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初練,打拳不礙身子的事,身子不作拳'

李虎 王薌齋 佛教 儒家 武術之家網 2019-09-16
"

四肢上下沉浮,不受身軀的阻礙,是為鬆肩胯的目的。 大臂端著小臂,大腿端著小腿。 大臂與大腿是支點,挑著小臂小腿和身軀。 爭力在大小臂與大小腿,身體不參與。合力即支點,四肢各處皆能作支點,但軀體不可有。 敵我四肢皆為彈簧,可任意調角度,錯對身板。 頭沉身鬆,即四肢沉,身體鬆。沉即用力,鬆即不用力。四肢變線,控打同時。 四肢曲折穩妥,身軀就不參與了。 此謂:曲中求直的“整體穩妥”之代表。也就是四肢代表了整體。虎蹲就是很好之形意。 大成拳,根源在心意(道家),發展在少林(釋家),精華在理學(儒家)。

大成拳步法就是整體的分佈及運動,不要把步法只當步法,要從步法結構和運用延伸到整體。 步法是啟迪整體結構分工和勁力運載的入手法門。 大成拳入手之法簡潔而不簡單,考驗的是內心深處的得失,而不是表面上努力的程度。 從精神假借到體認有得,真正形成障礙的是“想當然思維”,而非時間跟自身條件。

大成拳理論不是華麗的詞藻,而是體認鑄建起的心生之言。 因此,但凡在大成拳上有造詣的,不是那些拜過多少名人或者跟過哪些名家煉過的人,反而是踏踏實實用體認與王薌齋先生所述一致的大成拳愛好者。

大成拳之技擊,非進攻性之拳術,乃自衛之術也。因此,大成拳之技擊專講斷手,意即:“斷敵可來之手”,善守即善攻也。為此,技擊時周身關節與具體面積之摺疊處,皆應成鈍三角形,蓋三角形能產生預應力故也。對方不論拳打腳踢,我出手斷其來勁,周身三角所產生之預應力,能分解彼之集中應力也,況我出手即是均整之力,彼必難敵。三角不僅具有預應力,且我所發之各項力,皆是三角遒放與精神假想之分工合作,故三角力實大成拳之重要法則也。渾身上下所形成任一三角,都是一項分力點,發力和接發力,實際即是處處求得合力點。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無數分力。故須切記不使各關節拉力所產生之三角分力破壞整體之平衡,即均整之力。而須在各關節拉力之貫串中,求得每一動作的合力點,即力之均整,此即形曲意直之義也。

"

四肢上下沉浮,不受身軀的阻礙,是為鬆肩胯的目的。 大臂端著小臂,大腿端著小腿。 大臂與大腿是支點,挑著小臂小腿和身軀。 爭力在大小臂與大小腿,身體不參與。合力即支點,四肢各處皆能作支點,但軀體不可有。 敵我四肢皆為彈簧,可任意調角度,錯對身板。 頭沉身鬆,即四肢沉,身體鬆。沉即用力,鬆即不用力。四肢變線,控打同時。 四肢曲折穩妥,身軀就不參與了。 此謂:曲中求直的“整體穩妥”之代表。也就是四肢代表了整體。虎蹲就是很好之形意。 大成拳,根源在心意(道家),發展在少林(釋家),精華在理學(儒家)。

大成拳步法就是整體的分佈及運動,不要把步法只當步法,要從步法結構和運用延伸到整體。 步法是啟迪整體結構分工和勁力運載的入手法門。 大成拳入手之法簡潔而不簡單,考驗的是內心深處的得失,而不是表面上努力的程度。 從精神假借到體認有得,真正形成障礙的是“想當然思維”,而非時間跟自身條件。

大成拳理論不是華麗的詞藻,而是體認鑄建起的心生之言。 因此,但凡在大成拳上有造詣的,不是那些拜過多少名人或者跟過哪些名家煉過的人,反而是踏踏實實用體認與王薌齋先生所述一致的大成拳愛好者。

大成拳之技擊,非進攻性之拳術,乃自衛之術也。因此,大成拳之技擊專講斷手,意即:“斷敵可來之手”,善守即善攻也。為此,技擊時周身關節與具體面積之摺疊處,皆應成鈍三角形,蓋三角形能產生預應力故也。對方不論拳打腳踢,我出手斷其來勁,周身三角所產生之預應力,能分解彼之集中應力也,況我出手即是均整之力,彼必難敵。三角不僅具有預應力,且我所發之各項力,皆是三角遒放與精神假想之分工合作,故三角力實大成拳之重要法則也。渾身上下所形成任一三角,都是一項分力點,發力和接發力,實際即是處處求得合力點。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無數分力。故須切記不使各關節拉力所產生之三角分力破壞整體之平衡,即均整之力。而須在各關節拉力之貫串中,求得每一動作的合力點,即力之均整,此即形曲意直之義也。

李虎,初練,打拳不礙身子的事,身子不作拳

故平日操練時,全身關節須無微不含曲勢,同時,亦無關節不含放縱與開展,遒放互為者是也。因無關節不成鈍三角形,且無平面積,而是斜面迎擊,尤無固定三角形,而是曲中直射,故我手臂與對方手臂一接觸,三角之螺旋力即輪旋不已,順力而逆行,守中寓攻。且我周身皆為活三角,猶如一大彈簧,波動不已,柔靜而驚彈,起落如水之翻浪也。三角螺旋力與三角彈簧力實自活三角出耳,故接發力時動必活三角,否則即為硬抗,抗必執著焉。如是操練,久之則自能有衝之不散、捶之不開之妙(王薌齋)。 作拳是兩個人的事情,自己合理的結構固然重要,但讓敵方形成劣勢使我方得勁更是重要,兩者要同時存在(王選傑)。 所謂“換勁”,最初是四肢單獨用力,不靠身軀相助,以肢節浸潤整體。四肢單獨用力,開始很不“得勁”,解決這一難題就是“利用四肢曲折,以肢助肢”,截然不能以身助肢。以“意中之形”,引導“間架之形”,是精神激發,其原理來自“意由形生,形自意轉”。

所謂“脊柱伸縮”,不要把意感放在脊椎上,要用四肢水平的上下相對開合,是肩胯的作用使脊椎伸縮的,其前面要有參照物或人。高個的對手,我四肢自然水平的上下拉開的量要大,脊椎自然也就拉伸的長。個小的對手自然就相反了。但技擊不要專注脊椎,要專注我方四肢與敵方四肢的技巧和力度。 一個好的東西往往是說不清楚的,說得清楚的往往不是好東西!人生不是你取得了什麼,而是你經歷了什麼。 (大成拳王選傑入室弟子李虎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