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

臨清市是山東省的縣級市,由聊城市代管。臨清位於山東省西北部,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匯處,與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東西進、晉冀東出的重要門戶,是京九鐵路自北向南進入山東省的第一站,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從市區穿過。

截至2016年,臨清全市版圖面積950平方公里,總人口82.3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4.9萬人。 [1] 現轄12鎮4個街道辦事處。即:唐園鎮、煙店鎮、潘莊鎮、八岔路鎮、劉垓子鎮、魏灣鎮、康莊鎮、老趙莊鎮、松林鎮、尚店鎮、戴灣鎮、金郝莊鎮、大辛莊街道辦事處、新華路街道辦事處、青年路街道辦事處、先鋒路街道辦事處,共轄600個行政村,54個居委會。 [2]

臨清歷史悠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臨清憑藉大運河漕運興盛而迅速崛起,成為當時中國30個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美譽。2006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3]

建制沿革

臨清之名始於後趙,取臨近清河之意。

春秋時期,臨清最早屬齊國,後陸續改屬晉國、衛國。

戰國時期,臨清改屬趙國。

秦行郡縣制,屬東郡。

漢朝,屬冀州部魏郡。

三國時期,屬魏地屬司州部陽平郡。

晉朝屬司州部陽平郡。

南北朝時期。臨清屬濟州部濟北郡。齊周屬清河郡。

隋初廢郡存州,後又廢州為郡,臨清屬貝州清河郡。

唐朝時期臨清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

宋朝時期,臨清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

遼、金時期,臨清屬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

元代,臨清府縣分治,臨清萬戶府,屬樞密院直轄(全稱“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戶府”),治所在今天津大直沽;臨清縣屬中書省濮州。漕運總司設在河西務,分司臨清。

明代,臨清明初為縣,弘治二年(1489年)升為臨清州,領館陶、丘縣,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

清代,順治元年(1644),臨清州不領縣,屬山東省東昌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臨清州升為臨清直隸州,領夏津、武城、邱縣,直屬山東省。

1912年,臨清直隸州降為臨清縣,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治聊城)。

1914年改為東臨道。1926年改屬德臨道。1927年廢道級建制,直屬山東省。

1936年,全省下設12個行政區,區設行督察專員公署。魯西北為第六區,臨清時屬第四區。

1940年4月,成立魯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設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4個專署,是時臨清屬魯西北專署。

1941年6月,臨清屬中共中央北方局冀南行署第四專署。

1943年,臨清屬冀魯豫行署第七專署。

1945年9月,臨清解放,原臨清縣分設為臨清市和臨清縣,均隸冀南行署第一專署。

1948年5月,臨清市升為臨清專級市,縣為市領。

1949年3月,臨清因棉花鬨搶造成“臨清事件”,復降為縣級市,縣、市分治。

1949年10月,改屬河北邯鄲專署;11月改市為鎮(縣級),縣、鎮分治。

1952年11月改屬山東德州專署。

1952年12月改屬山東聊城專署。

1954年改臨清鎮為臨清市,臨清市、縣分治。

1956年清平縣撤銷,將其二區(金郝莊)、三(王集)、四區(康盛莊)、五區(戴灣)劃歸臨清縣管轄。

1958年縣市合併,置臨清市,屬聊城專署。

1963年撤市復縣。

1965年1月將臨清縣衛運河西的尖冢、童村、下堡寺、呂寨、老官寨五個區劃歸河北省邢臺專區,建臨西縣。同時將館陶縣的潘莊、八岔路兩個區劃歸臨清縣。

1983撤銷臨清縣,設立臨清市(國務院1983年8月30日批准)。 [5]

1996年8月12日,撤銷大辛莊鄉、老趙莊鄉,設立大辛莊鎮、老趙莊鎮。

1999年12月6日,撤銷八岔路鄉,設立八岔路鎮。

2000年6月13日,撤銷唐園鄉,設立唐園鎮。

2000年,臨清市轄3個街道、12個鎮、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臨清市共有694247人。

2001年,臨清市轄3個街道、10個鎮、3個鄉:新華路街道、青年路街道、先鋒路街道、唐園鎮、煙店鎮、潘莊鎮、八岔路鎮、大辛莊鎮、劉垓子鎮、魏灣鎮、康莊鎮、老趙莊鎮、松林鎮、尚店鄉、戴灣鄉、金郝莊鄉。

2001年12月20日經山東省政府批准,撤銷大辛莊鎮,設立大辛莊街道辦事處。

2010年經省、聊城市、臨清市政府批准,撤銷尚店鄉、金郝莊鄉、戴灣鄉,設立尚店鎮、金郝莊鎮、戴灣鎮,原所轄區域、鎮政府駐地不變。

截至2014年,臨清市轄4個街道、12個鎮。 [6]

行政區劃

千年古縣----臨清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臨清市轄12鎮4個街道辦事處。即:唐園鎮、煙店鎮、潘莊鎮、八岔路鎮、劉垓子鎮、魏灣鎮、康莊鎮、老趙莊鎮、松林鎮、尚店鎮、戴灣鎮、金郝莊鎮、大辛莊街道辦事處、新華路街道辦事處、青年路街道辦事處、先鋒路街道辦事處,共轄600個行政村,54個居委會。 [2]

地理環境

編輯

地理位置

臨清地處魯西北冀魯交界處。

臨清市政府

地形地貌

境內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坡度為1/7000,海拔29-38米。地貌有6種類型:河灘高地約541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6.5%;沙質河槽地112.5平方公里,佔11.8%;決口扇形地17平方公里,佔1.8%;緩平坡地165.5平方公里,佔17.3%;河間淺平窪地49平方公里,佔5.1%;背狀槽狀窪地72平方公里,佔7.5%。

水文

境內有三條河流:衛運河自西南向東北,沿西部邊境而過,境內長44.184公里,流域面積247.7平方公里;古運河由東南向西北,從中部穿過,至城區匯入衛運河,境內長34.5公里;馬頰河自西南向東北,沿東部邊境而去,境內長13.331公里,流域面積702.4平方公里。另有尚潘渠、友誼渠、胡姚河、裕民渠、戴顏渠、龐丁渠、德王河等17條幹渠,全長267公里,形成縱橫交錯的排灌網絡。 [7]

氣候

臨清市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徵,屬半溼潤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的基本特徵為“春旱多風,夏熱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幹寒”。全年盛行風向為南風和偏南風,年平均降水量為550毫米左右。 [7]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境內土壤為黃河衝擊沉積而成,屬黃河平原的一部分。據資料記載,境內土壤形成約有7000—8000年曆史。在地形、時間和生物等因素等綜合作用下,經過人們長期的生產活動,具備一定的肥力基礎後,由母質轉變成為土壤。由於黃河衝擊沉積,逐漸形成砂質、砂壤質、壤質及粘質地。土壤分潮土、鹽土、風沙土3個土類,4個亞類、5個土屬、45個土種。

褐土化潮土57.35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49.8%,主要分佈在唐園鎮、潘莊鎮、大辛莊鎮、劉垓子鎮、金郝莊鄉、松林鎮、老趙莊鎮。

潮土35.9227萬畝,佔總面積的31.2%。主要分佈在潘莊鎮、煙店鎮、劉垓子鎮。

鹽化潮土18.145萬畝,佔總面積的15.8%。主要分佈在康莊鎮、魏灣鎮、戴灣鄉,以及劉垓子鎮的東部,老趙莊鎮的南部。

風沙土3.5002萬畝,佔總面積的3%,主要分佈在松林鎮、金郝莊鄉、唐園鄉。

自潮鹽土0.2589萬畝,佔總面積的0.3%,主要分佈在魏灣鎮東部。 [8]

水資源

水資源主要有天然降雨、河水、地下水等。年平均降水量550多毫米,2001年引黃河水1.26億立方米,地下水開採量1.1億立方米。境內天然降水所產生的地表徑流為13091萬立方米,不給的淺層地下水量10220萬立方米,總量為13091萬立方米。可利用量包括降雨徑流攔蓄可利用及淺層地下水源可利用量,總量為9932萬立方米。

境內可利用總量包括當地水資源可利用量和客水資源可利用量。每年可供水量為25374萬立方米。

境內排水河道,屬海河流域的衛運河及馬頰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6條,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條,30—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8條,10—3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2條,10平方公里以下的田間排水溝有341條,總計長度約838.8平方公里。其中主要過境河流尤為運河和馬頰河。 [8]

礦藏資源

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有待開採。 [8]

太陽能

境內太陽能輻射每年總量為125.362千卡/cm2,其中5—6月份總輻射量最多,12月最少,4—8月平均每日輻射量超過400卡/cm2,年日照為2661.7小時,年日照率為60%。 [8]

生物資源

畜禽有牛、驢、騾、馬、鹿、豬、羊、犬、貓、貂、兔、雞、鴨、鵝、火雞、鵪鶉、鴿子等近20種,名貴特產有大尾寒羊和獅貓。野生動物有野兔、刺蝟、貓頭鷹、倉鼠、錦鼠等。主要樹種有銀杏、油松、雪松、水杉、側柏、毛白楊、加拿大楊等。水生植物有蘆葦、鋪草、浮萍、藻類、菱、藕、水花生、水葫蘆等。 [8] 境內天然植被很少,僅有零星灌木林,分佈在古黃河故道地帶。地表植物多為農作物、自然草本植物以及人工栽培的喬木、灌木。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和蔬菜為主,佔總面積的70%。

人口民族

編輯

截至2016年底,全市總人口82.39萬人。2016年一共出生11956人,出生率為14.9‰,自然增長率為10.2‰。有少數民族31個,共18437人。 [1]

經濟概況

綜述

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93.92億元,增長13.5%。實現財政總收入12.03億元,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85億元,分別增長8.67%和12.31%。 [3]

2015年,臨清市完成生產總值370億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例為:6.6:58.7:34.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7.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0710元、10370元。 [1]

第一產業

臨清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棉花、小麥、玉米、蔬菜、果品、油料、水產品和畜產品,是國家優質棉、出口棉和商品糧基地,也是山東省主要的蔬菜瓜果生產基地。臨清獅貓、魯西黃牛、小尾寒羊等都是馳名中外的名產。

2015年,臨清市小麥種植面積77.55萬畝,畝產528公斤,總產40.95萬噸;玉米種植面積75萬畝,平均畝產559公斤,總產41.93萬噸;糧食種植總面積152.55萬畝,糧食總產82.88萬噸。棉花播種面積4.46萬畝,全市平均畝產籽棉251.1公斤。瓜菜菌播種面積23.1萬畝,總產82.27萬噸。肉類總產量6.70萬噸,禽蛋總產量3.06萬噸,奶類總產量2.89萬噸。水產養殖面積1.58萬畝,水產品產量1.14萬噸。全市耕種收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7%,小麥、玉米兩種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8%,已經實現全程機械化。 [1]

第二產業

工業基礎較為雄厚,歷史上曾是著名的手工業城市。臨清市現形成了造紙及紙製品、銅加工、棉紡織、軸承、汽車及工程機械、特鋼及鋼鐵加工、農機制造、食品及醫藥等八大特色產業和一批名牌拳頭產品。

截至2008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67家,同比增加61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0.97億元、利稅48.97億元、利潤2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6%、26.1%和25.6%。工業投入完成80.1億元,增長31%。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40家,其中過億元的企業8家,同比分別增加7家和1家。中冶紙業銀河有限公司已跨入全國同行業經濟效益前十強,山東奧博特銅鋁業有限公司成為山東省最大銅管材加工企業,三和紡織集團進入全國色織布行業前三強,蠟印布生產規模世界第一。民營經濟已經支撐起臨清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以軸承加工、棉紡織、農機制造三大產業為主,電機、木材加工、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軸承加工業成為“山東省十大工業產業集群”。品牌建設效果明顯。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技術中心5個,聊城市技術中心5個,省級工程研發中心4個,省著名商標9個,省名牌產品15個,國家名牌產品1個,國家免檢產品3個,國家級火炬產業基地2個。先後被命名為“中國軸承之鄉”、“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山東省紙及紙製品生產基地”、“中國棉紡織蠟染名城”。 [3]

第三產業

2015年,臨清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8.99億元,同比增長15.05%;其中工業投資完成198.04億元,增長13.48%;服務業投資完成69.97億元,增長4.71%。 [1]

社會事業

編輯

文化事業

截至2016年,臨清有文化館(國家一級館)1處,公共圖書館(國家二級館)1處,博物館1處,運河鈔關、舍利寶塔、清真寺、鰲頭磯等2組1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清是武訓興學所在地、山東快書誕生地、四大奇書之一《金瓶梅》故事背景地、梨花大鼓(犁鏵大鼓)發起地,是著名的京劇之鄉、軸承之鄉、書畫之鄉、武術之鄉和醬菜之鄉,成功爭創了“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縣”、“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山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山東省民間藝術之鄉”、“全國全民閱讀示範縣”。 [1]

山東快書

起源於山東臨清、濟寧一帶,流行於山東及華北、東北各地,曲藝的一種,約有一百多年曆史。一人手持兩塊銅板說唱,節奏較快。也有用竹板擊拍的,稱“竹板快書”。句法基本是七字句,間以說白。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三類。傳統曲目《武松傳》、《魯達除霸》等影響較廣。 [9]

教育事業

截至2016年,臨清市有各級各類公辦中小學校105處,其中普通高中4處,職教中心1處,在校生12735人;初中21處,科技創新實踐學校1處,在校生21437人;小學77處,特殊教育學校1處,在校生78883人。另外,公辦幼兒園83處,在校生13176人;民辦學校12處(小學9處、初中3處),在校生9772人。全市學生136003人。全市已成功創建山東省規範化學校9處(一中、二中、三中、實驗高中、京華中學、民族實驗中學、逸夫實驗小學、丕介中學、艾寨丕介小學),聊城市規範化學校47處;省級實驗幼兒園1處、省級示範幼兒園4處,16處鎮辦中心幼兒園。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推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各級規範化學校達到69處,連續四次榮獲聊城市教育綜合督導工作一等獎。 [10]

醫療衛生

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截至2014年,全市參保人數達到49.5萬人,參合率達到91.67%。人口計生工作整體水平不斷提高,被命名為“山東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市)”。 [10] 衛生機構23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8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091張,衛生技術人員1337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578人,註冊護士759人。

社會保障

加大養老保險擴面徵繳力度,做到了全市1.5萬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保障人口1.17萬人,城市低保保障人口8413人,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在聊城市率先建立了五保對象財政供養體制。開工建設了老趙莊、魏灣2處中心敬老院。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全面啟動,參保人數達6.6萬餘人。 [10]

體育事業

截至2016年,臨清有體育館1座,2013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4枚,其中金牌1枚。 [1]

交通

臨清市位於冀魯豫三省接壤地帶,西依晉冀能源基地,是西部煤炭外運的交通要道;東靠沿海開放之濱,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黃金地帶;北連京津都市圈;南望中原腹地,是周邊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

京九鐵路及7條省級幹線公路貫穿全市,京福高速、青銀高速、濟聊館高速毗鄰臨清,即將開工的德(州)商(丘)、邢(臺)臨(清)高(唐)高速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均從臨清通過,1.5小時可到濟南,4小時可達北京、天津、青島港口。 [3]

旅遊

編輯

臨清市境內擁有名勝古蹟70餘處,其中運河鈔關、舍利寶塔、清真寺、鰲頭磯等2組11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運河鈔關

千年古縣----臨清市

運河鈔關

臨清運河鈔關為古代八大鈔關之一,現中國古代運河稅收機構的唯一典型遺存。臨清市已制定規劃,以運河鈔關為依託,建設中國稅務博物館與運河文化陳列館,使之成為一處弘揚祖國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11]

舍利寶塔

千年古縣----臨清市

舍利寶塔

舍利寶塔坐落在城北郊三裡許衛運河套內,重修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寶塔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塔高60餘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9層,周長39米,南面壁門,門楣上鐫刻舍利寶塔,為明萬曆進士按察使郡人王成德題。密簷寬1.55米,陶質斗拱,每層簷下置“阿彌陀佛”,陶磚雕,轉角下蓮花承託。二層以上每層八面設門。塔內每層均有石刻記載建塔宗旨,籌資等事。其第6層內有匾額一方,上書“秀聚中天”。東西兩窗橫眉上書“東興岱嶽”,“西引太行”。自明朝以來許多文人墨客賦詩詠懷,“孤塔臨河岸,崢嶸插碧天,帆影望中沒,鐘聲幕後圓”等不少佳句至今被人們所吟誦。舍利寶塔被收入國家文物總局編纂的《中國名勝辭典》。 [11]

清真寺

千年古縣----臨清市

清真寺

清真寺坐落在衛運河東岸。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建築群體總面積1.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由正門班可樓、大殿望月樓、南北講堂、藏經閣、沐浴房、後門組成。 [11]

鰲頭磯

千年古縣----臨清市

鰲頭磯

鰲頭磯位於今臨清市中區汶河分汊處。現尚存古建築一組。北殿3間,稱“甘堂祠”(俗稱“李公祠”);南樓3間,名“登瀛樓”(俗稱“望河樓”);西殿3間,曰“呂祖堂”;東樓3間,謂“觀音閣”。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曾賦七絕:“折岸驚流此地回,濤聲日夜響春雷。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斛來。”“千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1978年,依原貌修葺一新。1984年又做進一步彩繪修繕,並將市博物館設置於此。著名書畫家李苦禪、蔣維菘、高啟雲、黑伯龍等為其題匾作畫。1992年,鰲頭磯被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

五樣鬆

千年古縣----臨清市

五樣鬆

臨清東郊陳墳村北,有1株古樹松柏,為明永樂年間所植,因葉狀有竹篾、米粒、喇叭、針、剌5樣,故俗稱“五樣鬆”。此檜柏高16米,樹圍2米。臨清縣誌中載有邑人張樹梅以“東郊孤鬆”賦詩:“中有長鬆高百尺,枝柯蜿蜒如龍蛇。菀枯不與凡卉並,鬱然直上色參天。” [11]

龍山

千年古縣----臨清市

龍山

龍山系魯西北千里廣袤平原上唯一的一座人造土山,為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開鑿會通河的泥土及以後疏浚河道的淤土堆積而成。解放後,人民政府在此土山廣植樹木,修建花圃,闢為“龍山公園”。現土山高5米多,長2裡許。嶺頂建有望月亭、望嶽亭、臥龍亭3座古色古香的涼亭,內設石桌、石墩,供人小憩。 [11]

大寧寺

千年古縣----臨清市

龍山

大寧寺坐落在臨清大寺街,同靜寧寺、天寧寺、滿寧寺並稱為“臨清四大寺”。該寺始建年代無考,明萬曆、清乾隆年間兩次重修,全寺佔地面一萬多平方米,平面呈縱長方形。原寺院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祭殿、戲樓、大雄寶殿、伽藍殿,東西兩側輔以對稱禪堂、齋堂,是“壯麗甲於諸剎”的建築群。現存大雄寶殿。殿中原塑有釋迦牟尼佛像,還供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佛像。該殿為臨清現存唯一完整的寺觀古建築。現存有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大寧寺穩長老重修大雄寶殿碑記》等三道碑碣及經幢。碑文中記有當時“環四周為市廛,金銀錢布,貝玉珠璣堆積如山”的民間商業繁榮景象。 [11]

鳳凰嶺

千年古縣----臨清市

鳳凰嶺

鳳凰嶺位於臨清市城區內。清乾隆皇帝南巡時因其美景而多次駐蹕漫步、題榜作聯,故名鳳凰嶺,並以“鳳嶺鍾英”而列入臨清16景名冊中。它綿延數裡,被京杭大運河所纏繞。南側碑林內,有乾隆御碑、仇志海作高元鈞銅像、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故里碑等上百通。 [11]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千年古縣----臨清市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位於臨清市青年路中段。中共臨清市委、市政府於1998年10月建成此館。

館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建築為仿古式,典雅大方。展廳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幕廳,其中陳列有毛澤東為張自忠題寫的“盡忠報國”。第二部分為張自忠生平事蹟展覽,展有200餘幅珍貴歷史照片和部分文字資料。第三部分為張自忠紀念碑廊,共收入朱德、董必武、季羨林等題詞碑刻50餘塊。第四部分為張自忠故里碑亭。該館已被列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1]

名人

臨清名人輩出,唐代音樂家呂才、明代著名詩人謝榛、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學界泰斗季羨林、著名畫家張彥青等,都是臨清人民的傑出代表。

呂才(600—665)博州清平(今山東臨清東)人。唐初哲學家、音樂家。

謝榛(1495—1575)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的大詩人、著名的文學家。

王朝佐(?—1599)明山東臨清人。編筐工匠。

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山東臨清市唐元村人。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

季羨林(1911—2009)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學界泰斗,著名古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左良玉,字崑山,臨清市五里莊人。明末將領。

金灼南(1882年—1976年)又名金葵生,號秋圃居士,清末庠生,臨清市金郝莊人。歷任山東省政協委員、省文史館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和山東藝專(今山東藝術學院)古箏教授。

黑伯龍(1915年—1989年)原名黑元吉,臨清市前關街人。在中國藝專和山東藝術學院任教多年,深受美術教育界敬重,被推選為山東省美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省文聯委員。

方元煥(?—1620)宇晦叔,別號兩江,臨清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吳秋輝(1896—1927)原名吳桂華,自號詫傺生,為20年代我國卓越的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

張寶彝(1917年—1989年)著名戲劇家、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志·雲南卷》特約編審員、雲南省京劇院藝術室副主任。

劉振亞(1911年—1934年)臨清市呂堂村人。抗日戰爭中犧牲。

張彥青(1917年—2007年)原名煥,字劍進,號撫慍齋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分會常務理事,山東省政協委員兼政協書畫組副組長,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山東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濟南軍區老戰士書畫研究會顧問,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山東分校教授,山東老年大學教授,齊魯書畫研究院院長。

更多資料請參考 [12]

榮譽

臨清市先後獲得“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市)”、“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市)”、“山東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市)”等數十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3]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