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民間早就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

一、早晚立秋的影響有沒有道理

"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民間早就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

一、早晚立秋的影響有沒有道理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意思是說,如果早晨立秋,則秋後天氣涼爽;要是前半夜立秋,則秋後天氣仍會暑熱難捱,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判斷早秋還是晚秋應根據立秋在一天當中的時刻: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立秋時間若在下午以後,天氣就還要熱上一陣。

今年應該是“早秋”,後期會比較涼爽。但氣象專家認為,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太陽輻射、下墊面情況及人類活動等,立秋早晚影響天氣冷暖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民間早就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

一、早晚立秋的影響有沒有道理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意思是說,如果早晨立秋,則秋後天氣涼爽;要是前半夜立秋,則秋後天氣仍會暑熱難捱,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判斷早秋還是晚秋應根據立秋在一天當中的時刻: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立秋時間若在下午以後,天氣就還要熱上一陣。

今年應該是“早秋”,後期會比較涼爽。但氣象專家認為,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太陽輻射、下墊面情況及人類活動等,立秋早晚影響天氣冷暖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按照民俗“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烘烘。早上立了秋,晚上把扇丟,晚上立了秋,來日熱死牛”。今年雖是早立秋,但最近的的日子還是“熱烘烘”。

對早立秋和晚立秋這50多年的資料進行了統計以後,發現早立秋和晚立秋對應後期立秋之後一旬的天氣,或者說半個多月天氣的相對關係非常不明確。

早立秋以後,有一些年份不僅不是這樣的,而且比往常熱一些,而晚立秋,有時候熱,而有的時候涼。特別是這些年,整個氣溫顯得偏高,並不是說早立秋天氣就涼了。

二、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

"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民間早就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

一、早晚立秋的影響有沒有道理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意思是說,如果早晨立秋,則秋後天氣涼爽;要是前半夜立秋,則秋後天氣仍會暑熱難捱,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判斷早秋還是晚秋應根據立秋在一天當中的時刻: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立秋時間若在下午以後,天氣就還要熱上一陣。

今年應該是“早秋”,後期會比較涼爽。但氣象專家認為,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太陽輻射、下墊面情況及人類活動等,立秋早晚影響天氣冷暖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按照民俗“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烘烘。早上立了秋,晚上把扇丟,晚上立了秋,來日熱死牛”。今年雖是早立秋,但最近的的日子還是“熱烘烘”。

對早立秋和晚立秋這50多年的資料進行了統計以後,發現早立秋和晚立秋對應後期立秋之後一旬的天氣,或者說半個多月天氣的相對關係非常不明確。

早立秋以後,有一些年份不僅不是這樣的,而且比往常熱一些,而晚立秋,有時候熱,而有的時候涼。特別是這些年,整個氣溫顯得偏高,並不是說早立秋天氣就涼了。

二、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七月”是農曆日期,意義是說,如果立秋在農曆的七月份,那麼莊稼會得到豐收,解釋是,對於夏種的莊稼來說,這段時間是莊稼成長的關鍵時期。

則說明莊稼在炎熱的天氣中,成長是時間更長,也更有利於莊稼澱粉的轉化,不會經歷到寒冷天氣對澱粉轉化的影響,自然收成會更好。

立秋十八天,寸草結籽,節氣對於氣候以及農作物、植物生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立秋的早晚,跟我們農業生產也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民間早就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

一、早晚立秋的影響有沒有道理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意思是說,如果早晨立秋,則秋後天氣涼爽;要是前半夜立秋,則秋後天氣仍會暑熱難捱,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判斷早秋還是晚秋應根據立秋在一天當中的時刻: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立秋時間若在下午以後,天氣就還要熱上一陣。

今年應該是“早秋”,後期會比較涼爽。但氣象專家認為,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太陽輻射、下墊面情況及人類活動等,立秋早晚影響天氣冷暖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按照民俗“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烘烘。早上立了秋,晚上把扇丟,晚上立了秋,來日熱死牛”。今年雖是早立秋,但最近的的日子還是“熱烘烘”。

對早立秋和晚立秋這50多年的資料進行了統計以後,發現早立秋和晚立秋對應後期立秋之後一旬的天氣,或者說半個多月天氣的相對關係非常不明確。

早立秋以後,有一些年份不僅不是這樣的,而且比往常熱一些,而晚立秋,有時候熱,而有的時候涼。特別是這些年,整個氣溫顯得偏高,並不是說早立秋天氣就涼了。

二、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七月”是農曆日期,意義是說,如果立秋在農曆的七月份,那麼莊稼會得到豐收,解釋是,對於夏種的莊稼來說,這段時間是莊稼成長的關鍵時期。

則說明莊稼在炎熱的天氣中,成長是時間更長,也更有利於莊稼澱粉的轉化,不會經歷到寒冷天氣對澱粉轉化的影響,自然收成會更好。

立秋十八天,寸草結籽,節氣對於氣候以及農作物、植物生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立秋的早晚,跟我們農業生產也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立秋節氣在陽曆是相同的,按照農曆來計算,就差的多了,有時候能夠相差一個月,立秋有時候是在農曆的六月,而有的時候則是會在農曆的七月。

時間的早晚,造成了氣溫的極大差距,溫度的改變,對於農作物生長是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也就有了很多膾炙人口,關於立秋節氣的俗語。

按照農村的俗語來講,七月立秋,都會有不錯的收成,而六月立秋,則是要緊追慢趕才能保住收穫,這其中的原因,還是立秋節氣的變化造成的。

三、諺語“三伏加一秋,秋後加一伏”

"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民間早就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

一、早晚立秋的影響有沒有道理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意思是說,如果早晨立秋,則秋後天氣涼爽;要是前半夜立秋,則秋後天氣仍會暑熱難捱,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判斷早秋還是晚秋應根據立秋在一天當中的時刻: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立秋時間若在下午以後,天氣就還要熱上一陣。

今年應該是“早秋”,後期會比較涼爽。但氣象專家認為,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太陽輻射、下墊面情況及人類活動等,立秋早晚影響天氣冷暖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按照民俗“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烘烘。早上立了秋,晚上把扇丟,晚上立了秋,來日熱死牛”。今年雖是早立秋,但最近的的日子還是“熱烘烘”。

對早立秋和晚立秋這50多年的資料進行了統計以後,發現早立秋和晚立秋對應後期立秋之後一旬的天氣,或者說半個多月天氣的相對關係非常不明確。

早立秋以後,有一些年份不僅不是這樣的,而且比往常熱一些,而晚立秋,有時候熱,而有的時候涼。特別是這些年,整個氣溫顯得偏高,並不是說早立秋天氣就涼了。

二、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七月”是農曆日期,意義是說,如果立秋在農曆的七月份,那麼莊稼會得到豐收,解釋是,對於夏種的莊稼來說,這段時間是莊稼成長的關鍵時期。

則說明莊稼在炎熱的天氣中,成長是時間更長,也更有利於莊稼澱粉的轉化,不會經歷到寒冷天氣對澱粉轉化的影響,自然收成會更好。

立秋十八天,寸草結籽,節氣對於氣候以及農作物、植物生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立秋的早晚,跟我們農業生產也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立秋節氣在陽曆是相同的,按照農曆來計算,就差的多了,有時候能夠相差一個月,立秋有時候是在農曆的六月,而有的時候則是會在農曆的七月。

時間的早晚,造成了氣溫的極大差距,溫度的改變,對於農作物生長是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也就有了很多膾炙人口,關於立秋節氣的俗語。

按照農村的俗語來講,七月立秋,都會有不錯的收成,而六月立秋,則是要緊追慢趕才能保住收穫,這其中的原因,還是立秋節氣的變化造成的。

三、諺語“三伏加一秋,秋後加一伏”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有俗語說“三伏加一秋”,這裡的一秋是說在立秋,一般是在三伏之中,在末伏必然立秋,這是大自然規律,物極必反。

民間諺語:“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伏”即是“暑氣潛伏於地 ”之意,標誌一年裡最炎熱的時期。在三伏天裡面潛伏有一秋。

但是在立秋之後的三伏即末伏則是白天熱晚上涼,說熱那也只是早上的九點至下午的四點之間,其餘時間應該都是涼爽的,其他時間有入秋的感覺。

"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民間早就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

一、早晚立秋的影響有沒有道理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意思是說,如果早晨立秋,則秋後天氣涼爽;要是前半夜立秋,則秋後天氣仍會暑熱難捱,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判斷早秋還是晚秋應根據立秋在一天當中的時刻: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立秋時間若在下午以後,天氣就還要熱上一陣。

今年應該是“早秋”,後期會比較涼爽。但氣象專家認為,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太陽輻射、下墊面情況及人類活動等,立秋早晚影響天氣冷暖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按照民俗“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烘烘。早上立了秋,晚上把扇丟,晚上立了秋,來日熱死牛”。今年雖是早立秋,但最近的的日子還是“熱烘烘”。

對早立秋和晚立秋這50多年的資料進行了統計以後,發現早立秋和晚立秋對應後期立秋之後一旬的天氣,或者說半個多月天氣的相對關係非常不明確。

早立秋以後,有一些年份不僅不是這樣的,而且比往常熱一些,而晚立秋,有時候熱,而有的時候涼。特別是這些年,整個氣溫顯得偏高,並不是說早立秋天氣就涼了。

二、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七月”是農曆日期,意義是說,如果立秋在農曆的七月份,那麼莊稼會得到豐收,解釋是,對於夏種的莊稼來說,這段時間是莊稼成長的關鍵時期。

則說明莊稼在炎熱的天氣中,成長是時間更長,也更有利於莊稼澱粉的轉化,不會經歷到寒冷天氣對澱粉轉化的影響,自然收成會更好。

立秋十八天,寸草結籽,節氣對於氣候以及農作物、植物生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立秋的早晚,跟我們農業生產也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立秋節氣在陽曆是相同的,按照農曆來計算,就差的多了,有時候能夠相差一個月,立秋有時候是在農曆的六月,而有的時候則是會在農曆的七月。

時間的早晚,造成了氣溫的極大差距,溫度的改變,對於農作物生長是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也就有了很多膾炙人口,關於立秋節氣的俗語。

按照農村的俗語來講,七月立秋,都會有不錯的收成,而六月立秋,則是要緊追慢趕才能保住收穫,這其中的原因,還是立秋節氣的變化造成的。

三、諺語“三伏加一秋,秋後加一伏”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有俗語說“三伏加一秋”,這裡的一秋是說在立秋,一般是在三伏之中,在末伏必然立秋,這是大自然規律,物極必反。

民間諺語:“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伏”即是“暑氣潛伏於地 ”之意,標誌一年裡最炎熱的時期。在三伏天裡面潛伏有一秋。

但是在立秋之後的三伏即末伏則是白天熱晚上涼,說熱那也只是早上的九點至下午的四點之間,其餘時間應該都是涼爽的,其他時間有入秋的感覺。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傳統諺語有何道理

​而秋後加一伏,也叫秋老虎,俗語說,立秋還熱18天。立秋只能算熱天過半了,真正涼快到仲秋了。秋後加一伏也就在立秋之後還有一段時間要熱。

“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天數約7-15天。通俗地說,就是高溫先退再上,才算是“秋老虎”。

為什麼叫秋老虎,就是因為其威力大,在氣象學中食指三伏出伏以後短期回熱,早晚溫差大,午後高溫。因此,秋老虎一般都是“不好惹”的。

總之,關於立秋的民俗諺語很多,不管是早立秋,還是秋老虎,都有著一些道理,但是立秋之後,一般不會馬上轉涼,還是再熱一段時間。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