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而到了這裡,喝茶才是正事。這裡經營的八寶茶,正是廈門市思明區東西協作援建的扶貧車間製作的。而利用旅遊促進消費、帶動扶貧,這裡也是縮影之一。

臨夏自古以來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少不了一碗蓋碗茶。蓋碗茶可稱之為八寶茶,也可稱為“三泡臺”,“三泡臺”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而到了這裡,喝茶才是正事。這裡經營的八寶茶,正是廈門市思明區東西協作援建的扶貧車間製作的。而利用旅遊促進消費、帶動扶貧,這裡也是縮影之一。

臨夏自古以來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少不了一碗蓋碗茶。蓋碗茶可稱之為八寶茶,也可稱為“三泡臺”,“三泡臺”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寶茶,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幹、枸杞、葡萄乾、無花果等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

一碗茶,少許茶配,三兩好友,閒敘或是憑欄遠眺,落日餘暉之下,將八坊十三巷的風情盡收眼底。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

街巷結構最早形成於清初,具有臨夏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而且現在民居里當地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方式。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而到了這裡,喝茶才是正事。這裡經營的八寶茶,正是廈門市思明區東西協作援建的扶貧車間製作的。而利用旅遊促進消費、帶動扶貧,這裡也是縮影之一。

臨夏自古以來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少不了一碗蓋碗茶。蓋碗茶可稱之為八寶茶,也可稱為“三泡臺”,“三泡臺”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寶茶,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幹、枸杞、葡萄乾、無花果等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

一碗茶,少許茶配,三兩好友,閒敘或是憑欄遠眺,落日餘暉之下,將八坊十三巷的風情盡收眼底。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

街巷結構最早形成於清初,具有臨夏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而且現在民居里當地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方式。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燈火通明的街巷,青石板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而到了這裡,喝茶才是正事。這裡經營的八寶茶,正是廈門市思明區東西協作援建的扶貧車間製作的。而利用旅遊促進消費、帶動扶貧,這裡也是縮影之一。

臨夏自古以來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少不了一碗蓋碗茶。蓋碗茶可稱之為八寶茶,也可稱為“三泡臺”,“三泡臺”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寶茶,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幹、枸杞、葡萄乾、無花果等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

一碗茶,少許茶配,三兩好友,閒敘或是憑欄遠眺,落日餘暉之下,將八坊十三巷的風情盡收眼底。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

街巷結構最早形成於清初,具有臨夏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而且現在民居里當地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方式。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燈火通明的街巷,青石板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隨處可見古香古色、雕欄畫棟的建築

不過,很難想象,4年前,這裡還是臨夏典型的棚戶區、貧困區。在改造過程中,當地的幹部群眾把文化傳承保護、旅遊產業培育、棚戶區改造、改善城市困難群眾生活結合起來。不拆一間房,不搬遷一戶群眾,不讓群眾出一分錢。4年多時間過去了,八坊十三巷脫去舊貌、換來新顏,昔日的“城中村”如今成為西北地區文化旅遊的新地標。

走在八坊十三巷,一條條幹淨整潔的青石路和飽含歷史文化韻味的街巷,與一幅幅展現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河州磚雕、一扇扇古色古香的彩繪門窗相映成景,讓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深刻而清晰,也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這裡得到弘揚和傳承。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而到了這裡,喝茶才是正事。這裡經營的八寶茶,正是廈門市思明區東西協作援建的扶貧車間製作的。而利用旅遊促進消費、帶動扶貧,這裡也是縮影之一。

臨夏自古以來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少不了一碗蓋碗茶。蓋碗茶可稱之為八寶茶,也可稱為“三泡臺”,“三泡臺”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寶茶,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幹、枸杞、葡萄乾、無花果等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

一碗茶,少許茶配,三兩好友,閒敘或是憑欄遠眺,落日餘暉之下,將八坊十三巷的風情盡收眼底。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

街巷結構最早形成於清初,具有臨夏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而且現在民居里當地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方式。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燈火通明的街巷,青石板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隨處可見古香古色、雕欄畫棟的建築

不過,很難想象,4年前,這裡還是臨夏典型的棚戶區、貧困區。在改造過程中,當地的幹部群眾把文化傳承保護、旅遊產業培育、棚戶區改造、改善城市困難群眾生活結合起來。不拆一間房,不搬遷一戶群眾,不讓群眾出一分錢。4年多時間過去了,八坊十三巷脫去舊貌、換來新顏,昔日的“城中村”如今成為西北地區文化旅遊的新地標。

走在八坊十三巷,一條條幹淨整潔的青石路和飽含歷史文化韻味的街巷,與一幅幅展現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河州磚雕、一扇扇古色古香的彩繪門窗相映成景,讓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深刻而清晰,也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這裡得到弘揚和傳承。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坊十三巷特色建築

置身其間,踩在鋪就一新卻依然不失復古風情的青磚路面上,一種歷史特有的厚重感,舉步間,每有給人想要溯古的衝動。

臨夏州州級以上非遺項目119項,這些文化點巧妙分佈在十三條巷內。

位於大旮巷64號院內的手工藝館,被佈局成磚雕館、銅壺館、葫蘆館、彩陶館、泥塑館、蛋雕館,分別根據各自的主題展現臨夏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而到了這裡,喝茶才是正事。這裡經營的八寶茶,正是廈門市思明區東西協作援建的扶貧車間製作的。而利用旅遊促進消費、帶動扶貧,這裡也是縮影之一。

臨夏自古以來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少不了一碗蓋碗茶。蓋碗茶可稱之為八寶茶,也可稱為“三泡臺”,“三泡臺”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寶茶,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幹、枸杞、葡萄乾、無花果等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

一碗茶,少許茶配,三兩好友,閒敘或是憑欄遠眺,落日餘暉之下,將八坊十三巷的風情盡收眼底。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

街巷結構最早形成於清初,具有臨夏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而且現在民居里當地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方式。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燈火通明的街巷,青石板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隨處可見古香古色、雕欄畫棟的建築

不過,很難想象,4年前,這裡還是臨夏典型的棚戶區、貧困區。在改造過程中,當地的幹部群眾把文化傳承保護、旅遊產業培育、棚戶區改造、改善城市困難群眾生活結合起來。不拆一間房,不搬遷一戶群眾,不讓群眾出一分錢。4年多時間過去了,八坊十三巷脫去舊貌、換來新顏,昔日的“城中村”如今成為西北地區文化旅遊的新地標。

走在八坊十三巷,一條條幹淨整潔的青石路和飽含歷史文化韻味的街巷,與一幅幅展現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河州磚雕、一扇扇古色古香的彩繪門窗相映成景,讓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深刻而清晰,也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這裡得到弘揚和傳承。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坊十三巷特色建築

置身其間,踩在鋪就一新卻依然不失復古風情的青磚路面上,一種歷史特有的厚重感,舉步間,每有給人想要溯古的衝動。

臨夏州州級以上非遺項目119項,這些文化點巧妙分佈在十三條巷內。

位於大旮巷64號院內的手工藝館,被佈局成磚雕館、銅壺館、葫蘆館、彩陶館、泥塑館、蛋雕館,分別根據各自的主題展現臨夏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疙瘩葫蘆

大旮巷80號院被改造成八坊民俗館,展廳以“古今、生活、商貿、民俗、八坊居民”為主題,集中“復原”了八坊的歷史演變、民俗文化和八坊人家的傳統生活。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而到了這裡,喝茶才是正事。這裡經營的八寶茶,正是廈門市思明區東西協作援建的扶貧車間製作的。而利用旅遊促進消費、帶動扶貧,這裡也是縮影之一。

臨夏自古以來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少不了一碗蓋碗茶。蓋碗茶可稱之為八寶茶,也可稱為“三泡臺”,“三泡臺”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寶茶,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幹、枸杞、葡萄乾、無花果等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

一碗茶,少許茶配,三兩好友,閒敘或是憑欄遠眺,落日餘暉之下,將八坊十三巷的風情盡收眼底。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

街巷結構最早形成於清初,具有臨夏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而且現在民居里當地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方式。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燈火通明的街巷,青石板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隨處可見古香古色、雕欄畫棟的建築

不過,很難想象,4年前,這裡還是臨夏典型的棚戶區、貧困區。在改造過程中,當地的幹部群眾把文化傳承保護、旅遊產業培育、棚戶區改造、改善城市困難群眾生活結合起來。不拆一間房,不搬遷一戶群眾,不讓群眾出一分錢。4年多時間過去了,八坊十三巷脫去舊貌、換來新顏,昔日的“城中村”如今成為西北地區文化旅遊的新地標。

走在八坊十三巷,一條條幹淨整潔的青石路和飽含歷史文化韻味的街巷,與一幅幅展現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河州磚雕、一扇扇古色古香的彩繪門窗相映成景,讓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深刻而清晰,也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這裡得到弘揚和傳承。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坊十三巷特色建築

置身其間,踩在鋪就一新卻依然不失復古風情的青磚路面上,一種歷史特有的厚重感,舉步間,每有給人想要溯古的衝動。

臨夏州州級以上非遺項目119項,這些文化點巧妙分佈在十三條巷內。

位於大旮巷64號院內的手工藝館,被佈局成磚雕館、銅壺館、葫蘆館、彩陶館、泥塑館、蛋雕館,分別根據各自的主題展現臨夏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疙瘩葫蘆

大旮巷80號院被改造成八坊民俗館,展廳以“古今、生活、商貿、民俗、八坊居民”為主題,集中“復原”了八坊的歷史演變、民俗文化和八坊人家的傳統生活。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龍鳳照壁

北寺龍鳳照壁,位於北巷,是臨夏地區保存歷史最悠久的大型磚雕照壁,長12.3米,高6.6米,厚0.8—1.0米,全部由青磚砌築。照壁中雕“墨龍三顯”,左右兩邊為“丹鳳朝陽”和“綵鳳昭月”,寓意“龍鳳呈祥”,刀工精湛,栩栩如生,堪稱河州磚雕鼎盛時期的藝術精品。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而到了這裡,喝茶才是正事。這裡經營的八寶茶,正是廈門市思明區東西協作援建的扶貧車間製作的。而利用旅遊促進消費、帶動扶貧,這裡也是縮影之一。

臨夏自古以來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少不了一碗蓋碗茶。蓋碗茶可稱之為八寶茶,也可稱為“三泡臺”,“三泡臺”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寶茶,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幹、枸杞、葡萄乾、無花果等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

一碗茶,少許茶配,三兩好友,閒敘或是憑欄遠眺,落日餘暉之下,將八坊十三巷的風情盡收眼底。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

街巷結構最早形成於清初,具有臨夏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而且現在民居里當地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方式。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燈火通明的街巷,青石板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隨處可見古香古色、雕欄畫棟的建築

不過,很難想象,4年前,這裡還是臨夏典型的棚戶區、貧困區。在改造過程中,當地的幹部群眾把文化傳承保護、旅遊產業培育、棚戶區改造、改善城市困難群眾生活結合起來。不拆一間房,不搬遷一戶群眾,不讓群眾出一分錢。4年多時間過去了,八坊十三巷脫去舊貌、換來新顏,昔日的“城中村”如今成為西北地區文化旅遊的新地標。

走在八坊十三巷,一條條幹淨整潔的青石路和飽含歷史文化韻味的街巷,與一幅幅展現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河州磚雕、一扇扇古色古香的彩繪門窗相映成景,讓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深刻而清晰,也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這裡得到弘揚和傳承。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坊十三巷特色建築

置身其間,踩在鋪就一新卻依然不失復古風情的青磚路面上,一種歷史特有的厚重感,舉步間,每有給人想要溯古的衝動。

臨夏州州級以上非遺項目119項,這些文化點巧妙分佈在十三條巷內。

位於大旮巷64號院內的手工藝館,被佈局成磚雕館、銅壺館、葫蘆館、彩陶館、泥塑館、蛋雕館,分別根據各自的主題展現臨夏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疙瘩葫蘆

大旮巷80號院被改造成八坊民俗館,展廳以“古今、生活、商貿、民俗、八坊居民”為主題,集中“復原”了八坊的歷史演變、民俗文化和八坊人家的傳統生活。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龍鳳照壁

北寺龍鳳照壁,位於北巷,是臨夏地區保存歷史最悠久的大型磚雕照壁,長12.3米,高6.6米,厚0.8—1.0米,全部由青磚砌築。照壁中雕“墨龍三顯”,左右兩邊為“丹鳳朝陽”和“綵鳳昭月”,寓意“龍鳳呈祥”,刀工精湛,栩栩如生,堪稱河州磚雕鼎盛時期的藝術精品。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走進八坊民俗館,感受濃厚的西北民俗特色,體驗淳樸民風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而到了這裡,喝茶才是正事。這裡經營的八寶茶,正是廈門市思明區東西協作援建的扶貧車間製作的。而利用旅遊促進消費、帶動扶貧,這裡也是縮影之一。

臨夏自古以來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少不了一碗蓋碗茶。蓋碗茶可稱之為八寶茶,也可稱為“三泡臺”,“三泡臺”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寶茶,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幹、枸杞、葡萄乾、無花果等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

一碗茶,少許茶配,三兩好友,閒敘或是憑欄遠眺,落日餘暉之下,將八坊十三巷的風情盡收眼底。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

街巷結構最早形成於清初,具有臨夏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而且現在民居里當地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方式。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燈火通明的街巷,青石板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隨處可見古香古色、雕欄畫棟的建築

不過,很難想象,4年前,這裡還是臨夏典型的棚戶區、貧困區。在改造過程中,當地的幹部群眾把文化傳承保護、旅遊產業培育、棚戶區改造、改善城市困難群眾生活結合起來。不拆一間房,不搬遷一戶群眾,不讓群眾出一分錢。4年多時間過去了,八坊十三巷脫去舊貌、換來新顏,昔日的“城中村”如今成為西北地區文化旅遊的新地標。

走在八坊十三巷,一條條幹淨整潔的青石路和飽含歷史文化韻味的街巷,與一幅幅展現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河州磚雕、一扇扇古色古香的彩繪門窗相映成景,讓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深刻而清晰,也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這裡得到弘揚和傳承。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坊十三巷特色建築

置身其間,踩在鋪就一新卻依然不失復古風情的青磚路面上,一種歷史特有的厚重感,舉步間,每有給人想要溯古的衝動。

臨夏州州級以上非遺項目119項,這些文化點巧妙分佈在十三條巷內。

位於大旮巷64號院內的手工藝館,被佈局成磚雕館、銅壺館、葫蘆館、彩陶館、泥塑館、蛋雕館,分別根據各自的主題展現臨夏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疙瘩葫蘆

大旮巷80號院被改造成八坊民俗館,展廳以“古今、生活、商貿、民俗、八坊居民”為主題,集中“復原”了八坊的歷史演變、民俗文化和八坊人家的傳統生活。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龍鳳照壁

北寺龍鳳照壁,位於北巷,是臨夏地區保存歷史最悠久的大型磚雕照壁,長12.3米,高6.6米,厚0.8—1.0米,全部由青磚砌築。照壁中雕“墨龍三顯”,左右兩邊為“丹鳳朝陽”和“綵鳳昭月”,寓意“龍鳳呈祥”,刀工精湛,栩栩如生,堪稱河州磚雕鼎盛時期的藝術精品。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走進八坊民俗館,感受濃厚的西北民俗特色,體驗淳樸民風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治理過後的紅水河,臭水溝變幸福河

紅水河,曾經是“垃圾河”,現在已是周邊群眾的幸福河。夜景燈光,將八坊十三巷的夜晚投射在水波中,讓這裡變得更加迷人。

穿細巷而出,北大街夜市燈火通明。各種琳琅滿目的小吃匯聚於此。

炸、烤、炒、煮,從烤羊肉串、烤羊腰、砂鍋、水餃、漿水面、炒麵片、羊雜碎、法子面腸、煮洋芋、煮玉米等,一字排開。叫賣聲此起彼伏,食客漸多,人聲鼎沸。這裡是最煙火氣的臨夏市,也是食客們最愛的宵夜江湖。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而到了這裡,喝茶才是正事。這裡經營的八寶茶,正是廈門市思明區東西協作援建的扶貧車間製作的。而利用旅遊促進消費、帶動扶貧,這裡也是縮影之一。

臨夏自古以來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少不了一碗蓋碗茶。蓋碗茶可稱之為八寶茶,也可稱為“三泡臺”,“三泡臺”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寶茶,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幹、枸杞、葡萄乾、無花果等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

一碗茶,少許茶配,三兩好友,閒敘或是憑欄遠眺,落日餘暉之下,將八坊十三巷的風情盡收眼底。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

街巷結構最早形成於清初,具有臨夏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而且現在民居里當地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方式。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燈火通明的街巷,青石板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隨處可見古香古色、雕欄畫棟的建築

不過,很難想象,4年前,這裡還是臨夏典型的棚戶區、貧困區。在改造過程中,當地的幹部群眾把文化傳承保護、旅遊產業培育、棚戶區改造、改善城市困難群眾生活結合起來。不拆一間房,不搬遷一戶群眾,不讓群眾出一分錢。4年多時間過去了,八坊十三巷脫去舊貌、換來新顏,昔日的“城中村”如今成為西北地區文化旅遊的新地標。

走在八坊十三巷,一條條幹淨整潔的青石路和飽含歷史文化韻味的街巷,與一幅幅展現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河州磚雕、一扇扇古色古香的彩繪門窗相映成景,讓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深刻而清晰,也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這裡得到弘揚和傳承。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坊十三巷特色建築

置身其間,踩在鋪就一新卻依然不失復古風情的青磚路面上,一種歷史特有的厚重感,舉步間,每有給人想要溯古的衝動。

臨夏州州級以上非遺項目119項,這些文化點巧妙分佈在十三條巷內。

位於大旮巷64號院內的手工藝館,被佈局成磚雕館、銅壺館、葫蘆館、彩陶館、泥塑館、蛋雕館,分別根據各自的主題展現臨夏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疙瘩葫蘆

大旮巷80號院被改造成八坊民俗館,展廳以“古今、生活、商貿、民俗、八坊居民”為主題,集中“復原”了八坊的歷史演變、民俗文化和八坊人家的傳統生活。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龍鳳照壁

北寺龍鳳照壁,位於北巷,是臨夏地區保存歷史最悠久的大型磚雕照壁,長12.3米,高6.6米,厚0.8—1.0米,全部由青磚砌築。照壁中雕“墨龍三顯”,左右兩邊為“丹鳳朝陽”和“綵鳳昭月”,寓意“龍鳳呈祥”,刀工精湛,栩栩如生,堪稱河州磚雕鼎盛時期的藝術精品。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走進八坊民俗館,感受濃厚的西北民俗特色,體驗淳樸民風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治理過後的紅水河,臭水溝變幸福河

紅水河,曾經是“垃圾河”,現在已是周邊群眾的幸福河。夜景燈光,將八坊十三巷的夜晚投射在水波中,讓這裡變得更加迷人。

穿細巷而出,北大街夜市燈火通明。各種琳琅滿目的小吃匯聚於此。

炸、烤、炒、煮,從烤羊肉串、烤羊腰、砂鍋、水餃、漿水面、炒麵片、羊雜碎、法子面腸、煮洋芋、煮玉米等,一字排開。叫賣聲此起彼伏,食客漸多,人聲鼎沸。這裡是最煙火氣的臨夏市,也是食客們最愛的宵夜江湖。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而到了這裡,喝茶才是正事。這裡經營的八寶茶,正是廈門市思明區東西協作援建的扶貧車間製作的。而利用旅遊促進消費、帶動扶貧,這裡也是縮影之一。

臨夏自古以來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少不了一碗蓋碗茶。蓋碗茶可稱之為八寶茶,也可稱為“三泡臺”,“三泡臺”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寶茶,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幹、枸杞、葡萄乾、無花果等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

一碗茶,少許茶配,三兩好友,閒敘或是憑欄遠眺,落日餘暉之下,將八坊十三巷的風情盡收眼底。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

街巷結構最早形成於清初,具有臨夏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而且現在民居里當地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方式。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燈火通明的街巷,青石板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隨處可見古香古色、雕欄畫棟的建築

不過,很難想象,4年前,這裡還是臨夏典型的棚戶區、貧困區。在改造過程中,當地的幹部群眾把文化傳承保護、旅遊產業培育、棚戶區改造、改善城市困難群眾生活結合起來。不拆一間房,不搬遷一戶群眾,不讓群眾出一分錢。4年多時間過去了,八坊十三巷脫去舊貌、換來新顏,昔日的“城中村”如今成為西北地區文化旅遊的新地標。

走在八坊十三巷,一條條幹淨整潔的青石路和飽含歷史文化韻味的街巷,與一幅幅展現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河州磚雕、一扇扇古色古香的彩繪門窗相映成景,讓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深刻而清晰,也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這裡得到弘揚和傳承。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坊十三巷特色建築

置身其間,踩在鋪就一新卻依然不失復古風情的青磚路面上,一種歷史特有的厚重感,舉步間,每有給人想要溯古的衝動。

臨夏州州級以上非遺項目119項,這些文化點巧妙分佈在十三條巷內。

位於大旮巷64號院內的手工藝館,被佈局成磚雕館、銅壺館、葫蘆館、彩陶館、泥塑館、蛋雕館,分別根據各自的主題展現臨夏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疙瘩葫蘆

大旮巷80號院被改造成八坊民俗館,展廳以“古今、生活、商貿、民俗、八坊居民”為主題,集中“復原”了八坊的歷史演變、民俗文化和八坊人家的傳統生活。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龍鳳照壁

北寺龍鳳照壁,位於北巷,是臨夏地區保存歷史最悠久的大型磚雕照壁,長12.3米,高6.6米,厚0.8—1.0米,全部由青磚砌築。照壁中雕“墨龍三顯”,左右兩邊為“丹鳳朝陽”和“綵鳳昭月”,寓意“龍鳳呈祥”,刀工精湛,栩栩如生,堪稱河州磚雕鼎盛時期的藝術精品。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走進八坊民俗館,感受濃厚的西北民俗特色,體驗淳樸民風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治理過後的紅水河,臭水溝變幸福河

紅水河,曾經是“垃圾河”,現在已是周邊群眾的幸福河。夜景燈光,將八坊十三巷的夜晚投射在水波中,讓這裡變得更加迷人。

穿細巷而出,北大街夜市燈火通明。各種琳琅滿目的小吃匯聚於此。

炸、烤、炒、煮,從烤羊肉串、烤羊腰、砂鍋、水餃、漿水面、炒麵片、羊雜碎、法子面腸、煮洋芋、煮玉米等,一字排開。叫賣聲此起彼伏,食客漸多,人聲鼎沸。這裡是最煙火氣的臨夏市,也是食客們最愛的宵夜江湖。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

在中國東南福建省,坐落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堪稱“最完美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而在中國西北甘肅省,同樣坐落著一處建築藝術大觀園。藏身於臨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是古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國家AAAA級景區。

“八坊”和“河州”,都是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

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之中,在精雕細琢的建築細節裡,不難發現,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等臨夏建築“三絕”元素,更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昨日,來自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海峽導報、東南網、臺海網等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前往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開展對口幫扶宣傳推介活動,一行人走進了這裡,感受西北民族建築的多元藝術魅力。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東公館內設有河州泥塑館,作品由非遺傳承人常天平老師及他的團隊製作完成,主要是農耕系列、東公館系列、秧歌系列,草原系列 溫利貞攝

探開臨夏古建築的大門,東公館是第一站,就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

東公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臨夏市前河沿東路,從1938年開建,直到1947年才完工,前後花了9年時間。

正門為西式風格的三開間拱形門,西南院、西北院為典型的臨夏四合院。中央為天井,天井北側是大型磚雕“江山圖”,兩側是磚雕“雙瓶門”。東北院為正院,院內北側是主屋“通天樓”,整座建築由24根10米高的木柱支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進入西洋式建築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細,玲瓏剔透

東公館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嚴謹,裝飾藝術集合了臨夏地區磚雕,木雕,彩繪之專長。尤其是磚雕藝術,將果蔬、花卉、百寶、山水、福壽等內容的189幅作品恰當地融合在建築的各個部位,琳琅滿目,歎為觀止。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老巷味道特色餐館

沿著前河沿東路,右拐入解放路,八坊十三巷的東門,就在不遠處。擁政巷由此蜿蜒深入。

不可錯過巷子口的臨夏美食小館——老巷味道。炕羊排、爆炒炒雞、炕洋芋等美味,都是舌尖一絕,讓食客們讚不絕口。

炕洋芋,看上去只是烤馬鈴薯,功夫都在味道里。這要用平底鍋兩邊翻烙,再一邊加入羊肉湯、雞湯煮幹,吃起來外焦裡嫩,而吸納其中的肉湯鮮香,更是在咀嚼間浸入牙根,隨之蔓開。

“格目”也是河州美味,看著像是柳葉餃,包的餡是韭菜和韭苔。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格目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涼麵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炕洋芋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糖盒子

飯飽之後,沿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八坊十三巷,徐徐而行。

穿過廣場,拐入大旮巷。河州茗源蓋碗茶博物館,正好是茶歇好去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迎門而入,各式各樣的蓋碗密密麻麻的嵌在牆上,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牡丹蓋碗茶、祝壽蓋碗茶、透明蓋碗茶、冰裂紋蓋碗茶、鴛鴦蓋碗茶種類繁多。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而到了這裡,喝茶才是正事。這裡經營的八寶茶,正是廈門市思明區東西協作援建的扶貧車間製作的。而利用旅遊促進消費、帶動扶貧,這裡也是縮影之一。

臨夏自古以來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少不了一碗蓋碗茶。蓋碗茶可稱之為八寶茶,也可稱為“三泡臺”,“三泡臺”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寶茶,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幹、枸杞、葡萄乾、無花果等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

一碗茶,少許茶配,三兩好友,閒敘或是憑欄遠眺,落日餘暉之下,將八坊十三巷的風情盡收眼底。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

街巷結構最早形成於清初,具有臨夏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徵,而且現在民居里當地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方式。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燈火通明的街巷,青石板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隨處可見古香古色、雕欄畫棟的建築

不過,很難想象,4年前,這裡還是臨夏典型的棚戶區、貧困區。在改造過程中,當地的幹部群眾把文化傳承保護、旅遊產業培育、棚戶區改造、改善城市困難群眾生活結合起來。不拆一間房,不搬遷一戶群眾,不讓群眾出一分錢。4年多時間過去了,八坊十三巷脫去舊貌、換來新顏,昔日的“城中村”如今成為西北地區文化旅遊的新地標。

走在八坊十三巷,一條條幹淨整潔的青石路和飽含歷史文化韻味的街巷,與一幅幅展現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河州磚雕、一扇扇古色古香的彩繪門窗相映成景,讓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深刻而清晰,也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這裡得到弘揚和傳承。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八坊十三巷特色建築

置身其間,踩在鋪就一新卻依然不失復古風情的青磚路面上,一種歷史特有的厚重感,舉步間,每有給人想要溯古的衝動。

臨夏州州級以上非遺項目119項,這些文化點巧妙分佈在十三條巷內。

位於大旮巷64號院內的手工藝館,被佈局成磚雕館、銅壺館、葫蘆館、彩陶館、泥塑館、蛋雕館,分別根據各自的主題展現臨夏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疙瘩葫蘆

大旮巷80號院被改造成八坊民俗館,展廳以“古今、生活、商貿、民俗、八坊居民”為主題,集中“復原”了八坊的歷史演變、民俗文化和八坊人家的傳統生活。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龍鳳照壁

北寺龍鳳照壁,位於北巷,是臨夏地區保存歷史最悠久的大型磚雕照壁,長12.3米,高6.6米,厚0.8—1.0米,全部由青磚砌築。照壁中雕“墨龍三顯”,左右兩邊為“丹鳳朝陽”和“綵鳳昭月”,寓意“龍鳳呈祥”,刀工精湛,栩栩如生,堪稱河州磚雕鼎盛時期的藝術精品。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走進八坊民俗館,感受濃厚的西北民俗特色,體驗淳樸民風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治理過後的紅水河,臭水溝變幸福河

紅水河,曾經是“垃圾河”,現在已是周邊群眾的幸福河。夜景燈光,將八坊十三巷的夜晚投射在水波中,讓這裡變得更加迷人。

穿細巷而出,北大街夜市燈火通明。各種琳琅滿目的小吃匯聚於此。

炸、烤、炒、煮,從烤羊肉串、烤羊腰、砂鍋、水餃、漿水面、炒麵片、羊雜碎、法子面腸、煮洋芋、煮玉米等,一字排開。叫賣聲此起彼伏,食客漸多,人聲鼎沸。這裡是最煙火氣的臨夏市,也是食客們最愛的宵夜江湖。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媒體看臨夏——臨夏八坊十三巷,走進西北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夜幕下的燒烤攤,食客來來往往,享受人生一串

來源:臺海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