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3

韋偃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大家族,這讓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張彥遠說韋偃擅長畫各類題材:“(韋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鬆、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畫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繪製的松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揠。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而他在《論畫山水樹石》中,給予韋偃更高的評價:“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由此可見韋偃對於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樹石一類繪畫形式、技法的開拓,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遺憾的是,目前最具韋偃風格的松石繪畫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原作,甚至與之類似的後世摹本也幾乎看到。倒是韋偃所畫的馬,我們還可從後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貳 曾歸於韋偃名下的幾幅作品

韋偃應杜甫邀請,在草堂東邊的牆壁上所畫的兩匹馬,可以從杜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揣摩下他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創作背景:“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然後描繪了韋偃的創作過程,他僅用一隻“禿筆”就畫出了兩匹栩栩如生的馬,杜甫“戲拈”和“掃”這兩個動詞交代了韋偃作畫時瀟灑而放鬆狀態——“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畫斷》中具體描繪了韋偃的筆法多樣性,說他的用筆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根據創作需要,有各類用筆之法。韋偃還創造了一種很特別的“越筆點簇”技法:“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山以墨幹,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說韋偃用墨筆點簇在創造人物、馬匹形象,這一技法與後世山水畫中的“點苔”應為不同,點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腳、峰谷之間的灌木或雜草苔蘚,而不負責具體形象。韋偃的點簇與現代西方後印象派所謂的“點彩畫”也應完全不同,後者主要是通過色彩來塑造形象。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看見韋偃的原作,更無法領會其“越筆點簇”的技法。

據北宋《宣和畫譜》所記載,當時御府所藏韋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傳下來據說與韋偃相關的作品有以下兩幅,其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雙騎圖》,其二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馬圖》。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3

韋偃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大家族,這讓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張彥遠說韋偃擅長畫各類題材:“(韋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鬆、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畫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繪製的松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揠。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而他在《論畫山水樹石》中,給予韋偃更高的評價:“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由此可見韋偃對於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樹石一類繪畫形式、技法的開拓,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遺憾的是,目前最具韋偃風格的松石繪畫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原作,甚至與之類似的後世摹本也幾乎看到。倒是韋偃所畫的馬,我們還可從後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貳 曾歸於韋偃名下的幾幅作品

韋偃應杜甫邀請,在草堂東邊的牆壁上所畫的兩匹馬,可以從杜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揣摩下他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創作背景:“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然後描繪了韋偃的創作過程,他僅用一隻“禿筆”就畫出了兩匹栩栩如生的馬,杜甫“戲拈”和“掃”這兩個動詞交代了韋偃作畫時瀟灑而放鬆狀態——“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畫斷》中具體描繪了韋偃的筆法多樣性,說他的用筆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根據創作需要,有各類用筆之法。韋偃還創造了一種很特別的“越筆點簇”技法:“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山以墨幹,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說韋偃用墨筆點簇在創造人物、馬匹形象,這一技法與後世山水畫中的“點苔”應為不同,點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腳、峰谷之間的灌木或雜草苔蘚,而不負責具體形象。韋偃的點簇與現代西方後印象派所謂的“點彩畫”也應完全不同,後者主要是通過色彩來塑造形象。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看見韋偃的原作,更無法領會其“越筆點簇”的技法。

據北宋《宣和畫譜》所記載,當時御府所藏韋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傳下來據說與韋偃相關的作品有以下兩幅,其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雙騎圖》,其二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馬圖》。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所藏的《雙騎圖》為絹本設色,縱3l釐米、橫44.5釐米。該圖被歸於韋偃名下,因其左上有題款:“唐貞觀年春韋偃畫”。這顯然是個大烏龍,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從公元627年正月到公元649年十二月,共23年。而據杜甫描寫的韋偃在草堂東壁上作畫時間,應為公元760年,兩者相距一百多年。可見該題款因為後人偽作。

儘管如此,該圖仍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圖中繪兩位騎士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畫面張力十足。整幅畫構圖奇險,將兩位騎馬人物置於畫面右下方,其餘部分留白,讓觀眾可以想象這兩位騎手背後的廣闊原野。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3

韋偃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大家族,這讓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張彥遠說韋偃擅長畫各類題材:“(韋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鬆、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畫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繪製的松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揠。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而他在《論畫山水樹石》中,給予韋偃更高的評價:“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由此可見韋偃對於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樹石一類繪畫形式、技法的開拓,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遺憾的是,目前最具韋偃風格的松石繪畫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原作,甚至與之類似的後世摹本也幾乎看到。倒是韋偃所畫的馬,我們還可從後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貳 曾歸於韋偃名下的幾幅作品

韋偃應杜甫邀請,在草堂東邊的牆壁上所畫的兩匹馬,可以從杜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揣摩下他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創作背景:“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然後描繪了韋偃的創作過程,他僅用一隻“禿筆”就畫出了兩匹栩栩如生的馬,杜甫“戲拈”和“掃”這兩個動詞交代了韋偃作畫時瀟灑而放鬆狀態——“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畫斷》中具體描繪了韋偃的筆法多樣性,說他的用筆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根據創作需要,有各類用筆之法。韋偃還創造了一種很特別的“越筆點簇”技法:“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山以墨幹,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說韋偃用墨筆點簇在創造人物、馬匹形象,這一技法與後世山水畫中的“點苔”應為不同,點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腳、峰谷之間的灌木或雜草苔蘚,而不負責具體形象。韋偃的點簇與現代西方後印象派所謂的“點彩畫”也應完全不同,後者主要是通過色彩來塑造形象。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看見韋偃的原作,更無法領會其“越筆點簇”的技法。

據北宋《宣和畫譜》所記載,當時御府所藏韋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傳下來據說與韋偃相關的作品有以下兩幅,其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雙騎圖》,其二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馬圖》。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所藏的《雙騎圖》為絹本設色,縱3l釐米、橫44.5釐米。該圖被歸於韋偃名下,因其左上有題款:“唐貞觀年春韋偃畫”。這顯然是個大烏龍,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從公元627年正月到公元649年十二月,共23年。而據杜甫描寫的韋偃在草堂東壁上作畫時間,應為公元760年,兩者相距一百多年。可見該題款因為後人偽作。

儘管如此,該圖仍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圖中繪兩位騎士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畫面張力十足。整幅畫構圖奇險,將兩位騎馬人物置於畫面右下方,其餘部分留白,讓觀眾可以想象這兩位騎手背後的廣闊原野。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細部

圖中左邊這匹馬,在奔馳中急停轉身、身軀扭動,但並未失去重心。另一位騎手正在疾馳的間隙用伸出右手擼著衣袖,他左手持馬鞭,神態鎮定、從容。作者將二位騎手一瞬間的動作、神態表現的非常傳神,並且於馬匹的動作協調一致。

另一幅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百馬圖》,也曾被歸於韋偃名下,但後被考證為另一位不知名的唐朝畫家所作。該長卷為絹本設色,縱26.7釐米、橫302.1釐米。該圖與李公麟所臨摹的《韋偃牧放圖》有類似,都展現了大量馬匹的集體形象,但在構圖和佈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3

韋偃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大家族,這讓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張彥遠說韋偃擅長畫各類題材:“(韋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鬆、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畫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繪製的松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揠。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而他在《論畫山水樹石》中,給予韋偃更高的評價:“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由此可見韋偃對於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樹石一類繪畫形式、技法的開拓,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遺憾的是,目前最具韋偃風格的松石繪畫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原作,甚至與之類似的後世摹本也幾乎看到。倒是韋偃所畫的馬,我們還可從後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貳 曾歸於韋偃名下的幾幅作品

韋偃應杜甫邀請,在草堂東邊的牆壁上所畫的兩匹馬,可以從杜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揣摩下他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創作背景:“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然後描繪了韋偃的創作過程,他僅用一隻“禿筆”就畫出了兩匹栩栩如生的馬,杜甫“戲拈”和“掃”這兩個動詞交代了韋偃作畫時瀟灑而放鬆狀態——“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畫斷》中具體描繪了韋偃的筆法多樣性,說他的用筆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根據創作需要,有各類用筆之法。韋偃還創造了一種很特別的“越筆點簇”技法:“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山以墨幹,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說韋偃用墨筆點簇在創造人物、馬匹形象,這一技法與後世山水畫中的“點苔”應為不同,點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腳、峰谷之間的灌木或雜草苔蘚,而不負責具體形象。韋偃的點簇與現代西方後印象派所謂的“點彩畫”也應完全不同,後者主要是通過色彩來塑造形象。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看見韋偃的原作,更無法領會其“越筆點簇”的技法。

據北宋《宣和畫譜》所記載,當時御府所藏韋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傳下來據說與韋偃相關的作品有以下兩幅,其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雙騎圖》,其二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馬圖》。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所藏的《雙騎圖》為絹本設色,縱3l釐米、橫44.5釐米。該圖被歸於韋偃名下,因其左上有題款:“唐貞觀年春韋偃畫”。這顯然是個大烏龍,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從公元627年正月到公元649年十二月,共23年。而據杜甫描寫的韋偃在草堂東壁上作畫時間,應為公元760年,兩者相距一百多年。可見該題款因為後人偽作。

儘管如此,該圖仍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圖中繪兩位騎士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畫面張力十足。整幅畫構圖奇險,將兩位騎馬人物置於畫面右下方,其餘部分留白,讓觀眾可以想象這兩位騎手背後的廣闊原野。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細部

圖中左邊這匹馬,在奔馳中急停轉身、身軀扭動,但並未失去重心。另一位騎手正在疾馳的間隙用伸出右手擼著衣袖,他左手持馬鞭,神態鎮定、從容。作者將二位騎手一瞬間的動作、神態表現的非常傳神,並且於馬匹的動作協調一致。

另一幅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百馬圖》,也曾被歸於韋偃名下,但後被考證為另一位不知名的唐朝畫家所作。該長卷為絹本設色,縱26.7釐米、橫302.1釐米。該圖與李公麟所臨摹的《韋偃牧放圖》有類似,都展現了大量馬匹的集體形象,但在構圖和佈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1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3

韋偃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大家族,這讓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張彥遠說韋偃擅長畫各類題材:“(韋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鬆、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畫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繪製的松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揠。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而他在《論畫山水樹石》中,給予韋偃更高的評價:“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由此可見韋偃對於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樹石一類繪畫形式、技法的開拓,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遺憾的是,目前最具韋偃風格的松石繪畫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原作,甚至與之類似的後世摹本也幾乎看到。倒是韋偃所畫的馬,我們還可從後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貳 曾歸於韋偃名下的幾幅作品

韋偃應杜甫邀請,在草堂東邊的牆壁上所畫的兩匹馬,可以從杜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揣摩下他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創作背景:“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然後描繪了韋偃的創作過程,他僅用一隻“禿筆”就畫出了兩匹栩栩如生的馬,杜甫“戲拈”和“掃”這兩個動詞交代了韋偃作畫時瀟灑而放鬆狀態——“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畫斷》中具體描繪了韋偃的筆法多樣性,說他的用筆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根據創作需要,有各類用筆之法。韋偃還創造了一種很特別的“越筆點簇”技法:“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山以墨幹,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說韋偃用墨筆點簇在創造人物、馬匹形象,這一技法與後世山水畫中的“點苔”應為不同,點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腳、峰谷之間的灌木或雜草苔蘚,而不負責具體形象。韋偃的點簇與現代西方後印象派所謂的“點彩畫”也應完全不同,後者主要是通過色彩來塑造形象。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看見韋偃的原作,更無法領會其“越筆點簇”的技法。

據北宋《宣和畫譜》所記載,當時御府所藏韋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傳下來據說與韋偃相關的作品有以下兩幅,其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雙騎圖》,其二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馬圖》。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所藏的《雙騎圖》為絹本設色,縱3l釐米、橫44.5釐米。該圖被歸於韋偃名下,因其左上有題款:“唐貞觀年春韋偃畫”。這顯然是個大烏龍,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從公元627年正月到公元649年十二月,共23年。而據杜甫描寫的韋偃在草堂東壁上作畫時間,應為公元760年,兩者相距一百多年。可見該題款因為後人偽作。

儘管如此,該圖仍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圖中繪兩位騎士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畫面張力十足。整幅畫構圖奇險,將兩位騎馬人物置於畫面右下方,其餘部分留白,讓觀眾可以想象這兩位騎手背後的廣闊原野。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細部

圖中左邊這匹馬,在奔馳中急停轉身、身軀扭動,但並未失去重心。另一位騎手正在疾馳的間隙用伸出右手擼著衣袖,他左手持馬鞭,神態鎮定、從容。作者將二位騎手一瞬間的動作、神態表現的非常傳神,並且於馬匹的動作協調一致。

另一幅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百馬圖》,也曾被歸於韋偃名下,但後被考證為另一位不知名的唐朝畫家所作。該長卷為絹本設色,縱26.7釐米、橫302.1釐米。該圖與李公麟所臨摹的《韋偃牧放圖》有類似,都展現了大量馬匹的集體形象,但在構圖和佈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2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3

韋偃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大家族,這讓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張彥遠說韋偃擅長畫各類題材:“(韋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鬆、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畫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繪製的松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揠。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而他在《論畫山水樹石》中,給予韋偃更高的評價:“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由此可見韋偃對於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樹石一類繪畫形式、技法的開拓,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遺憾的是,目前最具韋偃風格的松石繪畫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原作,甚至與之類似的後世摹本也幾乎看到。倒是韋偃所畫的馬,我們還可從後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貳 曾歸於韋偃名下的幾幅作品

韋偃應杜甫邀請,在草堂東邊的牆壁上所畫的兩匹馬,可以從杜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揣摩下他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創作背景:“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然後描繪了韋偃的創作過程,他僅用一隻“禿筆”就畫出了兩匹栩栩如生的馬,杜甫“戲拈”和“掃”這兩個動詞交代了韋偃作畫時瀟灑而放鬆狀態——“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畫斷》中具體描繪了韋偃的筆法多樣性,說他的用筆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根據創作需要,有各類用筆之法。韋偃還創造了一種很特別的“越筆點簇”技法:“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山以墨幹,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說韋偃用墨筆點簇在創造人物、馬匹形象,這一技法與後世山水畫中的“點苔”應為不同,點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腳、峰谷之間的灌木或雜草苔蘚,而不負責具體形象。韋偃的點簇與現代西方後印象派所謂的“點彩畫”也應完全不同,後者主要是通過色彩來塑造形象。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看見韋偃的原作,更無法領會其“越筆點簇”的技法。

據北宋《宣和畫譜》所記載,當時御府所藏韋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傳下來據說與韋偃相關的作品有以下兩幅,其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雙騎圖》,其二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馬圖》。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所藏的《雙騎圖》為絹本設色,縱3l釐米、橫44.5釐米。該圖被歸於韋偃名下,因其左上有題款:“唐貞觀年春韋偃畫”。這顯然是個大烏龍,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從公元627年正月到公元649年十二月,共23年。而據杜甫描寫的韋偃在草堂東壁上作畫時間,應為公元760年,兩者相距一百多年。可見該題款因為後人偽作。

儘管如此,該圖仍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圖中繪兩位騎士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畫面張力十足。整幅畫構圖奇險,將兩位騎馬人物置於畫面右下方,其餘部分留白,讓觀眾可以想象這兩位騎手背後的廣闊原野。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細部

圖中左邊這匹馬,在奔馳中急停轉身、身軀扭動,但並未失去重心。另一位騎手正在疾馳的間隙用伸出右手擼著衣袖,他左手持馬鞭,神態鎮定、從容。作者將二位騎手一瞬間的動作、神態表現的非常傳神,並且於馬匹的動作協調一致。

另一幅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百馬圖》,也曾被歸於韋偃名下,但後被考證為另一位不知名的唐朝畫家所作。該長卷為絹本設色,縱26.7釐米、橫302.1釐米。該圖與李公麟所臨摹的《韋偃牧放圖》有類似,都展現了大量馬匹的集體形象,但在構圖和佈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3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3

韋偃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大家族,這讓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張彥遠說韋偃擅長畫各類題材:“(韋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鬆、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畫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繪製的松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揠。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而他在《論畫山水樹石》中,給予韋偃更高的評價:“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由此可見韋偃對於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樹石一類繪畫形式、技法的開拓,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遺憾的是,目前最具韋偃風格的松石繪畫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原作,甚至與之類似的後世摹本也幾乎看到。倒是韋偃所畫的馬,我們還可從後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貳 曾歸於韋偃名下的幾幅作品

韋偃應杜甫邀請,在草堂東邊的牆壁上所畫的兩匹馬,可以從杜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揣摩下他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創作背景:“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然後描繪了韋偃的創作過程,他僅用一隻“禿筆”就畫出了兩匹栩栩如生的馬,杜甫“戲拈”和“掃”這兩個動詞交代了韋偃作畫時瀟灑而放鬆狀態——“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畫斷》中具體描繪了韋偃的筆法多樣性,說他的用筆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根據創作需要,有各類用筆之法。韋偃還創造了一種很特別的“越筆點簇”技法:“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山以墨幹,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說韋偃用墨筆點簇在創造人物、馬匹形象,這一技法與後世山水畫中的“點苔”應為不同,點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腳、峰谷之間的灌木或雜草苔蘚,而不負責具體形象。韋偃的點簇與現代西方後印象派所謂的“點彩畫”也應完全不同,後者主要是通過色彩來塑造形象。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看見韋偃的原作,更無法領會其“越筆點簇”的技法。

據北宋《宣和畫譜》所記載,當時御府所藏韋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傳下來據說與韋偃相關的作品有以下兩幅,其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雙騎圖》,其二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馬圖》。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所藏的《雙騎圖》為絹本設色,縱3l釐米、橫44.5釐米。該圖被歸於韋偃名下,因其左上有題款:“唐貞觀年春韋偃畫”。這顯然是個大烏龍,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從公元627年正月到公元649年十二月,共23年。而據杜甫描寫的韋偃在草堂東壁上作畫時間,應為公元760年,兩者相距一百多年。可見該題款因為後人偽作。

儘管如此,該圖仍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圖中繪兩位騎士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畫面張力十足。整幅畫構圖奇險,將兩位騎馬人物置於畫面右下方,其餘部分留白,讓觀眾可以想象這兩位騎手背後的廣闊原野。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細部

圖中左邊這匹馬,在奔馳中急停轉身、身軀扭動,但並未失去重心。另一位騎手正在疾馳的間隙用伸出右手擼著衣袖,他左手持馬鞭,神態鎮定、從容。作者將二位騎手一瞬間的動作、神態表現的非常傳神,並且於馬匹的動作協調一致。

另一幅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百馬圖》,也曾被歸於韋偃名下,但後被考證為另一位不知名的唐朝畫家所作。該長卷為絹本設色,縱26.7釐米、橫302.1釐米。該圖與李公麟所臨摹的《韋偃牧放圖》有類似,都展現了大量馬匹的集體形象,但在構圖和佈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4

北京故宮收藏的《百馬圖》長卷一共繪有九十五匹神態各異的馬,及四十一位圉人。將這麼多人物和馬匹放於一幅畫中,並不是隨意凌亂地放置,作者在繪製前經過了周密安排,為我們展現了當時圉人們洗馬、放馬、馴馬、餵馬、梳理等一些列過程。而其中對於馬的各種姿態刻畫,相比李公麟的摹本更加生動。這些馬或行走、奔跑,或站立、嬉戲,可謂神態飛揚、千姿百態。

上述幾幅作品,雖然並非韋偃原作,但從中可以大致感受下韋偃的風格以及他的繪畫成就。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3

韋偃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大家族,這讓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張彥遠說韋偃擅長畫各類題材:“(韋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鬆、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畫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繪製的松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揠。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而他在《論畫山水樹石》中,給予韋偃更高的評價:“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由此可見韋偃對於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樹石一類繪畫形式、技法的開拓,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遺憾的是,目前最具韋偃風格的松石繪畫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原作,甚至與之類似的後世摹本也幾乎看到。倒是韋偃所畫的馬,我們還可從後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貳 曾歸於韋偃名下的幾幅作品

韋偃應杜甫邀請,在草堂東邊的牆壁上所畫的兩匹馬,可以從杜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揣摩下他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創作背景:“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然後描繪了韋偃的創作過程,他僅用一隻“禿筆”就畫出了兩匹栩栩如生的馬,杜甫“戲拈”和“掃”這兩個動詞交代了韋偃作畫時瀟灑而放鬆狀態——“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畫斷》中具體描繪了韋偃的筆法多樣性,說他的用筆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根據創作需要,有各類用筆之法。韋偃還創造了一種很特別的“越筆點簇”技法:“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山以墨幹,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說韋偃用墨筆點簇在創造人物、馬匹形象,這一技法與後世山水畫中的“點苔”應為不同,點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腳、峰谷之間的灌木或雜草苔蘚,而不負責具體形象。韋偃的點簇與現代西方後印象派所謂的“點彩畫”也應完全不同,後者主要是通過色彩來塑造形象。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看見韋偃的原作,更無法領會其“越筆點簇”的技法。

據北宋《宣和畫譜》所記載,當時御府所藏韋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傳下來據說與韋偃相關的作品有以下兩幅,其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雙騎圖》,其二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馬圖》。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所藏的《雙騎圖》為絹本設色,縱3l釐米、橫44.5釐米。該圖被歸於韋偃名下,因其左上有題款:“唐貞觀年春韋偃畫”。這顯然是個大烏龍,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從公元627年正月到公元649年十二月,共23年。而據杜甫描寫的韋偃在草堂東壁上作畫時間,應為公元760年,兩者相距一百多年。可見該題款因為後人偽作。

儘管如此,該圖仍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圖中繪兩位騎士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畫面張力十足。整幅畫構圖奇險,將兩位騎馬人物置於畫面右下方,其餘部分留白,讓觀眾可以想象這兩位騎手背後的廣闊原野。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細部

圖中左邊這匹馬,在奔馳中急停轉身、身軀扭動,但並未失去重心。另一位騎手正在疾馳的間隙用伸出右手擼著衣袖,他左手持馬鞭,神態鎮定、從容。作者將二位騎手一瞬間的動作、神態表現的非常傳神,並且於馬匹的動作協調一致。

另一幅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百馬圖》,也曾被歸於韋偃名下,但後被考證為另一位不知名的唐朝畫家所作。該長卷為絹本設色,縱26.7釐米、橫302.1釐米。該圖與李公麟所臨摹的《韋偃牧放圖》有類似,都展現了大量馬匹的集體形象,但在構圖和佈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4

北京故宮收藏的《百馬圖》長卷一共繪有九十五匹神態各異的馬,及四十一位圉人。將這麼多人物和馬匹放於一幅畫中,並不是隨意凌亂地放置,作者在繪製前經過了周密安排,為我們展現了當時圉人們洗馬、放馬、馴馬、餵馬、梳理等一些列過程。而其中對於馬的各種姿態刻畫,相比李公麟的摹本更加生動。這些馬或行走、奔跑,或站立、嬉戲,可謂神態飛揚、千姿百態。

上述幾幅作品,雖然並非韋偃原作,但從中可以大致感受下韋偃的風格以及他的繪畫成就。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1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3

韋偃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大家族,這讓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張彥遠說韋偃擅長畫各類題材:“(韋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鬆、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畫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繪製的松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揠。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而他在《論畫山水樹石》中,給予韋偃更高的評價:“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由此可見韋偃對於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樹石一類繪畫形式、技法的開拓,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遺憾的是,目前最具韋偃風格的松石繪畫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原作,甚至與之類似的後世摹本也幾乎看到。倒是韋偃所畫的馬,我們還可從後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貳 曾歸於韋偃名下的幾幅作品

韋偃應杜甫邀請,在草堂東邊的牆壁上所畫的兩匹馬,可以從杜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揣摩下他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創作背景:“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然後描繪了韋偃的創作過程,他僅用一隻“禿筆”就畫出了兩匹栩栩如生的馬,杜甫“戲拈”和“掃”這兩個動詞交代了韋偃作畫時瀟灑而放鬆狀態——“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畫斷》中具體描繪了韋偃的筆法多樣性,說他的用筆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根據創作需要,有各類用筆之法。韋偃還創造了一種很特別的“越筆點簇”技法:“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山以墨幹,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說韋偃用墨筆點簇在創造人物、馬匹形象,這一技法與後世山水畫中的“點苔”應為不同,點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腳、峰谷之間的灌木或雜草苔蘚,而不負責具體形象。韋偃的點簇與現代西方後印象派所謂的“點彩畫”也應完全不同,後者主要是通過色彩來塑造形象。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看見韋偃的原作,更無法領會其“越筆點簇”的技法。

據北宋《宣和畫譜》所記載,當時御府所藏韋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傳下來據說與韋偃相關的作品有以下兩幅,其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雙騎圖》,其二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馬圖》。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所藏的《雙騎圖》為絹本設色,縱3l釐米、橫44.5釐米。該圖被歸於韋偃名下,因其左上有題款:“唐貞觀年春韋偃畫”。這顯然是個大烏龍,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從公元627年正月到公元649年十二月,共23年。而據杜甫描寫的韋偃在草堂東壁上作畫時間,應為公元760年,兩者相距一百多年。可見該題款因為後人偽作。

儘管如此,該圖仍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圖中繪兩位騎士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畫面張力十足。整幅畫構圖奇險,將兩位騎馬人物置於畫面右下方,其餘部分留白,讓觀眾可以想象這兩位騎手背後的廣闊原野。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細部

圖中左邊這匹馬,在奔馳中急停轉身、身軀扭動,但並未失去重心。另一位騎手正在疾馳的間隙用伸出右手擼著衣袖,他左手持馬鞭,神態鎮定、從容。作者將二位騎手一瞬間的動作、神態表現的非常傳神,並且於馬匹的動作協調一致。

另一幅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百馬圖》,也曾被歸於韋偃名下,但後被考證為另一位不知名的唐朝畫家所作。該長卷為絹本設色,縱26.7釐米、橫302.1釐米。該圖與李公麟所臨摹的《韋偃牧放圖》有類似,都展現了大量馬匹的集體形象,但在構圖和佈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4

北京故宮收藏的《百馬圖》長卷一共繪有九十五匹神態各異的馬,及四十一位圉人。將這麼多人物和馬匹放於一幅畫中,並不是隨意凌亂地放置,作者在繪製前經過了周密安排,為我們展現了當時圉人們洗馬、放馬、馴馬、餵馬、梳理等一些列過程。而其中對於馬的各種姿態刻畫,相比李公麟的摹本更加生動。這些馬或行走、奔跑,或站立、嬉戲,可謂神態飛揚、千姿百態。

上述幾幅作品,雖然並非韋偃原作,但從中可以大致感受下韋偃的風格以及他的繪畫成就。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2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3

韋偃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大家族,這讓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張彥遠說韋偃擅長畫各類題材:“(韋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鬆、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畫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繪製的松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揠。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而他在《論畫山水樹石》中,給予韋偃更高的評價:“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由此可見韋偃對於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樹石一類繪畫形式、技法的開拓,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遺憾的是,目前最具韋偃風格的松石繪畫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原作,甚至與之類似的後世摹本也幾乎看到。倒是韋偃所畫的馬,我們還可從後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貳 曾歸於韋偃名下的幾幅作品

韋偃應杜甫邀請,在草堂東邊的牆壁上所畫的兩匹馬,可以從杜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揣摩下他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創作背景:“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然後描繪了韋偃的創作過程,他僅用一隻“禿筆”就畫出了兩匹栩栩如生的馬,杜甫“戲拈”和“掃”這兩個動詞交代了韋偃作畫時瀟灑而放鬆狀態——“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畫斷》中具體描繪了韋偃的筆法多樣性,說他的用筆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根據創作需要,有各類用筆之法。韋偃還創造了一種很特別的“越筆點簇”技法:“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山以墨幹,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說韋偃用墨筆點簇在創造人物、馬匹形象,這一技法與後世山水畫中的“點苔”應為不同,點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腳、峰谷之間的灌木或雜草苔蘚,而不負責具體形象。韋偃的點簇與現代西方後印象派所謂的“點彩畫”也應完全不同,後者主要是通過色彩來塑造形象。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看見韋偃的原作,更無法領會其“越筆點簇”的技法。

據北宋《宣和畫譜》所記載,當時御府所藏韋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傳下來據說與韋偃相關的作品有以下兩幅,其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雙騎圖》,其二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馬圖》。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所藏的《雙騎圖》為絹本設色,縱3l釐米、橫44.5釐米。該圖被歸於韋偃名下,因其左上有題款:“唐貞觀年春韋偃畫”。這顯然是個大烏龍,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從公元627年正月到公元649年十二月,共23年。而據杜甫描寫的韋偃在草堂東壁上作畫時間,應為公元760年,兩者相距一百多年。可見該題款因為後人偽作。

儘管如此,該圖仍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圖中繪兩位騎士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畫面張力十足。整幅畫構圖奇險,將兩位騎馬人物置於畫面右下方,其餘部分留白,讓觀眾可以想象這兩位騎手背後的廣闊原野。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細部

圖中左邊這匹馬,在奔馳中急停轉身、身軀扭動,但並未失去重心。另一位騎手正在疾馳的間隙用伸出右手擼著衣袖,他左手持馬鞭,神態鎮定、從容。作者將二位騎手一瞬間的動作、神態表現的非常傳神,並且於馬匹的動作協調一致。

另一幅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百馬圖》,也曾被歸於韋偃名下,但後被考證為另一位不知名的唐朝畫家所作。該長卷為絹本設色,縱26.7釐米、橫302.1釐米。該圖與李公麟所臨摹的《韋偃牧放圖》有類似,都展現了大量馬匹的集體形象,但在構圖和佈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4

北京故宮收藏的《百馬圖》長卷一共繪有九十五匹神態各異的馬,及四十一位圉人。將這麼多人物和馬匹放於一幅畫中,並不是隨意凌亂地放置,作者在繪製前經過了周密安排,為我們展現了當時圉人們洗馬、放馬、馴馬、餵馬、梳理等一些列過程。而其中對於馬的各種姿態刻畫,相比李公麟的摹本更加生動。這些馬或行走、奔跑,或站立、嬉戲,可謂神態飛揚、千姿百態。

上述幾幅作品,雖然並非韋偃原作,但從中可以大致感受下韋偃的風格以及他的繪畫成就。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3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3

韋偃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大家族,這讓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張彥遠說韋偃擅長畫各類題材:“(韋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鬆、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畫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繪製的松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揠。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而他在《論畫山水樹石》中,給予韋偃更高的評價:“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由此可見韋偃對於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樹石一類繪畫形式、技法的開拓,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遺憾的是,目前最具韋偃風格的松石繪畫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原作,甚至與之類似的後世摹本也幾乎看到。倒是韋偃所畫的馬,我們還可從後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貳 曾歸於韋偃名下的幾幅作品

韋偃應杜甫邀請,在草堂東邊的牆壁上所畫的兩匹馬,可以從杜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揣摩下他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創作背景:“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然後描繪了韋偃的創作過程,他僅用一隻“禿筆”就畫出了兩匹栩栩如生的馬,杜甫“戲拈”和“掃”這兩個動詞交代了韋偃作畫時瀟灑而放鬆狀態——“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畫斷》中具體描繪了韋偃的筆法多樣性,說他的用筆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根據創作需要,有各類用筆之法。韋偃還創造了一種很特別的“越筆點簇”技法:“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山以墨幹,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說韋偃用墨筆點簇在創造人物、馬匹形象,這一技法與後世山水畫中的“點苔”應為不同,點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腳、峰谷之間的灌木或雜草苔蘚,而不負責具體形象。韋偃的點簇與現代西方後印象派所謂的“點彩畫”也應完全不同,後者主要是通過色彩來塑造形象。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看見韋偃的原作,更無法領會其“越筆點簇”的技法。

據北宋《宣和畫譜》所記載,當時御府所藏韋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傳下來據說與韋偃相關的作品有以下兩幅,其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雙騎圖》,其二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馬圖》。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所藏的《雙騎圖》為絹本設色,縱3l釐米、橫44.5釐米。該圖被歸於韋偃名下,因其左上有題款:“唐貞觀年春韋偃畫”。這顯然是個大烏龍,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從公元627年正月到公元649年十二月,共23年。而據杜甫描寫的韋偃在草堂東壁上作畫時間,應為公元760年,兩者相距一百多年。可見該題款因為後人偽作。

儘管如此,該圖仍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圖中繪兩位騎士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畫面張力十足。整幅畫構圖奇險,將兩位騎馬人物置於畫面右下方,其餘部分留白,讓觀眾可以想象這兩位騎手背後的廣闊原野。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細部

圖中左邊這匹馬,在奔馳中急停轉身、身軀扭動,但並未失去重心。另一位騎手正在疾馳的間隙用伸出右手擼著衣袖,他左手持馬鞭,神態鎮定、從容。作者將二位騎手一瞬間的動作、神態表現的非常傳神,並且於馬匹的動作協調一致。

另一幅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百馬圖》,也曾被歸於韋偃名下,但後被考證為另一位不知名的唐朝畫家所作。該長卷為絹本設色,縱26.7釐米、橫302.1釐米。該圖與李公麟所臨摹的《韋偃牧放圖》有類似,都展現了大量馬匹的集體形象,但在構圖和佈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4

北京故宮收藏的《百馬圖》長卷一共繪有九十五匹神態各異的馬,及四十一位圉人。將這麼多人物和馬匹放於一幅畫中,並不是隨意凌亂地放置,作者在繪製前經過了周密安排,為我們展現了當時圉人們洗馬、放馬、馴馬、餵馬、梳理等一些列過程。而其中對於馬的各種姿態刻畫,相比李公麟的摹本更加生動。這些馬或行走、奔跑,或站立、嬉戲,可謂神態飛揚、千姿百態。

上述幾幅作品,雖然並非韋偃原作,但從中可以大致感受下韋偃的風格以及他的繪畫成就。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4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李公麟所作《臨韋偃牧放圖》卷,縱46.2釐米,橫429.8釐米,據說其中畫有馬1286匹、人物143位,這隻龐大的隊伍行進在坡石、谷底、臺地、川流之間,整幅畫面所繪樹木、植被甚少,人與馬組成的景觀洪流,浩浩蕩蕩、氣勢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嘗試過親自數一數其中的馬匹和人物,我無緣親見這一長卷真跡,只是對著電腦中的圖片將其放大,從右自左,數了不到十分鐘,眼睛就花了。先不論其藝術、審美價值,對於韋偃和李公麟這二位古代畫家,僅這份耐心和細緻就讓人折服。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1

北宋畫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較多,比如在去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特別展”時,傳早已毀於戰火的李公麟《五馬圖卷》重新亮相,震動全球藝術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很多朋友對李公麟應是比較熟悉了,今天借他這幅作品繼續為大家介紹唐朝畫家韋偃。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5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局部6

壹 韋偃對繪畫史的貢獻

在前邊幾篇文章中,通過杜甫在成都時期留下的兩首詩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鬆圖歌》,對盛唐時期的畫家韋偃做了大致介紹。但如今,韋偃幾乎沒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結合一些後人的摹本以及繪畫史中對他的描述,領略下他的繪畫風格。

在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稱“韋鑑(弟鑾、子鶠)。韋鑑,工龍馬,妙得精氣。”意思是韋偃(張彥遠記載為鶠,與偃同音,後世畫史大多因襲朱景玄記載為韋偃)的父親名韋鑾,他的大伯父名韋鑑,均為畫家。另據當代學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證,韋偃是韋應物的堂弟。韋應物的父親,便是韋偃的大伯父韋鑑。

在西安如今仍有韋曲街道,其來源正是因其為韋氏家族的聚居地。這一大姓家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到了隋唐時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他們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韋曲。杜甫就曾寫過《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該詩是老杜為鄭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駙馬鄭潛曜所作,其中提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細部3

韋偃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大家族,這讓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張彥遠說韋偃擅長畫各類題材:“(韋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鬆、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畫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繪製的松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揠。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而他在《論畫山水樹石》中,給予韋偃更高的評價:“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樹石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張璪也)。”由此可見韋偃對於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樹石一類繪畫形式、技法的開拓,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遺憾的是,目前最具韋偃風格的松石繪畫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原作,甚至與之類似的後世摹本也幾乎看到。倒是韋偃所畫的馬,我們還可從後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貳 曾歸於韋偃名下的幾幅作品

韋偃應杜甫邀請,在草堂東邊的牆壁上所畫的兩匹馬,可以從杜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揣摩下他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創作背景:“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然後描繪了韋偃的創作過程,他僅用一隻“禿筆”就畫出了兩匹栩栩如生的馬,杜甫“戲拈”和“掃”這兩個動詞交代了韋偃作畫時瀟灑而放鬆狀態——“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畫斷》中具體描繪了韋偃的筆法多樣性,說他的用筆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根據創作需要,有各類用筆之法。韋偃還創造了一種很特別的“越筆點簇”技法:“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山以墨幹,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說韋偃用墨筆點簇在創造人物、馬匹形象,這一技法與後世山水畫中的“點苔”應為不同,點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腳、峰谷之間的灌木或雜草苔蘚,而不負責具體形象。韋偃的點簇與現代西方後印象派所謂的“點彩畫”也應完全不同,後者主要是通過色彩來塑造形象。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看見韋偃的原作,更無法領會其“越筆點簇”的技法。

據北宋《宣和畫譜》所記載,當時御府所藏韋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傳下來據說與韋偃相關的作品有以下兩幅,其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雙騎圖》,其二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百馬圖》。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所藏的《雙騎圖》為絹本設色,縱3l釐米、橫44.5釐米。該圖被歸於韋偃名下,因其左上有題款:“唐貞觀年春韋偃畫”。這顯然是個大烏龍,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從公元627年正月到公元649年十二月,共23年。而據杜甫描寫的韋偃在草堂東壁上作畫時間,應為公元760年,兩者相距一百多年。可見該題款因為後人偽作。

儘管如此,該圖仍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圖中繪兩位騎士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畫面張力十足。整幅畫構圖奇險,將兩位騎馬人物置於畫面右下方,其餘部分留白,讓觀眾可以想象這兩位騎手背後的廣闊原野。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雙騎圖》細部

圖中左邊這匹馬,在奔馳中急停轉身、身軀扭動,但並未失去重心。另一位騎手正在疾馳的間隙用伸出右手擼著衣袖,他左手持馬鞭,神態鎮定、從容。作者將二位騎手一瞬間的動作、神態表現的非常傳神,並且於馬匹的動作協調一致。

另一幅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百馬圖》,也曾被歸於韋偃名下,但後被考證為另一位不知名的唐朝畫家所作。該長卷為絹本設色,縱26.7釐米、橫302.1釐米。該圖與李公麟所臨摹的《韋偃牧放圖》有類似,都展現了大量馬匹的集體形象,但在構圖和佈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局部4

北京故宮收藏的《百馬圖》長卷一共繪有九十五匹神態各異的馬,及四十一位圉人。將這麼多人物和馬匹放於一幅畫中,並不是隨意凌亂地放置,作者在繪製前經過了周密安排,為我們展現了當時圉人們洗馬、放馬、馴馬、餵馬、梳理等一些列過程。而其中對於馬的各種姿態刻畫,相比李公麟的摹本更加生動。這些馬或行走、奔跑,或站立、嬉戲,可謂神態飛揚、千姿百態。

上述幾幅作品,雖然並非韋偃原作,但從中可以大致感受下韋偃的風格以及他的繪畫成就。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1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2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3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4

二匹馬、一百匹馬、一千匹馬!從畫作中感受下唐朝發達的馬文化

《百馬圖》卷 細部5

另一方面,若是將這幅《百馬圖》卷放大,從這些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唐朝人的馬文華多麼發達。他們是多麼熱愛馬呀,他們對待這些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夥伴是多麼細心、多麼重視,對它們精心餵養、梳理,甚至和它們一起洗澡!

附錄

本文相關的詩作:

杜甫《題壁上韋偃畫馬歌》

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

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

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

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

其一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綠樽須盡日,白髮好禁春。

石角鉤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時佔叢竹,頭戴小烏巾。

其二

野寺垂楊裡,春畦亂水間。美花多映竹,好鳥不歸山。

城郭終何事,風塵豈駐顏。誰能共公子,薄暮欲俱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