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如此低?要怪就怪這本書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如此低?要怪就怪這本書

歡迎閱讀

編者導讀

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忽略那些顯而易見且普遍存在的人,事,物, 生活在亞馬遜熱帶雨林裡的卡亞普人,不覺得充沛的降雨和茂密的叢林會比空氣來得更有價值,而生活在阿拉伯加瓦爾油田附近的人,也不覺得腳底蘊藏著的那107.4億噸石油與一望無際的黃沙戈壁灘之間存在多少差別。

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再淺顯不過了,但那些普遍存在的事物就真的一文不名嗎?當然不是。但在人類用書面記載的歷史中,英雄往往成為了主角,而真正決定歷史發展的芸芸眾生,我們卻很少見到他們的身影。在歷史記錄者的筆下,他們更多隻會用一串數字,一些地名,一些時間名詞來把他們一筆帶過。他們彷彿真的只是為了英雄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如此低?要怪就怪這本書

參考圖1

那為什麼人類只對那些鳳毛稜角的人、事、物產生興趣呢?而對構建歷史框架最基本,也是佔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事,物卻沒有多少研究的慾望呢?今天,談藝想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對此現象做一個分析,希望能對諸位有所啟發,限於自己專業水平的不足,文章錯漏在所難免,在此向您致歉,更希望能得到您的批評雅正,

誰把列女傳的泡沫吹的如此之大?

第一個把《列女傳》修出花樣,修出影響力的人,他的名字叫劉向。自西漢昭帝以後,那個曾經把中原農耕民族折騰夠嗆的匈奴人,已經漸漸退出了東亞的歷史舞臺,當危機感漸漸消失以後,舒適安逸,貪圖享樂的社會風氣再一次瀰漫了整個西漢社會。而當出身低微,卻色藝雙絕的趙飛燕被漢成帝封為皇后時,這位書生氣十足的劉向就再也無法容忍了,他編纂的這部《列女傳》,直接影射了當時整個西漢社會,那種自上而下,有悖傳統禮儀習俗的社會風氣。他蒐集了《詩經》《書經》中105位女性的傳奇故事,盛讚了那些恪守傳統的婦女,貶低甚至是詆譭了那些有悖傳統的婦女,以此來宣揚自己的思想立場,警告那些違背自己行事準則的平民乃至於皇帝。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如此低?要怪就怪這本書

參考圖2

不過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在西漢經學發展最盛時期出現的劉向,卻堅持採納諸子百家的思想,他的學術胸懷和視野格局已經超出了那個時代的平均思想水平。但仍然有後世學者認為:劉向的歷史觀是神學的歷史觀,但我們通過閱讀他編寫的這部《列女傳》,似乎也能夠有提出不同看法的依據。劉向認為,他評定的優秀女子是應該利於國家,利於家庭且也對自己有利的人。他所認為的無良女子,則是損害國家,損害家庭,從而間接損害了自己的女子。從這個角度來看,劉向應該是一個社會學家和倫理哲學家,他所主張的思想是為了適應當時整個社會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控制這個社會。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想要表達的最終觀點卻是這樣的:當一個社會缺少了一些必不可少的類似於道德之類的事物時,必定會有一些具備敏銳社會感知力且相對來說有智慧的觀察家站出來,他們所提出的觀點或者思想,就是要解決這些類似於道德之類事物的稀缺性。正如我文章開頭所說,佔絕大多數且普遍存在的事情總是會別人有意忽略,而那些稀缺的事情,才是人類關注的焦點。

《列女傳》的這個泡沫。正是被這種稀缺性吹的越來越大,而逐漸走向了畸變。

從《列女傳》到《烈女傳》,誰在操縱著古代女性的命運?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如此低?要怪就怪這本書

參考圖3

自劉向編纂的《列女傳》問世以後,參與增補該書的歷代學者教育家鱗次節比,而當儒家文化中所傳播輸送的婦女貞潔道德觀逐漸普及於社會時,《列女傳》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畸變。上文我曾提到過,劉向主張的婦女道德觀是為了適應西漢時期的社會現實需求,他提出的想法遠遠沒有後來者那麼極端,偏激。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看,兩漢時期社會對女性的道德要求也絕對沒有後來歷朝歷代那麼苛刻,甚至可以說是殘酷。那麼,自漢代以後,到底又是哪一種社會稀缺性誘發了《烈女傳》的傳播,列的下面為平白無故的出現了四點水?

我們不妨從漢代至明代的社會關係發展上來分析一番,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到相關的蛛絲馬跡。先秦時代,自耕農經濟就已經逐漸成熟發展起來,到了漢代,這種經濟模式已經趨於成熟定型。但隨之而來所引發的社會變革中,首當其中的就是男女之間有關社會、家庭地位高低的爭議,以及在分配社會,家庭財富上,誰掌握決定權的爭議。這一爭議從母系社會一直延續到了父系社會,到了漢朝,這一爭議最終到了拍板定案的時刻,規則的制定已經刻不容緩了。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如此低?要怪就怪這本書

參考圖4

幸運的是,先秦的大儒們早就為此做好了鋪墊。孔夫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但究竟是不是孔夫子說的,還是要打個問號)。這也就意味著,從自耕農經濟出現開始,婦女的地位就不斷被壓低成為了事實,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古代男子所承擔的社會風險大於女子,社會責任也大於女子。無論是戰爭還是勞役負擔,往往都強壓到了男子的肩上。因此,男人所主張的男權似乎也合情合理。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如此低?要怪就怪這本書

男人似乎是戰爭的主角

但被我們忽視的另外一個事實,也是許多歷史迷始終贊同的一個觀點:他們認為,古代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是因為女性在生產關係中處於弱勢地位造成的。但真的是這樣嗎?談藝曾寫過一篇分析宋代家庭社會中,男女經濟關係的文章。其中就很明確的指出,不僅僅是在宋代,遠溯到春秋時期,女性在家庭乃至社會上的經濟地位已經遠遠超出了男子,從歷代國家賦稅和勞役上的徵收制度上來看,男子每年需要為國家無償提供一個月到三個月不等的勞役,還需要參加兵役。與此同時,地方上的勞役同樣需要男子來承擔,我們似乎還記得劉邦因耽誤了秦國徵發的勞役期限而被迫造反,在古代,參加一個月的國家勞役還需要剔除來回行程的時間,如此看來,一個月的勞役實際消耗了一個男人四分之一年的時間。秦國法律規定,男子二十三歲以後就要服兵役,為期時間不等,這個風險又遠遠大於勞役的風險,一旦男子戰死,整個家庭的經濟重擔就要全部壓到女子的頭上。她們同時還需要承擔養育子女,贍養老人的義務。實際上,在古代中國,女子一直是整個社會生產關係中的重要生產力量,更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柱。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如此低?要怪就怪這本書

參考圖5

由此可見,古代男子的實際經濟地位並不比女子高,甚至在家庭經濟地位上是處於弱勢的。但男子卻是社會責任和義務的直接承擔者,如上文所說,他們的風險和壓力在某種程度上要大於古代的女子,這種關係實際上就造成了另外的一種稀缺性,即男子社會家庭地位得以提高的稀缺性保障,這恰恰是整個社會必須要向男子所主張的權利要做出的妥協,否則整個社會的主要職責和義務就無人來承擔了,因此,打壓古代的女子權利就勢在必行了。

《烈女傳》的畸變,是從主張相對理性,也是相對符合自耕農經濟社會關係的西漢《列女傳》逐漸走向了偏激的思想退化,明代續補的《列女傳》,大肆鼓吹的是女子如何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在《明史·列女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東莞王氏被自己的丈夫賣給了別人,而這位妻子卻投水自盡來殉節。自漢以後,提倡女子守節,孝悌的典故逐漸從人性實際發展到了不實際,甚至是極端,無錫寧氏,因夜發大水而避之不及,最終被活活淹死,而奇怪的是,全家人都爬到了屋頂上避難而逃過一劫,唯獨她沒有。原因竟然是她倉促間未來得及穿衣服,羞於爬上屋頂與眾人見面而已。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如此低?要怪就怪這本書

參考圖6

從這種思想退化上我們不難發現,促使這種現象發生的根由就是男子權力的稀缺性保障愈發稀缺,隨著自耕農經濟的穩定發展,婦女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尤其是棉麻紡織的抵稅被正式確定後,男子的家庭和社會的經濟地位進一步受到打擊,而他們的社會義務和責任相對來說卻並沒有增加多少。

結語

文章開頭,談藝指出人們在對待歷史時普遍採取的一種態度,那就是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少數人,事,物的身上,而忽視了佔絕大多數的芸芸眾生,而這些芸芸眾生恰恰是決定歷史的主要力量。其實,從列女到烈女的畸變,並不是那些少數英雄人物所決定的,這種看似不合理的現象,正是那些曾經存在於歷史之中,並佔大多數的普遍人,事,物共同促成的。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如此低?要怪就怪這本書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如今,時代的變化日新月異,拍拍歷史書上那積起的厚厚塵土,我們翻開一頁頁記載過往的文字,嘗試去尋找那亙古不變的真理,但總有許多問題在阻礙著我們接近最後的真相,今天這篇文章,是否對你有所啟發呢?我們這個時代的稀缺性在哪?是不是也能在我們刻意宣揚的事物之中尋找到答案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