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投資哲學:人的內心若失去了寧靜,交易也就失去了源頭活水

(本文由公眾號越聲研究(yslc927yj)整理,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如自行操作,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自負。)

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紀伯倫(黎巴嫩)

提起傑西.利弗莫爾這個名字,相信金融投資界的許多朋友並不陌生。傑西.利弗莫爾1877年出身於美國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14歲的時候,他離家前往波士頓,在一家股票經紀公司做報單、記賬工作,週薪3美元。在繁忙的日常交易結束以後,裡費默開始思考白天從市場中觀察到的股價波動情況,過了一段時間,他逐漸對股票市場價格變化的韻律有了深刻的領悟。

第一次交易他和他的同伴合夥,在一家股票對賭公司賺了3.182美元。從此,他放棄工作,走上了股票、商品期貨職業投機之路。在二十世紀初期的幾十年中,恬靜而執著的青年利弗莫爾,曾經許多次靠著一筆數目不大的小錢賺得了鉅額財富,成為股票、期貨市場令人聞風喪膽的投機之王。1929年,美國華爾街股市從最高381點開始的大崩潰中,大多數投機者傾家蕩產,血本無歸,裡費默卻因為順勢做空市場賺取了三幹多萬美元。1922年裡費默與人合作撰寫的《股票作手回憶錄》一書,詳細描寫了他的投機生涯中幾起幾落的經歷,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投機思想、策略的形成、變化和發展過程。

對於《股票作手回憶錄》一書我也曾認真地拜讀過數次,可以這樣去理解“每一個投機者進人市場以後,都有一個成長過程,《股票作手回憶錄》一書可以使投機者在市場交易中快一點走向成熟,少走一些彎路。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和重大的參考價值,是一幅投機者在汪洋市場中必不可少的航海圖。”傑西.裡費默的精神態度和市場智慧至今深深地影響著我的交易活動,成為我長期自我教育的精神導師,但也正是這樣一位堪稱頂級交易大師最終的人生結局卻又深深地耐人尋味。

1940年11月,傑西.利弗莫爾在曼哈頓的一家飯店大醉之後,給他的妻子寫了一封信,信的結尾是這樣一句話:“我的人生是一場失敗!”然後,他在飯店的衣帽間裡,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六十三歲。據說,他身後留下的財產不足10000美元,一個股票大作手的傳奇也於此畫上句號。

或許傑西.利弗莫爾畢其一生的傳奇經歷正巧應驗了另一位哲人看似普通的哲語“多數人在緣生緣滅中,搞不清楚自己的去來。”盲目地開始如果不去真正覺悟,也必定以盲目地結束而告終,其實這也正是傑西-裡費默一生真正的悲哀所在。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個人在休息日早晨,覺得一天沒有任何事情很悠遊,看著家裡一面空白的牆,想哎呀,好像應該掛一幅畫,家可以更美一點。找來一幅畫,拿來一顆小釘子,敲上去,掛一下。發現釘子太小掛不住,那怎麼辦?想要在釘子後面加一塊木屑子,然後去找木頭。找了半天,找到一塊木頭,但是沒有辦法把它鋸出來。去鄰居家敲門,借斧子。借來斧子劈著劈著發現劈出來不規則,要加工得更細,然後再去更遠的鄰居家借鋸子。鄰居家只有鋸條,拿來了握不住。他開車去更遠的人家藉手筆,就這樣一整天折折騰騰地就下來了。

最後這個人回到家,對著一大堆很齊備的木匠活的工具,想一想,最初要幹什麼呢?實在想不起來要了這麼多的工具是為了幹什麼?其實最初最簡單的那個願望已經忘記了。這就很像是黎巴嫩著名的詩人紀伯倫說的一句話: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一生起伏的傳奇和一則平淡的故事看似毫無關聯,然而兩者其實都包含著樸素的人生道理:一味地忙碌是不夠的,問題是我們都在忙些什麼?我們交易的最初起點難道真的就是本月的非農數據或央行的利率決議,我們交易的最終歸宿難道真的就是“經過個人奮鬥,我終於從一無所有轉為極端貧困。”(這是一句出自和裡費默同時代的投資者格羅克--馬克斯黑色幽默的話)

記得以前曾經看到這樣的一句話:“愚者往往比智者更忙。”當時還不太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後來隨著歲月的流逝和人生閱歷的豐富,我才徹然感悟於國人創造漢字的精深,其實所謂的“忙”往往不就是“心”“亡”了嗎?

為什麼股市大跌之後很便宜,我們卻不敢買入?

在證券市場呆了十多年,有個問題一直沒有想明白,為什麼股市大跌之後,我們的大腦明明知道股票非常便宜,但是我們就是遲遲不能出手買入呢?

我進入證券市場後,經歷了兩輪大牛市到大熊市。所有人都知道,在股市要賺大錢,一定要低買高賣,也就是說,要在大熊市裡大量買入,在大牛市大量賣出。可是事實上正好相反,投資者往往是高買低賣,在大牛市大量買入,在大熊市裡大量賣出。業餘投資者如此,專業投資者也是如此。

這種現象只有一個解釋,大跌之後非常恐懼,不敢買入,這是人類的本能反應。要成為戰勝市場的投資大師,你必須首先戰勝自己。

第一,事實:大跌更便宜卻沒人買。

大跌之後股票變得便宜多了,業餘和專業投資者都不敢大量買入,甚至賣出減倉。巴菲特早在1979年就發現了這個現象:

“1972年道瓊斯指數每股收益為67.11美元,按照其時每股賬面價值計算淨資產收益率為11%,當年道瓊斯指數年底收盤於1020點,養老金經理人紛紛爭搶著快速買入股票。……養老金這兩年爭先恐後大量買入股票投資,導致養老金總資產中股票投資佔的比例從61%上升到74%,這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這和道瓊斯指數創出歷史新高幾乎完全同步。投資經理人在買入股票時支付的價格越高,他們對股票的感覺越好。”

“1978年,由於道瓊斯指數大多數時候都處於賬面價值之下,所以股票的估值水平遠遠要比以前合理得多。然而,1978年養老金投資於股票的淨資金比例僅佔9%,創下了歷史新低。”

茲威格在《Your Money & Your Brain》書中發現同樣的現象再次重演:

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大跌23%,超過了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股市大崩盤的歷史上單日最大跌幅。這次突如其來的大幅暴跌,事後也找不到理由可以解釋,讓投資者內心長期充滿極度恐懼感。

1988年,美國投資者賣出的股票基金份額超過買入的基金份額150億美元,直到1991年,投資者股票基金的淨買入額才回復到大崩盤之前的水平。

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專業投資者也同樣驚慌失措:直到1990年年底,股票基金經理幾乎每個月都至少把總資產的10%以最安全的現金形式來持有,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席位的價值直到1994年才恢復到大崩盤之前的水平。1987年秋天的黑色星期一絕對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這一次暴跌竟讓數以百萬的投資者在此後3年都行為錯亂。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的基金投資者。2007年股市大漲,股票基金份額一年從2200億份暴漲到10418億份,1萬多億資金高位套牢。2008年上證指數一年暴跌2/3以上,但基金份額基本不變,考慮到當年股票基金髮行新增452億份,基民們不但沒有趁機大量低位買入,還賣出了500億份。

第二,解釋:大跌後恐懼賣出是本能反應。

如果說,業餘投資者,不專業,沒有經驗,在大跌後驚惶失措,明知便宜也不敢大量買入,很正常。那麼專業投資者為什麼也是這樣呢?

看了一些投資心理學的書籍才明白,業餘投資者與專業投資者都是人,面對大牛市股市大漲,本能反應會貪婪地買入,但面對大熊市股市大跌,本能反應會恐懼地賣出。

我們大腦深處,和耳朵頂部平齊的地方,大腦顳葉內側左右對稱分佈的兩個形似杏仁的神經元聚集組織,叫做杏仁體。研究普遍認為,大腦杏仁體是恐懼記憶建立的神經中樞,激起我們憤怒、焦躁、驚恐等情緒反應。杏仁體反應速度快到只有12毫秒,比你眨眼速度還快25倍。看到恐懼的現象,杏仁體會馬上反應。僅僅是想到會出現恐懼的現象,杏仁體也會馬上反應。

股市暴跌,如同大地震,如同大雪崩,所有人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害怕更大的地震,更多的雪崩,也是連鎖反應,這會讓我們像本能地躲避到安全的地方一樣,賣出危險的股票,持有最安全的現金,是這種情形下讓人感覺最安全的情緒反應。

第三,反思:戰勝市場首先要戰勝自己。

生活中我們總是跟著感覺走,但投資中有時要反著感覺走。大師之所以能夠戰勝市場,首先是能夠戰勝自己,聽從於理性,而不是盲從於本能和直覺。

著名基金經理Brian Posner在富達基金公司和萊格梅森基金公司工作過,茲威格曾經問過他是如何感覺到一隻股票能賺大錢的呢?他回答說:“如果一隻股票讓我感覺到我很想拋掉它,我就可以非常確定這隻股票會是一筆非常好的投資。”

同樣,戴維斯基金公司的克里斯托弗.戴維斯也是學會了在自己感覺“嚇得要死”的時候去投資,他解釋說:“感覺到的風險程度越高會把股價打壓得更低,反而降低了真正的投資風險。我們喜歡悲觀主義產生的低股價。”

巴菲特一再重複他的投資成功祕訣只有一句話: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巴菲特說過,股票投資最重要的不是賣得好,而是買得好。只要你買得足夠便宜,基本什麼時候賣都可以,都賺錢,只有賺多賺少的區別。但是你買的價格過高,賣的時機不好,很可能就是賺錢與虧錢的區別了。毫無疑問,最好的買入時機,就是暴跌之後。巴菲特說:“我總是在一片恐懼中開始尋找。如果我發現一些看起來很有吸引力的投資目標,我就會開始貪婪地買入。”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股市暴跌時買入,看到、想到,甚至計劃好,都不行,必須真正做到才行。而堅持長期一直做到才行,因為並不是大眾每次都是錯的,戰勝市場很不容易。戰勝市場,就是戰勝大眾,前提是戰勝自己,超越本能反應,這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這也是為什麼長期持續戰勝市場的投資大師極少的原因。

股市悟道之路

第1個心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剛學交易時,聽從當時一些前輩的建議,一開始就想建立一個基本的交易系統,但發覺條件非常難以確定,做歷史回溯的時候所有這些系統條件都只能抓住一支股票部分的盈利區間。

當時是非常鬱悶,就不停看書,不停在論壇上晃盪,希望能構造一個心目中的完美系統,這個過程歷時數年,最終毫無所獲。

痛定思痛後,最終領悟到,應該將目標鎖定在只做一種形態,如果一種方法能夠把股票中的一種特定形態80%以上抓出來,那就夠了。

三千弱水取一瓢飲,夠了。

這種形態是什麼其實不是很重要,你打開任何一副K線圖,列出能賺錢的入點,然後從中選擇一種比較常見的形態就行了。

關鍵在於你要堅定只做這一種形態,做得多了,這種形態就會成為你的提款機,你清楚其中大部分的陷阱,你也清楚有些時候它蘊含的金錢在灼灼閃光。

第2個心得:刪繁就簡,返璞歸真

這些年做交易,看了非常多的書籍,先是迷上了技術指標,搞了無數個指標,希望從中能夠看透市場,然後又迷上了機械交易系統,看了數遍“通向財務自由之路”、“海龜交易法則”、“機械交易系統”等。

然後又接觸了波浪、江恩,一段時間苦讀加實踐後,發覺這些東西用在實踐上困難巨大,而且有些使用雖然用對了,但覆盤分析後發覺用簡單的方法就行了,何必繞來繞去多此一舉,多次迷茫後,終於決定放棄。

市場是非常簡單的,簡單到只有一個買入和賣出,但是它又是無比複雜,複雜到任何理論都只是一家之言。

因為複雜的市場如果能夠被完全構造或者解釋,就一定是有其本質,而市場的本質從其牽扯和影響而言,應該是不存在的,所謂的混沌和分形也不可能解釋它。

這也是我後來略看纏論就放棄的原因,想用一種機械的、幾何的或者用一種從簡單定理到複雜構建的思路來構建市場輪廓我認為是一條死路。

另外,均線和趨勢線之類我認為也意義不大,說白了,這些都是人一些主觀定義而已,和市場沒有關係,你用均線劃分市場其實只是你對市場的人為劃分,而市場該怎麼走就怎麼走。

去除了這些東東後,還剩下什麼呢?只有K線和成交量,這就是我對市場的觀察層面,相當原始,但我感覺相當有用。

理解並認同了這一點後,我的交易開始突飛猛進,更貼近了市場和股票的脈搏。

第3個心得:簡單並且符合邏輯

這主要是關於倉位設置的,我先闡述一下我的使用過程。

最開始我操作時候是被貪婪矇蔽雙眼,總是全倉進出。

後來看了些資金管理的書籍,主要是外國的一些書籍,開始小倉位試探進出,中間還有2年多的時間主要做期貨,小倉位成為標準方式。

後來從期貨市場上回來後,因為感覺股票市場沒有槓桿,資金量也不算很大,感覺分倉必要性不大,又開始全倉進出。

雖然還是全倉,但這時候我認為是不錯的方式,特別是對資金量不大的散戶來說,全倉進出可以將自己對倉位的考慮完全放掉,集中力量研究最重要的進出時機問題。

因此直到現在我還認為這是非常不錯的倉位管理方式,大道至簡,最好的倉位管理就是不用管理。

隨著資金量的擴大,慚愧,主要是近2年的事情,我現在的倉位採用的是雙重倉位策略,一部分倉位用來表明我超短期判斷的對錯,一部分倉位用來表明我中期判斷的對錯。

這是一種非常合乎邏輯的方式,三段式:進來就錯了,全走;進短期倉對了,加中期倉;短期結束短期倉出,中期結束中期倉出。

這裡面的要點是短期倉必須要確信自己對中期趨勢的判斷肯定是錯的,所以短期利潤總是能拿得到,這對避免坐電梯,避免被套,非常有幫助。非常簡單,非常符合邏輯。

第4個心得:緊抓重點,切勿面面俱到

倉位說過,現在來談買入和賣出;這裡面也有一段歷程;開始時候我認為入點最重要,千方百計追求入點,常敗。

後來看書交流後,開始認同“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結果呢,一樣,常敗。

再後來,我對入點出點同樣重視,不斷研究,結果呢,還是一樣,常敗。

後來,我慢慢發覺,入點和出點是二位一體的東東,也就是說入點和出點常常呈現互關聯,你的入點確定了,出點也就確定了。當然這些也是常識,很奇怪我一直都沒有認清楚。

那麼既然如此,那一個重要呢?我認為當然是入點,因為入點也直接決定了出點,換句話說,直接決定了贏利。

到這裡我的觀念終於成型:以入點為絕對重點,對出點機械止損就行了。也就是我的系統基本上只考慮“入點”;結合前面我說的我只做一種形態,想想就知道,這是非常簡單的方式。

好像和最開始的方法差不多,或許這就是見山還是山?

第5個心得:得失要分明

這主要指的是選股,前面說了我只做一種形態,既然重點關注在這種形態上,我慢慢放棄了對股票本身的研究;現在的做法是“眼中無股”,認為所有股票都是同一支股票。

這樣做導致的結果是:

不瞭解造成的風險,所以前面我說了我的倉位策略是雙重倉位,也有避險意味。

換股會比較頻繁,既然眼中只有走勢,換股就不應該成為障礙。當然,這不意味著隨意衝動換股入貨,因為別忘了,我是以入貨為最重要考量的,入貨時如此,換股入貨時也如此。

說了這些,其實我的基本意思應該表達出來了吧。

放棄尋找神奇的東西吧,放棄從別人那裡直接獲取交易系統的念頭吧,用簡單的技術去觀察實際的歷史數據,足夠你構建出一個你自己的交易系統,你的交易系統一定要基於你自己的判斷和方法。

相信我,第一這個不難,第二這個比無數神奇的系統更有效更能賺錢。

另外,技術指標我並不是一概不用,我放棄的是神奇、複雜的東西,但是作為一種類似統計工具的作用(就像電腦上的計算器),我當然不捨棄。

比如,有些東西我想知道,但從圖上看有時候比較累,我就寫個小指標來算算,這些指標都非常簡單,因為指標的基礎量就這麼點,任何複雜的指標其市場含義必然模糊不清。

另外,我對指標的參數調整非常厭惡,參數調整莫過於想精確,但這樣很容易曲線擬合,同時過去的適合參數未來會有效只是一項情願的痴人說夢罷了。

我們用指標要用其明確的市場意義,用來指示一個方向性的東西,這就夠了,我不使用任何調整參數,我用的指標參數都是固定的。

第6個心得:級別要簡化

學習波浪理論的朋友可能都有體會,9級波浪是噩夢的開始也是成功的終結。

交易不需要那麼複雜,對我而言,我只看操作級別和次一級級別,操作級別確定交易方向,要買還是要賣,次一級別決定具體出入點。

我不看高級別,因為根據我對市場的統計而言,這種類似於K線整合的東西其實作用很有限,要分析大一點的走勢,多看幾根操作級別的K線效果更好。

對於次級別,只用來具體確定出入點,確定好後,它就完成任務了,在交易中它的漲跌我根本就不去關注的。

第7個心得:操作方式要簡化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交易方式,首先要定位自己,我2009年從期貨轉到了股票市場,我來談談原因。

不是因為什麼期貨風險比較大之類,根據我的經驗,期貨的風險並不比股票大,同時贏利能力比股票要高不少,很多所謂的風險其實是自己嚇自己而已。

特別是對於資金比較小的散戶,在不提高風險的情況下,我感覺做期貨更容易將小錢變成大錢。

我退出期貨市場主要的原因是,期貨需要盯盤的時間比較多,對於希望將交易作為終生職業的我來說,我希望它帶給我財務自由的同時儘量少地佔用我的時間。

賺錢是用來享受生活的,不是嗎,而股票市場無疑更適合我。

但股票市場也有很多中做法,有些操作方法也是非常耗時間的,因此就要有所選擇,這種選擇就形成了我現在這種非常簡化的操作方式。

這種方式說白了很簡單,首先,通常僅以日線收盤價分析和交易;其次,臨近出入點附近的股票增加固定關注關鍵時點,比如10:00、14:30,各關注10分鐘左右;也就是白天盤中最長關注和交易時間不超過1小時,平時基本上在10分鐘以內。

其實市場有它的運作規律,你時時關注它,反而會看不清楚這個市場。

當然,晚上的覆盤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最好是固定時間段來做。這樣,大把的時間就回到你身邊來了。

不要認為這個不重要,其實這才是交易的長久之道,準備終身做交易的朋友,一定要關注這個問題。

交易要想簡單,一定要放棄患得患失的心思,比如僅使用收盤價操作,必然會有許多盤中眼花繚亂的機會來迷惑你,就算這些機會真是好機會,也不要去碰,只有這樣,你才能將簡單的交易骨架建立起來,而我認為,只有簡單的交易骨架才能支撐起穩定盈利的目標。

如果穩定是我們的第一追求,那麼,該放棄的都放棄吧。一個足夠複雜的市場不能用足夠複雜的操作來應對,因為其中的變數之多,足以毀掉整個交易。

到現在為止,我的交易系統只有1頁紙了(原來是11頁,其中包括常見錯誤提示2頁),非常簡單。

但是要能做到心無旁騖,忍受眾多的利潤模式從眼前飛過,忍受無數的讀書筆記,無數的交易日誌交易心得變成廢紙,忍受自己從滔滔不絕變成沉默無言(因為可說的實在不多),忍受交易技術原來只是平淡無奇的東西而已,還是有點艱難的。

不過,我們只是為了賺錢,這本來不就是簡簡單單的目的嗎?

編後語:

很多股市高手悟道之後,發現股票投資其實很簡單,卻又不能對人言。

散戶以為:悟道高手是通過千辛萬苦的學習和資金虧損換得的,不願傳給別人也是非常正常的,就如身懷絕技之武功高手不會外傳絕技一樣。

其實不然,就算我努力想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別人,就算對方也聽得懂,但是對方要真正相信並做到,還是很難很難。

現在我能理解為什麼高手都不願意說了,因為說也沒用,或許“佛渡有緣人”,或許時機成熟時,你自然開悟。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或有什麼疑惑,可關注公眾號越聲研究(yslc927yj),更多後市操作及股票技術分析方法等你來學習,乾貨源源不斷!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如自行操作,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自負。)

聲明:本內容由越聲研究(yslc927yj)提供,不代表投資快報認可其投資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