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能看透賈府盛極而衰,都是因為她有這個別人所沒有的特質

林黛玉能看透賈府盛極而衰,都是因為她有這個別人所沒有的特質

看到許多人解讀《紅樓夢》真替她們捉急。看得出來,一本《紅樓夢》讀了也不知道多少遍了,通篇解讀文字也夠通透流暢,環環相扣頗能吸睛奪目。可就是犯了同一個毛病,太喜歡給人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標籤了。

一個人眼中的好人,無非就是你自己的樣子。所以我們看,許多人舉好人例子的時候,一定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那麼舉壞人例子的時候,一定都是別人。

那個《菜根譚》早就說過,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說到這裡,有人立刻急了,扔下一句“你這是沒有立場”,然後氣沖沖走了。

不等別人把話說完的人,通常是心中沒有信仰的人。沒有信仰,就沒有敬畏之心。這點,大家還真應該跟黛玉學學。

黛玉到底信仰誰呢?

林黛玉能看透賈府盛極而衰,都是因為她有這個別人所沒有的特質

01

黛玉信仰的當然是莊子。

信莊子不是說說,更不是裝裝。誰能知道莊子學說的靈魂是什麼?

正所謂,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莊子、老子的核心都只有一句話。

莊子學說的核心是:材與不材之間。

老子學說的核心是:反者道之動。

之後咱們就來說說黛玉是如何得到莊子真傳的吧。

記得,香菱最早來見黛玉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

結果黛玉給了香菱一當頭棒喝。我們就先說這句詩的後半句“古硯微凹聚墨多”。記住,前半句我們也不是會忽略,回頭會重點說哦。

關於這句話,許多人覺得,黛玉真心不喜歡陸游。最起碼對這句詩非常不喜歡。

喜不喜歡,咱們不能從這個地方看。要從黛玉跟湘雲凹晶館聯詩這個地方看。

咱們把鏡頭快進到《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吧。

當時,賈府已經初露“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淒涼了,大觀園中蕭條跡象已顯。

林黛玉能看透賈府盛極而衰,都是因為她有這個別人所沒有的特質

湘雲對黛玉說,只陸放翁用了一個凹字,說“古硯微凹聚墨多”,還有人批他俗,豈不可笑。

湘雲說批陸游俗的人也不知道是不是說黛玉。反正黛玉並不在意。因為黛玉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在意與不在意之間”的人。你覺得她在意,其實一點都不;你覺得她不在意,但她偏偏就鑽進牛角尖裡不出來。

湘雲是不是在含沙射影一點都不重要。對於黛玉來說,她說出了這裡的一個故事。

當初,大觀園修建的時候,所有的地名匾額都是寶玉題的。除了現場題的之外,還有就是後補的。

關鍵在後補。後補的時候,賈政也不在旁邊了,寶玉自然就去跟黛玉一起研究了。

黛玉對湘雲說,這“凹”“凸”兩字,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江淹《青苔賦》,東方朔《神異經》,以至《畫記》上雲張僧繇畫一乘寺的故事,不可勝舉。只是今人不知,誤作俗字用了。實和你說罷,這兩個字還是我擬的呢。

所以說,“凸碧山莊”和“凹晶溪館”的名字,乃是假借寶玉之手,實出黛玉之口。

但凡寶黛這樣的搭配,必成經典。其中一首“五言詩”即是如此。就是那首著名的《杏簾在望》。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樑。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

大觀園中才子佳人會作詩的不少,但都以七言見長,唯有黛玉是五七言兼備。

說到現在,黛玉到底喜不喜歡這句“古硯微凹聚墨多”?面對香菱,當你陷入一種盲目崇拜的時候,黛玉就往外拉拉你。面對湘雲,當你陷入一種誤解的時候呢,黛玉就又往裡推推你。

那麼黛玉的這個性格,恰是來源於莊子。

這是《莊子•山木》裡的故事。莊子帶著學生去別人家做客。路上遇到一個巨木。學生問:為什麼這個巨木沒有被砍伐?莊子回答:因為它的木質不夠成為良才的材料,所以無用啊。到了做客的地方,主人準備殺鵝招待他們。但殺哪隻鵝呢?主人說,就殺不會叫的鵝。因為不會叫的鵝留著也無用啊。

回來後,學生就問莊子,巨木因為無用終享天年;主人家的鵝,卻因為無用而被殺。那麼老師您打算做哪種人呢?莊子回答:周將處材與不材之間。

林黛玉能看透賈府盛極而衰,都是因為她有這個別人所沒有的特質

02

世上萬物皆在材與不材之間。淮南為橘,淮北就為枳。人更是如此,完美的人沒有,完好的人也沒有。而且興興衰衰、分分合合、反反覆覆不斷變化。這就是老子說得“反者道之動”。

其實《紅樓夢》開篇沒有幾章就通過秦可卿“拜門”把這件事情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

這人在大限臨頭之時,會到生前親人好友家裡去“拜門”的,也算是辭行吧。

第十三回,鳳姐方覺星眼微朦,恍惚只見秦氏從外走來,含笑說道:“嬸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兒們素日相好,我捨不得嬸子,故來別你一別。還有一件心願未了,非告訴嬸子,別人未必中用。”

秦可卿最終告訴王熙鳳什麼事情了呢?其實就四個字“盛極而衰”。

賈府的衰敗是已經註定的了,人力豈能改之?

秦可卿知道的這些道理,林黛玉也是知道的。所以書中才說她喜散不喜聚。

黛玉與寶玉之間的關係,也正是暗合“反者道之動”與“材與不材之間”的道理。

黛玉明白這個道理是吧。但是恰恰寶玉就非常不明白。

不但寶玉不明白,賈母、王熙鳳、寶釵等人都非常不明白。所以我們看,賈母天天組織一群人吃吃喝喝,寶玉天天組織一群姐妹丫頭陪他瘋鬧,寶釵呢?居然想通過大觀園改革來革除賈府的一些積重難返的弊端。

別人的事情黛玉管不了也不想管。但對寶玉她是放不下的。所以有一次寶玉“魔怔”了,寫下一篇《莊子•外篇•胠篋》續文。

這時候,寶釵、湘雲都沒有覺察出寶玉的變化來。但黛玉著實看出來了,他看出這次寶玉跟以前的鬧彆扭不一樣了,鑽了牛角尖了。於是,黛玉提筆寫下了一首偈子:無端弄筆是何人?作踐南華“莊子因”。不悔自己無見識,卻將醜語怪他人!這裡,是對寶玉的“提點”。之後,寶玉又寫了一首“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的偈子,黛玉給添了一句“無立足境、方為乾淨”,是打醒寶玉的當頭棒喝。

要說理解,無人能比黛玉更能理解寶玉了。不過,寶玉始終在夢中,從來就沒有醒來過。只是在夢中陷得過深的時候,黛玉就會大力點醒他一次。

林黛玉能看透賈府盛極而衰,都是因為她有這個別人所沒有的特質

黛玉雖然看得清楚,但她終是力有不逮。

不要說黛玉了,即使是秦可卿,這個寧國府的大管家,雖然能夠洞察世事,可還不是連自己的主都做不了?更何況父母雙亡、好似無根之水的黛玉呢?

看得越是清楚,黛玉實則越是無奈。明白了這個道理,咱們就說說“古硯微凹聚墨多”的前半句“重簾不卷留香久”吧。

大家一定還記得寶釵、黛玉等人的《詠白海棠》吧。

寶釵起手句是“珍重芳姿晝掩門”,湘雲的起手句是“神仙昨日降都門”,寶玉的是“秋容淺淡映重門”,探春的是“斜陽寒草帶重門”,黛玉是“半卷湘簾半掩門”。

大家看,寶玉與探春都用了“重門”,這不“重”了嗎?對呀,所以說他們倆才是一家人啊。

寶釵是“大白天關門”,湘雲是“大白天敞門”,黛玉則是“半開半掩”。所以黛玉骨子裡始終貫徹的都是“材與不材之間”的思想。

說到這裡呢,咱們的觀點已經基本明確了。那就是,除了寶玉,無論對誰,黛玉都不貼標籤。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黛玉可以跟襲人叫“嫂子”,可以拉了探春去“燉了脯子吃酒”,面對湘雲說小戲子長得像她,她也不生氣。因為在她眼裡,沒有誰是多麼多麼好,也沒有誰多麼多麼壞。她不給任何人貼標籤。這點跟寶釵不同。

當時金釧死了,寶釵為了安慰王夫人就說“可見也是個糊塗人”,這就是在貼標籤。

那麼黛玉取笑劉姥姥呢?這不是貼標籤。是嘲笑,或者說,有些看不起人。

於是我們發現,寶釵等人動不動就喜歡給別人貼上一個好或壞的標籤,這當然不好。黛玉能不給別人貼標籤難能可貴,但嘲笑劉姥姥也是她的缺點。所以我們也不能說釵壞黛好。否則,不也是在貼標籤嗎?

黛玉不給別人貼標籤,但心中也有好惡。就比如說,她曾經猜疑過寶釵,但後來當面說開了。過去不知你這麼好,只當你心裡藏奸,一直誤到如今。

至於說,寶釵是不是藏奸,那是寶釵的事情。但黛玉心中為什麼主動為寶釵澄清?有句話說得好,別人尊重你,不是你優秀,而是別人很優秀。同樣,黛玉主動撤銷對寶釵的猜疑,是源自於黛玉心中的天性善良。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風林秀 編輯:吃硬盤吧、小二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