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平涼 植綠興邦

林業 三農 農業 種植業 人民網 2017-05-16

在流淌的涇河水邊、在萬畝的山地梯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17年春,為綠化、美化家園,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更為走生態發展之路,230多萬平涼兒女植樹播綠,完成造林綠化58.55萬畝,打響了春季造林綠化“大會戰”。

植樹造林需要搞成“接力賽”

“30萬人用30年創造了100萬畝梯田,那時候外面的人都說我們靠的是莊浪精神,為此我們很自豪。”80歲的平涼市莊浪縣退休老幹部李迎才說,“莊浪梯田產業的發展和取得的成績,跟近十屆主政領導人、幾代莊浪百姓堅持搞發展的接力賽密不可分。”

夏日的清晨,二郎山頂微風。李迎才步履矯健,行進途中,手指一片整齊的綠化山窪,一邊回憶著“梯田王國”的往事,一邊評述著今春的植樹綠化。

“上檔次、大手筆”是老人對今春植樹的第一看法,“從市上到縣上,各級領導都很重視,老百姓也非常支持,可以說是全民植樹,效果也不錯。” 正如老人所說,平涼市2017年春的這場植樹工作,上下齊心,政府、企業、百姓參與度,種植面積均在該市歷史上少有。

據統計,2017年春,平涼市完成造林綠化58.55萬畝,佔全年任務52萬畝的113%。其中,重點生態林工程34.61萬畝,社會造林6.94萬畝,新植經濟林果17萬畝。

“為了支持植樹造林工作,我們這些退休的老幹部組成了120人的老年志願隊,為植樹造林規劃出主意、提意見,平時我們一邊爬山鍛鍊,一遍看護林地,也在為植樹造林做貢獻。”李迎才說。

當地林業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社會力量加入植樹造林以外,政府各個部門、境內企業、學校師生等都在政府規劃的植樹區域內認領了綠化種植地,可以說是真正的全民參與。

截至目前,平涼市森林面積已經達到519萬畝,森林覆蓋面積率31.1%。未來五年,根據該市造林綠化相關規劃,還將完成260萬畝的造林綠化任務。

“如今生態問題成為各個地方發展遇到的新問題,領導們能夠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對於老百姓來說是件好事。”李迎才坦言,“但是,植樹造林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想要收益則更要長遠謀劃,貴在堅持,這就需要政府、百姓都要想當年打造梯田一樣,不能搞衝刺比賽,而要搞成接力賽,久久為功,方能見效。”

父子護林員“伐、護”立反面

“全民植樹增加綠化面積的同時,一定要保護好原有林地。”在春季植樹行動的同時,管護好已有林地成為大家的共識,護林員吳銀生便是護林大軍中的一員。

今年50歲的吳銀生成為一名護林員,還得從自己的父親說起,“我的父親以前是國有林場的護林員,幹了近40年。1987年,我作為職工子弟,也做起了護林員的工作,今年也有30個年頭了。”

人們都說他們是護林父子兵,可在攀談中,記者得知他們的工作卻是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北轅適楚。

“由於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父親那時候的護林員的工作,不是護林卻是伐木。”吳銀生說,“那時候,人們還沒有意識到生態的重要性,伐林砍木是常有的事,生態破壞比較嚴重。”

吳銀生告訴記者,從他當上護林員,當地政府就開始重視護林工作了,護林員的工作內容,也才名副其實。“如今,政府下大力氣植樹造林,對於天然林場的保護也更為重視。”

據記者瞭解,僅平涼市莊浪縣就擁有30萬畝的天然林場,為了保護其免受盜伐、火災的破壞,該縣根據區域,設置了35個管護站,110名護林員守護著這些寶貴的財富。

吳銀生所在的石橋林場有18萬畝的天然林場,除了每天徒步數公里山路巡查以外,他和同事還要克服很多的困難。

“生病了沒地方買藥、幾個月回家一次、大山裡常年人煙稀少的寂寞、收入少都是我們護林工作的特點。”吳銀生打趣地說,“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還有一些管護站通不了電,護林員到現在還在使用煤油燈,工作環境也比他所在的管護站更加艱苦。工作環境雖然艱苦,但是我們每天呼吸著大山裡最新鮮的空氣,估計會比較長壽。”

如今,為了更好的保護天然林場,當地政府也更加重視護林員的付出。目前,莊浪縣在支持林場管護站自收自支費用的同時,財政額外補貼護林員工資總額的45%,以提高他們的工作收入。五年前,吳銀生每個月工資1500元,現在他每個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這讓他有所慰藉。

除此之外,在全市植樹造林的大環境下,老百姓對於林場保護的意識也有所提高。“進了林場不抽菸、不隨意亂丟垃圾、不挖不折一花一木……這些細小的變化是老百姓對林場保護觀念的變化,也減輕了我們的工作量,降低了我們工作的難度,讓我們這些護林員很欣慰。”吳銀生開心地說。

滿山綠色中謀致富發展

“高邵塬”因山下有高川村與邵坪村而得名,塬裡4400多老百姓世代在此生存,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也沒能給這裡的百姓帶來更加富裕的生活。

“以前我們這裡全部是種糧食,雨水少的年份,收成少的可憐。”64歲的邵坪村村民邵海江說,“吃飯問題都保證不了的歲月,誰還能顧得上生態。沒有農作物的季節,大風一吹,漫天的黃土,一輩輩人都是這麼生活的。”

“為了改變老百姓生活的困難境遇,2000年當地政府鼓勵大家開始種植經濟林果,堅持每年抓一處千畝果園,高邵塬百姓苦怕了,選擇先走了這一步。”平涼市萬泉鎮黨委副書記張選良說,“如今,滿山的綠色,為老百姓帶來了富裕的生活,也證明了選擇這條路是對的。”

“2002年,我們家的7畝地全部改種了蘋果園,每畝年收入在一萬元左右,比起以前真是好了太多。”邵海江說,“蘋果產業的發展,不僅解決我們收入的問題,孩子們也不用像以前那樣出外打工,一家人也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如今,滿山的果樹不僅提高了當地人的收入,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邵海江樂呵呵地說: “以前農村晴天土、雨天泥,穿雙新鞋都不想出門,怕弄髒了洗起來麻煩。現在村裡的油路直接通到山上的果園,下過雨後山裡的空氣特別好,領上孫子走在果園裡,既鍛鍊了身體,又看到富裕生活的希望,美得很!”

為了讓更多的百姓在綠色中謀求致富發展,多年來,平涼市全面開展退耕還林,積極引導百姓種植發展經濟林。目前,平涼市果樹經濟林總面積達到267萬畝,果品總產量182萬噸,林果業產值76億元,農民人均果品純收入2817元,走出了一條生態與民生統籌推進、綠山與“金山”協調共建的現代林業生態建設之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