國是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大帝國,在當時的歐洲甚至掀起了一股“中國風”,歐洲的上流社會對中國文化的崇拜到了一種狂熱的地步,公元1700年,當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身穿中國服裝,坐著中國皇帝和官員乘坐的八抬大轎出場時,法國的貴族們都驚呆了。

中國幾次人為縱火,讓中華文明差點斷絕,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造假

18世紀歐洲的繪畫作品《中國庭園》

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為什麼會掀起“中國熱”呢?明朝自洪武年間開始,一直禁止民間私人所進行的海外貿易活動,直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才開放部分通商口岸,承認私人海外貿易活動的合法性,史稱“隆慶開關”,隨著海外貿易的興盛,歐洲的傳教士開始來到中國遊歷,他們將中國的歷史、文化、語言以及儒家經典、諸子百家的著作介紹到歐洲,歐洲人開始直接瞭解到關於中國的信息,而在此之前都是通過阿拉伯人以及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著作,間接得到的關於中國的信息。西方傳教士將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介紹到歐洲的時候,中國正好是國力強盛之時,與西歐的混亂、貧窮形成鮮明的對照,中國儒家文化裡體現的理性與智慧,也正好與歐洲人的愚昧、落後形成鮮明的對照,因此,當時的啟蒙思想家非常推崇中國文化,希望在歐洲走向理性主義的道路上,中國能夠成為他們的榜樣。

中國幾次人為縱火,讓中華文明差點斷絕,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造假

康熙皇帝畫像

然而,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歐洲人就不再崇拜中國文化了,甚至懷疑中國歷史的真實性,認為中國的古籍存在造假行為。

歐洲學者對中國的研究,我們一般稱之為“漢學”或“中國學”,而他們對近東與遠東的研究,則稱之為東方學,歐洲地理學家以自身為中心,稱呼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埃及、土耳其、希臘等地)為近東,稱呼亞洲東部地區(主要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為遠東,所以有的時候,漢學也是東方學的一部分,在明清時期,中國學者則稱呼歐美國家為“泰西”,泰就“太”的意思,泰西就是“遠西”。但是,進入到近代社會,中國人、日本人在世界文化領域並無多少話語權,東亞國家接受了歐洲人的“遠東”概念,歐洲人卻並未接受中國學者的“泰西”概念,今天,“泰西”已經成為一個歷史名詞了,所以,僅僅從“遠東”、“泰西”的概念來解析,我們也可以看得出西方漢學界對中國古史的存疑實際上也是一種“歐洲中心主義”的體現。

歐洲漢學家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往往也是以歐洲為中心的解讀,歐洲漢學最早可追溯至馬可·波羅時代,但是在宋元之際,歐洲人對中國歷史的瞭解往往是間接的、零星的,到了明末清初,利瑪竇、南懷仁、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來華以後,歐洲才有了系統的漢學,這一時期歐洲的漢學主要是試圖將中國上古歷史與基督教《聖經》所記載的民族世系聯繫在一起,將中國夏、商、周時期的歷史與《聖經》的記載調和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國文化西來說”、“中國人種西來說”的觀點,比如南懷仁認為伏羲是亞當的“第十三代子孫”;李祖白則認為“中國之初人實如德亞之苗裔”,如德亞就是猶太人,李祖白的觀點承自湯若望。

中國幾次人為縱火,讓中華文明差點斷絕,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造假

南懷仁

“中國文化西來說”在康熙年間引起了中國士人的不滿,楊光先等人甚至以此為藉口反對西洋曆法,上書康熙皇帝,認為李祖白妖言惑眾,意圖不軌,為此掀起了一場曆法之爭,當時的康熙皇帝並未親政,朝局由輔政大臣鰲拜等人控制,湯若望、李祖白等人都被關進了監獄,康熙親政以後,欽佩西洋曆法的精確,重新重用了湯若望,但李祖白等人在此之前已經被判處了絞刑,康熙年間的歷法之爭,由康熙皇帝親自裁定,採用了湯若望制定的歷法,但是,康熙皇帝還親自裁定了一件事兒,那就是“西學中源論”,“西學中源論”認為西方文化來自中國,這種觀點認為西方的幾何、代數在堯、舜、禹時代就有了,只不過後來在中國不被重視,從而失傳了,傳播到歐洲,在歐洲反而發揚光大了,“西學中源論”暫時解決了中學與西學之爭。

中國幾次人為縱火,讓中華文明差點斷絕,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造假

南懷仁當時在清朝設計的蒸汽機汽車

歐洲人一開始試圖把中國的上古史與《聖經》的記載聯繫在一起,到了19世紀隨著語言學、考古學的興起,他們從語言學、考古學的角度對中國上古史進行解讀的時候,發現中國上古史存在嚴重的造假行為。

人類的語言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沙子在英語裡是“sand”,在漢語裡是“沙子”,發音都有一個“沙”,世界上有很多語言對母親的稱呼,發音也幾乎一樣,英語裡是“mom”,漢語裡是“媽媽”,中國和英國相距那麼遠,為什麼語言有一些相似性呢?這是否證明人類原來就是一家人呢?

關於人類語言的相似性,其實在19世紀的時候,人們已經發現了,1866年英國傳教士湛約翰在《中國人的起源》一書中,比較了中西方語言,發現了存在很多相似性,認為中國人起源於西亞。

與此同時,湛約翰進一步認為公元前2000年,世界上並未有中國這個國家;商代以前的歷史純屬無稽之談;堯、舜、禹都是半人半神的傳說時代的英雄。

中國幾次人為縱火,讓中華文明差點斷絕,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造假

帝堯畫像

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亞述文明的遺址都是在19世紀被發現的,這些遺址的發現也推動了現代考古學的發展,隨著埃及學、亞述學的誕生,歐洲漢學家也試圖從考古學的角度解析中國歷史,於是就從懷疑中國古史變成了懷疑中國古書。

中國古籍的真實性歷代以來其實備受質疑,原因就是古籍的保存不易,歷代古籍因戰亂經歷了幾次大的散佚,早在隋文帝開皇年間,祕書監牛弘即提出了“五厄”之說,第一,秦始皇焚書;第二,西漢赤眉軍攻入長安;第三,東漢董卓之亂;第四,西晉末年的戰亂;第五,西魏宇文泰進攻江陵,梁元帝下令焚燒皇家所藏之歷代典籍。

隋朝之後,中國古籍其實還經歷了幾次大的散佚,比如安史之亂、黃巢入長安、靖康之變、南宋末年的戰亂、李自成攻入北京、錢謙益絳雲樓藏書失火等等。

自秦漢至明清,中國曆代典籍,大規模的散佚有十次至十一次,這其中還有幾次人為縱火,每逢戰亂之際,中國古代的書籍就要經歷一次散佚,原因就是中國當時的圖書都收藏在皇宮裡,而不是放在公共圖書館裡,改朝換代,皇宮一般都會遭到焚燬,皇宮一焚燬,皇宮裡收藏的圖書也會付之一炬,有的則流落民間,等到新的王朝建立以後,又會重新收集這些圖書,等待下一次被焚燬,經歷了幾次火災以後,其中並不排除有些圖書是後世之人偽造的,或者在散佚以後,人們憑藉口耳相傳的記憶,重新整理這些圖書時出現了版本錯漏之書。

當然,戰亂對圖書的毀壞,歐洲也存在過,所以,現在的人們是不可能完整的復原以前的歷史的,古籍在傳播的過程中本身就出現了很多錯漏之處,有的版本在內容上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古代的書籍在生產的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是手抄的,而不是印刷的,通過手抄來傳播圖書,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歐洲向來有公共圖書館,圖書都放在公共圖書館裡,歐洲國家在經歷改朝換代的時候,圖書館一般不會遭到焚燬,除非遇到了外族入侵,圖書館的書籍才有可能被洗劫一空。

中國的古籍被人為縱火,主要有以下幾次,第一,秦始皇焚書;第二,項羽火燒咸陽宮;第三,董卓之亂;第四,梁元帝江陵焚書;第五,明末清初的戰亂。

中國幾次人為縱火,讓中華文明差點斷絕,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造假

錢謙益畫像

秦始皇焚書與推行法家思想有關,秦國早在秦孝公時代,商鞅就提出了“燔詩書而明法令”的建議,秦朝(秦國)統治者焚書是有所選擇的,主要是為了推行法家思想,秦孝公時代,“燔詩書而明法令”就是燒燬儒家經典《詩經》和《尚書》,並不是燒燬所有的書籍,秦始皇焚書也是有所選擇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史書當中非《秦記》皆燒之,也就說記載秦國曆史的《秦記》可以保留,其他的史書都燒燬,《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諸子百家的著作,“非博士官所職”皆燒之,博士官是留有副本的,燒燬的是民間私藏的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那麼這樣一來,秦始皇焚書,其實對史書的損失最大,而對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的損失則不大,“《詩》、《書》、百家語者”在秦朝的圖書館裡有收藏。

中國幾次人為縱火,讓中華文明差點斷絕,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造假

莊子畫像

真正毀掉先秦時期典籍的其實是項羽,項羽攻入關中以後,火燒咸陽宮,咸陽宮內所藏之歷代典籍損失慘重。

但是,在後來的歷史時期,先秦、秦漢時期歷代典籍遭到人為損壞的標誌性事件變成了秦始皇焚書,而很少有人提到項羽焚書。

既然,西漢時期所出現的儒家經典,都是經過了秦火的洗禮,那麼,中國古代的典籍是否存在偽造的嫌疑呢?1880年,加拿大著名漢學家福開森寫了一本名為《中國研究》的漢學著作,即認為秦始皇焚書之後,秦朝以前的典籍早已被損毀,現存的典籍都是後人偽造的,這些典籍中關於中國上古史的介紹其實都是不可信的,福開森更進一步指出中國的《尚書》、《易經》、《詩經》等著作中的天文知識、紀年方法以及文化習俗其實都來源於西方的巴比倫。

中國幾次人為縱火,讓中華文明差點斷絕,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造假

《論語》

1886年,英國漢學家啊查理又認為《尚書》是漢武帝時代偽造的經典,孔子可能是個神話,因為現存的儒家經典都是在秦始皇焚書之後重新整理的,儒家經典當中雖然提到了孔子的生平事蹟,但為什麼沒有發現古代的碑刻中提到孔子呢?《論語》、《中庸》的作者是誰,也無法考證,他甚至還認為《論語》和《中庸》的很多思想來源於印度的佛教,如謙讓、冥想、無為等等。

啊查理認為秦始皇焚書之後,中國自身的文明實際上已經中斷了,儒家經典《論語》、《中庸》等著作,是漢代的學者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而偽造的,孔子、孟子、老子都不是真實存過的歷史人物,他們的生平事蹟更有可能是神話。

中國幾次人為縱火,讓中華文明差點斷絕,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造假

孔子畫像

中國的上古史都是神話,中國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典籍也是漢代人偽造的,那麼,中國的歷史究竟起源於何時呢?

19世紀70年代,英國漢學家花之安指出中國歷史始於公元前722年,因為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開始記事的,《春秋》的第一句話就是“元年春,王正月。”這裡的元年春,指的是魯隱公元年春。

如果中國歷史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算作信史的話,那麼中國歷史就只有2000多年了,而不是5000多年了。

到了民國時期,中國學者也開始懷疑中國上古史的真實性,原來,在私塾裡接受儒家經典教育的中國學者,從來沒有懷疑過堯、舜、禹是不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也沒有懷疑《尚書》、《詩經》、《春秋》的記載是否是真實的,但是,隨著西學的傳入,中國學者接觸到到西方近現代的歷史學和考古學知識體系以後,開始用歷史學和考古學的方法來重新解釋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發現中國的上古史和中國上古時代遺留下來的經典著作都存在偽造的嫌疑。

中國幾次人為縱火,讓中華文明差點斷絕,西方人懷疑中國歷史造假

孟子畫像

“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顧頡剛、錢玄同、胡適等學者,顧頡剛提出了“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禹是動物或是神”、“堯舜禪讓的故事其實是墨家編造的”等觀點。

20世紀2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各地的考古遺蹟被陸續發現,對中國上古史持懷疑態度的眾多觀點也一一被終結,首先是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證明了商代的歷史是信史,並非傳說,殷墟甲骨文中關於商代世系的記載,證明了《史記·殷本紀》的真實性,既然司馬遷在寫《史記·殷本紀》的時候,沒有偽造商代的世系,那麼,《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的世系也是真實的。

龍山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則徹底終結了“中國文明西來說”的觀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代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並未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果中國文化是從西方傳入的,那麼,甘肅一帶出土的陶器應該早於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實際上甘肅的齊家文化要晚於仰韶文化,無法證明仰韶文化中的彩陶文化是從西方傳入的。

當然,應當承認秦始皇焚書、項羽火燒咸陽宮,確實讓中國上古時期的典籍受到了損失,但並未完全損毀,沒有使得中華文明出現斷層,中國文化自夏、商、周以至明、清,都是一脈相承的。

如果說秦始皇焚書、項羽火燒咸陽宮,讓中國上古史是否為信史存疑的話,那麼後來發生的董卓之亂、梁元帝江陵焚書、安史之亂、靖康之亂、錢謙益火燒絳雲樓等等,則使得每個時代一些具體的歷史問題,難以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歷代典籍聚了散,散了又聚,現存的典籍能夠保存至今,非常難能可貴,宋代的書籍在歷經靖康之亂、宋末元初、明末清初的戰亂之後,到了清朝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一頁紙一兩黃金的高價了,現代的宋版書在收藏界更是高達上百萬元的價格,就是因為宋版書稀有的緣故,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沒有看到宋代的書籍,就懷疑宋代的著作都是偽造的,因為,圖書在流傳的過程中,會重新被整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能夠看到的上古史籍,肯定比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要多很多,《史記》寫出來以後,夏、商、周時期的部分史籍散佚了,但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了同樣的事情,我們不能因為沒有看到夏、商、周時期流傳下來的史籍就認為《史記》中關於夏、商、周的記載都是偽造的。

當然,懷疑中國古代史的真實性,其實對中國歷史的研究也是有貢獻的,比如“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這就需要我們重視史料學,研究宋代的歷史,當然是以宋代的一手資料為準,而不應以明清時期的著作所敘述的宋史為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