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原來是讓人咬牙切齒的大貪官

在我們小時候,有一首詩的傳唱度極高,甚至超過了駱賓王的《詠鵝》和李太白的《靜夜思》,我也不和大家賣關子,這首詩就是咱們今天要說的李紳寫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在我們的食堂裡、餐桌上出現率可謂是極高。在這首國民詩歌的影響下,我們一直覺得李紳是一個高風亮節的君子,是一個憂國憂民勤儉節約的好官。然而我們都被他騙了!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原來是讓人咬牙切齒的大貪官


一、出身沒落官宦家,青年立志

李紳,毫無疑問,因為《憫農》詩,在歷史中一舉成名,他祖籍安徽,曾官至唐朝宰相。他的出身還是極有趣味的,他老爺爺是武則天時期的宰相,自己的父親也是縣令,奈何早年喪父,跟隨母親顛沛流離,從小看慣了人情冷暖,也親眼目睹了農民朝不保夕的生活。這也就是《憫農》詩產生的背景。

後來為了考取功名,多次未中,就住在元稹家裡,還為元稹的《鶯鶯傳》命題,蹭了一波熱度。終於在35歲中了進士,跟在白居易、元稹後面,從校書郎幹起,摸爬滾打 ,從右拾遺到司馬、刺史再到節度使,直至宰相之位。

後來李紳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諡號“文肅”,是“牛李黨政”中李黨的重要人物。曾與白居易、元稹等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

相傳李紳中了進士後,用龍章鳳姿的氣度和淵博出眾的學識征服了當權者,位居翰林學士,正可謂是春風得意。他衣錦還鄉,與友人李逢吉於觀稼臺上體察民情。李逢吉看到的是自己的仕途,“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他想的是青雲直上三千里,每年升官如登臺。

而李紳呢,有感於黎民百姓在田間的辛苦勞作,當即連發三首憫農詩,第一首就是我們放在文章開始的鋤禾日當午。其他兩首分別是: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原來是讓人咬牙切齒的大貪官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常飢。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國家肥。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原來是讓人咬牙切齒的大貪官


此時的李紳是個熱血澎湃的少年,敢於直接揭露社會的現實,毫無顧忌肆無忌憚的評論朝廷的短處。他對李逢吉捧著一顆赤誠的心,卻不料李逢吉轉眼就向皇帝汙衊李紳寫反詩以求得升官好前程。武宗皇帝不是昏君,不僅沒有怪罪李紳,反而給李紳升了官。再看那李逢吉呢,偷雞不成蝕把米,被貶雲南。


二、宦海沉浮、捲入黨政、初心泯滅

我們寫到這裡,彷彿這李紳真真是個大好人了,也許年少之時的李紳真的存了一顆為百姓做官的心,但是不知何時,這顆赤子之心在宦海沉浮之中就悄悄地就變了—捲入牛李黨爭、貪圖享受、濫施淫威。


捲入黨爭後,李紳為了討好李德裕,已完全忘卻為官初心,只顧一己之利。李紳在地方做官時,為了自己的奢侈淫靡生活魚肉百姓。相傳李紳愛吃雞舌,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所以後院堆滿了雞的屍體。這種說法在唐朝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細思下來是肯定不可能的,但這個流言盛行的背後恰好從側面反映了李紳在人們心中的窮奢極侈。


他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魚肉百姓,在蝗災面前謊稱毫無損失,對當權者溜鬚拍馬阿諛奉承。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將自己轄區內的百姓逼的逃亡,竟還發出:“君不見掬麥乎?秀者在下,粃粏隨流者不必報來。”這句互意思就是“你見過用手捧麥子的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那些窮酸百姓的死活流亡,本是物競天擇。”這樣的話。令人愕然側目。


除此之外,其他載入史籍的還有長慶元年的科舉案,以及吳湘冤案等等。此時的李紳,寫出的詩歌也只是歌頌皇帝功德了。在這裡列出一首: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原來是讓人咬牙切齒的大貪官


《上黨奏慶雲見》

飛龍久馭宇,真氣尚興雲。

五色傳嘉瑞,千齡表聖君。

從風忽蕭索,依漢更氛氳。

影徹天初霽,光鮮日未曛。

表祥近自遠,垂化聚還分。

寧作無依者,空傳陶令文。


當年寫出《憫農》的少年郎已經消失在宦海里了。只留下一位麻木的政客。


當時唐代高官都有豢養私妓的風俗,而李紳在家妓的數量上比較出名。”司空見慣“這個成語就跟李紳有關。劉禹錫當年出任蘇州刺史,李紳請他吃飯。席間劉禹錫有意一個私妓,寫下了《贈李司空妓》的絕句: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這首詩恰好證明了李紳當時、極盡奢靡、花天酒地、貪圖享受的場面,劉禹錫見到覺都咋舌詫異。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原來是讓人咬牙切齒的大貪官


三、濫施淫威、殘暴酷吏

《云溪友議》中記載,年輕時的李紳尚未發跡,當時與李元將交好,稱李元將為“叔叔”。但是發跡之後,李元為討好李紳,去見李紳時,降低輩分自稱“侄子”,可李紳並不理睬,直至他自稱為“孫子”,李紳也只是勉強同意。玉盤珍饈,美人如玉,李紳早已迷失其中了。初心不復,熱血已涼。李紳,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熱血少年郎了......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原來是讓人咬牙切齒的大貪官


還有一次,一位姓崔的巡官,是李紳的同窗,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他們剛在這邊旅館住下,僕人便與一個市民起了爭執。李紳得知後,問那個家僕是幹什麼的,家僕說:“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僕人。”李紳並未細究,便將那僕人和百姓都處以極刑,並下令把崔巡官抓了起來。說:“過去我們是同窗,既然來我這裡,為何遲遲不來相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可李紳還是朝堂之上把他綁了起來,打了20杖。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原來是讓人咬牙切齒的大貪官


善惡終有報,李紳忘卻初心後,愈發偏激,為了自己利益、貪圖享樂,極盡酷吏之殘暴,年少時的《憫農》青年早已面貌全無。善惡終有報,在847年,李紳的“吳湘冤案”終於得到平反。死去的李紳更是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憫農》是詩壇不朽的篇章,然而欺民的酷吏也將在史冊上千載留名。宦海熄滅了點點燭光,不知晚年的李紳,在回憶過往的時候,還記得那個憂國憂民的熱血少年郎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