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樂至破解“山綠民不富”窘境

林業 三農 農村 農業 四川政商動態 2017-04-28

4月18日下午,資陽市樂至縣石佛鎮放生村的坡上,由四川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與樂至縣林業局共同撫育的柏木林,正鉚足了勁兒躥高長壯。包圍著它的低效林,樹徑僅有它的八成粗。同一時間,距離放生村約15公里的孔雀鄉川中丘區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內,一片十多釐米高的鐵核桃樹苗正等待嫁接。

在水土貧瘠的川中丘陵地區,生態效益低下的生態林和經濟效益低下的經果林長期大面積存在,但山綠民不富,成為發展現代林業的一道坎,如今樂至有望翻過這道坎。

一手抓生態撫育林,一手抓經濟效益林,樂至通過院縣合作方式創新培育種植技術和經營模式,一個現代林業發展的樣板已然成型。

資陽樂至破解“山綠民不富”窘境

位於樂至縣孔雀鄉的川中丘區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全景。 熊兵 攝

因地制宜 低效林改造出樂至標準

收到獲獎消息時,楊天興並不意外。作為樂至縣林業局造林股股長,他主抓的“川中丘陵柏木林經營培育技術應用示範研究”項目,一週前剛剛獲得2016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這並非樂至首次獲此殊榮。早在上世紀80年代,樂至就因為發現了一種能快速成活、具有固土作用的柏木,獲得過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人工植柏,3500多個“石頭山”變成了青山,森林覆蓋率從1%增長至現在的41%。

然而,30多年過去了,當初種植的綠化林木負面效應開始顯現,成為了如今的低效林。由於栽種時樹種單一、密度過高、群落結構簡單,這些樹木生長不良,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我修復能力也較差,對森林病蟲害等各類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也很弱。“如果僅靠自然生長,甚至還可能發生逆向演替和惡性生態循環。”楊天興說。

樂至並不是孤例。據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提供的數據,我國人工林面積0.62億公頃,居世界首位,但由於純林、結構簡單、過密、過稀或不適生等原因,形成了大面積的低效林。四川省人工林面積480萬公頃,佔林地面積的35.6%,其中70%分佈在丘區,撫育和改造難度大。

而早在2012年,樂至縣就通過院縣合作研究人工柏木林的經營培育技術。當時石佛鎮放生村2013.5畝林地被劃為試點,周邊參照國標改造撫育的林地成為自然對照組。

“以前柏木林密度最高的林地高達300株每畝,國家改造標準為150株-160株每畝,我們對地形、土壤等進行了調研後,確定了70株-80株每畝的密度,並對林下喬灌木、草本植物的種植等確定了一系列撫育和改造標準。”楊天興介紹。監測數據顯示,試驗組柏木林平均每年的生長量比對照組高5%-8%,水土固化情況和喬灌木生長、草本植被覆蓋率都明顯優於對照組。

“川中丘區土壤和氣候條件獨特,如完全按照國標,難以使撫育和改造效果最大化。”省林業廳造林綠化管理處負責人賴爽認為,“樂至探索形成的標準更適合本地。”

引進樹種 培育適生特色經果林

3月18日,川中丘區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一片30多釐米高的美國紫薇正從平地移栽至坡上。這是三年前,省林業廳林業科學研究院(下稱“省林科院”)引進當地的新品種。彼時,數千畝耕地上種植著水稻、苞谷和鐵核桃。由於種植技術、規模等多重因素限制,產量和品質低,不少土地都被撂荒。

2012年,正在尋找培育種植基地的省林科院來到樂至孔雀鄉調研。“孔雀鄉大部分是紅土,相比其他丘區,土壤條件較好。土地海拔在400米-500米,光照、溫度也較為合適。此外,還有部分較平整的土地適合林木培育。”省林科院生物技術與良種研究所生產科副科長王力介紹。很快,省林科院就從農民手中流轉了1600畝土地,作為引進經濟林的培育和種植試點。

省林科院篩選出生長條件與當地匹配的林木品種,先後從國內外引進了近70種林木。“計劃通過試點培育和種植,選出最適宜的品種進行推廣。”王力說。目前,近70個引進樹種中,有80%都適宜生長,包括美國紫薇、日本櫻花等觀賞性林木和油橄欖、榛子等特色經果林。

“勢力”最大的果林是核桃,種植面積接近1000畝。村民馬開元介紹,以前當地也有村民嘗試種過核桃,但種出來的都是“鐵核桃”,“殼又厚又硬,果仁很小,賣不起價。”

2013年初,省林科院經過研究論證,決定引進優質核桃苗,在鐵核桃長至十多釐米時進行嫁接,經過幾年的培育,去年下半年,嫁接的核桃樹長出的核桃不僅個大,還是薄殼大果仁。“拿到成都展銷會上試銷,價格賣到了每公斤近60元,比一般核桃高一倍。”

嗅覺靈敏的投資客聞訊而來。四川龍安天然林技術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已與省林科院等單位共同流轉土地2000畝,建成核桃品種收集圃、良種核桃採穗圃等多個基地。

示範效應還在不斷擴大,樂至縣計劃將該項核桃種植技術在幾十萬畝基地進行推廣,形成樂至自己的核桃品牌。

產業融合 農民年均收入超萬元

院縣合作帶來的技術創新,使樂至林業發展在保障生態的同時又培育了產業基礎。依託林業興起的鄉村旅遊等第三產業,讓農民的賬本上,又添了一筆收入。

2013年9月,雁江區新場鄉人李英回鄉創業,一眼就相中了放生村。山頂1000多平方米的林地剛剛完成改造,“是發展種植養殖和鄉村旅遊的好地方。”李英說,她把這塊地租下來,打造了集餐飲、住宿、觀光於一體的農家樂。儘管相關配套設施還在建,遊客已慕名而來,“最多的一天接待過近500名遊客,都建好後生意肯定不愁。”

而在孔雀鄉的示範園,村民馬開元也嚐到了甜頭。“以前種苞谷一年只能賣三四千元。現在夫妻二人都在園區內幫工種樹,每天每人50元,加上土地流轉收入,去年年底一算賬,竟然賺了1萬多元!”

與林業發展同步,基礎設施改造、新村建設、脫貧攻堅也在推進。按照樂至縣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園區推廣“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型、微田園”模式,佈局了29個新村聚居點,目前已建成9個。馬開元家的土房子經過重建,變身兩層小洋樓。

資本也在湧入。目前,已有4家企業入駐園區,並與科研單位和農戶合作,實現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去年,園區依託已經建成的1個花香休閒度假村、3個家庭農場,吸引遊客超過60萬人次。

目前已經有超過500個村民在園區內務工,帶動園區內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已超萬元,高於全縣平均水平2500元,徹底打破了川中丘區“山綠民不富”的歷史。

“6300畝的規模顯然已經不夠了。”4月13日,資陽市林業局局長蔣顯超在向市委提交的工作彙報中建議,將樂至川中丘區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原定規劃的3萬畝核心區6300畝,擴大為規劃面積10萬畝核心區3萬畝。

日前,記者從資陽市發展改革委獲悉,園區申報國家級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工作已提上日程,正積極準備申報材料。(記者 郭靜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