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太監李蓮英不為人知的入宮血淚史


晚清第一太監李蓮英不為人知的入宮血淚史

團結編輯部:

李蓮英這個名字,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也可以說是,臭名遠揚。

他聰明伶俐、隨機應變,不離慈禧身邊,為她充當耳目,參與朝政出主意,賣官鬻爵聚斂財富。由於他左右了慈禧太后,朝中無人敢惹,文武君臣敢怒不敢言。

這樣一個臭名昭著的人,小的時候也是個天真無知的孩童。他本可以無憂無慮長大,甚至讀書做官,但一個意外的發生,使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重大轉向。

晚清第一太監李蓮英不為人知的入宮血淚史

大多數太監都出身寒門,所以很多人以為李蓮英也是如此,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李蓮英的幼年時期,家道已經中升,他基本上是在一個小康之家度過了幼年時代。而且他自小聰明伶俐、勤快能幹,自小便很得家人寵愛。母親認定他是塊讀書的好材料,便主張讓他讀書,指望將來獲得功名富貴,升官發財,光耀門楣。父親李玉則主張讓他學手藝,繼承自己的衣缽,保住李家的飯碗。夫妻二人為這件事還爭吵過

既然如此,李蓮英到底是因為什麼才淨身當了太監呢?

咸豐四年(1854年),李蓮英6歲,正是活蹦亂跳、天真爛漫的年齡。此時李家的日子正過得紅紅火火,這年春節,一家人歡聚一堂,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氛圍中。恰好李蓮英的爺爺由北京回來過年,大年三十這天,太陽剛剛落山,李蓮英的爺爺提著食盒,到村西海潮寺去燒香擺供,請神仙進宅。李蓮英與其大哥活蹦亂跳地跟在爺爺後面。回來時,走到村西路口,李蓮英不慎掉在一個路邊的大深坑裡,把左腿膝蓋扭傷了,雖然當時非常疼,但是倔強的李蓮英一聲沒吭,硬是沒哭出來。

家裡人一來沉浸在春節的歡樂中,二來李蓮英也並無大礙,也就無人理會這件小事,但李蓮英的災難卻接踵而來。沒等出正月,李蓮英的左腿膝蓋出了毛病,疼得他一瘸一拐,已經腫成一個大包,化膿潰爛,經醫調治,也無濟於事。家人非常著急,等到四月天氣漸漸暖和,李玉便帶著李蓮英去北京找父親,想請京城的名醫調治。爺爺看到孫子受到這樣的折磨,很是心疼。

第二天,恰好西直門外來了一個牽駱駝的人,以賣野藥、相面、算命謀生。父子兩個商量了一下,便把李蓮英帶去,想請這個人瞧瞧。賣藥的遊商大多能說會道,靠耍嘴皮子騙人錢財。他打量了李萬芝三人一眼,雖說衣著打扮並不十分講究,倒也不像窮苦人家,認為是有油水可撈的。

再看看李蓮英腿上的瘡,正流膿水,就下定決心敲竹槓。他信口開河說:“這是人面瘡,現在才剛剛開始,以後會長的有鼻子有眼,還會說話,到那個時候就是華佗轉世也無力迴天了。現在要治還不算太晚,幸虧你們碰上我,如果貼上我的膏藥,包好。到時候還請給傳傳名;如果治不好,也不能怪我的藥不好,怨你們自己給孩子治晚了。我這藥不能說藥到病除,但一般這樣的病還是可以對付的。”

李萬芝父子被這個遊商忽悠得一驚一乍的,深感自己的孩子是得了不治之症,又見他說能治好,心裡是又害怕又慶幸,認為這是求之不得的事,於是就請他給治。遊商先給了他們一包藥面,又給了幾貼膏藥,說此藥並不貴,只收他們兩個“咸豐重寶”。李氏父子救子心切,毫不猶豫就給他兩個“咸豐重寶”。

晚清第一太監李蓮英不為人知的入宮血淚史

影視劇裡的慈禧和李蓮英

遊商本來只是想忽悠他們,沒想到他們倒真的上鉤了,於是趁熱打鐵,接著又像模像樣地端詳了李蓮英一番。故意為難地皺了皺眉頭說:“這孩子命相與眾不同,如果您二位先生肯多破費幾個,我就給他相上一面。不過醜話說在頭裡,命相好也不要高興,命相不好也不要煩惱,凡是我能破解的就給破解了,也不能讓您白花錢。”他說著又問李萬芝:“這孩子是您的什麼人?”當李萬芝告訴他是自己的孫子時,這遊商又說,“你多花點兒錢真的是值得的,因為這樣可以避免以後出大亂子。”李萬芝點頭同意。

只見遊商裝模作樣地先看了看李蓮英的面相,又端詳了五官,接著又看了看掌心和手紋。臉上的表情也變化莫測,最後對他們說:“二位先生可別見怪,恕我直言,這孩子的命相實在不同一般,他是一把鐵掃帚命,十歲以後,您家就要大禍臨頭,上克父母,下克兄弟姐妹。”李家父子聽了不覺打了個寒戰。

不管大人如何心事重重,李蓮英畢竟是個只有6歲的孩子,對這些話顯然是聽不懂的,而且也不以為然,只是看到爺爺和父親很不高興。李玉把藥給兒子敷上,又貼上膏藥,叫他在炕上躺了幾天。李蓮英的瘡流出不少膿血,果然日漸好轉,十多天後,竟然長好了。李家本來迷信鬼神,這瘡一好,就把遊商的話奉若神明,天天掛在心上。從此一家人老老小小像是套上了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鎖,不知道哪天李蓮英會把自己剋死。

李玉帶著李蓮英回到家裡後,他們在北京相面的事兒很快就傳遍了全村幾十戶人家。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人人都知道李蓮英是個非同尋常的人。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平時和藹的鄉親開始私下討論李蓮英。李蓮英的奶奶和媽媽素來信奉鬼神,便今天燒香,明日擺供,祈禱神仙保佑。

一家人就在旁人異樣的眼光中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轉眼間李蓮英8歲了,他常常聽到家人談論,外人對他也是閃爍其詞、指指點點,也慢慢知道這些事情了。他自己想,必須儘快作出決定,一來解除家人的擔心,二來堵上村裡人的嘴,免得他們嚼舌根。於是他就在當和尚和進宮做太監之間進行權衡。心想當和尚沒意思,禿頭頂,穿沙鞋,一身灰布衣裳,整日擔水弄柴,當道人也不過如此,還不夠丟人的呢!於是他就對最信任的奶奶說:“我不願去廟裡當和尚或當道人,我要去北京當太監。”其實他連什麼是太監都不知道,但是他去過北京,只是從感官上覺得北京城又大又好,比鄉村熱鬧繁華,那麼太監也不會差到哪兒去。就這樣,他在眾人複雜的眼光中,為自己的命運作出了選擇。

咸豐六年(1856年),在春寒料峭中,李蓮英跟著父親、祖父,拜別了祖母、母親、老師和夥伴,又一次踏上去往北京的路途。從此,他的人生大變了。

更多不為人知的李蓮英內幕,請讀《大清權監李蓮英》!

點擊“瞭解更多”,更多好書等著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