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金山在其執導的《風暴》中飾演施洋大律師

尤其是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長影廠希望找到一個堪與趙丹一較高低的演員,這樣才能在起跑線上不輸給《林則徐》。攝製組最初把目標鎖定在了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山身上。金山早在1937年就因出演《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而聲名鵲起,在當時的大上海堪與趙丹平起平坐,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於導演工作,但無論憑其演技還是號召力,都是飾演鄧世昌的最佳人選。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金山在其執導的《風暴》中飾演施洋大律師

尤其是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長影廠希望找到一個堪與趙丹一較高低的演員,這樣才能在起跑線上不輸給《林則徐》。攝製組最初把目標鎖定在了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山身上。金山早在1937年就因出演《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而聲名鵲起,在當時的大上海堪與趙丹平起平坐,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於導演工作,但無論憑其演技還是號召力,都是飾演鄧世昌的最佳人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話劇舞臺上的李默然

至於其他主要演員,林農決定向合作單位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求援。1951年成立的遼藝是當時中國四大話劇院之一,雲集了一大批極具藝術才華的演員,但在當年,他們的名氣均侷限在東三省。有一次,遼藝巡演到青島,恰逢上影廠演員劇團也在青島演出,時任院長洛汀發現對方演的那個話劇的票比遼藝賣得好,深感知名度要靠電影來打造,於是回去之後他就跟長影廠商量,以後你們有什麼拍電影的事可以跟我遼藝找演員。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金山在其執導的《風暴》中飾演施洋大律師

尤其是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長影廠希望找到一個堪與趙丹一較高低的演員,這樣才能在起跑線上不輸給《林則徐》。攝製組最初把目標鎖定在了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山身上。金山早在1937年就因出演《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而聲名鵲起,在當時的大上海堪與趙丹平起平坐,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於導演工作,但無論憑其演技還是號召力,都是飾演鄧世昌的最佳人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話劇舞臺上的李默然

至於其他主要演員,林農決定向合作單位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求援。1951年成立的遼藝是當時中國四大話劇院之一,雲集了一大批極具藝術才華的演員,但在當年,他們的名氣均侷限在東三省。有一次,遼藝巡演到青島,恰逢上影廠演員劇團也在青島演出,時任院長洛汀發現對方演的那個話劇的票比遼藝賣得好,深感知名度要靠電影來打造,於是回去之後他就跟長影廠商量,以後你們有什麼拍電影的事可以跟我遼藝找演員。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林農印象最深的遼藝演員就是李默然。當時,30出頭的李默然就已經是遼藝的臺柱子,他主演的《尤里烏斯·伏契克》、《第一次打擊》、《膽劍篇》和《日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北京演出時,他還多次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周總理看他主演的《日出》後大為讚賞,驚異於他這麼年輕,竟能把握舊時代的人物特徵,把角色演得如此深刻。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金山在其執導的《風暴》中飾演施洋大律師

尤其是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長影廠希望找到一個堪與趙丹一較高低的演員,這樣才能在起跑線上不輸給《林則徐》。攝製組最初把目標鎖定在了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山身上。金山早在1937年就因出演《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而聲名鵲起,在當時的大上海堪與趙丹平起平坐,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於導演工作,但無論憑其演技還是號召力,都是飾演鄧世昌的最佳人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話劇舞臺上的李默然

至於其他主要演員,林農決定向合作單位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求援。1951年成立的遼藝是當時中國四大話劇院之一,雲集了一大批極具藝術才華的演員,但在當年,他們的名氣均侷限在東三省。有一次,遼藝巡演到青島,恰逢上影廠演員劇團也在青島演出,時任院長洛汀發現對方演的那個話劇的票比遼藝賣得好,深感知名度要靠電影來打造,於是回去之後他就跟長影廠商量,以後你們有什麼拍電影的事可以跟我遼藝找演員。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林農印象最深的遼藝演員就是李默然。當時,30出頭的李默然就已經是遼藝的臺柱子,他主演的《尤里烏斯·伏契克》、《第一次打擊》、《膽劍篇》和《日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北京演出時,他還多次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周總理看他主演的《日出》後大為讚賞,驚異於他這麼年輕,竟能把握舊時代的人物特徵,把角色演得如此深刻。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鴻章(中)

李默然的身高接近一米八,林農本想讓他演李鴻章。歷史人物的身高大都是未知數,唯獨李鴻章的身高是有跡可循的,當年一米八三的他出訪歐美,身軀之高大令當地記者刮目相看,大肆渲染。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金山在其執導的《風暴》中飾演施洋大律師

尤其是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長影廠希望找到一個堪與趙丹一較高低的演員,這樣才能在起跑線上不輸給《林則徐》。攝製組最初把目標鎖定在了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山身上。金山早在1937年就因出演《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而聲名鵲起,在當時的大上海堪與趙丹平起平坐,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於導演工作,但無論憑其演技還是號召力,都是飾演鄧世昌的最佳人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話劇舞臺上的李默然

至於其他主要演員,林農決定向合作單位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求援。1951年成立的遼藝是當時中國四大話劇院之一,雲集了一大批極具藝術才華的演員,但在當年,他們的名氣均侷限在東三省。有一次,遼藝巡演到青島,恰逢上影廠演員劇團也在青島演出,時任院長洛汀發現對方演的那個話劇的票比遼藝賣得好,深感知名度要靠電影來打造,於是回去之後他就跟長影廠商量,以後你們有什麼拍電影的事可以跟我遼藝找演員。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林農印象最深的遼藝演員就是李默然。當時,30出頭的李默然就已經是遼藝的臺柱子,他主演的《尤里烏斯·伏契克》、《第一次打擊》、《膽劍篇》和《日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北京演出時,他還多次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周總理看他主演的《日出》後大為讚賞,驚異於他這麼年輕,竟能把握舊時代的人物特徵,把角色演得如此深刻。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鴻章(中)

李默然的身高接近一米八,林農本想讓他演李鴻章。歷史人物的身高大都是未知數,唯獨李鴻章的身高是有跡可循的,當年一米八三的他出訪歐美,身軀之高大令當地記者刮目相看,大肆渲染。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甲午風雲》拍攝現場

實際上,當李默然懷揣借調令前往長影廠報到時,他既不知道自己要演什麼電影,也不知道要演哪個角色,更不知道《甲午風雲》攝製組正在全國範圍內海選鄧世昌。原來,原定飾演鄧世昌的金山來不了了,他正以導演和主演的雙重身份拍攝北影廠的重點影片《風暴》,分身乏術,這一變故打亂了攝製組的計劃,不得不派人在全國各大電影廠和話劇團尋覓替代者。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金山在其執導的《風暴》中飾演施洋大律師

尤其是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長影廠希望找到一個堪與趙丹一較高低的演員,這樣才能在起跑線上不輸給《林則徐》。攝製組最初把目標鎖定在了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山身上。金山早在1937年就因出演《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而聲名鵲起,在當時的大上海堪與趙丹平起平坐,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於導演工作,但無論憑其演技還是號召力,都是飾演鄧世昌的最佳人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話劇舞臺上的李默然

至於其他主要演員,林農決定向合作單位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求援。1951年成立的遼藝是當時中國四大話劇院之一,雲集了一大批極具藝術才華的演員,但在當年,他們的名氣均侷限在東三省。有一次,遼藝巡演到青島,恰逢上影廠演員劇團也在青島演出,時任院長洛汀發現對方演的那個話劇的票比遼藝賣得好,深感知名度要靠電影來打造,於是回去之後他就跟長影廠商量,以後你們有什麼拍電影的事可以跟我遼藝找演員。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林農印象最深的遼藝演員就是李默然。當時,30出頭的李默然就已經是遼藝的臺柱子,他主演的《尤里烏斯·伏契克》、《第一次打擊》、《膽劍篇》和《日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北京演出時,他還多次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周總理看他主演的《日出》後大為讚賞,驚異於他這麼年輕,竟能把握舊時代的人物特徵,把角色演得如此深刻。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鴻章(中)

李默然的身高接近一米八,林農本想讓他演李鴻章。歷史人物的身高大都是未知數,唯獨李鴻章的身高是有跡可循的,當年一米八三的他出訪歐美,身軀之高大令當地記者刮目相看,大肆渲染。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甲午風雲》拍攝現場

實際上,當李默然懷揣借調令前往長影廠報到時,他既不知道自己要演什麼電影,也不知道要演哪個角色,更不知道《甲午風雲》攝製組正在全國範圍內海選鄧世昌。原來,原定飾演鄧世昌的金山來不了了,他正以導演和主演的雙重身份拍攝北影廠的重點影片《風暴》,分身乏術,這一變故打亂了攝製組的計劃,不得不派人在全國各大電影廠和話劇團尋覓替代者。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就這麼一無所知地到了長春,見到來接站的副導演劉文華才知道,原來要他演的是《甲午風雲》。進了長影廠,攝影師王啟民第一眼見到李默然就喜出望外,轉身對林農說:“你還上哪兒去找鄧世昌,就是他了!”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金山在其執導的《風暴》中飾演施洋大律師

尤其是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長影廠希望找到一個堪與趙丹一較高低的演員,這樣才能在起跑線上不輸給《林則徐》。攝製組最初把目標鎖定在了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山身上。金山早在1937年就因出演《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而聲名鵲起,在當時的大上海堪與趙丹平起平坐,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於導演工作,但無論憑其演技還是號召力,都是飾演鄧世昌的最佳人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話劇舞臺上的李默然

至於其他主要演員,林農決定向合作單位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求援。1951年成立的遼藝是當時中國四大話劇院之一,雲集了一大批極具藝術才華的演員,但在當年,他們的名氣均侷限在東三省。有一次,遼藝巡演到青島,恰逢上影廠演員劇團也在青島演出,時任院長洛汀發現對方演的那個話劇的票比遼藝賣得好,深感知名度要靠電影來打造,於是回去之後他就跟長影廠商量,以後你們有什麼拍電影的事可以跟我遼藝找演員。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林農印象最深的遼藝演員就是李默然。當時,30出頭的李默然就已經是遼藝的臺柱子,他主演的《尤里烏斯·伏契克》、《第一次打擊》、《膽劍篇》和《日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北京演出時,他還多次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周總理看他主演的《日出》後大為讚賞,驚異於他這麼年輕,竟能把握舊時代的人物特徵,把角色演得如此深刻。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鴻章(中)

李默然的身高接近一米八,林農本想讓他演李鴻章。歷史人物的身高大都是未知數,唯獨李鴻章的身高是有跡可循的,當年一米八三的他出訪歐美,身軀之高大令當地記者刮目相看,大肆渲染。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甲午風雲》拍攝現場

實際上,當李默然懷揣借調令前往長影廠報到時,他既不知道自己要演什麼電影,也不知道要演哪個角色,更不知道《甲午風雲》攝製組正在全國範圍內海選鄧世昌。原來,原定飾演鄧世昌的金山來不了了,他正以導演和主演的雙重身份拍攝北影廠的重點影片《風暴》,分身乏術,這一變故打亂了攝製組的計劃,不得不派人在全國各大電影廠和話劇團尋覓替代者。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就這麼一無所知地到了長春,見到來接站的副導演劉文華才知道,原來要他演的是《甲午風雲》。進了長影廠,攝影師王啟民第一眼見到李默然就喜出望外,轉身對林農說:“你還上哪兒去找鄧世昌,就是他了!”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要出演鄧世昌的消息一傳開,長影廠上下響起一片爭議聲,一方面覺得李默然是個話劇演員,毫無大銀幕的經驗,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絕對主角,何況還要與趙丹試比高下,恐怕不行;另一方面是因為李默然皮膚粗糙,臉上有疙瘩,拍出來不好看,實在不符合演員皮膚細膩的標準,與傳統的英雄形象差得有點遠。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金山在其執導的《風暴》中飾演施洋大律師

尤其是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長影廠希望找到一個堪與趙丹一較高低的演員,這樣才能在起跑線上不輸給《林則徐》。攝製組最初把目標鎖定在了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山身上。金山早在1937年就因出演《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而聲名鵲起,在當時的大上海堪與趙丹平起平坐,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於導演工作,但無論憑其演技還是號召力,都是飾演鄧世昌的最佳人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話劇舞臺上的李默然

至於其他主要演員,林農決定向合作單位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求援。1951年成立的遼藝是當時中國四大話劇院之一,雲集了一大批極具藝術才華的演員,但在當年,他們的名氣均侷限在東三省。有一次,遼藝巡演到青島,恰逢上影廠演員劇團也在青島演出,時任院長洛汀發現對方演的那個話劇的票比遼藝賣得好,深感知名度要靠電影來打造,於是回去之後他就跟長影廠商量,以後你們有什麼拍電影的事可以跟我遼藝找演員。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林農印象最深的遼藝演員就是李默然。當時,30出頭的李默然就已經是遼藝的臺柱子,他主演的《尤里烏斯·伏契克》、《第一次打擊》、《膽劍篇》和《日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北京演出時,他還多次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周總理看他主演的《日出》後大為讚賞,驚異於他這麼年輕,竟能把握舊時代的人物特徵,把角色演得如此深刻。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鴻章(中)

李默然的身高接近一米八,林農本想讓他演李鴻章。歷史人物的身高大都是未知數,唯獨李鴻章的身高是有跡可循的,當年一米八三的他出訪歐美,身軀之高大令當地記者刮目相看,大肆渲染。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甲午風雲》拍攝現場

實際上,當李默然懷揣借調令前往長影廠報到時,他既不知道自己要演什麼電影,也不知道要演哪個角色,更不知道《甲午風雲》攝製組正在全國範圍內海選鄧世昌。原來,原定飾演鄧世昌的金山來不了了,他正以導演和主演的雙重身份拍攝北影廠的重點影片《風暴》,分身乏術,這一變故打亂了攝製組的計劃,不得不派人在全國各大電影廠和話劇團尋覓替代者。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就這麼一無所知地到了長春,見到來接站的副導演劉文華才知道,原來要他演的是《甲午風雲》。進了長影廠,攝影師王啟民第一眼見到李默然就喜出望外,轉身對林農說:“你還上哪兒去找鄧世昌,就是他了!”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要出演鄧世昌的消息一傳開,長影廠上下響起一片爭議聲,一方面覺得李默然是個話劇演員,毫無大銀幕的經驗,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絕對主角,何況還要與趙丹試比高下,恐怕不行;另一方面是因為李默然皮膚粗糙,臉上有疙瘩,拍出來不好看,實在不符合演員皮膚細膩的標準,與傳統的英雄形象差得有點遠。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王啟民堅持自己的眼光,“臉上沒疤的不是英雄”,林農也頂住了各方壓力,讓李默然試了兩段戲,其中一段就是鄧世昌與間諜羅皮爾直面交鋒的“闖宴”這場戲。這場戲原來並不在劇本里,是林農專程趕到北京觀看了話劇《甲午海戰》後移植到電影中來的。當時林農還沒想好怎麼演,索性讓李默然自己發揮。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金山在其執導的《風暴》中飾演施洋大律師

尤其是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長影廠希望找到一個堪與趙丹一較高低的演員,這樣才能在起跑線上不輸給《林則徐》。攝製組最初把目標鎖定在了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山身上。金山早在1937年就因出演《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而聲名鵲起,在當時的大上海堪與趙丹平起平坐,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於導演工作,但無論憑其演技還是號召力,都是飾演鄧世昌的最佳人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話劇舞臺上的李默然

至於其他主要演員,林農決定向合作單位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求援。1951年成立的遼藝是當時中國四大話劇院之一,雲集了一大批極具藝術才華的演員,但在當年,他們的名氣均侷限在東三省。有一次,遼藝巡演到青島,恰逢上影廠演員劇團也在青島演出,時任院長洛汀發現對方演的那個話劇的票比遼藝賣得好,深感知名度要靠電影來打造,於是回去之後他就跟長影廠商量,以後你們有什麼拍電影的事可以跟我遼藝找演員。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林農印象最深的遼藝演員就是李默然。當時,30出頭的李默然就已經是遼藝的臺柱子,他主演的《尤里烏斯·伏契克》、《第一次打擊》、《膽劍篇》和《日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北京演出時,他還多次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周總理看他主演的《日出》後大為讚賞,驚異於他這麼年輕,竟能把握舊時代的人物特徵,把角色演得如此深刻。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鴻章(中)

李默然的身高接近一米八,林農本想讓他演李鴻章。歷史人物的身高大都是未知數,唯獨李鴻章的身高是有跡可循的,當年一米八三的他出訪歐美,身軀之高大令當地記者刮目相看,大肆渲染。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甲午風雲》拍攝現場

實際上,當李默然懷揣借調令前往長影廠報到時,他既不知道自己要演什麼電影,也不知道要演哪個角色,更不知道《甲午風雲》攝製組正在全國範圍內海選鄧世昌。原來,原定飾演鄧世昌的金山來不了了,他正以導演和主演的雙重身份拍攝北影廠的重點影片《風暴》,分身乏術,這一變故打亂了攝製組的計劃,不得不派人在全國各大電影廠和話劇團尋覓替代者。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就這麼一無所知地到了長春,見到來接站的副導演劉文華才知道,原來要他演的是《甲午風雲》。進了長影廠,攝影師王啟民第一眼見到李默然就喜出望外,轉身對林農說:“你還上哪兒去找鄧世昌,就是他了!”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要出演鄧世昌的消息一傳開,長影廠上下響起一片爭議聲,一方面覺得李默然是個話劇演員,毫無大銀幕的經驗,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絕對主角,何況還要與趙丹試比高下,恐怕不行;另一方面是因為李默然皮膚粗糙,臉上有疙瘩,拍出來不好看,實在不符合演員皮膚細膩的標準,與傳統的英雄形象差得有點遠。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王啟民堅持自己的眼光,“臉上沒疤的不是英雄”,林農也頂住了各方壓力,讓李默然試了兩段戲,其中一段就是鄧世昌與間諜羅皮爾直面交鋒的“闖宴”這場戲。這場戲原來並不在劇本里,是林農專程趕到北京觀看了話劇《甲午海戰》後移植到電影中來的。當時林農還沒想好怎麼演,索性讓李默然自己發揮。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富於舞臺經驗的李默然想到了戲曲中諸葛亮的羽毛扇,於是做了這樣設計:鄧世昌在二堂等候時,聽到各國列強的無恥訛詐,煩躁地打開扇子,使勁地扇著。“北洋艦隊如再輕舉妄動開出去惹是生非,我們中立國就很難講話了。”大廳內羅皮爾的信口雌黃激怒了鄧世昌。“啪”,鄧世昌的扇子猛擊在桌上,水果盤子掉了一地,同時是一句擲地有聲的臺詞:“胡說八道!”響聲驚動了李鴻章。“是誰在二堂喧譁?”鄧世昌從容地拉開門,面對羅皮爾慷慨陳詞,“尊敬的羅皮爾先生,難道我大清保衛自己的江山是輕舉妄動?難道我北洋水師出海抗擊倭寇的侵略是惹是生非?難道倭寇卑鄙地偷襲不宣而戰反而是我大清在肆意挑釁?難道我們只有任人宰割、坐以待斃你們才好說話?簡直是顛倒黑白一派胡言!”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金山在其執導的《風暴》中飾演施洋大律師

尤其是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長影廠希望找到一個堪與趙丹一較高低的演員,這樣才能在起跑線上不輸給《林則徐》。攝製組最初把目標鎖定在了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山身上。金山早在1937年就因出演《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而聲名鵲起,在當時的大上海堪與趙丹平起平坐,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於導演工作,但無論憑其演技還是號召力,都是飾演鄧世昌的最佳人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話劇舞臺上的李默然

至於其他主要演員,林農決定向合作單位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求援。1951年成立的遼藝是當時中國四大話劇院之一,雲集了一大批極具藝術才華的演員,但在當年,他們的名氣均侷限在東三省。有一次,遼藝巡演到青島,恰逢上影廠演員劇團也在青島演出,時任院長洛汀發現對方演的那個話劇的票比遼藝賣得好,深感知名度要靠電影來打造,於是回去之後他就跟長影廠商量,以後你們有什麼拍電影的事可以跟我遼藝找演員。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林農印象最深的遼藝演員就是李默然。當時,30出頭的李默然就已經是遼藝的臺柱子,他主演的《尤里烏斯·伏契克》、《第一次打擊》、《膽劍篇》和《日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北京演出時,他還多次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周總理看他主演的《日出》後大為讚賞,驚異於他這麼年輕,竟能把握舊時代的人物特徵,把角色演得如此深刻。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鴻章(中)

李默然的身高接近一米八,林農本想讓他演李鴻章。歷史人物的身高大都是未知數,唯獨李鴻章的身高是有跡可循的,當年一米八三的他出訪歐美,身軀之高大令當地記者刮目相看,大肆渲染。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甲午風雲》拍攝現場

實際上,當李默然懷揣借調令前往長影廠報到時,他既不知道自己要演什麼電影,也不知道要演哪個角色,更不知道《甲午風雲》攝製組正在全國範圍內海選鄧世昌。原來,原定飾演鄧世昌的金山來不了了,他正以導演和主演的雙重身份拍攝北影廠的重點影片《風暴》,分身乏術,這一變故打亂了攝製組的計劃,不得不派人在全國各大電影廠和話劇團尋覓替代者。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就這麼一無所知地到了長春,見到來接站的副導演劉文華才知道,原來要他演的是《甲午風雲》。進了長影廠,攝影師王啟民第一眼見到李默然就喜出望外,轉身對林農說:“你還上哪兒去找鄧世昌,就是他了!”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要出演鄧世昌的消息一傳開,長影廠上下響起一片爭議聲,一方面覺得李默然是個話劇演員,毫無大銀幕的經驗,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絕對主角,何況還要與趙丹試比高下,恐怕不行;另一方面是因為李默然皮膚粗糙,臉上有疙瘩,拍出來不好看,實在不符合演員皮膚細膩的標準,與傳統的英雄形象差得有點遠。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王啟民堅持自己的眼光,“臉上沒疤的不是英雄”,林農也頂住了各方壓力,讓李默然試了兩段戲,其中一段就是鄧世昌與間諜羅皮爾直面交鋒的“闖宴”這場戲。這場戲原來並不在劇本里,是林農專程趕到北京觀看了話劇《甲午海戰》後移植到電影中來的。當時林農還沒想好怎麼演,索性讓李默然自己發揮。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富於舞臺經驗的李默然想到了戲曲中諸葛亮的羽毛扇,於是做了這樣設計:鄧世昌在二堂等候時,聽到各國列強的無恥訛詐,煩躁地打開扇子,使勁地扇著。“北洋艦隊如再輕舉妄動開出去惹是生非,我們中立國就很難講話了。”大廳內羅皮爾的信口雌黃激怒了鄧世昌。“啪”,鄧世昌的扇子猛擊在桌上,水果盤子掉了一地,同時是一句擲地有聲的臺詞:“胡說八道!”響聲驚動了李鴻章。“是誰在二堂喧譁?”鄧世昌從容地拉開門,面對羅皮爾慷慨陳詞,“尊敬的羅皮爾先生,難道我大清保衛自己的江山是輕舉妄動?難道我北洋水師出海抗擊倭寇的侵略是惹是生非?難道倭寇卑鄙地偷襲不宣而戰反而是我大清在肆意挑釁?難道我們只有任人宰割、坐以待斃你們才好說話?簡直是顛倒黑白一派胡言!”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試片一出,叫好聲一片。人們這才發現,這個外表粗獷卻英華內斂的年輕人,把民族英雄鄧世昌演繹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而他頓挫有力、張弛有度的臺詞功夫更令這段鏗鏘的獨白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金山在其執導的《風暴》中飾演施洋大律師

尤其是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長影廠希望找到一個堪與趙丹一較高低的演員,這樣才能在起跑線上不輸給《林則徐》。攝製組最初把目標鎖定在了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山身上。金山早在1937年就因出演《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而聲名鵲起,在當時的大上海堪與趙丹平起平坐,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於導演工作,但無論憑其演技還是號召力,都是飾演鄧世昌的最佳人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話劇舞臺上的李默然

至於其他主要演員,林農決定向合作單位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求援。1951年成立的遼藝是當時中國四大話劇院之一,雲集了一大批極具藝術才華的演員,但在當年,他們的名氣均侷限在東三省。有一次,遼藝巡演到青島,恰逢上影廠演員劇團也在青島演出,時任院長洛汀發現對方演的那個話劇的票比遼藝賣得好,深感知名度要靠電影來打造,於是回去之後他就跟長影廠商量,以後你們有什麼拍電影的事可以跟我遼藝找演員。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林農印象最深的遼藝演員就是李默然。當時,30出頭的李默然就已經是遼藝的臺柱子,他主演的《尤里烏斯·伏契克》、《第一次打擊》、《膽劍篇》和《日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北京演出時,他還多次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周總理看他主演的《日出》後大為讚賞,驚異於他這麼年輕,竟能把握舊時代的人物特徵,把角色演得如此深刻。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鴻章(中)

李默然的身高接近一米八,林農本想讓他演李鴻章。歷史人物的身高大都是未知數,唯獨李鴻章的身高是有跡可循的,當年一米八三的他出訪歐美,身軀之高大令當地記者刮目相看,大肆渲染。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甲午風雲》拍攝現場

實際上,當李默然懷揣借調令前往長影廠報到時,他既不知道自己要演什麼電影,也不知道要演哪個角色,更不知道《甲午風雲》攝製組正在全國範圍內海選鄧世昌。原來,原定飾演鄧世昌的金山來不了了,他正以導演和主演的雙重身份拍攝北影廠的重點影片《風暴》,分身乏術,這一變故打亂了攝製組的計劃,不得不派人在全國各大電影廠和話劇團尋覓替代者。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就這麼一無所知地到了長春,見到來接站的副導演劉文華才知道,原來要他演的是《甲午風雲》。進了長影廠,攝影師王啟民第一眼見到李默然就喜出望外,轉身對林農說:“你還上哪兒去找鄧世昌,就是他了!”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要出演鄧世昌的消息一傳開,長影廠上下響起一片爭議聲,一方面覺得李默然是個話劇演員,毫無大銀幕的經驗,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絕對主角,何況還要與趙丹試比高下,恐怕不行;另一方面是因為李默然皮膚粗糙,臉上有疙瘩,拍出來不好看,實在不符合演員皮膚細膩的標準,與傳統的英雄形象差得有點遠。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王啟民堅持自己的眼光,“臉上沒疤的不是英雄”,林農也頂住了各方壓力,讓李默然試了兩段戲,其中一段就是鄧世昌與間諜羅皮爾直面交鋒的“闖宴”這場戲。這場戲原來並不在劇本里,是林農專程趕到北京觀看了話劇《甲午海戰》後移植到電影中來的。當時林農還沒想好怎麼演,索性讓李默然自己發揮。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富於舞臺經驗的李默然想到了戲曲中諸葛亮的羽毛扇,於是做了這樣設計:鄧世昌在二堂等候時,聽到各國列強的無恥訛詐,煩躁地打開扇子,使勁地扇著。“北洋艦隊如再輕舉妄動開出去惹是生非,我們中立國就很難講話了。”大廳內羅皮爾的信口雌黃激怒了鄧世昌。“啪”,鄧世昌的扇子猛擊在桌上,水果盤子掉了一地,同時是一句擲地有聲的臺詞:“胡說八道!”響聲驚動了李鴻章。“是誰在二堂喧譁?”鄧世昌從容地拉開門,面對羅皮爾慷慨陳詞,“尊敬的羅皮爾先生,難道我大清保衛自己的江山是輕舉妄動?難道我北洋水師出海抗擊倭寇的侵略是惹是生非?難道倭寇卑鄙地偷襲不宣而戰反而是我大清在肆意挑釁?難道我們只有任人宰割、坐以待斃你們才好說話?簡直是顛倒黑白一派胡言!”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試片一出,叫好聲一片。人們這才發現,這個外表粗獷卻英華內斂的年輕人,把民族英雄鄧世昌演繹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而他頓挫有力、張弛有度的臺詞功夫更令這段鏗鏘的獨白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就這樣,李默然無心插柳地得到了鄧世昌這個角色,而他在遼藝的同事王秋穎則被請來飾演李鴻章的角色。

"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甲午風雲》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將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趙丹主演《林則徐》

拍攝《甲午風雲》的動議產生於1959年,那一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的國慶10週年獻禮片《林則徐》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眾不同的故事,加之趙丹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立刻引起舉國轟動,贏得滿堂喝彩。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認識中昏天黑地的晚清封建時代,原來也不乏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在電影的推動下,普通大眾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更遠歷史的關注和興趣,成了一時的流行。

《林則徐》大獲成功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了榜樣和啟發作用,於是在長影廠舉辦的《船廠追蹤》看片會上,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吳德直接向該片導演林農下達了拍攝一部近代史題材影片的任務。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鄧世昌和甲午海戰

早在1958年,長影廠就收到了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為國慶10週年獻禮創作的劇本《甲午風雲》,由於當時學術界對有關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時任長影廠廠長亞馬對這段史實有點拿捏不準,為慎重起見,主張先把劇本發表在《電影文學》雜誌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再做決定。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海政話劇《甲午海戰》海報

結果劇本一出,稱讚之聲不絕於耳,有讀者來信評價“《甲午風雲》的出現好像一顆飛天的衛星”。海軍政治部話劇團捷足先登,將劇本改編成了話劇《甲午海戰》進行公演,隨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又復排該劇,上演後受到廣泛好評,這就堅定了長影廠啟動拍攝《甲午風雲》的決心。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很快,由導演林農、攝影王啟民和美術盧淦領銜的攝製組宣告成立,攝製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演員。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影片,《甲午風雲》中有份量的角色達20人之多,當時長影廠有20多部影片的年生產任務,演員根本不夠用,像是龐學勤,同時在主演《朝霞》和《戰火中的青春》,只能抽出時間來演片中的水手王國成。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金山在其執導的《風暴》中飾演施洋大律師

尤其是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長影廠希望找到一個堪與趙丹一較高低的演員,這樣才能在起跑線上不輸給《林則徐》。攝製組最初把目標鎖定在了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山身上。金山早在1937年就因出演《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而聲名鵲起,在當時的大上海堪與趙丹平起平坐,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於導演工作,但無論憑其演技還是號召力,都是飾演鄧世昌的最佳人選。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話劇舞臺上的李默然

至於其他主要演員,林農決定向合作單位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求援。1951年成立的遼藝是當時中國四大話劇院之一,雲集了一大批極具藝術才華的演員,但在當年,他們的名氣均侷限在東三省。有一次,遼藝巡演到青島,恰逢上影廠演員劇團也在青島演出,時任院長洛汀發現對方演的那個話劇的票比遼藝賣得好,深感知名度要靠電影來打造,於是回去之後他就跟長影廠商量,以後你們有什麼拍電影的事可以跟我遼藝找演員。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林農印象最深的遼藝演員就是李默然。當時,30出頭的李默然就已經是遼藝的臺柱子,他主演的《尤里烏斯·伏契克》、《第一次打擊》、《膽劍篇》和《日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北京演出時,他還多次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周總理看他主演的《日出》後大為讚賞,驚異於他這麼年輕,竟能把握舊時代的人物特徵,把角色演得如此深刻。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鴻章(中)

李默然的身高接近一米八,林農本想讓他演李鴻章。歷史人物的身高大都是未知數,唯獨李鴻章的身高是有跡可循的,當年一米八三的他出訪歐美,身軀之高大令當地記者刮目相看,大肆渲染。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甲午風雲》拍攝現場

實際上,當李默然懷揣借調令前往長影廠報到時,他既不知道自己要演什麼電影,也不知道要演哪個角色,更不知道《甲午風雲》攝製組正在全國範圍內海選鄧世昌。原來,原定飾演鄧世昌的金山來不了了,他正以導演和主演的雙重身份拍攝北影廠的重點影片《風暴》,分身乏術,這一變故打亂了攝製組的計劃,不得不派人在全國各大電影廠和話劇團尋覓替代者。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就這麼一無所知地到了長春,見到來接站的副導演劉文華才知道,原來要他演的是《甲午風雲》。進了長影廠,攝影師王啟民第一眼見到李默然就喜出望外,轉身對林農說:“你還上哪兒去找鄧世昌,就是他了!”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李默然要出演鄧世昌的消息一傳開,長影廠上下響起一片爭議聲,一方面覺得李默然是個話劇演員,毫無大銀幕的經驗,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絕對主角,何況還要與趙丹試比高下,恐怕不行;另一方面是因為李默然皮膚粗糙,臉上有疙瘩,拍出來不好看,實在不符合演員皮膚細膩的標準,與傳統的英雄形象差得有點遠。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王啟民堅持自己的眼光,“臉上沒疤的不是英雄”,林農也頂住了各方壓力,讓李默然試了兩段戲,其中一段就是鄧世昌與間諜羅皮爾直面交鋒的“闖宴”這場戲。這場戲原來並不在劇本里,是林農專程趕到北京觀看了話劇《甲午海戰》後移植到電影中來的。當時林農還沒想好怎麼演,索性讓李默然自己發揮。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富於舞臺經驗的李默然想到了戲曲中諸葛亮的羽毛扇,於是做了這樣設計:鄧世昌在二堂等候時,聽到各國列強的無恥訛詐,煩躁地打開扇子,使勁地扇著。“北洋艦隊如再輕舉妄動開出去惹是生非,我們中立國就很難講話了。”大廳內羅皮爾的信口雌黃激怒了鄧世昌。“啪”,鄧世昌的扇子猛擊在桌上,水果盤子掉了一地,同時是一句擲地有聲的臺詞:“胡說八道!”響聲驚動了李鴻章。“是誰在二堂喧譁?”鄧世昌從容地拉開門,面對羅皮爾慷慨陳詞,“尊敬的羅皮爾先生,難道我大清保衛自己的江山是輕舉妄動?難道我北洋水師出海抗擊倭寇的侵略是惹是生非?難道倭寇卑鄙地偷襲不宣而戰反而是我大清在肆意挑釁?難道我們只有任人宰割、坐以待斃你們才好說話?簡直是顛倒黑白一派胡言!”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試片一出,叫好聲一片。人們這才發現,這個外表粗獷卻英華內斂的年輕人,把民族英雄鄧世昌演繹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而他頓挫有力、張弛有度的臺詞功夫更令這段鏗鏘的獨白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就這樣,李默然無心插柳地得到了鄧世昌這個角色,而他在遼藝的同事王秋穎則被請來飾演李鴻章的角色。

《甲午風雲》幕後:李默然失之李鴻章,得之鄧世昌

《甲午風雲》堪稱長影廠建廠以來最難拍的一部電影,歷時兩年多才完工,上映後果然引起轟動,人們讚譽李默然扮演的鄧世昌堪與趙丹扮演的林則徐相媲美,而李默然更是在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評選中當選最佳男演員(這屆百花獎因文革而未頒發),他所塑造的視死如歸、手握舵把駕駛致遠號向敵指揮艦撞去的“鄧大人”形象至今令觀眾印象深刻、不能忘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