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春天

李白 孟浩然 唐朝 東方散文 2017-05-10

李白的春天

李白七歲那年,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起個什麼樣的名字呢?父親思索再三,不能確定。

父親平時就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在醞釀起名的時候,同母親商量好了,想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一日,父親在院子裡散步,看著這春日的院落中蔥翠的樹木,似錦的繁花,便開口吟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知道父親的用意,就接口吟道:“火燒葉林紅霞落,”李白(那時他還不叫李白)知道父母這最後一句是故意留給自己的,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潔白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便對出下句:“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這不正說出了李花的聖潔高雅嗎?自己不是一直希望孩子品性高潔,為人清白嗎?父親欣喜地想。他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李白”。

雖然是傳言,但我寧肯相信這是事實。因為,李白的一生與春天有緣。

先說那個欣欣向榮的春天吧。公元724年的春天,24歲的李白懷著“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信念,“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他漫遊求仕的生涯。

想想,這該是一個怎樣的春天?

大地甦醒,萬物竟發,生機勃勃。

春天該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人。

年輕的詩人懷抱理想意氣奮發,出蜀尋找自己生命的春天。

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搖風拂檻垂。

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

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

莫怪無心戀清境,己將書劍許明時。

這首見於《中和大明寺住持記》碑的《別匡山》是李白初出川蜀時的作品。可見其用世之心高於一切。

春三月,李白自三峽東下。經荊門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這個江陵的春天,這個春天的江陵,便成了李白人生中永遠的春天。

李白在江陵碰到了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屢召不應隱逸仙道的司馬承禎不僅博學能文,而且才識過人。

初見,司馬大師就以他獨具的慧眼發現了李白的與眾不同。或者說李白以自己卓爾不群的才貌引起了大師的注意。大師讚歎他“風神特異,與眾不同。”“身如清鬆,目若閃電。”接談之間,更讓大師驚喜,大師讚歎道:“天資聰穎,識見過人。”於是這位博學能文的隱中高士便雙目炯炯,看定李白說:“君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回到住所的李白,回味著司馬承禎對自己的指點和讚揚,不禁飄飄然有凌雲之概,一氣呵成《大鵬遇稀有鳥賦》(後改名為《大鵬賦》)。《大鵬遇稀有鳥賦》正是他凌然之氣的象徵,也是他胸襟氣概的物化。

那隻來自幾百年前莊子《逍遙遊》裡展翅九萬里的鯤鵬,詩人胸中的鯤鵬,便從北冥天池中騰空而起,隨大海春流,迎初升朝陽,展翼翱翔。它振動羽翅,使五嶽震盪,百川崩奔。它遨遊在廣袤的宇宙中,時而飛在九天之上,時而潛入九淵之下,它一會兒飛向北荒,一會兒又折向南極。燭龍為它照明,霹靂為它開路。三山五嶽在它眼中只是一些小小的泥丸,五湖四海在它眼中只是一些小小的杯盞。古代神話中善釣大魚的任公子,曾經釣過一條大魚讓全國人吃了一年的任公子,見了它也只好甘拜下風。曾經射落過九個太陽的后羿,見了它也不敢引弓。他們都只有放下釣竿和弓箭,望之興嘆的份兒。甚至,那位開天闢地的英雄盤古打開天門一看,也目蹬口呆。至於海神、水伯、巨鰲、長鯨之類,更是紛紛逃避,連看也不敢看了。

24歲的青年李白,青春勃發的詩人李白,便在同樣生機勃發的春天裡完成了他以大鵬為理想的人格象徵,開始了他一生的追求和期許。

無疑,在雲天翱翔的大鵬,自由超邁,無拘無束,它就是李白理想中的自己,是李白心中永遠的自我追求。

自此,雖然李白的一生遭遇了種種磨難,不論是人生的險惡,世態的炎涼還是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現實,風雲突變的歷史風雲;不管世人如何不理解,如何冷嘲熱諷,李白都始終矢志不渝,義無反顧地捍衛著他大鵬一樣崇高的人格尊嚴和自由精神。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大鵬的目空一切,大鵬的治世理想,大鵬的自由精神。成為了李白一生的人格追求,也成就了他瑰麗詩歌的高標。

李白自喻自己的詩作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杜甫稱讚其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豪放飄逸的詩風便在盛唐的詩歌王國裡熠熠奪目,成為了詩歌王國裡永遠的春天。如同他不畏權勢不屈人下的凌然人格一樣永遠為世人所敬仰、所讚歎,成為後世詩人追求而不得的精神的春天!

第二年,李白的文才得到了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孫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桃花巖下度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

李白的春天

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亦有說是公元728年的,不確。)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二十八歲的李白便在另一個春天的早晨見到了自己心儀已久的詩人孟浩然。這應該是李白人生中最溫馨的一個春天。

孟浩然當時已經是詩名大聞的人了,他的五言絕句《春曉》婦孺皆知,人人盡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那種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的意境給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鳥啼無意,落花有情啊!孤傲的李白第一次這樣強烈地感受到了另一位詩人與眾不同的魅力。

年長十二歲的孟浩然,在李白眼裡顯然是一位超凡脫俗、潔身自好、不趨承逢迎的清白高尚之人,這很符合超然物外胸有大志的李白的想象,年輕詩人的詩情一觸即發,以他特有的熱情和激情盛讚了孟浩然耿介不隨的品格和情操,表達了自己的尊崇和熱愛: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贈孟浩然》)

可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推崇備至,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孟浩然對李白也非常讚賞,兩人很快結成了摯友。

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美麗逾千年的詩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月煙花,江南春早,孤舟漸遠,帆影遙沒,江水碧空,離情無涯。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春天。詩人和自己心目中高山仰止的另一位詩人同登黃鶴樓,談古論今,寫詩對文,然後一葉扁舟,載友離去。快樂稱意之中不免加入了濃濃的離愁別緒……

在李白眾多的詩行裡,寫兒女情長的詩篇不多,寫送別友人的詩篇不少,但大多是氣概非凡,磅礴大氣之作,唯有這首寫得委婉動聽、溫馨絢麗。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這首詩淺顯易懂,不需多作解釋。我想說的是,這首詩一改李白浩然大氣的詩風,而有了兒女情長的深意。儘管汪倫並非女子。

當年李白已55歲高齡了。那麼,汪倫是誰?竟然讓李白說出了這樣深情的話語呢?歷史上有不同的版本道出了汪倫的身世。

原來,汪倫只是唐朝涇州(今安徽省涇縣)的一個散人,他他生性豪爽,喜歡結交名士,經常仗義疏財,慷慨解囊,一擲千金而不惜。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汪倫非常欽慕,希望能一睹詩仙風采。可是,涇州名不見經傳,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麼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

後來,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安徽遊歷的消息,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呀,汪倫決定寫信邀請他。那時,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兩大愛好:喝酒和遊歷,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會聞風而來。於是汪倫便寫了這樣一封邀請信:“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接到這樣的信,立刻高高興興地趕來了。一見到汪倫,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微笑著告訴他說:“桃花是我們這裡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圓十里,並沒有桃花。萬家呢,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並不是說有一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先是一愣,接著哈哈大笑起來,連說:“佩服!佩服!”大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意。

汪倫留李白住了好幾天,李白在那兒過得非常愉快。因為汪倫的別墅周圍,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別墅裡面,池塘館舍,清靜深幽,像仙境一樣。在這裡,李白每天飲美酒,吃佳餚,聽歌詠,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一天數宴,常相聚會,往往歡娛達旦。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因此,他對這裡的主人——汪倫不禁產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他曾寫過《過汪氏別業二首》,在詩中把汪倫作為竇子明、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讚賞。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僕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後,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了這首質樸平實、情真意切的送別詩給汪倫。這首詩,使普通村民汪倫的名字流傳後世,桃花潭也因此成為遊覽勝地。為了紀念李白,村民們在潭的東南岸建起“踏歌岸閣”,至今還吸引著眾多遊人。這是後話,按下不表。

再說與李白大有深意的另一個春天——公元742年(玄宗天寶元年)的春天。此時李白已過不惑之年(42歲),遊歷多年,求仕多年,也碰壁多年。終於在這一年的春天有了一個生命的轉機——經人推薦,唐玄宗終於發了詔書,徵召李白入京。

我說過,李白的遊歷常常從春天開始。前一年春四月,李白從遊泰山開始,一直遊歷在外,入夏攜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省南陵縣),準備遊歷越中等地。接到詔書,他急返南陵,稍作準備,於當年秋天,赴長安。由此得玄宗優遇,命為翰林院供奉。素有遠大抱負的李白,立志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李白,抱有大志而無以實現的李白,接到這樣的詔書,興奮異常便是情理之中了。看到了理想曙光的詩人,率性奔放的詩人,便大筆一揮,寫下了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詩,毫不掩飾自己被召的喜悅之情。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而沒有想到的是,乘興而來的李白,卻遇到了生命裡最為尷尬的春天——公元743年,天寶二年。年過不惑的李白被詔入翰林院,本是天大的喜事。如果李白不是李白,而是平常的讀書人,那麼翰林院的清靜正好成了讀書作詩的極好環境。可是,我們不能忘記李白是懷抱鯤鵬之志的李白,最糟糕的是李白也沒有忘記自己“扶搖而上幾萬裡”的大志!只被作為御用文人、為統治者尋歡作樂而作幾首小詩來歌舞昇平、粉飾太平,這讓李白多麼憋屈,是的,憋屈!李白可是人中鯤鵬,哪裡能受得了如此之拘束和輕視。行樂於宮中的唐玄宗並不想委李白以什麼重任,他只想在休閒娛樂之時,讓李白替自己捧捧愛妃而已。起初,李白是奉詔的,作了《宮中行樂詞》,得到了皇帝錦袍的賞賜。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邀李白作詩捧場,李白忍了又忍,還是作了《清平調》數首以博得讚許。

可以想象,有著“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李白)高遠理想的詩人李白對自己御用文人的生活是多麼憋屈和厭倦。雖然也有令“力士脫鞋,貴妃研磨”的放蕩之舉,但終究不合他“倚劍天外,掛弓扶桑。浮四海,橫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雲天之渺茫”的大志,因此開始縱酒以自昏穢。

因此,在另一個春天,公元744年(天寶三年)春三月,四十四歲的李白終於忍無可忍,上書請還。唐玄宗便順水推舟、賜金放還,詩人便悵然而去,繼續他那飄蕩無定但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由此,我想到了一隻虎,和以虎為貓的主人。主人玩虎為貓,然而,虎畢竟不是貓而是虎,它永遠也做不了溫順善良極具媚態的貓,它雖然瘦弱、雖然被囚禁在池籠之中,但終究還是虎,是猛虎。

轉眼到了公元756年的春天,李白和所有的大唐子民一樣,奔波於戰亂和避難之間。

自古文人都是懷抱救國救民理想的。李白更不會成為歷史的旁觀者,他的性格和追求決定了他肯定要在戰火紛飛中積極尋求報國的機會,但是他的單純和率真讓他選錯了對象,入錯了幕府。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的春天便是五十七歲的李白最為鬱悶的春天。正月,在永王軍營,李白作組詩《永王東巡歌》熱情洋溢地讚頌著永王的“功績”,幻想著自己能夠“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創造力挽狂瀾的豐功偉績。

不知後來瞭解了真相的詩人對自己的這段經歷怎麼想?也許會成為後半生無法抹去的傷痛。

永王兵敗丹陽,李白自丹陽南逃。被縛入尋陽獄中。雖有妻子宗氏四處奔走和朋友們的極力解救,但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所謂“長流”就是就此流放,永不得歸。

公元758年(肅宗乾元元年),李白以五十八歲高齡,自尋陽出發,開始了他長流夜郎的生活。“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詩人憂傷而絕望。這讓我想到“虎落平川被犬欺”形象,孤影瘦馬,孤獨無助。

想想詩人初出蜀地寫的《靜夜思》和流落異鄉永不得歸時寫的《宣城見杜鵑花》就可想象詩人的軟弱無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同樣是思鄉的主題,《靜夜思》明媚、寧靜、單純。而《宣城見杜鵑花》卻實實在在是“子規啼春聞不得,為有泣血又斷腸”。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遇到大赦,長期輾轉流離的詩人,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這該算是李白生命中的小陽春吧。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壯麗多姿的江山、順水行舟的暢快,都因為老年詩人長流遇赦的喜悅而喜悅而暢快而躍動。

想想年老的詩人遇赦時表現出來的喜悅,和喜悅之餘的豪邁之氣,心中不免感慨:我的單純而率真的詩人啊,我的有大志有理想的詩人啊,我的受盡挫折而不改其志的詩人啊,我的累累如喪家之犬的詩人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赤子之心”,就是古今文人最為普遍也最為難得、最為可貴的情懷。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公元762年(代宗寶應元年)早春,六十二歲的李白臥病當塗。雖老驥伏櫪,猶志在千里。晚春三月,詩人掙扎著做了最後一次旅行。

十一月,詩人卒於當塗。著筆於此,不禁淚雨潸然。因為我想起了在那個春天裡,我們的詩人意氣奮發賦就的《大鵬賦》,我想到了臨終之時,詩人衰筆賦就的《臨終歌》。(據唐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銘序》雲,李白“賦《臨終歌》而卒”。)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垂老的詩人,到底沒有忘記自己心中那隻毅力非凡、本領超凡、精神脫俗的大鳥。

展翅,奮飛!奮飛,展翅!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即使生命凋零了,意志還是活著的。昂首蒼穹,我似乎看見了詩人的身影,在永恆的天幕上翱翔、奮飛!

李白的春天

作者簡介

李白的春天

作者簡介:鄒慧萍,女,寧夏作協會員。現供職於寧夏幼兒師範專科學校。副教授。寫作發表散文隨筆多篇。有散文作品入選《生命的重音》《原州歷代詩文選》《西海固文學叢書》《靜寧文學叢書》等書,著有散文集《行走的陽光》。教學專著《最美中華古典詩詞100首誦讀指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