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大約八年前,我們去麟遊縣城,走馬觀花逛過九成宮。回來後,只記得縣城很小,像個十分羞澀的村姑似的,深深地藏在山旮旯裡。

當天,麗日當空,春風盪漾。嫩藍的天空中,白雪雪的祥雲,飄蕩著,繚繞著。蜿蜒的山路上,來往車輛很少。我們的小車如同脫韁之野馬,快活無極地奔馳著。車窗外面,樑峁起伏,溝壑縱橫。那一道道山樑,狼奔豕突,像驅馳奔騰的獸脊;那一條條溝壑,儼然張著饕餮大嘴,彼此撕扯著,難分難解。恍惚間,又眼前群山似海,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無論樑峁上,還是溝壑裡,都蔓延著青青的野草,像無邊無際的大氈子,一團團,一簇簇,一片片,刺繡著黃燦燦的野刺玫花。空氣裡,嫋嫋娜娜,送來一陣陣醉人的花香,帶著甜味兒,徑直沁入人的心脾。

真的,很難忘那濃濃的花香,那醇香如酒的暖風。

就是那一次去了,我才知道麟遊縣城建在一個巨大的壑口裡,或者說空闊的溝岔裡,幾條小河從不同方向,浩浩湯湯而來,在這裡交流匯合。站在縣城這個盆子裡,舉目仰望,環城皆山,蔚然峻秀,如螺如髻,似攢似簇;這些山頭分別雄踞四周,朝拱著山城,恭迎著山城;看來龍去脈,它們彷彿對縣城形成了百鳥朝鳳、眾星捧月之勢。如此的山水形勢,如此的地理風貌,無疑也是天賜天賦天成的。縣城的空間雖然有點狹小,甚至有點侷促,但每條街道都很乾淨,每塊建築都很精緻,所以它整個美得像一處放大的盆景。

大概正由於擁有這樣的資源稟賦,早在舊石器時代,麟遊這一帶就有人類活動,秦漢時即設縣治,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麟遊”,顧名思義,就是麒麟遊過經過的地方。憑直覺判斷,這個名字很吉祥,也很神奇,必定有來頭。因為麒麟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祥瑞之獸,它並非凡間俗物。為何如此命名呢?還真有些淵源,相傳隋義寧元年,仁壽宮中出現白麒麟四處祥遊而更名麟遊。在隋唐時期,封建帝王曾在麟遊縣城所在地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避暑離宮——仁壽宮、九成宮,兩朝四帝曾20次駕幸麟遊避暑消夏。據記載,唐太宗杖導出醴泉、楊素殘民、楊廣弒父、魏徵上書、長樂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薛仁貴救駕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大約八年前,我們去麟遊縣城,走馬觀花逛過九成宮。回來後,只記得縣城很小,像個十分羞澀的村姑似的,深深地藏在山旮旯裡。

當天,麗日當空,春風盪漾。嫩藍的天空中,白雪雪的祥雲,飄蕩著,繚繞著。蜿蜒的山路上,來往車輛很少。我們的小車如同脫韁之野馬,快活無極地奔馳著。車窗外面,樑峁起伏,溝壑縱橫。那一道道山樑,狼奔豕突,像驅馳奔騰的獸脊;那一條條溝壑,儼然張著饕餮大嘴,彼此撕扯著,難分難解。恍惚間,又眼前群山似海,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無論樑峁上,還是溝壑裡,都蔓延著青青的野草,像無邊無際的大氈子,一團團,一簇簇,一片片,刺繡著黃燦燦的野刺玫花。空氣裡,嫋嫋娜娜,送來一陣陣醉人的花香,帶著甜味兒,徑直沁入人的心脾。

真的,很難忘那濃濃的花香,那醇香如酒的暖風。

就是那一次去了,我才知道麟遊縣城建在一個巨大的壑口裡,或者說空闊的溝岔裡,幾條小河從不同方向,浩浩湯湯而來,在這裡交流匯合。站在縣城這個盆子裡,舉目仰望,環城皆山,蔚然峻秀,如螺如髻,似攢似簇;這些山頭分別雄踞四周,朝拱著山城,恭迎著山城;看來龍去脈,它們彷彿對縣城形成了百鳥朝鳳、眾星捧月之勢。如此的山水形勢,如此的地理風貌,無疑也是天賜天賦天成的。縣城的空間雖然有點狹小,甚至有點侷促,但每條街道都很乾淨,每塊建築都很精緻,所以它整個美得像一處放大的盆景。

大概正由於擁有這樣的資源稟賦,早在舊石器時代,麟遊這一帶就有人類活動,秦漢時即設縣治,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麟遊”,顧名思義,就是麒麟遊過經過的地方。憑直覺判斷,這個名字很吉祥,也很神奇,必定有來頭。因為麒麟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祥瑞之獸,它並非凡間俗物。為何如此命名呢?還真有些淵源,相傳隋義寧元年,仁壽宮中出現白麒麟四處祥遊而更名麟遊。在隋唐時期,封建帝王曾在麟遊縣城所在地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避暑離宮——仁壽宮、九成宮,兩朝四帝曾20次駕幸麟遊避暑消夏。據記載,唐太宗杖導出醴泉、楊素殘民、楊廣弒父、魏徵上書、長樂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薛仁貴救駕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前不久,一個週末的日子裡,我們全家人像串門子一樣,從永壽來到了麟遊,直奔九成宮而去。

百聞不如一見。如今的九成宮大變樣了!

"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大約八年前,我們去麟遊縣城,走馬觀花逛過九成宮。回來後,只記得縣城很小,像個十分羞澀的村姑似的,深深地藏在山旮旯裡。

當天,麗日當空,春風盪漾。嫩藍的天空中,白雪雪的祥雲,飄蕩著,繚繞著。蜿蜒的山路上,來往車輛很少。我們的小車如同脫韁之野馬,快活無極地奔馳著。車窗外面,樑峁起伏,溝壑縱橫。那一道道山樑,狼奔豕突,像驅馳奔騰的獸脊;那一條條溝壑,儼然張著饕餮大嘴,彼此撕扯著,難分難解。恍惚間,又眼前群山似海,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無論樑峁上,還是溝壑裡,都蔓延著青青的野草,像無邊無際的大氈子,一團團,一簇簇,一片片,刺繡著黃燦燦的野刺玫花。空氣裡,嫋嫋娜娜,送來一陣陣醉人的花香,帶著甜味兒,徑直沁入人的心脾。

真的,很難忘那濃濃的花香,那醇香如酒的暖風。

就是那一次去了,我才知道麟遊縣城建在一個巨大的壑口裡,或者說空闊的溝岔裡,幾條小河從不同方向,浩浩湯湯而來,在這裡交流匯合。站在縣城這個盆子裡,舉目仰望,環城皆山,蔚然峻秀,如螺如髻,似攢似簇;這些山頭分別雄踞四周,朝拱著山城,恭迎著山城;看來龍去脈,它們彷彿對縣城形成了百鳥朝鳳、眾星捧月之勢。如此的山水形勢,如此的地理風貌,無疑也是天賜天賦天成的。縣城的空間雖然有點狹小,甚至有點侷促,但每條街道都很乾淨,每塊建築都很精緻,所以它整個美得像一處放大的盆景。

大概正由於擁有這樣的資源稟賦,早在舊石器時代,麟遊這一帶就有人類活動,秦漢時即設縣治,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麟遊”,顧名思義,就是麒麟遊過經過的地方。憑直覺判斷,這個名字很吉祥,也很神奇,必定有來頭。因為麒麟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祥瑞之獸,它並非凡間俗物。為何如此命名呢?還真有些淵源,相傳隋義寧元年,仁壽宮中出現白麒麟四處祥遊而更名麟遊。在隋唐時期,封建帝王曾在麟遊縣城所在地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避暑離宮——仁壽宮、九成宮,兩朝四帝曾20次駕幸麟遊避暑消夏。據記載,唐太宗杖導出醴泉、楊素殘民、楊廣弒父、魏徵上書、長樂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薛仁貴救駕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前不久,一個週末的日子裡,我們全家人像串門子一樣,從永壽來到了麟遊,直奔九成宮而去。

百聞不如一見。如今的九成宮大變樣了!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先前那個有點荒涼的院子有了圍牆,裡面靠著圍牆增加了一圈建築,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門前廣場中央,有座特別的雕塑,一枚紅色的巨型印章上,醒目地篆刻刻著九成宮幾個大字。走近大門,才發現是個隋唐風格的仿古院落,大門兩旁建起了富麗堂皇的角樓。不遠處,有了停車場,旁邊設置著賣票窗口,現在只能憑票參觀遊覽。進了門,迎面撲入眼簾的是一堆長長短短的片石,它們參差錯落地鑲嵌在一起,拼成了突兀奇崛的假山,一束束細細的水柱,噴起白蓮花般的水霧,淅淅瀝瀝落下來。院子一邊有曲折的木質迴廊,除此而外全部硬化了,由低到高,一個大平臺連接著一個大平臺。中間的水泥通道很寬敞,它的兩側站立著初唐一個個功名赫赫的文臣武將,比如長孫無忌、魏徵、徐茂公……再比如李靖、秦瓊、敬德……整個氣象宛若文武百官剛剛上朝列班,人人峨冠博帶,個個姿容肅穆,恭恭敬敬地侍立左右。這難道不是李世民父子的朝堂大殿嗎?想了想,這裡曾是隋唐兩朝四帝的離宮,隋文帝建了仁壽宮,唐太宗擴建後改名九成宮,唐高宗又改名萬年宮,他們深居離宮納涼避暑時,確實處理過一樁樁大事情。

"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大約八年前,我們去麟遊縣城,走馬觀花逛過九成宮。回來後,只記得縣城很小,像個十分羞澀的村姑似的,深深地藏在山旮旯裡。

當天,麗日當空,春風盪漾。嫩藍的天空中,白雪雪的祥雲,飄蕩著,繚繞著。蜿蜒的山路上,來往車輛很少。我們的小車如同脫韁之野馬,快活無極地奔馳著。車窗外面,樑峁起伏,溝壑縱橫。那一道道山樑,狼奔豕突,像驅馳奔騰的獸脊;那一條條溝壑,儼然張著饕餮大嘴,彼此撕扯著,難分難解。恍惚間,又眼前群山似海,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無論樑峁上,還是溝壑裡,都蔓延著青青的野草,像無邊無際的大氈子,一團團,一簇簇,一片片,刺繡著黃燦燦的野刺玫花。空氣裡,嫋嫋娜娜,送來一陣陣醉人的花香,帶著甜味兒,徑直沁入人的心脾。

真的,很難忘那濃濃的花香,那醇香如酒的暖風。

就是那一次去了,我才知道麟遊縣城建在一個巨大的壑口裡,或者說空闊的溝岔裡,幾條小河從不同方向,浩浩湯湯而來,在這裡交流匯合。站在縣城這個盆子裡,舉目仰望,環城皆山,蔚然峻秀,如螺如髻,似攢似簇;這些山頭分別雄踞四周,朝拱著山城,恭迎著山城;看來龍去脈,它們彷彿對縣城形成了百鳥朝鳳、眾星捧月之勢。如此的山水形勢,如此的地理風貌,無疑也是天賜天賦天成的。縣城的空間雖然有點狹小,甚至有點侷促,但每條街道都很乾淨,每塊建築都很精緻,所以它整個美得像一處放大的盆景。

大概正由於擁有這樣的資源稟賦,早在舊石器時代,麟遊這一帶就有人類活動,秦漢時即設縣治,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麟遊”,顧名思義,就是麒麟遊過經過的地方。憑直覺判斷,這個名字很吉祥,也很神奇,必定有來頭。因為麒麟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祥瑞之獸,它並非凡間俗物。為何如此命名呢?還真有些淵源,相傳隋義寧元年,仁壽宮中出現白麒麟四處祥遊而更名麟遊。在隋唐時期,封建帝王曾在麟遊縣城所在地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避暑離宮——仁壽宮、九成宮,兩朝四帝曾20次駕幸麟遊避暑消夏。據記載,唐太宗杖導出醴泉、楊素殘民、楊廣弒父、魏徵上書、長樂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薛仁貴救駕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前不久,一個週末的日子裡,我們全家人像串門子一樣,從永壽來到了麟遊,直奔九成宮而去。

百聞不如一見。如今的九成宮大變樣了!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先前那個有點荒涼的院子有了圍牆,裡面靠著圍牆增加了一圈建築,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門前廣場中央,有座特別的雕塑,一枚紅色的巨型印章上,醒目地篆刻刻著九成宮幾個大字。走近大門,才發現是個隋唐風格的仿古院落,大門兩旁建起了富麗堂皇的角樓。不遠處,有了停車場,旁邊設置著賣票窗口,現在只能憑票參觀遊覽。進了門,迎面撲入眼簾的是一堆長長短短的片石,它們參差錯落地鑲嵌在一起,拼成了突兀奇崛的假山,一束束細細的水柱,噴起白蓮花般的水霧,淅淅瀝瀝落下來。院子一邊有曲折的木質迴廊,除此而外全部硬化了,由低到高,一個大平臺連接著一個大平臺。中間的水泥通道很寬敞,它的兩側站立著初唐一個個功名赫赫的文臣武將,比如長孫無忌、魏徵、徐茂公……再比如李靖、秦瓊、敬德……整個氣象宛若文武百官剛剛上朝列班,人人峨冠博帶,個個姿容肅穆,恭恭敬敬地侍立左右。這難道不是李世民父子的朝堂大殿嗎?想了想,這裡曾是隋唐兩朝四帝的離宮,隋文帝建了仁壽宮,唐太宗擴建後改名九成宮,唐高宗又改名萬年宮,他們深居離宮納涼避暑時,確實處理過一樁樁大事情。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在最高處的那個院子正中央,是一個大四方臺子底座,一支巨型毛筆的主題雕塑,驚天立地,巍峨壯觀。底座擺佈著一個個斗大的楷體毛筆字,整體看好像又是一篇什麼古文。這個宏偉的標誌性建築,形象地詮釋了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天下第一筆”的楷書文化歷史地位。

從資料上看,九成宮遺址位於麟遊縣城邊的天台山上,原為隋代仁壽宮,建於開皇十三年(593),由右僕射楊素監督,著名建築學家宇文愷為檢校將作大匠,承擔設計和督促,開皇十五年三月建成。隋文帝六次到此避暑。唐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加以修繕和擴建,並置禁苑、武庫及宮寺,改名為九成宮。以後,太宗曾五次到此,每次住半年左右。高宗時,改名為萬年宮,後又複名九成宮。“九成”者,謂“九重”或“九層”之意,言其高大,來之不易。武則天以後,九成宮逐漸荒蕪,唐末毀於洪水。

"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大約八年前,我們去麟遊縣城,走馬觀花逛過九成宮。回來後,只記得縣城很小,像個十分羞澀的村姑似的,深深地藏在山旮旯裡。

當天,麗日當空,春風盪漾。嫩藍的天空中,白雪雪的祥雲,飄蕩著,繚繞著。蜿蜒的山路上,來往車輛很少。我們的小車如同脫韁之野馬,快活無極地奔馳著。車窗外面,樑峁起伏,溝壑縱橫。那一道道山樑,狼奔豕突,像驅馳奔騰的獸脊;那一條條溝壑,儼然張著饕餮大嘴,彼此撕扯著,難分難解。恍惚間,又眼前群山似海,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無論樑峁上,還是溝壑裡,都蔓延著青青的野草,像無邊無際的大氈子,一團團,一簇簇,一片片,刺繡著黃燦燦的野刺玫花。空氣裡,嫋嫋娜娜,送來一陣陣醉人的花香,帶著甜味兒,徑直沁入人的心脾。

真的,很難忘那濃濃的花香,那醇香如酒的暖風。

就是那一次去了,我才知道麟遊縣城建在一個巨大的壑口裡,或者說空闊的溝岔裡,幾條小河從不同方向,浩浩湯湯而來,在這裡交流匯合。站在縣城這個盆子裡,舉目仰望,環城皆山,蔚然峻秀,如螺如髻,似攢似簇;這些山頭分別雄踞四周,朝拱著山城,恭迎著山城;看來龍去脈,它們彷彿對縣城形成了百鳥朝鳳、眾星捧月之勢。如此的山水形勢,如此的地理風貌,無疑也是天賜天賦天成的。縣城的空間雖然有點狹小,甚至有點侷促,但每條街道都很乾淨,每塊建築都很精緻,所以它整個美得像一處放大的盆景。

大概正由於擁有這樣的資源稟賦,早在舊石器時代,麟遊這一帶就有人類活動,秦漢時即設縣治,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麟遊”,顧名思義,就是麒麟遊過經過的地方。憑直覺判斷,這個名字很吉祥,也很神奇,必定有來頭。因為麒麟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祥瑞之獸,它並非凡間俗物。為何如此命名呢?還真有些淵源,相傳隋義寧元年,仁壽宮中出現白麒麟四處祥遊而更名麟遊。在隋唐時期,封建帝王曾在麟遊縣城所在地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避暑離宮——仁壽宮、九成宮,兩朝四帝曾20次駕幸麟遊避暑消夏。據記載,唐太宗杖導出醴泉、楊素殘民、楊廣弒父、魏徵上書、長樂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薛仁貴救駕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前不久,一個週末的日子裡,我們全家人像串門子一樣,從永壽來到了麟遊,直奔九成宮而去。

百聞不如一見。如今的九成宮大變樣了!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先前那個有點荒涼的院子有了圍牆,裡面靠著圍牆增加了一圈建築,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門前廣場中央,有座特別的雕塑,一枚紅色的巨型印章上,醒目地篆刻刻著九成宮幾個大字。走近大門,才發現是個隋唐風格的仿古院落,大門兩旁建起了富麗堂皇的角樓。不遠處,有了停車場,旁邊設置著賣票窗口,現在只能憑票參觀遊覽。進了門,迎面撲入眼簾的是一堆長長短短的片石,它們參差錯落地鑲嵌在一起,拼成了突兀奇崛的假山,一束束細細的水柱,噴起白蓮花般的水霧,淅淅瀝瀝落下來。院子一邊有曲折的木質迴廊,除此而外全部硬化了,由低到高,一個大平臺連接著一個大平臺。中間的水泥通道很寬敞,它的兩側站立著初唐一個個功名赫赫的文臣武將,比如長孫無忌、魏徵、徐茂公……再比如李靖、秦瓊、敬德……整個氣象宛若文武百官剛剛上朝列班,人人峨冠博帶,個個姿容肅穆,恭恭敬敬地侍立左右。這難道不是李世民父子的朝堂大殿嗎?想了想,這裡曾是隋唐兩朝四帝的離宮,隋文帝建了仁壽宮,唐太宗擴建後改名九成宮,唐高宗又改名萬年宮,他們深居離宮納涼避暑時,確實處理過一樁樁大事情。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在最高處的那個院子正中央,是一個大四方臺子底座,一支巨型毛筆的主題雕塑,驚天立地,巍峨壯觀。底座擺佈著一個個斗大的楷體毛筆字,整體看好像又是一篇什麼古文。這個宏偉的標誌性建築,形象地詮釋了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天下第一筆”的楷書文化歷史地位。

從資料上看,九成宮遺址位於麟遊縣城邊的天台山上,原為隋代仁壽宮,建於開皇十三年(593),由右僕射楊素監督,著名建築學家宇文愷為檢校將作大匠,承擔設計和督促,開皇十五年三月建成。隋文帝六次到此避暑。唐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加以修繕和擴建,並置禁苑、武庫及宮寺,改名為九成宮。以後,太宗曾五次到此,每次住半年左右。高宗時,改名為萬年宮,後又複名九成宮。“九成”者,謂“九重”或“九層”之意,言其高大,來之不易。武則天以後,九成宮逐漸荒蕪,唐末毀於洪水。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接著,我們跟隨三三兩兩的遊人,從右手邊的門裡走了進去,終於找到了《九成宮醴泉銘》碑亭。千年古碑被裝進玻璃框中,嚴嚴實實保護起來了。古碑雖然很厚實,但飽經歷史風雨煙雲,碑面已有些坑窪,個別字跡斑駁,顯得不太清晰。所幸的是,在碑亭的一面牆上,我發現了《九成宮醴泉銘》原文,就全神貫注地默讀起來:

九成宮醴泉銘,祕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巖聳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臺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奢,以人從欲良足深尤。至於炎景流金,無鬱蒸之氣;微風徐動,有悽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經營四方逮乎立年,撫臨億兆;始以武功壹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東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獻琛奉贄重譯來王;西暨輪臺北拒玄闕,並地列州縣,人充編戶;氣淑年和,邇安遠肅,群生鹹遂靈貺畢臻,雖藉二議之功,終資一人之慮。遺身利物,櫛風休雨,由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甚禹足之胼胝,針石屢加,腠理猶滯。爰居京室,每敝炎暑,群下請建離宮,庶可怡神養性。聖上愛一夫之力,借十家之產,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隋氏舊宮,營於曩代,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於是斫雕為樸,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茸其頹壞,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茅茨續於瓊室。仰觀壯麗,可作鑑於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於後昆,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鹹引谷澗,宮城之內,本乏水源,水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聖心懷之不忘。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上及中宮,歷覽臺觀,閒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度於雙闕;貫穿青瑣,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盪暇穢;可以導養正性,可以澄瑩心神。鑑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將玄澤於常流,匪唯乾象之精,蓋亦坤靈之寶。謹案:《禮緯》雲: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得禮之宜,則醴泉出於闕庭。《鶡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醴泉出”。《瑞應圖》曰:王者純和,飲食不貢獻,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東觀雙記》曰:“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師,飲之者痼疾皆愈”。然則神物之來,實扶明聖;既可蠲茲沉痼,又將延彼遐齡。是以百辟卿士,相趨動色,我後固懷撝挹,推而弗有,雖休勿休,不徒聞於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於當今。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豈臣之未學所能丕顯?!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不可使國之盛美,有遺典策敢陳實錄,爰勒斯銘。其詞曰:唯皇撫運,奄壹(寰)宇,千載膺期,萬物斯睹;功高大舜,勒深伯禹,絕後(光)前,黨三邁五。握機蹈矩,乃至乃神,武克禍亂,文懷遠人:(書)契未紀,開闢不臣,(冠)冕並襲,琛贄鹹陳。大道無名,上德不德,玄功潛運,幾深莫測。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靡謝天功,安知帝力。上天之載,無臭無聲,萬類(資)始,品物流形,隨感變質,應德效靈,介焉如響,赫赫明明,雜沓景福,葳蕤繁祉:雲氏龍宮,龜圖鳳紀,日含五色,烏呈三趾,頌不輟工,筆(無)停史。上普降樣,上智斯悅,流謙潤下,潺湲皎潔,萍旨醴甘,冰凝鏡澈,用之日新,拒之無竭。道隨時泰,慶與泉流我後夕惕,雖休弗休,居崇茅宇,樂不般遊,黃屋非貴,天下為優。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念茲在茲,永保貞吉。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歐陽詢奉敕書。

好在銘文不太長,我仔仔細細讀了三遍。碑文中說,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避暑九成宮,率群臣遊歷臺觀,無意中杖導出醴泉,龍顏大喜,便敕命鐫碑立石於泉旁,以記其吉祥盛事。最後,碑以諍臣撰文、書聖書丹、名匠刊刻,而享有“三絕”碑之美譽。這篇碑銘全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及建築規模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刊引典籍說明了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一千多年來,《九成宮醴泉銘》碑以文章書法俱佳而馳名中外,被世人公推為“人間第一帖,天下無雙銘”,唐以後歷代書法愛好者都將這副碑帖作為臨摹的範本和楷模。由此可以想見,它對於我們中國的書法藝術影響是多麼深遠。

從《九成宮醴泉銘》碑亭出來,我又跟著一群書法攝影愛好者,踏進了《萬年宮銘》碑亭。我繞碑三圈,品讀著,觀賞著,撫摩著。我沒有想到的是,一個深居宮廷的封建帝王,竟然也能寫出如此絕妙的書法神品。

唐高宗李治登基後,曾將九成宮改名為“萬年宮”,他和皇后武則天先後八次幸臨過這裡。史載永徽五年(公元654年),27歲的唐高宗李治率三品以上文武大臣及學士,首次駕臨萬年宮消夏避暑,御筆撰文親書了《萬年宮銘》,命隨行大臣自書姓名於碑後。李治善書,且真、草、隸、篆俱佳,尤精行書。萬年宮銘碑行草兼有,筆勢婉潤,風流飄灑,超脫俊逸,在書法藝術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備受後世書法愛好者的讚譽和推崇。

後來,歷史上有不少文人學士也曾造訪過九成宮。王勃留下了《九成宮表與頌》,盧照鄰留下了《病梨樹賦》,王維、杜甫、李商隱、吳融等唐代著名詩人均留下了訪山問水的不朽詩篇,就連藥王孫思邈也在石臼山留下了採藥的仙蹤。

"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大約八年前,我們去麟遊縣城,走馬觀花逛過九成宮。回來後,只記得縣城很小,像個十分羞澀的村姑似的,深深地藏在山旮旯裡。

當天,麗日當空,春風盪漾。嫩藍的天空中,白雪雪的祥雲,飄蕩著,繚繞著。蜿蜒的山路上,來往車輛很少。我們的小車如同脫韁之野馬,快活無極地奔馳著。車窗外面,樑峁起伏,溝壑縱橫。那一道道山樑,狼奔豕突,像驅馳奔騰的獸脊;那一條條溝壑,儼然張著饕餮大嘴,彼此撕扯著,難分難解。恍惚間,又眼前群山似海,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無論樑峁上,還是溝壑裡,都蔓延著青青的野草,像無邊無際的大氈子,一團團,一簇簇,一片片,刺繡著黃燦燦的野刺玫花。空氣裡,嫋嫋娜娜,送來一陣陣醉人的花香,帶著甜味兒,徑直沁入人的心脾。

真的,很難忘那濃濃的花香,那醇香如酒的暖風。

就是那一次去了,我才知道麟遊縣城建在一個巨大的壑口裡,或者說空闊的溝岔裡,幾條小河從不同方向,浩浩湯湯而來,在這裡交流匯合。站在縣城這個盆子裡,舉目仰望,環城皆山,蔚然峻秀,如螺如髻,似攢似簇;這些山頭分別雄踞四周,朝拱著山城,恭迎著山城;看來龍去脈,它們彷彿對縣城形成了百鳥朝鳳、眾星捧月之勢。如此的山水形勢,如此的地理風貌,無疑也是天賜天賦天成的。縣城的空間雖然有點狹小,甚至有點侷促,但每條街道都很乾淨,每塊建築都很精緻,所以它整個美得像一處放大的盆景。

大概正由於擁有這樣的資源稟賦,早在舊石器時代,麟遊這一帶就有人類活動,秦漢時即設縣治,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麟遊”,顧名思義,就是麒麟遊過經過的地方。憑直覺判斷,這個名字很吉祥,也很神奇,必定有來頭。因為麒麟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祥瑞之獸,它並非凡間俗物。為何如此命名呢?還真有些淵源,相傳隋義寧元年,仁壽宮中出現白麒麟四處祥遊而更名麟遊。在隋唐時期,封建帝王曾在麟遊縣城所在地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避暑離宮——仁壽宮、九成宮,兩朝四帝曾20次駕幸麟遊避暑消夏。據記載,唐太宗杖導出醴泉、楊素殘民、楊廣弒父、魏徵上書、長樂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薛仁貴救駕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前不久,一個週末的日子裡,我們全家人像串門子一樣,從永壽來到了麟遊,直奔九成宮而去。

百聞不如一見。如今的九成宮大變樣了!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先前那個有點荒涼的院子有了圍牆,裡面靠著圍牆增加了一圈建築,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門前廣場中央,有座特別的雕塑,一枚紅色的巨型印章上,醒目地篆刻刻著九成宮幾個大字。走近大門,才發現是個隋唐風格的仿古院落,大門兩旁建起了富麗堂皇的角樓。不遠處,有了停車場,旁邊設置著賣票窗口,現在只能憑票參觀遊覽。進了門,迎面撲入眼簾的是一堆長長短短的片石,它們參差錯落地鑲嵌在一起,拼成了突兀奇崛的假山,一束束細細的水柱,噴起白蓮花般的水霧,淅淅瀝瀝落下來。院子一邊有曲折的木質迴廊,除此而外全部硬化了,由低到高,一個大平臺連接著一個大平臺。中間的水泥通道很寬敞,它的兩側站立著初唐一個個功名赫赫的文臣武將,比如長孫無忌、魏徵、徐茂公……再比如李靖、秦瓊、敬德……整個氣象宛若文武百官剛剛上朝列班,人人峨冠博帶,個個姿容肅穆,恭恭敬敬地侍立左右。這難道不是李世民父子的朝堂大殿嗎?想了想,這裡曾是隋唐兩朝四帝的離宮,隋文帝建了仁壽宮,唐太宗擴建後改名九成宮,唐高宗又改名萬年宮,他們深居離宮納涼避暑時,確實處理過一樁樁大事情。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在最高處的那個院子正中央,是一個大四方臺子底座,一支巨型毛筆的主題雕塑,驚天立地,巍峨壯觀。底座擺佈著一個個斗大的楷體毛筆字,整體看好像又是一篇什麼古文。這個宏偉的標誌性建築,形象地詮釋了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天下第一筆”的楷書文化歷史地位。

從資料上看,九成宮遺址位於麟遊縣城邊的天台山上,原為隋代仁壽宮,建於開皇十三年(593),由右僕射楊素監督,著名建築學家宇文愷為檢校將作大匠,承擔設計和督促,開皇十五年三月建成。隋文帝六次到此避暑。唐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加以修繕和擴建,並置禁苑、武庫及宮寺,改名為九成宮。以後,太宗曾五次到此,每次住半年左右。高宗時,改名為萬年宮,後又複名九成宮。“九成”者,謂“九重”或“九層”之意,言其高大,來之不易。武則天以後,九成宮逐漸荒蕪,唐末毀於洪水。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接著,我們跟隨三三兩兩的遊人,從右手邊的門裡走了進去,終於找到了《九成宮醴泉銘》碑亭。千年古碑被裝進玻璃框中,嚴嚴實實保護起來了。古碑雖然很厚實,但飽經歷史風雨煙雲,碑面已有些坑窪,個別字跡斑駁,顯得不太清晰。所幸的是,在碑亭的一面牆上,我發現了《九成宮醴泉銘》原文,就全神貫注地默讀起來:

九成宮醴泉銘,祕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巖聳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臺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奢,以人從欲良足深尤。至於炎景流金,無鬱蒸之氣;微風徐動,有悽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經營四方逮乎立年,撫臨億兆;始以武功壹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東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獻琛奉贄重譯來王;西暨輪臺北拒玄闕,並地列州縣,人充編戶;氣淑年和,邇安遠肅,群生鹹遂靈貺畢臻,雖藉二議之功,終資一人之慮。遺身利物,櫛風休雨,由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甚禹足之胼胝,針石屢加,腠理猶滯。爰居京室,每敝炎暑,群下請建離宮,庶可怡神養性。聖上愛一夫之力,借十家之產,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隋氏舊宮,營於曩代,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於是斫雕為樸,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茸其頹壞,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茅茨續於瓊室。仰觀壯麗,可作鑑於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於後昆,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鹹引谷澗,宮城之內,本乏水源,水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聖心懷之不忘。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上及中宮,歷覽臺觀,閒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度於雙闕;貫穿青瑣,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盪暇穢;可以導養正性,可以澄瑩心神。鑑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將玄澤於常流,匪唯乾象之精,蓋亦坤靈之寶。謹案:《禮緯》雲: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得禮之宜,則醴泉出於闕庭。《鶡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醴泉出”。《瑞應圖》曰:王者純和,飲食不貢獻,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東觀雙記》曰:“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師,飲之者痼疾皆愈”。然則神物之來,實扶明聖;既可蠲茲沉痼,又將延彼遐齡。是以百辟卿士,相趨動色,我後固懷撝挹,推而弗有,雖休勿休,不徒聞於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於當今。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豈臣之未學所能丕顯?!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不可使國之盛美,有遺典策敢陳實錄,爰勒斯銘。其詞曰:唯皇撫運,奄壹(寰)宇,千載膺期,萬物斯睹;功高大舜,勒深伯禹,絕後(光)前,黨三邁五。握機蹈矩,乃至乃神,武克禍亂,文懷遠人:(書)契未紀,開闢不臣,(冠)冕並襲,琛贄鹹陳。大道無名,上德不德,玄功潛運,幾深莫測。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靡謝天功,安知帝力。上天之載,無臭無聲,萬類(資)始,品物流形,隨感變質,應德效靈,介焉如響,赫赫明明,雜沓景福,葳蕤繁祉:雲氏龍宮,龜圖鳳紀,日含五色,烏呈三趾,頌不輟工,筆(無)停史。上普降樣,上智斯悅,流謙潤下,潺湲皎潔,萍旨醴甘,冰凝鏡澈,用之日新,拒之無竭。道隨時泰,慶與泉流我後夕惕,雖休弗休,居崇茅宇,樂不般遊,黃屋非貴,天下為優。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念茲在茲,永保貞吉。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歐陽詢奉敕書。

好在銘文不太長,我仔仔細細讀了三遍。碑文中說,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避暑九成宮,率群臣遊歷臺觀,無意中杖導出醴泉,龍顏大喜,便敕命鐫碑立石於泉旁,以記其吉祥盛事。最後,碑以諍臣撰文、書聖書丹、名匠刊刻,而享有“三絕”碑之美譽。這篇碑銘全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及建築規模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刊引典籍說明了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一千多年來,《九成宮醴泉銘》碑以文章書法俱佳而馳名中外,被世人公推為“人間第一帖,天下無雙銘”,唐以後歷代書法愛好者都將這副碑帖作為臨摹的範本和楷模。由此可以想見,它對於我們中國的書法藝術影響是多麼深遠。

從《九成宮醴泉銘》碑亭出來,我又跟著一群書法攝影愛好者,踏進了《萬年宮銘》碑亭。我繞碑三圈,品讀著,觀賞著,撫摩著。我沒有想到的是,一個深居宮廷的封建帝王,竟然也能寫出如此絕妙的書法神品。

唐高宗李治登基後,曾將九成宮改名為“萬年宮”,他和皇后武則天先後八次幸臨過這裡。史載永徽五年(公元654年),27歲的唐高宗李治率三品以上文武大臣及學士,首次駕臨萬年宮消夏避暑,御筆撰文親書了《萬年宮銘》,命隨行大臣自書姓名於碑後。李治善書,且真、草、隸、篆俱佳,尤精行書。萬年宮銘碑行草兼有,筆勢婉潤,風流飄灑,超脫俊逸,在書法藝術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備受後世書法愛好者的讚譽和推崇。

後來,歷史上有不少文人學士也曾造訪過九成宮。王勃留下了《九成宮表與頌》,盧照鄰留下了《病梨樹賦》,王維、杜甫、李商隱、吳融等唐代著名詩人均留下了訪山問水的不朽詩篇,就連藥王孫思邈也在石臼山留下了採藥的仙蹤。

九成宮的煙火光芒

離開時,夕陽西下,九成宮披浴著滿身餘輝,旁邊的河水裡閃爍著橘紅的晚霞。

忽然,聽見前邊幾位遊客邊走邊說:

“天,還是那個先前的天;山,還是那個先前的山;水,還是那個先前的水。”

“仁壽宮沒有了,縱然九成宮也氣數盡了,萬年宮也灰飛煙滅了,唯有那個書法碑帖,千秋萬代,光芒萬丈長。”

何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原來,只有歷史是最無情的!它辨識選擇審判著每一種事物。

作者簡介

耿軍平,曾用筆名耿峻平、林曙,男,永壽縣渠子鎮車村人。1988年畢業於彬縣師範,93年畢業於陝西省咸陽市廣播電視大學。教書14年,當過小學教師、中學教師。2002年調入縣政府辦公室。2008年,任縣政務大廳副主任;2012年調任永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1994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後寫過小說、詩歌、散文,陝西省作協會員。2013年出版散文集《生命之花》,現有散文集《生命之根》即將付梓,詩集《生命之火》等待出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