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公元前283年,秦國王宮,一名年輕的男子舉起一塊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秦昭襄王大驚失色,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

公元前283年,秦國王宮,一名年輕的男子舉起一塊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秦昭襄王大驚失色,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這個故事流傳了千年,人們讚頌藺相如的不辱使命和機智,這裡我們有一個疑問,和氏璧再值錢畢竟只是一塊玉石,是否值得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去換?這先要從春秋戰國與今人迥異的思想觀念說起。

今天我們對領土的價值觀是領土代表了國家主權,主權神聖不容侵犯,帶著今天這種觀念我們是不可能理解秦昭襄王的行為,用玉領土換玉璧,秦昭襄王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春秋時期就發生過。

“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左傳·桓公元年》

公元前711年,鄭國就用玉璧換了天子賜給魯國的許田,用城池換玉璧,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下不算奇怪,玉璧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城池。

"

公元前283年,秦國王宮,一名年輕的男子舉起一塊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秦昭襄王大驚失色,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這個故事流傳了千年,人們讚頌藺相如的不辱使命和機智,這裡我們有一個疑問,和氏璧再值錢畢竟只是一塊玉石,是否值得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去換?這先要從春秋戰國與今人迥異的思想觀念說起。

今天我們對領土的價值觀是領土代表了國家主權,主權神聖不容侵犯,帶著今天這種觀念我們是不可能理解秦昭襄王的行為,用玉領土換玉璧,秦昭襄王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春秋時期就發生過。

“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左傳·桓公元年》

公元前711年,鄭國就用玉璧換了天子賜給魯國的許田,用城池換玉璧,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下不算奇怪,玉璧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城池。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玉璧(陝西省博物館)

玉璧作為當時的一種 “硬通貨”,晉獻公用玉璧和寶馬向虞國借路,這才有了假道伐虢的故事,參見《左傳·僖公二年》。

在《周禮》中將玉璧作為“六器”之一,當時普遍觀點認為玉是山川大地的精華,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以玉璧為載體可以與上天的神靈進行溝通。

“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尚書·周書·金縢》

這就是周公請命的出處,周公向先祖祭祀時,就把玉璧用作禮器向先祖禱告,在南昌海昏侯大墓劉賀的主棺內鋪滿的玉璧彰顯出了劉賀的地位,作為當時的一種高等級的用器,平民階層在當時是不能持有玉璧的,因此也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出自《左傳·桓公十年》 )的說法。

"

公元前283年,秦國王宮,一名年輕的男子舉起一塊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秦昭襄王大驚失色,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這個故事流傳了千年,人們讚頌藺相如的不辱使命和機智,這裡我們有一個疑問,和氏璧再值錢畢竟只是一塊玉石,是否值得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去換?這先要從春秋戰國與今人迥異的思想觀念說起。

今天我們對領土的價值觀是領土代表了國家主權,主權神聖不容侵犯,帶著今天這種觀念我們是不可能理解秦昭襄王的行為,用玉領土換玉璧,秦昭襄王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春秋時期就發生過。

“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左傳·桓公元年》

公元前711年,鄭國就用玉璧換了天子賜給魯國的許田,用城池換玉璧,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下不算奇怪,玉璧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城池。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玉璧(陝西省博物館)

玉璧作為當時的一種 “硬通貨”,晉獻公用玉璧和寶馬向虞國借路,這才有了假道伐虢的故事,參見《左傳·僖公二年》。

在《周禮》中將玉璧作為“六器”之一,當時普遍觀點認為玉是山川大地的精華,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以玉璧為載體可以與上天的神靈進行溝通。

“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尚書·周書·金縢》

這就是周公請命的出處,周公向先祖祭祀時,就把玉璧用作禮器向先祖禱告,在南昌海昏侯大墓劉賀的主棺內鋪滿的玉璧彰顯出了劉賀的地位,作為當時的一種高等級的用器,平民階層在當時是不能持有玉璧的,因此也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出自《左傳·桓公十年》 )的說法。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海昏侯墓出土玉璧

同時玉璧在當時也代表一個諸侯政權的地位和合法性,其存在的意義相當於秦之後的玉璽。

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左傳·僖公·僖公六年》

“銜璧”的大概意思就是將玉璧掛在脖子上,當時許國的國君向楚王投降時就“銜璧”,這一行為傳承自微子啟代表商朝向周武王投降,後世以“銜璧”來形容國君投降。

子嬰投降劉邦的時候就將傳國玉璽掛在胸前,而南燕末主慕容超有“吾寧奮劍而死,不能銜璧而生!”( 出自《資治通鑑·晉紀》 )的感嘆。

"

公元前283年,秦國王宮,一名年輕的男子舉起一塊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秦昭襄王大驚失色,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這個故事流傳了千年,人們讚頌藺相如的不辱使命和機智,這裡我們有一個疑問,和氏璧再值錢畢竟只是一塊玉石,是否值得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去換?這先要從春秋戰國與今人迥異的思想觀念說起。

今天我們對領土的價值觀是領土代表了國家主權,主權神聖不容侵犯,帶著今天這種觀念我們是不可能理解秦昭襄王的行為,用玉領土換玉璧,秦昭襄王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春秋時期就發生過。

“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左傳·桓公元年》

公元前711年,鄭國就用玉璧換了天子賜給魯國的許田,用城池換玉璧,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下不算奇怪,玉璧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城池。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玉璧(陝西省博物館)

玉璧作為當時的一種 “硬通貨”,晉獻公用玉璧和寶馬向虞國借路,這才有了假道伐虢的故事,參見《左傳·僖公二年》。

在《周禮》中將玉璧作為“六器”之一,當時普遍觀點認為玉是山川大地的精華,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以玉璧為載體可以與上天的神靈進行溝通。

“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尚書·周書·金縢》

這就是周公請命的出處,周公向先祖祭祀時,就把玉璧用作禮器向先祖禱告,在南昌海昏侯大墓劉賀的主棺內鋪滿的玉璧彰顯出了劉賀的地位,作為當時的一種高等級的用器,平民階層在當時是不能持有玉璧的,因此也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出自《左傳·桓公十年》 )的說法。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海昏侯墓出土玉璧

同時玉璧在當時也代表一個諸侯政權的地位和合法性,其存在的意義相當於秦之後的玉璽。

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左傳·僖公·僖公六年》

“銜璧”的大概意思就是將玉璧掛在脖子上,當時許國的國君向楚王投降時就“銜璧”,這一行為傳承自微子啟代表商朝向周武王投降,後世以“銜璧”來形容國君投降。

子嬰投降劉邦的時候就將傳國玉璽掛在胸前,而南燕末主慕容超有“吾寧奮劍而死,不能銜璧而生!”( 出自《資治通鑑·晉紀》 )的感嘆。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子嬰向劉邦投降

在當時的思想觀點下,能通天地能代表地位的玉璧象徵意義絕不是一城一池所能比的,更何況是聞名天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的做法一點也不過分。

但公元前283年這次秦昭襄王以城池換取和氏璧的行為,更多的是對趙國的一種戰略性試探。

當時樂毅還在伐齊,齊國此時只剩兩座城市未被攻克,戰國的局勢劇烈震盪,原先持續了將近三十年的秦齊東西兩霸格局迅速變成秦國的一家獨大。

而此前趙國通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趙國軍隊戰力迅速提升,不僅滅亡了戰國小強中山國,還在五國伐齊中大放異彩,而史書中記錄的秦趙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是在趙武靈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13年,此時趙國尚未開啟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史記·趙世家》

而公元前287年趙國雖然參與了合縱攻秦,但聯軍各方都是觀望態度,誰都不肯首攻,最後秦國取消帝制雙方罷兵,秦國秦趙雙方無實際交鋒,從公元前313年到公元前283年,秦趙雙方三十年的時間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

而縱觀當時的局勢,齊國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燕國與秦國交好雙方也沒有什麼矛盾衝突,韓魏楚三家的底秦昭襄王常年欺負的對象,唯獨只有趙國還有與秦國對抗的實力,秦昭襄王心中沒底。

正是因為沒底,當已經成為主父的趙武靈王從秦國境內安然離開後,“秦人大驚”(《史記·趙世家》),這是籠罩在秦國人心中對未知的恐懼。

"

公元前283年,秦國王宮,一名年輕的男子舉起一塊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秦昭襄王大驚失色,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這個故事流傳了千年,人們讚頌藺相如的不辱使命和機智,這裡我們有一個疑問,和氏璧再值錢畢竟只是一塊玉石,是否值得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去換?這先要從春秋戰國與今人迥異的思想觀念說起。

今天我們對領土的價值觀是領土代表了國家主權,主權神聖不容侵犯,帶著今天這種觀念我們是不可能理解秦昭襄王的行為,用玉領土換玉璧,秦昭襄王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春秋時期就發生過。

“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左傳·桓公元年》

公元前711年,鄭國就用玉璧換了天子賜給魯國的許田,用城池換玉璧,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下不算奇怪,玉璧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城池。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玉璧(陝西省博物館)

玉璧作為當時的一種 “硬通貨”,晉獻公用玉璧和寶馬向虞國借路,這才有了假道伐虢的故事,參見《左傳·僖公二年》。

在《周禮》中將玉璧作為“六器”之一,當時普遍觀點認為玉是山川大地的精華,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以玉璧為載體可以與上天的神靈進行溝通。

“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尚書·周書·金縢》

這就是周公請命的出處,周公向先祖祭祀時,就把玉璧用作禮器向先祖禱告,在南昌海昏侯大墓劉賀的主棺內鋪滿的玉璧彰顯出了劉賀的地位,作為當時的一種高等級的用器,平民階層在當時是不能持有玉璧的,因此也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出自《左傳·桓公十年》 )的說法。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海昏侯墓出土玉璧

同時玉璧在當時也代表一個諸侯政權的地位和合法性,其存在的意義相當於秦之後的玉璽。

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左傳·僖公·僖公六年》

“銜璧”的大概意思就是將玉璧掛在脖子上,當時許國的國君向楚王投降時就“銜璧”,這一行為傳承自微子啟代表商朝向周武王投降,後世以“銜璧”來形容國君投降。

子嬰投降劉邦的時候就將傳國玉璽掛在胸前,而南燕末主慕容超有“吾寧奮劍而死,不能銜璧而生!”( 出自《資治通鑑·晉紀》 )的感嘆。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子嬰向劉邦投降

在當時的思想觀點下,能通天地能代表地位的玉璧象徵意義絕不是一城一池所能比的,更何況是聞名天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的做法一點也不過分。

但公元前283年這次秦昭襄王以城池換取和氏璧的行為,更多的是對趙國的一種戰略性試探。

當時樂毅還在伐齊,齊國此時只剩兩座城市未被攻克,戰國的局勢劇烈震盪,原先持續了將近三十年的秦齊東西兩霸格局迅速變成秦國的一家獨大。

而此前趙國通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趙國軍隊戰力迅速提升,不僅滅亡了戰國小強中山國,還在五國伐齊中大放異彩,而史書中記錄的秦趙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是在趙武靈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13年,此時趙國尚未開啟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史記·趙世家》

而公元前287年趙國雖然參與了合縱攻秦,但聯軍各方都是觀望態度,誰都不肯首攻,最後秦國取消帝制雙方罷兵,秦國秦趙雙方無實際交鋒,從公元前313年到公元前283年,秦趙雙方三十年的時間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

而縱觀當時的局勢,齊國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燕國與秦國交好雙方也沒有什麼矛盾衝突,韓魏楚三家的底秦昭襄王常年欺負的對象,唯獨只有趙國還有與秦國對抗的實力,秦昭襄王心中沒底。

正是因為沒底,當已經成為主父的趙武靈王從秦國境內安然離開後,“秦人大驚”(《史記·趙世家》),這是籠罩在秦國人心中對未知的恐懼。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秦昭襄王心中還留存著對趙武靈王的顧忌,既沒有理由,也不敢貿然對趙國發動攻勢,在這種情況下以換璧為名,對趙國進行試探。如果趙國不送和氏璧到秦國驗貨,那麼秦國可以有理由進攻趙國,小範圍的戰爭對趙國進行試探,正所謂要師出有名。

世人都認定秦昭襄王並非真心想給城池,小編看來這是個謬論。

第一、完璧歸趙故事的出處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關於秦昭襄王不想給城池的表現都是“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全部都是藺相如自己的主觀猜測,秦昭襄王並沒有任何違約的表現。

第二、秦昭襄王是真心新歡和氏璧,所以才會“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這就好比女人去買衣服,買到了物超所值的衣服自然會欣喜,秦昭襄王的心情大抵如此,這種欣喜在藺相如看來卻是要違約,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公元前283年,秦國王宮,一名年輕的男子舉起一塊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秦昭襄王大驚失色,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這個故事流傳了千年,人們讚頌藺相如的不辱使命和機智,這裡我們有一個疑問,和氏璧再值錢畢竟只是一塊玉石,是否值得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去換?這先要從春秋戰國與今人迥異的思想觀念說起。

今天我們對領土的價值觀是領土代表了國家主權,主權神聖不容侵犯,帶著今天這種觀念我們是不可能理解秦昭襄王的行為,用玉領土換玉璧,秦昭襄王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春秋時期就發生過。

“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左傳·桓公元年》

公元前711年,鄭國就用玉璧換了天子賜給魯國的許田,用城池換玉璧,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下不算奇怪,玉璧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城池。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玉璧(陝西省博物館)

玉璧作為當時的一種 “硬通貨”,晉獻公用玉璧和寶馬向虞國借路,這才有了假道伐虢的故事,參見《左傳·僖公二年》。

在《周禮》中將玉璧作為“六器”之一,當時普遍觀點認為玉是山川大地的精華,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以玉璧為載體可以與上天的神靈進行溝通。

“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尚書·周書·金縢》

這就是周公請命的出處,周公向先祖祭祀時,就把玉璧用作禮器向先祖禱告,在南昌海昏侯大墓劉賀的主棺內鋪滿的玉璧彰顯出了劉賀的地位,作為當時的一種高等級的用器,平民階層在當時是不能持有玉璧的,因此也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出自《左傳·桓公十年》 )的說法。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海昏侯墓出土玉璧

同時玉璧在當時也代表一個諸侯政權的地位和合法性,其存在的意義相當於秦之後的玉璽。

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左傳·僖公·僖公六年》

“銜璧”的大概意思就是將玉璧掛在脖子上,當時許國的國君向楚王投降時就“銜璧”,這一行為傳承自微子啟代表商朝向周武王投降,後世以“銜璧”來形容國君投降。

子嬰投降劉邦的時候就將傳國玉璽掛在胸前,而南燕末主慕容超有“吾寧奮劍而死,不能銜璧而生!”( 出自《資治通鑑·晉紀》 )的感嘆。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子嬰向劉邦投降

在當時的思想觀點下,能通天地能代表地位的玉璧象徵意義絕不是一城一池所能比的,更何況是聞名天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的做法一點也不過分。

但公元前283年這次秦昭襄王以城池換取和氏璧的行為,更多的是對趙國的一種戰略性試探。

當時樂毅還在伐齊,齊國此時只剩兩座城市未被攻克,戰國的局勢劇烈震盪,原先持續了將近三十年的秦齊東西兩霸格局迅速變成秦國的一家獨大。

而此前趙國通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趙國軍隊戰力迅速提升,不僅滅亡了戰國小強中山國,還在五國伐齊中大放異彩,而史書中記錄的秦趙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是在趙武靈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13年,此時趙國尚未開啟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史記·趙世家》

而公元前287年趙國雖然參與了合縱攻秦,但聯軍各方都是觀望態度,誰都不肯首攻,最後秦國取消帝制雙方罷兵,秦國秦趙雙方無實際交鋒,從公元前313年到公元前283年,秦趙雙方三十年的時間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

而縱觀當時的局勢,齊國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燕國與秦國交好雙方也沒有什麼矛盾衝突,韓魏楚三家的底秦昭襄王常年欺負的對象,唯獨只有趙國還有與秦國對抗的實力,秦昭襄王心中沒底。

正是因為沒底,當已經成為主父的趙武靈王從秦國境內安然離開後,“秦人大驚”(《史記·趙世家》),這是籠罩在秦國人心中對未知的恐懼。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秦昭襄王心中還留存著對趙武靈王的顧忌,既沒有理由,也不敢貿然對趙國發動攻勢,在這種情況下以換璧為名,對趙國進行試探。如果趙國不送和氏璧到秦國驗貨,那麼秦國可以有理由進攻趙國,小範圍的戰爭對趙國進行試探,正所謂要師出有名。

世人都認定秦昭襄王並非真心想給城池,小編看來這是個謬論。

第一、完璧歸趙故事的出處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關於秦昭襄王不想給城池的表現都是“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全部都是藺相如自己的主觀猜測,秦昭襄王並沒有任何違約的表現。

第二、秦昭襄王是真心新歡和氏璧,所以才會“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這就好比女人去買衣服,買到了物超所值的衣服自然會欣喜,秦昭襄王的心情大抵如此,這種欣喜在藺相如看來卻是要違約,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秦昭襄王答應藺相如開出的所有條件,齋戒、九賓大典,就是迫切得想得到和氏璧,但這並不能代表秦昭襄王是要違約。

第四、最關鍵的是藺相如派自己的隨從換了身平民的衣服將和氏璧送回趙國,這是個風險極大的做法。以趙武靈王使秦的經歷,秦昭襄王必定派人嚴加看管藺相如的使團,藺相如的隨從換裝出門必然會引起注意。如果秦昭襄王有強奪和氏璧的心思,派沿途的關卡搜查隨從即可,畢竟那個時候“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以這個為藉口從隨從手中奪到和氏璧,而後說成是查獲的贓物即可,趙國也只能吃啞巴虧。

"

公元前283年,秦國王宮,一名年輕的男子舉起一塊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秦昭襄王大驚失色,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這個故事流傳了千年,人們讚頌藺相如的不辱使命和機智,這裡我們有一個疑問,和氏璧再值錢畢竟只是一塊玉石,是否值得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去換?這先要從春秋戰國與今人迥異的思想觀念說起。

今天我們對領土的價值觀是領土代表了國家主權,主權神聖不容侵犯,帶著今天這種觀念我們是不可能理解秦昭襄王的行為,用玉領土換玉璧,秦昭襄王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春秋時期就發生過。

“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左傳·桓公元年》

公元前711年,鄭國就用玉璧換了天子賜給魯國的許田,用城池換玉璧,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下不算奇怪,玉璧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城池。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玉璧(陝西省博物館)

玉璧作為當時的一種 “硬通貨”,晉獻公用玉璧和寶馬向虞國借路,這才有了假道伐虢的故事,參見《左傳·僖公二年》。

在《周禮》中將玉璧作為“六器”之一,當時普遍觀點認為玉是山川大地的精華,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以玉璧為載體可以與上天的神靈進行溝通。

“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尚書·周書·金縢》

這就是周公請命的出處,周公向先祖祭祀時,就把玉璧用作禮器向先祖禱告,在南昌海昏侯大墓劉賀的主棺內鋪滿的玉璧彰顯出了劉賀的地位,作為當時的一種高等級的用器,平民階層在當時是不能持有玉璧的,因此也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出自《左傳·桓公十年》 )的說法。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海昏侯墓出土玉璧

同時玉璧在當時也代表一個諸侯政權的地位和合法性,其存在的意義相當於秦之後的玉璽。

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左傳·僖公·僖公六年》

“銜璧”的大概意思就是將玉璧掛在脖子上,當時許國的國君向楚王投降時就“銜璧”,這一行為傳承自微子啟代表商朝向周武王投降,後世以“銜璧”來形容國君投降。

子嬰投降劉邦的時候就將傳國玉璽掛在胸前,而南燕末主慕容超有“吾寧奮劍而死,不能銜璧而生!”( 出自《資治通鑑·晉紀》 )的感嘆。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圖:子嬰向劉邦投降

在當時的思想觀點下,能通天地能代表地位的玉璧象徵意義絕不是一城一池所能比的,更何況是聞名天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的做法一點也不過分。

但公元前283年這次秦昭襄王以城池換取和氏璧的行為,更多的是對趙國的一種戰略性試探。

當時樂毅還在伐齊,齊國此時只剩兩座城市未被攻克,戰國的局勢劇烈震盪,原先持續了將近三十年的秦齊東西兩霸格局迅速變成秦國的一家獨大。

而此前趙國通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趙國軍隊戰力迅速提升,不僅滅亡了戰國小強中山國,還在五國伐齊中大放異彩,而史書中記錄的秦趙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是在趙武靈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13年,此時趙國尚未開啟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史記·趙世家》

而公元前287年趙國雖然參與了合縱攻秦,但聯軍各方都是觀望態度,誰都不肯首攻,最後秦國取消帝制雙方罷兵,秦國秦趙雙方無實際交鋒,從公元前313年到公元前283年,秦趙雙方三十年的時間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

而縱觀當時的局勢,齊國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燕國與秦國交好雙方也沒有什麼矛盾衝突,韓魏楚三家的底秦昭襄王常年欺負的對象,唯獨只有趙國還有與秦國對抗的實力,秦昭襄王心中沒底。

正是因為沒底,當已經成為主父的趙武靈王從秦國境內安然離開後,“秦人大驚”(《史記·趙世家》),這是籠罩在秦國人心中對未知的恐懼。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秦昭襄王心中還留存著對趙武靈王的顧忌,既沒有理由,也不敢貿然對趙國發動攻勢,在這種情況下以換璧為名,對趙國進行試探。如果趙國不送和氏璧到秦國驗貨,那麼秦國可以有理由進攻趙國,小範圍的戰爭對趙國進行試探,正所謂要師出有名。

世人都認定秦昭襄王並非真心想給城池,小編看來這是個謬論。

第一、完璧歸趙故事的出處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關於秦昭襄王不想給城池的表現都是“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全部都是藺相如自己的主觀猜測,秦昭襄王並沒有任何違約的表現。

第二、秦昭襄王是真心新歡和氏璧,所以才會“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這就好比女人去買衣服,買到了物超所值的衣服自然會欣喜,秦昭襄王的心情大抵如此,這種欣喜在藺相如看來卻是要違約,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秦昭襄王答應藺相如開出的所有條件,齋戒、九賓大典,就是迫切得想得到和氏璧,但這並不能代表秦昭襄王是要違約。

第四、最關鍵的是藺相如派自己的隨從換了身平民的衣服將和氏璧送回趙國,這是個風險極大的做法。以趙武靈王使秦的經歷,秦昭襄王必定派人嚴加看管藺相如的使團,藺相如的隨從換裝出門必然會引起注意。如果秦昭襄王有強奪和氏璧的心思,派沿途的關卡搜查隨從即可,畢竟那個時候“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以這個為藉口從隨從手中奪到和氏璧,而後說成是查獲的贓物即可,趙國也只能吃啞巴虧。

“完璧歸趙”的真相,藺相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藺相如為什麼這麼害怕秦昭襄王違約,其實都是源自秦昭襄王扣押楚懷王一事,年輕的秦昭襄王一時衝動讓天下都認為他無信,這一看法也深深映入了藺相如的腦中,所以藺相如無論怎麼看秦昭襄王都不順眼,任何舉動都感覺是陰謀。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國沒有給城池,趙國也沒有給和氏璧,在雙方沒有任何信任基礎的情況下,這一交易永遠無法達成,而第二年秦國開始了對趙國的進攻。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張小粵”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