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那接下來該當如何,如卿所言,何時可復兩京?”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光復兩京,” 李泌看著滿臉詫異的唐肅宗堅定地說道:“望陛下敕令郭子儀務必不要攻取華陰要道,務必保障賊軍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行軍通暢,陛下可以西北兵與郭子儀的朔方軍一道騷擾長安,安祿山必然出兵援救,等著叛軍一到,我們就退守堅城,再令李光弼出擊范陽,叛軍剛到長安,野戰沒有收穫卻馬上要千里大折返回救范陽,待到其北上,李光弼退,陛下再進,如此往復。不攻城,不斷路,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相比於朝廷在扶風、河東、太原,三軍輪流出擊,叛軍只有洛陽附近的阿史那承慶部可以機動,長此以往,我軍鋒芒日盛,賊軍氣勢日消。這樣到了來年開春,再命建寧王領范陽節度使繞道範陽北側越過燕山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取敵巢,這樣安祿山戰意衰弱的部隊就會被勤王大軍困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除了滅亡別忘他選。”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那接下來該當如何,如卿所言,何時可復兩京?”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光復兩京,” 李泌看著滿臉詫異的唐肅宗堅定地說道:“望陛下敕令郭子儀務必不要攻取華陰要道,務必保障賊軍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行軍通暢,陛下可以西北兵與郭子儀的朔方軍一道騷擾長安,安祿山必然出兵援救,等著叛軍一到,我們就退守堅城,再令李光弼出擊范陽,叛軍剛到長安,野戰沒有收穫卻馬上要千里大折返回救范陽,待到其北上,李光弼退,陛下再進,如此往復。不攻城,不斷路,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相比於朝廷在扶風、河東、太原,三軍輪流出擊,叛軍只有洛陽附近的阿史那承慶部可以機動,長此以往,我軍鋒芒日盛,賊軍氣勢日消。這樣到了來年開春,再命建寧王領范陽節度使繞道範陽北側越過燕山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取敵巢,這樣安祿山戰意衰弱的部隊就會被勤王大軍困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除了滅亡別忘他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郭子儀畫像

唐肅宗聽了之後茅塞頓開,深以為然,但是當不久後聞名天下的大唐西軍從安西北庭而來齊聚鳳翔時,這個飽嘗煎熬等待之苦的中年男人再也等不下去了,馬嵬坡之後,他的皇位雖不能說得之不正,但也決不能說完全的名正言順,他急需克服兩京,再造河山的政績來為自己的統治背書。

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唐肅宗忘記了李泌之前定下的戰略,命大軍自西向東,先復長安,再克洛陽,即使李泌認為西軍多馬,軍中又多外族,遠離故鄉作戰,如果先取長安,就會碰到開春時河南關中的天氣升溫,西北戰馬恐怕會有疫病,到時候戰馬的減少和思鄉的情緒加在一起就會讓官軍在關東行動遲緩,一旦給了叛軍退回范陽老巢的機會,就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風險。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那接下來該當如何,如卿所言,何時可復兩京?”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光復兩京,” 李泌看著滿臉詫異的唐肅宗堅定地說道:“望陛下敕令郭子儀務必不要攻取華陰要道,務必保障賊軍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行軍通暢,陛下可以西北兵與郭子儀的朔方軍一道騷擾長安,安祿山必然出兵援救,等著叛軍一到,我們就退守堅城,再令李光弼出擊范陽,叛軍剛到長安,野戰沒有收穫卻馬上要千里大折返回救范陽,待到其北上,李光弼退,陛下再進,如此往復。不攻城,不斷路,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相比於朝廷在扶風、河東、太原,三軍輪流出擊,叛軍只有洛陽附近的阿史那承慶部可以機動,長此以往,我軍鋒芒日盛,賊軍氣勢日消。這樣到了來年開春,再命建寧王領范陽節度使繞道範陽北側越過燕山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取敵巢,這樣安祿山戰意衰弱的部隊就會被勤王大軍困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除了滅亡別忘他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郭子儀畫像

唐肅宗聽了之後茅塞頓開,深以為然,但是當不久後聞名天下的大唐西軍從安西北庭而來齊聚鳳翔時,這個飽嘗煎熬等待之苦的中年男人再也等不下去了,馬嵬坡之後,他的皇位雖不能說得之不正,但也決不能說完全的名正言順,他急需克服兩京,再造河山的政績來為自己的統治背書。

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唐肅宗忘記了李泌之前定下的戰略,命大軍自西向東,先復長安,再克洛陽,即使李泌認為西軍多馬,軍中又多外族,遠離故鄉作戰,如果先取長安,就會碰到開春時河南關中的天氣升溫,西北戰馬恐怕會有疫病,到時候戰馬的減少和思鄉的情緒加在一起就會讓官軍在關東行動遲緩,一旦給了叛軍退回范陽老巢的機會,就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風險。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後來唐軍克復兩京,拿安慶緒的孤城沒有辦法,本已投降的史思明再次起兵從范陽南下,不僅擊潰了圍攻安慶緒的官軍,還順手拿走了大燕國的皇冠,安史之亂從此進入史字頭的故事也驗證了李泌的憂慮。

那為什麼舍近逐遠平定遠在東北的范陽為優,反倒是優先攻打近在咫尺的長安為劣呢?其實這中間藏著的不只是范陽、長安簡簡單單的雙城記,而是因為一張複雜的交通網在影響著戰局的發展。

首先發揮作用的就是自范陽沿太行山東麓南下的交通要道,太行山是中國地理上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分水嶺,以西是李唐王朝控帶山河的龍興之地太原,以東是自東向西的河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沖積扇平原,其出山口位置因為地勢造成的水動力大,帶來的沉澱物顆粒也較大,而扇緣因為地下水位較高,土地鹽鹼化嚴重,只有沖積扇的中部因為較大顆粒的沉澱物已經留在了出山口,地下水位也不如扇緣那麼高,所以才形成良好的水文條件,成為了農耕定居的最優選。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那接下來該當如何,如卿所言,何時可復兩京?”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光復兩京,” 李泌看著滿臉詫異的唐肅宗堅定地說道:“望陛下敕令郭子儀務必不要攻取華陰要道,務必保障賊軍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行軍通暢,陛下可以西北兵與郭子儀的朔方軍一道騷擾長安,安祿山必然出兵援救,等著叛軍一到,我們就退守堅城,再令李光弼出擊范陽,叛軍剛到長安,野戰沒有收穫卻馬上要千里大折返回救范陽,待到其北上,李光弼退,陛下再進,如此往復。不攻城,不斷路,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相比於朝廷在扶風、河東、太原,三軍輪流出擊,叛軍只有洛陽附近的阿史那承慶部可以機動,長此以往,我軍鋒芒日盛,賊軍氣勢日消。這樣到了來年開春,再命建寧王領范陽節度使繞道範陽北側越過燕山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取敵巢,這樣安祿山戰意衰弱的部隊就會被勤王大軍困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除了滅亡別忘他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郭子儀畫像

唐肅宗聽了之後茅塞頓開,深以為然,但是當不久後聞名天下的大唐西軍從安西北庭而來齊聚鳳翔時,這個飽嘗煎熬等待之苦的中年男人再也等不下去了,馬嵬坡之後,他的皇位雖不能說得之不正,但也決不能說完全的名正言順,他急需克服兩京,再造河山的政績來為自己的統治背書。

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唐肅宗忘記了李泌之前定下的戰略,命大軍自西向東,先復長安,再克洛陽,即使李泌認為西軍多馬,軍中又多外族,遠離故鄉作戰,如果先取長安,就會碰到開春時河南關中的天氣升溫,西北戰馬恐怕會有疫病,到時候戰馬的減少和思鄉的情緒加在一起就會讓官軍在關東行動遲緩,一旦給了叛軍退回范陽老巢的機會,就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風險。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後來唐軍克復兩京,拿安慶緒的孤城沒有辦法,本已投降的史思明再次起兵從范陽南下,不僅擊潰了圍攻安慶緒的官軍,還順手拿走了大燕國的皇冠,安史之亂從此進入史字頭的故事也驗證了李泌的憂慮。

那為什麼舍近逐遠平定遠在東北的范陽為優,反倒是優先攻打近在咫尺的長安為劣呢?其實這中間藏著的不只是范陽、長安簡簡單單的雙城記,而是因為一張複雜的交通網在影響著戰局的發展。

首先發揮作用的就是自范陽沿太行山東麓南下的交通要道,太行山是中國地理上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分水嶺,以西是李唐王朝控帶山河的龍興之地太原,以東是自東向西的河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沖積扇平原,其出山口位置因為地勢造成的水動力大,帶來的沉澱物顆粒也較大,而扇緣因為地下水位較高,土地鹽鹼化嚴重,只有沖積扇的中部因為較大顆粒的沉澱物已經留在了出山口,地下水位也不如扇緣那麼高,所以才形成良好的水文條件,成為了農耕定居的最優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時期全國交通線路圖

這樣的沖積扇平原沿著太行山東麓自北向南分佈,連在一起就成了沖積扇裙,而各個沖積扇平原的中間宜居地帶互相串聯就構成了這存在了幾千年的華北平原交通生命線。

當然穿山而過的河流除了帶來沖積扇平原以外,還將山中的裂谷切穿形成河谷,古時候這種將山脈斷開的谷地稱為“陘”,據唐朝元和年間李吉甫的歸納:太行山東麓共有八陘自北向南依次為幽州的軍都陘,中山的蒲陰陘、飛狐陘、井陘,鄴城的滏口陘,河內的白陘、太行陘、軹關陘。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那接下來該當如何,如卿所言,何時可復兩京?”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光復兩京,” 李泌看著滿臉詫異的唐肅宗堅定地說道:“望陛下敕令郭子儀務必不要攻取華陰要道,務必保障賊軍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行軍通暢,陛下可以西北兵與郭子儀的朔方軍一道騷擾長安,安祿山必然出兵援救,等著叛軍一到,我們就退守堅城,再令李光弼出擊范陽,叛軍剛到長安,野戰沒有收穫卻馬上要千里大折返回救范陽,待到其北上,李光弼退,陛下再進,如此往復。不攻城,不斷路,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相比於朝廷在扶風、河東、太原,三軍輪流出擊,叛軍只有洛陽附近的阿史那承慶部可以機動,長此以往,我軍鋒芒日盛,賊軍氣勢日消。這樣到了來年開春,再命建寧王領范陽節度使繞道範陽北側越過燕山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取敵巢,這樣安祿山戰意衰弱的部隊就會被勤王大軍困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除了滅亡別忘他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郭子儀畫像

唐肅宗聽了之後茅塞頓開,深以為然,但是當不久後聞名天下的大唐西軍從安西北庭而來齊聚鳳翔時,這個飽嘗煎熬等待之苦的中年男人再也等不下去了,馬嵬坡之後,他的皇位雖不能說得之不正,但也決不能說完全的名正言順,他急需克服兩京,再造河山的政績來為自己的統治背書。

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唐肅宗忘記了李泌之前定下的戰略,命大軍自西向東,先復長安,再克洛陽,即使李泌認為西軍多馬,軍中又多外族,遠離故鄉作戰,如果先取長安,就會碰到開春時河南關中的天氣升溫,西北戰馬恐怕會有疫病,到時候戰馬的減少和思鄉的情緒加在一起就會讓官軍在關東行動遲緩,一旦給了叛軍退回范陽老巢的機會,就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風險。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後來唐軍克復兩京,拿安慶緒的孤城沒有辦法,本已投降的史思明再次起兵從范陽南下,不僅擊潰了圍攻安慶緒的官軍,還順手拿走了大燕國的皇冠,安史之亂從此進入史字頭的故事也驗證了李泌的憂慮。

那為什麼舍近逐遠平定遠在東北的范陽為優,反倒是優先攻打近在咫尺的長安為劣呢?其實這中間藏著的不只是范陽、長安簡簡單單的雙城記,而是因為一張複雜的交通網在影響著戰局的發展。

首先發揮作用的就是自范陽沿太行山東麓南下的交通要道,太行山是中國地理上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分水嶺,以西是李唐王朝控帶山河的龍興之地太原,以東是自東向西的河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沖積扇平原,其出山口位置因為地勢造成的水動力大,帶來的沉澱物顆粒也較大,而扇緣因為地下水位較高,土地鹽鹼化嚴重,只有沖積扇的中部因為較大顆粒的沉澱物已經留在了出山口,地下水位也不如扇緣那麼高,所以才形成良好的水文條件,成為了農耕定居的最優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時期全國交通線路圖

這樣的沖積扇平原沿著太行山東麓自北向南分佈,連在一起就成了沖積扇裙,而各個沖積扇平原的中間宜居地帶互相串聯就構成了這存在了幾千年的華北平原交通生命線。

當然穿山而過的河流除了帶來沖積扇平原以外,還將山中的裂谷切穿形成河谷,古時候這種將山脈斷開的谷地稱為“陘”,據唐朝元和年間李吉甫的歸納:太行山東麓共有八陘自北向南依次為幽州的軍都陘,中山的蒲陰陘、飛狐陘、井陘,鄴城的滏口陘,河內的白陘、太行陘、軹關陘。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太行山東麓道路

這些陘聯通了山西與河北,與太行山東麓的主幹道一起構成了華北交通網。自古以來水陸交通樞紐自然也是軍事上的重要據點,更何況這種背靠大山的谷地。而在這條自北向南的主幹道上也分佈著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天井關、軹關。

其中井陘因為是八陘中第五陘,位置居中,背靠太原,面向常山,歷來是進攻趙地的最佳選擇,韓信背水一戰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

安史之亂初期李光弼,郭子儀率軍自河東出井陘,僅僅克復了常山一地,就影響了河北十餘城的向背,就是因為常山位於井陘與太行山東麓道路的交界處,一座城池就能決定河南的安祿山叛軍能不能回到范陽老家。

而這個時候只要唐玄宗思路清晰,佔住了潼關天險,就算安祿山拿下了東都洛陽,也是西進無門,北歸無路,在河南動彈不得,最終陷入死地。可惜唐玄宗霓裳羽衣曲聽多了,右腦發育超過了左腦,關鍵時刻連續送人頭,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一眾西軍名將沒有一個能逃過一劫,直到潼關丟了後,唐玄宗再無戰意,連夜出逃引出了馬嵬坡的故事。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那接下來該當如何,如卿所言,何時可復兩京?”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光復兩京,” 李泌看著滿臉詫異的唐肅宗堅定地說道:“望陛下敕令郭子儀務必不要攻取華陰要道,務必保障賊軍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行軍通暢,陛下可以西北兵與郭子儀的朔方軍一道騷擾長安,安祿山必然出兵援救,等著叛軍一到,我們就退守堅城,再令李光弼出擊范陽,叛軍剛到長安,野戰沒有收穫卻馬上要千里大折返回救范陽,待到其北上,李光弼退,陛下再進,如此往復。不攻城,不斷路,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相比於朝廷在扶風、河東、太原,三軍輪流出擊,叛軍只有洛陽附近的阿史那承慶部可以機動,長此以往,我軍鋒芒日盛,賊軍氣勢日消。這樣到了來年開春,再命建寧王領范陽節度使繞道範陽北側越過燕山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取敵巢,這樣安祿山戰意衰弱的部隊就會被勤王大軍困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除了滅亡別忘他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郭子儀畫像

唐肅宗聽了之後茅塞頓開,深以為然,但是當不久後聞名天下的大唐西軍從安西北庭而來齊聚鳳翔時,這個飽嘗煎熬等待之苦的中年男人再也等不下去了,馬嵬坡之後,他的皇位雖不能說得之不正,但也決不能說完全的名正言順,他急需克服兩京,再造河山的政績來為自己的統治背書。

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唐肅宗忘記了李泌之前定下的戰略,命大軍自西向東,先復長安,再克洛陽,即使李泌認為西軍多馬,軍中又多外族,遠離故鄉作戰,如果先取長安,就會碰到開春時河南關中的天氣升溫,西北戰馬恐怕會有疫病,到時候戰馬的減少和思鄉的情緒加在一起就會讓官軍在關東行動遲緩,一旦給了叛軍退回范陽老巢的機會,就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風險。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後來唐軍克復兩京,拿安慶緒的孤城沒有辦法,本已投降的史思明再次起兵從范陽南下,不僅擊潰了圍攻安慶緒的官軍,還順手拿走了大燕國的皇冠,安史之亂從此進入史字頭的故事也驗證了李泌的憂慮。

那為什麼舍近逐遠平定遠在東北的范陽為優,反倒是優先攻打近在咫尺的長安為劣呢?其實這中間藏著的不只是范陽、長安簡簡單單的雙城記,而是因為一張複雜的交通網在影響著戰局的發展。

首先發揮作用的就是自范陽沿太行山東麓南下的交通要道,太行山是中國地理上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分水嶺,以西是李唐王朝控帶山河的龍興之地太原,以東是自東向西的河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沖積扇平原,其出山口位置因為地勢造成的水動力大,帶來的沉澱物顆粒也較大,而扇緣因為地下水位較高,土地鹽鹼化嚴重,只有沖積扇的中部因為較大顆粒的沉澱物已經留在了出山口,地下水位也不如扇緣那麼高,所以才形成良好的水文條件,成為了農耕定居的最優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時期全國交通線路圖

這樣的沖積扇平原沿著太行山東麓自北向南分佈,連在一起就成了沖積扇裙,而各個沖積扇平原的中間宜居地帶互相串聯就構成了這存在了幾千年的華北平原交通生命線。

當然穿山而過的河流除了帶來沖積扇平原以外,還將山中的裂谷切穿形成河谷,古時候這種將山脈斷開的谷地稱為“陘”,據唐朝元和年間李吉甫的歸納:太行山東麓共有八陘自北向南依次為幽州的軍都陘,中山的蒲陰陘、飛狐陘、井陘,鄴城的滏口陘,河內的白陘、太行陘、軹關陘。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太行山東麓道路

這些陘聯通了山西與河北,與太行山東麓的主幹道一起構成了華北交通網。自古以來水陸交通樞紐自然也是軍事上的重要據點,更何況這種背靠大山的谷地。而在這條自北向南的主幹道上也分佈著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天井關、軹關。

其中井陘因為是八陘中第五陘,位置居中,背靠太原,面向常山,歷來是進攻趙地的最佳選擇,韓信背水一戰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

安史之亂初期李光弼,郭子儀率軍自河東出井陘,僅僅克復了常山一地,就影響了河北十餘城的向背,就是因為常山位於井陘與太行山東麓道路的交界處,一座城池就能決定河南的安祿山叛軍能不能回到范陽老家。

而這個時候只要唐玄宗思路清晰,佔住了潼關天險,就算安祿山拿下了東都洛陽,也是西進無門,北歸無路,在河南動彈不得,最終陷入死地。可惜唐玄宗霓裳羽衣曲聽多了,右腦發育超過了左腦,關鍵時刻連續送人頭,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一眾西軍名將沒有一個能逃過一劫,直到潼關丟了後,唐玄宗再無戰意,連夜出逃引出了馬嵬坡的故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所以後來李泌的戰略要點中,李光弼從井陘出兵騷擾是很關鍵的一點,因為常山作為交通樞紐既能影響叛軍戰事順利時的補給,也能影響叛軍戰事不利時的撤退,也正因為如此,安祿山不可能坐實其敗而不予援救,這就達成了李泌戰略的一半。

而至於另一半,保證華陰要道通暢,使得叛軍能來往兩都之間的原因同樣可以從地理角度瞭解大概。

從地理上來講,關中平原屬於兩側被大角度斷層圍繞,中間沉降的地塹式平原,東西長約300公里,在南側秦嶺北側渭北山地的環繞下呈現出中間大,兩端小的形態,古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譽。由於地質運動,使得兩側山地斷層抬升,中間的斷陷盆地愈加下降,這種地形反差也使得平原與山地的交界處形成了大量的關隘,關中的名字正是因為其位於函谷關、潼關、武關、散關蕭關等大量關隘的中間。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那接下來該當如何,如卿所言,何時可復兩京?”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光復兩京,” 李泌看著滿臉詫異的唐肅宗堅定地說道:“望陛下敕令郭子儀務必不要攻取華陰要道,務必保障賊軍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行軍通暢,陛下可以西北兵與郭子儀的朔方軍一道騷擾長安,安祿山必然出兵援救,等著叛軍一到,我們就退守堅城,再令李光弼出擊范陽,叛軍剛到長安,野戰沒有收穫卻馬上要千里大折返回救范陽,待到其北上,李光弼退,陛下再進,如此往復。不攻城,不斷路,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相比於朝廷在扶風、河東、太原,三軍輪流出擊,叛軍只有洛陽附近的阿史那承慶部可以機動,長此以往,我軍鋒芒日盛,賊軍氣勢日消。這樣到了來年開春,再命建寧王領范陽節度使繞道範陽北側越過燕山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取敵巢,這樣安祿山戰意衰弱的部隊就會被勤王大軍困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除了滅亡別忘他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郭子儀畫像

唐肅宗聽了之後茅塞頓開,深以為然,但是當不久後聞名天下的大唐西軍從安西北庭而來齊聚鳳翔時,這個飽嘗煎熬等待之苦的中年男人再也等不下去了,馬嵬坡之後,他的皇位雖不能說得之不正,但也決不能說完全的名正言順,他急需克服兩京,再造河山的政績來為自己的統治背書。

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唐肅宗忘記了李泌之前定下的戰略,命大軍自西向東,先復長安,再克洛陽,即使李泌認為西軍多馬,軍中又多外族,遠離故鄉作戰,如果先取長安,就會碰到開春時河南關中的天氣升溫,西北戰馬恐怕會有疫病,到時候戰馬的減少和思鄉的情緒加在一起就會讓官軍在關東行動遲緩,一旦給了叛軍退回范陽老巢的機會,就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風險。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後來唐軍克復兩京,拿安慶緒的孤城沒有辦法,本已投降的史思明再次起兵從范陽南下,不僅擊潰了圍攻安慶緒的官軍,還順手拿走了大燕國的皇冠,安史之亂從此進入史字頭的故事也驗證了李泌的憂慮。

那為什麼舍近逐遠平定遠在東北的范陽為優,反倒是優先攻打近在咫尺的長安為劣呢?其實這中間藏著的不只是范陽、長安簡簡單單的雙城記,而是因為一張複雜的交通網在影響著戰局的發展。

首先發揮作用的就是自范陽沿太行山東麓南下的交通要道,太行山是中國地理上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分水嶺,以西是李唐王朝控帶山河的龍興之地太原,以東是自東向西的河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沖積扇平原,其出山口位置因為地勢造成的水動力大,帶來的沉澱物顆粒也較大,而扇緣因為地下水位較高,土地鹽鹼化嚴重,只有沖積扇的中部因為較大顆粒的沉澱物已經留在了出山口,地下水位也不如扇緣那麼高,所以才形成良好的水文條件,成為了農耕定居的最優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時期全國交通線路圖

這樣的沖積扇平原沿著太行山東麓自北向南分佈,連在一起就成了沖積扇裙,而各個沖積扇平原的中間宜居地帶互相串聯就構成了這存在了幾千年的華北平原交通生命線。

當然穿山而過的河流除了帶來沖積扇平原以外,還將山中的裂谷切穿形成河谷,古時候這種將山脈斷開的谷地稱為“陘”,據唐朝元和年間李吉甫的歸納:太行山東麓共有八陘自北向南依次為幽州的軍都陘,中山的蒲陰陘、飛狐陘、井陘,鄴城的滏口陘,河內的白陘、太行陘、軹關陘。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太行山東麓道路

這些陘聯通了山西與河北,與太行山東麓的主幹道一起構成了華北交通網。自古以來水陸交通樞紐自然也是軍事上的重要據點,更何況這種背靠大山的谷地。而在這條自北向南的主幹道上也分佈著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天井關、軹關。

其中井陘因為是八陘中第五陘,位置居中,背靠太原,面向常山,歷來是進攻趙地的最佳選擇,韓信背水一戰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

安史之亂初期李光弼,郭子儀率軍自河東出井陘,僅僅克復了常山一地,就影響了河北十餘城的向背,就是因為常山位於井陘與太行山東麓道路的交界處,一座城池就能決定河南的安祿山叛軍能不能回到范陽老家。

而這個時候只要唐玄宗思路清晰,佔住了潼關天險,就算安祿山拿下了東都洛陽,也是西進無門,北歸無路,在河南動彈不得,最終陷入死地。可惜唐玄宗霓裳羽衣曲聽多了,右腦發育超過了左腦,關鍵時刻連續送人頭,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一眾西軍名將沒有一個能逃過一劫,直到潼關丟了後,唐玄宗再無戰意,連夜出逃引出了馬嵬坡的故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所以後來李泌的戰略要點中,李光弼從井陘出兵騷擾是很關鍵的一點,因為常山作為交通樞紐既能影響叛軍戰事順利時的補給,也能影響叛軍戰事不利時的撤退,也正因為如此,安祿山不可能坐實其敗而不予援救,這就達成了李泌戰略的一半。

而至於另一半,保證華陰要道通暢,使得叛軍能來往兩都之間的原因同樣可以從地理角度瞭解大概。

從地理上來講,關中平原屬於兩側被大角度斷層圍繞,中間沉降的地塹式平原,東西長約300公里,在南側秦嶺北側渭北山地的環繞下呈現出中間大,兩端小的形態,古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譽。由於地質運動,使得兩側山地斷層抬升,中間的斷陷盆地愈加下降,這種地形反差也使得平原與山地的交界處形成了大量的關隘,關中的名字正是因為其位於函谷關、潼關、武關、散關蕭關等大量關隘的中間。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關中的關隘

不過儘管關中有崤函之固,秦國在這裡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天下,劉邦在這裡按下了楚漢爭霸的按鈕,就連一窮二白的北周也在這裡一路吃土吃垮了人口稠密,位於關東的北齊,但這種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其實也標誌著交通的不便。

連接關東和關中的道路被叫做崤函古道,這條路的東端是函谷關,西段就是著名的潼關。而關中的東南大門是漢水流域的武關,至於秦地與其孿生兄弟蜀地之間溝通交流渠道靠的是散關,從西北經過蕭關就可以往隴右河西靠攏,當然不能忘了16歲的郭襄情竇初開的地方——風陵渡口初相遇,一遇楊過誤終身,也不能忘了李淵起兵搶江山,入關中都是從蒲津渡過河的。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那接下來該當如何,如卿所言,何時可復兩京?”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光復兩京,” 李泌看著滿臉詫異的唐肅宗堅定地說道:“望陛下敕令郭子儀務必不要攻取華陰要道,務必保障賊軍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行軍通暢,陛下可以西北兵與郭子儀的朔方軍一道騷擾長安,安祿山必然出兵援救,等著叛軍一到,我們就退守堅城,再令李光弼出擊范陽,叛軍剛到長安,野戰沒有收穫卻馬上要千里大折返回救范陽,待到其北上,李光弼退,陛下再進,如此往復。不攻城,不斷路,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相比於朝廷在扶風、河東、太原,三軍輪流出擊,叛軍只有洛陽附近的阿史那承慶部可以機動,長此以往,我軍鋒芒日盛,賊軍氣勢日消。這樣到了來年開春,再命建寧王領范陽節度使繞道範陽北側越過燕山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取敵巢,這樣安祿山戰意衰弱的部隊就會被勤王大軍困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除了滅亡別忘他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郭子儀畫像

唐肅宗聽了之後茅塞頓開,深以為然,但是當不久後聞名天下的大唐西軍從安西北庭而來齊聚鳳翔時,這個飽嘗煎熬等待之苦的中年男人再也等不下去了,馬嵬坡之後,他的皇位雖不能說得之不正,但也決不能說完全的名正言順,他急需克服兩京,再造河山的政績來為自己的統治背書。

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唐肅宗忘記了李泌之前定下的戰略,命大軍自西向東,先復長安,再克洛陽,即使李泌認為西軍多馬,軍中又多外族,遠離故鄉作戰,如果先取長安,就會碰到開春時河南關中的天氣升溫,西北戰馬恐怕會有疫病,到時候戰馬的減少和思鄉的情緒加在一起就會讓官軍在關東行動遲緩,一旦給了叛軍退回范陽老巢的機會,就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風險。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後來唐軍克復兩京,拿安慶緒的孤城沒有辦法,本已投降的史思明再次起兵從范陽南下,不僅擊潰了圍攻安慶緒的官軍,還順手拿走了大燕國的皇冠,安史之亂從此進入史字頭的故事也驗證了李泌的憂慮。

那為什麼舍近逐遠平定遠在東北的范陽為優,反倒是優先攻打近在咫尺的長安為劣呢?其實這中間藏著的不只是范陽、長安簡簡單單的雙城記,而是因為一張複雜的交通網在影響著戰局的發展。

首先發揮作用的就是自范陽沿太行山東麓南下的交通要道,太行山是中國地理上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分水嶺,以西是李唐王朝控帶山河的龍興之地太原,以東是自東向西的河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沖積扇平原,其出山口位置因為地勢造成的水動力大,帶來的沉澱物顆粒也較大,而扇緣因為地下水位較高,土地鹽鹼化嚴重,只有沖積扇的中部因為較大顆粒的沉澱物已經留在了出山口,地下水位也不如扇緣那麼高,所以才形成良好的水文條件,成為了農耕定居的最優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時期全國交通線路圖

這樣的沖積扇平原沿著太行山東麓自北向南分佈,連在一起就成了沖積扇裙,而各個沖積扇平原的中間宜居地帶互相串聯就構成了這存在了幾千年的華北平原交通生命線。

當然穿山而過的河流除了帶來沖積扇平原以外,還將山中的裂谷切穿形成河谷,古時候這種將山脈斷開的谷地稱為“陘”,據唐朝元和年間李吉甫的歸納:太行山東麓共有八陘自北向南依次為幽州的軍都陘,中山的蒲陰陘、飛狐陘、井陘,鄴城的滏口陘,河內的白陘、太行陘、軹關陘。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太行山東麓道路

這些陘聯通了山西與河北,與太行山東麓的主幹道一起構成了華北交通網。自古以來水陸交通樞紐自然也是軍事上的重要據點,更何況這種背靠大山的谷地。而在這條自北向南的主幹道上也分佈著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天井關、軹關。

其中井陘因為是八陘中第五陘,位置居中,背靠太原,面向常山,歷來是進攻趙地的最佳選擇,韓信背水一戰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

安史之亂初期李光弼,郭子儀率軍自河東出井陘,僅僅克復了常山一地,就影響了河北十餘城的向背,就是因為常山位於井陘與太行山東麓道路的交界處,一座城池就能決定河南的安祿山叛軍能不能回到范陽老家。

而這個時候只要唐玄宗思路清晰,佔住了潼關天險,就算安祿山拿下了東都洛陽,也是西進無門,北歸無路,在河南動彈不得,最終陷入死地。可惜唐玄宗霓裳羽衣曲聽多了,右腦發育超過了左腦,關鍵時刻連續送人頭,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一眾西軍名將沒有一個能逃過一劫,直到潼關丟了後,唐玄宗再無戰意,連夜出逃引出了馬嵬坡的故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所以後來李泌的戰略要點中,李光弼從井陘出兵騷擾是很關鍵的一點,因為常山作為交通樞紐既能影響叛軍戰事順利時的補給,也能影響叛軍戰事不利時的撤退,也正因為如此,安祿山不可能坐實其敗而不予援救,這就達成了李泌戰略的一半。

而至於另一半,保證華陰要道通暢,使得叛軍能來往兩都之間的原因同樣可以從地理角度瞭解大概。

從地理上來講,關中平原屬於兩側被大角度斷層圍繞,中間沉降的地塹式平原,東西長約300公里,在南側秦嶺北側渭北山地的環繞下呈現出中間大,兩端小的形態,古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譽。由於地質運動,使得兩側山地斷層抬升,中間的斷陷盆地愈加下降,這種地形反差也使得平原與山地的交界處形成了大量的關隘,關中的名字正是因為其位於函谷關、潼關、武關、散關蕭關等大量關隘的中間。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關中的關隘

不過儘管關中有崤函之固,秦國在這裡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天下,劉邦在這裡按下了楚漢爭霸的按鈕,就連一窮二白的北周也在這裡一路吃土吃垮了人口稠密,位於關東的北齊,但這種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其實也標誌著交通的不便。

連接關東和關中的道路被叫做崤函古道,這條路的東端是函谷關,西段就是著名的潼關。而關中的東南大門是漢水流域的武關,至於秦地與其孿生兄弟蜀地之間溝通交流渠道靠的是散關,從西北經過蕭關就可以往隴右河西靠攏,當然不能忘了16歲的郭襄情竇初開的地方——風陵渡口初相遇,一遇楊過誤終身,也不能忘了李淵起兵搶江山,入關中都是從蒲津渡過河的。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代關中形勢圖

回過頭來我們看下安史之亂時期的關中狀況,彼時太上皇李隆基在蜀地,唐肅宗李亨靈武,永王在江陵的叛亂也被很快鎮壓可以說從關中往蜀地、往隴右、往河西、往荊襄的路都被封的死死的,剩下的黃河渡口也因為郭子儀李光弼軍牢牢控制著河東無法為叛軍的機動和補給發揮作用,因此安祿山部想要來往長安和洛陽之間就必須沿著崤函古道從華陰走。

而我們前文說關中是許多王朝的興起的根本之地,但其實自唐以後就沒有一個朝代靠關中平原定都長安,這其中自然有許多原因。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那接下來該當如何,如卿所言,何時可復兩京?”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光復兩京,” 李泌看著滿臉詫異的唐肅宗堅定地說道:“望陛下敕令郭子儀務必不要攻取華陰要道,務必保障賊軍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行軍通暢,陛下可以西北兵與郭子儀的朔方軍一道騷擾長安,安祿山必然出兵援救,等著叛軍一到,我們就退守堅城,再令李光弼出擊范陽,叛軍剛到長安,野戰沒有收穫卻馬上要千里大折返回救范陽,待到其北上,李光弼退,陛下再進,如此往復。不攻城,不斷路,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相比於朝廷在扶風、河東、太原,三軍輪流出擊,叛軍只有洛陽附近的阿史那承慶部可以機動,長此以往,我軍鋒芒日盛,賊軍氣勢日消。這樣到了來年開春,再命建寧王領范陽節度使繞道範陽北側越過燕山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取敵巢,這樣安祿山戰意衰弱的部隊就會被勤王大軍困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除了滅亡別忘他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郭子儀畫像

唐肅宗聽了之後茅塞頓開,深以為然,但是當不久後聞名天下的大唐西軍從安西北庭而來齊聚鳳翔時,這個飽嘗煎熬等待之苦的中年男人再也等不下去了,馬嵬坡之後,他的皇位雖不能說得之不正,但也決不能說完全的名正言順,他急需克服兩京,再造河山的政績來為自己的統治背書。

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唐肅宗忘記了李泌之前定下的戰略,命大軍自西向東,先復長安,再克洛陽,即使李泌認為西軍多馬,軍中又多外族,遠離故鄉作戰,如果先取長安,就會碰到開春時河南關中的天氣升溫,西北戰馬恐怕會有疫病,到時候戰馬的減少和思鄉的情緒加在一起就會讓官軍在關東行動遲緩,一旦給了叛軍退回范陽老巢的機會,就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風險。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後來唐軍克復兩京,拿安慶緒的孤城沒有辦法,本已投降的史思明再次起兵從范陽南下,不僅擊潰了圍攻安慶緒的官軍,還順手拿走了大燕國的皇冠,安史之亂從此進入史字頭的故事也驗證了李泌的憂慮。

那為什麼舍近逐遠平定遠在東北的范陽為優,反倒是優先攻打近在咫尺的長安為劣呢?其實這中間藏著的不只是范陽、長安簡簡單單的雙城記,而是因為一張複雜的交通網在影響著戰局的發展。

首先發揮作用的就是自范陽沿太行山東麓南下的交通要道,太行山是中國地理上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分水嶺,以西是李唐王朝控帶山河的龍興之地太原,以東是自東向西的河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沖積扇平原,其出山口位置因為地勢造成的水動力大,帶來的沉澱物顆粒也較大,而扇緣因為地下水位較高,土地鹽鹼化嚴重,只有沖積扇的中部因為較大顆粒的沉澱物已經留在了出山口,地下水位也不如扇緣那麼高,所以才形成良好的水文條件,成為了農耕定居的最優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時期全國交通線路圖

這樣的沖積扇平原沿著太行山東麓自北向南分佈,連在一起就成了沖積扇裙,而各個沖積扇平原的中間宜居地帶互相串聯就構成了這存在了幾千年的華北平原交通生命線。

當然穿山而過的河流除了帶來沖積扇平原以外,還將山中的裂谷切穿形成河谷,古時候這種將山脈斷開的谷地稱為“陘”,據唐朝元和年間李吉甫的歸納:太行山東麓共有八陘自北向南依次為幽州的軍都陘,中山的蒲陰陘、飛狐陘、井陘,鄴城的滏口陘,河內的白陘、太行陘、軹關陘。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太行山東麓道路

這些陘聯通了山西與河北,與太行山東麓的主幹道一起構成了華北交通網。自古以來水陸交通樞紐自然也是軍事上的重要據點,更何況這種背靠大山的谷地。而在這條自北向南的主幹道上也分佈著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天井關、軹關。

其中井陘因為是八陘中第五陘,位置居中,背靠太原,面向常山,歷來是進攻趙地的最佳選擇,韓信背水一戰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

安史之亂初期李光弼,郭子儀率軍自河東出井陘,僅僅克復了常山一地,就影響了河北十餘城的向背,就是因為常山位於井陘與太行山東麓道路的交界處,一座城池就能決定河南的安祿山叛軍能不能回到范陽老家。

而這個時候只要唐玄宗思路清晰,佔住了潼關天險,就算安祿山拿下了東都洛陽,也是西進無門,北歸無路,在河南動彈不得,最終陷入死地。可惜唐玄宗霓裳羽衣曲聽多了,右腦發育超過了左腦,關鍵時刻連續送人頭,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一眾西軍名將沒有一個能逃過一劫,直到潼關丟了後,唐玄宗再無戰意,連夜出逃引出了馬嵬坡的故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所以後來李泌的戰略要點中,李光弼從井陘出兵騷擾是很關鍵的一點,因為常山作為交通樞紐既能影響叛軍戰事順利時的補給,也能影響叛軍戰事不利時的撤退,也正因為如此,安祿山不可能坐實其敗而不予援救,這就達成了李泌戰略的一半。

而至於另一半,保證華陰要道通暢,使得叛軍能來往兩都之間的原因同樣可以從地理角度瞭解大概。

從地理上來講,關中平原屬於兩側被大角度斷層圍繞,中間沉降的地塹式平原,東西長約300公里,在南側秦嶺北側渭北山地的環繞下呈現出中間大,兩端小的形態,古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譽。由於地質運動,使得兩側山地斷層抬升,中間的斷陷盆地愈加下降,這種地形反差也使得平原與山地的交界處形成了大量的關隘,關中的名字正是因為其位於函谷關、潼關、武關、散關蕭關等大量關隘的中間。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關中的關隘

不過儘管關中有崤函之固,秦國在這裡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天下,劉邦在這裡按下了楚漢爭霸的按鈕,就連一窮二白的北周也在這裡一路吃土吃垮了人口稠密,位於關東的北齊,但這種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其實也標誌著交通的不便。

連接關東和關中的道路被叫做崤函古道,這條路的東端是函谷關,西段就是著名的潼關。而關中的東南大門是漢水流域的武關,至於秦地與其孿生兄弟蜀地之間溝通交流渠道靠的是散關,從西北經過蕭關就可以往隴右河西靠攏,當然不能忘了16歲的郭襄情竇初開的地方——風陵渡口初相遇,一遇楊過誤終身,也不能忘了李淵起兵搶江山,入關中都是從蒲津渡過河的。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代關中形勢圖

回過頭來我們看下安史之亂時期的關中狀況,彼時太上皇李隆基在蜀地,唐肅宗李亨靈武,永王在江陵的叛亂也被很快鎮壓可以說從關中往蜀地、往隴右、往河西、往荊襄的路都被封的死死的,剩下的黃河渡口也因為郭子儀李光弼軍牢牢控制著河東無法為叛軍的機動和補給發揮作用,因此安祿山部想要來往長安和洛陽之間就必須沿著崤函古道從華陰走。

而我們前文說關中是許多王朝的興起的根本之地,但其實自唐以後就沒有一個朝代靠關中平原定都長安,這其中自然有許多原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但最大的一個原因逃不開吃飯兩字,關中雖然曾經沃野千里,但是在數百年京畿地區的歷史中,每個皇帝都要營建宮廷,遠的阿房宮,近的大明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美景是用關中大量的木頭堆出來的。因為木材需求大,關中的森林覆蓋率嚴重下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五成多一直跌到了到了唐代的三成左右。水土流失的加劇不僅讓土地生產力下降,更直接降低了農業生產面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

而當下大城市因為資源優勢導致的人口集聚在古代也不少見,古都長安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據《詩經》記載,西周的首都鎬京人口大約在5萬到8萬左右;西漢末年,長安人口達到了30萬,古代長安的頂峰則出現在唐代,加上駐軍和商賈,這座城市的人口已經超過百萬。說句略顯尷尬的話,要想展現盛唐風度,那首先得讓關中的百姓吃上飯。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那接下來該當如何,如卿所言,何時可復兩京?”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光復兩京,” 李泌看著滿臉詫異的唐肅宗堅定地說道:“望陛下敕令郭子儀務必不要攻取華陰要道,務必保障賊軍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行軍通暢,陛下可以西北兵與郭子儀的朔方軍一道騷擾長安,安祿山必然出兵援救,等著叛軍一到,我們就退守堅城,再令李光弼出擊范陽,叛軍剛到長安,野戰沒有收穫卻馬上要千里大折返回救范陽,待到其北上,李光弼退,陛下再進,如此往復。不攻城,不斷路,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相比於朝廷在扶風、河東、太原,三軍輪流出擊,叛軍只有洛陽附近的阿史那承慶部可以機動,長此以往,我軍鋒芒日盛,賊軍氣勢日消。這樣到了來年開春,再命建寧王領范陽節度使繞道範陽北側越過燕山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取敵巢,這樣安祿山戰意衰弱的部隊就會被勤王大軍困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除了滅亡別忘他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郭子儀畫像

唐肅宗聽了之後茅塞頓開,深以為然,但是當不久後聞名天下的大唐西軍從安西北庭而來齊聚鳳翔時,這個飽嘗煎熬等待之苦的中年男人再也等不下去了,馬嵬坡之後,他的皇位雖不能說得之不正,但也決不能說完全的名正言順,他急需克服兩京,再造河山的政績來為自己的統治背書。

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唐肅宗忘記了李泌之前定下的戰略,命大軍自西向東,先復長安,再克洛陽,即使李泌認為西軍多馬,軍中又多外族,遠離故鄉作戰,如果先取長安,就會碰到開春時河南關中的天氣升溫,西北戰馬恐怕會有疫病,到時候戰馬的減少和思鄉的情緒加在一起就會讓官軍在關東行動遲緩,一旦給了叛軍退回范陽老巢的機會,就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風險。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後來唐軍克復兩京,拿安慶緒的孤城沒有辦法,本已投降的史思明再次起兵從范陽南下,不僅擊潰了圍攻安慶緒的官軍,還順手拿走了大燕國的皇冠,安史之亂從此進入史字頭的故事也驗證了李泌的憂慮。

那為什麼舍近逐遠平定遠在東北的范陽為優,反倒是優先攻打近在咫尺的長安為劣呢?其實這中間藏著的不只是范陽、長安簡簡單單的雙城記,而是因為一張複雜的交通網在影響著戰局的發展。

首先發揮作用的就是自范陽沿太行山東麓南下的交通要道,太行山是中國地理上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分水嶺,以西是李唐王朝控帶山河的龍興之地太原,以東是自東向西的河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沖積扇平原,其出山口位置因為地勢造成的水動力大,帶來的沉澱物顆粒也較大,而扇緣因為地下水位較高,土地鹽鹼化嚴重,只有沖積扇的中部因為較大顆粒的沉澱物已經留在了出山口,地下水位也不如扇緣那麼高,所以才形成良好的水文條件,成為了農耕定居的最優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時期全國交通線路圖

這樣的沖積扇平原沿著太行山東麓自北向南分佈,連在一起就成了沖積扇裙,而各個沖積扇平原的中間宜居地帶互相串聯就構成了這存在了幾千年的華北平原交通生命線。

當然穿山而過的河流除了帶來沖積扇平原以外,還將山中的裂谷切穿形成河谷,古時候這種將山脈斷開的谷地稱為“陘”,據唐朝元和年間李吉甫的歸納:太行山東麓共有八陘自北向南依次為幽州的軍都陘,中山的蒲陰陘、飛狐陘、井陘,鄴城的滏口陘,河內的白陘、太行陘、軹關陘。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太行山東麓道路

這些陘聯通了山西與河北,與太行山東麓的主幹道一起構成了華北交通網。自古以來水陸交通樞紐自然也是軍事上的重要據點,更何況這種背靠大山的谷地。而在這條自北向南的主幹道上也分佈著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天井關、軹關。

其中井陘因為是八陘中第五陘,位置居中,背靠太原,面向常山,歷來是進攻趙地的最佳選擇,韓信背水一戰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

安史之亂初期李光弼,郭子儀率軍自河東出井陘,僅僅克復了常山一地,就影響了河北十餘城的向背,就是因為常山位於井陘與太行山東麓道路的交界處,一座城池就能決定河南的安祿山叛軍能不能回到范陽老家。

而這個時候只要唐玄宗思路清晰,佔住了潼關天險,就算安祿山拿下了東都洛陽,也是西進無門,北歸無路,在河南動彈不得,最終陷入死地。可惜唐玄宗霓裳羽衣曲聽多了,右腦發育超過了左腦,關鍵時刻連續送人頭,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一眾西軍名將沒有一個能逃過一劫,直到潼關丟了後,唐玄宗再無戰意,連夜出逃引出了馬嵬坡的故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所以後來李泌的戰略要點中,李光弼從井陘出兵騷擾是很關鍵的一點,因為常山作為交通樞紐既能影響叛軍戰事順利時的補給,也能影響叛軍戰事不利時的撤退,也正因為如此,安祿山不可能坐實其敗而不予援救,這就達成了李泌戰略的一半。

而至於另一半,保證華陰要道通暢,使得叛軍能來往兩都之間的原因同樣可以從地理角度瞭解大概。

從地理上來講,關中平原屬於兩側被大角度斷層圍繞,中間沉降的地塹式平原,東西長約300公里,在南側秦嶺北側渭北山地的環繞下呈現出中間大,兩端小的形態,古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譽。由於地質運動,使得兩側山地斷層抬升,中間的斷陷盆地愈加下降,這種地形反差也使得平原與山地的交界處形成了大量的關隘,關中的名字正是因為其位於函谷關、潼關、武關、散關蕭關等大量關隘的中間。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關中的關隘

不過儘管關中有崤函之固,秦國在這裡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天下,劉邦在這裡按下了楚漢爭霸的按鈕,就連一窮二白的北周也在這裡一路吃土吃垮了人口稠密,位於關東的北齊,但這種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其實也標誌著交通的不便。

連接關東和關中的道路被叫做崤函古道,這條路的東端是函谷關,西段就是著名的潼關。而關中的東南大門是漢水流域的武關,至於秦地與其孿生兄弟蜀地之間溝通交流渠道靠的是散關,從西北經過蕭關就可以往隴右河西靠攏,當然不能忘了16歲的郭襄情竇初開的地方——風陵渡口初相遇,一遇楊過誤終身,也不能忘了李淵起兵搶江山,入關中都是從蒲津渡過河的。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代關中形勢圖

回過頭來我們看下安史之亂時期的關中狀況,彼時太上皇李隆基在蜀地,唐肅宗李亨靈武,永王在江陵的叛亂也被很快鎮壓可以說從關中往蜀地、往隴右、往河西、往荊襄的路都被封的死死的,剩下的黃河渡口也因為郭子儀李光弼軍牢牢控制著河東無法為叛軍的機動和補給發揮作用,因此安祿山部想要來往長安和洛陽之間就必須沿著崤函古道從華陰走。

而我們前文說關中是許多王朝的興起的根本之地,但其實自唐以後就沒有一個朝代靠關中平原定都長安,這其中自然有許多原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但最大的一個原因逃不開吃飯兩字,關中雖然曾經沃野千里,但是在數百年京畿地區的歷史中,每個皇帝都要營建宮廷,遠的阿房宮,近的大明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美景是用關中大量的木頭堆出來的。因為木材需求大,關中的森林覆蓋率嚴重下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五成多一直跌到了到了唐代的三成左右。水土流失的加劇不僅讓土地生產力下降,更直接降低了農業生產面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

而當下大城市因為資源優勢導致的人口集聚在古代也不少見,古都長安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據《詩經》記載,西周的首都鎬京人口大約在5萬到8萬左右;西漢末年,長安人口達到了30萬,古代長安的頂峰則出現在唐代,加上駐軍和商賈,這座城市的人口已經超過百萬。說句略顯尷尬的話,要想展現盛唐風度,那首先得讓關中的百姓吃上飯。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長安平面圖

可惜經過近百年大量京畿地區人畜排洩物滋養的關中沃野有了明顯的鹽鹼化趨勢,加上水土流失帶來的抗災能力下降,此消彼長,當地日益下降的糧食生產規模越來越難以面對不斷增長的人口。隋煬帝為了解決吃飯問題開鑿大運河東糧西運,沒想到這成了天下動盪的一個原因。唐朝更是大張旗鼓,既然糧食運進來難,那我就主動出去。每到自然災害鬧騰的年份,這種皇帝帶頭,國家組織的政府討飯隊伍就會向東都洛陽進發。

那麼面對安祿山的叛軍,長安也不會因為他是少數民族而加分優待。甚至因為漢水流域,蜀地被控制在朝廷手裡,荊襄和益州的糧食顯然都指望不上了,進口少了,長安的糧食消耗卻因為叛軍駐紮變得壓力更大,這時候關中正面的山河之固就變成了負面的山河之險,對於安祿山來說他只能老老實實通過效率最低下的陸路來輸送物資,轉移軍隊。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那接下來該當如何,如卿所言,何時可復兩京?”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光復兩京,” 李泌看著滿臉詫異的唐肅宗堅定地說道:“望陛下敕令郭子儀務必不要攻取華陰要道,務必保障賊軍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行軍通暢,陛下可以西北兵與郭子儀的朔方軍一道騷擾長安,安祿山必然出兵援救,等著叛軍一到,我們就退守堅城,再令李光弼出擊范陽,叛軍剛到長安,野戰沒有收穫卻馬上要千里大折返回救范陽,待到其北上,李光弼退,陛下再進,如此往復。不攻城,不斷路,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相比於朝廷在扶風、河東、太原,三軍輪流出擊,叛軍只有洛陽附近的阿史那承慶部可以機動,長此以往,我軍鋒芒日盛,賊軍氣勢日消。這樣到了來年開春,再命建寧王領范陽節度使繞道範陽北側越過燕山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取敵巢,這樣安祿山戰意衰弱的部隊就會被勤王大軍困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除了滅亡別忘他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郭子儀畫像

唐肅宗聽了之後茅塞頓開,深以為然,但是當不久後聞名天下的大唐西軍從安西北庭而來齊聚鳳翔時,這個飽嘗煎熬等待之苦的中年男人再也等不下去了,馬嵬坡之後,他的皇位雖不能說得之不正,但也決不能說完全的名正言順,他急需克服兩京,再造河山的政績來為自己的統治背書。

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唐肅宗忘記了李泌之前定下的戰略,命大軍自西向東,先復長安,再克洛陽,即使李泌認為西軍多馬,軍中又多外族,遠離故鄉作戰,如果先取長安,就會碰到開春時河南關中的天氣升溫,西北戰馬恐怕會有疫病,到時候戰馬的減少和思鄉的情緒加在一起就會讓官軍在關東行動遲緩,一旦給了叛軍退回范陽老巢的機會,就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風險。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後來唐軍克復兩京,拿安慶緒的孤城沒有辦法,本已投降的史思明再次起兵從范陽南下,不僅擊潰了圍攻安慶緒的官軍,還順手拿走了大燕國的皇冠,安史之亂從此進入史字頭的故事也驗證了李泌的憂慮。

那為什麼舍近逐遠平定遠在東北的范陽為優,反倒是優先攻打近在咫尺的長安為劣呢?其實這中間藏著的不只是范陽、長安簡簡單單的雙城記,而是因為一張複雜的交通網在影響著戰局的發展。

首先發揮作用的就是自范陽沿太行山東麓南下的交通要道,太行山是中國地理上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分水嶺,以西是李唐王朝控帶山河的龍興之地太原,以東是自東向西的河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沖積扇平原,其出山口位置因為地勢造成的水動力大,帶來的沉澱物顆粒也較大,而扇緣因為地下水位較高,土地鹽鹼化嚴重,只有沖積扇的中部因為較大顆粒的沉澱物已經留在了出山口,地下水位也不如扇緣那麼高,所以才形成良好的水文條件,成為了農耕定居的最優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時期全國交通線路圖

這樣的沖積扇平原沿著太行山東麓自北向南分佈,連在一起就成了沖積扇裙,而各個沖積扇平原的中間宜居地帶互相串聯就構成了這存在了幾千年的華北平原交通生命線。

當然穿山而過的河流除了帶來沖積扇平原以外,還將山中的裂谷切穿形成河谷,古時候這種將山脈斷開的谷地稱為“陘”,據唐朝元和年間李吉甫的歸納:太行山東麓共有八陘自北向南依次為幽州的軍都陘,中山的蒲陰陘、飛狐陘、井陘,鄴城的滏口陘,河內的白陘、太行陘、軹關陘。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太行山東麓道路

這些陘聯通了山西與河北,與太行山東麓的主幹道一起構成了華北交通網。自古以來水陸交通樞紐自然也是軍事上的重要據點,更何況這種背靠大山的谷地。而在這條自北向南的主幹道上也分佈著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天井關、軹關。

其中井陘因為是八陘中第五陘,位置居中,背靠太原,面向常山,歷來是進攻趙地的最佳選擇,韓信背水一戰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

安史之亂初期李光弼,郭子儀率軍自河東出井陘,僅僅克復了常山一地,就影響了河北十餘城的向背,就是因為常山位於井陘與太行山東麓道路的交界處,一座城池就能決定河南的安祿山叛軍能不能回到范陽老家。

而這個時候只要唐玄宗思路清晰,佔住了潼關天險,就算安祿山拿下了東都洛陽,也是西進無門,北歸無路,在河南動彈不得,最終陷入死地。可惜唐玄宗霓裳羽衣曲聽多了,右腦發育超過了左腦,關鍵時刻連續送人頭,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一眾西軍名將沒有一個能逃過一劫,直到潼關丟了後,唐玄宗再無戰意,連夜出逃引出了馬嵬坡的故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所以後來李泌的戰略要點中,李光弼從井陘出兵騷擾是很關鍵的一點,因為常山作為交通樞紐既能影響叛軍戰事順利時的補給,也能影響叛軍戰事不利時的撤退,也正因為如此,安祿山不可能坐實其敗而不予援救,這就達成了李泌戰略的一半。

而至於另一半,保證華陰要道通暢,使得叛軍能來往兩都之間的原因同樣可以從地理角度瞭解大概。

從地理上來講,關中平原屬於兩側被大角度斷層圍繞,中間沉降的地塹式平原,東西長約300公里,在南側秦嶺北側渭北山地的環繞下呈現出中間大,兩端小的形態,古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譽。由於地質運動,使得兩側山地斷層抬升,中間的斷陷盆地愈加下降,這種地形反差也使得平原與山地的交界處形成了大量的關隘,關中的名字正是因為其位於函谷關、潼關、武關、散關蕭關等大量關隘的中間。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關中的關隘

不過儘管關中有崤函之固,秦國在這裡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天下,劉邦在這裡按下了楚漢爭霸的按鈕,就連一窮二白的北周也在這裡一路吃土吃垮了人口稠密,位於關東的北齊,但這種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其實也標誌著交通的不便。

連接關東和關中的道路被叫做崤函古道,這條路的東端是函谷關,西段就是著名的潼關。而關中的東南大門是漢水流域的武關,至於秦地與其孿生兄弟蜀地之間溝通交流渠道靠的是散關,從西北經過蕭關就可以往隴右河西靠攏,當然不能忘了16歲的郭襄情竇初開的地方——風陵渡口初相遇,一遇楊過誤終身,也不能忘了李淵起兵搶江山,入關中都是從蒲津渡過河的。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代關中形勢圖

回過頭來我們看下安史之亂時期的關中狀況,彼時太上皇李隆基在蜀地,唐肅宗李亨靈武,永王在江陵的叛亂也被很快鎮壓可以說從關中往蜀地、往隴右、往河西、往荊襄的路都被封的死死的,剩下的黃河渡口也因為郭子儀李光弼軍牢牢控制著河東無法為叛軍的機動和補給發揮作用,因此安祿山部想要來往長安和洛陽之間就必須沿著崤函古道從華陰走。

而我們前文說關中是許多王朝的興起的根本之地,但其實自唐以後就沒有一個朝代靠關中平原定都長安,這其中自然有許多原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但最大的一個原因逃不開吃飯兩字,關中雖然曾經沃野千里,但是在數百年京畿地區的歷史中,每個皇帝都要營建宮廷,遠的阿房宮,近的大明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美景是用關中大量的木頭堆出來的。因為木材需求大,關中的森林覆蓋率嚴重下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五成多一直跌到了到了唐代的三成左右。水土流失的加劇不僅讓土地生產力下降,更直接降低了農業生產面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

而當下大城市因為資源優勢導致的人口集聚在古代也不少見,古都長安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據《詩經》記載,西周的首都鎬京人口大約在5萬到8萬左右;西漢末年,長安人口達到了30萬,古代長安的頂峰則出現在唐代,加上駐軍和商賈,這座城市的人口已經超過百萬。說句略顯尷尬的話,要想展現盛唐風度,那首先得讓關中的百姓吃上飯。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長安平面圖

可惜經過近百年大量京畿地區人畜排洩物滋養的關中沃野有了明顯的鹽鹼化趨勢,加上水土流失帶來的抗災能力下降,此消彼長,當地日益下降的糧食生產規模越來越難以面對不斷增長的人口。隋煬帝為了解決吃飯問題開鑿大運河東糧西運,沒想到這成了天下動盪的一個原因。唐朝更是大張旗鼓,既然糧食運進來難,那我就主動出去。每到自然災害鬧騰的年份,這種皇帝帶頭,國家組織的政府討飯隊伍就會向東都洛陽進發。

那麼面對安祿山的叛軍,長安也不會因為他是少數民族而加分優待。甚至因為漢水流域,蜀地被控制在朝廷手裡,荊襄和益州的糧食顯然都指望不上了,進口少了,長安的糧食消耗卻因為叛軍駐紮變得壓力更大,這時候關中正面的山河之固就變成了負面的山河之險,對於安祿山來說他只能老老實實通過效率最低下的陸路來輸送物資,轉移軍隊。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史之亂形勢圖

李泌出河東,佔扶風、馮翊的目的也正是在此,從扶風,河東對長安進行打擊,出井陘對常山進行騷擾,都有著行軍路線短,背靠戰略要塞的特點,最大程度疲敝叛軍的同時也降低著自己的行軍作戰難度。

而太行山東麓古道和華陰古道成了李泌戰略中的重中之重,但這兩條路雖然戰略地位相似,但是具體執行戰術時卻有不同,一邊李光弼出井陘打常山是為了截斷叛軍老巢和中原部隊的交通線,另一邊郭子儀卻要保障華陰古道的暢通,讓安祿山的部隊能夠通行兩都之間,使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的戰略不會因為道路不通而不能成功調度疲敝對手。

而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也一直圍繞著這些交通線上的關鍵點進行著連續的拉鋸,假若李泌的策略能堅持貫徹,或許這場戰爭的烽煙就不會燒過八個春秋,這八年燒掉的不僅是盛唐的風度,也將長安關中的輝煌向東扯去,就連河南地在經過了兩宋的最後繁榮後也在蒙古人的鐵蹄下丟失了僅存的心氣,從此中國從洛陽長安的東西兩都模式走向了南京北京的南北兩京模式。

"

他出身自北魏末年以來,長盛不衰達兩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七歲就能知文,在宮中與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君主聊天后,竟然還引得皇帝特別囑咐其家人:“好好培養這個神童。”

他年幼時,當朝名相和他亦師亦友。

他年長後,三代皇帝請他安邦定國。

往往拿來形容這種人的有這麼一個詞:

國士無雙。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他就是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一招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東整唐軍的策略成功困死了咄咄逼人的吐蕃,達成貞元之盟的政治家李泌。

這個披著黃老鬼神說外衣,卻謀劃著不折不扣陽謀的李泌,最近卻因為一部劇在大眾眼中變得更加閃閃發亮。《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的扮演的李必的原型正是這位作為高門望族的之後的李司丞,拂塵伴身的人設清楚交代了李泌研習老莊的背景。而四字弟弟開場的自白:吾六世高門,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雖然事實上李泌年近30時唐玄宗才想起這個早慧的神童召入朝中,讓他供奉東宮,但大體上形容的沒多大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忙著抓狼衛的李泌,也不是壓制吐蕃過程中長袖善舞的李泌,而是安史之亂時運籌帷幄的白衣山人。

從其令唐德宗忘記作為皇太子時出使回紇遭遇到的屈辱,全力促成會盟,從而引導兩個可以傾覆大唐的政權成為對手,從中漁利的格局可以看出李泌高於當時其他人等的大局觀。而這種大局觀也在20多年前的唐肅宗行在有所體現。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李泌畫像

至德元載十二月(756年),安祿山、史思明在關中、河北連戰連捷,重鎮潁川的守軍化身拆遷大隊,拆盡了繞城百里的房子樹林也沒有守住安史叛軍的進攻,更有永王璘在江陵圖謀自立,一時間這個熬過了李林甫,熬過了楊國忠,還熬過了18個春秋才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才當上皇帝的李亨似乎也心力憔悴:“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

善於觀察的李泌卻從容不迫的答道:“叛軍每佔一地,先掠金帛子女,再係數運回范陽老巢,這種匪盜心理顯然就不是追逐天下的霸者該有的心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祿山起兵前勢力範圍

看到唐肅宗的心氣回來了一點,李泌繼續從人員結構著手分析:“北來的賊將,多為異族,漢人除周摯、高尚、嚴莊等數人外,都是被迫從賊,不用幾年,內亂必起。”

“既然如此”唐肅宗亟不可待的追問:“我們應該怎麼打?”

“叛軍可用之將,寥寥數人,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可令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關,那麼留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張忠志就會為了保證後勤補給線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支援南邊的安祿山,再令郭子儀攻取馮翊後進入河東,那麼長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就會芒刺在背,不敢動彈,這就是臣的三地禁四將之計,如果成功那麼在安祿山身邊的也就阿史那承慶一個人,安祿山左膀右臂都被牢牢按住,就算身軀再強壯也了無用處,這樣平叛第一階段的戰略準備就完成了,但光這樣還不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那接下來該當如何,如卿所言,何時可復兩京?”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光復兩京,” 李泌看著滿臉詫異的唐肅宗堅定地說道:“望陛下敕令郭子儀務必不要攻取華陰要道,務必保障賊軍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行軍通暢,陛下可以西北兵與郭子儀的朔方軍一道騷擾長安,安祿山必然出兵援救,等著叛軍一到,我們就退守堅城,再令李光弼出擊范陽,叛軍剛到長安,野戰沒有收穫卻馬上要千里大折返回救范陽,待到其北上,李光弼退,陛下再進,如此往復。不攻城,不斷路,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相比於朝廷在扶風、河東、太原,三軍輪流出擊,叛軍只有洛陽附近的阿史那承慶部可以機動,長此以往,我軍鋒芒日盛,賊軍氣勢日消。這樣到了來年開春,再命建寧王領范陽節度使繞道範陽北側越過燕山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取敵巢,這樣安祿山戰意衰弱的部隊就會被勤王大軍困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除了滅亡別忘他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郭子儀畫像

唐肅宗聽了之後茅塞頓開,深以為然,但是當不久後聞名天下的大唐西軍從安西北庭而來齊聚鳳翔時,這個飽嘗煎熬等待之苦的中年男人再也等不下去了,馬嵬坡之後,他的皇位雖不能說得之不正,但也決不能說完全的名正言順,他急需克服兩京,再造河山的政績來為自己的統治背書。

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唐肅宗忘記了李泌之前定下的戰略,命大軍自西向東,先復長安,再克洛陽,即使李泌認為西軍多馬,軍中又多外族,遠離故鄉作戰,如果先取長安,就會碰到開春時河南關中的天氣升溫,西北戰馬恐怕會有疫病,到時候戰馬的減少和思鄉的情緒加在一起就會讓官軍在關東行動遲緩,一旦給了叛軍退回范陽老巢的機會,就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風險。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後來唐軍克復兩京,拿安慶緒的孤城沒有辦法,本已投降的史思明再次起兵從范陽南下,不僅擊潰了圍攻安慶緒的官軍,還順手拿走了大燕國的皇冠,安史之亂從此進入史字頭的故事也驗證了李泌的憂慮。

那為什麼舍近逐遠平定遠在東北的范陽為優,反倒是優先攻打近在咫尺的長安為劣呢?其實這中間藏著的不只是范陽、長安簡簡單單的雙城記,而是因為一張複雜的交通網在影響著戰局的發展。

首先發揮作用的就是自范陽沿太行山東麓南下的交通要道,太行山是中國地理上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分水嶺,以西是李唐王朝控帶山河的龍興之地太原,以東是自東向西的河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沖積扇平原,其出山口位置因為地勢造成的水動力大,帶來的沉澱物顆粒也較大,而扇緣因為地下水位較高,土地鹽鹼化嚴重,只有沖積扇的中部因為較大顆粒的沉澱物已經留在了出山口,地下水位也不如扇緣那麼高,所以才形成良好的水文條件,成為了農耕定居的最優選。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時期全國交通線路圖

這樣的沖積扇平原沿著太行山東麓自北向南分佈,連在一起就成了沖積扇裙,而各個沖積扇平原的中間宜居地帶互相串聯就構成了這存在了幾千年的華北平原交通生命線。

當然穿山而過的河流除了帶來沖積扇平原以外,還將山中的裂谷切穿形成河谷,古時候這種將山脈斷開的谷地稱為“陘”,據唐朝元和年間李吉甫的歸納:太行山東麓共有八陘自北向南依次為幽州的軍都陘,中山的蒲陰陘、飛狐陘、井陘,鄴城的滏口陘,河內的白陘、太行陘、軹關陘。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太行山東麓道路

這些陘聯通了山西與河北,與太行山東麓的主幹道一起構成了華北交通網。自古以來水陸交通樞紐自然也是軍事上的重要據點,更何況這種背靠大山的谷地。而在這條自北向南的主幹道上也分佈著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天井關、軹關。

其中井陘因為是八陘中第五陘,位置居中,背靠太原,面向常山,歷來是進攻趙地的最佳選擇,韓信背水一戰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

安史之亂初期李光弼,郭子儀率軍自河東出井陘,僅僅克復了常山一地,就影響了河北十餘城的向背,就是因為常山位於井陘與太行山東麓道路的交界處,一座城池就能決定河南的安祿山叛軍能不能回到范陽老家。

而這個時候只要唐玄宗思路清晰,佔住了潼關天險,就算安祿山拿下了東都洛陽,也是西進無門,北歸無路,在河南動彈不得,最終陷入死地。可惜唐玄宗霓裳羽衣曲聽多了,右腦發育超過了左腦,關鍵時刻連續送人頭,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一眾西軍名將沒有一個能逃過一劫,直到潼關丟了後,唐玄宗再無戰意,連夜出逃引出了馬嵬坡的故事。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所以後來李泌的戰略要點中,李光弼從井陘出兵騷擾是很關鍵的一點,因為常山作為交通樞紐既能影響叛軍戰事順利時的補給,也能影響叛軍戰事不利時的撤退,也正因為如此,安祿山不可能坐實其敗而不予援救,這就達成了李泌戰略的一半。

而至於另一半,保證華陰要道通暢,使得叛軍能來往兩都之間的原因同樣可以從地理角度瞭解大概。

從地理上來講,關中平原屬於兩側被大角度斷層圍繞,中間沉降的地塹式平原,東西長約300公里,在南側秦嶺北側渭北山地的環繞下呈現出中間大,兩端小的形態,古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譽。由於地質運動,使得兩側山地斷層抬升,中間的斷陷盆地愈加下降,這種地形反差也使得平原與山地的交界處形成了大量的關隘,關中的名字正是因為其位於函谷關、潼關、武關、散關蕭關等大量關隘的中間。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關中的關隘

不過儘管關中有崤函之固,秦國在這裡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天下,劉邦在這裡按下了楚漢爭霸的按鈕,就連一窮二白的北周也在這裡一路吃土吃垮了人口稠密,位於關東的北齊,但這種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其實也標誌著交通的不便。

連接關東和關中的道路被叫做崤函古道,這條路的東端是函谷關,西段就是著名的潼關。而關中的東南大門是漢水流域的武關,至於秦地與其孿生兄弟蜀地之間溝通交流渠道靠的是散關,從西北經過蕭關就可以往隴右河西靠攏,當然不能忘了16歲的郭襄情竇初開的地方——風陵渡口初相遇,一遇楊過誤終身,也不能忘了李淵起兵搶江山,入關中都是從蒲津渡過河的。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唐代關中形勢圖

回過頭來我們看下安史之亂時期的關中狀況,彼時太上皇李隆基在蜀地,唐肅宗李亨靈武,永王在江陵的叛亂也被很快鎮壓可以說從關中往蜀地、往隴右、往河西、往荊襄的路都被封的死死的,剩下的黃河渡口也因為郭子儀李光弼軍牢牢控制著河東無法為叛軍的機動和補給發揮作用,因此安祿山部想要來往長安和洛陽之間就必須沿著崤函古道從華陰走。

而我們前文說關中是許多王朝的興起的根本之地,但其實自唐以後就沒有一個朝代靠關中平原定都長安,這其中自然有許多原因。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但最大的一個原因逃不開吃飯兩字,關中雖然曾經沃野千里,但是在數百年京畿地區的歷史中,每個皇帝都要營建宮廷,遠的阿房宮,近的大明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美景是用關中大量的木頭堆出來的。因為木材需求大,關中的森林覆蓋率嚴重下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五成多一直跌到了到了唐代的三成左右。水土流失的加劇不僅讓土地生產力下降,更直接降低了農業生產面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

而當下大城市因為資源優勢導致的人口集聚在古代也不少見,古都長安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據《詩經》記載,西周的首都鎬京人口大約在5萬到8萬左右;西漢末年,長安人口達到了30萬,古代長安的頂峰則出現在唐代,加上駐軍和商賈,這座城市的人口已經超過百萬。說句略顯尷尬的話,要想展現盛唐風度,那首先得讓關中的百姓吃上飯。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長安平面圖

可惜經過近百年大量京畿地區人畜排洩物滋養的關中沃野有了明顯的鹽鹼化趨勢,加上水土流失帶來的抗災能力下降,此消彼長,當地日益下降的糧食生產規模越來越難以面對不斷增長的人口。隋煬帝為了解決吃飯問題開鑿大運河東糧西運,沒想到這成了天下動盪的一個原因。唐朝更是大張旗鼓,既然糧食運進來難,那我就主動出去。每到自然災害鬧騰的年份,這種皇帝帶頭,國家組織的政府討飯隊伍就會向東都洛陽進發。

那麼面對安祿山的叛軍,長安也不會因為他是少數民族而加分優待。甚至因為漢水流域,蜀地被控制在朝廷手裡,荊襄和益州的糧食顯然都指望不上了,進口少了,長安的糧食消耗卻因為叛軍駐紮變得壓力更大,這時候關中正面的山河之固就變成了負面的山河之險,對於安祿山來說他只能老老實實通過效率最低下的陸路來輸送物資,轉移軍隊。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安史之亂形勢圖

李泌出河東,佔扶風、馮翊的目的也正是在此,從扶風,河東對長安進行打擊,出井陘對常山進行騷擾,都有著行軍路線短,背靠戰略要塞的特點,最大程度疲敝叛軍的同時也降低著自己的行軍作戰難度。

而太行山東麓古道和華陰古道成了李泌戰略中的重中之重,但這兩條路雖然戰略地位相似,但是具體執行戰術時卻有不同,一邊李光弼出井陘打常山是為了截斷叛軍老巢和中原部隊的交通線,另一邊郭子儀卻要保障華陰古道的暢通,讓安祿山的部隊能夠通行兩都之間,使賊至避其鋒,賊去乘其弊的戰略不會因為道路不通而不能成功調度疲敝對手。

而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也一直圍繞著這些交通線上的關鍵點進行著連續的拉鋸,假若李泌的策略能堅持貫徹,或許這場戰爭的烽煙就不會燒過八個春秋,這八年燒掉的不僅是盛唐的風度,也將長安關中的輝煌向東扯去,就連河南地在經過了兩宋的最後繁榮後也在蒙古人的鐵蹄下丟失了僅存的心氣,從此中國從洛陽長安的東西兩都模式走向了南京北京的南北兩京模式。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急著打敗安祿山,光復兩都,李泌為什麼說不行

更多內容請點擊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