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部沿岸。黎巴嫩習慣上歸入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巴勒斯坦,邊界未劃定)為鄰首都貝魯特。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氣侯,沿海夏季炎熱潮溼,冬季溫暖。

黎巴嫩曾經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奧斯曼帝國等統治,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獨立成為共和國,由於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現在的黎巴嫩主要經濟來源是銀行業和旅遊業,其中黎巴嫩旅遊業發達,境內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蹟。旅遊業和銀行業就佔據黎巴嫩GDP的65%。、

"

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部沿岸。黎巴嫩習慣上歸入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巴勒斯坦,邊界未劃定)為鄰首都貝魯特。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氣侯,沿海夏季炎熱潮溼,冬季溫暖。

黎巴嫩曾經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奧斯曼帝國等統治,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獨立成為共和國,由於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現在的黎巴嫩主要經濟來源是銀行業和旅遊業,其中黎巴嫩旅遊業發達,境內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蹟。旅遊業和銀行業就佔據黎巴嫩GDP的65%。、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看得到。後來,古羅馬佔領了黎巴嫩,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內戰。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1989年10月,伊、基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黎內戰結束。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爆發衝突,8月14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1701號決議,雙方實現停火。2009年6月7日,黎巴嫩舉行第十四屆議會選舉,薩阿德·哈里里被任命為總理並於11月9日組成新一屆內閣。

"

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部沿岸。黎巴嫩習慣上歸入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巴勒斯坦,邊界未劃定)為鄰首都貝魯特。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氣侯,沿海夏季炎熱潮溼,冬季溫暖。

黎巴嫩曾經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奧斯曼帝國等統治,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獨立成為共和國,由於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現在的黎巴嫩主要經濟來源是銀行業和旅遊業,其中黎巴嫩旅遊業發達,境內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蹟。旅遊業和銀行業就佔據黎巴嫩GDP的65%。、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看得到。後來,古羅馬佔領了黎巴嫩,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內戰。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1989年10月,伊、基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黎內戰結束。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爆發衝突,8月14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1701號決議,雙方實現停火。2009年6月7日,黎巴嫩舉行第十四屆議會選舉,薩阿德·哈里里被任命為總理並於11月9日組成新一屆內閣。

黎巴嫩簡介


"

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部沿岸。黎巴嫩習慣上歸入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巴勒斯坦,邊界未劃定)為鄰首都貝魯特。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氣侯,沿海夏季炎熱潮溼,冬季溫暖。

黎巴嫩曾經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奧斯曼帝國等統治,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獨立成為共和國,由於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現在的黎巴嫩主要經濟來源是銀行業和旅遊業,其中黎巴嫩旅遊業發達,境內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蹟。旅遊業和銀行業就佔據黎巴嫩GDP的65%。、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看得到。後來,古羅馬佔領了黎巴嫩,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內戰。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1989年10月,伊、基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黎內戰結束。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爆發衝突,8月14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1701號決議,雙方實現停火。2009年6月7日,黎巴嫩舉行第十四屆議會選舉,薩阿德·哈里里被任命為總理並於11月9日組成新一屆內閣。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簡介


"

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部沿岸。黎巴嫩習慣上歸入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巴勒斯坦,邊界未劃定)為鄰首都貝魯特。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氣侯,沿海夏季炎熱潮溼,冬季溫暖。

黎巴嫩曾經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奧斯曼帝國等統治,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獨立成為共和國,由於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現在的黎巴嫩主要經濟來源是銀行業和旅遊業,其中黎巴嫩旅遊業發達,境內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蹟。旅遊業和銀行業就佔據黎巴嫩GDP的65%。、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看得到。後來,古羅馬佔領了黎巴嫩,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內戰。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1989年10月,伊、基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黎內戰結束。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爆發衝突,8月14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1701號決議,雙方實現停火。2009年6月7日,黎巴嫩舉行第十四屆議會選舉,薩阿德·哈里里被任命為總理並於11月9日組成新一屆內閣。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簡介

1975年,黎巴嫩爆發了一場持續了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估計,有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佔戰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離失所。1990年,各方簽署塔伊夫協議結束內戰,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經成為一片廢墟。

在內戰期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利用黎巴嫩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色列國防軍分別於1978年和1982年兩度入侵併佔領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遭到驅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著黎巴嫩南部。由於真主黨不斷髮動襲擊,而且輿論認為如果以軍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將減少並消解,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決定撤軍。聯合國認為以色列部隊撤出藍色分界線符合聯合國安理會第425號決議,但邊境地區舍巴農場的所屬權仍有爭議。真主黨宣稱它不會停止軍事行動直到這一地區獲得解放。

"

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部沿岸。黎巴嫩習慣上歸入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巴勒斯坦,邊界未劃定)為鄰首都貝魯特。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氣侯,沿海夏季炎熱潮溼,冬季溫暖。

黎巴嫩曾經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奧斯曼帝國等統治,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獨立成為共和國,由於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現在的黎巴嫩主要經濟來源是銀行業和旅遊業,其中黎巴嫩旅遊業發達,境內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蹟。旅遊業和銀行業就佔據黎巴嫩GDP的65%。、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看得到。後來,古羅馬佔領了黎巴嫩,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內戰。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1989年10月,伊、基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黎內戰結束。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爆發衝突,8月14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1701號決議,雙方實現停火。2009年6月7日,黎巴嫩舉行第十四屆議會選舉,薩阿德·哈里里被任命為總理並於11月9日組成新一屆內閣。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簡介

1975年,黎巴嫩爆發了一場持續了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估計,有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佔戰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離失所。1990年,各方簽署塔伊夫協議結束內戰,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經成為一片廢墟。

在內戰期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利用黎巴嫩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色列國防軍分別於1978年和1982年兩度入侵併佔領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遭到驅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著黎巴嫩南部。由於真主黨不斷髮動襲擊,而且輿論認為如果以軍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將減少並消解,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決定撤軍。聯合國認為以色列部隊撤出藍色分界線符合聯合國安理會第425號決議,但邊境地區舍巴農場的所屬權仍有爭議。真主黨宣稱它不會停止軍事行動直到這一地區獲得解放。

黎巴嫩簡介

總人口約450萬(2013年),絕大多數為阿拉伯族。由於民族特性和多年內戰,黎巴嫩還是世界上鮮有的國外黎巴嫩裔人口多餘於國內人口的國家,世界各地的黎巴嫩裔人口約1500萬,主要分佈在美洲、歐洲、非洲及海灣國家。在黎巴嫩的華人極少。

居民54%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黎巴嫩是個十分獨特的國家,它不像一般人想象中的阿拉伯國家。近代,尤其是近13年以來,它一直是個阿拉伯基督徒占主導地位、各宗教派別保持權力平衡的阿拉伯國家。黎巴嫩是阿拉伯世界中一個名副其實的西方式國家,首都貝魯特號稱東方巴黎。

"

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部沿岸。黎巴嫩習慣上歸入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巴勒斯坦,邊界未劃定)為鄰首都貝魯特。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氣侯,沿海夏季炎熱潮溼,冬季溫暖。

黎巴嫩曾經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奧斯曼帝國等統治,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獨立成為共和國,由於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現在的黎巴嫩主要經濟來源是銀行業和旅遊業,其中黎巴嫩旅遊業發達,境內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蹟。旅遊業和銀行業就佔據黎巴嫩GDP的65%。、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看得到。後來,古羅馬佔領了黎巴嫩,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內戰。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1989年10月,伊、基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黎內戰結束。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爆發衝突,8月14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1701號決議,雙方實現停火。2009年6月7日,黎巴嫩舉行第十四屆議會選舉,薩阿德·哈里里被任命為總理並於11月9日組成新一屆內閣。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簡介

1975年,黎巴嫩爆發了一場持續了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估計,有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佔戰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離失所。1990年,各方簽署塔伊夫協議結束內戰,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經成為一片廢墟。

在內戰期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利用黎巴嫩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色列國防軍分別於1978年和1982年兩度入侵併佔領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遭到驅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著黎巴嫩南部。由於真主黨不斷髮動襲擊,而且輿論認為如果以軍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將減少並消解,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決定撤軍。聯合國認為以色列部隊撤出藍色分界線符合聯合國安理會第425號決議,但邊境地區舍巴農場的所屬權仍有爭議。真主黨宣稱它不會停止軍事行動直到這一地區獲得解放。

黎巴嫩簡介

總人口約450萬(2013年),絕大多數為阿拉伯族。由於民族特性和多年內戰,黎巴嫩還是世界上鮮有的國外黎巴嫩裔人口多餘於國內人口的國家,世界各地的黎巴嫩裔人口約1500萬,主要分佈在美洲、歐洲、非洲及海灣國家。在黎巴嫩的華人極少。

居民54%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黎巴嫩是個十分獨特的國家,它不像一般人想象中的阿拉伯國家。近代,尤其是近13年以來,它一直是個阿拉伯基督徒占主導地位、各宗教派別保持權力平衡的阿拉伯國家。黎巴嫩是阿拉伯世界中一個名副其實的西方式國家,首都貝魯特號稱東方巴黎。

黎巴嫩簡介


"

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部沿岸。黎巴嫩習慣上歸入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巴勒斯坦,邊界未劃定)為鄰首都貝魯特。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氣侯,沿海夏季炎熱潮溼,冬季溫暖。

黎巴嫩曾經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奧斯曼帝國等統治,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獨立成為共和國,由於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現在的黎巴嫩主要經濟來源是銀行業和旅遊業,其中黎巴嫩旅遊業發達,境內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蹟。旅遊業和銀行業就佔據黎巴嫩GDP的65%。、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看得到。後來,古羅馬佔領了黎巴嫩,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內戰。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1989年10月,伊、基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黎內戰結束。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爆發衝突,8月14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1701號決議,雙方實現停火。2009年6月7日,黎巴嫩舉行第十四屆議會選舉,薩阿德·哈里里被任命為總理並於11月9日組成新一屆內閣。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簡介

1975年,黎巴嫩爆發了一場持續了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估計,有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佔戰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離失所。1990年,各方簽署塔伊夫協議結束內戰,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經成為一片廢墟。

在內戰期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利用黎巴嫩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色列國防軍分別於1978年和1982年兩度入侵併佔領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遭到驅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著黎巴嫩南部。由於真主黨不斷髮動襲擊,而且輿論認為如果以軍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將減少並消解,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決定撤軍。聯合國認為以色列部隊撤出藍色分界線符合聯合國安理會第425號決議,但邊境地區舍巴農場的所屬權仍有爭議。真主黨宣稱它不會停止軍事行動直到這一地區獲得解放。

黎巴嫩簡介

總人口約450萬(2013年),絕大多數為阿拉伯族。由於民族特性和多年內戰,黎巴嫩還是世界上鮮有的國外黎巴嫩裔人口多餘於國內人口的國家,世界各地的黎巴嫩裔人口約1500萬,主要分佈在美洲、歐洲、非洲及海灣國家。在黎巴嫩的華人極少。

居民54%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黎巴嫩是個十分獨特的國家,它不像一般人想象中的阿拉伯國家。近代,尤其是近13年以來,它一直是個阿拉伯基督徒占主導地位、各宗教派別保持權力平衡的阿拉伯國家。黎巴嫩是阿拉伯世界中一個名副其實的西方式國家,首都貝魯特號稱東方巴黎。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共和國面積10452平方公里。位於西亞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交界,南部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海岸線長220公里。

黎巴嫩全境按地形可分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東側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東側的貝卡谷地和東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縱貫全境,庫爾內特·薩烏達山海拔3083米,為黎最高峰。河流眾多,向西注入地中海。

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沿海一帶夏季氣候炎熱潮溼,冬季溫暖,高山地區積雪可達4—6個月,大部分地區10月—次年4月為雨季。沿海平原和貝卡谷地7月平均最高氣溫為32℃,1月平均最低氣溫分別為7℃和2℃。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山區為1200毫米以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