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代貨幣“大遼萬寶”

例如,耶律仁先 “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耶律仁先退休,皇帝不但升他為侍中(此官職當為“本官”,有俸祿無實職),還賜予他一品俸祿。由此可以看出遼朝俸祿形式多變,是較為靈活的。皇帝可以隨時下詔賜予退休官員品級,退休的官員還可以按照品級領取養老金。

職官俸祿制度在遼朝各個時期的演變

從遼代俸祿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創立階段;遼景宗至興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發展及成熟階段,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崩壞階段。

一、職官俸祿制度初創,遼國興起

石刻《耶律羽之墓誌》記載: 太祖平渤海,“乃授公(耶律羽之)中臺右平章事......封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由此可知,遼代職官俸祿制度創始於遼初遼太祖時期。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代貨幣“大遼萬寶”

例如,耶律仁先 “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耶律仁先退休,皇帝不但升他為侍中(此官職當為“本官”,有俸祿無實職),還賜予他一品俸祿。由此可以看出遼朝俸祿形式多變,是較為靈活的。皇帝可以隨時下詔賜予退休官員品級,退休的官員還可以按照品級領取養老金。

職官俸祿制度在遼朝各個時期的演變

從遼代俸祿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創立階段;遼景宗至興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發展及成熟階段,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崩壞階段。

一、職官俸祿制度初創,遼國興起

石刻《耶律羽之墓誌》記載: 太祖平渤海,“乃授公(耶律羽之)中臺右平章事......封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由此可知,遼代職官俸祿制度創始於遼初遼太祖時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史·趙延壽傳》記載: “太宗克汴,上命遷延壽秩。翰林學士承旨張礪進擬 ‘ 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上塗‘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這裡的“秩”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官吏的職位或者品級,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官吏的俸祿。這就說明至晚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已經設立了標明職官官品等級、俸祿厚薄的俸祿制度。

此時的契丹尚未稱遼,但是經歷了兩代皇帝的開拓,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又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以致遼國國力大漲。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以傾國之師南征,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幽雲十六州併入契丹,同時遼太宗改國號為遼,遼國崛起。建國之後的遼國各項政治制度也隨之建立,俸祿制度也一併創建,但是大部分都是繼承了唐朝俸祿制度。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代貨幣“大遼萬寶”

例如,耶律仁先 “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耶律仁先退休,皇帝不但升他為侍中(此官職當為“本官”,有俸祿無實職),還賜予他一品俸祿。由此可以看出遼朝俸祿形式多變,是較為靈活的。皇帝可以隨時下詔賜予退休官員品級,退休的官員還可以按照品級領取養老金。

職官俸祿制度在遼朝各個時期的演變

從遼代俸祿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創立階段;遼景宗至興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發展及成熟階段,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崩壞階段。

一、職官俸祿制度初創,遼國興起

石刻《耶律羽之墓誌》記載: 太祖平渤海,“乃授公(耶律羽之)中臺右平章事......封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由此可知,遼代職官俸祿制度創始於遼初遼太祖時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史·趙延壽傳》記載: “太宗克汴,上命遷延壽秩。翰林學士承旨張礪進擬 ‘ 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上塗‘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這裡的“秩”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官吏的職位或者品級,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官吏的俸祿。這就說明至晚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已經設立了標明職官官品等級、俸祿厚薄的俸祿制度。

此時的契丹尚未稱遼,但是經歷了兩代皇帝的開拓,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又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以致遼國國力大漲。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以傾國之師南征,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幽雲十六州併入契丹,同時遼太宗改國號為遼,遼國崛起。建國之後的遼國各項政治制度也隨之建立,俸祿制度也一併創建,但是大部分都是繼承了唐朝俸祿制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疆域西起阿爾泰山,東到日本海

關於遼代的俸祿制度在遼初的石刻資料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劉承嗣墓誌》: “嗣聖皇帝都城大禮,聖德無私,崇德報功,行爵出祿。”這裡是指太宗會同二年 ( 939) 受晉冊,賞賜群臣。“行爵出祿”,是指既有封爵,又有俸祿。

此時的遼國剛剛建立,且又滅亡後晉,遼國大軍更是大掠中原而還,財物豐厚,對於臣下管理出了正常俸祿之外更有不定期的賞賜,而這些賞賜甚至比俸祿豐厚幾十倍,有的人接受一次賞賜甚至就一輩子衣食無憂。

大同二年( 947) 二月,“中外官僚將士爵賞有差 ”。同年三月 ,“以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 ,賜將吏爵賞有差”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代貨幣“大遼萬寶”

例如,耶律仁先 “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耶律仁先退休,皇帝不但升他為侍中(此官職當為“本官”,有俸祿無實職),還賜予他一品俸祿。由此可以看出遼朝俸祿形式多變,是較為靈活的。皇帝可以隨時下詔賜予退休官員品級,退休的官員還可以按照品級領取養老金。

職官俸祿制度在遼朝各個時期的演變

從遼代俸祿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創立階段;遼景宗至興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發展及成熟階段,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崩壞階段。

一、職官俸祿制度初創,遼國興起

石刻《耶律羽之墓誌》記載: 太祖平渤海,“乃授公(耶律羽之)中臺右平章事......封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由此可知,遼代職官俸祿制度創始於遼初遼太祖時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史·趙延壽傳》記載: “太宗克汴,上命遷延壽秩。翰林學士承旨張礪進擬 ‘ 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上塗‘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這裡的“秩”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官吏的職位或者品級,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官吏的俸祿。這就說明至晚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已經設立了標明職官官品等級、俸祿厚薄的俸祿制度。

此時的契丹尚未稱遼,但是經歷了兩代皇帝的開拓,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又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以致遼國國力大漲。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以傾國之師南征,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幽雲十六州併入契丹,同時遼太宗改國號為遼,遼國崛起。建國之後的遼國各項政治制度也隨之建立,俸祿制度也一併創建,但是大部分都是繼承了唐朝俸祿制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疆域西起阿爾泰山,東到日本海

關於遼代的俸祿制度在遼初的石刻資料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劉承嗣墓誌》: “嗣聖皇帝都城大禮,聖德無私,崇德報功,行爵出祿。”這裡是指太宗會同二年 ( 939) 受晉冊,賞賜群臣。“行爵出祿”,是指既有封爵,又有俸祿。

此時的遼國剛剛建立,且又滅亡後晉,遼國大軍更是大掠中原而還,財物豐厚,對於臣下管理出了正常俸祿之外更有不定期的賞賜,而這些賞賜甚至比俸祿豐厚幾十倍,有的人接受一次賞賜甚至就一輩子衣食無憂。

大同二年( 947) 二月,“中外官僚將士爵賞有差 ”。同年三月 ,“以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 ,賜將吏爵賞有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在家領養老金的遼朝退休官員

《遼史·穆宗紀》:應歷十八年 ( 968) 夏四月,“詔左右從班有材器幹局者。不次擢用;老耄者,增俸以休於家 ”。到了遼穆宗時期,國家甚至對於年紀較大的官員,增加俸祿並允其在家休養,就是你退休了我還要給你加薪,多領養老金。(白拿錢不幹活,真好)

二、俸祿制度逐步完善併成熟,遼國鼎盛

從遼景宗到遼興宗大致為遼朝中期,是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的完善和成熟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完善措施就是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代貨幣“大遼萬寶”

例如,耶律仁先 “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耶律仁先退休,皇帝不但升他為侍中(此官職當為“本官”,有俸祿無實職),還賜予他一品俸祿。由此可以看出遼朝俸祿形式多變,是較為靈活的。皇帝可以隨時下詔賜予退休官員品級,退休的官員還可以按照品級領取養老金。

職官俸祿制度在遼朝各個時期的演變

從遼代俸祿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創立階段;遼景宗至興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發展及成熟階段,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崩壞階段。

一、職官俸祿制度初創,遼國興起

石刻《耶律羽之墓誌》記載: 太祖平渤海,“乃授公(耶律羽之)中臺右平章事......封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由此可知,遼代職官俸祿制度創始於遼初遼太祖時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史·趙延壽傳》記載: “太宗克汴,上命遷延壽秩。翰林學士承旨張礪進擬 ‘ 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上塗‘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這裡的“秩”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官吏的職位或者品級,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官吏的俸祿。這就說明至晚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已經設立了標明職官官品等級、俸祿厚薄的俸祿制度。

此時的契丹尚未稱遼,但是經歷了兩代皇帝的開拓,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又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以致遼國國力大漲。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以傾國之師南征,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幽雲十六州併入契丹,同時遼太宗改國號為遼,遼國崛起。建國之後的遼國各項政治制度也隨之建立,俸祿制度也一併創建,但是大部分都是繼承了唐朝俸祿制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疆域西起阿爾泰山,東到日本海

關於遼代的俸祿制度在遼初的石刻資料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劉承嗣墓誌》: “嗣聖皇帝都城大禮,聖德無私,崇德報功,行爵出祿。”這裡是指太宗會同二年 ( 939) 受晉冊,賞賜群臣。“行爵出祿”,是指既有封爵,又有俸祿。

此時的遼國剛剛建立,且又滅亡後晉,遼國大軍更是大掠中原而還,財物豐厚,對於臣下管理出了正常俸祿之外更有不定期的賞賜,而這些賞賜甚至比俸祿豐厚幾十倍,有的人接受一次賞賜甚至就一輩子衣食無憂。

大同二年( 947) 二月,“中外官僚將士爵賞有差 ”。同年三月 ,“以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 ,賜將吏爵賞有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在家領養老金的遼朝退休官員

《遼史·穆宗紀》:應歷十八年 ( 968) 夏四月,“詔左右從班有材器幹局者。不次擢用;老耄者,增俸以休於家 ”。到了遼穆宗時期,國家甚至對於年紀較大的官員,增加俸祿並允其在家休養,就是你退休了我還要給你加薪,多領養老金。(白拿錢不幹活,真好)

二、俸祿制度逐步完善併成熟,遼國鼎盛

從遼景宗到遼興宗大致為遼朝中期,是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的完善和成熟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完善措施就是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古代國庫

聖宗統和十六年 ( 998年 ) ,“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這說明遼聖宗前期職官的俸祿都是來自於治下老百姓的租稅的,也就是老百姓上繳賦稅的一部分拿出來當做官吏的俸祿了。到聖宗朝時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即遼統和二十七年,《乘軺錄》的作者路振曾以知制誥的身份充任賀契丹國主生辰使。出使期間,將所見所聞筆錄成《乘軺錄》,上於朝廷。路振在《乘軺錄》中說: “歲開貢舉以登漢民之俊秀者。榜帖授官,一效中國之制。其在廷之官,則有俸祿( 原注: “李詢為工部郎中,月得俸錢萬,米麥各七石”) ,典州縣則有利潤莊。”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代貨幣“大遼萬寶”

例如,耶律仁先 “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耶律仁先退休,皇帝不但升他為侍中(此官職當為“本官”,有俸祿無實職),還賜予他一品俸祿。由此可以看出遼朝俸祿形式多變,是較為靈活的。皇帝可以隨時下詔賜予退休官員品級,退休的官員還可以按照品級領取養老金。

職官俸祿制度在遼朝各個時期的演變

從遼代俸祿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創立階段;遼景宗至興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發展及成熟階段,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崩壞階段。

一、職官俸祿制度初創,遼國興起

石刻《耶律羽之墓誌》記載: 太祖平渤海,“乃授公(耶律羽之)中臺右平章事......封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由此可知,遼代職官俸祿制度創始於遼初遼太祖時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史·趙延壽傳》記載: “太宗克汴,上命遷延壽秩。翰林學士承旨張礪進擬 ‘ 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上塗‘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這裡的“秩”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官吏的職位或者品級,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官吏的俸祿。這就說明至晚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已經設立了標明職官官品等級、俸祿厚薄的俸祿制度。

此時的契丹尚未稱遼,但是經歷了兩代皇帝的開拓,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又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以致遼國國力大漲。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以傾國之師南征,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幽雲十六州併入契丹,同時遼太宗改國號為遼,遼國崛起。建國之後的遼國各項政治制度也隨之建立,俸祿制度也一併創建,但是大部分都是繼承了唐朝俸祿制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疆域西起阿爾泰山,東到日本海

關於遼代的俸祿制度在遼初的石刻資料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劉承嗣墓誌》: “嗣聖皇帝都城大禮,聖德無私,崇德報功,行爵出祿。”這裡是指太宗會同二年 ( 939) 受晉冊,賞賜群臣。“行爵出祿”,是指既有封爵,又有俸祿。

此時的遼國剛剛建立,且又滅亡後晉,遼國大軍更是大掠中原而還,財物豐厚,對於臣下管理出了正常俸祿之外更有不定期的賞賜,而這些賞賜甚至比俸祿豐厚幾十倍,有的人接受一次賞賜甚至就一輩子衣食無憂。

大同二年( 947) 二月,“中外官僚將士爵賞有差 ”。同年三月 ,“以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 ,賜將吏爵賞有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在家領養老金的遼朝退休官員

《遼史·穆宗紀》:應歷十八年 ( 968) 夏四月,“詔左右從班有材器幹局者。不次擢用;老耄者,增俸以休於家 ”。到了遼穆宗時期,國家甚至對於年紀較大的官員,增加俸祿並允其在家休養,就是你退休了我還要給你加薪,多領養老金。(白拿錢不幹活,真好)

二、俸祿制度逐步完善併成熟,遼國鼎盛

從遼景宗到遼興宗大致為遼朝中期,是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的完善和成熟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完善措施就是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古代國庫

聖宗統和十六年 ( 998年 ) ,“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這說明遼聖宗前期職官的俸祿都是來自於治下老百姓的租稅的,也就是老百姓上繳賦稅的一部分拿出來當做官吏的俸祿了。到聖宗朝時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即遼統和二十七年,《乘軺錄》的作者路振曾以知制誥的身份充任賀契丹國主生辰使。出使期間,將所見所聞筆錄成《乘軺錄》,上於朝廷。路振在《乘軺錄》中說: “歲開貢舉以登漢民之俊秀者。榜帖授官,一效中國之制。其在廷之官,則有俸祿( 原注: “李詢為工部郎中,月得俸錢萬,米麥各七石”) ,典州縣則有利潤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宋朝出使遼國

這個路振是北宋出使遼國的使者,從他的經歷和著作中咱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遼國已經具備了完善的職官俸祿制度,且俸祿構成也是由實物和錢幣組成。

賈敬顏曾言: “此投(頭) 下制度(遼朝特設的一種行政機構,契丹貴族在初期的征服戰爭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們將這些人口聚集起來,建立州縣城堡等組織,稱為頭下。)之施於漢地州縣者,亦猶元初州縣將吏之賦斂百姓,各私其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遼代的職官俸祿是要分為朝官地方頭下官兩種的,朝官的俸祿是由國家發放的,且有錢、實物兩種,按月發放; 而地方官中普通州縣和頭下州縣之官,其官吏的俸祿還是由地方百姓的賦稅中支出。

也就是說,上述所言聖宗朝時所謂的“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 ”,只是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由百姓賦稅支出改為國庫支給; 而頭下官的俸祿,在路振出使契丹時的聖宗統和二十七年( 1009) ,仍舊由頭下百姓的租稅中支給。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代貨幣“大遼萬寶”

例如,耶律仁先 “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耶律仁先退休,皇帝不但升他為侍中(此官職當為“本官”,有俸祿無實職),還賜予他一品俸祿。由此可以看出遼朝俸祿形式多變,是較為靈活的。皇帝可以隨時下詔賜予退休官員品級,退休的官員還可以按照品級領取養老金。

職官俸祿制度在遼朝各個時期的演變

從遼代俸祿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創立階段;遼景宗至興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發展及成熟階段,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崩壞階段。

一、職官俸祿制度初創,遼國興起

石刻《耶律羽之墓誌》記載: 太祖平渤海,“乃授公(耶律羽之)中臺右平章事......封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由此可知,遼代職官俸祿制度創始於遼初遼太祖時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史·趙延壽傳》記載: “太宗克汴,上命遷延壽秩。翰林學士承旨張礪進擬 ‘ 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上塗‘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這裡的“秩”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官吏的職位或者品級,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官吏的俸祿。這就說明至晚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已經設立了標明職官官品等級、俸祿厚薄的俸祿制度。

此時的契丹尚未稱遼,但是經歷了兩代皇帝的開拓,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又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以致遼國國力大漲。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以傾國之師南征,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幽雲十六州併入契丹,同時遼太宗改國號為遼,遼國崛起。建國之後的遼國各項政治制度也隨之建立,俸祿制度也一併創建,但是大部分都是繼承了唐朝俸祿制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疆域西起阿爾泰山,東到日本海

關於遼代的俸祿制度在遼初的石刻資料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劉承嗣墓誌》: “嗣聖皇帝都城大禮,聖德無私,崇德報功,行爵出祿。”這裡是指太宗會同二年 ( 939) 受晉冊,賞賜群臣。“行爵出祿”,是指既有封爵,又有俸祿。

此時的遼國剛剛建立,且又滅亡後晉,遼國大軍更是大掠中原而還,財物豐厚,對於臣下管理出了正常俸祿之外更有不定期的賞賜,而這些賞賜甚至比俸祿豐厚幾十倍,有的人接受一次賞賜甚至就一輩子衣食無憂。

大同二年( 947) 二月,“中外官僚將士爵賞有差 ”。同年三月 ,“以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 ,賜將吏爵賞有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在家領養老金的遼朝退休官員

《遼史·穆宗紀》:應歷十八年 ( 968) 夏四月,“詔左右從班有材器幹局者。不次擢用;老耄者,增俸以休於家 ”。到了遼穆宗時期,國家甚至對於年紀較大的官員,增加俸祿並允其在家休養,就是你退休了我還要給你加薪,多領養老金。(白拿錢不幹活,真好)

二、俸祿制度逐步完善併成熟,遼國鼎盛

從遼景宗到遼興宗大致為遼朝中期,是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的完善和成熟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完善措施就是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古代國庫

聖宗統和十六年 ( 998年 ) ,“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這說明遼聖宗前期職官的俸祿都是來自於治下老百姓的租稅的,也就是老百姓上繳賦稅的一部分拿出來當做官吏的俸祿了。到聖宗朝時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即遼統和二十七年,《乘軺錄》的作者路振曾以知制誥的身份充任賀契丹國主生辰使。出使期間,將所見所聞筆錄成《乘軺錄》,上於朝廷。路振在《乘軺錄》中說: “歲開貢舉以登漢民之俊秀者。榜帖授官,一效中國之制。其在廷之官,則有俸祿( 原注: “李詢為工部郎中,月得俸錢萬,米麥各七石”) ,典州縣則有利潤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宋朝出使遼國

這個路振是北宋出使遼國的使者,從他的經歷和著作中咱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遼國已經具備了完善的職官俸祿制度,且俸祿構成也是由實物和錢幣組成。

賈敬顏曾言: “此投(頭) 下制度(遼朝特設的一種行政機構,契丹貴族在初期的征服戰爭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們將這些人口聚集起來,建立州縣城堡等組織,稱為頭下。)之施於漢地州縣者,亦猶元初州縣將吏之賦斂百姓,各私其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遼代的職官俸祿是要分為朝官地方頭下官兩種的,朝官的俸祿是由國家發放的,且有錢、實物兩種,按月發放; 而地方官中普通州縣和頭下州縣之官,其官吏的俸祿還是由地方百姓的賦稅中支出。

也就是說,上述所言聖宗朝時所謂的“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 ”,只是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由百姓賦稅支出改為國庫支給; 而頭下官的俸祿,在路振出使契丹時的聖宗統和二十七年( 1009) ,仍舊由頭下百姓的租稅中支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百姓

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改為由國家發放,這是俸祿制度的一個重要變革。這樣做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也說明當時遼國經濟發展,國庫充裕,才把地方州縣官俸祿由過去百姓承擔改為由國家承擔。

這一時期的職官俸祿制度還有一大變化,就是普遍給朝廷官員漲工資。為什麼要給官員漲工資呢?朝廷有錢了啊。

公元1004年12月,遼與北宋在經歷了一場大戰之後訂下了城下之約:“宋遣李繼昌請和,以太后為叔母,願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許之 ”。意思是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遼聖宗時朝結束了對宋朝的戰爭,並且獲得了宋朝給予的大量銀、絹。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代貨幣“大遼萬寶”

例如,耶律仁先 “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耶律仁先退休,皇帝不但升他為侍中(此官職當為“本官”,有俸祿無實職),還賜予他一品俸祿。由此可以看出遼朝俸祿形式多變,是較為靈活的。皇帝可以隨時下詔賜予退休官員品級,退休的官員還可以按照品級領取養老金。

職官俸祿制度在遼朝各個時期的演變

從遼代俸祿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創立階段;遼景宗至興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發展及成熟階段,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崩壞階段。

一、職官俸祿制度初創,遼國興起

石刻《耶律羽之墓誌》記載: 太祖平渤海,“乃授公(耶律羽之)中臺右平章事......封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由此可知,遼代職官俸祿制度創始於遼初遼太祖時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史·趙延壽傳》記載: “太宗克汴,上命遷延壽秩。翰林學士承旨張礪進擬 ‘ 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上塗‘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這裡的“秩”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官吏的職位或者品級,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官吏的俸祿。這就說明至晚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已經設立了標明職官官品等級、俸祿厚薄的俸祿制度。

此時的契丹尚未稱遼,但是經歷了兩代皇帝的開拓,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又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以致遼國國力大漲。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以傾國之師南征,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幽雲十六州併入契丹,同時遼太宗改國號為遼,遼國崛起。建國之後的遼國各項政治制度也隨之建立,俸祿制度也一併創建,但是大部分都是繼承了唐朝俸祿制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疆域西起阿爾泰山,東到日本海

關於遼代的俸祿制度在遼初的石刻資料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劉承嗣墓誌》: “嗣聖皇帝都城大禮,聖德無私,崇德報功,行爵出祿。”這裡是指太宗會同二年 ( 939) 受晉冊,賞賜群臣。“行爵出祿”,是指既有封爵,又有俸祿。

此時的遼國剛剛建立,且又滅亡後晉,遼國大軍更是大掠中原而還,財物豐厚,對於臣下管理出了正常俸祿之外更有不定期的賞賜,而這些賞賜甚至比俸祿豐厚幾十倍,有的人接受一次賞賜甚至就一輩子衣食無憂。

大同二年( 947) 二月,“中外官僚將士爵賞有差 ”。同年三月 ,“以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 ,賜將吏爵賞有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在家領養老金的遼朝退休官員

《遼史·穆宗紀》:應歷十八年 ( 968) 夏四月,“詔左右從班有材器幹局者。不次擢用;老耄者,增俸以休於家 ”。到了遼穆宗時期,國家甚至對於年紀較大的官員,增加俸祿並允其在家休養,就是你退休了我還要給你加薪,多領養老金。(白拿錢不幹活,真好)

二、俸祿制度逐步完善併成熟,遼國鼎盛

從遼景宗到遼興宗大致為遼朝中期,是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的完善和成熟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完善措施就是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古代國庫

聖宗統和十六年 ( 998年 ) ,“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這說明遼聖宗前期職官的俸祿都是來自於治下老百姓的租稅的,也就是老百姓上繳賦稅的一部分拿出來當做官吏的俸祿了。到聖宗朝時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即遼統和二十七年,《乘軺錄》的作者路振曾以知制誥的身份充任賀契丹國主生辰使。出使期間,將所見所聞筆錄成《乘軺錄》,上於朝廷。路振在《乘軺錄》中說: “歲開貢舉以登漢民之俊秀者。榜帖授官,一效中國之制。其在廷之官,則有俸祿( 原注: “李詢為工部郎中,月得俸錢萬,米麥各七石”) ,典州縣則有利潤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宋朝出使遼國

這個路振是北宋出使遼國的使者,從他的經歷和著作中咱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遼國已經具備了完善的職官俸祿制度,且俸祿構成也是由實物和錢幣組成。

賈敬顏曾言: “此投(頭) 下制度(遼朝特設的一種行政機構,契丹貴族在初期的征服戰爭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們將這些人口聚集起來,建立州縣城堡等組織,稱為頭下。)之施於漢地州縣者,亦猶元初州縣將吏之賦斂百姓,各私其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遼代的職官俸祿是要分為朝官地方頭下官兩種的,朝官的俸祿是由國家發放的,且有錢、實物兩種,按月發放; 而地方官中普通州縣和頭下州縣之官,其官吏的俸祿還是由地方百姓的賦稅中支出。

也就是說,上述所言聖宗朝時所謂的“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 ”,只是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由百姓賦稅支出改為國庫支給; 而頭下官的俸祿,在路振出使契丹時的聖宗統和二十七年( 1009) ,仍舊由頭下百姓的租稅中支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百姓

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改為由國家發放,這是俸祿制度的一個重要變革。這樣做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也說明當時遼國經濟發展,國庫充裕,才把地方州縣官俸祿由過去百姓承擔改為由國家承擔。

這一時期的職官俸祿制度還有一大變化,就是普遍給朝廷官員漲工資。為什麼要給官員漲工資呢?朝廷有錢了啊。

公元1004年12月,遼與北宋在經歷了一場大戰之後訂下了城下之約:“宋遣李繼昌請和,以太后為叔母,願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許之 ”。意思是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遼聖宗時朝結束了對宋朝的戰爭,並且獲得了宋朝給予的大量銀、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以後雙方百年間都沒有戰爭,因此這一時期的遼朝經濟得以發展,國庫充盈。開泰三年 ( 1014 ) 二月 ,聖宗 “詔增樞密使以下月俸 ”。意思是給樞密使以下的官員加薪。同時咱們也確認了遼朝的官員也是實行月薪制的。

到遼興宗時,官員的俸祿似乎更加充裕了,除了基本的生活費,還有一定富餘。《遼史》卷八九《楊佶傳》記載: “漯陽水失故道,歲為民害,乃以己俸創長橋,人不病涉。”你看,作為官員的楊佶都有餘錢去為百姓造橋了,可見這一時期官吏俸祿之豐厚。

雖然遼興宗時遼朝經濟迎來大發展,國力增強,但同時社會風俗也趨於奢靡,朝中的很多有識之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左丞相、中書令張儉“衣唯綢帛,食不重味,月俸有餘,賙給親舊。方冬,奏事便殿,帝見衣袍弊惡,密令近侍以火夾穿孔記之,屢見不易。帝問其故,儉對曰: ‘臣服此袍已三十年 。’時尚奢靡,故以此微諷喻之。上憐其清貧,令恣取內府物,儉奉詔持布三端而出,益見獎重。”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代貨幣“大遼萬寶”

例如,耶律仁先 “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耶律仁先退休,皇帝不但升他為侍中(此官職當為“本官”,有俸祿無實職),還賜予他一品俸祿。由此可以看出遼朝俸祿形式多變,是較為靈活的。皇帝可以隨時下詔賜予退休官員品級,退休的官員還可以按照品級領取養老金。

職官俸祿制度在遼朝各個時期的演變

從遼代俸祿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創立階段;遼景宗至興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發展及成熟階段,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崩壞階段。

一、職官俸祿制度初創,遼國興起

石刻《耶律羽之墓誌》記載: 太祖平渤海,“乃授公(耶律羽之)中臺右平章事......封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由此可知,遼代職官俸祿制度創始於遼初遼太祖時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史·趙延壽傳》記載: “太宗克汴,上命遷延壽秩。翰林學士承旨張礪進擬 ‘ 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上塗‘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這裡的“秩”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官吏的職位或者品級,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官吏的俸祿。這就說明至晚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已經設立了標明職官官品等級、俸祿厚薄的俸祿制度。

此時的契丹尚未稱遼,但是經歷了兩代皇帝的開拓,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又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以致遼國國力大漲。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以傾國之師南征,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幽雲十六州併入契丹,同時遼太宗改國號為遼,遼國崛起。建國之後的遼國各項政治制度也隨之建立,俸祿制度也一併創建,但是大部分都是繼承了唐朝俸祿制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疆域西起阿爾泰山,東到日本海

關於遼代的俸祿制度在遼初的石刻資料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劉承嗣墓誌》: “嗣聖皇帝都城大禮,聖德無私,崇德報功,行爵出祿。”這裡是指太宗會同二年 ( 939) 受晉冊,賞賜群臣。“行爵出祿”,是指既有封爵,又有俸祿。

此時的遼國剛剛建立,且又滅亡後晉,遼國大軍更是大掠中原而還,財物豐厚,對於臣下管理出了正常俸祿之外更有不定期的賞賜,而這些賞賜甚至比俸祿豐厚幾十倍,有的人接受一次賞賜甚至就一輩子衣食無憂。

大同二年( 947) 二月,“中外官僚將士爵賞有差 ”。同年三月 ,“以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 ,賜將吏爵賞有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在家領養老金的遼朝退休官員

《遼史·穆宗紀》:應歷十八年 ( 968) 夏四月,“詔左右從班有材器幹局者。不次擢用;老耄者,增俸以休於家 ”。到了遼穆宗時期,國家甚至對於年紀較大的官員,增加俸祿並允其在家休養,就是你退休了我還要給你加薪,多領養老金。(白拿錢不幹活,真好)

二、俸祿制度逐步完善併成熟,遼國鼎盛

從遼景宗到遼興宗大致為遼朝中期,是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的完善和成熟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完善措施就是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古代國庫

聖宗統和十六年 ( 998年 ) ,“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這說明遼聖宗前期職官的俸祿都是來自於治下老百姓的租稅的,也就是老百姓上繳賦稅的一部分拿出來當做官吏的俸祿了。到聖宗朝時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即遼統和二十七年,《乘軺錄》的作者路振曾以知制誥的身份充任賀契丹國主生辰使。出使期間,將所見所聞筆錄成《乘軺錄》,上於朝廷。路振在《乘軺錄》中說: “歲開貢舉以登漢民之俊秀者。榜帖授官,一效中國之制。其在廷之官,則有俸祿( 原注: “李詢為工部郎中,月得俸錢萬,米麥各七石”) ,典州縣則有利潤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宋朝出使遼國

這個路振是北宋出使遼國的使者,從他的經歷和著作中咱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遼國已經具備了完善的職官俸祿制度,且俸祿構成也是由實物和錢幣組成。

賈敬顏曾言: “此投(頭) 下制度(遼朝特設的一種行政機構,契丹貴族在初期的征服戰爭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們將這些人口聚集起來,建立州縣城堡等組織,稱為頭下。)之施於漢地州縣者,亦猶元初州縣將吏之賦斂百姓,各私其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遼代的職官俸祿是要分為朝官地方頭下官兩種的,朝官的俸祿是由國家發放的,且有錢、實物兩種,按月發放; 而地方官中普通州縣和頭下州縣之官,其官吏的俸祿還是由地方百姓的賦稅中支出。

也就是說,上述所言聖宗朝時所謂的“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 ”,只是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由百姓賦稅支出改為國庫支給; 而頭下官的俸祿,在路振出使契丹時的聖宗統和二十七年( 1009) ,仍舊由頭下百姓的租稅中支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百姓

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改為由國家發放,這是俸祿制度的一個重要變革。這樣做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也說明當時遼國經濟發展,國庫充裕,才把地方州縣官俸祿由過去百姓承擔改為由國家承擔。

這一時期的職官俸祿制度還有一大變化,就是普遍給朝廷官員漲工資。為什麼要給官員漲工資呢?朝廷有錢了啊。

公元1004年12月,遼與北宋在經歷了一場大戰之後訂下了城下之約:“宋遣李繼昌請和,以太后為叔母,願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許之 ”。意思是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遼聖宗時朝結束了對宋朝的戰爭,並且獲得了宋朝給予的大量銀、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以後雙方百年間都沒有戰爭,因此這一時期的遼朝經濟得以發展,國庫充盈。開泰三年 ( 1014 ) 二月 ,聖宗 “詔增樞密使以下月俸 ”。意思是給樞密使以下的官員加薪。同時咱們也確認了遼朝的官員也是實行月薪制的。

到遼興宗時,官員的俸祿似乎更加充裕了,除了基本的生活費,還有一定富餘。《遼史》卷八九《楊佶傳》記載: “漯陽水失故道,歲為民害,乃以己俸創長橋,人不病涉。”你看,作為官員的楊佶都有餘錢去為百姓造橋了,可見這一時期官吏俸祿之豐厚。

雖然遼興宗時遼朝經濟迎來大發展,國力增強,但同時社會風俗也趨於奢靡,朝中的很多有識之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左丞相、中書令張儉“衣唯綢帛,食不重味,月俸有餘,賙給親舊。方冬,奏事便殿,帝見衣袍弊惡,密令近侍以火夾穿孔記之,屢見不易。帝問其故,儉對曰: ‘臣服此袍已三十年 。’時尚奢靡,故以此微諷喻之。上憐其清貧,令恣取內府物,儉奉詔持布三端而出,益見獎重。”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興宗時社會風氣漸趨奢靡

由此可見,興宗時期社會風氣是崇尚奢靡的,這跟當時發達的經濟條件不無關聯,但是所謂盛極而衰,這同時也為遼代職官俸祿制的衰敗乃至崩潰和遼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三、俸祿制度瓦解並最終解體,帝國亦隨之覆滅

遼道宗到遼朝末代皇帝天祚帝時期是為遼朝末期,這一時期是職官俸祿制度的衰敗瓦解階段。這一時期因為戰亂頻發,水旱蝗災等天災不斷,流民四處逃散,賦稅難收,遼朝的財政收支陷入了極大的困境中。

到得此時,朝廷不思撫卹百姓,反倒縱容某些高官貪汙腐敗,搜刮百姓。如道宗時期的宰相張孝傑,久在相位,貪得無厭,“ 時與親戚會飲,嘗曰: ‘無百萬兩黃金,不足為宰相家。’”意思是家裡沒有個百八十萬兩黃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宰相,可見遼末官員貪腐數目之巨大,早已超出應得的俸祿標準。這也加劇了階級矛盾,讓本已動盪不堪的遼朝更加危殆。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代貨幣“大遼萬寶”

例如,耶律仁先 “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耶律仁先退休,皇帝不但升他為侍中(此官職當為“本官”,有俸祿無實職),還賜予他一品俸祿。由此可以看出遼朝俸祿形式多變,是較為靈活的。皇帝可以隨時下詔賜予退休官員品級,退休的官員還可以按照品級領取養老金。

職官俸祿制度在遼朝各個時期的演變

從遼代俸祿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創立階段;遼景宗至興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發展及成熟階段,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崩壞階段。

一、職官俸祿制度初創,遼國興起

石刻《耶律羽之墓誌》記載: 太祖平渤海,“乃授公(耶律羽之)中臺右平章事......封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由此可知,遼代職官俸祿制度創始於遼初遼太祖時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史·趙延壽傳》記載: “太宗克汴,上命遷延壽秩。翰林學士承旨張礪進擬 ‘ 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上塗‘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這裡的“秩”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官吏的職位或者品級,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官吏的俸祿。這就說明至晚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已經設立了標明職官官品等級、俸祿厚薄的俸祿制度。

此時的契丹尚未稱遼,但是經歷了兩代皇帝的開拓,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又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以致遼國國力大漲。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以傾國之師南征,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幽雲十六州併入契丹,同時遼太宗改國號為遼,遼國崛起。建國之後的遼國各項政治制度也隨之建立,俸祿制度也一併創建,但是大部分都是繼承了唐朝俸祿制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疆域西起阿爾泰山,東到日本海

關於遼代的俸祿制度在遼初的石刻資料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劉承嗣墓誌》: “嗣聖皇帝都城大禮,聖德無私,崇德報功,行爵出祿。”這裡是指太宗會同二年 ( 939) 受晉冊,賞賜群臣。“行爵出祿”,是指既有封爵,又有俸祿。

此時的遼國剛剛建立,且又滅亡後晉,遼國大軍更是大掠中原而還,財物豐厚,對於臣下管理出了正常俸祿之外更有不定期的賞賜,而這些賞賜甚至比俸祿豐厚幾十倍,有的人接受一次賞賜甚至就一輩子衣食無憂。

大同二年( 947) 二月,“中外官僚將士爵賞有差 ”。同年三月 ,“以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 ,賜將吏爵賞有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在家領養老金的遼朝退休官員

《遼史·穆宗紀》:應歷十八年 ( 968) 夏四月,“詔左右從班有材器幹局者。不次擢用;老耄者,增俸以休於家 ”。到了遼穆宗時期,國家甚至對於年紀較大的官員,增加俸祿並允其在家休養,就是你退休了我還要給你加薪,多領養老金。(白拿錢不幹活,真好)

二、俸祿制度逐步完善併成熟,遼國鼎盛

從遼景宗到遼興宗大致為遼朝中期,是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的完善和成熟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完善措施就是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古代國庫

聖宗統和十六年 ( 998年 ) ,“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這說明遼聖宗前期職官的俸祿都是來自於治下老百姓的租稅的,也就是老百姓上繳賦稅的一部分拿出來當做官吏的俸祿了。到聖宗朝時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即遼統和二十七年,《乘軺錄》的作者路振曾以知制誥的身份充任賀契丹國主生辰使。出使期間,將所見所聞筆錄成《乘軺錄》,上於朝廷。路振在《乘軺錄》中說: “歲開貢舉以登漢民之俊秀者。榜帖授官,一效中國之制。其在廷之官,則有俸祿( 原注: “李詢為工部郎中,月得俸錢萬,米麥各七石”) ,典州縣則有利潤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宋朝出使遼國

這個路振是北宋出使遼國的使者,從他的經歷和著作中咱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遼國已經具備了完善的職官俸祿制度,且俸祿構成也是由實物和錢幣組成。

賈敬顏曾言: “此投(頭) 下制度(遼朝特設的一種行政機構,契丹貴族在初期的征服戰爭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們將這些人口聚集起來,建立州縣城堡等組織,稱為頭下。)之施於漢地州縣者,亦猶元初州縣將吏之賦斂百姓,各私其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遼代的職官俸祿是要分為朝官地方頭下官兩種的,朝官的俸祿是由國家發放的,且有錢、實物兩種,按月發放; 而地方官中普通州縣和頭下州縣之官,其官吏的俸祿還是由地方百姓的賦稅中支出。

也就是說,上述所言聖宗朝時所謂的“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 ”,只是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由百姓賦稅支出改為國庫支給; 而頭下官的俸祿,在路振出使契丹時的聖宗統和二十七年( 1009) ,仍舊由頭下百姓的租稅中支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百姓

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改為由國家發放,這是俸祿制度的一個重要變革。這樣做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也說明當時遼國經濟發展,國庫充裕,才把地方州縣官俸祿由過去百姓承擔改為由國家承擔。

這一時期的職官俸祿制度還有一大變化,就是普遍給朝廷官員漲工資。為什麼要給官員漲工資呢?朝廷有錢了啊。

公元1004年12月,遼與北宋在經歷了一場大戰之後訂下了城下之約:“宋遣李繼昌請和,以太后為叔母,願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許之 ”。意思是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遼聖宗時朝結束了對宋朝的戰爭,並且獲得了宋朝給予的大量銀、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以後雙方百年間都沒有戰爭,因此這一時期的遼朝經濟得以發展,國庫充盈。開泰三年 ( 1014 ) 二月 ,聖宗 “詔增樞密使以下月俸 ”。意思是給樞密使以下的官員加薪。同時咱們也確認了遼朝的官員也是實行月薪制的。

到遼興宗時,官員的俸祿似乎更加充裕了,除了基本的生活費,還有一定富餘。《遼史》卷八九《楊佶傳》記載: “漯陽水失故道,歲為民害,乃以己俸創長橋,人不病涉。”你看,作為官員的楊佶都有餘錢去為百姓造橋了,可見這一時期官吏俸祿之豐厚。

雖然遼興宗時遼朝經濟迎來大發展,國力增強,但同時社會風俗也趨於奢靡,朝中的很多有識之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左丞相、中書令張儉“衣唯綢帛,食不重味,月俸有餘,賙給親舊。方冬,奏事便殿,帝見衣袍弊惡,密令近侍以火夾穿孔記之,屢見不易。帝問其故,儉對曰: ‘臣服此袍已三十年 。’時尚奢靡,故以此微諷喻之。上憐其清貧,令恣取內府物,儉奉詔持布三端而出,益見獎重。”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興宗時社會風氣漸趨奢靡

由此可見,興宗時期社會風氣是崇尚奢靡的,這跟當時發達的經濟條件不無關聯,但是所謂盛極而衰,這同時也為遼代職官俸祿制的衰敗乃至崩潰和遼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三、俸祿制度瓦解並最終解體,帝國亦隨之覆滅

遼道宗到遼朝末代皇帝天祚帝時期是為遼朝末期,這一時期是職官俸祿制度的衰敗瓦解階段。這一時期因為戰亂頻發,水旱蝗災等天災不斷,流民四處逃散,賦稅難收,遼朝的財政收支陷入了極大的困境中。

到得此時,朝廷不思撫卹百姓,反倒縱容某些高官貪汙腐敗,搜刮百姓。如道宗時期的宰相張孝傑,久在相位,貪得無厭,“ 時與親戚會飲,嘗曰: ‘無百萬兩黃金,不足為宰相家。’”意思是家裡沒有個百八十萬兩黃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宰相,可見遼末官員貪腐數目之巨大,早已超出應得的俸祿標準。這也加劇了階級矛盾,讓本已動盪不堪的遼朝更加危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與馬搶食

到了末代皇帝天祚帝時期,經濟蕭條、糧食短缺的局面仍未改觀。當時遼朝中央從上到下各級部門都缺糧少食。天祚帝天慶七年( 1117) 春正月,“減廄馬粟,分給諸局”,為了緩解饑荒,甚至挪用餵馬的小米分給各部門來應對災荒,跟馬搶食,慘得不能再慘了。而普通的老百姓更是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乾統九年( 1109) ,馬群太保蕭陶蘇斡“徙天齊殿宿衛。明年,谷價翔踴,宿衛士多不給,陶 蘇斡出私廩賙之,召同知南院樞密使事”。到了遼朝末年,朝廷官員和一般的宮中宿衛都已經沒有錢物可發了,甚至讓官員出私糧來賑濟。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代貨幣“大遼萬寶”

例如,耶律仁先 “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耶律仁先退休,皇帝不但升他為侍中(此官職當為“本官”,有俸祿無實職),還賜予他一品俸祿。由此可以看出遼朝俸祿形式多變,是較為靈活的。皇帝可以隨時下詔賜予退休官員品級,退休的官員還可以按照品級領取養老金。

職官俸祿制度在遼朝各個時期的演變

從遼代俸祿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創立階段;遼景宗至興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發展及成熟階段,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崩壞階段。

一、職官俸祿制度初創,遼國興起

石刻《耶律羽之墓誌》記載: 太祖平渤海,“乃授公(耶律羽之)中臺右平章事......封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由此可知,遼代職官俸祿制度創始於遼初遼太祖時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史·趙延壽傳》記載: “太宗克汴,上命遷延壽秩。翰林學士承旨張礪進擬 ‘ 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上塗‘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這裡的“秩”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官吏的職位或者品級,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官吏的俸祿。這就說明至晚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已經設立了標明職官官品等級、俸祿厚薄的俸祿制度。

此時的契丹尚未稱遼,但是經歷了兩代皇帝的開拓,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又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以致遼國國力大漲。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以傾國之師南征,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幽雲十六州併入契丹,同時遼太宗改國號為遼,遼國崛起。建國之後的遼國各項政治制度也隨之建立,俸祿制度也一併創建,但是大部分都是繼承了唐朝俸祿制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疆域西起阿爾泰山,東到日本海

關於遼代的俸祿制度在遼初的石刻資料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劉承嗣墓誌》: “嗣聖皇帝都城大禮,聖德無私,崇德報功,行爵出祿。”這裡是指太宗會同二年 ( 939) 受晉冊,賞賜群臣。“行爵出祿”,是指既有封爵,又有俸祿。

此時的遼國剛剛建立,且又滅亡後晉,遼國大軍更是大掠中原而還,財物豐厚,對於臣下管理出了正常俸祿之外更有不定期的賞賜,而這些賞賜甚至比俸祿豐厚幾十倍,有的人接受一次賞賜甚至就一輩子衣食無憂。

大同二年( 947) 二月,“中外官僚將士爵賞有差 ”。同年三月 ,“以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 ,賜將吏爵賞有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在家領養老金的遼朝退休官員

《遼史·穆宗紀》:應歷十八年 ( 968) 夏四月,“詔左右從班有材器幹局者。不次擢用;老耄者,增俸以休於家 ”。到了遼穆宗時期,國家甚至對於年紀較大的官員,增加俸祿並允其在家休養,就是你退休了我還要給你加薪,多領養老金。(白拿錢不幹活,真好)

二、俸祿制度逐步完善併成熟,遼國鼎盛

從遼景宗到遼興宗大致為遼朝中期,是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的完善和成熟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完善措施就是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古代國庫

聖宗統和十六年 ( 998年 ) ,“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這說明遼聖宗前期職官的俸祿都是來自於治下老百姓的租稅的,也就是老百姓上繳賦稅的一部分拿出來當做官吏的俸祿了。到聖宗朝時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即遼統和二十七年,《乘軺錄》的作者路振曾以知制誥的身份充任賀契丹國主生辰使。出使期間,將所見所聞筆錄成《乘軺錄》,上於朝廷。路振在《乘軺錄》中說: “歲開貢舉以登漢民之俊秀者。榜帖授官,一效中國之制。其在廷之官,則有俸祿( 原注: “李詢為工部郎中,月得俸錢萬,米麥各七石”) ,典州縣則有利潤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宋朝出使遼國

這個路振是北宋出使遼國的使者,從他的經歷和著作中咱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遼國已經具備了完善的職官俸祿制度,且俸祿構成也是由實物和錢幣組成。

賈敬顏曾言: “此投(頭) 下制度(遼朝特設的一種行政機構,契丹貴族在初期的征服戰爭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們將這些人口聚集起來,建立州縣城堡等組織,稱為頭下。)之施於漢地州縣者,亦猶元初州縣將吏之賦斂百姓,各私其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遼代的職官俸祿是要分為朝官地方頭下官兩種的,朝官的俸祿是由國家發放的,且有錢、實物兩種,按月發放; 而地方官中普通州縣和頭下州縣之官,其官吏的俸祿還是由地方百姓的賦稅中支出。

也就是說,上述所言聖宗朝時所謂的“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 ”,只是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由百姓賦稅支出改為國庫支給; 而頭下官的俸祿,在路振出使契丹時的聖宗統和二十七年( 1009) ,仍舊由頭下百姓的租稅中支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百姓

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改為由國家發放,這是俸祿制度的一個重要變革。這樣做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也說明當時遼國經濟發展,國庫充裕,才把地方州縣官俸祿由過去百姓承擔改為由國家承擔。

這一時期的職官俸祿制度還有一大變化,就是普遍給朝廷官員漲工資。為什麼要給官員漲工資呢?朝廷有錢了啊。

公元1004年12月,遼與北宋在經歷了一場大戰之後訂下了城下之約:“宋遣李繼昌請和,以太后為叔母,願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許之 ”。意思是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遼聖宗時朝結束了對宋朝的戰爭,並且獲得了宋朝給予的大量銀、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以後雙方百年間都沒有戰爭,因此這一時期的遼朝經濟得以發展,國庫充盈。開泰三年 ( 1014 ) 二月 ,聖宗 “詔增樞密使以下月俸 ”。意思是給樞密使以下的官員加薪。同時咱們也確認了遼朝的官員也是實行月薪制的。

到遼興宗時,官員的俸祿似乎更加充裕了,除了基本的生活費,還有一定富餘。《遼史》卷八九《楊佶傳》記載: “漯陽水失故道,歲為民害,乃以己俸創長橋,人不病涉。”你看,作為官員的楊佶都有餘錢去為百姓造橋了,可見這一時期官吏俸祿之豐厚。

雖然遼興宗時遼朝經濟迎來大發展,國力增強,但同時社會風俗也趨於奢靡,朝中的很多有識之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左丞相、中書令張儉“衣唯綢帛,食不重味,月俸有餘,賙給親舊。方冬,奏事便殿,帝見衣袍弊惡,密令近侍以火夾穿孔記之,屢見不易。帝問其故,儉對曰: ‘臣服此袍已三十年 。’時尚奢靡,故以此微諷喻之。上憐其清貧,令恣取內府物,儉奉詔持布三端而出,益見獎重。”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興宗時社會風氣漸趨奢靡

由此可見,興宗時期社會風氣是崇尚奢靡的,這跟當時發達的經濟條件不無關聯,但是所謂盛極而衰,這同時也為遼代職官俸祿制的衰敗乃至崩潰和遼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三、俸祿制度瓦解並最終解體,帝國亦隨之覆滅

遼道宗到遼朝末代皇帝天祚帝時期是為遼朝末期,這一時期是職官俸祿制度的衰敗瓦解階段。這一時期因為戰亂頻發,水旱蝗災等天災不斷,流民四處逃散,賦稅難收,遼朝的財政收支陷入了極大的困境中。

到得此時,朝廷不思撫卹百姓,反倒縱容某些高官貪汙腐敗,搜刮百姓。如道宗時期的宰相張孝傑,久在相位,貪得無厭,“ 時與親戚會飲,嘗曰: ‘無百萬兩黃金,不足為宰相家。’”意思是家裡沒有個百八十萬兩黃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宰相,可見遼末官員貪腐數目之巨大,早已超出應得的俸祿標準。這也加劇了階級矛盾,讓本已動盪不堪的遼朝更加危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與馬搶食

到了末代皇帝天祚帝時期,經濟蕭條、糧食短缺的局面仍未改觀。當時遼朝中央從上到下各級部門都缺糧少食。天祚帝天慶七年( 1117) 春正月,“減廄馬粟,分給諸局”,為了緩解饑荒,甚至挪用餵馬的小米分給各部門來應對災荒,跟馬搶食,慘得不能再慘了。而普通的老百姓更是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乾統九年( 1109) ,馬群太保蕭陶蘇斡“徙天齊殿宿衛。明年,谷價翔踴,宿衛士多不給,陶 蘇斡出私廩賙之,召同知南院樞密使事”。到了遼朝末年,朝廷官員和一般的宮中宿衛都已經沒有錢物可發了,甚至讓官員出私糧來賑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金國大軍

遼末,女真人迅速崛起,遼國大片領土被金朝侵佔,遼朝的國家機器已經不能正常運轉了,官吏或逃散或降金。隨著金軍的步步逼近,天祚帝無力抵抗只能節節敗退。

正如大石林牙所說: “自金人初陷長春、遼陽,則車駕不幸廣平澱,而都中京; 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幸雲中; 自雲中而播遷夾山。向以全師不謀戰備,使舉國漢地皆為金有。”保大二年 ( 1122年)夏四月,金兵 “ 圍輜重於青冢,秦王、許王、諸妃、公主、從臣皆陷沒,諸局百工多亡 ” 。 保大四年 ( 1124 ) 春正月 ,就連天祚帝的手下護衛都斷糧了,無奈之下只能用衣服去換食物。

"

導語:何為俸祿?俸祿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給予各級官吏的一種報酬,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工資或者薪水。對於俸祿,歷朝歷代均有多種不同的支付形式,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絲綢、綿、絹等)、糧食、錢幣等。

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土地、實物向貨幣演變的過程。商周時期因為官職與爵位的統一性,因此俸祿主要以封地內的經濟收入為主(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即以土地為主要的俸祿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施行谷祿制;漢朝開始按照官吏級別大小給予相對應的俸祿,此時實物與錢幣各半。隋朝的俸祿則按照粟(小米)來計量,每年春秋兩季把小米當做俸祿發給官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唐朝官員

到了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又根據官吏品級大小發放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稱之為“俸料錢”(俸料錢亦稱官俸、俸錢、俸料、料錢,是朝廷給官吏俸祿中以貨幣支付的部分),也就是有糧也有錢。唐時官吏的薪資待遇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豐厚的,這與唐朝經濟的繁榮不無關聯。雖然唐後期很多時候不能足額發放,但那只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欠發或者減發導致的,跟其俸祿制度並無關係。

而遼朝上承唐制,俸祿以貨幣為主,兼給實物。除了主要的貨幣和實物以外,遼代還有撫卹、補助以及不定期的賞賜等額外的俸祿形式。遼朝對官員的賞賜包括加官進爵、金錢、土地、財物甚至人口等。另外,遼朝對於退休的官員也有優厚的待遇補充,比如升遷官職,賜予相應品級的俸祿,以示榮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代貨幣“大遼萬寶”

例如,耶律仁先 “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耶律仁先退休,皇帝不但升他為侍中(此官職當為“本官”,有俸祿無實職),還賜予他一品俸祿。由此可以看出遼朝俸祿形式多變,是較為靈活的。皇帝可以隨時下詔賜予退休官員品級,退休的官員還可以按照品級領取養老金。

職官俸祿制度在遼朝各個時期的演變

從遼代俸祿制度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們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創立階段;遼景宗至興宗時期為俸祿制度的發展及成熟階段,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為俸祿制度的崩壞階段。

一、職官俸祿制度初創,遼國興起

石刻《耶律羽之墓誌》記載: 太祖平渤海,“乃授公(耶律羽之)中臺右平章事......封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由此可知,遼代職官俸祿制度創始於遼初遼太祖時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史·趙延壽傳》記載: “太宗克汴,上命遷延壽秩。翰林學士承旨張礪進擬 ‘ 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上塗‘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這裡的“秩”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官吏的職位或者品級,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官吏的俸祿。這就說明至晚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已經設立了標明職官官品等級、俸祿厚薄的俸祿制度。

此時的契丹尚未稱遼,但是經歷了兩代皇帝的開拓,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又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以致遼國國力大漲。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以傾國之師南征,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幽雲十六州併入契丹,同時遼太宗改國號為遼,遼國崛起。建國之後的遼國各項政治制度也隨之建立,俸祿制度也一併創建,但是大部分都是繼承了唐朝俸祿制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疆域西起阿爾泰山,東到日本海

關於遼代的俸祿制度在遼初的石刻資料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劉承嗣墓誌》: “嗣聖皇帝都城大禮,聖德無私,崇德報功,行爵出祿。”這裡是指太宗會同二年 ( 939) 受晉冊,賞賜群臣。“行爵出祿”,是指既有封爵,又有俸祿。

此時的遼國剛剛建立,且又滅亡後晉,遼國大軍更是大掠中原而還,財物豐厚,對於臣下管理出了正常俸祿之外更有不定期的賞賜,而這些賞賜甚至比俸祿豐厚幾十倍,有的人接受一次賞賜甚至就一輩子衣食無憂。

大同二年( 947) 二月,“中外官僚將士爵賞有差 ”。同年三月 ,“以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 ,賜將吏爵賞有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在家領養老金的遼朝退休官員

《遼史·穆宗紀》:應歷十八年 ( 968) 夏四月,“詔左右從班有材器幹局者。不次擢用;老耄者,增俸以休於家 ”。到了遼穆宗時期,國家甚至對於年紀較大的官員,增加俸祿並允其在家休養,就是你退休了我還要給你加薪,多領養老金。(白拿錢不幹活,真好)

二、俸祿制度逐步完善併成熟,遼國鼎盛

從遼景宗到遼興宗大致為遼朝中期,是遼代職官俸祿制度的完善和成熟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完善措施就是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古代國庫

聖宗統和十六年 ( 998年 ) ,“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這說明遼聖宗前期職官的俸祿都是來自於治下老百姓的租稅的,也就是老百姓上繳賦稅的一部分拿出來當做官吏的俸祿了。到聖宗朝時把以前的民輸官俸改為由國庫支出。

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即遼統和二十七年,《乘軺錄》的作者路振曾以知制誥的身份充任賀契丹國主生辰使。出使期間,將所見所聞筆錄成《乘軺錄》,上於朝廷。路振在《乘軺錄》中說: “歲開貢舉以登漢民之俊秀者。榜帖授官,一效中國之制。其在廷之官,則有俸祿( 原注: “李詢為工部郎中,月得俸錢萬,米麥各七石”) ,典州縣則有利潤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宋朝出使遼國

這個路振是北宋出使遼國的使者,從他的經歷和著作中咱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遼國已經具備了完善的職官俸祿制度,且俸祿構成也是由實物和錢幣組成。

賈敬顏曾言: “此投(頭) 下制度(遼朝特設的一種行政機構,契丹貴族在初期的征服戰爭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們將這些人口聚集起來,建立州縣城堡等組織,稱為頭下。)之施於漢地州縣者,亦猶元初州縣將吏之賦斂百姓,各私其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遼代的職官俸祿是要分為朝官地方頭下官兩種的,朝官的俸祿是由國家發放的,且有錢、實物兩種,按月發放; 而地方官中普通州縣和頭下州縣之官,其官吏的俸祿還是由地方百姓的賦稅中支出。

也就是說,上述所言聖宗朝時所謂的“罷民輸官俸,給自內帑 ”,只是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由百姓賦稅支出改為國庫支給; 而頭下官的俸祿,在路振出使契丹時的聖宗統和二十七年( 1009) ,仍舊由頭下百姓的租稅中支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國百姓

把地方州縣官的俸祿改為由國家發放,這是俸祿制度的一個重要變革。這樣做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也說明當時遼國經濟發展,國庫充裕,才把地方州縣官俸祿由過去百姓承擔改為由國家承擔。

這一時期的職官俸祿制度還有一大變化,就是普遍給朝廷官員漲工資。為什麼要給官員漲工資呢?朝廷有錢了啊。

公元1004年12月,遼與北宋在經歷了一場大戰之後訂下了城下之約:“宋遣李繼昌請和,以太后為叔母,願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許之 ”。意思是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遼聖宗時朝結束了對宋朝的戰爭,並且獲得了宋朝給予的大量銀、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以後雙方百年間都沒有戰爭,因此這一時期的遼朝經濟得以發展,國庫充盈。開泰三年 ( 1014 ) 二月 ,聖宗 “詔增樞密使以下月俸 ”。意思是給樞密使以下的官員加薪。同時咱們也確認了遼朝的官員也是實行月薪制的。

到遼興宗時,官員的俸祿似乎更加充裕了,除了基本的生活費,還有一定富餘。《遼史》卷八九《楊佶傳》記載: “漯陽水失故道,歲為民害,乃以己俸創長橋,人不病涉。”你看,作為官員的楊佶都有餘錢去為百姓造橋了,可見這一時期官吏俸祿之豐厚。

雖然遼興宗時遼朝經濟迎來大發展,國力增強,但同時社會風俗也趨於奢靡,朝中的很多有識之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左丞相、中書令張儉“衣唯綢帛,食不重味,月俸有餘,賙給親舊。方冬,奏事便殿,帝見衣袍弊惡,密令近侍以火夾穿孔記之,屢見不易。帝問其故,儉對曰: ‘臣服此袍已三十年 。’時尚奢靡,故以此微諷喻之。上憐其清貧,令恣取內府物,儉奉詔持布三端而出,益見獎重。”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興宗時社會風氣漸趨奢靡

由此可見,興宗時期社會風氣是崇尚奢靡的,這跟當時發達的經濟條件不無關聯,但是所謂盛極而衰,這同時也為遼代職官俸祿制的衰敗乃至崩潰和遼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三、俸祿制度瓦解並最終解體,帝國亦隨之覆滅

遼道宗到遼朝末代皇帝天祚帝時期是為遼朝末期,這一時期是職官俸祿制度的衰敗瓦解階段。這一時期因為戰亂頻發,水旱蝗災等天災不斷,流民四處逃散,賦稅難收,遼朝的財政收支陷入了極大的困境中。

到得此時,朝廷不思撫卹百姓,反倒縱容某些高官貪汙腐敗,搜刮百姓。如道宗時期的宰相張孝傑,久在相位,貪得無厭,“ 時與親戚會飲,嘗曰: ‘無百萬兩黃金,不足為宰相家。’”意思是家裡沒有個百八十萬兩黃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宰相,可見遼末官員貪腐數目之巨大,早已超出應得的俸祿標準。這也加劇了階級矛盾,讓本已動盪不堪的遼朝更加危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與馬搶食

到了末代皇帝天祚帝時期,經濟蕭條、糧食短缺的局面仍未改觀。當時遼朝中央從上到下各級部門都缺糧少食。天祚帝天慶七年( 1117) 春正月,“減廄馬粟,分給諸局”,為了緩解饑荒,甚至挪用餵馬的小米分給各部門來應對災荒,跟馬搶食,慘得不能再慘了。而普通的老百姓更是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乾統九年( 1109) ,馬群太保蕭陶蘇斡“徙天齊殿宿衛。明年,谷價翔踴,宿衛士多不給,陶 蘇斡出私廩賙之,召同知南院樞密使事”。到了遼朝末年,朝廷官員和一般的宮中宿衛都已經沒有錢物可發了,甚至讓官員出私糧來賑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金國大軍

遼末,女真人迅速崛起,遼國大片領土被金朝侵佔,遼朝的國家機器已經不能正常運轉了,官吏或逃散或降金。隨著金軍的步步逼近,天祚帝無力抵抗只能節節敗退。

正如大石林牙所說: “自金人初陷長春、遼陽,則車駕不幸廣平澱,而都中京; 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幸雲中; 自雲中而播遷夾山。向以全師不謀戰備,使舉國漢地皆為金有。”保大二年 ( 1122年)夏四月,金兵 “ 圍輜重於青冢,秦王、許王、諸妃、公主、從臣皆陷沒,諸局百工多亡 ” 。 保大四年 ( 1124 ) 春正月 ,就連天祚帝的手下護衛都斷糧了,無奈之下只能用衣服去換食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職官俸祿制度的演變透視遼朝之興亡

遼天祚帝敗亡

保大五年(1125年),遼天祚帝過天德軍(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穿過沙漠,向西逃竄,路上水糧斷絕,只能吞冰咽雪以解飢止渴。二月,在應州新城(今山西省懷仁縣西)東60裡處,被金將完顏婁室追上俘獲,遼朝滅亡。而遼代的職官俸祿制度也隨著遼朝的覆滅而徹底崩解。

結語:戰國時改革家商鞅曾言:“行賞而兵強者,爵祿之謂也。爵祿者,兵之實也。”意思是說,一個國家的軍隊力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有爵位和俸祿這種物質誘惑和賞賜,才能使百姓為你拼命。同理,一個國家的統治機器要想正常運轉就需要各級官吏去打理,而相應得國家得支付給官吏薪酬,光幹活不給錢那是不可能的。而遼朝的興亡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除此之外,遼代的職官俸祿制度,上承唐宋,下啟金元,在中國俸祿制度史上是佔有不可忽視之地位的。

參考文獻:

《中國俸祿制度史》

《遼金俸祿制度研究》

《遼史》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柚子愛歷史,關注我,帶你一起了解更多歷史趣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