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李白和王維是同一時代的人嗎?兩人為何形同陌路?兩人真的是情敵嗎?

李白和王維為啥老死不相往來?

唐朝是中國有史以來國土最遼闊、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唐朝人的思想也很開放,當時“三教合一”已經有了苗頭,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都達到了空前強盛的階段。同時,開放的思想也影響了唐朝那些有名的大詩人們。唐詩流傳至今已有5萬多首,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是文學藝術方面的瑰寶。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條件和良好的創作氛圍,使得唐朝的詩歌創作達到了高潮,唐代人用詩、吟詩已成風氣。

在唐玄宗李隆基統治下的盛唐時期,唐朝詩歌史上誕生了許多偉大的詩人。著名的“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以及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張九齡、賀知章、岑參等。在這個最適合風流才子、遷客騷人舞文弄墨的年代,唐詩達到了的空前繁盛,各詩人之間也是惺惺相惜、私交甚篤。

其中最叫好的就有李白和杜甫兩大詩人的曲折友情;王維與孟浩然兩個田園詩派人詩人的惺惺相惜;杜甫與高適高山流水般的交情,這些都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但是唯獨沒有唐詩歌史上兩個里程碑的人物——李白與王維的友情佳話。

據史料記載:李白生於701年,死於762年,王維則生於701年,死於761年,這兩個人幾乎是同年生,同年亡,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但是如此有緣分的兩個人,卻從來沒在彼此的詩作中提及過,而且據說兩人根本未曾謀面過,交情更談不上了。

按說這兩人同在一個年代,又在同一時期為皇帝打過工,兩人見面的機會多的是,而且兩人都是盛唐時期極富盛名的大才子,於情於理都應該坐在一起聚一聚,互相切磋下詩藝,但是兩人還真是沒有任何交情的,甚至是形同陌路的。那兩人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因,真的是如後人所說,是因為兩人的文人相輕嗎?或許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關於他們各自的故事,或許可以從中窺探些端倪來。

兩人的共同“基友”——孟浩然

在李白的眾多朋友中,與他心心相印的要數他的老大哥孟浩然了。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李白和王維為啥老死不相往來?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年近二十七歲的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很快成為摯友。開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相會在黃鶴樓。李白對這位老大哥的感情,可以直接引用李白的一首詩來說明: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從第一句就足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情意太直抒胸臆了:“我愛孟浩然”,畫面太美,友情簡直不要太深厚了。

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的時候所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寫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深情。

再看看王維與孟浩然之間的友情

王維與孟浩然同屬田園詩派,被後人並稱“王孟”,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同是年長的好基友,李白將孟浩然視為老師、兄長,十分尊敬孟浩然。而王維則可以說是孟浩然的救命恩人了。

開元十七年,政治上一直不得意的孟浩然來長安求官謀職,他和王維意氣相投。哪成想兩人正在一起聊天呢,忽然唐玄宗駕到,嚇得孟兄直往床底下鑽,不過後來還是被唐玄宗發現了,並命他吟詩一首。哪知這孟兄就不是個省油的燈,張口就是“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氣得唐玄宗鬍子都翹起來了,要不是王維在邊上說好話,孟浩然估計早沒了。

之後,孟浩然離開長安時,做了一首《留別王維》送給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從中就可以看出,孟浩然將王維視作自己的知音,兩人也是“鐵哥們”的關係。但是擁有同樣的好基友的李白和王維兩人,為啥沒有在孟浩然這個老大哥的牽線搭橋下成為好基友呢?其實原因還有其它呢。

兩人的緋聞女友——玉真公主

其實李白和王維這兩人除了有共同的好基友外,他倆還有一個共同的緋聞女友,就是唐玄宗的親妹妹——玉真公主。

李白和王維為啥老死不相往來?

說起這個玉真公主,是當時唐玄宗最寵愛的妹妹,也是一個風流道士。當時的唐朝女道士,在民間有另一種說法叫做“高級娼妓”,比較有名的有魚玄機。

這位玉真公主長得也是春心蕩漾妖魅惑眾,而且作為一個風流道士,自然是引來不少文人墨客的青睞,常有風流才子相伴枕邊,擁有比較自由的愛情生活。其中,就有當時名滿天下的大才子王維。

那時的王維也是個風姿卓美,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風流少年,他為了得到玉真公主的青睞,不惜把自己打扮成身著綵衣的伶人,懷抱琵琶,在一場酒宴上為公主獻藝。

就這樣成功地被公主看上,深受照拂,不久就進士及第,被封“太樂丞”。兩人的感情也是你儂我儂,甜蜜得很。

李白和王維為啥老死不相往來?

而就在這時,玉真公主邂逅了另一位大才子——李白。

要說這李白和玉真公主,兩人確實是志趣相投的,兩人都有一個修道成仙的夢想。同道中人的兩人自然相談甚歡,李白也作詩《玉真仙人詞》一首送給玉真公主。詩中對玉真公主可以說是大加奉承。

不過,儘管玉真公主對才華橫溢的李白再喜愛,也抵不過當時她與王維的情意。就算李白主動示好,玉真公主也沒有移情的心思,而是將李白晾在別館當中,與王維你儂我儂去了。可想而知,狂傲不狷的李白心中的悵然和嫉恨該有多深了。

但是或許在王維看來,玉真公主只是自己政治上的一個踏板,他後來揹著公主私自娶了賢妻,徹底惹惱了公主,於是公主藉著權勢將王維貶至濟州四年。

這時,李白便有了接近玉真公主的機會,兩人由於興趣愛好相投,自然而然的親近了起來,公主也對風流倜儻、才華卓絕的李白動了心。

於是,憑藉著公主的東風,李白在唐玄宗那裡也混了個翰林學士的官來做,不過生性狂傲不羈的李白,很快因為得罪了高力士和楊貴妃,而被賜金放還,落得個“哪涼快哪呆著去”的結局。

或許真的是因為志趣相投,在老情人流放後,玉真公主很快也在敬亭山修道,等候浪子李白的歸來。玉真這一等就是七年,最後在敬亭山上香消玉殞。待李白匆忙趕到後,做了一首《獨坐敬亭山》的詩來表達對公主的懷念和愧疚。

所以,玉真公主或許就是王維和李白兩人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因之一吧。

兩人的信仰——道不同不相為謀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其實,李白和王維之所以沒有半點交情,還可能是因為兩人的信仰不同。

李白和王維為啥老死不相往來?

李白被成為“詩仙”,他信仰的是道教,王維被成為“詩佛”,他信仰的是佛教,隨便掃一眼兩人的傳世詩篇,就可以發現。信仰不同,才是交流的最大障礙。

李白信道,並且一直追求的是得道成仙,奉崇老莊思想。他的畢生夢想就是做神仙,高調宣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樣的自信使他深感自己自命不凡,天生傲骨,一生都在求仙問道,顛沛流離,這種神仙當的也實在辛苦。

王維信佛,已經到了痴迷的地步,唐朝時,道教雖然是國教,佛教常受限制,但是佛教在民間卻十分興盛。王維在做官時居終南山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在終南山這個道教發源地和佛教解放區,王維的佛教思想得到很快地提升。

結語:李白和王維的互不買賬,不僅有文人自負的相輕,也有情敵見面的分外眼紅,更重要的還是二人信仰和追求的不同。

道不同不相為謀,兩人即使有再多的共同好友,再多的共同之處,此生都沒有機會成為摯友,甚至連見面也不曾有過。不知道當時的兩人聽到彼此的名字是怎樣的一番場景。大概也不過就是嗤之以鼻道:“哼,這孫兒,搞那玩意兒!”

參考文獻

《贈孟浩然》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留別王維》

《玉真仙人詞》

《獨坐敬亭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