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路文彬:背誦的代價

小時候對屈原頗有好感,因為這位詩人用自己的生命創造了一個節日,我們能吃上粽子和鴨蛋等美昧。而李白、杜甫這樣的詩人,我就不是那麼喜歡了,因為他倆寫的那麼多詩,老師都讓我們背,有的篇幅還挺長。我也不那麼喜歡寫散文的朱自清,背完了他的《春》和《匆匆》,老師又讓我們揹他的《綠》和《荷塘月色》,一篇更比一篇長。上了大學念中文系,屈原也開始令我生厭了,因為教古典文學的教授非要我們背誦他的《離騷》不可,否則考試就不給及格。漫長的《離騷》讓我意識到了李白、杜甫的仁慈。

見我對背誦如此深惡痛絕,同學們有些不解:“你的記憶力不是很好嗎?怕啥?”我可不是怕背誦,我是討厭被強迫。我喜歡的文字自然是能記得住的,但別人強迫我記住的文字,我可能無法再喜歡了。後來成了作家,我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文章被選中小學課本,那該多招孩子們的痛恨啊。

作家路文彬:背誦的代價

一直以為古人也像我們今天這樣鸚鵡學舌似的背誦唐詩和宋詞。然而經過一番深入研究,我發現根本不是這樣。我們是在看書本上的文字,文字對我們而言是符號;古人則是在讀書本上的文字,文字對他們來說是聲音。我們是在看唐詩宋詞,他們卻是在唱唐詩宋詞。唱著唱著就記住了,這樣的經驗我們並不缺少。我曾經會唱上百首的流行歌曲,可是細細一想,

我又何嘗刻意背誦過那些歌詞呢?和著那悅耳的旋律,歌詞從來就不是問題。我們喜歡唱歌,歌曲表達著我們的心聲,撫慰著我們的情感。但如果我們把心思都放在了背誦歌詞上,試問歌曲之於我們還會有這樣的藝術效果嗎?

不得不問,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究竟為什麼就這麼偏愛背誦呢?顯然是為了應對考試。在背誦這些東西時,我們從來不必懷疑它們是否正確。這樣的學習的確是鍛鍊了我們的記憶力,卻也因此荒疏了我們的思考能力。我們在行動上表現得相當果斷,這恰是由於我們在思考上沒那麼複雜的緣故。基於此,我們總將哈姆雷特理解成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

孔子有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識是通過思考獲得的,而不是通過背誦佔有的。被佔有的知識永遠是僵死的知識,唯有被思考的知識才是鮮活的知識。真正熱愛思考的人是不會傾心於背誦的,比如居里夫人、愛因斯坦都不主張背誦式的學習,後者甚至連某些最基本的化學元素分子式都記不 住。在他看來: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所謂想象力即是思考的創造性力量,離開了思考則無以想象。

記憶存在的理由並非是為了背誦和重複,乃是為了思考和創造。倘若不用於思考,我們的記憶勢必會退化,進而可能重蹈歷史的覆轍。只有藉助思考, 我們的記憶才會得以深化,同時創造出新的記憶。所以,歷史中的那些知識僅能記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加以思考,因為沒有思考便沒有認知。沒有被我們認知的歷史並不屬於我們,畢竟它起不到歷史應有的啟示和情感維繫作用。

要知道,愛與認知是統一的,愛我們的歷史就會 深刻認知我們的歷史,要深刻認知我們的歷史就必須愛我們的歷史。光憑背誦式的記憶不僅做不到這點,而且適得其反。我早年的背誦經歷所證明的恰恰就是這個真理。

(文章摘自《意林作文素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