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是“當代草聖”嗎?

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這是林散之74歲時書寫的唐代許瑤《題懷素上人草書》,是其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作品純用中鋒,不偏不敧,收斂鋒芒;線條如棉裹鐵,筋骨內含。儘管當年他在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但這幅作品與他的情緒一樣,波瀾不驚。七十多年的寂寞無名,使他早已習慣於壓抑自己的情感,不露聲色,將喜怒窮窘、憂悲愉佚的情感,全都裹脅進他的緩慢、平靜、深沉、婉轉的筆墨之中。這正是揚雄所言:“書,心畫也。”

林散之是“當代草聖”嗎?

林散之草書軸:唐代許瑤《題懷素上人草書》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毛澤東曾以懷素《自敘帖》影印本,贈於首次來華訪問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此舉帶動了中國書法復興和中日書法交流活動。在中方選拔中,林老因草書《中日友誼詩》大受郭沫若、趙樸初的青睞和激賞,74歲時一舉成名;1975年,又因日本書壇泰斗青山杉雨的”草聖遺法在此翁”題贈讚譽,更是把他推至”當代草聖”巔峰,一時家喻戶曉。

他的草書真的那麼好嗎?從這幅作品看,格調不俗而有逸氣,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從濃潤到枯淡,如此循環往復的墨色變化;而且,作品中墨有五色,幹、溼、濃、淡、黑,五色交臻,遠遠看去,整個作品就像是一幅蒼潤兼施、元氣淋漓的山水畫。當年,林老草書這種新奇的墨法,驟然將書法的審美境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林散之是“當代草聖”嗎?

林老喜用長鋒羊毫作書。開篇“志在”二字用濃墨書寫,而且在蘸墨後再點清水,著紙後墨色自然暈化。因筆中含水,接下來字越寫越淡,直至“無墨”二字便真的是筆上無墨而枯竭了,這不禁使人拍案叫絕。不過,如果你認為這是妙手天成或自然巧合,那就錯了。你看,在寫完“無定”二字後,墨已經很淡,為了能寫出預定的效果,寫“則”和“半”字時都曾有少許蘸墨,以保證這一筆墨能夠寫完“無墨”二字。所以,墨色的萬千變化都是在他的掌握之中,都是他匠心獨運的結果。接著,他重新蘸墨後只寫了“醉來”二字,然後又再蘸,寫至枯淡的“書”字;而最後寫“不得”二字,他並沒有重新蘸墨,而是用筆點了點清水,使筆溼潤後起筆再寫。節奏是生命的表現,它是通過有規律的變化而呈現出來的。這幅作品的墨色從濃潤到枯淡,在這周而復始的基本規律中,又有著長短不同的節奏變化,從而賦予作品的生命感。如果說,作品的濃潤處就像是“潤含春雨”的話,那麼,那些枯淡處就似“乾裂秋風”。在後來十餘年的草書創作中,林老更是將這種墨法發揮到了極至。這正是他的過人之處。

林散之是“當代草聖”嗎?

枯淡和飛白是古代草書大家常用的筆法和墨法,明代董其昌的草書經常是偏幹喜淡;清代王鐸的草書更是有濃潤的“漲墨”,也是經常寫至墨色枯乾後蘸墨再寫,如此往復。林老的草書對董、王均有取法,而不同之處是,他更是以水破墨,把從他的老師黃賓虹那裡學來的“濃墨、淡墨、破墨、漬墨、潑墨、焦墨、宿墨”諸法,全都用在了書法上,使墨色層次更加豐富,為中國書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我們看到,這幅作品中除了兩個“書”字是用筆根皴擦而成的枯筆以外,其它那些如“無定“”漓驪“”無墨“等,看似枯筆,實為破水後的淡墨。

林散之是“當代草聖”嗎?

春雨般的潤澤與秋風般的乾裂是互相對立的,而林老能將它們統一於屈鐵枯藤般的筆法之中,使乾裂中的潤澤更顯生命力。這與他兼取漢隸筆法是分不開的。這幅草書不激不厲、悠遊從容的氣度,就很有漢隸風神。可惜的是,從字形結體和氣勢上看,林老的草書仍是小草,終未能邁向狂草的高境。“草貴流而暢”(孫過庭),這是草書的審美標準。而這幅草書用筆過分低迴婉轉,不能流暢,行筆時提按也不分明,有拖沓之嫌,影響了氣勢的表達。若與古代張旭、懷素、黃庭堅、祝枝山、王鐸等草書大家相比,尚有差距;說他是“當代草聖”更是過譽了。

(本文作者: 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主席王世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