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與教育的關係——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 家庭教育 心理學 遺傳 育兒界的藍胖子 2019-04-06

我們的家庭教育人的問題,養育更為重要,而且它是第一個臺階。

那麼這個心理髮展的路徑我剛才也提到了,我把它劃分這樣四個臺階:

首先是情感

情感是在他完全不能動的情況下,每一次呼喊,你對他的照顧到不到位?當你照顧到位的時候他會怎麼樣的反應呢?他會記住你的氣味,記住你的聲音,然後記住你的相貌,當他從四個月到半歲開始認人的現象出現,這時候依戀關係就形成,而這個依戀就是情感最初的起點,也就是一對一對一個人的情感。當他這種情感得到滿足,他就對外界建立了信任,這個信任得到滿足,他就可以在這基礎上擴展到親情,以後是夥伴情,那麼剛才我提到了,這實際上就是人性的核心問題!

第二個階段,3到6歲的性格問題

那麼什麼是性格?我們知道這是後天的人的社會行為方式的建立的關鍵期。人所有的社會行為都有第一次,比如說我要要一個東西必須是父母來滿足,那麼怎麼去要?當一個孩子以哭鬧的方式,父母給了滿足,那這是一種性格方式。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你能夠說話了,你要說出來,說的時候我要告訴你我為什麼能夠滿足,為什麼不能滿足。

那麼這個三歲上下說不行,以及我們做一系列的性格培養,這是非常重要。

比如我研究未成年犯罪,發現很多在15、6歲的孩子,父母已經拿他沒有辦法,用父親的話講,我勸過他我說過他我打過他我罵過他,但是我說他還是不聽,我拿他沒有辦法。

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在6歲之前對他說“不”,6歲之前說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下打滾,可是你等12歲再說不行,他可以拔腿離家出走,他可以把一瓶農藥喝下去,他可以扒著樓房說你不答應我,我就跳樓。

因此性格培養必須越早越好,也就是說在他6歲之前,在他反抗能力非常少的情況下,給他建立行為模式。在給他建立行為模式過程當中,就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那麼觀念實際上也在同時形成。

觀念呢,我認為它也是一種養育的心理現象,它不是教育的心理現象,也就是說我們有時候會講很多的知識,它是需要一個過程,但是觀念不是。觀念就一件事,這件事上你的反應得當,這個孩子就會形成,這個事行,不行?這是對,還是不對?但如果你當時沒有制止他,他一旦這種行為出現重複,

那麼我們知道重複三次之後是什麼結果,就會形成我們心理學上叫定勢。定勢包括知覺定勢、思維定勢,還有一個行為定勢。

行為定勢我們都知道是習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在知覺上、在思維上也會有定勢,其實自私就是一種社會行為的定勢,只不過它變成了一種思維定勢。

所以三歲之前的養育,也就是說我們隨時而就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就涉及到一個陪伴,所以孩子在早年他的陪伴極為重要。

養育與教育的關係——李玫瑾教授

第三、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到六歲開始我們上學了,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家庭把前兩個問題做好,而且你對他有心理影響力,那麼你在後面很重要一點,就是建立他好的學習習慣。

那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認識到人是有個性的,而個性當中最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來自於遺傳,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後天。那麼其中智力的相當一部分是取決於遺傳,而技能方面的東西才是後天。

所以昨天我和一些同志在交流,我還在講,這個智力這東西是天生的,當你發現孩子在某個方面學習不佔優勢的時候,你就要去研究他有沒有其它方面的優勢,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們很多家長現在一個誤區,就是常常對孩子講,別人為什麼能考一百分,你為什麼考不了?別人為什麼能學的那麼好,你為什麼學不好?

其實我認為這個實際上是涉及到孩子能力問題,因此對於能力問題,恰恰是要甄別它的個性的,那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能力的特長,你找到他能力的特長,實際上就幫他找到了自我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他今後在社會中的一個定位。

所以這是孩子第三個階段。

養育與教育的關係——李玫瑾教授

第四階段:養育

那麼當你這三個階段做好,18歲之後,這個孩子基本他的認知也成熟了,他是可以通過認知調整了,所以我們常常講修養。

修養很多是靠自己來修的,那麼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也是一種在社會活動當中去如何修養自己。

這是我談到的這個心理髮展的路徑。

我們可以看到養育和教育它們的關係,其中前兩個全在養的過程育,而後兩個才是教,包括自我的一種成熟。

那麼養育呢,我在這裡概括這樣幾點:

首先是父母辛苦的付出是積累教育他的資本。

我們現在經常談到心理資本,我認為真正的心理資本,是早年父母在辛苦養育親自養育之中獲得對孩子的控制力,這個控制力就是心理資本。

養育,還需要穩定的一對一的關係。

如果孩子早年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係,他會形成他很多潛在的心理問題,因為我們知道依戀關係是孩子放鬆自我,也就是說他在內臟非常放鬆,同時他對周圍的一種信任的依託,如果他早年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係,到成年甚至會出現焦慮、緊張甚至抑鬱的問題。

第三,養育還是人性被喚醒的過程。

我們在研究犯罪當中,發現那些殺人不眨眼的或者非常可怕的冷酷的犯罪,比如說我研究了一些系列殺人的案犯,你都會發現他很不幸,他從小沒有被人疼過沒有被人愛過,所以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就是一個人如果小的時候沒有被人善待過,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後他善待這個社會。那麼一個犯罪人到他成年,那我們任何人碰到他都是災難,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人的早年把他的這個撫養過程,尤其情感、性格啊這些問題要做到位。

養和育,其中三年的陪伴極為重要。

昨天我們這個會議主題也提到了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一起成長,所以我講,這個過程我們要呼籲我們社會,什麼呢,就是孩子一定要親自撫養,要不你就不要生,你要生,你要明白,人這一生他的關鍵期應該是在六歲之前排第一位的,然後18歲之內。

養育與教育的關係——李玫瑾教授

所以我在這裡概括幾個觀點:

就是三年之內有恩於他,然後你才能立威於他。

也就是說情感撫養是有恩於他,性格培養是立威於他。

因為性格是建立以行為模式,而行為只要是模式是方式,大家知道就有規和距,就是這個規矩呢,實際上是我們到成年之後法律的問題,也就是說一個人守不守法,實際上在早年他家庭當中教育他有沒有規矩。

那麼成長呢還需要這個規範以及觀念,這是我們古人講的一些話。如果早年你不給他立規矩,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這一切都需要在六歲之前完成。所以六歲之前的努力呢,讓人受益一生。

那麼他如果我們把他撫養到位,第一,人是他幸福和快樂的來源,所以他會喜歡人,當他喜歡人的時候,這個人就會對人友好,我們叫社會性發展就會很順利。那麼我們性格呢,如果培養他有規範,那麼他就會怎麼樣呢?到他成年他做事就會有規矩。

現在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社會發展很快,尤其在改革開放這30年,很多原有的東西它消失了,比如說過去我們一張糧票把一家人約束到一起,但是現在,我們想走就可以走,我們可以到任何一個地方,所以我們就出現了大量的留守的兒童。

過去呢,我們的生活是非常穩定的,現在,比如我們常見的幹部異地任用,結果導致很多幹部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就離開了,孩子交給老人撫養,當孩子到了十五六歲的時候出現了叛逆,媽媽這時候想管卻管不了了。

所以這些都讓我們發現一個什麼現象,就是我們實際上忽略了孩子早年情感和性格培養的關鍵期,那麼當父母事業上取得成功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孩子已經開始無法控制、無法去教育他,那麼這些呢都跟我剛才講的六歲之前的努力有關!

此外呢,剛才我講第三個階段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也就是我們學校雖然是教書育人,教書也在育人,但是在教書的過程當中,我們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來提升他的能力,包括生活能力以及他對社會能做出來的貢獻,所以這個部分呢,實際上讓孩子如果要做好的話,讓他養活自己養活家人,生活很美好。

養育與教育的關係——李玫瑾教授

這些問題呢概括起來,我們會發現這三點要做到的化,個人生活順利,如果人人個人生活都很順利,我們國家是不是國泰民安?但是我們知道現在社會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那麼第一呢就是城市化。

我們的人口從二八開到了六四開,現在在城市生活的人已經超出了在山區邊遠偏僻地方的人群。那麼這個過程當中,因為人量的增加,我們不得不把城市擴展,不光要擴大餅,同時還要蓋高樓,所以“拆”這個字也是我們在這30年當中社會群體事件一個傷痛的一個原點。那麼這讓我們發現了嘗試變高變大。

第二呢就是社會化。

因為在城市生活我們會有社會化的一個問題,於是我們從工作到我們的飲食都變得越來越集中,教育也變成了一個集中的行為。

這個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在家庭的,只要你家庭在城市,我們的功能就完全是社會化。於是我們在早年的養育當中就出現了一些異化現象。

其中我們會發現我們有很多的孩子智商很高,但是他們殺人於不動聲色,我們名牌大學出現多起投毒案件,那麼冷酷無情的犯罪,你會發現他們以犯罪為生,是因為他們對社會毫無情感。

然後我們家庭很富有的也出現了什麼呢,富二、富三代缺乏規範,肆意妄為,以致我們民間有一句話叫富不過三代。所以我們在小的話題上講家庭富不過三代,那麼我們現在考慮到國家,我們如果只考慮GDP的話,我們會出現什麼問題?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國家有錢了,但是如果人的素養不上去,它的危害是什麼?可想而知。

養育與教育的關係——李玫瑾教授

所以最後概括是,所有的社會問題實際上都可以歸結到人的問題上,而人的問題是人的早年的問題,多早,剛才我提到六歲之前是非常重要的,四個臺階其中兩個在六歲之前。那麼早年的問題就重在家庭,家庭是製造人的過程,而養育呢也是製造人的過程,

因此重視家庭養育是提高國力的重要的一種方法或者叫途徑。

所以在這裡呢我,最後想呼籲一個問題,昨天還聊天在談到這個話題,當然我這個話題已經提了十多年:我認為我們全社會應該形成一個共識,

人是決定國家實力的一個最基本的東西,所以養育人是國家的大事。

每個人都有一個出生完全無能無助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完全要依賴別人的撫養,那麼現在就有一個問題了,誰來撫養?尤其在人生的前三年誰來撫養?

為什麼我講前三年,因為孩子他能夠表述說話很清楚,而且最重要的他能夠很好地控制大小便,這都是三歲之前的事情。

當他能解決這個問題,到幼兒園就非常好了,那麼三歲之後完全可以放到幼兒園,但是在三歲之前這個階段誰來照顧她最好?

我們知道現在我們有媽媽之外,還有祖輩,叫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還有最為多見的就是僱保姆或月嫂。

這三個相比,如果真的對人的質量最好的話,大家知道我們共識是,沒有,毫無疑問的是母親,所以我希望我們社會有共識之後,我們能一起來呼籲:希望我們國家立法給母親三年的撫養期的培養期。

對。這個話題呢可能會涉及到女性的工作就業問題,但是我認為那個問題不是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規劃,比如我單位的指標,比如我進人的節奏,我們都以三年一個節奏,那麼這樣的話呢,我們可以讓一些女性她的時間留出空當。

這個話題呢,我已經呼籲多年,我記得10年前有一個人大代表,也是政協代表,是我們一個燕山石化的一個黨委書記,他曾經拿到兩會上去呼籲,那一年就把90天改成了98天。但是我認為8天不夠,我認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共識。

很多國家現在女性養育的時候是給養育費的,也就是說你在家養孩子,實際上是替國家養,我們要知道孩子養育在家庭,當他成年走出家庭的時候,他就是社會的人,每一個人,如果他成功的話,成為一個科學家,一個好的領導,他會造福一方,照顧社會,造福我們的國家,但如果他變成一個犯罪人,那我們所有的人,只要誰遇到他誰就是災難,因此我們要明白家庭的養育是國家的大事。

好,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