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唐朝歷史,真正全程陪伴唐王朝289年的少數民族勢力並不多。強盛一時的高句麗、突厥都被唐王朝消滅,吐蕃雖然對唐王朝造成的傷害最為嚴重,卻也先於大唐倒下。

只有契丹和奚,這兩個從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少數民族勢力一直活躍在中國北方,併成為唐末五代之後歷史舞臺上的重要角色。

其中契丹在五代時期征服了奚族,並建立了與北宋並列的遼國,強盛一時。而奚族的存在感較小,一直隱藏在契丹影子之下,雖然基本上一直與契丹同進同退,但一直保持了自己特色,並非契丹的一個分支。

奚,唐代一個隱藏在契丹影子下的民族,他們才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內蒙赤峰,唐時奚族所在地)

【奚族,最後的匈奴,一個心靈手巧的民族】

奚也稱為“庫莫奚”,與契丹相同,奚族也來源於東胡的宇文鮮卑,當年宇文鮮卑被慕容鮮卑消滅之後,殘餘勢力西逃,發展成契丹和奚。

而宇文鮮卑部是漢末北匈奴留在蒙古草原東部的一部分勢力與東胡鮮卑融合而成,是鮮卑化的匈奴,所以說奚和契丹的真正的源頭是匈奴,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匈奴。

(奚族來源複雜存在爭議,《新唐書》中說奚族和契丹來源於東胡烏桓非主流觀點;另外還有專家根據甲骨文奚字判斷奚族來源於東北夷族,以及來自夏朝奚仲後人,都缺乏史料支持。)

在唐代,奚族生活的空間主要是內蒙東部的西拉木倫河流域,並逐漸向南、向西發展,一直到老哈河流域,相當於以現在的內蒙赤峰市為中心的內蒙中、東部廣大地區,還包括遼寧西部、河北東部北部。其東為契丹,西接突厥(蒙古高原),南拒白狼河(現大淩河),北到霫國(西拉木倫河流域)。

奚,唐代一個隱藏在契丹影子下的民族,他們才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當年的匈奴)

奚族的風俗習慣接近突厥,逐水草遊牧為生,是一個標準的草原遊牧民族。

奚族與契丹的語言相通,和其他東胡鮮卑如室韋等相近,都是原始蒙古語,與匈奴語差別較大。唐初奚族比契丹要強大一些,雙方因為爭奪牧場或其他事情經常發生糾紛,“其人善射獵,好與契丹戰爭”

奚族的手工業很有特點,北宋沈括出使遼國時看到奚人的車輛流行,評價奚車“不能任重而利於行山”。史書上記載奚人日常遷徙時“環車為營”,這個本來是遊牧民族搬家的工具,看來有些技術優勢,也非常實用,曾流行一時,盛唐時期“京城奚車、兜籠代於車輿矣”,樂於嘗試胡人新鮮事物的唐朝人眼光還是有的。

從這個角度上說,奚族還真有可能是夏朝奚仲的後人,薛姓始祖奚仲可是中國造車第一人,雙輪馬車就是奚仲發明的。

奚人還發明瞭奚琴,也就是今天的二胡。從奚車和奚琴,說明奚族是個心靈手巧、手工業水平較為發達的民族。有學者研究,東晉陶淵明和北宋米芾都是奚族人,根據奚人生活區域和與中原的貿易關係判斷,有這種可能性。

奚,唐代一個隱藏在契丹影子下的民族,他們才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源於奚琴的二胡)

【初唐時期唐王朝與奚族關係的幾次反覆】

唐高祖李淵時期,奚族與唐王朝建立了朝貢關係,但當時奚族依附東突厥,跟著東突厥的指揮棒,曾多次入侵大唐。奚人在東突厥統治下並不自由,又要向突厥交重稅,又要派遣戰士跟隨突厥作戰,怨氣很大。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消滅了東突厥,奚人自然開始向唐王朝靠攏,貞觀初期就有小部分奚人部族內附,到了貞觀二十二年,奚人部落聯盟首領也率眾內附,唐王朝設立了饒樂都督府羈縻管理奚族地區,下設九州,奚族首領被封樓煩縣公並賜姓李氏,雙方保持了幾十年總體上的友好關係。

這段時間,由於奚人所在的位置與中原相對較近,奚族和契丹每年都到長安朝貢,甚至“歲中三至”,把長安當成自己家一樣。

奚,唐代一個隱藏在契丹影子下的民族,他們才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時期,史書記載奚人曾兩次發動叛亂,但都被唐王朝平定。由於歷史記錄的缺失,不能確定是奚族的集體反叛還只部分奚人貴族發動的叛亂,從叛亂規模上看,應該是後者。

武則天篡唐建立武周之後,由於用人不當,加上內部政治鬥爭造成軍事實力下降,契丹和奚族聯合反叛,史稱營州之亂。在後突厥汗國的幫助下,武則天才平定了叛亂,但契丹和奚都投靠了後突厥,武則天雞飛蛋打,不但損失慘重,還失去了原本契丹和奚族的廣大領土,在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的實際控制能力也開始減少。

唐中宗、睿宗時期,奚族重新與唐王朝建立聯繫,但仍然依附後突厥與唐王朝為敵,又回到了李淵時期的局面。唐睿宗派遣十二萬大軍討伐奚族,被奚人擊敗,唐軍死傷數萬,主帥及副將被擒後送往後突厥被害。

這是唐王朝與奚族關係的第二個階段,由於唐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等人在位期間唐王朝內部出現問題,邊疆鎮守將領也並非能臣,加上後突厥的興起,奚族、契丹與中原日益離心,併成為唐王朝的東北邊患。

奚,唐代一個隱藏在契丹影子下的民族,他們才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龍門石窟大佛)

【李隆基時期的對外政策,與李世民形似神非】

李隆基繼位之後,唐王朝逐漸從武則天時期的低谷中走出,國力日益強盛,而後突厥在與唐王朝長期消耗戰當中日益衰落,奚族也很識時務的向唐王朝靠攏,於開元四年再次請求內附,饒樂都督府被重新設立。

李隆基在軍事上也並非什麼戰略天才,數次在東北方向用兵有勝有敗,只能在河北加厚兵力進行防禦,並用公主和親來緩和雙方關係,唐王朝先後嫁了三位公主給奚人首領,都是李隆基所為。

三位公主的不同結局,代表著李隆基時期唐王朝和奚族的關係變化。

奚,唐代一個隱藏在契丹影子下的民族,他們才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第一位固安公主,覺察到奚人將領陰謀叛亂,就“置酒誘殺之”,得到了李隆基的賞賜。固安公主的丈夫死後,按習俗嫁給了下一任奚人首領也是自己的小叔子,但公主與老婆婆不和,李隆基讓他們離婚,另換一位公主東光公主嫁了過去;

第二位東光公主的丈夫相對無能,底下人投靠後突厥反叛,夫妻倆各自逃命,東光公主逃到了平盧節度使處,最後應該是都逃回了長安;

這時唐王朝與奚族之間的關係已經日益緊張,安祿山等邊境節度使一直不斷在奚人、契丹身上立邊功,“欲以邊功市寵,數侵掠奚、契丹”,而且經常採用卑劣的欺騙手段,於是奚族和唐王朝之間的仇恨越來越深。

第三位宜芬公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和親奚族。她離開長安時可能就預感到自己的悲劇命運,留下一首詩,其中有“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的句子。幾年後奚族反叛,她死在了自己丈夫、奚族首領、饒樂都督李延寵手中,香消玉殞在長安數千裡之外,再也沒有見到長安。

奚,唐代一個隱藏在契丹影子下的民族,他們才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

盛唐時期,雖然唐王朝國力強大了,但只是虛胖。

李隆基的對外政策與李世民時期很像,也是羈縻控制,也是和親懷柔。但形似神非,沒有強大的中央政府軍事力量為後盾,又沒有打破罈罈罐罐打一場國戰的決心,單純靠邊疆各個節度使自行其是,防禦有餘進攻不足。

吐蕃、回紇、南詔、渤海,尤其是近在咫尺且實力弱小的契丹和奚,這些問題一個也沒能徹底解決,還為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創造了條件。從國力角度,盛唐時期的唐王朝對這些勢力都有壓倒性的優勢,但國力優勢沒有取得實際效果,只是維持了一個表面上的萬國來朝。

分析這些問題的輕重緩急,吐蕃是唐王朝擴張戰略實施過程遇到的敵人,也是趁安史之亂對唐王朝造成傷害最大的一股勢力,吐蕃問題不解決,最嚴重後果無非是放棄西域;但東北地區契丹和奚距離中原腹地最近,這才是關係到中原政權生死存亡的心腹大患。

李世民和李隆基,表面上看做法差不多,但水平真是天差地別。如果李隆基徹底解決了契丹和奚的問題,遼、金根本就不會有崛起的機會,成吉思汗也不過是第二個後突厥。

奚,唐代一個隱藏在契丹影子下的民族,他們才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改變了所有人的命運】

安史之亂時,奚族大批部落被安祿山拉攏,十萬奚兵加入了安祿山的叛軍。也正因為此,安史之亂平息後奚族實力受損,契丹後來居上,並最終控制了奚族。

安史亂後,一直到晚唐初期,奚族同時接受回鶻和唐王朝的統治。但唐王朝的邊疆藩鎮並沒有把全部精力用在壓制外敵方面,奚族和契丹有了自由發展的時間,繼續維持與唐王朝的貿易,繼續偶爾過來搶掠一次,給東北邊防帶來較大壓力,這也是唐王朝中後期一直保留河北各藩鎮的原因之一。

晚唐武宗、宣宗是唐王朝最後的輝煌,先是唐武宗大敗回鶻,奚徹底擺脫了回鶻的控制;之後唐宣宗時期唐軍深入奚族境內平定奚人叛亂,再次削弱了奚族的實力。雙方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唐王朝滅亡。

奚,唐代一個隱藏在契丹影子下的民族,他們才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契丹圖騰柱)

【奚族最後的歸宿】

唐末契丹日益強大,奚族在契丹壓迫下部分西遷,分成西奚和東奚兩部分。

契丹建國之後,東西兩奚都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吞併,號稱五部奚,但其政治地位是契丹之下各族之首,為契丹遼國守衛南部邊界。

奚人大多姓蕭,甚至有專家認為遼國後族蕭姓就是來自奚族,但由於缺乏史料支持,只能說在遼國為官的奚人大多姓蕭,不能說蕭姓就是來自於奚族。

遼末金初,契丹遼國大勢已去,奚王回離保帶領奚人、契丹人、漢人建立了歷史上奚族的唯一一個政權,自稱奚國皇帝,但不足八個月就被金國和北宋聯合消滅。這是北宋後期少有的勝仗,帶兵打仗的主帥是遼國降將郭藥師。

金滅遼之後,女真人把奚人打散融入自身,再之後元代民族大融合,奚人就逐漸消失在文獻記載當中。

到此,這個最後的匈奴後裔,永遠的消失在歷史舞臺上。而奚的契丹兄弟,又在西域建立了西遼,延續了近百年才被成吉思汗滅亡。

奚,唐代一個隱藏在契丹影子下的民族,他們才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北京延慶古崖居,據說是奚人遺蹟)

唐王朝和奚族的關係,是唐王朝與周邊各邊疆民族關係的縮影,直接反映了唐王朝的國力和內部政治關係,也是各個帝王統治水平的直接體現。

除了李世民,其他帝王都是一把好牌打的稀爛,尤其是武則天和李隆基。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